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過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8:11: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動性過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流動性過剩
什么是流動性過剩,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呢?
流動性一說最早源自于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在著作中最先提出了“流動性偏好”概念,即對貨幣的偏好。通常意義上講的“流動性”(Liquidity)是指用來表示資產轉換為支付清償手段或者說變現(xiàn)的難易程度。而狹義上的流動性,則主要是指貨幣的流動性,歐洲中央銀行(ECB)就認為流動性是表達一種量的概念,其把“流動性過?!保‥xcessLiquidity)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
一般來講,判斷流動性過剩的指標有M2(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率、M2與證券市場市值的比值以及銀行體系里的貸存比等。近年來,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持續(xù)快速增長,銀行體系內超額儲備與持有的央行票據已從2003年的1.4萬億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4.16萬億元,占銀行存款的比率從2003年6.81%直線上升到2006年12.41%。與此同時,銀行存貸款差額日趨擴大,2003-2007年,銀行人民幣存款增長比貸款增長平均高4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M2與GDP的比值不斷上升,由2003年的1.63上升為2007年的1.63。銀行體系內資金過多。銀行存款大于貸款的差額日趨擴大。2003-2007年,銀行人民幣存款增長比貸款增長平均高4個百分點。銀行存貸款增速的差異導致存貸款差額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3月末,銀行存貸款差額已經高達11.46萬億元。這說明銀行可運用的資金規(guī)模相當大,大量資金滯留于銀行間市場。
那么,流動性過剩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時下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誘因大體上有二,一是受全球流動性過剩所影響,或者說是外部因素;二便是國內自身需求不足,即是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導致我國市場上資金供需關系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什么是流動性過剩,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呢?
流動性一說最早源自于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在著作中最先提出了“流動性偏好”概念,即對貨幣的偏好。通常意義上講的“流動性”(Liquidity)是指用來表示資產轉換為支付清償手段或者說變現(xiàn)的難易程度。而狹義上的流動性,則主要是指貨幣的流動性,歐洲中央銀行(ECB)就認為流動性是表達一種量的概念,其把“流動性過?!保‥xcessLiquidity)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
一般來講,判斷流動性過剩的指標有M2(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率、M2與證券市場市值的比值以及銀行體系里的貸存比等。近年來,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持續(xù)快速增長,銀行體系內超額儲備與持有的央行票據已從2003年的1.4萬億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4.16萬億元,占銀行存款的比率從2003年6.81%直線上升到2006年12.41%。與此同時,銀行存貸款差額日趨擴大,2003-2007年,銀行人民幣存款增長比貸款增長平均高4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M2與GDP的比值不斷上升,由2003年的1.63上升為2007年的1.63。銀行體系內資金過多。銀行存款大于貸款的差額日趨擴大。2003-2007年,銀行人民幣存款增長比貸款增長平均高4個百分點。銀行存貸款增速的差異導致存貸款差額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3月末,銀行存貸款差額已經高達11.46萬億元。這說明銀行可運用的資金規(guī)模相當大,大量資金滯留于銀行間市場。
那么,流動性過剩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時下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誘因大體上有二,一是受全球流動性過剩所影響,或者說是外部因素;二便是國內自身需求不足,即是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導致我國市場上資金供需關系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什么是流動性過剩,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呢?
流動性一說最早源自于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在著作中最先提出了“流動性偏好”概念,即對貨幣的偏好。通常意義上講的“流動性”(Liquidity)是指用來表示資產轉換為支付清償手段或者說變現(xiàn)的難易程度。而狹義上的流動性,則主要是指貨幣的流動性,歐洲中央銀行(ECB)就認為流動性是表達一種量的概念,其把“流動性過?!保‥xcessLiquidity)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
一般來講,判斷流動性過剩的指標有M2(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率、M2與證券市場市值的比值以及銀行體系里的貸存比等。近年來,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持續(xù)快速增長,銀行體系內超額儲備與持有的央行票據已從2003年的1.4萬億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4.16萬億元,占銀行存款的比率從2003年6.81%直線上升到2006年12.41%。與此同時,銀行存貸款差額日趨擴大,2003-2007年,銀行人民幣存款增長比貸款增長平均高4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使得M2與GDP的比值不斷上升,由2003年的1.63上升為2007年的1.63。銀行體系內資金過多。銀行存款大于貸款的差額日趨擴大。2003-2007年,銀行人民幣存款增長比貸款增長平均高4個百分點。銀行存貸款增速的差異導致存貸款差額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3月末,銀行存貸款差額已經高達11.46萬億元。這說明銀行可運用的資金規(guī)模相當大,大量資金滯留于銀行間市場。
那么,流動性過剩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時下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誘因大體上有二,一是受全球流動性過剩所影響,或者說是外部因素;二便是國內自身需求不足,即是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導致我國市場上資金供需關系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論流動性過剩次貸危機
[摘要]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金融風險錯綜復雜的特征。反思危機,本文認為在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為追求利潤的持續(xù)快速增長,商業(yè)銀行很容易出現(xiàn)過度競爭,放松信貸標準,盲目擴大貸款客戶群體,追逐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對照我國銀行業(yè)面臨的宏觀形勢,流動性過剩也是困擾我國商業(yè)銀行持續(xù)盈利和發(fā)展的一個外在因素。因此,借鑒美國次貸危機,作者提出以下建議:密切關注客觀經濟形勢;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強化審慎合規(guī)經營理念;高度重視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加速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和推廣,有效分散信貸風險;切實做好風險防范,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嚴格信貸標準和要求等。
[關鍵詞]美國,流動性過剩,次貸危機,商業(yè)銀行,博弈
美國次貸危機已經從簡單的信貸危機演變?yōu)椴懊娓鼜V、涉及主體更多的“次級債風波”。令我們震驚的是,這次危機對那些國際上實力雄厚和管理先進的大型金融機構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如花旗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同樣未能幸免。無論是商業(yè)銀行理論研究者還是實際經營者,對此都深感困惑。但是,從商業(yè)銀行視角系統(tǒng)地剖析,尤其是在解釋為什么花旗等國際大型商業(yè)銀行也深陷次貸危機方面,目前相關的學術研究并不多見。我們力圖從流動性過剩這一視角,剖析該背景下商業(yè)銀行的過度競爭和經營模式變化,探討商業(yè)銀行風險與收益的博弈機理,試圖從中發(fā)現(xiàn)商業(yè)銀行風險不斷積累的原因,為我國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管理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一、流動性過剩下商業(yè)銀行過度競爭導致信用風險快速膨脹
流動性是商業(yè)銀行的生命線。流動性不足會引發(fā)商業(yè)銀行擠兌現(xiàn)象,嚴重的還會導致商業(yè)銀行破產。而銀行流動性過剩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影響商業(yè)銀行的競爭行為和模式,容易導致過度競爭。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商業(yè)銀行為縮減滯留在體內的過剩資金,往往盲目地追逐大戶,非理性地降低貸款條件和貸款利率,容易放大銀行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最終對銀行的經營產生不良的影響。
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發(fā)展及其危機正是美國銀行業(yè)過度競爭的結果。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始于20世紀80年代(劉克崮,2007),但是真正步入快速發(fā)展階段是在2l世紀初。尤其是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00~2004年,連續(xù)25次降息,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并從2003年6月26日~2004年6月30日期間保持了1年多的時間。美國的長期低利率政策導致了流動性過剩,造成了美國房地產行業(yè)的持續(xù)繁榮,推動了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過度競爭。
資金流動性過剩
一、如何定義資金流動性過剩
在近年的中國經濟發(fā)展中,沒有哪個概念比“資金流動性過?!背霈F(xiàn)得更為頻繁。雖然人們在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上達成一定的共識,但內涵卻眾說紛紜。第一種定義是指實際貨幣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在這種定義下,資金流動性過剩的潛在危害是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第二種定義是指貨幣的供應量大于貨幣需求量并超過了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存量超過了經濟增長所必需的數(shù)量,這些“剩余的流動性”要么轉化為暫時不準備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要么投入到股票等非實體經濟領域,其潛在危害是可能導致泡沫經濟。第三種定義是指金融機構存貸差的持續(xù)擴大和存貸比的持續(xù)走低。在這種情況下,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危害是給商業(yè)銀行的盈利狀況造成很大壓力。第四種定義是指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的寬松情況。銀行間的市場利率往往視為流動性是否過剩的關鍵表征,該利率可看作是判斷流動性狀況的一個良好指標。第五種定義是指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由于法定存款準備金是強制性的,因而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xiàn)為超額存款準備金和超儲率持續(xù)處于高位。第六種定義是指流動性偏好。即由于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這是凱恩斯提出的,具有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從某種意義來說,人們對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定義有點像盲人摸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定義不一樣,人們對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判斷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我國資金流動性的規(guī)模
經濟學家吳敬璉(2006)在香港表示,中國目前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合8萬億元人民幣,而央行只發(fā)行了2萬億元央行票據來沖銷。這樣,在乘數(shù)效應下,等于起碼有30萬億元的流動性在市場中,中國境內的流動性過剩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2006)測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據以及新增外匯占款可能釋放的流動性在3.6萬億元左右。但也有人認為,我國同時存在資金流動性過剩和資金流動性短缺。目前,我國資金流動性過剩只是一種資源配置不均衡的過剩。一邊是社會生產、社會消費有大量的資金需求,另一邊是商業(yè)銀行存在著極大的資金運用壓力。很多需要資本流人的領域并沒有順暢的渠道來導入資本,如公共醫(yī)療、基礎教育等公共部門的投資嚴重不足,而資本大量聚集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導致了局部流動性過剩。我國大企業(yè)的資金過剩,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卻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普遍面臨資金不足問題。城市存在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壓力,農村卻依然資金匱乏。還有人認為,我國明顯存在資金流動性不足。從社會保障來看,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yǎng)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xiāng)居民沒有醫(yī)療保險。如果要還清社會保障的歷史欠賬,我國的資金不是過剩,而是短缺。從城鄉(xiāng)居民的財富占有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來看,國家對農民也有大量的欠賬。中國銀監(jiān)會副主席唐雙寧(2006)預測,“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資金不是寬裕,而是囊中羞澀。
三、我國資金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
觀點之一,資金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在于國內儲蓄大于消費。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養(yǎng)老、看病以及孩子教育的問題。由于財政未能充分承擔起其應該承擔的職能,即不能解決老百姓的公共醫(yī)療、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優(yōu),老百姓不敢消費,只有把錢存入銀行,從而導致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消費能力的欠缺是產生資金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
論銀行流動性過剩
摘要:本文運用回歸分析方法對引起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的原因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貿易順差、現(xiàn)金比率與股票市場對流動性狀況有著顯著影響。其中貿易順差對流動性狀況影響最大,其次是現(xiàn)金比率因素,股票市場對流動性狀況影響最小。最后本文對實證結果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貿易順差;現(xiàn)金比率;股票市場
一、引言
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關于流動過剩形成的原因,很多研究人員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外匯儲備的增加是當前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其它一些原因也會導致流動性過剩現(xiàn)象的產生,主要有:一是隨著現(xiàn)代化支付手段的發(fā)展,我國的現(xiàn)金需求比率下降。這使得居民資產中以存款形式保留資產比率上升;二是證券市場不發(fā)達,企業(yè)和居民的投資渠道過于狹窄,大量資金以存款形式留在銀行體系;三是消費率偏低儲蓄率偏高。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正確認識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二、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原因分析及模型建立
1.流動性指標(L)。選擇銀行體系存貸差作為流動性指標。需要指出的是,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并不是指存貸差,中國人民銀行《2004年第3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指出流動性是由銀行類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與商業(yè)銀行的庫存現(xiàn)金構成。[2]但該指標存在一個問題:該指標體現(xiàn)的流動性是經過央行政策調整干預過的流動性。人民銀行多次調整了準備金率、發(fā)行央行票據吸收流動性等措施,這樣銀行體系中的流動性因為人民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措施而減少。由于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因而不以經過干預調整過的流動性指標作為研究對象,而是以干預前的流動性數(shù)據為研究對象。由于超額準備金率的下調,銀行體系不可能將過多的資金作為超額準備上繳央行,而要投資貨幣市場、國債等。這些投資既有主動性的因素也有被動性的因素,被動性的因素占有相當大部分。在討論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時,中央銀行被動地吸收的流動性當然也應該是研究的對象。綜合起來看,存貸差可以比較好地反映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存貸差本身就包含了正常經營需要保持的適當?shù)牧鲃有裕舶嗽谘胄械臏蕚浣?、超額準備金及央行票據吸收的多余流動性及被動投資資金。
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一、當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受體制性信貸膨脹及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我國商業(yè)銀行一直存在著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但從近年國內金融的運行情況來看,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卻日漸突出,主要體現(xiàn)出三個特點:一是存差越來越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數(shù)據顯示,截止2006年3月末,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到318271.65億元,各項貸款為218787.44億元,存差為99484.21億元,而2000年末至2005年末存差分別為31302.47億元、43586億元、24433.28億元、50592億元、64622.49億元、93370.07億元,2001至2005年,金融機構存差增速分別為28.1%,39.24%,16.07%,27.7%,44.49%;二是銀行存貸比越來越低。金融機構存貸比從2000年到2006年3月末依次降為80.26%,78.2%,76.2%,77.04%,74.5%,68.9%,68.7%;三是超額準備金越來越高。1995年,商業(yè)銀行有價證券及投資占資金運用的比率僅為5.7%,但到2005年這個比率已經達到26.1%,投資貨幣與債券市場已經成為商業(yè)銀行轉移流動性壓力的重要手段。但2005年3月中央銀行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后,推動了這個貨幣市場利率的持續(xù)走低,長期債券到期收益率下跌,收益率曲線變得平坦,市場收益率波動風險加大。在此前提下,盡管超額儲備的收益率僅為0.99%,商業(yè)銀行的資金仍然開始向收益相對穩(wěn)定安全的超額儲備集中。2005年末,全部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達4.17%,有2萬多億元的資金轉存中央銀行,體現(xiàn)出商業(yè)銀行過多的流動性找不到合適的運用渠道。
筆者認為,造成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迫使基礎貨幣投放量不斷增加。自2004年5月起,我國貿易差額已經連續(xù)兩年多表現(xiàn)為順差,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涌入國內市場,貿易和資本雙順差使得外匯儲備迅猛增長。2006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已達1098.5億美元,超過2005年全年貿易順差總額,創(chuàng)歷史新高。至2006年9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接近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由于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而投放的基礎貨幣也相應的大幅增加,目前,由于外匯占款而投放的基礎貨幣已經達到了央行基礎貨幣投放量的70%以上,這是導致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二是資本充足率約束促進銀行惜貸行為明顯加大。按照《巴賽爾協(xié)議》商業(yè)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的要求,我國2004年初銀監(jiān)會了《商業(yè)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切實加強了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jiān)管和考核,多數(shù)銀行采取控制信貸規(guī)模的方式確保資本充足率符合監(jiān)管要求,從而降低了貸款投放。同時,由于風險控制手段與風險定價能力欠缺在資本充足率以及銀行改制的約束下,對風險管理的要求更為嚴格,信貸投放趨于審慎。相對于存款超常增長,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已成必然;三是直接投資市場不發(fā)達導致銀行存款大幅增加。近年來,受股權分置改革的影響,股市依然持續(xù)低迷,雖然近期因大盤股拉動股指節(jié)節(jié)攀升,但大多數(shù)股票卻下跌,投資者往往卻步;銀行理財產品剛剛起步,品種單一,受益小于投資者預期,投資者投資的意愿不強烈;外匯市場、黃金市場、期貨市場不被大多數(shù)人認知。加之我國目前養(yǎng)老、醫(yī)療、住房、教育、就業(yè)體制不建全導致居民消費欲望下降、儲蓄動機增強。由于我國直接投資市場不發(fā)達,投資渠道匱乏,公眾將大量維持生計的貨幣資金轉化為保險的銀行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長,截至2006年3月末,商業(yè)銀行個人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5.28萬億元,儲蓄率過高已成為銀行資金寬松、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四是直接融資市場加快發(fā)展迫使銀行信貸市場空間明顯壓縮。債券市場的發(fā)展,特別是短期融資券發(fā)行規(guī)模的快速增長,企業(yè)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產品的不斷涌現(xiàn),2005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非金融企業(yè)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fā)行短期融資券,為非金融企業(yè)開拓了一條直接融資的新渠道,因發(fā)行手續(xù)簡便、發(fā)行利率比同期銀行貸款利率低,受到企業(yè)親睞,對商業(yè)銀行貸款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加劇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壓力?!笆晃濉睍r期,隨著股票市場改革逐步到位,資本市場必將呈現(xiàn)更大的發(fā)展,商業(yè)銀行傳統(tǒng)信貸業(yè)務市場空間將面臨更大的擠壓;五是現(xiàn)有經營模式與增長方式不合理促進流動性過剩發(fā)生??傮w上看,目前我國商業(yè)銀行仍未擺脫傳統(tǒng)的“存款第一“和以信貸資產為主體的經營模式,以及高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長方式。在此條件下,一旦存差擴大,必然帶來流動性過剩問題;六是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促進了流動性過剩增長。2004年至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三大國有商業(yè)銀行政策性剝離不良貸款近1萬億元,國家注資和國外戰(zhàn)略投資者投資約合人民幣6000億元,除補充資本金外,也相應大幅度提高了商業(yè)銀行的流動性。
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風險探討
1.危害金融體系穩(wěn)定,不利于社會經濟發(fā)展。銀行流動性過剩與社會資金流動性過剩直接關聯(lián),且相互作用。目前,社會資金流動性持續(xù)過剩,而貨幣市場利率低位運行,就會引起投資過熱,當市場不能有效、合理的消化過剩資金,就會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當前我國資金流動性過剩,具有結構性特征,并非是一般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過剩問題,帶有許多非理性特征,貨幣流動性過剩與有效資本相對稀缺同時存在,造成這種結果的最直接原因是資產的分布失衡、期限失衡和資本形成機制效率不高等。其根源在于經濟結構失衡,表現(xiàn)為貨幣的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同時貨幣流動性過剩又反過來惡化了經濟結構性失衡,產生了相互背離的效應,使經濟出現(xiàn)局部過熱和部分產能過剩。這樣,直接危害金融體系穩(wěn)定,更不利于社會經濟發(fā)展。
2.加大央行貨幣政策執(zhí)行成本,降低了貨幣政策執(zhí)行力。筆者認為,流動性過剩促使商業(yè)銀行大量持有央行票據,超額準備金高,不僅加大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其面臨著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大打折扣的壓力。與多數(shù)學者一樣,筆者亦認為,我國已經陷入或逼近了流動性陷阱,這意味著貨幣政策施展的余地縮小,效率降低。
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
一、近十年來,我國商業(yè)銀行“存差”逐年放大,存差即指存款額大于貸款額的差額,從1995年起,我國經濟中開始出現(xiàn)存差這一經濟現(xiàn)象,當年存差為0.33萬億元,而1999—2003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1.50,2.44,3.13,3.96,4.91萬億元,存差波動上升,進而從2004—2005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6.32萬億元、9.25萬億元,2006年10月末存差已突破10.81萬億元,顯然,近三年存差增速、增幅顯著上揚。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由1.62%調到0.99%,2006年三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由7.5%調升到9%,但商業(yè)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仍居高不下,如2006年9月末,商業(yè)銀行在央行的超額儲備高達8200億元以上。這表明我國商業(yè)銀行已經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對這一點學術界有目共睹。流動性過剩不僅會降低商業(yè)銀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商業(yè)銀行的運營風險,也影響到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因而對當前我國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考察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界定
流動性最初的含義是指商業(yè)銀行能夠在不遭受損失的前提下,在滿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的情況下,對資產進行變現(xiàn)的能力;根據《經濟和商業(yè)辭典》,流動性過剩是指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yè)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從銀行的角度看,流動性過剩實質是指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沒有充分利用。當前我國金融體制中銀行、保險、證券分業(yè)經營,分業(yè)管理,因而商業(yè)銀行的資金運用渠道非常有限,除了用作貸款之外,只能用于同業(yè)間貨幣市場交易或以超額儲備形式存于人民銀行,獲取低額收益,從而可以使用同業(yè)間貨幣市場交易額和超額儲備金來判定商業(yè)銀行出現(xiàn)的流動性過剩。
三、分析我國商業(yè)銀行出現(xiàn)流動性過剩之因
流動性過剩問題是一個宏觀金融現(xiàn)象,如果只從單個銀行的角度觀察或分析這一現(xiàn)象,難免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只有從商業(yè)銀行存在的宏觀環(huán)境層面,并結合商業(yè)銀行自身微觀層面的因素綜合分析流動過剩問題,才能揭示其產生的獨特機制。
(一)匯率制度因素
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流動性過剩的表現(xiàn);流動性過剩的成因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存差持續(xù)擴大、存差是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減去貸款余額之后的差額、存差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和存貸比例的持續(xù)下降是引起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因素、M1與M2持續(xù)背離、我國貨幣供應量仍呈持續(xù)快速增長趨勢、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增加了央行的利息支出成本,削弱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作用、宏觀層面、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外匯占款規(guī)模擴大的影響、金融市場不完善、微觀層面、居民的高儲蓄傾向、資本充足率的約束、銀行經營方式的缺陷、直接融資工具的替代效應、誠信體系不完善等,具體請詳見。
一、流動性過剩的表現(xiàn)
(一)存差持續(xù)擴大
存差是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減去貸款余額之后的差額。自1995年起,我國金融機構總體上開始出現(xiàn)存差現(xiàn)象,數(shù)額逐年擴大。尤其從2004年開始,我國商業(yè)銀行的存差迅速增加,增幅上漲,“喇叭口”現(xiàn)象繼續(xù)擴大。到2007年,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89371億元和261691億元,存貸差達到了127680億元,是2004年的2.02倍(見表1)。這就說明,存差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和存貸比例的持續(xù)下降是引起商業(yè)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因素。
(二)M1與M2持續(xù)背離
結合我國的貨幣統(tǒng)計規(guī)則:廣義貨幣M1=狹義貨幣M2+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可以看出,M1與M2之間的差額反映出了銀行持有的流動性資產額。根據央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近幾年,我國商業(yè)銀行的廣義貨幣M1和狹義貨幣M2均呈現(xiàn)出加速增長的趨勢。2006年12月末,M2余額為345577.91億元,同比增長15.67%,M1余額為126028.05億元,同比增長17.48%,M1的增速超過了M2的增速1.81個百分點;2007年12月末,M2余額為403401.3億元,同比增長16.73%,M1余額為152519.17億元,同比增長21.02%,M1的增速也大于M2的增速,超出了4.29個百分點。因此,可以看出我國貨幣供應量仍呈持續(xù)快速增長趨勢,并且M1的增速反超M2的增速,商業(yè)銀行仍存在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
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流動性過剩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本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流動性處于相對過剩的水平,其成因是國內外現(xiàn)實經濟矛盾在貨幣層面的反映。這種流動性過剩,將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一定的潛在危害,需要內外結合、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我國經濟運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和外貿順差過大,都和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流動性過?,F(xiàn)象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本文嘗試對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程度進行判斷,分析其成因和影響,并提出多管齊下的治理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開放經濟,流動性過剩,信貸投放,外貿順差,資產價格,銀行風險
一、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xiàn)狀
流動性過剩的含義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一是商業(yè)銀行的角度,英國出版的《經濟與商業(yè)辭典》解釋說,這是指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yè)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1]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視角不同,對流動性過剩的判斷又有不同標準。比如在一些商業(yè)銀行看來,銀行資金來源在滿足有效資產增長之后,剩余的資金才是過剩的流動性。二是宏觀經濟中的流動性,主要是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過剩被用來特指一種貨幣現(xiàn)象。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2]。
本文所說的流動性過剩,主要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fā)的,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可能會引起經濟過熱現(xiàn)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
(一)當前我國經濟中的流動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