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差異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6:55:29

導語:這里是公文云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素質差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素質差異

語文課程與素質差異研究論文

摘要:在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實施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中,以心理學的視點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和素質差異,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育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實現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程;素質差異;學生心理

1心理學視點下的語文素質差異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有:“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边@段話的意思是強調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教育,他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1]”

很明顯,只有正視學生在學習上的素質差異,在教學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在新課程實現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應做到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特別是在心理學視點下關注學生的素質差異與語文學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是一個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著名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的素質差異作了全面論述,指出學生的學習素質可以分3個方面:先天素質、習得素質和發(fā)展中形成的素質。

查看全文

語文課程與素質差異研究論文

摘要:在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實施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中,以心理學的視點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和素質差異,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育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實現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程;素質差異;學生心理

1心理學視點下的語文素質差異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有:“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边@段話的意思是強調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教育,他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1]”

很明顯,只有正視學生在學習上的素質差異,在教學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在新課程實現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應做到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特別是在心理學視點下關注學生的素質差異與語文學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是一個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著名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的素質差異作了全面論述,指出學生的學習素質可以分3個方面:先天素質、習得素質和發(fā)展中形成的素質。

查看全文

語文課程與素質差異研究論文

摘要:在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實施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中,以心理學的視點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和素質差異,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育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實現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程;素質差異;學生心理

1心理學視點下的語文素質差異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有:“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边@段話的意思是強調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教育,他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1]”

很明顯,只有正視學生在學習上的素質差異,在教學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在新課程實現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應做到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特別是在心理學視點下關注學生的素質差異與語文學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是一個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著名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的素質差異作了全面論述,指出學生的學習素質可以分3個方面:先天素質、習得素質和發(fā)展中形成的素質。

查看全文

語文課程與素質差異研究論文

摘要:在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實施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中,以心理學的視點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和素質差異,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育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實現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程;素質差異;學生心理

1心理學視點下的語文素質差異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有:“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教育,他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1]”

很明顯,只有正視學生在學習上的素質差異,在教學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在新課程實現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應做到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特別是在心理學視點下關注學生的素質差異與語文學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是一個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著名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的素質差異作了全面論述,指出學生的學習素質可以分3個方面:先天素質、習得素質和發(fā)展中形成的素質。

查看全文

傳統(tǒng)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差異論文

摘要:世紀之交,我國教育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并著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科技、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須承認,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對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是有重要貢獻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對問題,我們才能進步,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進入21世紀,對我國來說,就要邁上新的50年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準備,就是人才的準備。問題的重要性使我們不得不去審視我們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目前在基礎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識,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且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形式主義、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現實也要注重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

關鍵詞:實施素質素質教育教育戰(zhàn)略

一、傳統(tǒng)教育與素質教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這就需要認真的研究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理論,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對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使多數的人成為“失敗者”,以“失敗者”的心態(tài)進入社會。

第二,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大多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而對獲得知識的方法注重不夠。

查看全文

心理學背景下的語文素質差異探討論文

摘要:在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實施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中,以心理學的視點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和素質差異,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育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也是實現人本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程;素質差異;學生心理

一、心理學視點下的語文素質差異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有:“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上。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教育,他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p>

很明顯,只有正視學生在學習上的素質差異,在教學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在新課程實現理性科學和人文整合的改革過程中,作為最具人文特色的語文學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應做到關注學生的個性因素,特別是在心理學視點下關注學生的素質差異與語文學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新時代賦予語文學科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是一個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著名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的素質差異作了全面論述,指出學生的學習素質可以分3個方面:先天素質、習得素質和發(fā)展中形成的素質。

查看全文

差異教學法原則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實施差異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正視學生各方面存在差異,認清差異,尊重差異,依據園材施教的原則,并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尊重;差異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客觀存在的學生個體差異及自我效能感的問題十分關注。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在教學第一線的實踐工作者,都在為解決因學生存在差異,不能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素質教育既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素質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時又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教師要了解學生,洞察學生的心靈與秉賦,從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潛在性出發(fā),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知人善教,進行差異教學。在實施差異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然后將學生分層,通過設立多層次教學目標,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來滿足各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進而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特長,使每位學生得到個性上的充分發(fā)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差異教學法提出的背景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的觀點。但事實上,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huán)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都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心理世界”,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不盡相同,各有側重。而重視學生的特性和培養(yǎng)具有個性的人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fā)展。

從1999年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特別是高師院校)連續(xù)大幅度擴大招生規(guī)模,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個體差異較大。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fā)展上也不盡一致。然而,傳統(tǒng)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tǒng)”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卻無視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就應該有針對性采取一些方法,盡可能的平衡每一個同學。而差異教學就是在班級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

查看全文

大學生職業(yè)素質認知狀況研究

摘要:大學生就業(yè)難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大學生的職業(yè)素質并未達到企業(yè)的標準。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對197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生和25家企業(yè)的進行研究,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t檢驗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1、在校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職業(yè)素質的認知有顯著差異;2、隨著年級的增長,與用人單位存在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的數量也會增加;3、實習經歷能夠減小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的數量。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yè)素質;認知差異

一、引言

自上個世紀末我國高校進行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日益突顯。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大學畢業(yè)生的質量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yè)素質教育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對我校大學生職業(yè)素質認知狀況的研究,是檢驗我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標準之一。

二、大學生職業(yè)素質認知狀況實證研究

1.調查對象的樣本分布情況。1.1樣本分布情況。本課題調查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金融學院、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與信息學院的學生對于職業(yè)素質的認知情況。一共發(fā)放問卷197份,回收問卷197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97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其中男生占44.67%,女生占55.33%。1.2用人單位樣本分布情況。本課題調查了我校學生曾實習過的用人單位對職業(yè)素質的認知情況。一共發(fā)放25份調查問卷,收回25份調查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25份,問卷有效率為100%。2.t檢驗分析。t檢驗過程,是對兩樣本均數(mean)差別的顯著性進行檢驗。P值或Sig值稱為觀察到的顯著水平。當使用SPSS對數據進行t檢驗時,P值或Sig值<0.05表明樣本間存在顯著差異,反之亦反之。2.1用人單位與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認知差異性分析。將用人單位與在校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評價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用人單位與學生對執(zhí)行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正直誠信、責任感、信息管理能力、壓力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2.2不同年級的在校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認知差異性分析。2.2.1將低年級(大一、大二)和高年級(大三、大四)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評價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對組織協(xié)調能力、理性決策能力、戰(zhàn)略意識、時間管理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正直誠信、責任感、自信和外語能力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2.2.2將不同年級的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職業(yè)素質的認知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執(zhí)行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是四個年級共有的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同時,隨著年級的增長,與用人單位存在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的數量也會增加。2.3不同性別的在校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認知差異性分析。2.3.1通過將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評價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男生和女生對角色定位、時間管理能力、執(zhí)行能力和靈活性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2.3.2將不同性別的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職業(yè)素質的認知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執(zhí)行能力、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正直誠信、信息管理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責任感是男生和女生共有的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同時,與男生相比,女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有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的數量較少。2.4有無實習經歷的在校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認知差異性分析。2.4.1通過將是否有實習經歷的學生對同一職業(yè)素質的評價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有實習經歷的學生和無實習經歷的學生對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發(fā)展能力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2.4.2將不同實習經歷的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職業(yè)素質的認知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執(zhí)行能力、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是不同實習經歷的學生共有的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認知差異的職業(yè)素質;實習時間的長短對職業(yè)素質的認知有影響。

查看全文

現代醫(yī)院分層級護理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評價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現代醫(yī)院中應用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2年起開始實施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將2012年至2015年間的300份護理資料作為觀察組,2009年至2012年間的300份護理資料作為對照組,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技術能力、病情管理能力、溝通能力、護理質量及臨床服務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技術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病情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溝通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臨床服務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現代醫(yī)院中應用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及護理質量,使患者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護理管理;現代醫(yī)院;應用

為評價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現代醫(yī)院中應用的效果,現對比我院實施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前后各300份護理資料,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2年起開始實施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將2012年至2015年間的300份護理資料作為觀察組,2009年至2012年間的300份護理資料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患者有162例占54.0%,女性患者有138例占46.0%,年齡在24~74歲之間,平均年齡(38.3±9.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169例占56.3%,女性患者有131例占43.7%,年齡在21~75歲之間,平均年齡(36.3±1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實施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前后護理人員未有過大變動,所有護理人員均為經專業(yè)培訓和考核后的持證上崗人員。1.2方法。觀察組實施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將護理人員按照職稱、學歷、工作年限及考核成績等分為三個層次,一級為助理護士,主要負責對患者的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二級為執(zhí)行護士,主要負責有創(chuàng)技術操作及對一級助理護士進行工作指導;三級為責任護士,主要負責有創(chuàng)治療和處置、健康教育、心理指導等工作[1];分級分組后,每組任命一名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上的護理人員為組長,指導和監(jiān)督小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總結每日護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見,并定期組織疑難病例討論會議;另外醫(yī)院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學習和培訓,主要學習新的護理理念、護理操作方法、新醫(yī)療設備的使用方法等,從而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管理模式,即常規(guī)對護理人員進行排班,輪班護理[2]。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技術能力、病情管理能力、溝通能力、護理質量及臨床服務滿意度。1.4統(tǒng)計學分析。對以上所有臨床研究數據均利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來進行分析和統(tǒng)計,對其中的計量資料均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均采取卡方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體育教學中如何實現差異教學剖析

摘要:體育新課程提出的“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基本理念,凸顯了體育新課程中差異教學的價值性取向。然而,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對怎樣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仍感到困惑、迷茫。針對這一問題,體育差異教學可以采用“使教與學兩類變量相匹配的策略”“多元組合與交替策略”。在體育差異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通過科學測查、挑戰(zhàn)性的體育學習目標、開放性和可選擇的學習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彈性的組織形式、多元化的評價等措施能夠最大可能地保證受教育個體得到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體育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差異教學

所謂差異教學,通常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調整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與進度等,以適應學生在準備水平、智力傾向、興趣愛好和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達到自己最佳的發(fā)展水平。體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新課程提出“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顯了體育新課程中差異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對體育教學中如何實現差異教學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差異教學是提高體育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

(一)優(yōu)質體育課堂呼喚差異教學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體育教學實踐中,無論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個性特征、認知風格、興趣等如何,教師大都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統(tǒng)一的評價方式、統(tǒng)一的評價維度,這對身體素質與體育需求各異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教師對體育成績優(yōu)異和體育成績不良的學生在交往方式、交往時間、關注程度、期望水平、積極評價方面的差異,往往是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情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