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1 16:3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唐代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唐代古詩

篇1

古代文學論文論唐代的規(guī)范詩學

這里使用的“規(guī)范詩學”一語,來自于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定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詩學的定義》一文中指出:“有一種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它表現(xiàn)在規(guī)范詩學中。對現(xiàn)有的程序不作客觀描述,而是評價、判斷它們,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來,這就是規(guī)范詩學的任務。規(guī)范詩學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雹?之所以要借用這樣一個說法,是因為它能夠較為簡捷明確地表達我對唐代詩學中一個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詩學的核心就是詩格,所謂“詩格”,其范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詩擴展到其他文類,而出現(xiàn)“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清人沈濤《匏廬詩話·自序》指出:“詩話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則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評,初不以話名也?!雹?唐代的詩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賦格)雖然頗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約有六十余種之多③?!案瘛钡囊馑际欠ㄊ?、標準,所以詩格的含義也就是指做詩的規(guī)范。唐代詩格的寫作動機不外兩方面:一是以便應舉,二是以訓初學,總括起來,都是“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規(guī)范詩學”一語來概括唐代詩學的特征。

一、“規(guī)范詩學”的形成軌跡

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對于隋唐五代一段的歷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紹虞先生名之曰“復古期”④,張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張少康、劉三富先生則名之曰“深入擴展期”⑥。言其“復古”,則以唐人詩學殊乏創(chuàng)新;謂之“中衰”,則以其略無起色;“深入擴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約三百八十年(581—960)間的文學批評價值何在,地位如何,實有待從總體上予以說明并作出切實的分析。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大轉(zhuǎn)折。在此之前,文學批評的重心是文學作品要“寫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轉(zhuǎn)移到文學作品應該“怎么寫”。當然,從“寫什么”到“怎么寫”的轉(zhuǎn)變也并非跳躍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簡略勾勒一下這個轉(zhuǎn)變的軌跡。

文學規(guī)范的建立,與文學的自覺程度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話題。關于什么是文學的自覺,依我看來,文學是一個多面體,無論認識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自覺??鬃诱J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認為說《詩》者當“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⑦,能說這是對文學 (以《詩》為代表)的特性無所自覺嗎?《漢書·藝文志》中專列“詩賦略”,這表明自劉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認識到詩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視的賦,應該具備“惻隱古詩之義”;至于歌詩的意義,也主要在“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一句話,他們重視的還是“寫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看,曹丕《典論·論文》中“詩賦欲麗”的提出,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轉(zhuǎn)換,因為他所自覺到的文學,是其文學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來表現(xiàn)?!霸娰x欲麗”的“欲”,假如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中的兩“宜”一“尚”聯(lián)系起來,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內(nèi)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種外在規(guī)范的意味。所以我認為,唐人“規(guī)范詩學”的源頭不妨追溯到這里。

唐以前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允推劉勰《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た傂g》專講“文術”之重要,所謂“文術”,就是指作文的法則。其開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筆的區(qū)分是對作品文學性的進一步自覺,但劉勰并不完全認同這一提法,他認為這種區(qū)分于古無征,“自近代耳”。又對這一說的代表人物顏延之的意見加以批駁,最后說出自己的意見:“予以為發(fā)口為言,屬筆為翰?!雹?口頭表述者為言,筆墨描述者為翰,這反映了劉勰對于文采的重視。“翰”指翠鳥的羽毛,晉以來常常被用以形容富有文采的作品,這是時代風尚。然而在劉勰看來,用筆墨描寫的也并非都堪稱作品,強弱優(yōu)劣的關鍵即在“研術”。據(jù)《文心雕龍·序志》,其書的下篇乃“割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崇替于《時序》,褒貶于《才略》,怊悵于《知音》,耿介于《程器》”,涉及文學的創(chuàng)作、批評、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理論。其中創(chuàng)作論部分,又涉及文學的想象、構(gòu)思、辭采、剪裁、用典、聲律、煉字、對偶等命題,部分建立起文學的寫作規(guī)范,雖然還不免是籠統(tǒng)的。

篇2

周代果實未成熟嚴禁入市場

古代商品經(jīng)濟雖然不斷發(fā)展進步,但食品保鮮和儲存技術并不發(fā)達,大多數(shù)蔬菜、水果、生鮮受到時令和地域的限制,流通不廣泛,利潤也有限,因此利用食品投機牟利的案件很少。

盡管如此,考慮到食品安全關系重大,國家仍然作出特別規(guī)定。《禮記》記載了周代對食品交易的規(guī)定,這大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食品市場管理的記錄:“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

這里所說的“不時”,意思是未成熟??梢姙榱吮WC食品安全,防止未成熟的果實引起食物中毒,從周代開始,國家就嚴禁它們進入流通市場。

而且,為了杜絕商販們?yōu)槟怖鵀E殺禽獸魚鱉,國家還規(guī)定,不在狩獵季節(jié)和狩獵范圍的禽獸魚鱉也不得在市場上出售。

周代的食品交易內(nèi)容,大致還是以直接采摘、捕撈的初級農(nóng)產(chǎn)品為主,因此主要關心的是它們的成熟度。

唐代有毒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被判處絞刑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食品交易的品種越來越豐富。

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利潤,在商品中做手腳,最常見的是酒家在酒中摻水,嚴重時甚至以水代酒。不過,雖然投機活動并不少見,但危害到人身安全的例子卻不多,大多奸商只是在分量和質(zhì)量上打折扣。但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商人為了盈利,昧著良心出售有害食品,為此法律也作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

唐代杜絕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根據(jù)《唐律疏議》可知,一旦某種食物變質(zhì),已經(jīng)讓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須立刻焚燒,否則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毀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如果這種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則要被判處絞刑。別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本應被焚燒但未被焚燒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過失殺人來處罰。

宋代行會來把質(zhì)量關

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描繪了東京開封的繁華畫面,并且以大量筆墨寫到飲食業(yè)的繁榮。除了專門的酒樓、食店(風味飯店)、肉行、餅店、魚行之外,還有許多流動商販,在大街小巷和各大飯店內(nèi)販賣小吃、零食。這些小商販的產(chǎn)品包括點心、干果、下酒菜、新鮮水果、肉脯等等不下百種。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里,則提到了臨安的各種食品市場和行會:米市、肉市、菜市、鮮魚行、魚行、南豬行、北豬行、蟹行、青果團、柑子團、鲞團。

篇3

唐詩宋詞中多少過往的經(jīng)典與浪漫,織就了我濃濃的古典情懷……

每讀唐詩宋詞,仿佛自己擎一把雨傘,漫步于濕潤的江南,想起那哀怨凄婉的故事,想起那古樸的碎石路,其中必然有一條通向蘇堤、通向沈園、通向傷心橋。唐詩宋詞,向我的心靈訴說著昔時的風情漫漫,竹影依依,九曲回廊,荷花飄香。展現(xiàn)了那芳草萋萋、重重疊疊,斑駁著“錯”與“莫”的斷井頹垣。

每讀唐詩宋詞,仿佛自己提攜著玉龍,馳騁于塞北的沙場,想起那為國捐軀的悲壯,想起那血染的黃沙道,其中必然有一條延至樓蘭、延至祁連、延至無定河。唐詩宋詞,向我的心靈訴說著昔時的烽火連綿,鼓角爭鳴,萬里河山,刀光劍影。展現(xiàn)了那曾經(jīng)硝煙彌漫、驚天泣地,埋藏著五千貂錦的舊都古城。

翻開唐詩宋詞,就像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斕而真真切切的夢……

篇4

    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結(jié)合中國古代史課的教學實際,我從政教專業(yè)2001級開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在采用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講授法的基礎上,嘗試采用了學生自主講課法、專題討論法等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內(nèi)容如下:

    (一)學生自主講課法

    由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自主講課,與教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由于中國古代史課開在第一學年一、二兩個學期,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都學習過此課程,高中階段又剛剛學完本課程內(nèi)容,所以對中國古代史的內(nèi)容比較熟悉。在這種背景下,完全采用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講授法進行授課,顯然無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以突出其“主體”地位,于是,我將 2001 級 1 班 40 名學生分成 10個小組,每小組 4人,利用每次中國古代史課20-30分鐘的時間,請一組學生分別到講臺上進行自主講課1次,一個循環(huán)下來需要10周,這樣一學年下來,約 3個循環(huán),每個學生大約能講課3次。其步驟:

    第一次為自由講,即不限定內(nèi)容,由學生自由發(fā)揮。

    第二次為限定講,即限定學生所講內(nèi)容必須在中國古代史課的范圍內(nèi)。

    第三次為命題講,即規(guī)定學生所講內(nèi)容必須在當堂老師所要講的內(nèi)容的前后兩章范圍內(nèi)。由于中國古代史課開設一年,上課時間為 33周,每周一次課進行 4人次,三步驟在一學年內(nèi)實施大約需要 30周,剛好一個周期。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 “主體地位”,但決不能忽視了教師的 “主導地位”,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堂課,教師都要針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幫助,以使學生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又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真正體現(xiàn)他們的 “主體地位”。

    采用這種方法教學,雖然課堂教學時間減少了,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地發(fā)揮,即不必泛泛去講解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而只需講解重點、難點內(nèi)容和學術前沿動態(tài)以及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而作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體現(xiàn)者的學生,其 “主體”的能動作用也得到充分發(fā)揮,即由過去被動的“聽”到現(xiàn)在主動的“講”,在講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專題討論法

    即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個專題展開討論,以完成討論課教學任務。其步驟:

    (1)準備階段:課前預習,結(jié)合授課內(nèi)容,由教師在每次課前給學生設置一些參考題目,并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參考資料和書目,同時適當點撥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2)操作階段:課上參與,由教師在課前將學生分成4 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定一名小組長,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討論,教師不再介入,最后每個小組選派1-2名學生對本組的觀點進行闡述、歸納、總結(jié)。

    (3) 收尾階段:課后總結(jié),一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基本完成后,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jié),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或參考性的結(jié)論,以完成其教學過程。

    這種討論一個學期大約進行2次左右,一學年 4 次左右,約需要 12 學時。研討課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需要知識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或一定的系列后才可以進行,如:農(nóng)民戰(zhàn)爭問題、封建中央集權(quán)加強問題、封建土地制度問題等等,因此不宜經(jīng)常進行。一般在第一學期進行1次,第二學期進行2-3次為宜。在三步驟進行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定要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jié)合,如果過分突出了 “主導”作用,討論課就失去了意義;如果過分突出了“主體”作用,討論課就失去了方向。

    采用專題討論法后,收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調(diào)動了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積極性,使師生均處于積極的參與狀態(tài),形成互動局面。

    第二,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修正了部分學生思維的惰性和不良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第三,培養(yǎng)了師范生的各種從師能力和素質(zhì),尤其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jīng)過對 2001 級學生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從學生自主講課法來看效果顯著,一個周期下來,學生的表現(xiàn)由第一輪的緊張,到第二輪的放松,再到第三輪的自然,課堂狀態(tài)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材料的組織也越來越有條理、周密、深刻,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自主講課法也可以說是專題討論法的基礎階段,這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問題。

    從專題討論法來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剛采用這種方法時,學生往往配合不好,許多學生被動發(fā)言,缺乏主動性。經(jīng)過第二次嘗試,基本上改變了第一次的被動局面,在討論課上,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在這種氣氛影響下,連平時不愛講話的同學的積極性也被調(diào)動起來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專題討論法可以說是學生自主講課法的化階段,這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學生的分析、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問題。

篇5

既演“大合唱”又善唱“小戲”

陂塘村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作物種植區(qū),念活農(nóng)業(yè)經(jīng)是發(fā)展農(nóng)村經(jīng)濟、增加農(nóng)民收入的重要出路。為此,在鐵山港區(qū)的組織下,廣大黨員干部走出去參觀學習,結(jié)合本村的實際,制定了既唱“大合唱”、又唱“小戲”的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大力發(fā)展特色農(nóng)業(yè)和品牌農(nóng)業(yè),甘蔗、木薯、西瓜等經(jīng)濟作物已成為村里的三大支柱產(chǎn)業(yè),形成了馬鈴薯、辣椒、葡萄、淡水養(yǎng)殖和噸糧田等10大農(nóng)業(yè)基地,培育出了豆角、青瓜、芹菜等特色產(chǎn)業(yè),研發(fā)和推廣了“青瓜套種豆角”的良法。

精心服務奏和弦

近年來,陂塘村相繼建起了農(nóng)副產(chǎn)品流通服務中心、電子技術信息站、科技信息窗、農(nóng)資代銷店,過去產(chǎn)供銷三大難一下子迎刃而解。通過網(wǎng)上信息,防城港、欽州的瓜商們紛紛前來采購,“黑美人”西瓜供不應求。2006年以來,科技信息站為農(nóng)民提供了1300條信息;農(nóng)資代銷店為農(nóng)民供應了1000多噸肥料、200多噸飼料、2噸農(nóng)藥和薄膜;農(nóng)副產(chǎn)品流通中心除為村民推銷西瓜200多噸外,300多噸木薯、400多噸甘蔗也乘著流通中心的快車駛向各方。

圍繞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優(yōu)化,陂塘村加強農(nóng)業(yè)科普宣傳教育,先后協(xié)助科技局、農(nóng)業(yè)局及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等有關部門,深入各自然村開展實用科技咨詢和現(xiàn)場示范講解、科技圖書展、優(yōu)良農(nóng)產(chǎn)品展等活動,為農(nóng)村群眾送去了簡單易學的科技文化快餐。先后組織了西瓜、果蔬、養(yǎng)殖等農(nóng)業(yè)實用技術培訓班29期,培訓群眾達3000多人次,村里還制訂了農(nóng)業(yè)發(fā)展獎勵措施、開展品種對比示范活動。

再譜新曲唱新風

篇6

【關鍵詞】模袋混凝土;質(zhì)量控制;應用。

1 工程概況

蘭溪市是我省18個重點防洪縣市之一?!叭凇币陨霞昝娣e1.82萬km2,多年平均過境水量166.5億m3,下游又受富春江電站的尾水頂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幾乎每年都要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是全省重點防洪城市之一。2010年省長呂祖善、副省長葛慧君視察蘭溪市防汛工作,指示“全力加快錢塘江干堤農(nóng)防加固建設,原計劃5年完成的農(nóng)防加固任務用3年時間完成,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蘭溪市錢塘江農(nóng)防加固工程位于蘭溪市境內(nèi),主要為富春江庫區(qū)干堤及部分支流回水堤,加固堤線主要分布于蘭江、衢江、金華江,加固堤防長70余km。2011年開工建設31.04km,其中有14.3km堤防采用20cm厚模袋混凝土進行堤基護腳、護岸。為此,模袋混凝土的施工質(zhì)量控制也成為參建各方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

2 設計要點

2.1 水文地質(zhì)條件

蘭溪地區(qū)已建堤防堤基土層為多元結(jié)構(gòu),主要由Ⅱ1層粉質(zhì)粘土、Ⅱ2層粉質(zhì)粘土、粘質(zhì)粉土,Ⅱ3層粉細砂和Ⅳ層砂卵礫石和Ⅴ層泥質(zhì)粉砂巖組成,上部土層基本以松散~稍密實狀為主,Ⅱ3層粉細砂滲透系數(shù)K=(2.0×10-4~7.1×10-4)cm/s,屬中等透水性,Ⅳ層砂卵礫石層滲透系數(shù)K=1.9×10-3cm/s為中等~強透水性,部分粘性土蓋層較薄或缺失,地勢低洼或水塘處,易發(fā)生滲漏,存在滲漏和滲透穩(wěn)定問題。當?shù)袒芎樗诟咚坏拈L期浸泡時,對堤基的滲透穩(wěn)定性影響較大,需進行加固。

2.2 模袋技術指標

模袋是采用合成纖維機織而成雙層織物做成的袋子,兩層機織布之間每隔20cm有一組拉筋相連,且模袋布應考慮伸縮余量[1],根據(jù)本地工程實施經(jīng)驗,基本預留5%的長度余量,每塊模袋寬度為6m,根據(jù)模袋的長度預留1個混凝土沖灌口。模袋的選擇是模袋混凝土應用中的首要條件,根據(jù)本工程情況,設計選擇無濾水點型編織布模袋。其主要設計技術指標見下表1。

2.3 模袋砼設計斷面

設計模袋護坡考慮其防滲效果,采用C20砼,厚20cm,模袋頂(底)平臺為1.5m,坡比為1.75,模袋鋪設至基巖,模袋長度不一,以實際開挖的基巖高程為準,且模袋砼起止端備4m范圍鋪設兩層,厚度為40cm。

3 模袋混凝土施工質(zhì)量控制要求

3.1 現(xiàn)場準備

模袋混凝土施工前都要進行整坡工作,以保證模袋混凝土成品的平整度。整坡平整度允許偏差,水上控制在10cm以內(nèi),水下則控制在15cm以內(nèi)。在蘭溪農(nóng)防加固工程張坑片整坡過程中,基礎土方開挖時,發(fā)現(xiàn)水下23.30~22.90部分為淤泥,經(jīng)各方現(xiàn)場踏勘之后,確定予以挖除,并用砂石料進行回填。設計模袋底高程為21.98,但實際基巖面為22.30~22.50,基巖有所抬高,在開挖過程別需注意的是模袋底腳開挖至基巖面后,需將底部強風化的巖石等雜物清理干凈,保證模袋底腳無松動巖石及雜物。

蘭溪本地采用自拌混凝土泵送施工,現(xiàn)場為保證混凝土施工進展,設置兩臺350攪拌機同時進行,泵送距離控制在200米以內(nèi)。

3.2 模袋鋪設及固定

模袋按設計要求在工廠進行整片制作,根據(jù)本地開挖情況,長度基本在8.5~9.0m之間。鋪設前由將卷好的模袋布搬至鋪設地點,鋪設的順序為豎直方向由水上至水下、水平方向順水流方向自上而下進行鋪設。其中需注意的是需將模袋兩個側(cè)邊卷齊,以便在鋪設過程中掌握模袋邊線的就位位置。為使兩片模袋結(jié)合緊密,采用人工縫制及鋼絲綁扎兩種方式結(jié)合進行搭接。

在模袋鋪設時,需布置鋼管定位樁固定。鋪設前在現(xiàn)場設置定位樁及拉緊裝置,定位樁打設在距模袋1.5米處,其間距宜為1~2米,且每塊模袋不少于4根。

3.4 混凝土充灌

模袋混凝土施工采用泵灌法。充灌過程中,混凝土泵管與模袋注料口用鐵絲扎牢固,同一灌口的混凝土充灌工作連續(xù)進行。模袋充灌順序采取自下而上逐排口充灌,每排充灌順序為由模袋搭接的一側(cè)開始向另一側(cè)逐口充灌。因為本工程模袋基巖較高,模袋長度較短,且水深只有1.5m左右,故模袋施工速度比之其他地方較快,且無需潛水員,施工方便。為防止模袋中有多余的空氣和水份,采用直徑2.5mm空心探針插入模袋進行排放,當模袋澆筑完畢后,人工將表面沖洗干凈并及時進行灑水養(yǎng)護。

4 施工中存在問題及措施

4.1 堵塞現(xiàn)象

在蘭溪農(nóng)防模袋混凝土施工中,堵塞現(xiàn)象最為常見,特別容易在輸送管道及模袋內(nèi)堵塞,其出現(xiàn)主要原因分析及處理如下:

(1)送料機械老舊。由于施工單位使用的泵送機械一般都比較陳舊,機械基本都已開始老化,零件損壞或上次澆筑后機械內(nèi)混凝土未清理干凈。要求施工隊伍在選用機械上,應優(yōu)先選擇新機,在澆筑前應先進行試灌,以確保機械正常使用。

(2)塌落度變化。按照設計要求,塌落度應在18~22cm之間,經(jīng)過多次試驗之后,塌落度22cm時,砼容易離析, 析水量大,造成模袋充灌不飽滿。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塌落度是保證泵送管不堵塞的重要因素。

(3)砼配比不合適。因配比不適,也是導致堵塞的主要原因。本地混凝土配和比為1:0.45:1.73:1.95,由于模袋混凝土和一般的混凝土相比,需要滿足泵送和填充的要求,其水泥漿量大,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一般占混凝土總量的30%,其砂率控制在0.45~0.50之間,水灰比控制在0.45~0.55之間,細石子(最大顆粒不大于20mm),為保證混凝土的強度,在現(xiàn)場已配備料筒,并做上標記,嚴格按照配比進行拌合。

4.2 鼓脹現(xiàn)象

模袋充灌應控制泵送的壓力和流速,泵送壓力應介于0.10~0.15MPa之間,充灌速度速度宜控制在9~11m3/h,泵機連續(xù)加壓泵送3次后應間歇一段時間,待砼在模袋中散開后再繼續(xù)加壓充灌,若加壓過快,則會造成模袋鼓包甚至爆裂。在張坑片模袋澆筑過程中,曾發(fā)生了一次鼓脹現(xiàn)象,由于拌合機送料人員與現(xiàn)場充灌人員配合不及時,導致了充灌速度過快,模袋內(nèi)拉繩被拉斷,隨后現(xiàn)場立即停止充灌,待初凝后對模袋內(nèi)離析的砼及不合格料進行挖除并清洗干凈,之后再重新進行澆筑。嚴重的鼓脹情況會影響模袋平整度及水上外觀,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進行處理。

5 結(jié)語

模袋混凝土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引入我國,其施工簡單,無須圍堰,可水上水下直接施工,在條件適宜的工程使用,可以起到減少投資和縮短工期的作用,且能夠形成大面積的防滲性能好、強度高的混凝土防護岸坡,其外觀整齊美觀,具有整體性,表面凹凸不平,具有流線形的結(jié)構(gòu),抗沖性強,防護能力好,可起抗浪減壓作用。 該技術在蘭溪市堤防加固實踐應用,能有效得保護壩腳,處理效果明顯,對相應的工程施工,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篇7

不論是前幾年高考,還是2016年高考,古代詩歌的選材主流都是唐詩宋詞,呈現(xiàn)出平穩(wěn)態(tài)勢。近年來全國卷Ⅰ古詩的選材,就足以證明。在2011到2016年的高考中,全國卷Ⅰ選用唐代詩歌3首,宋代詩詞3首:2011年選用的是唐代詩歌,2012年選用的是宋代詩歌,2013年選用的是宋代詞作,2014年選用的是宋代詞作,2015年選用的是唐代詩歌,2016年選用的是唐代詩歌??梢灶A見,今后高考仍會一如既往,主流選用唐詩宋詞。

就作家而言,高考傾向于選用舉世聞名的、大家耳熟能詳?shù)淖骷?;但從作品來說,選用的通常是比較陌生的作品。以全國卷Ⅰ的選材為例,2011年選用的是周樸的懷古詩《春日秦國懷古》,2012年選用的是晏幾道的羈旅詩《思遠人》,2013年選用的是陸游的即事感懷詞《鵲橋仙》,2014年選用的是秦觀的婉約小令《阮郎歸》,2015年選用的是岑參的邊塞詩《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2016年選用的是李白的寫景懷古詩《金陵望漢江》。稍加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除周樸外,所選作家都是唐宋聲名顯赫的;所選題材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而所選作品都是考生不熟悉的。

二、題型上,主觀與賞析,將一統(tǒng)天下

2016年9套試題中古詩鑒賞的選擇題有4道小題,主觀表述題有17道小題;能力層級A的有1道小題,能力層級D的有20道小題。按照這種命題走勢,今后高考仍將承繼該特點,并有所變化:取消選擇題,變?yōu)槿侵饔^表述題,使主觀表述題一統(tǒng)天下;取消能力層級A,改為全是能力層級D,讓鑒賞分析金甌無缺。因為古詩鑒賞,就是要考查鑒賞,考查鑒賞評價,讓能力層級達到D。

此外,比較與拓展,將更受關注。因為比較鑒賞,最能表現(xiàn)出鑒賞的重要命意,體現(xiàn)出命題的能力立意;拓展鑒賞,最能創(chuàng)新出鑒賞的命題空間,考查出考生的鑒賞能力。譬如說,全國卷Ⅲ第9題就體現(xiàn)了比較與拓展:“《內(nèi)宴奉詔作》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無疑,用題內(nèi)詩《內(nèi)宴奉詔作》來與題外詞《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進行對比鑒賞,可有效考查考生比較賞析和牽引力。毫無疑問,從今往后,題內(nèi)比較將會獲得古詩鑒賞的更多關注,題外拓展將會受到青睞。

三、內(nèi)容上,技巧與情感,將仍是重點

2016年9套試題,沒有哪一份試卷,不考查表達技巧??疾樗枷肭楦械?,除浙江卷、全國卷Ⅱ外,其余各卷也都考查了??梢灶A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仍是今后高考檢測的重中之重。

篇8

古詩詞又回到了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會說:“這首詩必考,你們沒有好好看《詩詞大會》?不要求你們像武才女一樣,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來?!?/p>

古詩詞在教材中

孔子獨自站在屋里發(fā)呆,他的兒子孔鯉小心翼翼從走廊路過,孔子叫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怯聲回答:“還沒有。”“不學詩就不會表達?!笨柞広s緊跑回去學詩,以提高自己說和寫的能力??鬃铀f的“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指出詩所承載的教育、教化功能。

現(xiàn)在社會中,詩的作用被語文教育替代了。作為語文教育重要載體的教材,在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語文學科建設和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至關重要。古詩詞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語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呈現(xiàn)了階梯狀的發(fā)展,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單一到多樣。1949年到1956年,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古詩詞一直未被選中,直到1956年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才有《憫農(nóng)二首》《桑婦》《田家》等古詩的納入。初中教材中《唐詩十首》、《詞和曲六首》、《木蘭詩》等古詩詞的編入,才標志著古詩詞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中正式出現(xiàn)。其中,《憫農(nóng)二首》的作者李紳未必人盡皆知,但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薄按悍N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笨芍^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小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到田間地頭,指著太陽說:“告訴你,什么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回家后,每次吃飯都會想起剩下的幾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學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也發(fā)生了諸多變化,每個階段對古詩詞的背誦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并在附錄里列出了80篇古詩~背誦篇目。初中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在附錄里列出了50首背誦篇目。根據(jù)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要求背誦古詩詞70篇,初中階段背誦古詩詞50篇。

《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都非常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及古典文化的傳承,從最初的語文教材沒有古詩詞選編,到現(xiàn)在明確規(guī)定篇目,語文教育中的古詩詞比重在不斷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學體裁,古詩詞并不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體裁,很多學生僅僅是對古詩詞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資料感興趣。同其他文科類課程一樣,古詩詞教育受困于考試的要求。畢竟,古詩詞在語文考試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詩詞在考試中

“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篇驗之。”這是《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話,常被當作勸學名句?,F(xiàn)代語文古詩詞考察中,可以認為是“背熟古詩詞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考。不信試之。”

現(xiàn)代語文教育對古詩詞的考察可以認為是以背誦為主、賞析為輔,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從唐代開始的科舉考試打破了傳統(tǒng)的社會階層固化的壁壘,其中進士科的地位尤為尊貴。進士考試最初是以六朝時期流行的駢文為主,這種體裁辭藻華麗、內(nèi)容空洞。考生們于是就搜集歷年考試題目,匯編成冊,類似我們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將它們一一背誦下來,考試的時候只需“搜訣略盡,臨時剽竊,竄易首尾”??忌鷤兯烙浻脖?,考試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詩賦的考察成為了進士錄取的主要標準,這也為唐代詩歌的繁盛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契機。

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古詩詞的存在方式是閱讀,考試的要求是識記,就是根據(jù)《課程標準》中推薦背誦的篇目,直接進行名句默寫。其次還有理解和綜合分析,通過古詩詞閱讀,積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古詩詞也就成了現(xiàn)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狀態(tài)的載體。畢竟,現(xiàn)代的主流文學體裁是白話文,古詩詞早已潛移默化的進入了各種文學體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供人賞析。

備受恩寵與冷落的詩人們

唐代“以詩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詩者,不啻千余家”。陳寅恪先生曾經(jīng)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庇杀本┐髮W古文獻研究所編纂的《全宋詩》共收錄9225家,3785卷,27萬多首詩,4千余萬字。在唐宋古詩詞的基礎上,元、明、清三代雖然文學體裁各有側(cè)重,但也是名家輩出、精彩紛呈。

在現(xiàn)代古詩詞教育中,語文教材作為其重要載體,語文課堂作為其重要的場所,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進行詩詞選編,難免會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問題。古代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有些受到語文課的恩寵,有些則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清幾個時期,不涉及兩漢和明代。其中唐朝收錄35首,占總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錄19首。其余朝代古詩詞選編數(shù)量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詩詞僅有一首選入。這樣的選編似乎印證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刻板印象,給學生以一種詩詞只有唐、宋的錯覺。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收錄數(shù)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兩代,共收錄68首,占總量的79%,五代詩詞最少,僅收錄1首。在眾多入選語文教材的古代詩詞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蘇軾無疑是最受課堂寵愛的。在義務教育階段,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選,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白那首《靜夜思》。

篇9

關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法,古詩英譯,人際功能,《靜夜思》

 

一、引言

長期以來對于古詩英譯的研究,最成功、貢獻最大的主要是在詩學的框架下展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卓振英和許淵沖。卓振英從古詩英譯的原理、方法、心理過程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構(gòu)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詩英譯理論框架;許淵沖則形成了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較嚴密的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此外,顧正陽[1]、穆詩雄[2]力圖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構(gòu)建古詩英譯的理論框架。近年來,又出現(xiàn)了語言學路徑的古詩英譯研究。這方面研究成果較多的當屬黃國文,他利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建立了一個古詩英譯研究的語篇語言學框架,對古詩英譯方面進行了較科學而系統(tǒng)的研究。

本文也是從語言學角度來分析古詩的英譯。對于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幾種英譯文,已經(jīng)有學者從經(jīng)驗純理功能(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邏輯功能)[3]、概念功能[4]和語篇功能[5]角度進行了探討,卻沒有學者從人際功能來探討這首詩的英譯問題。本文擬從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人際功能入手,對這首詩的英譯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和看法,同時通過分析來測驗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語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應用性。

二、人際功能概說

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通過用用語言這種形式來與其他人交往,以此來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在這個交往過程當中,人們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古詩英譯,同時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包括現(xiàn)實世界和心理世界)看法。在實際的交往中,人們不斷交換角色,但是無論角色怎樣交換,主要的交際角色只有兩個,即“給予”和 “需求”:講話者可以給予聽話者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或告訴其某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向聽話者求取某種東西或向其詢問某方面的信息。此外,交際中的交換物也分成兩類:(1)貨物或勞務;(2)信息。胡壯麟等[6]116認為,如果說話者的目的是讓聽話者為他做某件事情,如“請關上窗子!”或給予他某項物品,如“把鹽遞給我。”,那么在這一交際過程中所交流的就是貨物或勞務。如果說話者的目的是為了讓聽話者告訴他某事,如“幾點了?”或“你什么時候動身?”,那么這一交際過程中所交流的就是信息。如果把交際角色和交換物這兩個變項組合起來,便構(gòu)成了四個言語功能[7]68-69(Speech roles)。

表1

 

交換物

交際角色

信息

貨物或勞務

給予

聲明(Statement)

提供(Offer)

需求

篇10

古典詩歌又稱作古代詩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舊體詩(舊體詩詞),簡稱舊詩。舊體詩分為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詞、曲等。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肮旁姟钡脑馐侵腹糯鷮W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tǒng)稱為“古詩”。

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從理論上總結(jié)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tǒng)《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fā)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今天所說的“古詩”,是指古代的自由詩,它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沒有限制,唐代以前的詩歌和唐代初期的非格律詩都是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騷體詩(楚辭體,雜言)、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chuàng)于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shù)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樂府詩的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等。

所謂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南朝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于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其代表詩人是謝。永明體的產(chǎn)生,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進步,為當時的詩壇注入了新的氣息,樹立了新的美學風范;他們所積累的豐富的藝術經(jīng)驗,也為后來律詩的成熟及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新體詩是由古詩到律詩的過渡形態(tài)。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是謝、沈約。宮體也是新體詩的一種,以女子為中心,詠物、為主,詩風輕佻。代表作家是梁簡文帝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徐陵父子。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形成于唐初,鼎盛于唐代,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格律詩,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八句以上)三種。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句數(shù)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詞又叫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倚聲、填詞、敦煌曲子詞。詞形成于唐末,成熟繁盛于宋代。詞可以和樂而歌,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歌詞,有固定的詞牌和曲子。按字數(shù)多少,詞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內(nèi))和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種形式;按照風格可分為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和婉約派(以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shù)(又名“套曲”)兩種形式。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diào)?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而套數(shù)是合一個曲調(diào)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shù)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diào),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jié)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guī)定。如《般涉調(diào)?哨遍?高祖還鄉(xiāng)》,它含有屬于“般涉調(diào)”這一宮調(diào)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diào)等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鼎盛于元代,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jié)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在結(jié)構(gòu)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diào)。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guī)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