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視野下的黨內民主訴求
時間:2022-07-21 05:58:00
導語:制度視野下的黨內民主訴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qū))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黨內的權威分析人士20日說,從中共十七大報告的有關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共已經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擴大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以便更多地積累成功實踐的經驗。
要將黨內民主原則切實貫穿于黨內生活,就必須將黨內民主制度化。一般說來,“制度就是行為規(guī)則,并由此而成為引導人們行動的手段”,“制度使他人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為社會交往提供一種確定的結構”。因此,什么樣的制度結構決定著黨內成員之間的互動性質和互動狀態(tài),這種互動性質及其互動狀態(tài)所產生的能量決定一個政黨組織的行動力。執(zhí)政黨要具有強大的行動力,要順利實現(xiàn)自己提出的綱領目標,就必須建立一個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黨員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的制度結構。不少地方黨組織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黨代會常任制試點便是推動黨內民主的新實踐。
列寧曾經指出,黨內民主的實質就是指全體黨員有權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和處理黨內一切事務,即黨員是黨組織的“主人”,黨內事務歸根結底由黨員當家作主。在政黨民主問題上,西方精英民主理論家托·米歇爾斯更是提出了其著名的“寡頭統(tǒng)治鐵律”。他根據(jù)對世紀之交的歐洲社會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那些以民主原則為宗旨的組織在結構上也是寡頭式的。在當時歐洲的社會中,其領袖們由于有了既得利益便不再追求社會主義的遠大目標,而借助組織來維護其既得利益。無產階級政黨沒有自身的利益,而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管理社會經濟、文化的需要,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結構也愈加復雜,不和諧的因素也在逐漸滋長。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政黨本身就是溝通國家與社會的一個橋梁,即利益表達的通道。而黨內民主則是表達黨內不同政治力量、不同階層利益的一個重要的通道,通過黨內民主,可以完善各階級階層利益表達渠道,擴大和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因而,實行黨代會常任制試點,推動黨內民主新實踐,這是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擴大黨內民主的重要舉動,是中共推動黨內民主的一次新的實踐。
在黨的工作的各個方面,由于不同黨員和機關在認識和利益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意見分歧和觀點差異,即便是通過充分的民主討論,也不可能取得完全的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黨內無休止的爭論,影響黨的意志統(tǒng)一和行動上的一致,就必須實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黨內民主就是按照大多數(shù)黨員的意志和利益決定和處理問題。實踐證明,黨代會常任制的效果優(yōu)于幾年開一次會和每次開會都要重新選舉黨代表的制度規(guī)定,已經開展的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為推進和擴大試行這一制度積累了經驗。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它對于塑造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政黨,對于人民民主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提出黨內民主的制度設計,意在發(fā)展黨內民主時做到更多的理性把握,減少因盲目行動而帶來的失誤,包括可能引發(fā)的政治風險。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在談到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的選擇時講了三點意見,筆者非常認同,這應該也可以作為指導我們選擇黨內民主路徑的基本原則:一是實質性和聯(lián)動性原則,必須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帶全身”的功效;二是難度和風險較小原則,做起來不致引發(fā)大的動蕩;三是相對獨立性原則,要使所選定的路徑不會由于不適當干涉而發(fā)生扭曲和變形,以至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這三個原則每一個都是必要的,合起來才能是充分的。黨代會常任制從體制、形式、內容三個方面對黨內民主展開積極探索,這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實現(xiàn)方式,加強了黨內民主決策和黨內監(jiān)督,我們有理由對這次新的實踐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