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chǎn)的開發(fā)與運用透析
時間:2022-12-21 10:54:11
導語:文化遺產(chǎn)的開發(fā)與運用透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蔡夢寥工作單位:蘇州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春秋時期,蘇州曾是吳國的都城,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吳文化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蘇州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吳文化。吳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可以包含吳語、吳歌、吳綾、吳酒等。這些吳地獨具的文化形式曾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對這些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該做深入細致的挖掘、篩選,進行保護并開發(fā)利用。我們建議將端午節(jié)設定為吳文化節(jié)。蘇州端午節(jié)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特殊之處在于它不是源于戰(zhàn)國的屈原,而是為了紀念春秋吳國的伍子胥。當年吳王闔閭聽了伍子胥的話,讓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奠定了吳國強盛的基礎,也為吳地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闔閭城就是蘇州城的前身。因此,端午節(jié)又可看作是蘇州市的市節(jié),以此為契機選擇合適的單位部門場地設立吳文化基地,介紹推廣傳承吳文化,在社會各層次廣泛開展吳文化論壇,定期舉辦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相信通過這些形式的宣傳,吳文化將大放異彩,深入人心,傳承不滅。
太湖,古稱震澤,面積約2460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湖中群峰崢嶸。蘇州占太湖水面三分之二強,太湖72峰,53峰在蘇州境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蘇州是一顆鑲嵌于太湖之濱的燦爛明珠。我們的祖先以艱苦勞動開創(chuàng)了太湖地區(qū)的文明史,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太湖文化。太湖文化與水密不可分,太湖地區(qū)的先民,以漁獵為生,又開創(chuàng)了以種植水稻為主要內容的農耕文化,遂使蘇州有了“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蘇州所轄太湖,文化資源無比豐厚:它擁有蘇州、常熟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甪直、同里、周莊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擁有西山、木瀆、光福等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文物保護單位近500處。無論城鎮(zhèn)、建筑、園林、碑刻、墓群、村落、民居、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等,都帶有濃厚的太湖地方特色,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chǎn),完全應該爭取進入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我們建議開創(chuàng)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太湖的“太湖學”,搞好太湖文化論壇、開發(fā)太湖旅游,讓“濱湖蘇州”的影響深入人心。
學術界曾經(jīng)流行過一種觀點,認為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但隨著長江流域許多重要考古成果的出現(xiàn),人們認識到,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里的先民同樣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目前,在國際大文化格局中,流域文化的研究、開發(fā)和建設已成為世界性潮流,但作為世界第三大河的長江,卻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長江文化這張名片,一定會引起世界的關注。從宏觀上講只有充分展示長江文化的輝煌,才能從整體上認識中華文明。蘇州是長江流域重要的城市。蘇州地區(qū)的先民,曾創(chuàng)造出了漁獵文化、稻作文化、蠶桑文化等古老的文化;蘇州又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水鄉(xiāng)澤國的自然環(huán)境和面臨大海的地理位置,使這里的先民成了架橋、造船乃至闖海的能手。據(jù)有關學者研究,早在四、五千年前,他們就抵達過海外許多洲島。在唐朝,蘇州張家港的古黃四浦口,更成為了唐僧鑒真東渡日本的啟航之地;作為婁江出??诘膭⒓腋?,也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始發(fā)港。蘇州先民對異質文化一向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接納了帶著中原文化來到這里的泰伯、仲庸,接納了兩晉時期和宋代北方居民的南遷,到近代又最早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這一切無不表現(xiàn)出了蘇州開拓創(chuàng)新、自強進取和開放包容這種長江文化的特點。從空間上看,蘇州擁太湖,臨東海,靠長江,兼得江湖河海之利,我們建議,要加大對“古之萬國碼頭,今之東方大港”的宣傳,尋找蘇州與長江的文化共同點,深度研究,打造蘇州長江文化的名片。
我國著名的學者梁思成先生指出:“運河和長城,是一切造型創(chuàng)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是最悠久的一類;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蘇州在千里運河上處于其他城市所無法取代的獨特地位。從時間上看,它啟開鑿運河之先。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夫差出于軍事目的,借太湖地區(qū)水道縱橫之利,開鑿運河,水出吳都平門,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過梅亭(今無錫東南梅村)、入楊湖(今常州、無錫之間)、出漁浦(今江陰利港)、入長江而抵廣陵(今揚州蜀崗)。這一段運河,成了京杭大運河中最早開鑿成形的河段。運河建造之初,可能更多的是出于軍事目的,但此后它的經(jīng)濟作用、政治意義卻越來越突出。蘇州是有名的“天下糧倉”,運河漕運成了中央政權封建的經(jīng)濟命脈;從隋煬皇帝到清代康熙、乾隆的多次南巡,走的都是運河,大運河成了維系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jīng)濟中心的重要管道。除此之外,蘇州的絲綢、茶葉、玉器等手工藝品也都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四面八方。各地的商人也通過運河齊聚蘇州,蘇州由此也成為全國矚目的雄州商都。大運河的開通極大地推動了古代蘇州的發(fā)展,并催生了滸關、楓橋、橫塘、松陵等蘇州的一批名鎮(zhèn)。蘇州經(jīng)濟與文化對全國的輻射與影響,都無法與大運河分開。大運河的江南段,直到今天還有極強的生命力。前些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了遺存運河可以作為新的世界遺產(chǎn)種類進行申報的決定。我們建議,對滸關、楓橋、橫塘、松陵古鎮(zhèn)以及大運河蘇州段內的閘壩、碼頭、橋梁、纖道等遺存,考察論證后設定為運河文物保護點,并和其他相關城市一起積極開展運河申遺工作,在運河文物保護和申遺過程中,彰顯運河文化這張?zhí)K州名片。我們建議,擇址籌建蘇州運河博物館,介紹千年運河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運河,認識蘇州。此外我們還建議開發(fā)運河旅游,特別可以考慮將蘇州的河鮮魚饌、水鄉(xiāng)小吃等和運河旅游結合起來。我們相信,這一張張耀眼的名片,必將極大地提高蘇州的知名度,提升蘇州的城市形象,提高蘇州的綜合競爭力。
- 上一篇:小議大學校訓文化的特點
- 下一篇:學生數(shù)學文化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