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陳述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2 11:4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我陳述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我陳述報告

篇1

轉眼間高中的生活就這樣結束了。對此,你對自己有何評價呢?接下來,小編在這給大家?guī)砀咧袑W生自我陳述報告,歡迎大家借鑒參考!

        高中學生自我陳述報告1

熱情、性格活潑開朗的我,心理素質好,對待生活、工作樂觀向上、為人真誠、坦率,善于人際關系,能吃苦耐勞,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學能力,不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

在學習上,我成績良好,多次獲得獎勵.在學習專業(yè)課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工作.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食品行業(yè)相關的其他內容,使所學知識能夠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

在校期間,我一直擔任學生干部,工作責任心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以及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我的興趣廣泛,喜歡讀書、聽音樂、體育運動,多次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并在各種學校學院的活動中取得良好成績。

高中學生自我陳述報告2

通過在高一學的知識使我又成長了一步,轉眼時間過去了,我還戀戀不舍的懷念.我要感謝老師傳授給我知識,感謝同學給予我的關懷.讓我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茁壯成長,高一的第一個學期就這樣結束了.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寒假.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轉眼成為班級一員已半年多了。回首這半年的點點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頓生了許多感觸。這半年中經(jīng)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在過去半年的內,通過不斷地學習,我收獲了很多.時間就是這么無情頭也不回的向前走著,而我們卻在為了不被它丟下死命的追趕著。是的,誰都不想被時間丟下.而我們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點一點的成長.而美好的純真隨著風雨的磨滅化成了成熟.或許這正是成長的代價.回想自己還是考生的那段日子,顯得是那么的遙遠。我在憧憬中懂得了來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醞釀已久的真理;在收獲后才知道努力的甜美。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后又不盡然……原來過去所見所識都是那么的偏見而又膚淺,以前的天真似乎在一瞬間幻化成無知和可笑,我想誰又不是這樣的呢?或許在以后也回嘲笑現(xiàn)在的渺小……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

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面對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的時代,面對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我認為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以資本為最重要生產力的"資本家"的時代將要過去,以知識為特征的"知本家"的時代即將到來。而高中時代是學習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

在紀律方面,基本可以做到:尊重教師,同學之間可以真誠相待;能遵守學校各項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上學穿校服;舉止文明; 有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亂扔廢棄物。

以上是我對高一上學期期末一些方面的個人總結,我將結合這個小結回顧過去,確定未來的發(fā)展目標,我對未來充滿信心。自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yǎng)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高中學生自我陳述報告3

我,隱藏在茫茫人海中。我既沒有柔美的身段,也沒有亮麗的雙眸,但我有進取的心,有似水的夢懷,有崇高的理想,我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不愿隨波逐流。在《未選擇的路》中弗羅斯特曾寫過:“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只融于大眾的我便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平凡人。我不愿去走別人庸俗的老路,去過跟別人同樣庸俗的生活。在偷覷他人的同時,也否定了自己。

我,不愿隨波逐流。在《未選擇的路》中弗羅斯特曾寫過:“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只融于大眾的我便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平凡人。我不愿去走別人庸俗的老路,去過跟別人同樣庸俗的生活。在偷覷他人的同時,也否定了自己。

我,幽默寬容。我向來不喜歡看別人滿面怒容的樣子,我認為他人的笑才是天下最美的風景。所以每天,我都會變成一顆開心果,盡可能地給他們帶去歡樂。“比大地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寬容使狹隘的胸懷容納百川,所以對待別人的過失,我都付笑談中。

我,要做自己。齊白石老先生曾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會有自己的天地。當流行泡沫小說時,我感覺那時在浪費時間,當流行網(wǎng)絡游戲時,我感覺那是在虛度青春。要做自己,看清真實的我,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告訴自己:“我就是我,憑什么跟他一樣?!”拋掉那些人為的浮華雕飾,亮出自己的王牌,追求自己的個性,做我自己,最好!

篇2

在職研究生論文答辯如何做好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作為答辯的開場白,包括姓名、學號、專業(yè)。介紹時要舉止大方、態(tài)度從容、面帶微笑,禮貌得體的介紹自己,爭取給答辯小組一個良好的印象。好的開端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

在職研究生論文答辯如何陳述論文?

受到成效的自我介紹只是這場答辯的開始,接下來的自我陳述才進入正軌。自述的主要內容歸納如下:

(1)論文標題。向答辯小組報告論文的題目,標志著答辯的正式開始。

       (2)在職研究生簡要介紹課題背景、選擇此課題的原因及課題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情況。

       (3)詳細描述有關課題的具體內容,其中包括答辯人所持的觀點看法、研究過程、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

       (4)重點講述答辯人在此課題中的研究模塊、承擔的具體工作、解決方案、研究結果。

       (5)側重創(chuàng)新的部分。這部分要作為重中之重,這是答辯教師比較感興趣的地方。

篇3

關鍵詞:不自證己罪特權;適用范圍;證述或表達;口供任意性

一、施梅伯案以前特權的適用情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不自證己罪特權在美國司法中已經(jīng)形成大致清晰的適用規(guī)則。

首先,特權的享有主體只能是自然人。作為憲法性權利,不自證己罪特權只保護公民個人,商業(yè)實體、社會組織等都不在特權主體之列。法人及其管理者不能主張?zhí)貦?,因此大陪審團以傳票強制公司提交其商業(yè)記錄和文件的行為并不構成對特權的侵犯[1]。此外,主體只能為自己利益主張?zhí)貦啵荒苁潜苊庾晕覛w罪情形的發(fā)生,而不能為保護他人利益而主張。Rogers v United States, 340 U.S. 367 (1951).

最后,有兩種情況公民不能再主張?zhí)貦啵旱谝?,特權不保護偽證行為。特權只能保護當事人不因沉默而受藐視法庭罪的追究,但并未賦予證人作偽證的權利。United States v. Wong, 431 U.S. 174 (1977).證人有權保持沉默,但一經(jīng)宣誓作證就不得作虛假陳述。第二,一旦政府承諾豁免,主體將不能再主張不自證己罪特權。這一原則1896年在布朗案(Brown v. Walker)被確立。特權無法保證主體不因信息披露而遭受可能引發(fā)的一切不利后果,例如名譽受損或受到非議等,它只能保證主體不受刑事追訴。Brown v. Walker, 161 U.S. 591 (1896). 二、施梅伯案對特權適用范圍的劃定(一)“證述或表達”標準的提出

1.案情及時代背景

1966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施梅伯案歷史性地劃定了不自證己罪特權的適用范圍。被告施梅伯酒后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被送入醫(yī)院。在事故現(xiàn)場和醫(yī)院,警察均注意到其存在醉酒跡象,于是宣布將其逮捕并按米蘭達規(guī)則完成告知。被告聽從律師的建議拒絕接受抽血檢測,警察不顧反對,指導醫(yī)師完成了對被告血樣的采集。血樣檢測報告在隨后指控被告醉酒駕駛的審判中被認為具有可采性,進而成為了定罪的關鍵證據(jù)。被告提出上訴,上訴法院駁回被告基于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之正當程序,第五修正案之不自證己罪特權,第四修正案之不受非法搜查扣押的權利,以及第六修正案律師權所提出的上訴,維持有罪判決。鑒于該案涉及的憲法問題,聯(lián)邦最高法院簽發(fā)了移交令,并最終以5:4的微弱判決,駁回了被告人的上訴。布倫南(Brennan)大法官代表多數(shù)意見撰寫的判決書指出:不自證己罪特權只保護被告人的證述或表達,強制抽血檢測和使用血樣檢測報告都不能認為是強迫被告給出使其自我歸罪的證述,因此不受特權保護。Schmerber v. California, 384 U.S.761 (1966).沃倫(Warren)、布萊克(Black)、道格拉斯(Douglas)和福塔斯(Fortas)四位大法官則撰寫了反對意見。

2.“證述或表達”標準(evidence of a testimonial or communicative nature)

為了澄清強制抽血檢測與特權的緊張關系,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判決書中進行了如下論證。

首先,本案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強迫行為,也損害了特權所保護的價值。不顧被告的反對,強迫他屈服于一項取證行為,所得證據(jù)在之后的刑事追訴中對其不利,這就已經(jīng)構成了特權意義上的強迫。援引米蘭達案的判決,法院指出特權的價值目標在于強調政府必須尊重公民的人格尊嚴。為維持國家和個人的平衡,確保政府獨立承擔發(fā)現(xiàn)犯罪的責任,對抗制的刑事司法制度要求政府在追訴犯罪時依靠自己的獨立勞動,而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強迫從被告的口中獲取證據(jù)。強制提取被告血樣需要刺穿被告的皮膚,有傷公民人格尊嚴之不可侵犯性,在此意義上政府未能獨立獲取證據(jù),的確有損特權的保護價值。Schmerber v. California, 384 U.S.761 (1966).

1.反對意見大法官的批評

對多數(shù)意見形成的判決,沃倫、布萊克、道格拉斯和福塔斯四位大法官撰寫了反對意見,其中布萊克大法官對 “證述或表達”標準提出了最直接的批評:一是將特權的適用范圍限于“證述或表達”,這在先前的判例中難以找到依據(jù),明顯是受威格莫爾教授著述的影響,而后者對特權適用范圍的解讀恰恰是過于嚴苛的;二是“證述或表達”標準背后的保守解釋立場令人遺憾――“對憲法條款的解讀如果過于保守且囿于字面含義,就會有損其保護機能,進而減損其實際保障的權利。法院的職責是慎重保護公民的憲法權利,防止其遭到無形的侵犯?!?“A close and literal construction deprives them of half their efficacy, and leads to gradual depreciation of the right, as if it consists more in sound than in substance. It is the duty of courts to be watchful for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 of the citizen, and against any stealthy encroachments thereon.” Boyd v. United States, 116 U.S. 635 (1886).“過于狹窄和技術化的解釋,長此以往,會為今后弱化《人權法案》中不自證己罪特權的憲法保護提供便利。而由獨立的司法機關對憲法條款進行自由建構以保證人民基本權利不受政府侵蝕,始終是憲法起草者的美好愿望?!?Schmerber v. California, 384 U.S. 778 (1966).

2.該標準之歷史意義

施梅伯案初步澄清了強制抽血檢測與第五修正案不自證己罪特權之間的緊張關系,歷史性地劃定了特權的適用范圍,也使得一系列以人身作為證據(jù)來源的強制取證手段的合法性得到肯定。此后,包括人別辨認、抽血檢測、筆跡鑒定、聲音鑒定等一系列強制性的人身檢查,都依據(jù)“證述或表達”標準,相繼被最高法院排除了特權的適用。參見:林輝煌.論證據(jù)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0.

三、施梅伯案之后:“證述或表達”標準的適用(一)一般情況

1.強制提交文件

根據(jù)此前博伊德案的要旨,強制公民提交可能使其自我歸罪的私人文件是侵犯不自證己罪特權的表現(xiàn)。施梅伯案也曾強調,記載在文件中的信息亦應屬于“證述或表達”,然而這一立場卻在其后的案件中被逐漸推翻。

在與多伊案同名的另一個案件中(United States v. Doe),同樣是由大陪審團簽發(fā)傳票,要求文件的唯一持有人提交涵蓋諸多方面信息的有關商業(yè)文件,地區(qū)法院卻支持了當事人援引不自證己罪特權主張,理由是服從傳票,提交文件的行為會傳達文件存在并且是由其所持有的信息,因此符合特權意義上的“證述或表達”標準。聯(lián)邦最高法院隨后支持了地區(qū)法院的判決。不過,奧康納(O'Conner)大法官在協(xié)同意見中,明確反對博伊德案的解讀,指出第五修正案本身并不保護任何形式的包含有隱私內容的文件。United States v. Doe, 465 U.S. 605 (1984).

在博伊德案的基本精神已被推翻的背景下,判斷政府強制提供文件的行為是否受到特權保護,無法一概而論?;镜姆治雎窂绞牵喝绻庠谧C明文件的存在,則被迫提交文件的行為屬于特權意義上的“證述或表達”,因為提交行為能夠傳遞該文件存在且確為特定主體所占有的信息;如果政府意在獲取文件的內容,則只要該文件的作者在完成時是自愿、任意的,那么不論是商業(yè)記錄還是私人文件,法院一般都會排除特權的適用。

2.被告人對檢查的拒絕及其過程中的附帶陳述

如果針對人身的強制取證行為不受特權保護,又該如何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檢查的拒絕,以及其在檢查過程中的附帶陳述呢?在法庭審判中,檢察官能否評價被告人對強制檢查的拒絕?又能否在法庭上引入被告人在取證過程中所做的陳述?在施梅伯案的注釋中,布倫南大法官曾表明,如果政府試圖強制當事人接受取證獲取有罪證據(jù),就應放棄在取證過程中附帶產生的供述。 Schmerber v. California, 384 U.S.765 (1966).不過對此問題實踐中仍然充滿爭議。

(1)被告人對強制檢查的拒絕

1965年的格里芬案(Griffin v. California)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曾認定不自證己罪特權禁止檢察官對被告拒絕出庭作證而保持沉默的事實做出消極評價。法院認為,一旦陪審團從被告拒絕作證的事實中得出對被告不利的結論,不自證己罪特權就將遭到實質性的破壞。 Griffin v. California, 380 U.S. 609 (1965).然而與行使沉默權不同的是,如果針對人身的強制檢查已經(jīng)不受特權保護,行為人對檢查的拒絕在之后的訴訟中又能否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jù)?

目前司法實踐中對于被告人拒絕檢查的處理仍然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州的制定法明確賦予了被告人對人身檢查的拒絕權,被告人的拒絕在之后的刑事審判中不具有可采性;有些州則明確肯定被告人的拒絕具有可采性[2]。

(2)被告在檢查過程中的附帶陳述

在內維爾案中,被告人在警察告知其進行抽血檢測時做出的“我喝多了,肯定無法通過測試”的表述是否具有可采性?是否屬于特權所保護的“證述或表達”呢?奧康納大法官并未直接回答此問題,而只是在判決書的注釋中暗示:單純要求嫌疑人進行抽血檢測的行為并不具有強制性,不產生特權適用的問題。被告的陳述是其自愿表達,具有任意性,因此該陳述具有可采性[3]。對于取證過程中附帶產生的陳述是否受特權保護的問題,還缺乏統(tǒng)一的立場,需結合具體情形對該陳述的任意性進行個案的判斷,如陳述出現(xiàn)的場合,取證行為的強制性等因素都在考慮范圍之內。 3.強制精神病鑒定

4.制定法的申報義務

許多聯(lián)邦或州制定法都規(guī)定了特定主體的申報義務,申報無疑會帶來相當程度的信息披露,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如果所申報的信息會使義務主體面臨刑事追訴的威脅,當事人可否援引特權而拒絕履行制定法的申報義務?在當事人主張?zhí)貦喽芙^履行義務的情形下,還能否對義務主體施加懲罰?實踐中,對于制定法的申報義務與不自證己罪特權是否抵觸的問題,法院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

聯(lián)邦最高法院肯定特權主張的案例包括:馬凱蒂案(Marchetti v. United States),一項聯(lián)邦法律要求賭博活動的莊家進行注冊并繳納營業(yè)許可稅,法院認為,由于聯(lián)邦和各州法律大多禁止賭博活動,依法履行該申報義務很有可能會為政府提供會使義務主體自我歸罪的大量信息,從而產生實質的追訴危險。Marchetti v. United States, 390 U.S. 39 (1968). 海恩斯案(Haynes v. United States)中,法院認定,依法履行槍支信息申報義務會為各州槍支持有型犯罪的刑事追訴提供有用的信息,從而使義務主體面臨自我歸罪的實質危險。 Haynes v. United States, 390 U.S. 85 (1968). 利里案(Leary v. United States)認定,當事人從事運輸、隱藏大麻活動或為之提供便利的,可以援引特權對抗制定法關于繳納大麻稅款的申報義務。Leary v. United States, 395 U.S. 6 (1969).

制定法申報義務,一方面可能與不自證己罪特權存在沖突,另一方面又負擔著相當程度的公共政策職能,因此法院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相當謹慎。法院遵循的標準是:如制定法申報義務只在于完成行政管理職能,則第五修正案特權不能用于對抗相應申報義務;反之,如申報義務自始即針對有可能卷入刑事追訴的特定人群,則特權保護特定主體不因違反申報義務而被追究。這也解釋了為何銀行存款人、車輛駕駛員的特權主張被法院駁回,而槍支持有人、博采業(yè)主的特權主張卻得到支持。此外,一旦制定法規(guī)定申報所得的信息不得對州或聯(lián)邦公開,或不得用于刑事追訴,則危險性得以消除,義務主體的特權主張便不能再得到支持。

四、對美國實踐的評述和借鑒美國憲法修正案中的不自證己罪特權與中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的規(guī)定無疑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是由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所保障的一項憲法權利,而后者只是《刑事訴訟法》在證據(jù)章的具體規(guī)定。然而只要立法者對《刑事訴訟法》第50條“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修正不是一句沉睡的口號,那么“不得強迫自證己罪”在中國刑事程序中就仍然面臨理解、適用,并與其他法律規(guī)定相協(xié)調的課題。圍繞這一問題,美國的實踐經(jīng)驗仍然可能在以下方面對中國的理論和實務有所啟發(fā)。

第一,在美國,不自證己罪特權實際適用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司法機關的具體闡釋。

篇4

一、過程性評價模式

美國公民養(yǎng)成教育一般包括六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滲透著過程性評價,旨在引導和激勵著學生一步一步深入開展活動。我們在借鑒美國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計并實施了自己的公民養(yǎng)成教育方案,下面以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七(2)班的方案為例,通過呈現(xiàn)其中的六個具體步驟,來介紹過程性評價的模式。

第一步,分組調查,確定小組選題

步驟一是學生調查本社區(qū)中存在的公共政策問題。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調查,確認本組要研究的問題。學生在調查的基礎上,會提出諸如“預防青少年犯罪”、“河流污染的治理”、“公共設施的保護”等問題。

第二步,投票評選班級研究課題,相互評價

步驟二是選擇和確認班級要研究的課題。學生完成第一步后,各組在全班匯報選題情況,由指導教師把各組提出的選題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通過投票的方式確定班級要研究的課題,每名學生可以投兩票。得票最多的問題最終將被確定為本班的研究課題。

在這個步驟中,學生投票可用看作是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為了獲得更多的選票,小組學生一方面要積極開展調查,準確把握本社區(qū)存在的公共政策問題;另一方面要向全班同學說明本組選題的意圖,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可。

第三步,收集研究資料,引入檔案袋評價方式

第三步是由學生收集課題研究所需的資料。收集資料的途徑有:現(xiàn)場調查、問卷調查、訪談、查閱報刊書籍、上網(wǎng)檢索等。從評價角度看,教師在這一階段向學生提供收集資料的清單,通過學生收集、保存的資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每一種收集資料的途徑均有對應的資料收集清單。下面以“出版物信息資料”收集清單為例,說明在該步驟是如何開展評價的。

【案例】文獻資料表――出版物信息資料

研究小組成員名單: ――

日期:――

所訪問的圖書館、辦公室、機構或電子資源地址:――

正在研究的問題:――

1.信息資料來源:

(1)出版物名稱:――

(2)作者(如果署名的話): ――

(3)出版物日期:――

2.盡可能多地記錄有助于你回答下述問題的出版物信息:

(1)該問題在我們社區(qū)中有多么嚴重?

(2)該問題在我們州或國家有多么嚴重?

(3)以下哪一點你認為是真實的:

沒有處理該問題的法律或政策。是――否――

處理該問題的法律不充分。是――否――

處理該問題的法律是充分的,但沒有充分實施。是――否――

(4)如果有的話,哪一級政府機構負責處理該問題?他們正在如何處理該問題?

(5)社區(qū)中存在著哪些與該政策或處理方式不一致的意見?

(6)關于該問題誰是表達意見的主要個體、團體或組織?

他們?yōu)槭裁磳υ搯栴}感興趣?

他們的立場是什么?

他們立場的缺點與優(yōu)點是什么?他們正在如何嘗試影響政府采納他們在該問題上的立場。

(7)我和我們班應該如何獲得更多關于他們對該問題所持立場的信息資料?

檔案袋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是以檔案袋為依據(jù)對評價對象進行的客觀的、綜合的評價,它是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西方“教育評價改革運動”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質性教育教學評價工具。第三個步驟中就引入了檔案袋評價方式,填寫清單既有利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進行評價。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照清單對自己及本組同學收集資料的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在收集資料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清單和收集到的資料,對各組學生所收集資料的準確性與豐富性進行評價。

第四步,編制班級方案,成立評判小組對方案進行評價

步驟四為編制班級方案,學生將收集到的全部資料進行取舍、整理、匯總,并對其進行分析,編制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這一階段,指導教師通過成立評判小組,對各小組編制的方案不同部分以及班級編制的整個方案打分。評分采用五分制,各分值對應的水平為:1分=差,2分=較差,3分=一般,4分=良好,5分=優(yōu)秀。評分標準如表1和表2所示。

第五步,模擬聽證會,通過答辯進行評價

步驟五為模擬聽證會階段,學生將本班的研究情況向同學和聽證員口頭報告。每個主題的聽證會共有40分鐘時間。全班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組負責用10分鐘介紹方案的一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4分鐘,由學生陳述,第二部分6分鐘用來答辯。

在每小組陳述的4分鐘時間里,第一組要解釋班級所選擇的問題,為什么這個問題重要,為什么政府應該解決它;第二組評價其他已經(jīng)用于嘗試或已建議的解決該問題的公共政策;第三組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公共政策并證明其合理性;第四組編制一個方案,并游說政府接受。

在答辯階段,聽證員提問,學生回答。聽證員由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專家和教師組成。聽證員一般從以下幾方面提問:1.要求學生進一步澄清報告中的觀點;2.要求學生為報告中的觀點提供實例;3.要求學生對某些陳述或立場進行辯護;4.詢問學生從其經(jīng)歷中學到了什么,研究還存在什么問題。學生回答完后,聽證員要對每組學生的陳述和回答進行點評,點評以鼓勵為主。

學生陳述和答辯后,聽證員依據(jù)重要性、理解性、論證性、應答性和小組合作性五條標準,給每個學生小組的口頭報告打分。同時還依據(jù)說服性、可行性、一致性、反思性等標準,給全班整體的口頭報告打分。

第六步,總結學習經(jīng)驗,開展自我評價

在這一階段,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對這次活動進行總結,學生可以回答諸如下述問題:1.你和你的同學學到了什么?2.你和你的同學是如何學習的?3.如果你們編制另一個方案,會有何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后,學生將本次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挑戰(zhàn),克服困難的方法,從中得到的啟示等,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在全班交流。

二、過程性評價的特點

過程性評價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公民教育活動的評價方式是多樣的,既有學生投票、檔案袋評價、自我反思等質性評價,也有依據(jù)評分表,給小組和班級打分的量化評價。量化評價有客觀、嚴格、簡明等特點,在以掌握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學中,這種評價方式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然而,量化評價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其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評價卻有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質性評價能夠全面、深入、真實地再現(xiàn)評價對象。然而,質性評價也存在費時費力、評價結論一致性相對較差等不足。公民教育活動打破了以往讓學生在教室中聽課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走進社會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社會參與中增強公民意識和參與能力,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方式要求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評價方式,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有機整合。

第二,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從評價的主體來看,評價可以分為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自我評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價值觀念;評價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評價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及時進行改進。但單一的自我評價也容易出現(xiàn)自吹自擂、自賣自夸的現(xiàn)象,因此還需要他人評價,通過外在約束力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在公民教育活動評價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資料收集清單自我規(guī)范、學習后的總結經(jīng)驗是自我評價;而同學投票與指導教師、專家、政府工作人員的評價則屬于他人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內在自覺與外在約束相結合,保證了公民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第三,對個體進行評價與對集體進行評價相結合。在公民教育活動評價中,有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如通過檔案記錄,評價學生個體在收集資料中的表現(xiàn)。但更多的則是對集體的評價,如對學習小組的評價、對班級的評價等。對學生個體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認清自己,從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對集體進行評價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在中國公民教育實踐中運用過程性評價的難點

實踐表明,在我國公民教育實踐中運用過程性評價尚存在以下難點:

第一,教師對過程性評價的作用認識不夠。在傳統(tǒng)觀念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就是給學生一個鑒定性的結論或分數(shù),即總結性評價。而在公民教育活動中,更多的卻是過程性評價,一些教師認為這樣的評價不會引起學生的重視。事實上,總結性評價是事后評價,對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有教育意義;而過程性評價則是事中評價,隨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在公民教育中,我們必須加強對過程性評價的研究,充分認識到它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第二,建立多元評價機制面臨較大困難。公民教育活動中的過程性評價既需要教師、學生的參與,也需要社會人士、政府工作人員的參與。但由于公民教育活動在我國開展時間不長,一些社會人士和政府工作人員對此還不理解,如有一組學生就公園公共設施保護問題采訪游園市民時,該市民說:“你們不好好在學校上課,出來亂跑干什么?”再如,有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學生對公共政策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是故意找茬,于是就不予配合甚至加以阻撓。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是很困難的。因此,公民教育的實驗者要積極為公民教育開展宣傳,以求得社會與政府的理解與支持,從而為公民教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篇5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aicpa)對不同類型的會員,規(guī)定了不同的法定學習時間。對于那些從事公開業(yè)務(public practice)的會員(即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注冊會計師),每三年必須完成120小時的后續(xù)教育課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20小時;對于那些從事非公開業(yè)務(not public practice)的會員(即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注冊會計師),則每三年必須完成90小時的后續(xù)教育課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15小時;對于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會員,每兩年必須完成80小時的后續(xù)教育課程,每年至少20小時。如果一個會員由從事公開業(yè)務轉向非公開業(yè)務、或者情形相反,則三年期法定的累計學習時間應予以調整,按公開業(yè)務每年40小時、非公開業(yè)務每年30小時計算所需要的總學時。

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cica)規(guī)定,每個會員在三年內必須完成100小時的后續(xù)職業(yè)教育課程學習。

荷蘭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royal nivra)規(guī)定,會員每年參加后續(xù)教育的時間必須達到40小時或每兩年80小時。

四、后續(xù)教育評價方式的國際比較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規(guī)定會員應定期報告參加后續(xù)教育的情況,日期為會員加入?yún)f(xié)會之后每個日歷年度的起始日??紤]到各種因素,協(xié)會還規(guī)定了報告寬限期(grace period)——法定報告日后2個月內。對于報告的格式,該協(xié)會要求采用統(tǒng)一標準,即在年度會費報告中包含下列的陳述:”在繳納會費時,我確保自己已履行了后續(xù)職業(yè)教育的有關規(guī)定”。同時該協(xié)會要求,在陳述報告時,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明文件。

篇6

1.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作為答辯的開場白,包括姓名、學號、專業(yè)。介紹時要舉止大方、態(tài)度從容、面帶微笑,禮貌得體的介紹自己,爭取給答辯小組一個良好的印象。好的開端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

2.答辯人陳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紹只是這場答辯的開始,接下來的自我陳述才進入正軌。自述的主要內容歸納如下:

(1)論文標題。向答辯小組報告論文的題目,標志著答辯的正式開始。

(2)簡要介紹課題背景、選擇此課題的原因及課題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情況。

(3)詳細描述有關課題的具體內容,其中包括答辯人所持的觀點看法、研究過程、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

(4)重點講述答辯人在此課題中的研究模塊、承擔的具體工作、解決方案、研究結果。

(5)側重創(chuàng)新的部分。這部分要作為重中之重,這是答辯教師比較感興趣的地方。

(6)結論、價值和展望。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新成果的理論價值、實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展望本課題的發(fā)展前景。

(7)自我評價。答辯人對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評價,要求客觀,實事求是,態(tài)度謙虛。經(jīng)過參加畢業(yè)設計與論文的撰寫,專業(yè)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進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處、心得體會。

3.提問與答辯

答辯教師的提問安排在答辯人自述之后,是答辯中相對靈活的環(huán)節(jié),有問有答,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一般為3個問題,采用由淺入深的順序提問,采取答辯人當場作答的方式。

答辯教師提問的范圍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內,一般不會出現(xiàn)離題的情況。提問的重點放在論文的核心部分,通常會讓答辯人對關鍵問題作詳細、展開性論述,深入闡明。答辯教師也會讓答辯人解釋清楚自述中未講明白的地方。論文中沒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辯小組經(jīng)常會問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論文中明顯的錯誤,這可能是由于答辯人比較緊張而導致口誤,也可能是答辯人從未意識到,如果遇到這種狀況,不要緊張,保持鎮(zhèn)靜,認真考慮后再回答。還有一種判斷類的題目,即答辯教師故意以錯誤的觀點提問,這就需要答辯人頭腦始終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確作答。

仔細聆聽答辯教師的問題,然后經(jīng)過縝密的思考,組織好語言?;卮饐栴}時要求條理清晰、符合邏輯、完整全面、重點突出。如果沒有聽清楚問題,請答辯教師再重復一遍,態(tài)度誠懇,有禮貌。

當有問題確實不會回答時,也不要著急,可以請答辯教師給予提示。答辯教師會對答辯人改變提問策略,采用啟發(fā)式的引導式的問題,降低問題難度。

出現(xiàn)可能有爭議的觀點,答辯人可以與答辯教師展開討論,但要特別注意禮貌。答辯本身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切不可與答辯教師爭吵,辯論應以文明的方式進行。

4.總結

上述程序一一完畢,代表答辯也即將結束。答辯人最后縱觀答辯全過程,做總結陳述,包括兩方面的總結:畢業(yè)設計和論文寫作的體會;參加答辯的收獲。答辯教師也會對答辯人的表現(xiàn)做出點評:成績、不足、建議。

5.致謝

感謝在畢業(yè)設計論文方面給予幫助的人們并且要禮貌地感謝答辯教師。

答辯注意事項

(1)克服緊張、不安、焦躁的情緒,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順利通過答辯。

(2)注意自身修養(yǎng),有禮有節(jié)。無論是聽答辯教師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都要做到禮貌應對。

(3)聽明白題意,抓住問題的主旨,弄清答辯教師出題的目的和意圖,充分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

(4)若對某一個問題確實沒有搞清楚,要謙虛向教師請教。盡量爭取教師的提示,巧妙應對。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努力思考做答,不應自暴自棄。

(5)答辯時語速要快慢適中,不能過快或過慢。過快會讓答辯小組成員難以聽清楚,過慢會讓答辯教師感覺答辯人對這個問題不熟悉。

(6)對沒有把握的觀點和看法,不要在答辯中提及。

(7)不論是自述,還是回答問題,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強調重點,略述枝節(jié);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講,研究不夠深入的地方最好避開不講或少講。

篇7

內容提要: 公正地適用刑罰離不開被害人的司法參與,刑事司法的維持也有賴于被害人的合作。在英美法系國家,量刑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程序,被害人能夠通過一定的形式如被害人影響陳述參與量刑甚至影響刑罰的具體執(zhí)行。惟有構建我國的被害人參與量刑制度,賦予被害人以具體的量刑建議權,才能夠有效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維護司法公正與權威。

我國當前的刑事司法并不存在獨立的量刑階段,因此當事人無法提交量刑建議,也沒有機會對法官的量刑進行辯論,庭審中法官對量刑情節(jié)不置可否,判決結果基本上無法預測,更談不上監(jiān)督二字。通常情況是,在合議庭(抑或是審委會)“閉門磋商”之后,定罪量刑一并出爐,裁判形成的整個過程秘而不宣,外界無從知曉合議庭如何考慮量刑情節(jié)、是否合理,加之我國刑法的法定刑幅度通常較大,結果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而且不向外界說明、不受外界監(jiān)督、不愿自我約束,除了極易引起腐敗之外,也很難讓人對判決結果表示信服,日益成為影響穩(wěn)定與和諧的誘發(fā)因素。

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此作出了積極回應,如量刑建議制度、判例指導制度、量刑程序的司法化、模糊數(shù)學理論在量刑中的運用、計算機輔助量刑等,這些研究與實踐都對量刑制度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缺點在于:實體法與程序法仍然處于割裂的狀態(tài),不能通過程序制度上的安排達致實體上的罪刑該當,當事人尤其是被害人在量刑過程中的作用被集體忽視了。本文聚焦英美法系的被害人參與量刑的司法實踐,以期對我國的量刑制度建構有所啟發(fā)。

一、被害人“歸來”:被害人參與量刑的背景

縱觀歷史,被害人的地位歷經(jīng)了自治衰落復歸的過程。傳統(tǒng)的犯罪觀首先將犯罪視作對國家的侵害和對國家權威的挑戰(zhàn),刑事司法亦成為國家對犯罪的反應系統(tǒng),但是國家對刑罰權的把持與獨占并非天然地具有正當性基礎,因為在西方直到中世紀以前犯罪還是首先被視為對個人法益的侵害,甚至被看作侵權行為而由私人自己解決。{1}在美國殖民時期,直到19世紀早期,還是由被害人親自負責抓獲并懲罰犯罪人。被害人實際上承擔著警察或者檢察官的角色,如雇傭他人或者向州長支付費用逮捕犯罪人,然后再雇請私人律師對案件提起訴訟;法律允許被害人從認罪的犯罪人那里獲得賠償、甚至強制犯罪人勞動或者向州政府支付費用來監(jiān)禁犯罪人。{2}420當代司法制度的建立,部分原因是由于監(jiān)禁成為流行的懲罰形式,以及維持公共秩序的警察數(shù)量的增加,結果便是國家壟斷了懲罰權,被害人在調查與懲罰犯罪方面的權力不斷萎縮,再也無法從參與司法制度中直接受益。隨之,犯罪觀念發(fā)生了變化,犯罪不再被視為是對私人利益的侵犯而被視作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和對國家利益的侵犯,對犯罪的追訴亦成為國家的權力和職責,被害人參與司法制度被認為與這種犯罪觀念不相一致甚至成為挑戰(zhàn),最終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就只剩下告訴與作證了。{2}420-421被害人由權利的主體變成了與自身利益無干的“另外一個證人”(just another witness)或者是“旁邊的人”、“被遺忘的人”。{3}

被害人學的研究表明,犯罪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犯罪與被害是一體兩面的,犯罪從來就不是犯罪人的“獨角戲”而是犯罪人與被害人互動的“二人轉”。被害人可能是無辜的,也可能對犯罪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著引發(fā)或者促進作用,甚至被害人竟然是事件的始作俑者,而承擔刑事責任的犯罪人在起初卻可能是“真正的”被害人。被害人再也無法被看作是一個靜態(tài)的和無關痛癢的因素了。{4}傳統(tǒng)的刑法學理論人為地將犯罪與犯罪人從互動關系中剝離出來,孤立地對之進行評價,將無法全面地認識犯罪發(fā)生的復雜過程;而刑事司法對被害人主體地位的忽視,必將損害被害人參與司法的積極性,并最終導致刑罰適用的不公正。被害人“歸來”一方面是因為以目的刑為導向、尋求犯罪人復歸社會的司法模式的失敗,另一方面是因為被害人權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甚至前者成為后者發(fā)展的契機,因為人們日益感覺到法官在處理案件時考慮更多的是功利和效率而并非如何恰當?shù)剡m用刑罰。{2}421-424刑事司法有賴于被害人的告發(fā)與作證,因此必須保證被害人不被司法體制排斥在外,而只有在制度設計上嵌入被害人對案件處理的實質影響,才能鼓勵被害人參與刑事司法,實現(xiàn)刑事司法之功能。{2}425公正地適用刑罰離不開被害人的司法參與,且刑事司法的維持也有賴于被害人的合作,但是如果被害人的權利被忽視了,甚至導致被害人“二次被害”,必將極大地打擊被害人參與司法的積極性,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刑事司法必將舉步維艱。因此,即使是基于這樣一種功利目的,也應當保護被害人參與司法的權利,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主體地位。

基于以上考慮,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步加大保護被害人權利的力度。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時任總統(tǒng)的里根就成立了調查犯罪被害人的特別委員會(Presidential Task Force)并于1982年形成最終報告。該報告提交了超過100條以被害人為導向的改革建議,并提議修改憲法第六修正案增加被害人權利的條款,措辭如下:“在任一刑事訴訟的重要階段被害人都應當被告知出席并聽取其意見?!眥2}423 1986年司法部后繼的一個報告顯示,特別委員會的建議有75%得到貫徹,許多州議會都立法保護被害人權利。1982年美國聯(lián)邦出臺了《被害人與證人保護法案》(Victim and Witness Protection Act)以保護被害人和證人免遭威脅和報復;1984年的《綜合犯罪控制法案》(Comprehensive Crime Control Act)也擬定了許多以被害人為導向的條款,其中的《假釋改革法案》(Bail Reform Act)要求在假釋聽證中必須考慮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對社區(qū)的威脅,而《犯罪被害人法案》(Victims of Crime Act)則要求建立刑事被害人基金,并占國家補償數(shù)額的35%。{2}423-424而今的美國,被害人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參加訴訟活動的權利、申請國家補償?shù)臋嗬?、參與刑事訴訟并發(fā)表意見的權利、知情權、免受脅迫和侵擾的權利、要求被告人賠償?shù)臋嗬?、要求歸還作為證物的私人物品的權利、要求加速審判的權利以及要求強制執(zhí)行上述權利的權利等。[1]英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對被害人作證實施改革,通過了1996年的《被害人》、1998年的《為正義發(fā)言》、1999年的《青少年司法法案》和1999年的《刑事案件證據(jù)法案》等法律法規(guī),引入了一系列庭審程序和證據(jù)規(guī)則方面的新舉措以保護被害人權利,如被害人賠償、被害人國家補償、“一站式服務”、獲悉信息的權利、量刑參與權等。{5}101-102在此,被害人就如同是刑事司法制度的消費者,應當享受到標準的五星級服務,否則被害人將有權投訴。

這場被害人的權利運動(The Victims’RightsMovement)被稱作“重新發(fā)現(xiàn)被害人”(TheRediscovery of Crime Victims)的過程,可以說,在西方國家被害人可謂真正的“歸來”了,參與量刑便是其意欲收復的失地之一。

二、被害人影響陳述:被害人參與量刑的路徑

20世紀末,美國的被害人權利運動蓬勃發(fā)展,從三個方面促進了司法制度改革:一是,通過國家補償基金或者犯罪人的賠償以彌補被害人在犯罪過程中所受到的損害;二是,提高被害人參與司法的滿意度,通過制度安排使被害人參與訴訟更加便利和舒適,試圖降低或者消除被害人被司法體制排斥在外的感覺;三是,進一步的改革則力圖保證參與司法的被害人對案件結果能夠產生實質和有效的影響,無論是寬容還是懲罰。在量刑階段的被害人影響陳述便是其成果之一。{2}418在量刑階段,陪審團或法官會收到一份判決前的報告,其中包括被害人影響陳述(Victim ImpactStatements),該陳述涵蓋了被害人在資金、人身以及感情等方面所受到的影響,一些州允許被害人或者其代表人出席量刑聽證會并直接發(fā)表意見,即“被害人告諭”(Victim Allocution)。{2}427在英國,1996年的《被害人》啟動了被害人個人陳述方案(Victim Personal Statement Scheme)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試點,并于2001年10月正式實施。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允許被害人明確表達對判刑、假釋的意見,而奧地利和意大利則允許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的任一階段進行口頭陳述。{5}102被害人影響陳述成為被害人參與量刑的有效路徑。

英美法系國家定罪和量刑是兩分的,只有在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量刑聽證程序。量刑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程序,不但使得量刑過程以及理由公開,有利于控辯雙方針對與量刑有關的情節(jié)集中進行論辯,同時也有利于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辯護策略,并提出具體的量刑建議。[2]被害人影響陳述不但有利于陪審團或法官恰當?shù)卦u估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達致罪刑之該當,而且還能夠使得被害人感覺受到尊重,有效緩解被害人的恐懼、無助以及復仇心理,撫慰被害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同時也有利于被告人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并在將來重返一個沒有仇恨的社會。

當然被害人參與量刑也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擴展的過程,1987年的“布斯訴馬里蘭州”(Booth v.Maryland)案可謂標志性的司法判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一是謹慎承認在量刑階段的被害人影響陳述;二是否認死刑判決中對被害人影響陳述的考慮。{2}428-429該案的布斯因為入室搶劫殺害了一對老年夫婦被指控犯有兩項一級謀殺,陪審團在量刑階段聽取了死者的兒子、女兒、女婿以及孫女等的陳述意見,其中強調了被害人杰出的個人品質、家庭成員受到的重大打擊;另外描述了被害人家庭成員所面對的情感等諸多問題。[3]最后布斯被判處一項死刑和一項終身監(jiān)禁。宣判后被告人提起上訴,主張被害人影響陳述是一種任意因素,違反了憲法第8修正案的規(guī)定(即關于正當程序和與證人質證的權利)。馬里蘭州上訴法院駁回了被告人的訴訟請求,本案上訴至聯(lián)邦最高法院,最后法院以5比4的表決結果撤銷死刑判決,認為被害人影響陳述中的內容“與死刑判決無關,它的采用制造了一種憲法上難以接受的風險,導致陪審團可能會以任意和反復無常的方式適用死刑”,違反了憲法第8修正案。[4]依之,與量刑判決相關的因素是“那些與被告人‘個體責任和道德罪過’所關聯(lián)的因素”而并非被害人特性、犯罪對被害人家庭成員情感上的影響或者家庭成員對于犯罪和被告人的觀感和特性描述。當然,最高法院也并非完全否定被害人影響陳述,而只是將其限制在非死刑判決的案件中。問題是,為什么同一進路的被害人影響陳述在不同的案件中會有違憲與否的區(qū)別?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態(tài)度在1989年的“南卡羅來納州訴蓋德茲”(South Carolina v.Gathers)案中得到進一步貫徹,并將量刑的相關性標準進一步拓展至檢察官的陳述之中,認為檢察官的推導性意見和對被害人個人品質的評價是不恰當?shù)?,可能對量刑帶來不適當?shù)挠绊憽5]

但是在1991年的“佩恩訴田納西州”(Paynev.Tennessee)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確認了在死刑量刑階段被害人影響陳述并不違憲。被告人佩恩由于被害人Charisse Christopher拒絕其性要求便殺害了被害人及其兩歲的女兒(被害人三歲的兒子Nicholas僥幸存活),被指控犯有一級謀殺和一級傷害。在認罪后的量刑階段,Nicholas的祖母陳述了孫兒失去母親和妹妹的悲慘遭遇,公訴人評述了犯罪對Nicholas的后續(xù)影響以及對被害人家庭的打擊。田納西州法院最后判處佩恩死刑,田納西州高等法院維持原判,佩恩上訴至聯(lián)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認為,憲法第8修正案本身并未禁止(erects no per se bar prohibiting…)陪審團考慮與被害人個人特性相關以及對家庭成員情感影響的證據(jù),也沒有排除公訴人對此類證據(jù)的評述,[6]布斯和蓋德茲案是在最狹窄的邊界處做出的決定(decided bv the narrowest of margins),這些決定的最基本支撐已經(jīng)受到挑戰(zhàn)并為許多法官所質疑,并在低等法院后續(xù)的判決中受到抵制,[7]遵循先例原則并非要求法官固守在先的判決,“現(xiàn)在對這些決定(布斯案和蓋德茲案)重新進行考慮,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它們被錯誤地決定了,因此應當并且現(xiàn)在就被推翻?!盵8]最終以司法判例的形式確立了在死刑量刑階段允許被害人影響陳述。

現(xiàn)在,美國所有的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qū)均允許量刑階段的被害人影響陳述。有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qū)在假釋決定過程中允許被害人的介入,其中至少有10個州規(guī)定被害人可以提交電子版的被害人影響陳述以供假釋機構進行考慮。[9]可以說,被害人參與量刑在美國已經(jīng)達成廣泛共識并在程序上給予了較為充分的保障,被告人、被害人與國家等利益各方達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均衡。當然,被害人影響陳述在美國的影響還應當在美國的語境范圍內進行評述,由于在美國90%以上的案件通過訴辯交易的方式而結案,{2}430-431而且由于被告人的認罪協(xié)商并不屬于公開程序,被害人沒有機會提交自己的意見,也無法對案件的結果產生實質的影響。所以,被害人影響陳述雖然作為一項制度要求被固定下來,但實際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被害人如果要真正實現(xiàn)量刑參與權,不但在庭審之后的量刑階段,而且在庭審之前的訴辯交易階段,以及在刑罰執(zhí)行的假釋階段也需要嵌入被害人的實質影響。對此美國的司法理論與實踐已經(jīng)開始新的探索。但無論如何,被害人的量刑參與權作為一項訴訟權利已經(jīng)得到承認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這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三、影響量刑的被害人因素:被害人參與量刑評述

被害人影響陳述是被害人參與量刑的有效路徑,也是被害人權利運動的必然結果??梢韵胍娭С直缓θ藚⑴c量刑的理由很多,但只要不解決被害人參與量刑與刑罰之該當性的關系,被害人參與量刑便可能成為司法不公的遮羞布。

刑罰理論向來有報應與功利之爭,該當性(Desert,Deservedness)的概念原本指淵源于報應主義論證刑罰均衡的理論,該當性一詞的含義就是指應得的獎賞或者懲罰,但是修正的刑罰之該當性理論在堅持報應主義立場的同時,不斷地吸收功利主義的合理因素。{6}報應主義的貢獻在于通過形而上學的主體性論證,提出了一種道德哲學。報應主義承認人的尊嚴,承認人的主體性,而不是把犯罪人視為單純的客體,看作是司法的奴隸。{7}甚至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刑罰是犯罪人的權利。但是,報應主義也有其無法克服的理論盲點,正如哈特所指出的,“報應主義最頭疼的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罰當其罪?!眥8}即使黑格爾也承認,究竟怎樣才算公正無法通過報應作出合理的規(guī)定,也無從適用淵源于概念的規(guī)定性來決定。{9}在這一點上,功利主義則恰好能彌補報應主義的不足,提供具備可操作性的標準,甚至如邊沁所說“仿佛一個天平掉在了眼前”。{10}但是,功利主義的工具理性突出,按照其內部邏輯,如果能夠促進最大福利,懲罰無辜者也是選項之一,然而這是不公正的。另外,功利主義的刑罰觀把人當作客體、當作促進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成為其備受攻訐的另一個焦點。

被害人參與量刑與刑罰之該當性關系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被害人的哪些因素是值得考慮的。罪行的嚴重程度是否與被害人的特性或被害人的主觀感受相關?上文三個判例便聚焦于此。假設同一個犯罪人連續(xù)實施兩個完全相同的犯罪行為,造成完全相同的犯罪結果,是否因為被害人的身份、年齡、財產等特性不同,或者被害人(包括被害人親屬)對犯罪的感受不同、對犯罪人的態(tài)度不同(包括憎恨與寬容),甚至因為被害人影響陳述是否具有悲情、能否打動法官或陪審團,而受到不同的懲罰呢?這已超出報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能力范圍,傳統(tǒng)的刑罰理論無法兼容被害人的特性以及主觀感受,可以想見,除非對具備某些特性的被害人的侵害體現(xiàn)為犯罪人主觀努力所形成的反社會人格,并在其犯罪行為中得以標示,否則被害人特性或者被害人對犯罪的主觀感受不應當在該當性理論中予以考量。否則完全有可能造成新的司法不公,違背“同樣情況同樣處理”的法治精神。

報應主義和功利主義都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理論困境,二者均以犯罪人為中心建構理論,均由個體理性而申發(fā),均無法為刑法提供正當性論證。刑法作為公共理性具有主體間性,無法純粹以個體理性來說明。主體問性以及交談倫理從法律之外探討了刑法的倫理基礎,既尊重人的主體性又探究規(guī)范的正當性和有效性,從而為刑法理論提供了一個動態(tài)的、論辯的、綜合的視角,惟有以主體間性從倫理、道德、實用三個層面進行充分地探討才能逐步完善刑法、并最終使犯罪與刑罰不但具有合法性而且具備正當性。

以主體問性或交談倫理的視野,司法裁判是一個訴、辯、審以及被害人各方互動的過程,司法裁判中所表述的法律意義不過是假法官之口對動態(tài)裁判過程的一個描述。{11}易言之,法官擬定判決是一個正當化的追憶過程,描述的是司法裁判過程中參與各方的論辯,雖然法官運用的是以演繹推理為主的邏輯理性,但是擬定判決的素材卻來源于參與各方并且花成蜜就的,在這個意義上,司法裁判是由各方共同制作的。因此,法官在裁判過程中不能自我陶醉和孤芳自賞,應當對檢控方以及各方當事人、包括法律職業(yè)群體、政治群體以及普通公眾進行說服與回應,才能美事玉成,法官單方的法律論證理性便轉化為哈貝馬斯的商談實踐理性。按照這種回應性司法的理念,刑罰理論不再局限于報應主義與功利主義,還在于尊重各方當事人的理性選擇,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實現(xiàn)動態(tài)之該當與均衡。正如日本學者大谷實所說:“刑事訴訟為國家所獨占,私人訴訟不許可。但如果不建立在刑事訴訟中反映被害人意思的制度,則《刑事訴訟法》便會游離于國民之外而失去信任。”{12}因此,賦予被害人一定的量刑建議權,不但是被害人“歸來”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通過司法之手實現(xiàn)社會公正之必然選擇。被害人的量刑建議權以及司法的回應性是克服傳統(tǒng)刑罰理論的僵化性,同時保持法治精神的無二法門。

四、被害人具體的量刑建議權:被害人參與量刑的制度建構

我國不存在單獨的量刑程序,也不存在被害人的量刑建議權,但是司法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以被害人意見作為主要量刑依據(jù)的判決:

2008年1月8日,被告人宋曉明攜帶一把水果刀找馬剛索要拖欠的560余元工資,在一公交車站附近發(fā)生爭執(zhí),宋曉明持刀扎了馬剛10多刀,馬剛當場死亡。事后,宋曉明打急救電話想救治馬剛,并在現(xiàn)場等警察到來。[10]2008年6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對此案公開審理,宋曉明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民事賠償階段,馬剛的母親梁建紅哭著說:“我今天想跟法庭說,能夠輕判他就輕判他吧。都是父母養(yǎng)的,我的兒子已經(jīng)死了,就是判他死刑,我兒子也活不了了。……宋曉明還年輕,我就當是行好了,不要求嚴懲他。”此言一出,曾經(jīng)認為自己“死定了”的宋曉明“哇”地哭出了聲。法官、檢察官也一一淚下。宋曉明被帶出法庭前,“撲通”一聲跪在梁建紅跟前磕了個頭。[11]2008年7月15日,被告人宋曉明以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求情義舉首次被寫入判決書,并作為從輕判處的依據(jù)。宣判后,宋曉明再次叩首向死者母親謝恩,并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媽媽”。[12]

法院從輕判處被告人宋曉明12年有期徒刑的理由何在呢?判決書認為,宋曉明案發(fā)后要求他人報警,并在現(xiàn)場等候,到案后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具有自首情節(jié);案發(fā)后主動參與施救,具有酌予從輕的量刑情節(jié)。死者母親不念喪子之痛,在未獲任何補償?shù)那闆r下請求從輕處罰被告人,義舉應予褒揚,并據(jù)此對宋曉明酌予從輕處罰。[13]本案僅有一個法定從輕情節(jié)和數(shù)個酌定量刑情節(jié),審判長賈連春庭后表示,從輕的更重要因素是梁建紅替宋曉明求情,法庭認為宋曉明得到了被害人家屬的徹底諒解;而且梁建紅求情完全是義舉,法庭為弘揚高尚道德情操,促進社會和諧,采納了梁建紅的意見,“如果梁建紅不求情,宋曉明絕對不止只判12年?!盵14]該判決并未引起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足夠重視[15],甚至媒體在贊嘆梁建紅老人的人性光輝與人格力量的同時,也暗自將判決結果視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創(chuàng)舉。筆者不否認梁建紅老人以德報怨的高尚品德,但該案在法律層面仍有諸多問題值得探討。

在我國,被害人雖有當事人之名卻未有當事人之實。公訴案件的被害人除了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權利外,地位幾乎等同于證人;而且被害人與被告人的權利也極不對等,如刑訴法并未規(guī)定被害人委托的訴訟人可以查閱案卷,被害人沒有最后陳述權、量刑建議權以及上訴權,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yī)等裁定中均無法找到被害人的影子。但就在公權力集體忽視被害人的大潮中(勿論是無意的還是刻意的、應當?shù)倪€是不應當?shù)模尤荒軌蛞员缓θ思覍偬姹桓嫒饲笄樽鳛閺妮p量刑的依據(jù),而且從輕幅度如此之大,實在令人稱奇。依照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案中被害人身受10余刀,犯罪性質惡劣、危害嚴重,而被告人除了自首之外并無其他法定從輕情節(jié),因此除了考慮不適用死刑立即執(zhí)行之外,尚有死刑緩期執(zhí)行、無期徒刑、20年至10年有期徒刑等諸多選項,12年有期徒刑的判決結果以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得到被害人家屬的徹底諒解(被害人自己是否原諒被告人已不得而知)——為主要依據(jù)跨越數(shù)個刑種,降落至有期徒刑幅度的1/5部,很難讓人信服。但不知這種“促進社會和諧”的做法是否本身就違背法定刑之“和諧”、違背罪刑之“和諧”、違背同類案件量刑匹配之“和諧”?而且,此類判決不顧一般預防之刑罰目的,強化潛在犯罪人的僥幸心理,甚至難免強勢或者權貴之犯罪人逼迫被害人妥協(xié)的情況發(fā)生,實在是對法治的極大挑戰(zhàn)。

由于被害人沒有具體的量刑建議權,從該案中被害人的模糊表態(tài)中難以確知其對量刑的心理預期,據(jù)報道多數(shù)被害人家屬的意見要求法院判處宋曉明死刑[16],即使從梁建紅的敘述中也可看出,所謂的“輕判”、“不要求嚴懲”被告人的預期是不判處死刑。那么,12年有期徒刑是否遠遠超出了被害人的內心期待?但即便如此,由于媒體的推波助瀾、對梁建紅的高調褒揚,被告人及其家屬的跪謝姿態(tài),被害人家屬已無力再對量刑提出異議了。更重要的是,由于被害人沒有具體的量刑建議權,被害人從輕或者從重處刑的表態(tài)很可能成為法院過度自由裁量的擋箭牌。從判決書中,我們無法得知法官對梁建紅的“義舉”“充分予以考慮”的原因、依據(jù)和限度是什么,法官認為沒有必要同時客觀上也沒有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論證與回應,只需一句“據(jù)此對宋曉明酌予從輕處罰”便萬事大吉,這如何博得當事人以及社會公眾對判決的信服?

有鑒于此,我國的被害人參與量刑制度必須從兩個層面進行建構:一是,賦予被害人具體的量刑建議權。被害人參與量刑不僅是被害人權利運動的必然結果,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刑事政策意義:可以使無法完全由國家公訴機關代表的個體利益得到伸張;可以提升被害人的司法主體地位,撫平其復仇情結;能夠平衡被告人最后陳述對量刑的偏覆影響;降低信息交易費用,更好地綜合各方意見平衡各方利益;有利于增加量刑透明度,防止司法“暗箱操作”,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等等。二是,法官必須對被害人具體的量刑建議進行論證與回應。被害人具體的量刑建議,無論是寬容還是懲罰,能夠對案件結果產生實質和有效影響的標志就是法官對該量刑建議予以充分考慮,這體現(xiàn)在法官對被害人具體量刑建議的回應和量刑決策依據(jù)的論證之上。沒有被害人具體的量刑建議法官將無法回應,因此也就無法判斷法官是如何“充分考慮”和“酌予”處罰的。因此,被害人參與量刑的制度建構必然涉及被害人具體的量刑建議權,必然涉及到司法制度的回應性。否則,被害人參與量刑就有可能成為司法任意的藉口,成為釀就新的司法不公的托辭。

【注釋】

[1]參見美國“刑事被害人中心網(wǎng)站”(The 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http://www.victimlaw.info/victimlaw/pages/victimsRight.jsp#right3,最近訪問日期:2009年10月12日。

[2]我國沒有獨立的量刑程序,因此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常會處于腹背受敵、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狀態(tài),例如,在定罪階段許多辯護律師可能會作無罪辯護,一旦辯護失敗即意味著沒有機會再次提出量刑意見,以啟動辯護策略啟動第二道防線,因為根本就不存在再次開庭單獨就量刑舉行聽證的程序。即使在開庭階段控辯雙方就與量刑相關的情節(jié)進行質證,也無法提出具體的量刑意見,而且法官常常不置可否,因此無法對量刑產生實質與有效的影響。

[3]Booth v.Maryland,482 U.S.500(1987).

[4]Booth v.Maryland,482 U.S.496(1987).

[5]South Carolina v.Gathers,490 U.S.805,808—12(1989).

[6]Payne v.Tennessee,501 U.S.808,808(1991).

[7]Payne v.Tennessee,501 U.S.808,828—29(1991).

[8]Payne v.Tennessee,501 U.S.808,830(1991).

[9]參見美國“刑事被害人中心網(wǎng)站”,http://www.ncvc.org/ncvc/main.aspx?dbName=DocumentViewer&DocumentID=38725,最近訪問日期:2009年10月12日。

[10]參見《北京青年報》2008年7月14日,第A7版。

[11]參見《北京青年報》2008年7月14日,第A7版。

[12]參見《北京青年報》2008年7月15日,第A7版。

[13]參見《北京青年報》2008年7月15日,第A7版。

[14]參見《新京報》2008年7月15日,第A16版。

[15]在筆者的閱讀范圍內只見到李曙光對該案的一些評述?!獏⒁娎钍锩鳎骸氨缓θ擞H屬,該不該有量刑建議權”,載正義網(wǎng)http://newspaper.jcrb.com/dzb/fukan/page-18/200807/t20080716-37729.html。最近訪問日期:2009年10月12日。

[16]參見《北京青年報》2008年7月14日,第A7版。

篇8

工作述職,首先應對業(yè)績以及職責有一個明確陳述。重點是把履職經(jīng)驗與組織分享,否則向老總一個人匯報就可以了??偨Y、提煉你過去一年有哪些成功的經(jīng)驗。通過成功經(jīng)驗的分享,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而且通過總結,提煉經(jīng)驗,也是完成一個系統(tǒng)。

在陳述過程中,要以數(shù)據(jù)和事實來說話;同時要注重對成功經(jīng)驗的提煉,不要只是一種羅列,我今天干了些什么……有的述職列了幾十條,記流水帳,沒有對流水帳進行提煉,對于成功經(jīng)驗,沒有去很好地、系統(tǒng)地予以總結。述職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總結經(jīng)驗對系統(tǒng)加以改進。

第二、述職的再一個目的是尋找問題。即一年來我們存在什么問題;同時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通過分析找出問題,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允許犯錯誤,但不要犯同樣的錯。我們應該深入地去分析問題,找出問題責任人,相關原因何在?從教訓中去學習,不要回避問題的責任人,要找到問題的關鍵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避免局限于談現(xiàn)象,缺乏原因、責任人、今后如何避免等分析。

第三、述職本身是一個能力開發(fā)過程,是對自我能力,以及團隊能力

的一個開發(fā)過程。除講業(yè)績經(jīng)驗以及問題,還要分析我們團隊的建設及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人力資源不應是人力資源部一個部門的事,而是每個管理者都要參與的事。部門經(jīng)理要對本部門的人才結構、核心人才流失負責。如果我們人才留不住,人才結構沒有提升,那說明你的業(yè)績沒有提升。

如何把我們的人力資源建設、企業(yè)文化建設放在述職中?對此我們談得較少。說明我們在對業(yè)績的陳述中,對軟件即隊伍建設、文化建設、團隊建設關注不夠。很少有人去分析能力提升,我的能力有哪些不夠?明年我在能力上要有*哪些提升?管理上要有哪些提升?而且不光是個人,還包括團隊。如果團隊的能力提升得不夠,那么僅靠個人能力提升也是不夠的。

第四、確定新目標,新思路,新系統(tǒng)是述職的又一要求。因為述職是一個管理過程,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工作,這是一個新思路的產生過程。

為什么要讓領導參加?就是讓你的思路讓領導了解。這是一個良性互動概念。評委已不僅是評價打分,而更為重要的是

通過了解述職人的新思路,來考慮它與大局、與集團或公司的整體思路是否吻合。這個過程也是高層與基層的一個溝通過程,一個相互達成共識的過程。所以說,述職是一個管理過程,一個系統(tǒng)過程

。一種績效推進系統(tǒng)的原因所在。

為何要讓文員參加?要相關部門參加?這就是要讓相關部門認識到,我怎么去提供支持??雌渌块T在做什么,我怎么辦、怎么做。

第五、在提出新思路、新觀念的同時,我們還要思考我們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什么樣的機會。在談新思路時,要有一個透晰的分析。

篇9

工作述職,首先應對業(yè)績以及職責有一個明確陳述。重點是把履職經(jīng)驗與組織分享,否則向老總一個人匯報就可以了。總結、提煉你過去一年有哪些成功的經(jīng)驗。通過成功經(jīng)驗的分享,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而且通過總結,提煉經(jīng)驗,也是完成一個系統(tǒng)。

在陳述過程當中,要以數(shù)據(jù)和事實來說話;同時要注重對成功經(jīng)驗的提煉,不要只是一種羅列,我今天干了些什么……有的述職列了幾十條,記流水帳,沒有對流水帳進行提煉,對于成功經(jīng)驗,沒有去很好地、系統(tǒng)地予以總結。述職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總結經(jīng)驗對系統(tǒng)加以改進。

第二、述職的再一個目的是尋找問題。即一年來我們存在什么問題;同時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通過分析找出問題,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允許犯錯誤,但不要犯同樣的錯。我們應該深入地去分析問題,找出問題責任人,相關原因何在?從教訓中去學習,不要回避問題的責任人,要找到問題的關鍵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避免局限于談現(xiàn)象,缺乏原因、責任人、今后如何避免等分析。

第三、述職本身是一個能力開發(fā)過程,是對自我能力,以及團隊能力的一個開發(fā)過程。除講業(yè)績經(jīng)驗以及問題,還要分析我們團隊的建設及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人力資源不應是人力資源部一個部門的事,而是每個管理者都要參與的事。部門經(jīng)理要對本部門的人才結構、核心人才流失負責。如果我們人才留不住,人才結構沒有提升,那說明你的業(yè)績沒有提升。

如何把我們的人力資源建設、企業(yè)文化建設放在述職中?對此我們談得較少。說明我們在對業(yè)績的陳述中,對軟件即隊伍建設、文化建設、團隊建設關注不夠。很少有人去分析能力提升,我的能力有哪些不夠?明年我在能力上要有哪些提升?管理上要有哪些提升?而且不光是個人,還包括團隊。如果團隊的能力提升得不夠,那么僅靠個人能力提升也是不夠的。

第四、確定新目標,新思路,新系統(tǒng)是述職的又一要求。因為述職是一個管理過程,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工作,這是一個新思路的產生過程。

為什么要讓領導參加?就是讓你的思路讓領導了解。這是一個良性互動概念。評委已不僅是評價打分,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了解述職人的新思路,來考慮它與大局、與集團或公司的整體思路是否吻合。這個過程也是高層與基層的一個溝通過程,一個相互達成共識的過程。所以說,述職是一個管理過程,一個系統(tǒng)過程。一種績效推進系統(tǒng)的原因所在。

為何要讓文員參加?要相關部門參加?這就是要讓相關部門認識到,我怎么去提供支持??雌渌块T在做什么,我怎么辦、怎么做。

第五、在提出新思路、新觀念的同時,我們還要思考我們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什么樣的機會。在談新思路時,要有一個透晰的分析。

第六、述職過程是一個尋求支持、尋求資源的過程。因為當我們做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的是一種整體績效,我們的產研銷部門絕對不是一個局部績效,它要求的是一個整體績效。所以在這樣一個條件下,你需要你的上級、相關部門提供一個什么樣的支持?要利用這個機會,明確提出你的要求。

述職本身就是一個溝通,更多的應是提出變革與創(chuàng)新,不要僅是做職責的羅列。我們所要求提倡的是創(chuàng)新性的策略與措施,重點應在這方面,更多的是看公司下一步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為公司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我要做出哪些創(chuàng)新性貢獻。

附件:一份述職報告

××××××

——任 期 述 職 報 告

×××

(×年×月×日)

自×任職已×年。

任期內,在×××、×××的領導下,依靠各××部門、××部門的××及××、尤其×××人員的共同努力,在自己分管的×××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F(xiàn)將有關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強化××××,堅持××××

1。 科研貼近市場,推進技術創(chuàng)新

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在于技術創(chuàng)新。作為面向市場的××單位,近年來我公司在選擇科研方向、開展科研工作中,始終堅持“科研選題貼近市場、科研工作結合生產”的原則,著眼本地區(qū)、本行業(yè)的特點,瞄準了一些有市場前景的熱點技術問題,結合生產實際,開展系列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等一批課題,均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上述原則,其成果既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推進了技術進步,又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經(jīng)濟效益。

任期內,我公司獲國家 獎×項,省部級 獎×項,部級優(yōu)秀軟件獎×項。在國內外發(fā)表學術論文×余篇,有×篇論文獲得全國同行業(yè)、市、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

2。 樹立××意識,開展××創(chuàng)優(yōu)

篇10

    林學專業(yè)學術英語的教學目標應能達到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中對ESP課程教學的要求。因此,學術英語課程應該是一系列獨立學位課程或必修課程,每班人數(shù)以25人左右為宜。學術英語教學可分成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預備階段,如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學術英語聽說與歸納以及學術英語翻譯與寫作等內容。該階段可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開設,這部分教學內容可由高校的外國語教學中心或學院負責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工作;第二個階段為學術英語的教學階段,內容主要包括學術英語的書面交流與研習、學術英語的口頭交流與研習以及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等,該階段一般可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個學期開設,教學內容同樣由學校的外國語教學中心或學院負責;第三個階段為林學專業(yè)用途英語教學階段,內容包括林學專業(yè)英語詞匯的構詞特點,林學專業(yè)英語文獻的閱讀、初級學術論文寫作、以小組或單人的形式組織課堂學術英語交流與討論活動,該階段課程一般在大學四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開設,并由具備專業(yè)知識背景的英語教師承擔該階段的教學工作。通常情況下,考慮到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組織必須與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學術英語課程的設置應主要依據(jù)國家、社會和學生的需求進行。因此,完整且可靠的需求分析是課程設置合理與否以及教學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根本保證。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猶如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情報收集戰(zhàn),完成彼此作戰(zhàn)實力的可靠評估對戰(zhàn)前的戰(zhàn)略部署和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需求分析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和層面,具體包括高校應根據(jù)自身定位、社會需求和學生整體的英語基礎制訂教學目標和方案,教師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個人需求分析進而制訂出科學、系統(tǒng)和個性化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此外,它還涉及學校的英語教學師資能力和授課教師角色轉換的靈活性分析等。這需要各農林院校的外國語教學中心或學院在開展學術英語教學活動前,認真做好各項需求分析工作和相應的教學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以便于學術英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教學內容與任務

    在林學專業(yè)學術英語課程教學的需求分析和課程設置工作完成以后,處于戰(zhàn)術層面上的具體技術支撐和執(zhí)行細則是接下來工作的中心和關鍵,主要涉及教學內容的組織架構和教學任務的實施細節(jié)。林學專業(yè)的學術英語課程教學應作為一系列獨立的學位課程或必修環(huán)節(jié),納入全校的學術英語教學體系中來,包括第一階段的學位或非學位英語課程階段(預備階段),第二階段的學術英語課程階段以及第三階段的專門用途學術英語階段。預備階段開設的可以是學位英語課程也可以是非學位英語課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語法、詞匯、發(fā)音、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上有困難的學生開設。該階段的教學內容采用基于真實學術材料編寫的教材,并根據(jù)內容劃分為相應的教學專題,每個專題配備的問題與專題內容和教學目標相一致。同時,在每個專題下設三個教學模塊:英文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模塊、學術英語聽說模塊和學術英語翻譯與寫作模塊。英文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模塊主要是教會學生利用關鍵詞、作者等信息對所需英文學術文獻進行檢索,以及通過學術詞匯和語法習得、語體識別和篇章結構的分析學會抓住閱讀材料的宏觀組織結構和篇章的主旨、目標和作者觀點。學術英語聽說模塊主要是訓練學生如何聽懂學術講座或報告的技巧以及參與學術討論時進行提問和回答的規(guī)范用語。學術英語翻譯與寫作模塊主要是傳授學生有關學術論文中常用句式的特點和翻譯技巧,并通過對學術范式的模仿與句式轉換進行寫作技能的培訓。學術英語宜作為一門英語學位課程來開設,使其盡可能地充當大學綜合英語教學與專業(yè)學習之間的橋梁,從而滿足高校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本專業(yè)課程并能熟練地使用英語開展相關學術交流的需求。因此,這一階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教學模塊:學術英語的書面交流與研習模塊、學術英語的口頭交流與研習模塊、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模塊。學術英語的書面交流和研習模塊主要是訓練學生從簡單的英文摘要到簡短的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過渡,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學術論文寫作和書信交流方面的學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術英語的口頭交流與研習模塊則是就某些日常學術話題展開小組討論和個人觀點陳述等形式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收集相關學術資料、辨別信息真?zhèn)我约翱陬^表述的能力。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模塊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一般科研資料和數(shù)據(jù)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報告或論文寫作時正確使用手頭文獻資料進行引證,并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結果進行結論性陳述的能力。專門用途學術英語階段是在學術英語預備課程和學術英語課程結束以后,結合林學專業(yè)相關知識所開設的一門ESP課程。其教學內容涉及林學專業(yè)英語詞匯的構詞特點、專業(yè)文獻檢索與閱讀、學術討論與陳述、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以及參加本專業(yè)國外專家的學術報告活動等內容。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準備2-4個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的專題類案例分析項目,作為課程訓練和考核的內容。每個項目都要有細致的操作步驟和目標要求,盡量包括從文獻檢索與閱讀到學術討論與陳述以及學術報告的撰寫與匯報的一整套從技能層面向語言層面過渡的訓練單元,以此培養(yǎng)學生利用學術英語學習專業(yè)知識和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三、課程考核與評估

    作為學術英語課程設置重要的自我診斷與反饋環(huán)節(jié),學術英語的課程考核與評估體系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的組織更為重要。學術英語的課程考核評估體系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課程考核和教學評估。課程考核主要用來衡量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因此在學術英語課程開設的不同階段,其考核內容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在學術英語預備課程階段,課程考核主要側重于考查學生對文獻檢索知識、學術詞匯發(fā)音與語法特點、學術論文閱讀、學術英語寫作和翻譯以及學術英語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因此這一階段的課程考核以總結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為主(約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70%),以階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為輔(約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30%)。在學術英語課程教學階段,鑒于學術英語教學與綜合英語教學相比更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因此相比較于綜合英語,其課程考核的重點應放在階段性考核上(階段性考核成績約占課程總成績的65%,而總結性考核成績約占課程總成績的35%)。同時階段性考核還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效果的診斷和反饋環(huán)節(jié),方便授課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點及時調整教學的方法和內容。由于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階段主要涉及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寫作、案例分析項目和觀點陳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階段性考核方面,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寫作和觀點陳述可各占課程總成績的15%,專題類案例分析項目占課程總成績的20%??偨Y性考核包括文獻閱讀、英語小論文寫作,各占課程總成績的15%左右。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與否有賴于全面、客觀、科學和準確的評估體系,簡練、可靠的教學評估對教學活動的“反撥作用”極為重要。完善且可靠的教學評估體系是課程設置、需求分析和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診斷與改進的重要內部參考體系。以往的教學評估大多局限于對學生課程成績的考核,而忽略了對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的考核與評估。對教師的評估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實踐能力、應用語言理論素養(yǎng)和敬業(yè)精神”三個方面的內容,而對教學管理部門的評估則體現(xiàn)在“由行政管理為中心向以服務和技術支持為中心的職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