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前教育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學前教育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學前教育的理解

篇1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上海 200062)

[摘 要] 采用隱喻研究法和訪談法,探討學前教育本科生對專業(yè)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結果發(fā)現他們普遍對專業(yè)理論抱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但也存在矛盾心態(tài);體現出較為強烈的實踐關照意識,但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意識較低;初步具有了對專業(yè)理論性質特點的認識。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課的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專業(yè)理論學習的探究過程,提升他們對專業(yè)理論本身性質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合理的專業(yè)理論轉化意識。

[

關鍵詞 ] 學前教育專業(yè);專業(yè)理論;隱喻研究

一、問題提出

一直以來,學前教育專業(yè)比較強調諸如音樂、舞蹈、繪畫等專業(yè)藝術技能的訓練,教育基本理論的教學相對薄弱。近兩三年,隨著學前教育事業(yè)大發(fā)展,以及由此而來的對學前教育師資培養(yǎng)在量與質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如何重新理解和定位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的性質與價值,并在相關課程建設中予以實現,繼而提升學前教育師范生的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專業(yè)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基本問題,直接關乎學前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內涵和規(guī)格定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兩種研究方法:一是隱喻研究法。通過讓調查對象回答“如果讓你打個比喻‘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像……’,你會打什么樣的比喻?為什么?”來獲取他們對專業(yè)理論的隱喻性認識。隱喻認知理論認為,隱喻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在教育領域,隱喻也大量存在著,如“教師是園丁”“課程即跑道”“灌輸式教學”等。作為一種質性研究方法,隱喻研究法在教育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如對小學和學前階段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隱喻研究、對師范生自身學習經歷的隱喻研究等。恰如美國分析教育哲學家謝富勒(Israel Scheffler)所指出的,一個教育隱喻所包含的涵義往往是多層面的,不同的讀者可能會理解出不同的涵義,因此在本研究中為了確定調查對象所作隱喻背后所表達的意義,研究者要求他們在寫出隱喻后,再簡單說明為什么會作這樣的隱喻。二是訪談法。采用非結構性深度訪談,圍繞“你認為大學課堂中所學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有什么價值?”“在實習中你覺得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發(fā)揮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專業(yè)理論課如何上才更有效果?”等問題展開。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上海市和浙江省3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大四和大三下學期的本科生。他們完成了大部分的專業(yè)理論課程,對專業(yè)理論的認識和感受較為深刻。研究者隨機抽取了210名研究對象,請他們寫下對本專業(yè)理論的隱喻,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非結構性訪談,最后共收到有效隱喻作品205份。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對本研究所收集到的隱喻,若從語言層面看,有些顯得不夠規(guī)范,本體和喻體之間契合得不是很好,但從專業(yè)層面看,這些隱喻卻充分反映了調查對象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對所有隱喻進行歸納和分類,結果見表1。

分析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前教育本科生對專業(yè)理論的認識表現出視角比較多元的突出特點,創(chuàng)作隱喻的角度涉及到了專業(yè)理論的基礎性和主體性價值、對專業(yè)實踐的指引性和規(guī)范性價值、專業(yè)理論的價值實現方式、專業(yè)理論與專業(yè)技能之間的關系、專業(yè)理論的教與學、專業(yè)理論本身的性質等多個角度。這都反映了調查對象思維的靈活性和開闊性,以及他們對專業(yè)理論理解的多樣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專業(yè)理論的價值普遍持積極樂觀態(tài)度,但缺乏深刻的體驗,容易出現矛盾糾結心態(tài)

雖有3.1%的調查對象對專業(yè)理論的價值抱有懷疑態(tài)度,認為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像塑料花,沒有實用價值;像美麗蝴蝶,但卻抓不到等,但從整體上看,絕大部分調查對象還是持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把專業(yè)理論或比作“基石”“地基”,認識到了專業(yè)理論在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基礎性價值;或比作“主食”“白開水”“大梁”,強調專業(yè)理論是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營養(yǎng)源,為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主體架構。

但與上述認識頗為矛盾的是,不少學生在回答另一道調查題目“如果用‘0’表示完全沒有價值,用‘100’表示完全有價值,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專業(yè)理論的價值應該用從‘0’到‘100’之間的哪個數字表示?”時,有40人(占19.5%)給出了60分以下的分值,而他們所作的隱喻卻是“專業(yè)理論像一盞燈,在實踐中給我們前進的方向和依據”“專業(yè)理論似白米飯,是一餐的主食”之類的積極表達。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現象呢?通過訪談發(fā)現,在專業(yè)理論教學中,由于授課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強調專業(yè)理論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們形成了“專業(yè)理論是重要的”這一集體無意識和單純樂觀,但在大四上學期的實習過程中,他們發(fā)現專業(yè)理論很難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習活動中,因此他們對專業(yè)理論價值的認可從單純樂觀轉向了消極懷疑,恰如訪談中有同學所說:“專業(yè)理論像氣球,在大學課堂里吹得很大,但一觸及到幼兒園教育實踐,就爆了,只剩下幾塊氣球皮?!币虼?,相應的賦值就比較低。這反映了他們的矛盾心態(tài),即在理性上認可專業(yè)理論價值,但實習中對專業(yè)理論不熟練的運用效果又使他們對專業(yè)理論價值產生了懷疑。

(二)具有較為強烈的實踐關照意識,但對理論向實踐的轉化認識不夠

分析調查對象所作隱喻,可充分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實踐關照意識,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從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這一坐標系來認識和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理論。如20%的調查對象注意到了專業(yè)理論對專業(yè)實踐的指引價值和支持價值,把專業(yè)理論比作“指明燈”“燈塔”“指南針”等,認為專業(yè)理論可為實踐指明方向;或者將其比作“支架”“車”“船”“護發(fā)素”等,認為專業(yè)理論為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使其更順利有效。還有7.3%的調查對象甚至認為專業(yè)理論對專業(yè)實踐具有規(guī)范和反思價值,有助于對專業(yè)實踐進行分類梳理和思考,有助于開闊視野,促進反思,這類的隱喻如“專業(yè)理論是梳子,可梳理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思路”;“專業(yè)理論是抽屜,可把教育實踐現象分門別類裝進去”;“專業(yè)理論像鏡子,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調整教學實踐”。15.5%的調查對象關注到了專業(yè)理論的價值實現方式,也依然是從實踐的角度給出隱喻的,如“專業(yè)理論像火柴棒,只有以實踐為砂皮,才能燃燒”;“專業(yè)理論像綠茶,只有放在實踐這杯水里才有味道”;“專業(yè)理論像船,只有以實踐為槳,才能遠航”等。這種強烈的實踐關照意識,反映出即將走向幼兒園教育工作崗位的本科生對專業(yè)理論的認知和期待,有助于提升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專業(yè)理論的自覺性。

但另一方面,在這種強烈的實踐關照意識背后,調查對象并沒有意識到專業(yè)理論向專業(yè)實踐轉化有一個過程,因此研究者沒有發(fā)現這方面的相關隱喻。學前教育理論并不是一套實踐操作規(guī)則,它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并不是線性的、直接的,而是存在著一個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復雜過程。如果對這一點缺乏清醒的認識和理解,而僅僅強調專業(yè)理論對實踐的效用和價值,那么當理論在實踐應用中出現曲折,看不到即時效果時,“理論無用論”就會很容易出現。

(三)初步具有對專業(yè)理論性質的正確認識,把專業(yè)理論看成是具有相對適用性的解釋性框架

除了上述從專業(yè)理論的實踐效用角度作出各種隱喻外,有5.7%的調查對象從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本身性質的角度作出了隱喻。這一比例雖不高,但卻難能可貴。這類隱喻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專業(yè)理論內在結構性質的理解,如“專業(yè)理論像一塊大拼板,由許多形狀不同的板塊組成,它們相互聯(lián)系。沒有拼好之前,往往不知道這一塊應放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拼好之后,才知道這一塊的相對位置和所起作用”;二是對專業(yè)理論性質的認知和理解,如“專業(yè)理論像繩子,可捆扎、總結實踐,但運用不好的話,也可能會約束、束縛實踐”“專業(yè)理論似雨傘,可遮雨,但也可能會擋住一片天空”“專業(yè)理論似衣服,可遮體避寒,但也有穿著太多而被衣服所累的情況”“專業(yè)理論似冬天棉被,可御寒,但蓋多了,也可能會壓得慌”。這些隱喻表明調查對象已不再把理論看成是權威性的教條或普適性的真理,而是具有相對適用性的解釋框架。對先進理論的恰當運用可指導教育實踐,但不適當運用或者拘泥于理論、以理論去套實踐的話,則有可能為理論所累,約束教育實踐。

(四)對專業(yè)理論與專業(yè)技能之間的關系認識比較明確,但對專業(yè)技能的概念理解較為狹隘

這方面的隱喻包括“專業(yè)理論像主食,專業(yè)技能像配菜,缺少了專業(yè)理論,就像缺少了主食,再絢的技能也會營養(yǎng)不良”“專業(yè)理論是母乳,技能只是配方奶”“專業(yè)理論是武土的劍,技能技巧是槍,它也許更具攻擊性,但劍才是武士的真正靈魂”“專業(yè)理論是房屋大梁,技能技巧在幼兒園中實際運用得很多,但如沒有專業(yè)理論支撐,就會像沒有房梁的房子,不牢固”等。從這些隱喻中,可看出調查對象對專業(yè)理論與專業(yè)技能之間關系的定位比較明確,專業(yè)理論被放在了優(yōu)先位置,它制約著專業(yè)技能教育價值的實現。但另一方面,從訪談中可以看出調查對象對專業(yè)技能的理解有一定偏頗,他們更多地把專業(yè)技能理解為唱歌、舞蹈、鋼琴等藝術技能,因此在相關隱喻中,往往會把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技能理解為相對立的兩極。但其實專業(yè)技能不應僅僅被理解為藝術技能,還有更為重要的教育技能,比如觀察與指導兒童的技能、設計與組織教育活動的技能等,這些教育技能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具有重要價值,與專業(yè)理論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可以說是專業(yè)理論在實踐中的細化和操作化,但調查對象并沒有提到這種認識。

四、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課程建設的思考

相對于??茖哟味裕瑥哪壳艾F狀來看,本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體現出了“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少的態(tài)勢”,這看似重視了本科生的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但由于忽視了“教育理論的實踐品格”,反而使得專業(yè)理論的教學失去了實踐的根基,學生無法充分地體驗到專業(yè)理論運用于學前教育實踐的轉化過程,也不利于他們形成合理的專業(yè)理論觀。另一方面,對于專業(yè)理論課程與教學本身來說,往往教師的講授過多,學生的探究不夠,學前教育本科專業(yè)理論課程還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強建設:

(一)應確立教學即探究的理念,增強專業(y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

高校專業(yè)理論課教學往往給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本研究訪談中就有不少調查對象提到了專業(yè)理論學習過程的感受,有6.5%的調查對象作了消極評價,覺得專業(yè)理論太高深,似大樹、像巨人,讓人夠不到、摸不著,學習過程像啃一塊咬不動的骨頭、像聽催眠曲,而持積極評價的調查對象也將專業(yè)理論的學習比喻成喝咖啡、吃苦瓜,需要慢慢品味,是個先苦后甜的過程,可見專業(yè)理論學習的辛苦。要改變這一局面,我們認為首先應在教學方法層面上確立教學即探究的理念,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積極主動的終身學習者,讓學生體會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增加其積極學習體驗。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應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更要增強專業(yè)理論和學前教育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深切領會到本專業(yè)基本的理論思維方式和思考視角。這樣才有可能使專業(yè)理論的教與學既走出單調乏味的泥潭,又擺脫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輕松、好玩的誤區(qū),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專業(yè)理論學習過程中那種“理性探險”的充實感和意義感。

(二)應確立“無理論”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專業(yè)理論本身的性質

所謂“元理論”意識,主要是對理論本身性質的認識和理解,包括諸如某一專業(yè)理論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它有什么價值,能帶給我們什么;從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否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從國外引入后能否在我國學前教育實踐中有效運用;它在讓我們理解實踐的一個面向時,是否遮蔽了其他面向等基本問題。這種“元理論”意識可以幫助學生跳出“把理論視為‘理所當然’的、不言自明的、無庸置疑的真理,并且是指導實踐的惟一法則”的認識誤區(qū),進而形成合理的“這些理論僅僅是思考與行動的一種可能性”的理論觀。為了達到這一點,需要專業(yè)理論課的教師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把具體的專業(yè)理論觀點講解給學生聽,更要對自己所教授的專業(yè)理論本身的性質乃至建構形成過程有較為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打通專業(yè)理論課和實踐課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增強自身的理論自覺性,增進對專業(yè)理論的價值及其局限性的認識。

篇2

一、利用心理誘導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些器械項目的練習,一些學生怕有危險而不敢做動作,這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機能狀態(tài)、個體心理差異,主動告訴學生,體育運動中有些項目雖具有危險性,但只要認真學習技術,與教師密切配合,加上教師的保護和采取的安全措施,危險是可以避免的。鼓勵學生勇于克服困難,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勇敢品質。

二、教師準確、優(yōu)美、清晰、輕松、有節(jié)奏的示范,不但能使學生直接感知動作的全貌,而且能對學生進行心理

上的調整,穩(wěn)定情緒

這對消除懼怕心理是十分有效地。在完成一些較難動作時,也可以讓那些身體素質好,膽大勇敢的學生先完成動作或出來示范。他們的示范可以激發(fā)其他學生的信心。如果他們能漂亮的完成技術動作,一些膽小的學生會被他們的勇敢行為所感染,就可以消除顧慮,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來做練習,一旦嘗到甜頭,就會接二連三的做下去。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逐步增強信心,培養(yǎng)勇敢頑強的品質,克服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三、加強保護和幫助

合理地運用保護與幫助,可以增強練習者的信心,克服緊張、畏懼情緒,增加安全感。在學生的心目中,總認為教師的保護最安全,不會有危險。做好保護與幫助,既要了解該運動項目的特點,單個動作的技術規(guī)格,以及動作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有要選擇適當的位置和時機,采取正確的手法,確保安全。此外,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正確方法,增強其自信心亦可減少恐懼心理。

四、采用誘導與分解練習

有些技術動作,在學習中教師通過完整示范,學生看了以后覺得難度大,有困難,不敢做,如果教師結合所學的動作進行誘導,逐步過度,使學生在適應中認識技術動作過程,這樣就會使他們解除心理壓力,有信心完成所教技術動作。例如教魚躍前滾翻之前,先復習前滾翻,再練習手遠撐的前滾翻。最后練習魚躍前滾翻。有如雙杠的越兩杠挺身下,先練習左右兩側反復移動成外側坐,在順利完成這一動作的基礎上,加推手送髖即成。這種由易到難、有簡到繁、由淺入深、化整為零的練習,是解除學生恐懼心理的有效方法。

五、運用輔助教具

例如:有些女同學開始學習橫箱分腿騰越時,由于害怕,往往不敢跳,這時可以用山羊加皮筋代替橫箱,降低難度學生就敢跳了。再如用橡皮筋代替跨欄欄板,是學生消除碰欄的心理障礙。在初學俯臥式和背越式跳高時,用橡皮筋代替跳高橫桿,可以減輕學生越過障礙的壓力。但是學生大膽練習,掌握正確技術以后,應及時轉移到標準器械上來。

六、注重教學態(tài)度對學生的影響

師生之間的真摯感情可以減少學生恐懼的程度。教師風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親切的關懷、熱情的鼓勵,都有助于消除學生具有的恐懼心理。發(fā)現膽怯的學生要善于誘導,不要低估他們自身的運動能力,對他們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要及時鼓勵。無論做動作的技術質量高低,只要敢做就要適時鼓勵,及時表揚。分析成功的原因,使他們樹立起成功的信心。

七、利用額外刺激

篇3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美國哲學家塞爾提出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及其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語言的間接現象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出于某種原因或意圖,在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時往往不是坦直地按照典型的語法規(guī)則和邏輯關系,而是用間接的方式,轉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比如,屋里很冷,門卻開著,說話人想讓聽話人關上門,但出于禮貌或其它原因,說話人不愿意直接提出要求或命令,也就是直接用一個祈使句來表達這個意思,而是采用了一種比較含蓄的方法來提出請求。

    例1:a. the door is still open.

        b. don’ t you think it’ s a bit breezy here?

    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中,陳述句a和反問句b都表達了同樣一個請求:please close the door!英語中還有不少習慣用法(idiom)是用于表達間接請求或命令,如:

    例2:a. can you pass the salt?

        b. 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would you mind not making so much noise?

        d. will you quit making that awful racket?

    從表面來看,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詢問或懷疑一個情況,但實際上它們都表達了一種“請求”,這是它們的深層意思。

    例3 : a : how do you like my畫nting?

    b :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 i’ m afraid .(何自然,1998)

    字面意義:

    a:你覺得我的畫怎么樣?

    b:我恐怕不懂得欣賞藝術。

    深層意義:

    a:請告訴我你喜歡我的畫嗎?

    b:我不喜歡。

    只有考慮深層意義,a和b才能相互理解,他們兩人所說的話才能構成一段連貫的對話。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反語(irony )。在使用反語時,我們字面上說的和我們真正想說的恰恰相反:

    例4: what a good friend he is!

          =what a bad friend he is !(何兆熊,1998)

    再如,以疑問句形式出現的反潔句并非用于提出問題,它的真正功能卻是強調地陳述事實:

    例5 : who down’ t know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正因為說話者在說話時沒有直接表達出他的真實意圖,所以使得聽者很難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這種間接話語中,說話人除了表達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之外,還有另一種“深層意思”,這種“深層意思”比“字面意思”更重要,因為它是說話人說這句話的真實意圖。

    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20世紀50至6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丁(j.l. austin)在他的一系列演講與論文中,提出并逐步發(fā)展了他的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理論從語言的社會功能出發(fā),研究語言的社會運用,認為人們在以言行事。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三個次行為構成:1、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o,2、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 , 3、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 )。在此基礎上,美國哲學家塞爾(searle)修正和發(fā)展了該套理論,并形成了著名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塞爾指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用意”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用意),或者說,聽話人如何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何自然,1998)。塞爾(1975)說:“通過施行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施行了另一個言外行為?!币虼耍斠粋€人通過話語行為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是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取得的效果。例如,英語很少用命令句來提出要求,而是喜歡使用間接提出要求的句子:

    例6: can you close the door?

    這個句子的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是“詢問”,但它們實際上并不是詢問對方是否有能力做這件事。聽話人必須通過“字面用意”(詢問),推斷出說話人要表達的間接用意……這就是“請求”。即:

    can you close the door?

    =i request that you close the door.

    間接言語行為可以分為常規(guī)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和非常規(guī)性的間接言語行為。例2中的句子屬于常規(guī)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因為人們一聽到這類句子,就可以按習慣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用意)。非常規(guī)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卻主要依靠說話人雙方共知的語言信息和所處的語境來推斷(何自然,1998)。如例3對話中b不愿直接對a的畫表示不喜歡,而是轉彎抹角地表示了他對a的畫持否定態(tài)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b的話: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m afraid=i state that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tell you i don’ t like your painting.(何自然,1998)

    塞爾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個言外行為共有四個必須滿足的條件:基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s),即說話人的言語目的;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s),即話語所指和預測,實際意圖的表現方式;預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即說話人的語詞和世界狀態(tài)的關系;真誠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s),即說話人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不同的言外行為,這四個條件有不同的具體內容。

    三、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探討了委婉的表達方式,在表示禮貌的基礎上,說話人說話時盡量多的給別人一點方便,盡量讓自己多吃一點虧,從而在交際中使雙方感到受尊重,使交際活動偷快順利地進行。這與以交際法為中心的口語教學的主旨是相一致的,由此也決定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口語教學中的廣泛運用。

    會話是日常交際中運用得最普通的方式,而英語口語教學是以教授學生用英語進行會話為主要目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會話與別人交流思想和感情,進行各種活動的能力,因此,要達到此目的,除了要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形式之外,還必須讓他們懂得其對應的意義和功能。例如,在塞爾提出的通過語言實施的言外行為中,有一類是表示“請求”,即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某事。在口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構成“請求”的言外行為必須滿足的具體條件,即:基本條件—說話人設法使聽話人去做某一動作;命題內容條件—說話人言及聽話人將要做某一動作;預備條件—聽話人有能力做某一動作;誠意條件—說話人想讓聽話人做某一動作。然后再考慮用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leech, 1983),即由于向聽話人提出“請求”是一種使聽話人利益受損的“威脅面子”行為( 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ta ) ( brawn and levison, 1978),因此說話人必須采取比較間接,也就是比較禮貌的語言形式向對方提出“請求”,這樣可以給聽話人留有拒絕的余地,而不會產生難堪的局面。在實際交際中,表示“請求”這一功能就可以有許多形式:

    例7 : a . could you…?

         b . i hope you won’ t mind but i would like to

         c . would you mind…?

         d.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等等,它們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各種場合,例如:

    1)提出忠告(advising)和建議(suggesting)

    例8: a. might it not be a good idea to talk to the teacher first?

        b . why don’t you go to your tutor for some help?

        c.have you ever tho,ight of telephoning your parents beforehand?

        d. don’ 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park the car near the shipping complex?

        e. if i might make a suggestion, you could go to the show some time later.

    2)發(fā)出邀請(inviting)

    例9: 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lunch with me?

         b.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sunday evening.

         c. i wonder whether you would~ to come on a picnick with us one day.

         d. could you come to a party at my place next sunday?

    此外,在引導學生懂得語言形式與功能意義想對應的同時,還要反過來引導學生懂得同一種結構還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比如用疑間句可以表示:

    例10:a.請求—could you do me a favor?

         b.建議—why not try the smoked salmon?

         c.邀請—what about going to the movie tonight?

    實際上,在更多的情況下,以言行事交際行為是依賴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即言者和聽者之間因語境共知而產生的配合來實現的,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語言形式與功能的對應關系。因此,口語教學還必須超越單個言語行為,進行連續(xù)話語的教學,才能有效實現語言形式的交際價值,

例11:a: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to help you?

   

  b:  oh no,  we’re all right .  thank you very much.

  

   a: are you quite sure?

   

  b: well, this car refuses to go.

   

  a: shall i see if i can find out hhat the matter is?

   

  b :  oh ,we wouldn’t like to put you to any trouble .

  

   a: no trouble at all,

    以上對話中,b的話”weli, this car refuses to go .”是一個陳述句,但從上下文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作如下推斷:

    this car refuses to go=this car is broken=i cannot use this car=i must get this car repaired=please help me repair.

    只有當a作出了這樣的推斷之后,才能說出下一句’’shall i see if i can find out what the matter is?"提供幫助的話,使交際順利地進行下去。再如:

    例12:a: let’,go to the movies tonight.

         b: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在b的話語中,首先是拒絕a的建議,它是通過陳述我要復習考試這一事實這樣一個言外行為來實現的。在這里,“拒絕”的意思不出自語句本義,而是由語境和交談雙方有關語言的外現象的知識而產生的:兩個人都清楚,準備考試需要大量時間,不允許把時間花在娛樂上。依靠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以及聽話人的推理能力,說話人向聽話人傳遞了比話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信息(searle,1975)。如果不通過語境和上下文相關的話語進行推斷,就很難真正理解說話人的真實意圖而順利地進行交際,就不能實現交際法教學的真正目的。

    在口語教學中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與分析,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達到掌握使用正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

篇4

關鍵詞:初中數學;理論研究;新人教版

初中數學是整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包括數學定理、公式等,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概念化是新人教版數學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只有在對公式概念、定理法規(guī)、理論知識理解無誤的基礎上,將其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各種類似推理的題目中,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就必須不斷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學習的系統(tǒng)化、靈活化,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教育學生靈活掌握各種數理概念。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才能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游戲教學、設問教學的同時導入有趣生動的學習案例,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激發(fā)學生的聽課情緒,隨之緊密引入與課題相關的內容。

二、表揚學生,不斷增強數學基礎能力

事實證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條件經常表揚學生,可以不斷鞏固和加強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因人而異、難易有別的提問,有針對性地表揚鼓勵每一個學生,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有趣;當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當地給予啟發(fā)指點,使學生能夠自主順利地完成任務,增強學生基礎學習的能力。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在教學中建議:增強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情況,盡量多地創(chuàng)設出數學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類比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并靈活地在生活中引入數學。這樣,讓學生了解生活經驗與數學概念、公式等數學知識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并善于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中。

四、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要精心設計教案,選擇教學教法,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其次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不斷進行復習。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采用新奇的表達方式、幽默的語言,啟發(fā)學生去積極思考,增強學習感染力,盡量讓學生自己組織,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重視實踐活動的教學,提高學生數學實際運用能力

在課堂實踐活動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多觀察、多思考、多討論,開發(fā)學生的數學推理思維能力,讓學生盡量多地參與實踐活動,也可以將數學教學活動引向校外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參與并主動實踐,積極地綜合運用數學基礎知識解決各種生活常見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必須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數學能力本質的飛躍,才能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在新人教版的課標下,教師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通過提供給學生參與學習討論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初中數學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袁洪麗.數學概念教學淺談[J].考試周刊,2010(28).

篇5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F今依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蘊含一個帶有許多文化背景知識的主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英語閱讀理解來實現的,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了一名英語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強弱。尤其是在中考或者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題目所占的分數比例占到卷面總分的30%以上,所以有人說在中考或者是高考中“得閱讀者得天下”也不無道理。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認為只要能大量地記背單詞,掌握較多的詞匯就能夠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讀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視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幫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能整體地或者深層地理解閱讀材料。文化背景對閱讀理解材料的幫助和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了閱讀材料的理解難度。在閱讀英文材料之前,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了解過這方面的知識,通過背景知識和材料內容的相互作用,就能很容易猜測出材料里面名詞、句子、文段的意思以及認識事物的性質、行為、發(fā)展的方向,繼而加深對全文的理解。以2013年廣東省中考英語試題閱讀理解題目B篇為例,整篇閱讀理解內容講的是有關于動物(Locusts 蝗蟲、Brown bears,tigers and other animals 棕熊和老虎等動物、ink fish墨魚)如何利用自身保護色而生存下來,這些知識學生可能已經通過上生物課、閱讀科普知識等途徑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這些動物的行為和目的。(2)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選出正確的選擇項。同樣是以這篇閱讀理解為例,材料下面設置的問題中有一道猜測英文單詞的中文意思題目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urvive” in the passage?

A. 繁殖 B. 產卵 C. 覓食 D. 生存

我們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對動物自我保護色知識的了解,就能很容易知道動物有這樣的習性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聯(lián)系上下文,所以我們就能很容易地選擇正確的D選項。同樣對于其他類型的設置問題,只要能將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文章意思、問題及其選項相匹配,也能得到較快解答。(3)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下冊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的Topic 1中課文主要圍繞China is a great country這一話題來展開,介紹了中國各地的風景名勝、人文建筑以及中國南北方的氣候和風土人情,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增強了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同樣,在本單元的Topic 2 Section A中,以中國教育領域的先驅孔子為主題,介紹了孔子的事跡,尤其是孔子的名言“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hat you know ,you know;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溫故而知新)...”這些名言想必學生已經從語文課、歷史課等中學習過了,但是用英語來翻譯這些句子要如何翻譯呢?其他的名言佳句又能怎樣去翻譯呢?這些問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4)英語閱讀理解里面承載的豐富信息和知識是對學生文化背景知識有力的補充。語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區(qū)域中的人們通過口語和書面形式相互交際而使用的,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2011年版的初中新課程標準中最后一段話對英語是這樣定位的:“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因此,英語里面富含有眾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知識,學生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可以補充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掌握的各種信息和知識更多、更完整。

文化背景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繁多,如何去教授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是一個值得教師去探討的問題。下面我淺顯粗略地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

一、根據課本教學內容,適當擴展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授

縱觀整套初中英語教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套教材是按照24個話題(Topic)來編寫的,每個話題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授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來傳授給學生。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Amazing Science中,教師可以搜集有關國外宇航科技知識、科幻系列電影、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資料和視頻展示給學生。

二、利用中西文化的差異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好方法。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報紙、圖片、網絡下載電影和視頻等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并討論,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文化,通過這些材料,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其他民族與中國人的文化差異,吸引學生的眼球。

三、巧妙利用西方節(jié)日到來的時機,介紹西方節(jié)日的來源

逢西方節(jié)日到來之際,向學生介紹西方節(jié)日的來源,西方節(jié)日的飲食和習慣,適當組織學生模仿西方人過節(jié)日的場景。例如,每年的圣誕節(jié),教師可以介紹, Christmas Day(12月25日 December 25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jié),由于圣經記載耶穌生于夜間,故傳統(tǒng)稱12月24日夜為“圣誕夜”或“平安夜”。圣誕節(jié)到了有圣誕大餐、圣誕樹(Christmas Tree)、圣誕老人(Santa Claus)乘著麋鹿雪橇從煙囪爬進來給小朋友送圣誕節(jié)禮物(Christmas Gifts)等等。愚人節(jié)April Fool’s Day(4月1日 April 1st)是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西方國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節(jié)”意味著一個人可以玩弄各種小把戲而不必承擔后果。叫一聲“愚人節(jié)玩笑”,你的惡作劇就會被原諒,這些節(jié)日介紹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

四、角色扮演,親身體驗

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包括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等顯性知識,還包括這種語言的文體結構,語言運用的差異,特定語言民族民俗中習慣的差異等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單單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不夠的,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構建某些場景,通過模仿、練習、運用等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學習英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與各國青少年的溝通和理解,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fā)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fā)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是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引起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 要:基于中介語理論的英漢對比分析的教學模式,探討通過引導學生對中英語在詞匯、句子和語篇等方面的對比分析,弱化漢語負遷移對英語寫作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中介語到規(guī)范大學英語寫作的過渡。

一.引言

“內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確,用詞恰當,語意連貫。”這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階段書面表達能力方面的一般要求。然而,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在寫作中用詞不恰當和語意表達不連貫是很常見的錯誤。尤其在語意表達上,受漢語思維模式影響,英語句子結構多為漢語式結構。美國語言學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語理論認為中介語是一種介于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學生英語寫作中使用的非規(guī)范語言實際就是中介語的一種體現。不同于英語專業(yè)學生,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中沒有獨立的寫作課程,寫作知識的講授滲透在平時的讀寫教程講授和作文的點評中。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中介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英漢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英漢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發(fā)現英語寫作的規(guī)律,旨在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中介語到規(guī)范英語寫作的過渡。

二.對比分析和中介語理論研究

對比分析興起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為基礎,認為通過對比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的異同之處可以幫助預測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所受到的來自于母語的干擾和可能遇到的困難,并將此在教學中加以重點突出,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學習者外語錯誤的目的。但后來人們發(fā)現外語學習中的錯誤并非都能通過對比分析來進行準確的預測和分析。 對比分析理論雖有缺陷,但它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對比,可以幫助學習者預測和解釋學習外語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和錯誤,在教學中依然有很大的實用性。中介語是學習者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其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的過渡性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學習者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產生錯誤的原因。兩種理論并不矛盾,如能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必會相輔相成。

三.基于中介語理論的英漢對比寫作教學模式

1.詞匯積累方面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推薦學生掌握的詞匯量約4795個單詞和700個詞組(含中學應掌握的詞匯),其中約有2000個單詞要求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兩個方面能熟練運用。在我國,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至少學習了六年的英語,加上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熟記2000個左右的常用詞語對多數學生而言并非難事,但很多學生在寫作中總是習慣運用漢語的思維模式,直接把腦中想到的詞匯對譯成英語詞匯,而不會從英語角度考慮該英語詞匯自身的屬性,往往出現書寫出來的單詞本身正確,卻并不適用于該詞所在的句子的現象。根據中介語理論分析,這是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尤其在講解新詞匯的時候,應加強對詞匯的構成方式和屬性的講解。對于容易產生負遷移的詞匯,應多提供給學生相關英語例句,讓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匯適用的語境,并適當給出語境相當的漢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差異比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訓練學生對詞匯的“英─英”理解方式,即用簡單的已掌握的英語詞匯解釋新學英語詞匯的方式。"

2.句子結構方面

語言遷移是中介語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比分析理論認為語言遷移主要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很多時候,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表達上差異很大,如果學生沒能很好地了解這些差異,就會受到漢語句子結構表達的負遷移影響。比如在用英語表達“對我來說,每天早起是很困難的?!焙芏鄬W生容易受漢語習慣影響,譯成“For me, everyday get up early is difficult.” 學生在英語句子表達上最容易忽略英語句子中強調的“形合”問題,這也是英語句子表達和漢語最大的差異所在。如:英語動詞要求有人稱、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變化,非謂語動詞需要分詞、不定式和動名詞三種不同的表達形式,這些在漢語句子中卻并不需要,因而學生很容易在英語句子表達中出現漢語負遷移現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通過英漢句式對比分析,讓學生逐漸了解英漢句子結構表達上的差異。并根據學生在平時作文中出現的問題,課下布置學生做一些典型例句的對譯練習作業(yè)。教師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中介語。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檢查和糾錯,不斷強化正確英語句式的模式記憶和使用,弱化漢語句子負遷移的影響。

3.語篇分析方面

好的語篇結構應該是一個有條理的、上下連貫、前后一致的有機語言整體。語意不連貫,句子結構不嚴謹,句與句之間缺乏邏輯上的銜接是學生寫作中普遍存在的語篇問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語篇結構的設立也會大不相同。漢語的語篇結構特點以文章最后的歸納、總結為主,之前的內容多為最后觀點的鋪墊。但英語的語篇結構特點為開門見山式,往往在開頭直述主題,之后內容圍繞開頭論點鋪敘展開。

基于中介語理論,學習者受母語文化背景等影響,也會出現語篇遷移的現象。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一定要在數量和形式上保證正確目的語的充分輸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閱讀教學,向學生傳授寫作的語篇結構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形式英語文章進行閱讀和理解,并對同樣題材的漢語文章進行語篇結構和表達方式上的對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要把文章作為一個語篇整體來講授,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結構特點和寫作技巧,并且一定要將文章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滲透其中。

篇7

【關鍵詞】農村學前教育 文化適宜性

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入園率低,辦園條件和保教質量差。近年來農村學前教育正迎來了本世紀以來的一個重大機遇。2010 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要安排專門資金,重點建設農村幼兒園?!痹谕荒曛贫ǖ摹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重點發(fā)展農村學前教育”,自此農村學前教育迎來了春天。

一、從“發(fā)展適宜性教育”到“文化適宜性教育”

上世紀美國幼兒教育協(xié)會(NAEYC)發(fā)表了關于“0到8歲兒童的發(fā)展適宜性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強調為兒童設計的課程或教育方案應考慮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點和個體特點。但是該文件發(fā)表十多年后,教育界發(fā)起了一場由“發(fā)展適宜性”問題引發(fā)的關于“文化適宜性”的討論。批評者認為該文件忽視了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更多強調規(guī)律的“普適性”。當代兒童處在一個充滿變化,注重差異與多樣性的時代,而當年那種用“唯一的”或“最好的”標準規(guī)劃兒童發(fā)展已然不適合了。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人們早已認識到任何學習都不是在白板上進行的,而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建構而成的。因此,當我們在討論農村學前教育的時候,必須將所有的研究都根植于中國農村社會背景下,因為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地了解農村學前兒童,從而開展適宜的教育工作?!拔幕m宜性”是對“發(fā)展適宜性”觀點的發(fā)展與完善,注重中國農村社會文化因素對于兒童發(fā)展和教育的影響漸漸成為農村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主要價值取向之一。

二、農村社會的不同群體對學前教育的理解

農村社會的不同群體對于學前教育的理解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是農村學前教育的文化適宜性問題的表現之一。本文主要選擇農村家長,幼兒園與幼兒園教師,小學與小學教師這三種社會群體對學前教育的理解進行討論。

(一)農村家長群體對學前教育的理解

在對農村家長的一項調查中(2006)表明,70%的家長認為幼兒園的任務就是看護孩子加上教字認數,有30%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應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學好語文、數學,再學點音樂、美術、體育等副科。 調查分析原因指出,在中國農村,讓孩子通過考學改變農民身份成為農村家長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這種與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相悖的做法也成為學前教育在農村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阻力。這也最終導致了農民對學前教育的期望:(1)學前教育即發(fā)展讀寫能力;(2)學前教育應能提高農村孩子進入好小學的機會。所以說,家長只會接受符合這兩條要求的學前教育。不過伴隨著新型農民的出現,一部分農村家長對于學前教育的期望出現了轉變。這些新型農民離開了農村到城市務工,形成了對城市文化的認同,他們的許多思想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農民。首先,他們仍然認可讀寫能力的重要性,其次,他們也開始看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樣在游戲中學習。

(二)農村小學教師群體與幼兒園教師群體對學前教育的理解

小學教師雖然受到基礎課改的影響,但是,由于新課程中一年級的識字量增大以及農村家庭教育欠缺的影響,小學教師的精力,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很大一部分都犧牲在初級讀寫能力的工作上,所以農村小學教師處于對自身工作量的考慮,他們也希望學前教育能夠分擔多一些語文與數學的教育內容,以減輕自己教學負擔。相比之下,幼兒園與幼兒園教師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這種社會文化的壓制下,幼兒園不得不對課程進行調整,導致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梢钥闯觯變簣@與幼兒園教師在農村學前教育這塊田地中的專業(yè)權威性已經消失。

三、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村學前教育的建議

朱家雄教授曾經提出“有差別的學前教育課程”與“無差別的學前教育課程”兩種概念。他認為,真正公平的學前教育,應保證每個學前兒童獲得基本的受教育權利,同時接受適合他們情況的有所差別的課程,實施無差別的學前教育課程,非但不會削弱學前教育的不公平現象,反而會擴大學前教育的不公平。到底什么樣的學前教育適合農村兒童?筆者認為,《綱要》和《指南》的所有要求農村兒童都是有能力也是必須達到的,綱要的制定所選取的常模是全國兒童的水平。因此是具有普適性的。

在研究農村學前教育問題時,必須正視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背景。隨著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的改造和農村城鎮(zhèn)化變革,今天的農村學前教育目標既要服務于未來向城市轉移的需要,也要滿足服務于現代化新農村發(fā)展的需要。為適應新時期農村的發(fā)展,有學者提出,今后農村教育發(fā)展應以“建設學習型的農村社會”為長遠的發(fā)展目標。提議應對農村教育發(fā)展的若干具體目標和辦學方式進行重新審視。筆者認為,在學前教育階段應當針對各地幼兒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由上一級行政機構與教育機構組織開設地方課程和園本課程,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素質和能力,政府配合幼兒園機構加大學前教育必要性與特點的宣傳力度,這些舉措將對斷絕“小學化”傾向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1現代學前教育教學理念含義的解析

現代學前教育的概念是指對兒童教育的基本理解,包括對兒童自身能力、兒童認知概念等的理解。首先,了解幼兒教育中兒童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兒童之所以稱之為兒童,是因為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與成年人具有同樣重要的社會地位,但處于人生的早期階段。兒童本身是獨特的,在發(fā)展過程中,他們是一個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人。因此,這要求學前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幼兒教育時看到兒童的獨特性、多樣性和不完整。第二,為了充分釋放兒童的本性,兒童的本性源于父母并出生。但是,家庭成員和從小生活環(huán)境固有的遺傳因素對兒童的未來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的性質實際上沒有界定,在兒童隨后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兒童成長其實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所以我們必須讓兒童自由發(fā)展。但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能完全釋放,根本不限制他們的行為,因此,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不能采取完全寬松的教學方法,使兒童在必要時完全寬松地采取一些干預措施。最后,孩子的本質是他們還不完全成熟,不無知,在孩子的認知上也不無能。他們在身體上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但這種潛力不能完全實現。所以幼兒教育和教學不用擔心,要耐心地引導孩子,不能讓孩子接受超出自己認知范圍的東西,根據孩子在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并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教學,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

2現代學前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教學設計中的作用

其實在現代學前教育教學設計中,主要就是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教育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課程內容的實施設計。首先,它是教育目標的設定。目前,許多幼兒園教學內容偏向于小學課程。如果這種情況持續(xù)很長時間,將不利于兒童的未來發(fā)展,也不能滿足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的需求。這種教育教學目標的設定不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違背了階段和順序。它不利于兒童個性的發(fā)展,也不承認兒童的主體地位。因此,它要求教師在設定教育教學目標時,聯(lián)系兒童的實際生活,滿足兒童的生活需求。其次,在教育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中必須把兒童的直接體驗作為教學內容。不應該允許兒童學習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知識,應該允許兒童學習困難的學習內容。這不符合孩子們的實際生活經歷。例如,一些幼兒園讓孩子們每天學習許多難讀難寫的教學內容。兒童不僅在學習和理解上有困難,而且會導致兒童使用他們所學和他們所學的東西。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教育教學內容的設計時,必須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用真實的材料感受學到的知識,結合兒童自身的特點,設計出符合現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內容,使兒童能夠成長和進一步發(fā)展。最后,就是教育教學課堂內容的實施設計。兒童在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兒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學前教育工作者不能強迫兒童去學習知識,要有耐心的引導他們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主的完成學習內容。在教育教學課堂設計中,教師可以把游戲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因為兒童正處在這一階段喜歡玩游戲,游戲最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通過游戲讓兒童學習知識,在游戲過程當中,兒童可以感受到沒有限制、自由自在,從玩的過程當中就掌握了學習內容,這讓兒童以后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所以,在現代學前教育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找對方法,引起兒童學習的欲望。游戲這種教學方法就可以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不但可以讓兒童快樂的學習知識,還可以讓教師的教學工作變得相對輕松。總之,要想很好的把現代學前教育教學理念運用到學前教育教學設計當中,就要正確的認識教育教學理念,然后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征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篇9

2016小班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一

依據教委辦《關于開展201x年鎮(zhèn)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的通知》指導,為促進學前教育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營造全社會高度關心、高度重視和支持學前教育的濃厚氛圍,形成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我園采取積極措施,大力宣傳宣傳《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教育理念,明確學前教育的政策方針。宣傳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學育兒的知識。切實讓廣大家長、幼教工作者走出誤區(qū)和困惑。具體總結如下:

一、成立領導小組

為進一步加強對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的組織領導,成立了以楊琳琳園長為組長,業(yè)務主任顏燕語為副組長的學前教育宣傳月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是:認真抓好教職工的政治理論學習、政治思想、紀律和師德教育,同時督促配合全園學前教育宣傳月方案的順利實施。

二、廣泛宣傳動員

1.宣傳的內容:宣傳學前教育發(fā)展政策,增強社會共識。宣傳學前教育管理制度,促進規(guī)范辦園。重點宣傳《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及關于規(guī)范辦園、科學保教的相關規(guī)定,堅持科學保教,規(guī)范辦園行為。宣傳科學育兒知識,糾正小學化傾向。廣泛宣傳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和科學育兒知識,集中組織全園教職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廣大幼兒教師和家長學好《指南》、用好《指南》,學會把《指南》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實際行為。

2.宣傳方式:通過宣傳條幅和醒目標語,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進行宣傳。宣傳活動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宣傳內容科學規(guī)范,確保宣傳實效。

三、開展園區(qū)活動

1.全園教師集中認真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內容,并對本園教職工通過競賽的形式進行學習《指南》情況的考核,促進教師自覺貫徹《指南》精神,提升科學保教能力。

2.向家長發(fā)放了宣傳資料、致家長的一封信等,讓家長對《指南》有所了解,了解了3-6 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初步感知學《指南》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3.通過家長座談會,向家長介紹規(guī)范辦園、科學保教和幼兒園科學辦園理念,讓家長對《指南》有更深的理解。知道了教育孩子學習與發(fā)展的具體方向,樹立了科學育兒的教育觀念,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4.幼兒園積極組織各類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入幼兒園,從幼兒一日幼兒園生活中觀察幼兒在園實際情況,感受幼兒自主個性的成長。

5.分段開展為期三天的悅動嘉博、演繹夢想慶六一文藝會演暨端午節(jié)活動,讓孩子們過一個與眾不同的節(jié)日,既能愉快地過節(jié),又能在節(jié)日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氣氛,并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充分尊重幼兒,并與幼兒一同感受在節(jié)日中的藝術氛圍。

幼兒園通過以上活動形式,面向老師和家長開展科學育兒宣傳活動,廣泛傳播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和科學育兒知識,宣傳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及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措施,幫助廣大家長轉變育兒觀念,提高科學育兒水平,自覺抵制各種違健康的行為。

2016小班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二

為貫徹落實仙游縣教育局《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實施方案》,讓教育傳遞愛,讓愛啟迪教育,營造和諧社會良好氛圍,我園結合社區(qū)實際,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1、我園對宣傳活動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成立了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領導小組。

2、依托專業(yè)資源,加強協(xié)調合作。

充分利用鯉中實驗幼兒園人力、設備資源,利用各種活動,廣泛宣傳,贏得家長的支持與理解。

3、宣傳活動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宣傳內容科學規(guī)范,確保宣傳實效。

我園圍繞活動主題,積極參加縣組織的的大型戶外宣傳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育兒宣傳指導,形成上下聯(lián)動、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1)以多種形式宣傳學前教育發(fā)展政策,增強社會共識。

通過LED顯示屏、發(fā)放宣傳單等形勢,大力宣傳學前教育的方針政策、發(fā)展形勢以及縣教育局對學前教育的管理、規(guī)劃等;大力宣傳加快發(fā)展學前教育的重大意義;力爭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前教育的良好氛圍。

(2)宣傳學前教育管理規(guī)定,促進規(guī)范辦園。

以展板、宣傳單方式,組織幼兒園教師走上街頭,走進社區(qū)和家庭,重點宣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關于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高保育教育質量的意見》、《幼兒園一日活動行為細則》等一系列學前教育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讓家長、社會了解幼兒園堅持科學保教,規(guī)范辦園的行為。

(3)宣傳科學育兒知識,糾正小學化傾向。

篇10

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塑造學生,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義。而幼兒心智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還未發(fā)展完善,這在教學過程中都是重難點。

一、學前教育意義與我國發(fā)展現狀

現代人生活越來越忙碌,很多家長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在家看管與教育孩子,因此將孩子送往幼兒園進行管理。而在這管理過程中,作為家長,希望孩子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在幼兒園一邊做游戲一邊相應的學到一點知識。作為幼兒園,也希望通過專業(yè)引導,讓幼兒積累一定知識與生活經驗,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也能學到一些生活常識,幫助其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但是我國在幼兒教育方面的工作并不樂觀。幼兒園逐漸變成托兒所,只是起到一個看管孩子的作用。另外,一些地區(qū)幼兒幾乎得不到學前教育,只是無所事事。還有些家長反映,孩子在幼兒園反而受到社會影響,回家后說一些社會習語。而一些民辦幼兒園,建筑較老,有時連幼兒基本安全都難以保障,教師水平良莠不齊,這些現狀都反映出我國學前教育仍存在很大問題[1]。

二、我國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機構

據調查,在一些偏遠地區(qū)及少數民族地區(qū),都是幾個村、幾個鎮(zhèn)共享一個幼兒園,這種學前教育基礎薄弱很不利于當地幼兒接受教育。由于幼兒園設置較遠,很多家庭日常生活沒時間送孩子,選擇自己及在家進行學前教育,這些家長由于缺乏專業(yè)培訓,在教育孩子時,不能很好進行引導,荒誤了學前教育[2]。而且由于教育資源匱乏以及當地政府不夠重視,這些地區(qū)的學前教育機構,也不符合國家標準,這對當地幼兒教育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2.教師水平

很多學前教育機構,認為幼兒不需要學習太多知識,所以會低薪聘請一些照顧孩子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來當教師。而且由于學前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福利待遇不高,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會選擇學前教育這一職業(yè)。

3.教學內容

在學前教育中,教育內容也經常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專業(yè)水平不高,認為幼兒不需要學習過多知識,在教育過程中,只是帶領幼兒做游戲,而忽略了知識教育。另一極端是,一些學前教育機構急功近利,提前開設英語、數學類課程,由于幼兒心智能力、學習能力尚未成熟,理解能力也較弱,過早學習這些課程反而會起到相反作用。

三、對于提高學前教育質量一些建議

1.提高重視程度

當地政府應當重視當地幼兒受學前教育程度,合理建設與分配學前教育資源,使每位孩子都可以享受學前教育。并對一些偏遠地區(qū)實施補助政策,幫助其建設學前教育機構。對一些已建成機構加以管理,檢查其教育設施與教師水平。

2.提高教師水平

當地政府應提高教師福利,提供一些基本待遇,以此來吸引更多學前教育人才,并進行人才培訓,對已建成機構教師進行專業(yè)測評,能力不達標者再進行專業(yè)培訓,幫助機構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活動。一些地區(qū)還可以和當地學前教育類學校合作,為其提供實習機會,保證當地有充分的學前教育師資力量。

3.提升教學質量

學前教育機構平衡幼兒游戲與知識教育。為學生設置適當課程幫助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如給學生講故事,并要求學生按自己聽到的內容,再講給別的同學聽,在訓練幼兒敘述能力的同時,可以掌握聽力重點,從而在以后知識教育中更好設置內容。幫助其在以后學習生活中,也能一直保持好奇心,不會因為知識量過多產生畏懼心理。

4.提升家長意識

一些學前教育機構可以開展學前教育講座,在家長間普及學前教育知識,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好學前教育工作。增進親子間交流機會,讓家長在以后的生活過程中也能更好幫助孩子,使其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學前教育對應該給孩子的行為能力、思考習慣有引導作用。一個好的學前教育,都對于孩子以后生活發(fā)展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通過提高當地學前教育重視程度,提高師資力量,改善教學內容,改變當地學前教育水平,為每個孩子以后良好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卓彥. 關于學前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索[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