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和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和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而其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正好迎合了現(xiàn)代人渴望回歸自然、緩解壓力的心理需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茶文化逐漸與旅游業(yè)結合,形成了一種新興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了旅游文化的內涵,同時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也進一步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本文所要探討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將黑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一種開發(fā)模式。這種模式將茶園秀麗的自然風光、茶產品的生產制作、茶藝展示和茶文化品評等融為一體,其茶園及周邊的山水風光是基本的地理環(huán)境,茶葉生產是人為的物質環(huán)境,產茶區(qū)遺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遺址是良好的歷史環(huán)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風是活化的景觀。筆者對這些環(huán)境和景觀進行整合與科學研究,力求開發(fā)出新的旅游產品與旅游方式,以期能為人們提供高雅的休閑場所、豐富的體驗場所以及寓教于樂的求知場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發(fā)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區(qū)域內生長的云臺山大葉種鮮葉等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藝生產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為原料生產的品質獨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獨特的風味已經使其成為益陽地區(qū)的地理標志產品。益陽黑茶最早產于15世紀后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后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甄選,安化黑茶逐漸為廣大茶客所知。20世紀50年代由于海外市場的征購,這一在安化山區(qū)的奇珍得以重現(xiàn),被視為絕產的傳統(tǒng)工藝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亞于當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樸的工藝和歷久彌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精髓,難怪被稱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益陽采用黑茶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馬古道和與黑茶種植基地、傳統(tǒng)工藝、采茶品茶等資源,賦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專項產品。益陽市已經規(guī)劃設計了集山鄉(xiāng)巨變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馬古道等景區(qū)于一體的“三點一線”重點旅游線路,近年來“弘揚黑茶文化,推動茶旅互動”已經成為推動益陽市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政府著力打響“茶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讓黑茶成為安化及整個益陽地區(qū)的旅游名片,以茶為媒介推介當?shù)氐穆糜尉坝^,事實證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個安化縣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萬,旅游總收入約達到7億元。
三、空間結構優(yōu)化視角下的黑茶文化與旅游產業(yè)融合對策
(一)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
1.開發(fā)生態(tài)茶園,吸引游客互動參與
益陽是湘中地區(qū)的旅游勝地,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擁有雪峰湖地質公園、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觀;擁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廟武廟、茶馬古道等歷史文物古跡。其中,安化縣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適宜黑茶的生長,所擁有的優(yōu)良茶樹品種也保證了該地能夠出產優(yōu)質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優(yōu)質環(huán)境資源,安化還是梅山文化(荊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發(fā)源地,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俗風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構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礎。
從這些自然屬性、文化風韻著手,可以開發(fā)具有觀賞及體驗與一體的綠色茶園。結合旅游路線,選擇交通較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態(tài)優(yōu)質茶基地作為開發(fā)的示范點。茶園可以提供經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裝。除了觀賞茶園優(yōu)美的景觀,游客還可以參與采茶、品茶等互動環(huán)節(jié)。這樣既可以讓游客欣賞到不一樣的自然景觀,還可以增強對黑茶的了解,進一步產生對黑茶品質的信賴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態(tài)茶園中不但能夠品評茶文化,還可以了解梅山文化,這樣生態(tài)茶園就成為了解當?shù)匚幕纳鷳B(tài)文化園。
2.黑茶文物古跡、史料眾多,可開發(fā)茶館、茶博物館
由于黑茶生產歷史悠久,安化有很多與茶有關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馬古道驛站等,也有很多茶鐘、茶具等訴說黑茶歷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黃沙坪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是歷史上有名的茶埠,擁有功夫紅茶車間和老商號“永泰福”的千兩茶生產車間。安化茶廠位于資江河畔,至今保存著自1951年以來的歷批茶樣、黑茶全庫、古老的木制茶機,還有不同時期黑茶加工工藝的相關研究資料。這些既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也可以成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為旅游業(yè)所用。這里曾經創(chuàng)辦了湖南的第一個茶校、第一個茶葉科研機構。另外,安化還遺存較多茶書、茶詩、茶聯(lián)等,茶禮、茶俗、茶藝內涵豐富,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見證,也可以成為黑茶文化旅游開發(fā)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優(yōu)越的旅游資源背景下開發(fā)特色茶館,讓游客在品茶的同時欣賞到古香古色的陳設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風格、藝術化的茶藝展示。在這種既古典又高雅的藝術環(huán)境中,顧客自然地會由眼前的一杯茶聯(lián)想到茶文化,進而想對當?shù)氐牡赜蛭幕惶骄烤梗@就在茶文化與旅游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鏈接。還可以建立茶博物館,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廠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館,使其首先具有貼合主題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廠多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茶樣,人們可以對其進行挖掘和整理,陳列歷代茶樣,展示茶葉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機械加工的演變過程,配合圖片與文字,甚至是現(xiàn)代化的聲、光、電手段,來說明與介紹黑茶文化。這種具有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旅游開發(fā)模式,可以引導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強。當黑茶不但成為一種旅游商品,更成為人們喜愛的生活方式時,黑茶商品和當?shù)芈糜尉皡^(qū)就會自然得到人們的推崇。
(二)茶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陽市已經出臺了《益陽市2007-2016年茶葉產業(yè)發(fā)展十年規(guī)劃》,明確了以“安化黑茶”為中心,制訂了重點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戰(zhàn)略思路和發(fā)展茶文化旅游產業(yè)、扶持重點企業(yè)、招商引資、以特色帶動茶產業(yè)等戰(zhàn)略決策。這些決策都體現(xiàn)了政府將茶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融合的決心。而安化縣“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也要求擴建茶馬古道景區(qū)、打造梅山文化生態(tài)園、修復洞市老街、改擴建黃沙坪老茶市、恢復茶馬古道桃澍陵園,夯實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礎設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茶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關系的融合。
(三)茶產品優(yōu)勢與旅游優(yōu)勢的融合
從狹義上講,茶產品是指各種以茶葉為龍頭的包括茶食、茶畫、茶具、茶書法、茶工藝品、茶旅游紀念品等茶文化相關的商品,從廣義上講是圍繞茶的不同形態(tài)延伸出來的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
為了實現(xiàn)茶產品的優(yōu)勢與旅游優(yōu)勢的融合,人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對于黑茶、綠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陽市要以白沙溪茶廠、黑美人茶業(yè)、益陽茶廠、香爐山茶廠等為重點企業(yè),統(tǒng)一打造“安化黑茶”這一優(yōu)勢品牌,改變游客心中“品牌眾多,真假難辨,無從選擇”的現(xiàn)狀.(2)延伸茶葉產業(yè)鏈,扶持茶葉深加工。與食品加工業(yè)合作生產有機茶味糕點、便攜帶茶包,推廣奶茶飲品;與藥產業(yè)合作生產藥用茶、保健茶及飲料茶,以同樣的功效加上獨特香醇的茶葉口味來吸引消費者.(3)生產精美別致的茶工藝品、旅游紀念品,茶具既可以當作裝飾品,也可以實際用來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園風景的精小的木雕、掛墜,噴印有茶俗風情的服飾,彩繪或者黑白手繪的茶園、茶藝明信片等。
(四)茶葉市場與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屆黑茶文化節(jié)的成功舉辦,實現(xiàn)了推介益陽、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為全國黑茶類唯一入選產品,進入上海世博會聯(lián)合國館展出,在國際市場引起強烈反響。隨后,安化“千兩茶”和“天尖茶”兩款紀念版黑茶產品作為“神九”對接成功紀念產品,被中華航天博物館永久珍藏?!鞍不诓琛弊鳛閰^(qū)域公用品牌,逐步成為益陽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對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來,客觀上擴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文化差異 文學翻譯 源語 目的語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和科技的一體化,多元文化并存勢在必行,文化在各國交流與往來中變得極為重要。受其影響,文化成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會中,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被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翻譯成為了一種文化模式的轉換。人們常用跨文化交際、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或跨文化交際等一系列術語來替代翻。準確、恰如其分地處理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創(chuàng)造完美翻譯作品的關鍵。本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盡量減少文化差異的四種不同的翻譯方法。
一、文學體裁和文化差異
翻譯實踐是與翻譯作品的文體緊緊相聯(lián)的。不同文體的翻譯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征。只有在同時掌握“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的特征且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的情況下,譯者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實體現(xiàn)“源語”本身風格的翻譯作品。作品語言風格的不同就意味著所蘊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就科技體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載的文化因素較少。在這類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準確如實地將“源語”信息內容轉化成“目的語”遠遠比對兩種語言文化的轉換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學體裁的作品中,如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化就成為翻譯中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譯作就成了沒血沒肉的、只是由詞匯和句子堆積起來的軀殼。在讀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譯作也是沒有靈魂的作品。因此,優(yōu)秀的譯者在文學翻譯實踐中應充分考慮如何處理不同體裁作品中的文化差異。
翻譯之前,認真研究文學作品的體裁和語言特征是處理文化差異的一個關鍵。譯者應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盡量減少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
二、動態(tài)對等和文化差異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根據翻譯的本質,有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一說,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皠討B(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會掩蓋“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應以動態(tài)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涵。
為了準確地再現(xiàn)源語文化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第一,努力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xiàn)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xiàn)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源語文化。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xiàn)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第三,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創(chuàng)”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爸貏?chuàng)”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有些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內涵并不是靠詞匯的表面意義表達出來的,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里。
三、異化和歸化
目前,越來越多的翻譯者都將翻譯視為交際翻譯或文化翻譯。為處理交際或文化翻譯中“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異現(xiàn)象,產生了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理論,從而為解決文化差異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異化,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一種翻譯理論。與異化相反的理論是歸化,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理論。在翻譯中,異化和歸化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但是它們相互之間并不矛盾,可以同時為翻譯者所使用。通過對翻譯所有因素的分析和比較,譯者可以使用異化或歸化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以達到不同的效果。例如,當譯者想介紹源語文化時,用異化理論來表達源語文化的風格和形式;反而,當譯者打算適應“目的語”讀者時,歸化應是第一選擇。
四、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文化差異
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經常思考究竟是按照“源語”規(guī)范直接翻譯源語文本還是依照“目的語”規(guī)范再創(chuàng)源語文本使其更像“目的語”的文本,更能為“目的語”讀者接受。事實上,創(chuàng)造性本質蘊藏于任何文學翻譯作品中。在某種程度上,翻譯作品不僅僅是源語文本的再現(xiàn),而且與源語文本相比較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翻譯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一個與文化差異處理直接相關的術語。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和使用,出現(xiàn)了許多超過原作的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創(chuàng)造性叛逆廣泛存在于文學翻譯中。它具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是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文化思維和習慣并使他們較容易地接受譯作。二是用強行的方式使“目的語”讀者介紹“源語”,包括“源語”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從中國讀者的角度出發(fā),這個翻譯的句子無論是從意義還是從句型結構而言,都與他們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差甚遠。但譯者使用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手法再現(xiàn)了“源語”的風格和內涵。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使用為解決許多文化差異上的矛盾和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向。然而,在文學翻譯中,值得注意的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絕對不能毫無止境、不經思索的亂用。在使用創(chuàng)造性叛逆之前,譯者首先還應遵循一定的翻譯標準或原則,其次在處理一些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蘊的意象時,用創(chuàng)造性叛逆來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語”概念。
總之,文化的多樣性使各民族語言差異十分復雜。在國際交往日趨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種現(xiàn)實需要。我們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語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譯者應從價值標準、、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來把握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翻譯習慣,心理狀態(tài)以及優(yōu)秀的作品。文化是文學翻譯中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處理“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直接影響翻譯質量和效果。只要譯作能夠生動、全面地再現(xiàn)“源語”作品并為“目的語”讀者接受,處理文化差異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當?shù)那抑档迷谖膶W翻譯領域內宣傳和傳播。
參考文獻:
[1]許鈞.《“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中國翻譯》,2003,(1).
[2]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00,(4).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企業(yè)重組;文化整合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經濟領域中以資產融合為特征的企業(yè)重組現(xiàn)象日益增多。通常情況下,大多數(shù)企業(yè)并購決策都是基于經濟和財務方面的考慮,而忽略了企業(yè)文化方面的因素。在資產重組過程中,如果只重視經濟上的資源配置,忽視對新的企業(yè)組織上的文化整合與重塑,勢必會阻礙資本經營的有效運作,加大企業(yè)管理成本,影響企業(yè)經營效率。因此,文化整合是企業(yè)重組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企業(yè)并購過程不僅僅是企業(yè)間有形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更重要的是企業(yè)無形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
一、文化整合在企業(yè)重組中的作用
文化也是一種管理手段。文化對企業(yè)管理和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是用共同的價值標準培養(yǎng)企業(yè)意識的一種手段,可以統(tǒng)一成員的思想,增強企業(yè)的內聚力,加強職工的自我控制。
第二,能激勵職工奮發(fā)進取,提高士氣,重視職業(yè)道德,形成創(chuàng)業(yè)動力。
第三,它是一個企業(yè)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和實現(xiàn)戰(zhàn)略發(fā)展的思想基礎,有助于提高企業(yè)對環(huán)境的適用性。
第四,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使群體產生更大的協(xié)調力。
第五,有利于樹立企業(yè)形象,提高企業(yè)聲譽,擴大企業(yè)的影響。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成功的公司和企業(yè)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如IBM公司,其創(chuàng)始人沃森十分重視經營哲學和文化管理,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為公司確定了“以人為核心,向所有用戶提供最優(yōu)質的服務”的宗旨,明確提出了為職工利益、為顧客利益、為股東利益的三原則,后來發(fā)展為“尊重個人”、“服務”和“完全主義”三信條。這就是IBM公司今天的管理哲學。他們認為IBM最大的秘密在于:“卓越的企業(yè)倫理”,一個職工只有當他們被看作是高尚的人而受到尊重、受到信賴時,企業(yè)的價值才能展現(xiàn)光輝。
事實上,管理效率依賴于諸如價值系統(tǒng)、管理哲學等文化變量。日本的成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日本創(chuàng)造了經濟奇跡后,美國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美國人發(fā)現(xiàn)日本的一些具體管理辦法不同于美國,如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稟議決策制、企業(yè)工會等。但他們認為這些具體的管理辦法同日本的民族傳統(tǒng)與社會習慣有很大的聯(lián)系,美國人很難借鑒。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尋求其本質,他們發(fā)現(xiàn)日美管理的根本差異在于對管理因素的認識有所不同。美國管理過分強調諸如技術、設備、方法、規(guī)章、組織結構、財務分析等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則比較注重諸如目標、宗旨、信念、人和、價值準則等這些“軟”的因素,而這些“軟”因素與整個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美國人在發(fā)現(xiàn)這些差別后,又回過頭研究美國的經營成功的企業(yè),發(fā)現(xiàn)美國成功的企業(yè)也同樣注重這些“軟”因素。他們最終得出結論:文化的這種軟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是管理成敗的根本與關鍵的因素。
二、文化整合的誤區(qū)
文化是現(xiàn)代企業(yè)之魂。文化整合并不是簡單地將各企業(yè)文化要素相加,也不是純粹地拋棄一個只要另一個,而是雙方長期復雜的磨合過程,是揚長避短和優(yōu)勢互補,從而形成新的企業(yè)文化特質。它包括企業(yè)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體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其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尊重和堅持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各個環(huán)節(jié)調動并合理配套有助于企業(y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形成合力,在企業(yè)實現(xiàn)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
文化整合的關鍵:一是要形成注重合作的團隊精神。有人曾做過一個關于競爭與合作的實驗:在一個裝有若干個紙做的圓錐體的大玻璃瓶里,把每個圓錐體的尖端用細線系在瓶外;在瓶子的底部裝一個水管,可導水入瓶;被試者可用細線將圓錐體拉出瓶外,但因瓶頸較窄,每次只能拉出一個。實驗結果證明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合作大于競爭。二是要建立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機制。3M公司常常被認為是美國最富創(chuàng)新精神的管理樣板。在3M公司,組織上下不斷地致力于創(chuàng)設一種能自我更新的公司文化。公司的每一位科學家和管理人員都面臨“保持第一”的挑戰(zhàn)。為達到這一目標,公司采取了各種措施。如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被要求有15%的時間花在能在未來給企業(yè)帶來極大效益的小項目上。這種高風險、高成本的策略給3M公司帶來了許多利潤豐厚的創(chuàng)新型產品,包括市面上流行的黃色的粘可貼。另外,公司還鼓勵研究人員與營銷人員結成團隊以共享信息,并與市場保持緊密聯(lián)系。事實上,當3M公司德克薩斯的奧斯丁郊外成立“第二大本營”時,它特意設計了大型的辦公大樓,“迫使”組織不同部門的人員相互交換。在3M公司,人的發(fā)展被視為關鍵。公司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廣泛的人員和組織變革,目的在于維護一支一流的職工隊伍,而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也由此而得以加強。如果詢問3M公司為什么歷經這么多年,還始終維持著如此高的業(yè)績,那么,公司的總裁會告訴你兩個事實:創(chuàng)新和質量?!斑@是我們這個日益激烈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工具”。
三、文化整合的癥結
企業(yè)重組中存在著三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戰(zhàn)略重組,過程管理,重組后的文化整合。從我國企業(yè)重組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相對前者而言,文化整合最為困難也最復雜。文化整合的困難和復雜性主要表現(xiàn)為文化沖突和文化阻力,從根本上說源于文化差異。
(一)企業(yè)之間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
每個企業(yè)都會有自己的企業(yè)文化,而在各自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受到的經濟和文化等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發(fā)展歷史不同,自然形成的企業(yè)文化傳統(tǒng)也就不同。企業(yè)之間的地域、民族、素質、行業(yè)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的差異。企業(yè)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決定了不同企業(yè)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不同,給企業(yè)重組帶來了很大的文化阻力。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是企業(yè)之間的根本差異之一,也是企業(yè)文化整合的最大難題。
(二)企業(yè)重組中員工的心態(tài)
事實上,企業(yè)重組中文化阻力很多時候來自企業(yè)員工的心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被重組員工對原有企業(yè)文化懷舊心理。二是被重組企業(yè)員工對變革前景“不確定”的疑懼心理。三是“兼并”與“被兼并”的心態(tài)反差。四是被重組企業(yè)的員工對“利益減少”的危機意識。
(三)企業(yè)文化本身的特性
任何文化都是長期沉淀的結果,企業(yè)文化也是一樣,它是伴隨著企業(yè)的成長而成長,并在各種要素綜合作用下不斷演化、成熟的,是企業(yè)全體員工長期共同努力、協(xié)作和企業(yè)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以及企業(yè)內部的各種關系長期相互磨合的結果。因而,企業(yè)重組中要改變或創(chuàng)新一種企業(yè)文化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文化的存在可能長于組織的存在,當組織形態(tài)改變后,原有企業(yè)文化并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有一定的歷史存續(xù)期,繼續(xù)對原組織成員產生影響。由于這種延續(xù)性的存在,使文化的改變和更替具有遲緩性,并非組織結構一經更新,文化也隨即更新,重組中企業(yè)從舊文化到新文化的轉變是一個緩慢持久的過程。企業(yè)文化所具有的這些生成的長期性、存在的延續(xù)性和改變的遲緩性等特點,會給企業(yè)文化的變革和整合增大難度。
四、文化整合的方式
企業(yè)文化整合是指在企業(yè)重組過程中將相異或矛盾的文化特質在相互磨合和調整后形成一種新的和諧的文化體系。企業(yè)重組中的企業(yè)文化整合方式,主要由雙方企業(yè)文化的強弱程度、相適應性以及企業(yè)重組的戰(zhàn)略目標共同決定,大致可有以下幾種:
(一)替代式
當強勢企業(yè)重組弱勢企業(yè)時,強勢企業(yè)向弱勢企業(yè)輸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促使弱勢企業(yè)的文化發(fā)生根本的改變,最終以自己的強文化取代對方的弱文化。典型的例子是海爾兼并青島紅星電器有限公司。海爾在兼并之初,首先派去的不是市場營銷人員,也不是財務人員,而是企業(yè)文化部的人員。通過對被兼并企業(yè)進行先進文化理念的輸入和一整套文化模式的改組,使被兼并企業(yè)職工的斗志空前高漲,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海爾的成功在于堅持以自己積極進取的創(chuàng)業(yè)文化取代對方的守業(yè)文化,以自己的無形資產盤活對方的有形資產。
(二)融合式
在強勢企業(yè)與強勢企業(yè)重組時,雙方都有令人自豪而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彼此只能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和吸收對方文化的優(yōu)點,在文化上相互同化,使兩種不同的文化最終復合成為一種更優(yōu)秀的新型企業(yè)文化。例如上海貝爾公司是中國郵電工業(yè)總公司、比利時阿爾卡特貝爾公司和比利時王國政府合作基金會合資建立的。在公司建立之初,各方就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加強溝通,精誠團結,逐步形成了全新的“團結、奮進、為大家”的貝爾文化。雖然我們在貝爾公司的文化模式中仍可以找到合資各方的原有文化蹤跡,但卻已今非昔比,其文化已具有新的內涵。
五、文化整合的步驟
企業(yè)是一個經濟實體,也是一個文化實體,企業(yè)重組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因此,企業(yè)的領導者應該充分重視重組中的文化整合,并有意識地塑造一種理想的企業(yè)文化模式,最終提高企業(yè)重組的效益、實現(xiàn)企業(yè)重組的戰(zhàn)略目標。具體步驟如下:
(一)分析比較,找出差異
認真調查研究,對重組企業(yè)內部原各企業(yè)群體的文化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比較,明確該堅持、提倡、弘揚的是什么,該摒棄、糾正、完善的是什么。切記一刀切,因為優(yōu)勢企業(yè)也可能存在某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因素,劣勢企業(yè)也可能存在某些先進、合理的文化因素。
(二)立足實際,彌補差距
立足雙方企業(yè)文化的實際狀況,根據企業(yè)重組的戰(zhàn)略要求,對未來的文化模式的實施措施進行科學設計,并將設計好的理想文化模式進行適當?shù)募毣土炕敿氁?guī)劃對新文化的推廣。首先是價值觀念的整合。企業(yè)重組后,應當通過宣傳動員,將員工對企業(yè)目標、企業(yè)的市場形象、員工成功的標準等問題的不同的看法規(guī)范為一種新的適應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統(tǒng)一的價值觀。其次是制度文化的整合。企業(yè)在重組后,適當按照分工協(xié)作的要求,建立新的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以便從硬約束的角度與其他各種軟約束因素共同強化新文化在員工思想上的積淀。制度設立不宜過繁,以免束縛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制度一旦確立,便要嚴格執(zhí)行,不能徇私枉法。再次是物質文化的整合。運用員工服裝、企業(yè)商標、標志物、廠房車間、工作環(huán)境、娛樂場所等物質因素進一步強化企業(yè)員工的協(xié)同感和對企業(yè)深層觀念文化的理解,進而使新的企業(yè)文化漸漸在員工心中生根發(fā)芽。
參考文獻:
1、王薔.組織行為學教程[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王瓊.淺析企業(yè)重組中的文化整合[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0(4).
篇4
翻譯在形式上是不同語言字符的轉換,在內容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這種轉換和交流,猶如自然界中一種形式的能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能量的損耗。錢鐘書先生曾說過:“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中的內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他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從一種文字出發(fā),積寸累尺的渡越那許多距離,安穩(wěn)到達另一種文字里,這是很艱辛的歷程.一路上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因此,譯文總有所遺失或走樣的地方,在意義或口吻上違背后不盡原文?!狈g實踐也表明,譯文和原文之間始終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距離。以漢英翻譯為例,漢語和英語都有著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但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演變發(fā)展的漫長過程中,漢語和英語在發(fā)音規(guī)律、字詞結構、造句謀篇、修辭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各有民族特色的固有規(guī)律和特點,兩者之間雖不乏共同或相似之處,但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此外,在漢英翻譯的過程中,當漢語語言形式上的某些特點本身作為信息的內容傳達時,由于英語語言結構的民族性特點,有時往往很難用相對應的形式予以表達;特別是在日常交往和文學作品中,作家為寫景抒情、陳述事理或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時,常常使用某些特定的語音、修辭或句法手段,有時還會設計某些不規(guī)范語言,從而使翻譯的可譯性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語言結構與可譯性限度語言之所以能夠傳遞信息,儲存文化,在于每一種語言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方式,語言的聲音表征和書寫形式。事實上,人類在利用語言的認知表達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對語言本身的各種物質形式特征進行認識和總結,并加以利用。每一種語言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形式和修辭手段,如漢語中的山歌、民謠、詩詞、笑話、饒口令、雙關語、韻律、節(jié)奏、諧音等。人們甚至還可以用語言來描寫語言本身,如有關語音、詞匯、語法的書籍。語言的這種認識、描寫和展示自身形式特點的功能屬于語言的一種元語言功能。由于語言的這一功能來自于語言本身的音形特征,而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不同的發(fā)音和書寫系統(tǒng),因而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我們欲將原作品中的某些美學修辭效果轉移到譯語作品中去,而譯語又缺乏相應的音形特征時,我們就只好望文興嘆,感到束手無策,難以勝任了。1.音韻美感的可譯性限度語音是語言的重要表達形式,是口頭語言中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規(guī)律上相差迥異,某些語音現(xiàn)象在另一種語言中不存在相對應的表達形式,致使譯文語言難以達到與原文相同的藝術效果。如:九溪十八澗以“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叮叮咚咚泉”著稱。T he p lace ca lled N ine C reek s and E igh teen Gu llies isw ell-know n fo r its tw isting p a th s and m um eringstream s.在這句話中,雙聲疊韻詞“曲曲環(huán)環(huán)”和“叮叮咚咚”讀起來節(jié)奏輕換緩、和諧動聽,所產生的音韻之美讓人神往,特別是“叮叮咚咚”與“泉”相結合,使人自然聯(lián)想起“泉水叮咚響”的擬聲效果;相比之下,英譯文則大顯遜色,英語擬生詞“murmuring”難以產生與漢語“叮叮咚咚”同樣悅耳動聽的聲音美感。漢英詩歌都非常講究音韻和節(jié)奏,詩歌的魅力全在于奇妙的意境與和諧的音韻節(jié)奏,然而詩歌中節(jié)奏美感的再現(xiàn)卻非常困難。如: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SnowTo the tune of Sp ring B eam ing in Ga rdenW ha t a scene is in the no rth found!A thou sand li of the ea rth is ice-clad aground,T he thou sand li of the sky is snow-bound.B eho ld!A t bo th sides of the G rea t W a llA n exp an se of w h iteness conquers a ll;In the yellow R iver,up and dow n,T he su rging w aves a re gone!譯文忠實的表達了原作的思想內容,并通過重音及尾韻的安排,使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體現(xiàn)了原作的氣勢;但從音韻美感的角度來衡量,譯文并未完全體現(xiàn)原作的要求,失去了漢語的韻律,這是因為漢英詩歌在音韻節(jié)奏上有著迥然不同的規(guī)律。2.字形結構的可譯性限度漢英語文字雖然都是由最早的象形文字演變而成,但由于分屬不同的語系,在字、詞結構和變化規(guī)律方面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別。英語是拼英文字,每一個詞都是由字母按一定的規(guī)律排列組合而成,字母的變動就會構成新的單詞,從而詞義也相應發(fā)生變化;漢語中的許多合體字可以拆分,拆分后的偏旁或部首有的也能獨立成字,從而具有新的字義。另外漢語中同音異意字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漢英翻譯中遇到同音異字,或既有字形變化,同時又有字義融為一體的翻譯內容時,往往成為不可譯的對象。如:甲:您好!我姓L i,叫L i Guojun.乙:哦!我也姓L i,您是哪個L i?
甲:美麗的麗加個右耳朵(酈),國家的國,千鈞一發(fā)的鈞。由于漢語中同音異字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光憑語音聽覺很難確定是哪個字,必須通過相關詞語的解釋才能使人明白,而這種解釋對不懂漢語的外國讀者來說理解十分困難,跟不用談翻譯的可能性。
二、文化差異與可譯性限度語言自產生之日起,便與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語言是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共同協(xié)作中產生的。一種語言中的詞匯和語法代表了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千百萬年來對各種客觀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lián)系的認識,是該民族對客觀世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從這種意義上講,一種語言往往積累了該語言民族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獲得的全部智慧和經驗,是該民族文化的總儲存庫。對于說同一種語言的人而言,由于他們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自然地習得了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因而有了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相互在進行交流時,便容易對語言的文化功能視而不見而產生一種文化無意識。但翻譯卻不同,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容,雖然譯者一般要求應具有雙語文化背景,但他要傳遞信息的對象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為了使兩者之間能夠順利溝通,譯者就必須要有一種文化意識,要隨時注意語言的文化功能會給譯語讀者造成的種種障礙并在翻譯過程中加以化解。1.物質文化的可譯性限度漢英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所體現(xiàn)的物質文化也各有特色,這不僅反映在生產的工具和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果的命名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的用品上.某一國家或民族所特有的事物或知識創(chuàng)新成果,在譯入語國家或民族中不存在對等的事物,這往往給跨文化交際和語際翻譯帶來困難。漢語中有不少音譯詞如“沙發(fā)”、“維他命”、“雷達”、“聲納”等都是因當時缺乏對等事物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同樣漢文化中某些獨有事物的名稱在譯成英語時,有時也找不到確切對等的詞語,而只能采用音譯詞,如氣功(qigong)、餃子(jiaozi)、陰(y ing)、陽(yang)等,或用具有類似語義的詞匯代替。如:接著他們用繩子五花大綁,把節(jié)證國捆得象個粽子似的,又是一陣拳打腳踢。T hey gave h im a good cuff and k ick,tru ssed h im uplike a fow l and then w en t on w a llop ing and k ick ing h imaga in.粽子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食品。對于從未親口嘗過粽子的西方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句中“把節(jié)證國捆得象個粽子似的”具體形象,因此譯者用一個比較一般化的形象代替了它。從有利于英美讀者的接受和理解的角度出發(fā),這種譯法未嘗不可;但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衡量,則不利于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另有一份旅游資料對粽子譯得較為具體: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都要吃粽子。D u ring the D ragon Boa t Festiva l(w h ich fa lls on the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 r m on th),it is a comm onp ractice to ea t Zongzi,w h ich is a rice p udding w rapp edup w ith w eed leaves.此譯法采用音譯法,將粽子譯為zongzi,同時加以解釋,便于西方讀者的理解。2.習俗文化的可譯性限度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是整個民族的成員在交往中形成的文化規(guī)約,反映著民族的心理、社會的準則和行為習慣。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習俗文化,如中國人見面,常說“吃了嗎?”、“上哪兒去?”,而英美人卻說“H i!”中國人在打電話時常說“哪里?”“您貴姓?”,而英美人卻習慣說“Thank you”以表示感謝。這些都是由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的差異性所決定的。在漢英翻譯中,漢民族的某些習俗很難用英語準確明晰的表達出來。如:大家見面,招呼聲“吃了嗎?”透著和氣。W hen p eop le m eet,they p a ss the tim e of the dayw ith each o ther,ju st to show their good neighbo rlyfeelings.在漢民族農耕文化的影響下,“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歷來是人們生活中的大事,人們見面相互問一聲“吃了嗎?”一方面以示關心,另一方面也作為正式交談的開場白,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見面時的客套話和寒暄語,其真正的語用目的并非真要問清對方吃過飯沒有。因此如果譯成“Have youhad you m ea l?”則失去了其語用意義和應酬功能;英語中“to pass the time w ith each other”意為“to give greeting to,and or have a shortconversion w ith”這與原文“吃了嗎?”不僅在語義上基本對應,在語體上也比較接近。從交際功能對等的角度來衡量,這種譯法準確貼切,語言通順,但中國人日常交際的民族特色卻無從體現(xiàn)。綜上所敘,由于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度是客觀存在的,但可譯性限度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茖W技術的發(fā)展,信息的廣泛傳播,濟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推動著各民族文化的趨同進程,人類共性的認識正在擴大,而各民族之間特殊性的差異正在縮小,因而可譯性的限度也正在日益縮小。作為譯者,只有正是可譯性限度的現(xiàn)實,深入研究和探討兩種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分析和比較兩種語言的結構和表達方式的異同,理解和把握語言深層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才能準確、藝術的化解和縮小這種限度,在譯文中忠實、通順的表達原文的內容,再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色和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篇5
關健詞:服飾文化;差異;碰撞;融合
中圖分類號:J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1-0056-02
一、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服飾差異
放眼天下,遠古至今人類創(chuàng)造的技術,文化精髓處處可見。人類將各自傳統(tǒng)服飾總體歸納為東方服飾與西方服飾兩大體系。從伏西氏化蠶絲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制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采用羊毛織物色纏于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fā)展歷程,風貌形象會有著千差萬別的差異。
林語堂先生曾深切領悟地說到: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點在于前者為意隱之,而后者則在凸顯人體的線形。這使之中西裝在直觀靜態(tài)之美就產生了根本上的差異。追本朔源,希臘是西方思想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西方服飾文化的發(fā)源地。古希臘的服裝是一塊簡單而寬大的布形,就其本身而言,屬于寬衣型服飾,但它與東方寬衣不同之處在于其具有二次造型功能,它通過在人體上的包裹、纏繞,使寬大無形的布沿著人體的起伏自然造型,強調和突出了“人體之美”,體現(xiàn)了“追求人體美”的服飾觀念,所以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西方服飾的窄衣型的必然性。歐洲中世紀中期、省道開始在縫紉技術上運用,服裝造型從平面轉向立體,西方服裝逐漸形成了窄衣文化體系,其視點便集中于更加突出的體現(xiàn)和夸大了人的自然特征的表現(xiàn),強調人的第二性征的西方服飾文化屬于多元文化的范疇,表現(xiàn)服飾突出個性、彰顯個性,反對相同和類似的服飾,其服飾以表現(xiàn)人體的本質美為前提。
西洋服裝從誕生起就充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西方服飾文化是一種多源交融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古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中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為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此方法的發(fā)明與運用已成為東西方服裝設計制作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富于變化,同時盡可能讓造型體現(xiàn)體型美,西方服飾文化屬于多元文化的范疇,表現(xiàn)服飾突出個性、彰顯個性,反對相同和類似的服飾,其服飾以表現(xiàn)人體的本質美為前提。
因東方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一貫性,使東方服飾文化始終在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理念中發(fā)展。而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飾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中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隨著歷史的沿革,朝代的更迭,多民族文化的侵入等等,在數(shù)千年的時代變遷過程中,東方服飾始終保持著基本的寬衣形態(tài),而維系東方服飾數(shù)千年一貫制的強有力的核心要素,便是以追求“天人一體”為核心的東方服飾文化理念。據《易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沿天下,蓋取之乾坤”。上有天、下有地,則上有衣與天相應,下有裳與地相稱;天未明時為玄色、地為黃色、上衣下裳、上玄下黃,這便是中華服飾的最初形制,而最能體現(xiàn)東方寬衣文化特色的當屬封建帝王的冕服,它將東方服飾文化的核心意念全方位,非常直觀的表達出來了。如晉武帝的冕服,頭飾有通天冠、天河帶;衣裳結構為寬衣大袖,寬大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體現(xiàn)了充分占有天地空間,將宇宙自然擁入自身,將自然形態(tài)融入于天地的意念;色彩上,衣為天之玄色,裳為地之黃色;服飾圖案上、十二章紋,八章繡于衣、四章繡于裳,可以說是穿地戴天,包容宇宙,而人的形體卻消融于寬大的含有天地成分的服飾之中。中國服飾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和禮樂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注重形的內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因襲守舊,繼承與連續(xù)性遠大于變異性與創(chuàng)新性,在設計中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以整體的和諧美。同時,大量采用刺繡、飄帶、圖案和其它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象。
總之,東方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huán)境和諧,西方人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huán)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此,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密切聯(lián)系,服裝是一種文化。
二、東西服飾文化的融合
在服飾發(fā)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時代特征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chuàng)新遠大于繼承與連續(xù)性。時至今日,不論遠古還是現(xiàn)代社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未間斷。著名的“絲綢之路”,把歐亞大陸各國各民族服飾文化聯(lián)結在一起,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精美絲綢使入了古羅馬域,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fā)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和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以絲綢為貴,以絲綢為尚。中國的陶瓷藝術和園林藝術深深地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品和園林建筑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報盡曲線繞轉美的裝飾等,直接影響了洛可可風格的服飾。1910年,俄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起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代,世界時裝大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設計的“中國風”系列,其靈感來源涉及到中國清代官府中的帽與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高級時裝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民主化、大眾化、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fā)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傳統(tǒng)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或寬松且大的服裝,這種非建筑式設計,與西方的建筑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沖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了巴黎時裝及至世界時裝舞臺。在戛納的電影節(jié)中范冰冰身著九鶴丹紅的禮服就是聞名于世的美國設計師Towkp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上重量級的句號。通過交流增進了解,加強了友誼促進了發(fā)展。各國各民族卻以本民族文化為基礎,不斷融進別國的先進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又形成新的服飾文化藝術形式。東西服飾文化在實用服裝上的交融則突出體現(xiàn)為休閑服裝的大面積流行。休閑服裝以寬松自然為特征,實際上是西方服飾向東方服飾的傾靠,以至于出現(xiàn)了許多平面結構的寬衣型服裝。這種寬松給人以自然舒適而又充滿韻味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恰恰來源于東方服飾文化的介入。
三、東西方服飾文化的發(fā)展與運用
沈從文先生在談及服飾文化時寫到,“服裝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穿著情操,還是這個民族的一種深厚悠久的文化”。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發(fā)展。世界服飾文化的相互交融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科學進步的發(fā)展,而且加強了各民族間的更深層的相互了解。。東西方服裝在其運用和發(fā)展過程中,都摒棄了繁瑣的裝飾及累贅的服裝結構。同時,東西方服飾文化有著不同的優(yōu)勢與魅力,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其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立體裁剪,使現(xiàn)代服裝更貼體、輕便,其中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壁最精典的完美體現(xiàn)。而西方服裝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無數(shù)設計事實表現(xiàn),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等賦予西方立體合身的服裝一定會展現(xiàn)出耀眼的光氣。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表達寓意的寬袍大袖,西方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并無熟優(yōu)熟劣的對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適應人們的新生活。時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他所取得的成績雖然是在時裝界,他融貫東西,創(chuàng)造了舉世公認的三宅一生風格,他的風格更注重了新技術,新材料在設計中的應用,更注意時裝發(fā)展的傾向,但他的服裝卻讓人聯(lián)想到日本的傳統(tǒng)服飾,這些服飾形式在日本卻是從來未有的,是一種代表著新方向的嶄新風格,他的這種獨立的風格幾乎可以與整個西方服裝設計界抗衡。按法國人的說法,在三宅一生面前,不光法國的時裝大師們,就連高聳入云的埃菲爾鐵塔也像是少了一些霸氣。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學觀念在服裝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方式,體現(xiàn)了不同的精神氣韻,隨著現(xiàn)代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西服飾文化融合趨勢也空前加強,中國服裝也在不斷地與世界接軌,傳統(tǒng)服飾設計中創(chuàng)新融入西方時尚之美,而中國元素也正在影響著國際時裝界的發(fā)展,東西方人雖然形體不同,觀念不同,但在服裝上的追求真、善、美的意境是一致的愿望,今天的服飾文化設計中所要表現(xiàn)的時代氣韻就是讓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讓傳統(tǒng)精神融于未來精神,使東西方在不同的哲學與美學觀念背景下所表現(xiàn)出不同的神氣韻味并使之形成互補和強化,達到神智與思想上的共通,從而洋溢出新的精神和理念,傳達出時代氣息的內在氣韻。
當今,世界各地的服裝文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各種設計表現(xiàn)出時代特征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chuàng)新遠大于繼承與連續(xù)性,作為從事服裝設計行業(yè)的我們,不僅要把握住開放的時代契機,緊跟國際時尚潮流,更要努力保護發(fā)揚中國服裝傳統(tǒng)特色,讓東方服裝的深遠寓意內涵和西方服裝的形體造型美可以兼得且形態(tài)更加豐富多變。文化之于服飾是內在的精神、服飾則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只有兩者完美結合,才能促進東西方服飾的健康發(fā)展。
江西省高等學校十二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崔榮榮.現(xiàn)代服裝設計文化學.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1.(9).
[2]華梅.華梅談服飾文化.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1) 《中國服裝史》,高教出版社,2002.(10).
篇6
[關鍵詞]《紐約客@上?!?;文化差異;文化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1GG055);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研究項目“網絡環(huán)境下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用能力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SDYC12012)研究成果之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全球文化相互借鑒、融合,一體化趨勢日漸明顯。而電影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以它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和藝術魅力,通過視覺和聽覺形象的直觀性承載了表現(xiàn)一定現(xiàn)實傾向的宣傳者。(鐘小安,2003)《紐約客@上?!愤@部影片就是這種全球化語境中的產兒。
一、電影劇情
由美籍華人夏偉編導的《紐約客@上海》,從片名顧名思義便可以猜到影片會跟紐約、上海這兩個國際化大城市有關系,而影片的劇情也確實如此。故事講述的是雄心勃勃的紐約律師山姆,本來在紐約的事業(yè)春風得意小有成就,卻突然被上司要求來上海拓展業(yè)務。盡管律師山姆徒有一張亞洲人面孔,但中國話已經完全盡失,最要命的是,對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還存在著極大的偏見,以為上海還是個環(huán)境極其落后、人員不開化的小城。他親臨上海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早已成為高樓林立燈火輝煌的大都市,連美國市長都要在此尋找創(chuàng)業(yè)機會,就更別提滿街遍巷被同化了的許多外國人。由于山姆對當?shù)氐娘L土人情了解不足,為人做事亦然美國作風,差點丟掉工作不說,還傷透了對他具有好感的女孩的心。最終,通過各路神通和愛心人士的出手相救,山姆不僅識破了層層的危險機關,找出陷害黑手,還立馬頓悟,攜起愛人之手,聯(lián)合眾多盟友開始在故鄉(xiāng)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二、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從文化的分類可以把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差異劃分為表層差異和深層差異。
(一)表層文化差異
表層差異多指有形的、讓人一目了然的表層結構的文化差異,比如語言、飲食、禮儀以及閑暇活動等方面的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所用的語言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會影響語言的交流,導致交際的失敗。《紐約客@上海》中,山姆就遭遇了語言和飲食方面的文化差異。山姆去參加馬庫斯格羅夫的會議,但因為找不到地方而求助于出租車,電影中山姆和出租車司機的對話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語言上的差異:
Sam:Hi,Can you take me to this place?
司機指著前方:你要到的地方,就在那兒。
Sam:Jast take me to the address.
司機:你不需要坐出租車。走過去就行了。
Sam:Why are we arguing?
司機:看見了嗎?前面的大樓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Sam:Okay,I get it.Im from New York city.So dont think that just cause Im from out of town.You can pad the fare by going the long way,Or whatever.Just take me here.
司機無奈地打表開車,2秒鐘后車停了,司機說了句“到了”令山姆尷尬無比。
再比如飲食方面,山姆見到馬庫斯后,
問馬庫斯:Can I get you some coffee?
接著問芳芳:Theres coffee in China,right,F(xiàn)angFang?
芳芳:We have decaf,dark roast,F(xiàn)rench roast,low fat milk, full fat milk,soymilk, sugar, honey and artificial sweetener.
山姆很驚訝:Wow.
馬庫斯:Some hot tea would be wonderful.
等到芳芳把茶水端上來時,山姆看著茶水很納悶地問芳芳:Theres leaves in my tea.芳芳說:Thats how we drink it.山姆不了解中國的飲茶之道,竟然把茶葉吃到了嘴里,鬧出了笑話。
(二)深層文化差異
深層文化差異又稱觀念文化差異,包括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交際模式、社會關系等。人們很容易掌握語言習俗等表層文化,但是對價值觀等深層文化差異很難捉摸。在深層文化上,山姆代表的仍是美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體體現(xiàn)在集體主義價值觀差異、朋友觀差異、面子觀差異、行為準則差異等方面。
集體主義價值觀差異。中華文明的農耕文化孕育出了東方這片土地上特有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重視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看重責任與義務;與之相反,西方源于海洋的商業(yè)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特有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西方人注重彰顯自己的個性,重視競爭與挑戰(zhàn)、看重權力和自由,他們認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身謀取利益也是很正常的事。(鄭敏,2012)在《紐約客@上?!分校R庫斯要求山姆在所有人之前準備一份采購合同時,山姆覺得采購合同需要時間太長,建議準備許可權協(xié)議,他想鉆空子以最低的價錢得到手機許可權,結果遭到芳芳的反對,但是山姆還是堅持己見,責備芳芳以后不能質疑自己的決定。芳芳為了集體的利益據理力爭,對于身處美國文化,注重個人主義至上、對集體采取有限奉獻的山姆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朋友觀差異。朋友關系在東西方文化中包含著不同的意義。Edward Steward&Motion Benne認為:“美國人極少有那種很深而又維系多年的關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國式的友誼,建立在自然發(fā)生、相互吸引以及溫馨的個人感情的基礎上。”美國人把朋友關系看得并不重要,非常淡薄,他們很少去請求別人,更不會主動去幫助他人。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對朋友要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電影中山姆遇到困境時,他的美國朋友唐納德建議他找王給力,山姆起初還是猶豫,在走投無路之下終于求助于王給力。王給力,人們口中所謂的英雄,盡心盡力幫助山姆尋找假冒律師的演員簡森和制造商林先生,可以說是傾囊相助。這也是讓山姆費解卻感動的地方。
面子觀差異?!懊孀永碚摗笔怯瞬既R恩(Brown)和萊溫森(Levinson)(1978)在研究語言使用的普遍現(xiàn)象時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為了保持交際雙方良好的社會關系,使交際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進行,順利地實現(xiàn)交際,那么說話時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進行合作。西方人的面子其實就是期望個人的愿望、情緒和隱私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自身行為不受別人的妨礙和干涉?!都~約客@上海》中有幾處表現(xiàn)出了中西文化中的面子觀的差異。在面館,山姆首次約見王給力時,起初只有他們兩個人坐在餐桌上,等山姆開始正式介紹自己遭遇的情況時,餐桌上又陸續(xù)坐下了幾個人,山姆對這種情況很反感,但是王給力繼續(xù)吃飯,根本沒有理會山姆的反應,直到第六個人坐下后,山姆忍無可忍,說:Hey,Excuse me,Can we discuss this somewhere a little private?I feel like privacy is an issue here.令山姆沒想到的是,王給力突然用英語大聲說了句:Anybody here understand this guy?餐館里無一人反應,隨后王給力說:I think you are OK.山姆這才放心地講起自己的遭遇。在中國,面子是人情關系與人際影響的象征。漢文化社會特別重視人情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個體人際影響度和關系融洽度的標尺。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以情面,達成關系的和諧,就給了對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會駁了對方的面子。
行為準則差異。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往往喜歡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例如,在電影《紐約客@上?!分杏羞@樣一個情節(jié):當山姆洗完澡出來時竟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行李箱里的衣服不見了,抬頭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衣服已經被人掛起來了,正當他還在納悶自己什么時候掛上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位阿姨站在旁邊時,說了句:Who the hell are you?阿姨說:我都替你掛好了。你應該好好保管你的東西,它放在箱子里都弄皺了。結果山姆說了句:That was really offensive on many, many levels.
三、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
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了文化差異,才造成了文化沖突,有了這些文化沖突也就預示著最終的融合,沖突只是文化融合的過程。在影片《紐約客@上?!分?,導演并沒有將視點停留在文化差異上,而是通過差異的展現(xiàn)描摹溝通的必然性,是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的生動展現(xiàn)過程。山姆在語言、飲食、禮儀、法律以及各個方面的不適應,事業(yè)上遭遇客戶的欺騙,使他認為他與這兒格格不入。這是無法理解和融入另一種文化的痛苦。山姆在固守本土文化的同時,渴望與外界文化進行交流,這表現(xiàn)出人類共同的文化趨向心理和差異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需要時間。山姆通過各路神通和愛心人士的幫助,找出陷害黑手,聯(lián)合眾多盟友開始在故鄉(xiāng)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山姆在影片中的整體形象代表了一種文化侵入另一種文化或融入另一種文化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相互理解,積極探索。山姆的這種方法是人類文化共趨的一種探索方式,從中我們看到了文化共融的希望,雖然這種希望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但我們堅信,在堅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則下,東西方文化的互融共解不是一個難題。
[參考文獻]
[1] 鐘小安,周梅花.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透過《刮痧》看中國電影[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3(02).
[2] 鄭敏.電影《刮痧》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電影文學,2012(02).
篇7
評注例l涉及直線上一動點與兩定點距離之和(差)的最值問題,此類問題的求解通常分為兩步:(1)求其中一定點關于定直線的對稱點;(2)再求這個對稱點與另一定點的距離即為所求最值;如果涉及求最值時動點位置,則聯(lián)立對稱點與另一定點所在直線方程和題中所給定直線求交點即為所求,
變式l看似涉及到兩個根式函數(shù)和的最值問題,如果通過函數(shù)去求解,那會利用到導數(shù),而且計算量較大;而通過轉化為一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和的最值問題,再利用對稱求解即可,
變式2看似是兩個定圓上的動點與一個動點距離差的最大值問題,通過將與圓上的動點問題轉化為與圓心的距離加減半徑,可以將問題轉化成一定直線上的動點與兩個定點(即圓心)距離之差的最大值問題,再利用例l的方法求解即可得到所求最大值,
這類問題的通性通法是:利用對稱將直線上的一動點與分布在其同側(或異側)距離最值問題轉化為直線的一動點與分布在其異側(或同側)距離最值問題,在利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及通用模式求解最值,
評注例2涉及橢圓上一動點與兩定點(其中一個為焦點)距離之和(差)的最值問題,此類問題的求解通??煞謨煞N類型:(1)先利用定義,將動點到一個焦點的距離與其到另一個焦點的距離進行轉化,然后利用幾何最值法最終解決(如例2(1)中差的最小值和例2(2)中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在求和的最小值或差的最值時,有時可不經定義轉化,直接使用幾何最值法(如例2(1)中差的最大值),具體屬于哪一類型,應視定點在橢圓內、外的給定情況而定,
這類問題的通性通法是:利用定義將距離和(差)最值問題轉化為距離差(和)間題,在利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及通用模式求解最值,
3.曲線為雙曲線拋物線時,通過定義進行同側異側互化
評注例3涉及雙曲線右支上一動點與兩定點(其中一個為焦點)距離之和(差)的最值問題。此類問題的求解通??煞謨刹剑海?)通過定義將分布在雙曲線右支同側的兩定點的距離之和問題轉化為分布在雙曲線右支異側的兩定點的距離之和問題(2)再利用三角形的性質和通用模式求得最值,
這類問題的通性通法是:利用定義將雙曲線一支上的動點與分布在其同側(或異側)的兩點距離最值問題轉化為雙曲線一支上的動點與分布在其異側(或同側)的兩點距離最值問題,再利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判斷最值,評注例4涉及拋物線上一動點與其外一定點及y軸距離之和的最值問題,此類問題的求解通??煞秩剑海?)通過定義將拋物線上的動點與y軸距離轉化為拋物線上的動點與其焦點距離;(2)再將原題轉化為拋物線上的動點與其焦點及其外一定點距離之和問題;(3)利用三角形的性質和通用模式求得最值,
篇8
關鍵詞: 中日語言 文化差異 日語教學
中日一衣帶水,從古至今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且因為日語中存在大量漢字,所以一般人認為中日兩國文化“同文同種”,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國的漢字及文化傳到日本之后,經歷了演變、發(fā)展,自成體系。無論是在意義還是讀音方面,都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別。并且因為日本本土沒有經歷過外族入侵及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所以自身語言、文化得以系統(tǒng)地保留和傳承,一些在中國早已銷聲匿跡的風俗習慣及人文特征在日本仍然盛行。比如每年七、八月間的“盂蘭盆會”,原是唐代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節(jié)日,如今在中國早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但是在日本仍是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因此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對于中日兩國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必須加以比較,避免受到漢語的干擾。
1.省略人稱
人稱省略是日語教學中遇到的首要問題。與日本相比,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且各民族的性格各異,在一般的生活場合很難達到完全的統(tǒng)一,因此在表達中注意強調人的個性,說話時“你、我、他”等人稱代詞必不可少。相反,日本民族結構單一,除比方的“阿依努”族外,絕大部分都為大和民族,并且島國的地域性使得日本人必須團結一致以抵御外敵,求得發(fā)展,所以日本人重視集團性,不強調自身的個性。并且日語有一套完整的敬語體系,說話的對象及方向性全靠謂語的不同來區(qū)分,所以初學者在使用日語表達時,首先要克服的是必須去掉“私、あなた”等人稱代詞。比如:
(1)――先、休みましたか。(你上周休息了嗎?)
――いいえ、休みませんでした。(不,我沒有休息。)
正如例(1)中所表現(xiàn)的,在日語表達中,疑問句的主語如果是第二人稱,陳述句的主語如果是第一人稱,則一般都被省略??此茮]有明確的人稱,其實是約定俗成的。由于第二人稱“あなた”一般是家庭中妻子對丈夫的親密稱呼,等同于“老公”或“親愛的”,因而在工作場合尤其需要避免使用,如果非要使用稱呼,則應采用“姓名/姓氏+さん”的表達方式,稱呼對方為“××先生”或“××小姐”。
(2)明日の午後、ごします。(明天下午我跟您聯(lián)系。)
(3)――どちらからいらっしゃったんですか。(您從哪里來?)
――中國の北京から參りました。(我從中國北京來。)
例(2)中,“ご…します”是典型的自謙表達方式,雖然沒有人稱及對象,但是因為使用了自謙語,主語只能是自己或己方人員,所以意思就一目了然。例(3)中的兩句話都沒有提及人稱及姓名,但是因為“いらっしゃる”和“參る”分別是“來”的尊他語和自謙語,所以人稱關系也很明確。
2.曖昧的表達方式
日本人行事比較謹慎,講話時一般不會對事情作出絕對的判斷,只是用推測的語氣說“大概是……吧”。這一特點在播報天氣預報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例如:
(4)「では、明日の全國の空模です。、九州地方は雨でしょう。四國、近畿、そして中部地方は午前中は晴れますが、午後からは雨でしょう。、北地方は晴れでしょう。北海道はりでしょう。(現(xiàn)在介紹明天的天氣情況。沖繩及九州地區(qū)預計有雨。四國、近幾以及中部地區(qū)上午天晴,下午起有雨。關東及東北地區(qū),晴。北海道,陰天。)
正如例(4)中所表現(xiàn)的,在日本播報天氣預報時基本上使用的是帶有推測語氣的「……でしょう,即使對未來天氣的預測比較有把握,預測得非常準確,也要使用這一句型。相反,中國播報天氣預報時,無論準確與否,都使用肯定語氣的句子。
3.委婉的拒絕
日本是重視“面子”的國家,在社交場合,不論發(fā)生任何情況,都盡量為對方著想,不讓對方丟掉顏面,給人一種彬彬有禮的感覺。即使是拒絕別人的場合,也絕不直接說“不”或者“不行”,而是一直強調不能同意的原因,間接地表達拒絕的意思。例如:
(5)明日、プルへいかない?招待券を持っているの。(明天去游泳嗎?我有免費票。)
行きたいけど、明日、アルバイトがあるの。(我想去來著,但是明天我有兼職。)
(6)今日、映畫をに行きませんか。
(今天一起去看電影吧?)
今日ですか…。行きたいんですが、明日までに作文をかなくてはいけないので…。(今天嗎?我想去呢,但是明天之前必須寫完作文……)
如例(5)、(6),在受到別人邀請時,即便不能答應,也不能直接說「いいえ(不),因為日本人覺得如果直接拒絕對方,則會讓對方很沒有面子,在說話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感受,無論發(fā)生什么情況,都要給足對方面子,不能讓別人覺得難堪。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及時向學生滲透這些表達習慣,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這些對話的深層含義,從而更準確地掌握日語交際方法。
4.「いいです
雖然「いい意思是“好”,但是「いいです也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好”或者“好的”,比如:
(7)先生:プリント、持って來ましたか。
學生:すみませんが、忘れてしまいました。すぐ取りに行きますから、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
先生:いいです。
例(7)是我在上大學期間,發(fā)生在同學和老師之間的對話。當時同學忘記了把老師的復印原件帶來,當課間休息老師問起時,同學才想到忘在宿舍了,于是說馬上回去取,但是老師覺得馬上就要上課了,沒必要專門跑一趟,于是說「いいです。同學以為是說“好的”,趕快飛奔返回宿舍,當滿頭大汗跑回來時,課已經進行了一半。老師很不解地問道:
「何をしたの?(你干什么去了?)
同學氣喘吁吁地答道:
「プリントを取りに來ました。(去拿復印原件了。)
老師大吃一驚:
「そんなことをしなくてもいいですよ。(不用這么做的呀。)
(8)A:お番號、教えてもらえませんか。(能告訴我你的電話號碼嗎?)
B:いいです。(不用了。)
A:はい、どうぞ。(好的,請講。)
B:いいえ、教えなくてもいいです。(不告訴你也行。)
例(8)中,B想要A的電話號碼,結果被A用「いいです拒絕,但是B誤以為「いいです的意思是“好的”,還在期待著A的回答,結果鬧出了笑話。由此看來,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いいです,但是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在日語中表達的意思與中文大相徑庭。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語言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直白的詞匯、語法的講授與記憶,就日語教學而言,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上,必須與文化背景緊密結合,更多地將文化教學導入日常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林娟娟.論日本語言與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1).
篇9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xiàn)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qū)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chuàng)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象我們熟知的習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shù)。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 Dickens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說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卻戰(zhàn)勝了“西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拔黠L”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xiāng)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展開閱讀全文
篇10
關鍵詞: 河北省高校公共英語教師文化差異敏感性調查研究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識,運用到語言教學上,就是向學生傳授語法知識,使其在實際的語言閱讀和理解過程中省去大量的時間;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訓練學習者的社會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勝任自己的社會角色。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這是對大學階段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掌握語言進行交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社會活動或進行交際才是語言教學的真正目的。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僅是教授語言的形式,更應該讓學生掌握其語言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識,為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
但是,通過對河北省各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師文化差異敏感性的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專家和廣大一線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國內的英語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仍舊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課堂知識講授主要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四、六級涉及的知識如語法知識、詞匯量、閱讀為主。一般來講,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學時數(shù)量較少,平均每學期60-70學時,課時有限,難以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有系統(tǒng)的介紹和教學。另外,教師本身受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的影響,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講解,教學方式落后,迫切需要進修機會來提升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手段,理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強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語言知識教學和文化背景教學的統(tǒng)一。
進行實際有效的文化教學首先要明白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什么。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發(fā)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規(guī)定把文化意識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同時也指出文化的內涵與文化教學的意義:“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敝挥忻靼琢擞⒄Z教學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教師才可能了解文化教學應該怎樣教和教什么。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質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和積累有關跨文化的知識和材料,多參加跨文化方面的培訓、講座和交流以強化自身的文化素質,切實意識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重視課堂上的文化教學。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教師只有做到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教學并重,才能使學生既能順利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語音室、多媒體和網絡來收集各種資料獲取信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英語課堂中主要把文化背景的講授放在文章的導入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講授文章涉及的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位置、地理風光等地理常識;主要英語國家的起源、發(fā)展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歷史背景;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常識、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等。甚至在語言知識的傳授階段,教師也可以利用機會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如:有很多詞匯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信息。在詞匯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由這些詞匯講授文化背景知識,如:一些涉及西方重大節(jié)日的詞匯Christmas,Hippie,Nike等;還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詞如ambitious,dog和propaganda等。當然還涉及社交文化如:一些禁忌語等社交規(guī)范和一些涉及手勢、儀態(tài)和眼神等的非語言文化。
再次,注重跨文化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文化背景知識后一定要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通過應用以加深印象。教師可以組織課堂活動如:小組對話、角色扮演、英語角等形式來向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yè),如:通過網絡查找和閱讀資料、朗讀英美報刊雜志等,使學生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社會風俗和習慣等,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承擔進行介紹的任務,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因而顯得非??菰铩=處熆梢猿浞职l(fā)揮互聯(lián)網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針對精讀課本中實用的內容利用多媒體傳達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在觀看圖像,聆聽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聲音的同時形象立體地接受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輕松自如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以加深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差異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曾有語言專家在專著中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蔽覈脑S多研究語言方面的專家也一再強調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底座和環(huán)境”。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全球一體化,多媒體、互聯(lián)網等先進的資訊方式相繼出現(xiàn),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價值觀念和等因素大量的涌入,這就要求學習語言不僅僅掌握這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增強文化交流的能力。沒有文化內涵的語言是空洞和無效的。英語教育必然涉及英語文化教育,所以我們要重視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Kramsch,C.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Kachra,B.World English and Culture Wa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r Edward Younde Memorial Fund Lecture.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