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未成年孩子交流欠缺調(diào)研報告

時間:2022-06-03 10:28:00

導語:家長與未成年孩子交流欠缺調(diào)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長與未成年孩子交流欠缺調(diào)研報告

編者按:家長未成年孩子長期的交流欠缺,溝通斷層,容易導致家庭成員間心靈、思想上的隔膜。這讓人不由聯(lián)想起當前校園中比較嚴重的“兩面人”現(xiàn)象。不少在學校品德優(yōu)良、正直寬容的孩子,在家里表現(xiàn)得卻很自私、懶惰或性情急躁、主觀臆斷,好像戴著兩副面具生活的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環(huán)境,也是未成年人接觸社會、走進社會生活的主要人文環(huán)境。父母不能深入自己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孩子傾心交談的對象,對當前以獨生子女結構為主的家庭來說危害是很大的。所以作為父母,用心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營造溫馨、和樂、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并且迫在眉睫、機不可失的??梢婈P注孩子,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情緒情感、思想動向,重視與孩子的日常溝通,這是作為父母除了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之外另一個極為重要、關鍵的家庭職責。當然我們不能貿(mào)然否定所有家庭的溝通情況。說到底,父母平時與子女沒有一點交流或溝通,那是不確切的。問題是不少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溝通方式和內(nèi)容存在一定的問題。當然,要得到家庭成員間溝通的最佳效果,家長作為交談的主體一方,未雨綢繆,及早準備是非常必要的。

市關愛工作過程中有這樣兩個真實的案例。

案例一:未成年人小許(化名),因為參與團伙盜竊鋃鐺入獄。他的母親聽到消息后感覺猶如晴天霹靂,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她一直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聽話,很懂事,不是做那種壞事的人。

案例二:小張(化名)又一次與父母言語失和,繼而重演離家出走的舊戲。但這一次事情的結果沒有以往那樣簡單。因為他在游戲機店為了一個賬號與人爭吵,最后過失殺人。在冰冷的獄所中,他留下了悔恨的淚水。他說:從小爸媽就對我嬌生慣養(yǎng),但是沒有真正的了解過我,只知道打麻將……對父母很少溝通,真的很希望和父母像朋友那樣平等地去了解對方!回想起來現(xiàn)在真的是后悔莫及。

案例中的兩個犯罪人,都十六、七歲,同屬未成年人,正值青春年少、朝氣蓬勃的成長階段,卻出人意外地跌進了人生的泥沼,落入犯罪的深淵。原因何在?責任在誰?不同的個體有其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成長背景,犯罪成因應該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從以上兩個案例的家庭層面上,不難發(fā)現(xiàn),家庭成員間的溝通缺失,父母與孩子缺少有效的對話和交流,是導致孩子盲目沖動、最終走上歧路的無形推手。案例(一)中的小許母親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對于孩子平時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結交來往的朋友等,都毫不知情,直至案發(fā)才恍然大悟,為時已晚矣。案例(二)中的小張父母,更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家長職責,平時只顧著自己娛樂,只知道拿零花錢搪塞孩子。說實話,這樣的家長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不能說家庭缺少溝通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但是至少可以理解為,在未成年孩子走上歧路的時候,由于缺少細致入微的親情溝通和交流,沒有準確掌握孩子思想發(fā)展動向,及時糾正可能出現(xiàn)的犯罪意識或動機,使孩子懸崖勒馬,走上正途,家庭或者家長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9月中旬,**市關工委組織召開“特殊家庭(有未成年孩子在押)家長中秋座談會”。在與到會家長的交談、接觸中,發(fā)現(xiàn)這些家庭有許多比較明顯的共同點——如父母工作比較繁重;平時對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做錯事非打即罵,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經(jīng)常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有什么興趣愛好,家長都不在意,不關心,基本上不聞不問等。其實在中國,家庭成員間的交流歷來不被重視,或當作一回事,只“養(yǎng)”不“育”的父母在農(nóng)村尤其為數(shù)眾多,融洽相處、民主對話的家庭氛圍歷來為中國家庭所欠缺。這里面,一方面有傳統(tǒng)家庭理念的作祟:作為家庭支柱的父母一般都滿足于自己作為長輩、作為家長、作為過來人的定位,常常不自覺地在孩子面前扮演家庭權威的角色,經(jīng)常壓制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茍言笑,居高臨下,愛訓斥人,似乎不嚴肅不足以樹立家長形象,不嚴格不足以顯示父母權威。而“棒頭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俗語更是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平時不重視和風細雨似的教育、等到出了事情才心急火燎地著急的家教誤區(qū)。所以,受家長長期“高壓政策”的影響,中國孩子在父母面前,大多是乖巧懂事,謹言慎行的,含蓄、內(nèi)斂、不喜張揚,也不善表達感情。家庭氛圍的不親近、隔膜所帶來的孩子對父母有所保留、敬而遠之的感覺,常常成為橫在家人間情感、思想交流的溝壑而無法逾越。

另一方面也源于家長片面的責任觀:認為家長的責任就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讓孩子吃好、住好,進好學校念書。為此家長起早貪黑埋頭苦干,辛辛苦苦賺錢養(yǎng)家。對于物質(zhì)生活以外孩子的精神需求、情感慰藉,家長就無暇、無力顧及,或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

再者,中國家長大都把小孩子當作“小尾巴”,覺得孩子是依附于家長而存在的,是不懂事的、缺乏閱歷和經(jīng)驗的受關照、受愛護的對象,并沒有視他們?yōu)榫哂歇毩⑺枷牒颓楦械纳鼈€體而給予相應的尊重和理解。這是與國外的家庭民主思想大相徑庭的。

家長與未成年孩子長期的交流欠缺,溝通斷層,容易導致家庭成員間心靈、思想上的隔膜,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理解孩子的言語和舉動,更談不上深入孩子內(nèi)心世界,實現(xiàn)精神、思想的相交與共振。這讓人不由聯(lián)想起當前校園中比較嚴重的“兩面人”現(xiàn)象。不少在學校品德優(yōu)良、正直寬容的孩子,在家里表現(xiàn)得卻很自私、懶惰或性情急躁、主觀臆斷,好像戴著兩副面具生活的孩子。這里暴露的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斷層、家校脫節(jié)的問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環(huán)境,也是未成年人接觸社會、走進社會生活的主要人文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之間平時缺少溝通,很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不能深入自己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孩子傾心交談的對象,對當前以獨生子女結構為主的家庭來說危害是很大的:

(一)是不利于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容易劍走偏鋒,習慣于將自己禁錮在個體孤立的精神世界中,不能很好地與別人相處、共事,成為一個不合群的孩子;

(二)是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生活或者學習上碰到什么問題,不敢或不愿意與人交流、溝通,主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問題積累多了,容易造成心理壓抑,出現(xiàn)心理疾?。?/p>

(三)是得不到及時的宣泄或救助,不利于疏導和提升。生活總是在變化之中,經(jīng)常會遇上讓人或喜悅、或激動、或憤慨、或傷心、或迷茫的事情,這種思想、情緒上的起落、變化、回環(huán),如果沒有適時、適當?shù)那馈⑼緩搅魍ǔ鋈?,或者得到有效的引領、點撥,對于正處于成長階段的未成年人來說,該是多么郁悶和難受的事情。

所以作為父母,用心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營造溫馨、和樂、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并且迫在眉睫、機不可失的。因為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關鍵期就那么幾回,錯過了就再也追不回來。

今年暑期,市關工委組織走訪本市高考狀元家庭。在清華大學新生小李家里,我們了解到他的父親長年在外,母親作為打工族一員,學歷低,能力有限,家庭生活比較困難。但難得的是小李作為男孩,沒有同齡人身上那種常見的對父母的排斥和叛逆。孩子少有的樂觀,開朗,善解人意,并且有思想,有見地。這跟媽媽一直是小李的好朋友有很大的關系。母子倆常常一邊干活一邊聊家常,聊學校里的事情,聊自己的心思感受,對媽媽小李一向毫無保留。而媽媽也非常尊重自己的孩子,視他如家庭支柱,小李家剛搬進的二手房,就是在他的建議下購買的,剛好趕在房價提升前。

可見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情緒情感、思想動向,重視與孩子的日常溝通,這是作為父母除了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之外另一個極為重要、關鍵的家庭職責。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傅雷先生可謂這方面的典范。1953年以后,傅聰長期留學海外,傅雷一直通過寫信保持著與兒子生活、思想、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即使遠隔千里,父子倆仍然常常有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感覺。“在外倘有任何精神苦悶,也切勿隱瞞,別怕受埋怨……并且有些心理波動或是郁悶,寫了出來等于有了發(fā)泄,自己可痛快些,或許還可免做許多傻事?!薄鞍炎约旱乃枷雽懴聛恚戎庠谀X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寫下來需要正確精密的思想,所以寫在紙上的自我檢討,格外深刻,對自己也印象深刻?!狈_《傅雷家書》,這樣和緩親切的話語比比皆是,一句句苦口婆心,一聲聲叮嚀囑咐,一次次諄諄教導,連讀者都不禁為之感動,可以想象作為兒子的傅聰,長年碾轉異鄉(xiāng),讀到這話內(nèi)心又該是怎樣的溫暖、慰藉和依戀。

當然我們不能貿(mào)然否定所有家庭的溝通情況。說到底,父母平時與子女沒有一點交流或溝通,那是不確切的。問題是不少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溝通方式和內(nèi)容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話隨意,談不得體的問題;話語專制,打擊性很強的問題;高高在上,缺乏應有的尊重和禮貌的問題。家長的話語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才能,往往難以打動孩子,與孩子建立友情,使相互間走進心靈相通的層面。所以,哪怕是和孩子交談這樣細微的事情,作為家長也需要引起注意,費神琢磨:

1、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畢竟小孩子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需求不同于成人,他們關注和關心的事情跟成人常常是不合拍的。家長要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就需要走進孩子的生活,想他們所想,感他們所感,蹲下來和孩子站在一般高的視角來觀察感知、參與體驗,這樣才有可能與孩子產(chǎn)生共同語言,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2、多提問,誘使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表達潛力和愿望常常自覺不自覺地處于壓抑狀態(tài),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個性內(nèi)向的原因,迫于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擔心表達不清楚的問題等等。家長主動追問,連續(xù)提問,將孩子的思緒更多地引向他的興趣點,興奮點,使孩子不自覺地放松了警惕、防衛(wèi)的本能,有利于打開局面,建立輕松、友好的交流氛圍。

3、從孩子認同的話開場。家長要嚴格控制自己的家長身份、權威意識,多考慮孩子,多為孩子著想,采用孩子喜聞樂見的交談方式。比如講故事,借助有情節(jié)的表達,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闡述自己的觀點。特別要避免過多地使用專業(yè)術語、成人化語態(tài)影響談話的深入。

4、以商討的口吻向孩子傳達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以求教、征求意見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建議。未成年孩子的獨立能力雖然不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卻日漸覺醒,家長指手劃腳的指揮、下命令最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觸情緒,一旦孩子的情緒不對頭,那么他接受意見和建議的積極性就很容易打折扣,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當然,要得到家庭成員間溝通的最佳效果,家長作為交談的主體一方,未雨綢繆,及早準備是非常必要的。準備工作做充分了,也就為有效的溝通奠定了基礎。而家長在交談過程中用心傾聽、積極反饋的姿態(tài),也更有利于激發(fā)孩子表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溝通的效果。隨著溝通的深入,家長還需要有意識地轉移自己的角色,逐漸將孩子推上主體地位,習慣于做個忠實聽眾,從而構建起親密、友好、平等、民主的家庭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