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訓練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7:40: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維訓練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是在同一來源中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為數(shù)眾多的輸出的分析性的思維形式,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探索問題的多種答案。如16—10,可以啟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敘述方式表述這道算式。如①16減去10等于幾?②16減去10還剩多少?③16與10的差是多少?④10與什么數(shù)的和是16?⑤16比10多多少?⑥10比16少多少?⑦16減去什么數(shù)等于10?⑧10加上什么數(shù)等于16?這樣,既使學生透徹理解了數(shù)量關系,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它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就不贅述了。
2.求同型
這是一種進行綜合、概括的思維形式。如上例,教師亦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敘述方法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歸納出16—10的算式來。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異中有同的習題來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如:
①甲乙兩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務,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幾天后完成任務?
②一件工程,甲獨做10天完成,乙獨做15天完成,兩人合作幾天完成?
像這些形異質(zhì)同的問題,要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解一題會多題,可以起到減輕學生負擔的作用。
3.遞進型
這是一種屬于邏輯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例如,教師在講授“已知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币活愵}時,叮以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已知一個數(shù)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解題規(guī)律去進行邏輯推理,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新出現(xiàn)的百分數(shù)應用題的解題規(guī)律。教師不要越俎代皰,否則吃力不討好,反而妨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4.逆反型
這是一種敢于和善于突破習慣性思維束縛的反向思維形式。在數(shù)學教學中,可供訓練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加減、乘除、通分約分、正反比例等,問題是教師如何善于運用它。如教驗算時,16-10=6,學生習慣地用16-6=10來驗算,這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用6+10=16來驗算。經(jīng)過訓練,學生便可知道用加法驗算減法、用減法驗算加法、用乘法驗算除法、用除法驗算乘法了。
5.激化型
這是一種跳躍性、活潑性、轉(zhuǎn)移性很強的思維形式。教師可通過速問速答來訓練練學生。如問:3個5相加是多少?學生答:5+5+5=15或5×3=15。教師又問:3個5相乘是多少?學生答:5×5×5=125。緊接著問:3與5相乘是多少?學上答:3×5=15,或5×3=15。通過這樣的速問速答的訓練,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準確。
6.類比型
這是一種對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個同實質(zhì)進行識別的思維形式。這項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如:
①金湖糧店運來大米6噸。比運來的面粉少1/4噸、運來面粉多少噸?
②金湖糧店運來大米6噸,比運來的面粉少1/4,運來面粉多少噸?
以上兩題,雖然相似,實質(zhì)不同,一字之差,解法全異,可以點撥學生自己辨析。通過訓練,學生今后碰到類似的問題便會仔細推敲,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解題的準確性。
7.轉(zhuǎn)化型
這是解決問題遇到障礙受阻時把問題由一種形式轉(zhuǎn)換成另一種形式,使問題變得更簡單、更清楚,以利解決的思維形式。在教學中,通過該項訓練,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如:某一賣魚者規(guī)定,凡買魚的人必須買筐中魚的一半再加半條。照這樣賣法,4人買了后,筐中魚盡,問筐中原有魚多少條?該題對一些沒有受過轉(zhuǎn)化思維訓練的學生來說,會感到一籌莫展。即使基礎較好的學生也只能復雜的方程。
但經(jīng)過轉(zhuǎn)化思維訓練后,學生就變得聰明起來了,他們知道把買魚人轉(zhuǎn)換成1人,顯然魚1條;然后轉(zhuǎn)換成2人,則魚有3條;再3人,則7條;再4人,則15條。
8.系統(tǒng)型
這是把事物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tǒng)從不同的層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慮的高級整體思維形式。在高年級除結合綜合應用題以外還可編制許多智力訓練題來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思維能力。如:123456789在不改變順序前提下(即可以將幾個相鄰的數(shù)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數(shù),但不可以顛倒),在它們之間劃加減號,使運算結果等于1OO。象這道題就牽涉到系統(tǒng)思維的訓練。教師可引導學生把10個數(shù)看成一個系統(tǒng),從不同的層次去考慮、第一層次:找100的最接近數(shù),即89比100僅少11。第二個層次:找11的最接近數(shù),很明顯是前面的12。第三個層次:解決多l(xiāng)的問題。整個程序如下:12+3+4+5-6-7+89=100
篇2
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三個特征,也叫求異思維。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不依常規(guī)、尋變求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避免考慮問題的單一化,促使人們思維活躍,不呆板、僵化。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常用以下幾種方法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一、改變“單一思考模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思維的流暢性是指思維敏捷、迅速,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而討論法最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盡可能找出多種答案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顆,書中這樣描寫洞內(nèi)的景物: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nèi)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边@時我提問:“葉老看罷內(nèi)洞說‘有點像’,到底像還是不像呢?”學生各抒己見,爭論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說:“像與不像,不是憑你們的主觀臆斷,而是結合課文內(nèi)容、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分析,來體會葉老的感受。”學生帶著問題再閱讀課文,然后繼續(xù)討論。認為不像的同學說:“有點像從字面上看,就是有一點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總起來說還是不像?!边@個同學雖然有自己的判斷,但說理性不強,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學說:“我不同意他的發(fā)言。有點像,我以為還是像。因為兩條龍是石鐘乳沉積自然形成的,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兩條龍蜿蜒在洞頂。蜿蜒這個詞本來是形容蛇爬行的樣子,現(xiàn)在用來描寫雙龍那種張牙舞爪的姿態(tài)。又因為借著燈光去看,燈光搖曳、蒙蒙眬眬,大輪廓又很像,因而葉老說有點像。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葉老語言正確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應當理解有點像是說像而不是不像?!闭n堂上這樣的討論,盡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學們根據(jù)課文字里行間的意思,反復推敲,會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討論最后意見。認識會趨于一致,不必老師“奉送”正確答案。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常這樣分析、推理、判斷,就會逐漸克服解答問題時的盲目從眾心理和不合邏輯的猜測,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思維的邏輯性。推理的嚴密性。
二、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心理學認為十一二歲的孩子,已經(jīng)逐步產(chǎn)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們把他們當小孩看待,而要求尊重他們。我們上課時不能要求學生答問只許對不許錯。有些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常同一般學生不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近于荒唐,有時不易被老師理解,但認真考慮,他們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講完《將相和》,老師提問:“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同學表示喜歡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老師進一步啟發(fā)還喜歡誰?又有幾位同學說喜歡廉頗。老師滿意地點點頭,正準備結束講課,突然又有一位同學舉手了,老師表示意見相同的就不用重復了,但這位同學仍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叫起他,他說:“我喜歡趙王?!崩蠋燇@訝地問:“為什么?”學生振振有詞地說:“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的小官,趙玉看他有才華,就大膽地使用他。秦國本來是虎狼之國,在趙王與秦王面對面斗爭時,藺相如都挺身而出,戰(zhàn)勝強大驕橫的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每次斗爭勝利后,趙王就對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還高。我就喜歡趙王敢于大膽使用人這一點。”學生說得多好,有理有據(jù)。趙王本身也是統(tǒng)治者,但學生不涉及他的為人、執(zhí)政的情況,只就他用人這一點來評論,觀點鮮明、論述清楚、敢抒己見。老師給以肯定:“同學們都喜歡藺相如、廉頗,你能從不同角度看到趙王的優(yōu)點,這是很可貴的。你很善于思考。”這樣的肯定,調(diào)動了發(fā)言學生及全班同學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發(fā)言時消除了顧慮,充滿信心,增強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維慣性”,培養(yǎng)思維的變通性
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觀點,從而形成超常的構思。
如在十一冊里有一組課文都是寫人的記敘文,我抓住這些課文寫作特點的同異讓學生進行比較,從這個角度來提高學生分析文章、鑒賞文章的能力。如這樣提問:“《我的戰(zhàn)友》、《凡卡》、《奴隸英雄》都是寫人的文章,你最喜歡哪篇的寫法?”“三篇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著重刻畫人物外貌?哪篇著重刻畫語言和動作?哪篇文章又著重刻畫了神態(tài)?這些側重點都是根據(jù)什么確定的?”學生在比較中,認真思考、人人動腦、動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在分析。比較、鑒別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形成網(wǎng)絡,口頭表達能力及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糾正“思路狹窄”的缺點,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想像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xiàn)的事實的形象思維活動。因而我們說想像是創(chuàng)造力,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都離不開想像。
1、續(xù)講、續(xù)寫故事的結局。當學生讀完課文內(nèi)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續(xù)講、續(xù)寫故事內(nèi)容或結尾,豐富他們合情合理的想像能力。如講完《會搖尾巴的狼》、《凡卡》、《窮人》等課文引導學生續(xù)講,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寫出多種多樣的片段。
2、寫想像作文。低年級孩子學了《小猴子下山》一課,老師叫學生摹仿,自己編個童話故事,一句話一幅圖,可自繪可剪貼,最后粘貼成一本書。學生自編出許多小童話故事,如《先讓猴子媽媽吃》等。高年級學習《黃河象》后,寫《柏抱槐》,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寫《蓋大樓》等想像性作文。
3、寫一事一議的文章,訓練學生聯(lián)想的能力。聯(lián)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聯(lián)想。
篇3
一、著眼于“疑”,是讀與思的前提與基礎
數(shù)學是比較抽象的一門基礎科學,要想使兒童有很強的求知欲,必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從而使之積極、主動地閱讀和操作學習材料,并促進思維發(fā)展。課堂中我常抓住契機,巧妙設疑,利用學生好勝的欲望,為讀與思做好鋪墊:例如在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我先拿出長方體的教具,然后把它展開,用手演示一下長方體的表面有多大,接著設疑:“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呢?”學生們看著剛才我手中還是立體圖,轉(zhuǎn)眼間成了平面圖形,就想它們之間的關系,那到底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呢?思考片刻后,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且想急于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正確。這時,我就說:“同學們,請翻開書看課本上如何講的?是否和你所說的一樣?”學生們此時對數(shù)學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輕聲地讀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因此,“讀’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維的開端。教學中圍繞知識要點,制造懸念,能誘發(fā)學生迫切閱讀的動機。
二、著力于“導”,是讀與思的關鍵與重點
課堂中,教師主導不僅是用恰當?shù)姆绞絾⒌蠈W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導學生讀例題、讀思維過程進行自學,善于抓住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思維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自己學會所學的內(nèi)容,讓全體同學的智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較復雜的百分數(shù)應用題》時,根據(jù)例題是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百分之幾,我給學生出了三個思考題:(1)該題題意是什么,找出條件和問題;(1)題中的關鍵句是什么,該句說的什么意思:(3)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學生通過這三道思考題自學例題,深刻理解例題中所闡述的思維過程,并四人小組討論,一一解答問題,也層層深入地思考,根據(jù)教師的導讀,學生條理了思維過程,正確列出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該題。
我在他們的回答過程中進行點撥,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百分之幾就是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的量是這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所以,要使學生思路條理,必須在教師的主導下,以讀為本、讀出過程、讀出思路、讀出方法。
三、著手于“練”,是讀與思的鞏固與升華
課堂練習是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動的最好途徑。而在練習時,讀題、審題,不僅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是為分析、綜合,辨別等思維方式奠定了基礎。因而,著手于“練”,是讀與思的鞏固與升華。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練習中,設計了求火柴盒的外殼、內(nèi)殼的表面積、學生讀練習題時,要注意圖中所求的內(nèi)容進行區(qū)分,然后思考火柴盒內(nèi)殼、外殼分別是幾個面,并且將如何求,才可動手來做。在《稍復雜的百分數(shù)應用題》中,我將例題租加變化,將“增加了”改成“增加到”,讓學生讀出不同之處,再做出正確答案,這樣就提高的學生解題的靈活性。
篇4
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中展開思維。
思維的基礎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對直觀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須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積累。因此,充分感知積累表象是思維展開的前提和基矗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jù)應用題的內(nèi)容,借助直觀形象讓學生充分感知,從中積累反映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的表象,繼而根據(jù)表象思考解題思路,尋求解題方法,進行邏輯思維。例如教行程應用題:“張華和李誠同時從家里向?qū)W校走來,張華每分鐘走65米,李誠每分鐘走75米,經(jīng)過4分鐘,他們同時到校,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題意階段,教師必須通過“圖象直觀”(掛出題目內(nèi)容示意圖)和“動作直觀”(讓學生根據(jù)圖意表演),以及符號直觀(線段圖)等,讓學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題意,從中積累反映“相向”、“同時”、“相遇”、“速度”、“速度和”、“時間”、“距離”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間的相互關系,為思考解題思路奠定基礎。然后,才能對表象間相互關系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找出決定整體特征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即:距離=速度和×時間,而速度和指張華速度與李誠速度之和。這樣,解題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過程中歸納出來。
在分析、綜合中發(fā)展思維。
分析和綜合既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重要的邏輯思維方法。分析作為一種思維過程,是指將事物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加以研究,進而認識事物的構成和本質(zhì)。綜合則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因素和各個層次聯(lián)系起來加以研究的思維過程。應用題解答的思維過程一般就是對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進行分析和綜合的過程。例如分數(shù)應用題:商店運來蘋果200千克,梨是蘋果的4/5,運來梨和蘋果共多少千克?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圖象直觀讓學生感知題意后,抓住題目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探求問題與條件的數(shù)量關系。分析時可設計系列問題,解剖題目中的“問題”部分,啟迪學生思考、探究:運來的梨和蘋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幾部分數(shù)量組成;蘋果數(shù)量與條件中的什么數(shù)字聯(lián)系;梨的數(shù)量與條件中的什么數(shù)字聯(lián)系;如何從梨與蘋果的聯(lián)系中求出梨的數(shù)量。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從而形成解題思路,得出解題方法:先根據(jù)梨與蘋果的數(shù)量關系及蘋果的數(shù)量求出梨的數(shù)量,然后將梨與蘋果的數(shù)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jù)分數(shù)中單位“1”與部分的關系,簡化列式為200×(1+4/5)。
在比較中深化思維。
比較是探求事物間異同,發(fā)現(xiàn)事物間聯(lián)系的思維過程。進行比較有利于幫助學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優(yōu)劣,找出事物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例如分數(shù)應用題:(1)有兩捆電線,一捆長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電線長多少米?(2)有兩捆電線,一捆長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長多少米?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線段直觀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題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中引導學生明白:由于比較的標準不同,比較所得結果的含義當然也不相同,因此兩題的數(shù)量關系所表達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學生經(jīng)過比較列出兩題算式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兩個算式進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三個數(shù)量間關系的理解,從中分清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篇5
一、訓練提高思維能力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初中學生身心快速發(fā)展,腦重向成年人看齊,基本能夠從事比較復雜的腦力勞動,視覺、聽覺甚至超過成人,知覺的精確性、概括性越來越較高,不僅能觀察事物的細微處,還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意義識記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多數(shù)初中生有獨立探索的心理要求,也具備獨立探求的生理機能。語文既是一門語言學科,又是一門思維學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強調(diào)灌輸知識,也要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這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初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因為沒有思維,思想就無從產(chǎn)生;沒有思想,語言表達就是一種機械式復述,就談不上有意義的交流。
初中語文大綱明確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提高觀察、記憶、思考、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閱讀時要能對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寫作時要能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nèi)容,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語文課外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師,我們要充分領會新大綱著眼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而部署思維訓練的精神實質(zhì),切實增強在語文教學中狠抓思維訓練的意識,積極進行思維訓練的探索和實踐,全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zhì)。
要特別注意應試教育對學生思維訓練的影響。客觀地講,為了中考、為了名次,在越來越多的統(tǒng)一考試氛圍里,我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主體的需求和特點,以試卷和教學參考書為準繩,用標準的答案限制了本來就千差萬別的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保持相對獨立的清醒,在完成應試任務的基礎上,發(fā)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從未來人才更強調(diào)能力、更強調(diào)創(chuàng)新的大局出發(fā),想方設法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關鍵是打基礎、抓基本
初中生思維訓練的途徑很多,數(shù)學是最主要的,其它的英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等課程也在或多或少地進行著思維訓練的努力。語文作為初中最主要的課程,也是學生花時間最多的課程,發(fā)揮思維訓練方面的教學功能,要有所側重、有所分工,關鍵還是要從初中生思維能力仍處于形成之中、語文在初中各科中處于基礎地位的角度出發(fā),著力于打基礎、抓基本。
打基礎,就是要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夯實最初的基礎。思維能力不可能與生俱來,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訓練思維能力首先要訓練思維的基本要素。一是概括。概括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基本方法。要指導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能夠把同類歸在一起。比如讓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來概括文章的中心,通過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語言來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感知文章的表達方式來感悟各種表達的效果。二是分析。引導學生把組成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及個別屬性分解出來并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zhì)屬性和彼此之間關系。三是比較。引導學生通過對事物差異、正反、變化等的確定,從而更深刻、全面地認識事物,如同題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較、同一單元內(nèi)不同課文的比較、正反面文章比較、同題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較。
抓基本,就是要通過基本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實施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和提升。首先是閱讀、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閱讀離不開思維,思維是閱讀的靈犀。帶著思維去閱讀,閱讀才會更有效。但閱讀時還要“思考問題”會讓基礎尚淺,喜歡“享受閱讀”的初中生更加不愿意去用心閱讀。這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更加注重多渠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習慣。思維的主要方式是質(zhì)疑問難??梢允墙處熛?qū)W生質(zhì)疑,再引導學生通過思維解疑。如在引導學生讀《孔雀東南飛》時有意提出這樣的疑問:劉蘭芝與焦仲卿,一個“舉身赴清池”,一個“自掛東南枝”,這樣死了值得嗎?二人私奔行不行?起來抗爭行不行?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再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別無選擇的結論,就會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zhì)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也可以是學生向教師質(zhì)疑,再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解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從起疑開始。教師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引導他們把疑點作為深入學習的起點,疑而有問,問而去究。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質(zhì)疑的的機會。對好的質(zhì)疑要給予充分表揚,對一般的質(zhì)疑也要多加鼓勵,肯問、能思總比不問不思要好。其次是體驗、觀察環(huán)節(jié)。體驗的重點是事物的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當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愛,自然就會提筆抒寫心靈之言,情動而辭發(fā)。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點應落在養(yǎng)成學生邊觀察邊動腦思考的習慣上,指導學生注意尋求每一個細節(jié),不放過任何特殊之處,在對比中找出特點,從平?,F(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常的東西,或從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第三是聯(lián)想、想象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善于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石拱橋的橋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聯(lián)想到了“滿月之境”,由荷花池聯(lián)想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臘梅和翠竹聯(lián)想到做人的錚錚氣節(jié)。引導學生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比如以“未來的我”為主題讓學生想像自己長大后的情景,以“環(huán)境的發(fā)展”為主題想象地球的明天,以“電腦世界”為主題想象科學的未來等。
三、思維訓練需要社會支持、師生互動
訓練提高思維能力作為初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目的,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形成有利于狠抓思維訓練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不可否認應試教育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之深,記大量語知,背標準答案,讀不需要動筆的書,使得初中生遠離思維、懶于思維,也不敢思維。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管理者做起,需要語文教師的責任意識,也需要學生及家長的充分理解。作為教師,我們要將思想品德、愛國情操、審美情趣、個性品質(zhì)、思想方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熔鑄于我們的語文教學,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整、和諧的體現(xiàn);要以教為載體,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他們?nèi)グl(fā)散思維、聯(lián)想和想像;要把語言與思維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積極思維以及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加速獲取新的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質(zhì),增強語文能力。
篇6
一、認真審題、明確對象、聯(lián)想圖景、啟動思維。
力學習題有的給出一個物體,有的給出兩個或多個相關聯(lián)的物體。從物理過程看,有的給出部分,有的給出全部。認真審題就是要實現(xiàn)幾個轉(zhuǎn)換:1.由個別向一般轉(zhuǎn)換。
所有的力學解題開始應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代入運算時統(tǒng)一用力學的國際單位制(SI制),解題結束應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斷。
2.研究對象的實體向物理圖景轉(zhuǎn)換。
宏觀物體(大到天體);有做勻速運動的,也有做變速運動的;有個體,也否相關聯(lián)的群體。對題目給定的研究對象進行抽象思維,形成一定條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圖景。有趣的物理圖景促進學生的注意轉(zhuǎn)移,情感與圖景貼近,達到情景結合,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正常啟動。
3.物理過程向物體的狀態(tài)轉(zhuǎn)化。在力學范疇內(nèi)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有平衡狀態(tài)(靜止、勻速直線運動、勻速轉(zhuǎn)動)和非平衡狀態(tài)。物體處于何種狀態(tài)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決定。學生對物理過程和物體所處狀態(tài)的了解,減少了解題的盲目性。
4.已知條件向解題目標轉(zhuǎn)換。力學解題目標一般包括:畫出研究對象的示意圖。在圖上進行受力分析(不能遺漏所受到的每一個力,也不能憑空增加力),物體在各個時刻的狀態(tài)、位置、運用的物理規(guī)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敘述向示意圖形轉(zhuǎn)換。在根據(jù)題意畫出的圖上標明受力情況(按重力、彈力、摩擦力順序思考)。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狀態(tài),也用符號標出。學生通過畫圖對物理圖景有了直觀了解,觸景生情,增強了解題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認知,分配注意,發(fā)散思維。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嚴格的科學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學識水平階段嚴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維混亂,解題注意分配不合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強化以下幾方面意識:1.增強物理概念的物質(zhì)意識。每引入一個力學概念,應充分利用實驗或?qū)W生生活積累的已有經(jīng)驗,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實的物質(zhì)基礎上。
2.強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識。速度與加速度二者僅一字之差,都是力學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認知策略較差的學生把速度與加速度歸結在一個“光環(huán)”上,認為速度為零,加速度必為零。在這里描述物體運動快慢與運動狀態(tài)變化快慢是速度與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動能和動量、重量和質(zhì)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們的物理意義卻不相同。功和能的單位相同,前者是過程量,后者是狀態(tài)量,它們也有嚴格的界定。
學生樹立界定意識可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素質(zhì),有利于增強解題思維的自我調(diào)控意識。
3.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意識。力學解題時“雙向思維”的設計,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發(fā)散思維的條件。
三、運用規(guī)律、感知范圍、網(wǎng)絡信息、邏輯思維
中學學習的力主要有:牛頓運動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動能定理、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學生把物理規(guī)律成立的條件及適用范圍置于思維盲區(qū),需要對已建立的解題信息加以選擇。
1.根據(jù)物理過程選擇規(guī)律。
2.從已知條件選擇物理規(guī)律。
3.從解題結果檢驗物理規(guī)律選擇的合理性。
四、設疑開拓、點撥解惑、觸類旁通、深化思維
課本上的力學習題是教學大綱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從中獲取了探求知識的方法,思維敏捷。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解題一旦受阻,思維停滯,需要點撥才能展開。通過設疑點撥探究解惑,學生思維進入新的層次。
1.指導語點撥。
2.資料點撥。
3.情境點撥。
4.交流點撥。
篇7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思維訓練;學習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議論文的寫作越來越成為高中語文的重點和難點。一方面從高考作文的角度來看,議論文成為考查的常見文體,也是考查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運用成熟與否的標志;另一方面,從高中生發(fā)展來看,無論是未來走向大學的學習乃至走向社會發(fā)展,說話的條理性、簡潔性與說理性等,都會對高中生未來產(chǎn)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加強高中議論文寫作的教學與訓練,指導學生加強閱讀積累素材,增強學生議論文思維培養(yǎng),是改善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的有效途徑,也是高中語文教師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針對學生議論文寫作不足,在新課程下改進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方法與訓練,增強學生議論文寫作興趣,強化素材積累與運用,從而改變議論文言之無物或空洞的現(xiàn)狀
高中生寫議論文,最典型的通病就是言之無物。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特別是在網(wǎng)絡信息化時代,淺閱讀已然成為社會閱讀風氣,過多吸人眼球的信息,高中生幾乎不加篩選就加以吸收,這占用了學生的大量閱讀時間,而且這種篩選的信息還不能成為議論文的寫作素材,由此弱化了學生的閱讀積累。因此,新課程下高中議論文寫作首要條件就是改進教學方法與訓練,指導學生加強閱讀積累素材。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用演講和辯論的方式來改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習慣。通過學生自評、大眾評說與教師點評三者結合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強化。如圍繞著學習《邊城》來展開一個時代的命題辯論――選擇在一線城市工作生活好還是二、三線城市工作生活好?因為來自《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與熏陶,與來自現(xiàn)實一線城市的便利,很容易構成議論文寫作的素材。通過課堂辯論的形式,學生因為立場選擇的差異,就必然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儲備與積累,這在客觀上必然促進了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而即使不參與辯論過程的學生,也會在觀看辯論過程中積累下寫作素材,從而為議論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辯論點評過程不僅可以素材積累,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一來,課堂辯論就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而且能利用點評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閱讀進行引導。由此可見,加強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法的革新,對學生寫作興趣與知識積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在新課程下突破議論文說理性不強的困局,結合學生實際,利用范文指導學生優(yōu)化議論文寫作過程的條理性,加強學生思維訓練,使學生議論文寫作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高中生寫議論文條理不清晰、說理性不強,是另一常見的困境。這反映出學生思維訓練不足,其主要體現(xiàn)在觀點論述不清晰、邏輯層次不強,只有依附于材料來進行寫作,從而使議論文的整體結構零散而雜亂。要引導學生走出這種困局,就要加強教師在學生議論文寫作過程的指導,通過對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分類,進行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從條理性和思維能力進行針對性訓練,才能使學生從習慣上改變這種狀況,推動高中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從筆者的經(jīng)驗來看,要加強學生思維訓練與條理性訓練,可以從多方面同時進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內(nèi)容,通過課文的學習分析,達到示范作用。教材每篇課文的選入,都經(jīng)過了專家的精挑細選,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結構安排與說理上,都是很好的范文。如結合賈誼《過秦論》的論述層次分析,不管是條理性還是思維能力,都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好的啟發(fā)。其次,通過學生作文分析,對學生進行思維與條理訓練。學生的作文是議論文思維訓練與條理訓練很好的材料,通過對學生作文條理的不同安排,對說理材料的不同選擇與調(diào)整,作文的效果就體現(xiàn)出不同的水平與層次。這不僅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思維與條理訓練的重要性,而且通過這種作文分析,對學生思維與條理訓練提供了參考價值。最后,要讓思維訓練與條理訓練成為語文教學的基本訓練。語文教學不管是課文學習還是作文教學,都要從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條理性進行訓練,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能培養(yǎng)起一定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下,語文教師不僅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還要細心觀察與琢磨學生議論文寫作現(xiàn)狀,有針對性地從素材與思維兩方面來加強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從而改變學生議論文寫作言之無物、言而無理、言之無序的現(xiàn)狀。因此,新課程下的議論文寫作,要以思維訓練來梳理思路,以素材積累與運用來扎實基礎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使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提高寫作興趣,增強寫作信心,從而逐步改變新課程下議論文寫作教學難、作文難、精品少的情況。
參考文獻:
篇8
【中文摘要】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二者之間本身就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梢哉f,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就在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鑒于思維和語言表達密切的關系,本文從發(fā)散思維、收斂思維和辯證思維三方面入手,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通過思維訓練牽動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英文摘要】 The core of Chines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 And the two elements themselves affect each other. We can say that in Chinese teaching,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lie in the training of their thinking 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ought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I have sum up some methods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by training their thinking abilities with a lot of practice. I will expound my viewpoint in three aspects: Divergent thinking, Polymerization thinking and Discriminate thinking.
【中文關鍵詞】 語文教學; 思維訓練; 語言表達; 牽動
【畢業(yè)論文目錄】
中文摘要 6
一、思維和語言表達的關系 6-10
(一) 思維、思維訓練和語文思維訓練 6-8
1、思維的內(nèi)涵 6
2、思維的分類 6-8
3、思維訓練和語文思維訓練 8
(二) 語言表達的重要性 8-9
(三) 思維和語言表達的關系 9-10
二、語文教學中幾種思維訓練牽動語言表達的途徑和方法 10-23
(一) 發(fā)散思維 10-16
1、力求新穎——作文立意的發(fā)散思維 10-13
1)變換角度,多向思維 10-11
①打破習慣性思維的限制 10-11
②發(fā)掘文題的比喻、引申義 11
③發(fā)掘文題材料的內(nèi)涵 11
2)反彈琵琶,逆向思維 11-12
①為反面人物評反 12
②對正面人物質(zhì)疑 12
③寓言新解 12
④名言新說 12
3)過猶不及,避免極端 12-13
2、引導拓展——作文選材的發(fā)散思維 13-15
1)運用聯(lián)想,廣泛取材 13
①聯(lián)想的申發(fā) 13
②聯(lián)想的擴展 13
2)殊途同歸,一材多用 13-15
3、鼓勵多變——作文語言的發(fā)散思維 15-16
1)詞語突破常規(guī) 15
2)修辭豐富多彩 15
3)句式靈活多變 15-16
(二) 收斂思維 16-19
1、去粗取精,選擇最佳立意角度 16-18
1)選擇最切題的角度立意 16-17
2)選擇最深刻的角度立意 17
3)選擇最新穎的角度立意 17
4)選擇最熟悉的角度立意 17-18
2、形散神聚,選材萬變不離其宗 18
1)選擇最切合主題的材料 18
2)選擇最具表現(xiàn)力的材料 18
3、畫龍點睛,點明文章中心主旨 18-19
(三) 辯證思維 19-23
1、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問題 19-21
1)全面把握話題的正面和反面、主要和次要等方面 20
2)關系型話題作文審題時避免顧此失彼 20
3)通過辯論全面認識問題 20-21
2、引導學生發(fā)展地看問題 21
3、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21-23
三、結束語 23
英文摘要 23
篇9
馮麗亞
(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江蘇 常州 213100)
摘 要:在語文學習中,高中學生因邏輯思維能力的欠缺,已影響到閱讀與表達的質(zhì)量,這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們必須從兩方面來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一、加強邏輯思維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第二、加強邏輯思維訓練 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關鍵詞:高中學生;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語言理解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課改和二期課改的三種語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課改的S版教材編排了十九項邏輯知識要點,雖略嫌簡單,但為能在高中語文教學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訓練提供了方便。我們在使用的一期課改H版語文教材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特意將分散在S版語文教材各冊中的十九項邏輯知識要點匯集起來,作為邏輯思維訓練的教材印發(fā)給學生,通過專門安排課時教授和日常授課時的補充,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一、加強邏輯思維訓練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漢代揚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說話;唐朝李善,以講《文選》留名,卻不擅作文。他們或許已掌握有關知識,但肯定缺乏相應的訓練,以至說寫不能兩全,造成缺憾。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似乎是兩碼事,實際都是將語言組織起來表達思想感情。語言是按一定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要能說會寫,就操作層面而言,除了語言學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邏輯學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知識在語言的表達中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記敘性文章的寫作,著重記敘人物的命運、事情的過程,主要運用敘述和描寫的表達方式,語言要求生動形象,有感染力;議論性和說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說明情況,主要運用議論和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要求準確簡練,有說服力。無論是記敘文或論說文,都應有明確的主旨,并圍繞主旨組織材料由詞生句,積句成篇,做到脈絡分明,語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審題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命題作文的題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確定,不能違反同一律。我們從邏輯角度專門對審題進行了探討。
立意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立意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在讀者便是主旨,雖然這兩者不盡然一致,這里且不作探討。立意(有的題目就體現(xiàn)了立意)往往是判斷,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記敘性文章即使是主題先行,有時也會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違反邏輯,因為這類文章意在寫個別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來說理或說理概括得正確即可。但學生常在升華主題的習慣驅(qū)使下,學《伊索寓言》做法,為自己的記敘內(nèi)容說理,弄不好會出邏輯問題。議論性文章任務就是說理的,出邏輯問題的情況要多。如將 “勤奮出天才”作為文章的“意”。根據(jù)邏輯判斷原理,“勤奮”是“天才”的必要條件,但一些學生常會誤將“勤奮”當作“天才”的充分條件,甚至當作充要條件。那么,許多“勤奮”者而不能成為“天才”,便無法作解釋了。在這樣的虛假的違反邏輯的說理中,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勤奮”的真正涵義,一方面會滋長了說假話的習慣,一方面會形成放棄“勤奮”的意念。在立意上有這樣的問題,在文章的行文時也有這樣問題。我們在學生的作文中,發(fā)現(xiàn)大量類似問題,S版語文教材的邏輯知識沒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條件的三種判斷,在數(shù)學中作為數(shù)理邏輯學生曾學到過,卻無法移用到語文學習中來,我們在作文講評中數(shù)次作了這方面的講解和分析。
議論文的歸納和演繹兩種論證方法就是兩種邏輯推理形式。在實踐中,完全歸納法很少用,在議論文的論證時更少用,而經(jīng)常用的是簡單枚舉推理。但運用枚舉歸納如果選用材料不妥,極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蠻橫之理。因此,在材料準備上要選擇各類有代表性的盡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幾個材料進入文章。演繹推理在使用時,最多的是三段論。學生在學過三段論知識后,深有感觸地認為,原來我們經(jīng)常在使用三段論。事實上,無論是學過還是沒學過邏輯的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三段論說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論概念、公理、規(guī)則和規(guī)則可以更自覺地掌握說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二、加強邏輯思維訓練 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讀《孟子》會被其雄辯所折服,孟軻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邏輯學還沒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學問,但用形式邏輯知識分析,正是其邏輯思維的語言體現(xiàn)了強大的論辯力。無論是議論性、說明性還是記敘性文章,要真正讀懂,不僅需要語言學方面的知識,還應具備邏輯知識。
篇10
論文關鍵詞:淺談,數(shù)學,教學,中的,逆向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歷來是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是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而逆向思維訓練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中一般注重對學生的正向思維訓練,而逆向思維訓練往往重視不夠,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水平難以提高,尤其是對于那些數(shù)學功底較弱的學生,很容易造成思維上的惡性循環(huán).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定義教學中逆向思維的訓練
教科書中,作為定義的數(shù)學命題,其逆命題往往是成立的。因此,學習一個新概念,如果能從逆向切入,學生不僅能對概念辨析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徹,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雙向考慮問題的良好習慣.如在向量教學中,關于向量垂直定義為:
非零向量a、b,若a⊥b,則a·b=0.
反過來,對非零向量如果a·b=0,是否有a⊥b?
又如,逆用方程根的定義解下列兩題,比用一般方法要簡捷.
例1(1)解方程(7-4)x-7x+4=0
因為7-4-7+4=0,所以1是此方程的一個根,設另一根為x2,則
1·x2=,故x2=48+28
(2)已知a、b為不相等的實數(shù),且a=7-3a,b=7-3b,求
+的值.
顯然,a、b是方程x=7-3x的兩根,由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即可解之。
二.公式教學中逆向思維的訓練
數(shù)學中的公式都是雙向的,然而很多學生只會從左到右使用,對于逆用往往不習慣.在公式教學中,應注意強調(diào)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聚合與展開.
例2求sin(-3x)cos(-3x)-cos(+3x)sin(+3x)的值
分析:該題基本符合sin(+)展開式結構,只是角度不符,但-3x與+3x、-3x與+3x恰是余角關系.
解原式=sin(-3x)cos(-3x)-sin(-3x)cos(-3x)
=sin(-)=.
例3已知,cos(-)=,sin(+)=-,求sin2的值.
分析:本題很自然地去逆向思考2的來源,結合已知的兩種復合角-與+,不難看出已知角與解題目標角間的關系:
2=(+)+(-)
解:,∴0-,+
∴sin(-)==
cos(+)=-
sin2=sin〔(+)+(-)〕
=sin(+)cos(-)+cos(+)sin(-)=-
在公式的應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雙向訓練,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運算法則在教學中逆向思維的訓練
在運算法則教學中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有利用學生對法則的掌握,在教學中要反復訓練,如集合教學中:
如果A是B的子集,那么A∩B=A,A∪B=B,可列舉一些逆向應用的例子.
例4若集合A={1,2,3,4},A∩B={1,2},B=?答案唯一嗎?
A={1,2,3,4},A∪B={1,2,3,4,5},B=?答案唯一嗎?
如此多角度、多向思考問題,對思維水平的提高很有益處.
4.解題教學中逆向思維的訓練
解題能力是學生數(shù)學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解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審題,只有審清了題設與題設、題設與結論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才能找到解題切入點,從而使解題順暢。逆向思維在解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予以重視。
例5已知拋物線y=mx-1上存在著以直線x+y=0為對稱軸的兩個點,求m的取值范圍.
分析:為了求得m的取值范圍,逆向思考條件中“兩個對稱點”與直線、與拋物線的內(nèi)在關系,即
(1)關于直線x+y=0對稱;
(2)均在拋物線y=mx-1上
(3)兩點的存在性.
解:P,Q兩點關于直線x+y=0對稱,
可設P(x,y),Q(-y,-x),
又P,Q在拋物線上,則有
兩式相減得:
(x+y)[m(x-y)-1]=0
又x+y0,∴m(x-y)-1=0,即yx-,代入(1)得:
mx-x+-1=0,
又P,Q是拋物線上的兩個不同點,故該二次方程有異根,則>0
解得m>.
評析:分析思路運用了“執(zhí)果索因”即逆向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在數(shù)學解題中應用非常普遍,如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的證明題等等,教學中應予以重視.
5.定理教學中逆向思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