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道德精神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11 04:05:00

導語:傳統(tǒng)道德精神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tǒng)道德精神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論文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喜憂參半,其道德的主流是積極、良好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的特征是知行脫節(jié)。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華和營養(yǎng),在大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道德精神,培養(yǎng)有理想、重道德、知行合一的新人。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道德精神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思潮的沖擊、各種價值觀念的沖突以及各種社會現象和現實矛盾的影響,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的教育,充分發(fā)掘和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道德精神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無法估量的積極意義。這是我們在高等教育中落實“三個代表”和“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需要。深入研究大學生道德潛在的危機及其動因,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是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文擬就此問題談一點粗淺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

1.當代大學生道德的積極面。近幾年來,關于大學生道德的調研、討論和評價始終沒有停止過。大家的普遍認識是,大學生群體的整體道德水準在全社會范圍內處于較高層面,當代大學生道德的主流是積極、良好的。其主要表現為:第一,他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如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敬業(yè)勤業(yè)等基本道德原則是推崇的,道德要求是強烈的,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高效的社會,很多大學生希望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有健全人格”的人,“向往崇高”是很多大學生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第二,他們對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反映強烈,對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錢權交易等社會丑惡現象深惡痛絕。第三。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趨于客觀。危機與競爭意識增強。在行為準則和生活態(tài)度上,呈現務實、寬容和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對自身素質要求較高,立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實現自身價值。

2.當代大學生道德的消極面。就大學生群體本身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其道德觀念日趨模糊。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對各種以“新派”自居的言論和行為,不少學生陷入困惑和迷惘,是非、善惡難以分清。如考試舞弊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一些大學生在戀愛中缺乏道德責任感,“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尋求感官刺激,行為輕率。第二,其道德評價采取雙重標準。突出表現是考慮自己多、考慮別人少,講求權利多、講求義務少,要求別人高、要求自己低。第三,在知行關系上,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jié)。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guī)范,常常不能變?yōu)榇髮W生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不能從自己做起是大學生道德上知行脫節(jié)的一個突出表現。第四,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標準。大學生認為應該講道德,但較多地局限在道德對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功能,而忽視道德對人的心靈凈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部分大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不愿遵循,連一些起碼的文明用語、文明舉止和社會公德都需要重新補課。有人把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道德問題歸結為“四重四輕”,即“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重知識才能輕道德,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

3.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的成因。剖析當代大學生道德狀況形成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體系不健全;市場經濟的消極負面影響;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影響;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德育應該擔負起主要責任。為此,高校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加強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德育的不竭之源

傳統(tǒng)文化足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發(fā)展,除了物質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為它有著精神、價值、道德修養(yǎng)的追求。人類社會總是會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而前人都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深刻認識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歷史是對人生經驗的概括總結,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精神智慧的結晶,這其中當然有階級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人類共性的一面,它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學習它可以使人更加聰明智慧。只有尊重歷史,才能尊重現實。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性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人類就是遵循著這種繼承性,來學會適應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并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之下,將其逐漸融入自己的血液,變成內在精神支柱的一部分。教育有責任訓練我們青年的心智和才能,但更有責任將我們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精神傳給青年一代,培育良知,服務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深深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這塊沃土之中,從中汲取營養(yǎng)。

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論儒、佛、道的終極目標如何,都強調人自身道德的完善與完美,都具有鮮明的倫理色彩。

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之內涵,主要從理想上創(chuàng)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義、有價值、有道德。這樣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個人格,中國人謂之德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看重這些有理想與德行的人?!币粋€具有完美的傳統(tǒng)理想德行的人,是個有道德的人。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德行文化,是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進步和發(fā)展的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東西,如“剛健奮進”、。發(fā)憤忘食“、”自強不息“、”獨立不懼“的進取精神;”變則通“、”唯變所適“的變革精神;”厚德載物“、”推己及人“的人生規(guī)范;”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奉獻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風格;”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jié);”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經世致用“、”濟世之窮“的積極用世思想;主張”利民“、”富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始終保持高尚情操的樂觀主義精神;”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熱愛勞動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優(yōu)秀、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思想和傳統(tǒng)美德,經過改造,都可以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成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的教材和道德修養(yǎng)的標尺。

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皟?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有利于增強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廣泛實現;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德育中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公務員之家

三、大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

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必須界定兩個概念,堅持三項原則,構建”三個課堂“育人體系。

1.界定兩個概念。其一,中國道德精神指道德文化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一種內在精神,中國道德精神是從中國道德文化中抽象出來的、有生命力的、能夠而且必然與時代道德融為一體的那種精神,不可將其誤解為具體的古代道德、古代文化。而炒作舊文化、復興舊道德只能是迂腐的倒退,不可能與現時代接軌。其二,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與借鑒外國、異域的道德文化精華不矛盾。更與道德建設之時代感和創(chuàng)新追求不矛盾,它只與一味西方化、守舊復古化格格不入。我們的態(tài)度應是,在堅持用”拿來主義“的方法汲取發(fā)達國家先進東西的同時,積極重視大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對中國特色、中華民族之精神風骨積極傳承、發(fā)揚光''''大,以此來創(chuàng)設中國化的德育環(huán)境。

2.堅持三項原則。高校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立足現實古為今用的原則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首先,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剔除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不利于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落后內容,系統(tǒng)而深入地發(fā)掘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其次,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科學對待人類文化,要結合社會實際和時展的需要,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再次,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優(yōu)良學風,真正學懂弄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實質,并通過身體力行,使傳統(tǒng)道德精神轉化為大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和行為技能。

3.構建”三個課堂“育人體系。要著力構建以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為主、第二課堂(校園文化)為輔、第三課堂(社會實踐)為補充的”三個課堂“育人體系。

第一,要寓教于知,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在培育學生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中的主導功能。華中科技大學將《道德經》引入大學課堂,作為一種道德素質教育探索的新形式,已經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對學生感染最深、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之一;西安文理學院在選修《周易》講座的學生中調查,“有87%的同學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很大”,同學們普遍認為學《易》為自己心靈開啟了一扇窗戶,對自己的一生將起到重大的指導作用竹。當前各高校紛紛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或講座,可以說找準了高校德育的切入口。

第二,要寓教于樂,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在培育學生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中的熏陶功能。通過舉辦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如“唐詩宋詞欣賞”、“古代名著名篇導讀”、“百家論壇”

等學術講座,增強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拓展學校育人途徑,開闊學生學術視野。以舉辦各種文化節(jié)為載體,營造校園文化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在參與中提高,在參與中成長。

在校園自然環(huán)境、文化設旌、場所構成的物質文化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第三,要寓教于行,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在培育學生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中的育人功能。努力創(chuàng)設集體活動場景,通過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意志;通過公益活動,培養(yǎng)學生知行合一、求是務實、樂于奉獻的中國道德精神。

參考文獻:

[1]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工部學生處。論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重要性

[2]胡貴祿。關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5(4)。

[3]張偉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J].中國市場,2007(1)。

[4]陳文斌,劉經緯,宮麗艷。加強大學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7)。

[5]冀德榮,李娓。田軍。大學生道德與傳統(tǒng)教育狀況調查[J].新西部。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