國際法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0:19: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法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法思想

鄧小平國際法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鄧小平先生針對國際形勢提出了若干自己的獨到見解,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講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在主權與人權以及改革開放中多次強調國家主權的第一位作用;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準則;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具體途徑和辦法;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國際人權法中的平等權、發(fā)展權、和平權以及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關系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鄧小平,國際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領導我國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夯實、加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國際影響力。其間,鄧小平針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提出了自己對于解決國際爭端以及發(fā)展國際關系的若干獨立思考,豐富了國際法的理論以及研究內容。在我們緬懷鄧小平先生誕辰百年的同時重新研讀鄧小平的這些理論仍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一、在主權與人權以及改革開放中多次強調國家主權的第一位作用

尊重國家主權是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而維護國家主權與實現(xiàn)人權的關系是當代國際人權領域中根本性的問題。在主權與人權的關系上鄧小平也有精辟的論述。鄧小平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fā)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1](P.331)?!惫枢囆∑教岢隽恕皣鴻啾热藱喔匾钡闹摂?,是對人權與主權相互關系的具體展開和實際應用。其實早在1984年10月22日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鄧小平就強調“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是處于第一位的。

國家主權是人權的前提和基礎,維護國家主權是實現(xiàn)人權的根本保障。鄧小平分析了近現(xiàn)代史后揭示出,當國家主權淪落,一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大權都操縱或直接掌管在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者手中時,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居民的集合體勢必就會遭受外來力量的強制或處于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tài),絕對談不上保障該國國民的人權(P.198)。而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講,國家主權原則是現(xiàn)代國際法中的基本原則,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把維護國家的主權擺在第一位,只有實現(xiàn)國家主權原則,才能實現(xiàn)人權。這是因為無論是處理國家間的雙邊關系還是多邊關系的重要的國際法文件規(guī)定的首要原則都是國家主權原則而不是人權原則;各國大都在憲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把維護國家主權放在首位;而且各國在包括國際人權領域的斗爭中無不強調自己國家的主權,都不允許任何外國以任何借口侵犯自己的主權和干涉自己的內政;更重要的是《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宣言》均沒把人權保障列為一項基本原則,而只是認為其屬于尚不構成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但又具有局部法律效力的重要原則,人權較之于主權來講是處于從屬的地位。故我們可以講國權比人權更重要,國家主權原則高于人權原則。作為現(xiàn)代國際法中最重要原則的國家主權原則既是國際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人權保護的最有效的手段。主權國家是現(xiàn)代國際法的基石,若沒有主權國家,就沒有現(xiàn)代國際法,也就談不上人權的國際保護和國際實施??梢哉f,這也是國際人權保護與國家主權原則協(xié)調一致的原則[3](P.334)。

查看全文

鄧小平國際法思想分析論文

一、在主權與人權以及改革開放中多次強調國家主權的第一位作用

尊重國家主權是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而維護國家主權與實現(xiàn)人權的關系是當代國際人權領域中根本性的問題。在主權與人權的關系上鄧小平也有精辟的論述。鄧小平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fā)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1](P.331)。”故鄧小平提出了“國權比人權更重要”的著名論斷,是對人權與主權相互關系的具體展開和實際應用。其實早在1984年10月22日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鄧小平就強調“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是處于第一位的。

國家主權是人權的前提和基礎,維護國家主權是實現(xiàn)人權的根本保障。鄧小平分析了近現(xiàn)代史后揭示出,當國家主權淪落,一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大權都操縱或直接掌管在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者手中時,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居民的集合體勢必就會遭受外來力量的強制或處于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tài),絕對談不上保障該國國民的人權(P.198)。而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講,國家主權原則是現(xiàn)代國際法中的基本原則,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把維護國家的主權擺在第一位,只有實現(xiàn)國家主權原則,才能實現(xiàn)人權。這是因為無論是處理國家間的雙邊關系還是多邊關系的重要的國際法文件規(guī)定的首要原則都是國家主權原則而不是人權原則;各國大都在憲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把維護國家主權放在首位;而且各國在包括國際人權領域的斗爭中無不強調自己國家的主權,都不允許任何外國以任何借口侵犯自己的主權和干涉自己的內政;更重要的是《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宣言》均沒把人權保障列為一項基本原則,而只是認為其屬于尚不構成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但又具有局部法律效力的重要原則,人權較之于主權來講是處于從屬的地位。故我們可以講國權比人權更重要,國家主權原則高于人權原則。作為現(xiàn)代國際法中最重要原則的國家主權原則既是國際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人權保護的最有效的手段。主權國家是現(xiàn)代國際法的基石,若沒有主權國家,就沒有現(xiàn)代國際法,也就談不上人權的國際保護和國際實施??梢哉f,這也是國際人權保護與國家主權原則協(xié)調一致的原則[3](P.334)。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我們國家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吸收外來的先進經驗,尤其是大量引進國外投資,參與制定、批準了大量的國際條約、公約,采用世界各國通用的國際慣例,并且結合國內國外實際情況制定、修改了許多法律法規(guī),真正把國內法和國際法相互銜接起來,共同對改革開放起保駕護航的作用。因為“要得到發(fā)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P.202)”。

由于“開放不僅是發(fā)展國際間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的經驗(P.266)”,故我們的改革開放需要把國內法和國際法相互結合起來。這種國內法和國際法相銜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正在實行兩個轉變,即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而調整市場經濟與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法律,有其共性的一面,反映了客觀經濟生活的需要,是人類社會管理經驗的總結,值得認真加以研究,有區(qū)別地加以借鑒或與國際商貿法律相銜接。這樣做,對實現(xiàn)我國經濟上的兩個轉變顯然是有促進作用的[2](P.32)。但是我們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必須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進行,并且不得損壞我國的安全,也即我們參與國際關系、吸收外來經驗的前提是不得影響我國主權的正常行使,外來力量不得借此來干涉中國內政。故無論是吸收國際經驗,還是參與國際事務以及與國際法相銜接,都必須堅持一個基本原則,這就是鄧小平所反復強調的“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1](P.348)”。

二、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準則

查看全文

國際法思想重要地位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法學中“權力政治學派”(權力政治學說)最卓越的代表漢斯·摩根索對國際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結束了西方國際關系領域里的“國際法萬能論”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論證了國際法功能的分散化以及國際法作用的有限性,并且詮釋了國際法和主權的諸種內在聯(lián)系。然而,長期以來,其深刻的思想卻為世人所誤解,摩根索被看成是國際法虛無主義的典型人物。本文試通過論述摩根索的國際法觀點并分析其成就與不足,以拓展我國國際法學界的研究領域。

關鍵詞:國際法;弱法;功能分散化

一、漢斯·摩根索國際法思想的重要地位

漢斯·摩根索(1904—1980年),美國政治學家,國際法學中“權力政治學派”締造者。平生所著甚多,但最著名的傳世之作則是《國際縱橫策論》(或譯為《國家間政治》),該書在學術界素享盛譽,已經成為美國使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教科書之一。摩根索以抽象的人性論作為世界觀的理論基礎,演繹出權力政治學派的國際法觀。摩根索的國際法思想的重要地位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摩根索是權力政治學派的最重要的思想代表,研究他的國際法思想有助于廓清權力政治學派的國際法觀

在西方國際法學界,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權力政治學派以其鮮明個性躋身于國際法學林之中?!皺嗔φ螌W說認為,國際政治支配國際法,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權力;因此國際法效力的根據(jù)要到國際政治中去尋找。這個學說經常提出的是‘勢力均衡’的觀點,認為‘勢力均衡’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也就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jù)。”[1](P8)

查看全文

美國與國際法互動關系

一、選題背景:研究美國崛起與國際法的現(xiàn)實意義

之所以確立這個選題角度,是建立在對以事物間的相關關系作為分析的著眼點更符合認識規(guī)律,以期透過美國崛起的近100年,即19世紀70年代至冷戰(zhàn)結束的這一時代下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國際法的創(chuàng)制、變動、遵守和違反等等現(xiàn)象,深化對美國崛起與國際法關系的認識,輔助相關研究。理論上,建立在國際法定位和功能上對美國參與創(chuàng)制并利用,解釋國際法及其原則的理解,有助于清楚認識到國際法為大國崛起提供合法性和施展政治影響的空間,而大國對國際法的利用同樣要受到國際法的牽制,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無法作為當代大國參與國際事務,單方面避免國際義務或者濫用權利的理由和借口,如果國家這樣做,那么就有失去合法性,甚至失去國際社會支持而被孤立的風險。因此“對于崛起大國而言,認真對待與合理應用國際法,不僅是一種低成本的明智選擇,而且是保證其順利崛起的必由之路?!保?]實踐上,基于美國從主張建立國聯(lián)的構想(十四點和平綱領)、戰(zhàn)后主持建立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并以此為平臺輸出本國的政治文明,主導戰(zhàn)后國際秩序、推行單邊主義、以人權旗號干涉主權等國際法實踐的事實,中國也應當提出本國語境下的國際法原則,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出“中國將繼續(xù)做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率,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因此,以崛起中的大國形象合理處理與現(xiàn)有強權的關系,提出新時代的國際法原則,是切實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創(chuàng)新國際法的實踐,為建立和維護合理的、互利的新型國際秩序作出應有貢獻所勢在必行的。這正是研究美國崛起與國際法這一主體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

二、崛起中的美國參與國際法的理論和實踐

在這部分我將分兩條線展開論述,一條寫美國參與國際法的理論;另一條線寫美國參與國際法的實踐。通過兩條線的論述分別得出這一時期美國參與國際法的理論特征和現(xiàn)實特征,并作出總結。(一)從理論上看這一階段美國的國際法參與。美國的國際法思想實踐與美國的外交政策息息相關,體現(xiàn)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美國早期的外交活動或多或少體現(xiàn)出了多邊外交的思想,只不過大多體現(xiàn)在區(qū)域性的活動或組織中,如1823年美國總統(tǒng)門羅提出的處理美洲國家之間關系的“門羅主義”[3];一戰(zhàn)后,美國明顯開始向國際主義外交思想轉變,試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表現(xiàn)為威爾遜總統(tǒng)提出的“十四點和平綱領”[4]。但是作為思想主導者的美國最終拒絕加入國際聯(lián)盟,國際聯(lián)盟沒有實現(xiàn)創(chuàng)建者所期待的作用。二戰(zhàn)期間,美國在對國際聯(lián)盟的失敗加以反思的基礎上,主導創(chuàng)建聯(lián)合國來維護世界和與安全,“聯(lián)合國”這一名稱即是接受當時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建議。[5]在上述的階段,美國的國際法理念從孤立主義轉向國際主義,參與并主導建立為美國外交政策、國家利益服務的國際秩序的思想;二戰(zhàn)后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控制聯(lián)合國而直接為美國全球霸權服務,體現(xiàn)美國把國際法看做自己實現(xiàn)霸權的工具主義思想;第二個階段是回到實用主義思想,對國際條約“有利的加入,不利的退出”。在理論層面上可以把美國崛起與國際法的關系概述為:美國基于國力消長,以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交替的態(tài)度對待國際法的策略與國際法的創(chuàng)設、執(zhí)行從美國的國際法參與中吸取影響;同時國際法賦予美國崛起以合法性,也通過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保障機制限制美國的單邊主義的雙向互動關系。(二)美國參與國際法的實踐。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分界,自19世紀70年代到二戰(zhàn)是第一個階段。這是美國實力快速崛起但尚未成為國際事務決定力量的時期,這一時期美國主要是作為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和建議者的形象出現(xiàn);二戰(zhàn)后期到冷戰(zhàn)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美國的國際法實踐表現(xiàn)為以聯(lián)合國為框架的國際法規(guī)則制定與執(zhí)行。以時間為線索,第一階段,即19世紀70年代到二戰(zhàn)前,美國主要進行了建立國際聯(lián)盟為核心內容,試圖以此掌握國際話語權,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如學者張蕾蕾所言,“國際聯(lián)盟作為威爾遜試圖主導國際秩序的載體自然是“十四點計劃”的核心體現(xiàn)……構建美國領導的新的集體安全式的國際秩序”[6],這一階段美國參與國際法最重要的實踐就是威爾遜總統(tǒng)提出的十四點綱領和在這一綱領下試圖建立的國際聯(lián)盟。其中,最關鍵的是第14條,建立國際聯(lián)盟。但這時期美國的國力遠未到達可以主導國際秩序的地步,因此國聯(lián)的失敗是毫無意外的。直到二戰(zhàn)結束,美國國際地位空前上升,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主導建立世界新秩序以及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的意圖也愈發(fā)明確,但實踐的效果有好有壞。二戰(zhàn)爆發(fā)后不久,在美國的倡導下,《聯(lián)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包括大國一致、主權至上、民族自決原則等。例如在“集體安全”原則思想下,美國主導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機制的運行,主持了前南國際刑事法庭等審判;基于對抗蘇聯(lián)的需要,美國試圖建立“在聯(lián)合國授權外擅自采取集體行動(多為軍事行動)的國家聯(lián)合體———意愿聯(lián)盟”[7],這破壞了它自己倡導的集體安全和大國一致原則,大大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是失敗的國際法實踐。正如學者所言“當代美國國際法實踐具有的兩面性矛盾,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有時依據(jù)國內法高于國際法的主張對國際法不參加、不批準甚至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而有時又依據(jù)國際法高于國內法的主張對他國橫加干涉?!保?]綜上述觀點和內容,美國在崛起過程中,從理論引領出發(fā),基于本國的實際國力和戰(zhàn)略需要進行國際法實踐,成為國際法變革的先導;國際法的變化發(fā)展反映了美國的影響,通過合法性賦予、國際權力與義務分擔機制的創(chuàng)設回應了美國的國際法實踐,二者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是互動的,用互動關系概括美國崛起與國際法是恰如其分的。

三、對美國崛起與國際法之間關系的不同認識

在這個部分,我主要從“互動關系”模式和其他認識之間的異同出發(fā),比較對這一問題的幾種不同認識,并提出我的觀點:美國與國際法的關系是互動的,但有別于單純基于權力政治和秩序構建的互動觀。就這一關系,學界有不同主張。彭何利認為,“我們并不是完全生活在赤裸裸權力競爭的無政府狀態(tài),也沒有生活在完全受國際法規(guī)范調整下有序的生活當中,而是生活在權力、國際法、語言、等諸多因素交織影響的紛繁復雜的國際社會”[9],即他主張?zhí)接懨绹绕鹋c國際法的關系要把權力這個國際政治中的重要變量納入進來,這是一種基于權力流變而發(fā)展變化的關系;何志鵬提出,“美國等大國在其崛起的進程中都曾借助于國際法;而且其崛起的質量和水平與對國際法的認知和利用息息相關?!兄趪掖_立和強化其合法性,減輕其在發(fā)展進程中遇到的阻力,拓展其在國際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度?!保?0]而本文的“互動關系”理論脫胎于彭何利教授的《論大國興衰與國際法的互動關系———以美國的歷史經驗為例》,他這樣闡述,“縱觀美國的大國成長史,其中既有對國際法的有效利用,也有對國際法的扭曲與踐踏?!J清權力政治與國際法相互依賴的現(xiàn)實關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權力政治,積極參與國際法律秩序的構建。”本文正是試圖為做到超越權力政治,參與國際法律秩序構建提供參照。我認為,從這種互動模式所未能考察到的理念和合法性角度看,不論是在理想主義還是實用主義(或者說是工具主義)指導下,美國崛起與國際法的關系也是互動的,是相互制約,相互聯(lián)系的。美國崛起中對國際法的影響的制度表現(xiàn)來源于它的政治理論和利益需要,這種影響表現(xiàn)在國際法上有合理性也有自相矛盾的,在國際法上的合法性也因此受到承認或挑戰(zhàn)??梢哉f,美國基于國家利益的需要影響了國際法的原則和理念,而國際法的原則與制度反映了美國的這種理念影響力,對美國的影響進行了反饋。綜上所述,不論從國際權力轉移的角度,還是從理論和合法性角度看,美國崛起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都應當是互動的,這樣的“互動模式”是全面的,可以更全面,準確反映出美國崛起與國際法的聯(lián)系。

查看全文

西方國際法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在總結當代西方國際國際法的基礎上,認為當代國際國際法與國內國際法的關系是以"二元論"為基礎的,國際國際法調整國家間關系的這個本質仍然沒有變。當代西方國際國際法的三大主題是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顯然,在民主與人權的理解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圍繞著這三大主題的,則是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三大主旋律。此外,在研究當代西方國際國際法時,應當重視歐洲大陸的國際國際法與美英國際國際法思想間的微妙差異。

Abstracts

Thispaper,startingfromanintroductiontomodern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holds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publicinternationallawandlawofstatesstillbasesonthetheoryofdualism.Themaintopic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peacekeepingandarmedconflicts,thedilemmabetween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protection,democracyandhumanrights.Ofcourse,theindustrialcountriesandthedevelopingcountrieshavedifferentvaluesregardingtheconceptionofdemocracyandhumanrights.Themainobject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cooperation,dialogueandreform.ThedifferencebetweenthecontinentalEuropeandAnglo-Americancountriesshouldnotbeomittedbystudying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

關鍵詞

國際國際法、國際國際法與國內國際法的關系、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

查看全文

西方國際法發(fā)展走向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在總結當代西方國際法的基礎上,認為當代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是以"二元論"為基礎的,國際法調整國家間關系的這個本質仍然沒有變。當代西方國際法的三大主題是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顯然,在民主與人權的理解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圍繞著這三大主題的,則是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三大主旋律。此外,在研究當代西方國際法時,應當重視歐洲大陸的國際法與美英國際法思想間的微妙差異。

Abstracts

Thispaper,startingfromanintroductiontomodern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holds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publicinternationallawandlawofstatesstillbasesonthetheoryofdualism.Themaintopic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peacekeepingandarmedconflicts,thedilemmabetween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protection,democracyandhumanrights.Ofcourse,theindustrialcountriesandthedevelopingcountrieshavedifferentvaluesregardingtheconceptionofdemocracyandhumanrights.Themainobject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cooperation,dialogueandreform.ThedifferencebetweenthecontinentalEuropeandAnglo-Americancountriesshouldnotbeomittedbystudying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

關鍵詞

國際法、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

查看全文

西方國際法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在總結當代西方國際法的基礎上,認為當代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是以"二元論"為基礎的,國際法調整國家間關系的這個本質仍然沒有變。當代西方國際法的三大主題是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顯然,在民主與人權的理解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圍繞著這三大主題的,則是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三大主旋律。此外,在研究當代西方國際法時,應當重視歐洲大陸的國際法與美英國際法思想間的微妙差異。

Abstracts

Thispaper,startingfromanintroductiontomodern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holds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publicinternationallawandlawofstatesstillbasesonthetheoryofdualism.Themaintopic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peacekeepingandarmedconflicts,thedilemmabetween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protection,democracyandhumanrights.Ofcourse,theindustrialcountriesandthedevelopingcountrieshavedifferentvaluesregardingtheconceptionofdemocracyandhumanrights.Themainobject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cooperation,dialogueandreform.ThedifferencebetweenthecontinentalEuropeandAnglo-Americancountriesshouldnotbeomittedbystudying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

關鍵詞

國際法、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

查看全文

西方國際法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在總結當代西方國際法的基礎上,認為當代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是以"二元論"為基礎的,國際法調整國家間關系的這個本質仍然沒有變。當代西方國際法的三大主題是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顯然,在民主與人權的理解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圍繞著這三大主題的,則是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三大主旋律。此外,在研究當代西方國際法時,應當重視歐洲大陸的國際法與美英國際法思想間的微妙差異。

Abstracts

Thispaper,startingfromanintroductiontomodern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holds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publicinternationallawandlawofstatesstillbasesonthetheoryofdualism.Themaintopic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peacekeepingandarmedconflicts,thedilemmabetween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protection,democracyandhumanrights.Ofcourse,theindustrialcountriesandthedevelopingcountrieshavedifferentvaluesregardingtheconceptionofdemocracyandhumanrights.Themainobjectsofmod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areinternationalcooperation,dialogueandreform.ThedifferencebetweenthecontinentalEuropeandAnglo-Americancountriesshouldnotbeomittedbystudyingwesternpublicinternationallaw.

關鍵詞

國際法、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國際維和與武裝沖突、發(fā)展與環(huán)境、民主與人權國際合作、對話與改革

查看全文

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論文

【內容提要】自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產生以來,與國際法研究的聯(lián)結已有三次,均對國際法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一戰(zhàn)后國際法的繁榮與理想主義對其的重視緊密相關。而在冷戰(zhàn)時期現(xiàn)實主義占據(jù)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的主流的情勢下,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法研究一度疏遠,直到20世紀80年代國際機制理論的興起才重新拾起這種聯(lián)結紐帶,并為國際法晚近的發(fā)展構建了合理性基礎。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興起的建構主義實現(xiàn)了兩個學科的第三次聯(lián)結,并對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產生積極影響。

【摘要題】理論探討

【英文摘要】Sincethecreationofmodern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ithasconnectedwithinternationallawfor3times.Thatcontributesalotto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andpracticeofinternationallaw.Thebloomofinternationallawowesmuchtotheemphasisofidealism.Inthecold-warera,astherealismbecomesthemainstreamofthestud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researchofinternationallawand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separate.Itisnotuntil1980swhentheemergenceoftheoryofinternationalregimesactivatedthisconnectionandlaiddownthereasonablefoundationfortherecent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law.Againstthebackdropofrapidglobalization,thebuddingconstructivismrealizesthe3rdtimeconnectionofthesetwodisciplinesandbenefitsthetheoryandpracticeofinternationallaw.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法學/國際機制/建構主義

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internationallaw/internationalregimes/constructivism

【正文】

查看全文

思政教育融入國際法課程的方法

【摘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國際法課程教學,是衛(wèi)生法專業(yè)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學內容中將“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作為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的基礎和核心內容,以國際法治為主題實現(xiàn)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并重,圍繞“新時代”的國際定位構建課程思政從理論到現(xiàn)實的橋梁。編寫融入充足思政元素的國際法課程配套案例集,轉變國際法教師隊伍課程思政的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完善對國際法課程思政的教學考核評價。

【關鍵詞】國際法;課程思政;醫(yī)學教育

1衛(wèi)生法學專業(yè)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困境

1.1國際法課程教材中思政元素缺乏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以下簡稱“馬工程”教材)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系列教材,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與學科基礎內容相融合,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的理論成果[6]。作為衛(wèi)生法學專業(yè)課程之一的國際法課程的教材也包含在內,它幫助學生掌握國際法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一套實用優(yōu)秀的教材。但“馬工程”教材中思政相關內容主要集中于前言或緒論,契合國際法學科特點的思政元素較為缺乏。從目前教材的使用情況看,衛(wèi)生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學習國際法時,更關注于對教材正文法學理論的學習,前言與緒論中所述內容理論性強且較為刻板抽象,與衛(wèi)生法學專業(yè)以及國際法學具體內容的聯(lián)系較弱,學生對其關注度不高,無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1.2國際法教師隊伍缺乏思政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