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異同論文
時間:2022-08-06 07:35:00
導語:財政政策的異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關于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張型財政政策的爭論很多,爭議很大,主要有“同一說”、“趨同說”之分。前者認為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種提法,后者認為兩者都是西方經濟學中的觀點,在刺激經濟發(fā)展這一中心層面上是一致的,但認為作為觀點提出的是“擴張”而不是“積極”。事實上,通觀西方經濟、財政思想,擴張型財政政策是指鼓勵、刺激經濟發(fā)展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卻是政府主動、積極參與經濟調控的思想,落實到政策層面上即包括刺激發(fā)展的政策,也包括制約發(fā)展的政策,或者在同一時期將兩者一并使用。
關鍵詞:積極財政政策;擴張型財政政策;經濟發(fā)展
什么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什么是擴張型財政政策,自去年朱镕基總理提出我國要實現(xiàn)積極的財政政策時起,在經濟理論界引起了爭論,時至今日,仍未有統(tǒng)一的看法。其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種財政手段調控經濟的政策趨向。所謂的“積極的”,是指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在經濟萎縮時采用擴張型財政政策,在經濟過熱時采用緊縮型財政政策,政府對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擴張型財政政策和緊縮型財政政策均屬于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我國目前情況下,這一點是必須首先加以說明的。
嚴格地說,從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論淵源來看,積極的擴張型財政政策的歷史應當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現(xiàn)代財稅經濟理論中,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型財政政策一般被認為是來自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參見《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正是凱恩斯主義者的極力主張,才使積極的財政政策成為財政理論寶庫的寶物的。后凱恩斯主義者雖然對凱恩斯的理論有所發(fā)展,但其宗旨大致仍然不能擺脫凱恩斯理論的窠臼。
按照現(xiàn)代西方經濟理論,財政政策通過調節(jié)總需求,發(fā)揮其調節(jié)經濟、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下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財政政策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財政學說為基礎,按照既定的財政目標——赤字或盈余,通過稅收、財政支出、公債等財政范疇和財政活動方面的相關手段表現(xiàn)出來的。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19世紀常見的中性財政政策已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西方經濟理論的發(fā)展,隨著國家干預主義占據主要地位而退居次要地位,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成為政府刺激和抑制經濟發(fā)展常用的財政經濟手段。
從特征和產生的前提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產生,是因為國家采用干預主義政策,積極的利用財政政策調控經濟,用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來取代市場競爭那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所以,國家或政府干預經濟和個人收入水平,既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前提,又是區(qū)別于“夜警”國家或政府的主要特征。
從積極財政政策的利用來看,雖然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現(xiàn)代西方國家產生并被廣泛利用,但由其特征和產生前提決定,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社會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不發(fā)達國家的利用要早得多,也普遍的多。我國建國后,就一直運用財政政策對社會、經濟生活即生產(流通)和消費進行調控,且在各個經濟時期都發(fā)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保證了國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任務的完成。但是,由于我們堅持的是“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經濟思想,喊出的財政思想口號是“收支平衡,略有節(jié)余”,好象沒有采用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其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并不必然反對“收支平衡、略有節(jié)余”,二者不存在二律悖反問題。只不過是我國以往實行的實質上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顯得有些寬泛,沒有西方國家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經濟目的明確,而且由于在一定時期內反對赤字財政,所以,一談積極的財政政策,往往就是指西方國家刺激或制約經濟的擴張型財政政策,其實東西方國家都在積極的利用財政政策來調控經濟。
從現(xiàn)代西方常用的積極財政手段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有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兩種類型。擴張型財政政策是指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支付和擴大政府購買,以刺激總需求的增加,勞動就業(yè)的增加;舉借外債和發(fā)行公債,以及采用相應的降低利率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刺激生產和近期消費。緊縮型財政政策是指提高稅收,減少轉移支付和減少政府購買,配合提高利率增加儲蓄、減少現(xiàn)期消費的通貨緊縮貨幣政策,抑制社會總需求。西方國家由于經常爆發(fā)經濟危機,失業(yè)問題一直是一大難題,所以,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家比較注重研究和采用擴張型財政政策。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出現(xiàn)經濟危機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商品過剩,生產下降,企業(yè)裁員產生失業(y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用財政政策刺激需求使之增加,因為只有需求增加才會推動經濟增長。
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其結果不是減少財政收入就是增加財政支出,這必然帶來財政赤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綜合運用以下四條原則,即堅持年度預算平衡原則、經濟周期預算平衡、充分就業(yè)預算平衡原則、機能財政平衡原則,適度發(fā)行公債和舉借外債來彌補財政赤字,并要注意處理好充分就業(yè)、財政盈余與財政拖累問題。
需要說明的問題是:
1.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觀察問題的角度、說明問題的表達方法、內涵大小不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擴張的財政政策的內涵和調控目的也不完全相同。
相同點:
理論依據相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的施行主體都是國家或政府;奉行的都是國家干預主義理論學說,都主張國家要積極的關注整個經濟活動,對經濟過程進行干預。不同點:
(1)理論內涵不同。積極的財政政策表示國家干預經濟的態(tài)度,包括刺激投資和消費的經濟擴張的(性、型)財政政策,也包括抑制投資和消費的經濟緊縮的(性、型)財政政策;而擴張的(性、型)財政政策只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子集或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擴張型財政政策本身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一個方面。除擴張型財政政策外,積極的財政政策還包括緊縮型財政政策。
(2)對應關系不同。積極的(性、型)財政政策對應的是一般的(性、型)財政政策,而一般的財政政策包括消極的收人型財政政策、追求財政平衡的需求型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擴張的(性、型)財政政策對應的僅是緊縮的(性、型)財政政策。
(3)調控范圍不同。積極的財政政策調控面寬,不但包括直接的減輕經濟活動者的國家負擔、增加其收入,還包括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因而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社會性、經濟性,而擴張型財政政策則僅偏重于經濟擴張性。
(4)實質不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從財政政策施行者本身的指導思想和施為方針方面來講的,重點反映的是國家對經濟運行的態(tài)度和在某種態(tài)度下要采用什么樣的財政政策;而擴張的財政政策是從財政政策的運作形態(tài)上來講的,是國家對經濟運行采用鼓勵、刺激措施以促進經濟擴張的財政政策。前者是國家經濟政策在財政上的總體的反映;后者是國家啟動經濟的具體對策。
(5)調控范圍不同。雖然二者奉行的都是國家干預主義理論,但積極的財政政策奉行國家干預主義理論時,表明的是不聽任經濟“自由放任”的財政思想,反對經濟自由主義,它不但要在經濟萎縮時刺激經濟發(fā)展,還要在經濟發(fā)展過熱時進行抑制或遏制,調控范圍比較大。而擴張型財政政策奉行國家干預主義時,表明的只是經濟衰退時期的刺激性政策“干預”,調控范圍相對較小。
(6)手段不完全相同。擴張型財政政策主要是市場經濟國家采用的。由于實行市場經濟,國家對經濟的調控只能借助于稅收這一間接調控杠桿和增加公共采購(如擴大軍事定貨等)來實現(xiàn)的。常見的手段主要是各種形式的稅收減少(包括稅收的直接減免、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等)、財政支出增加、增發(fā)國債、增加國際借款、增加國家對消費的補貼等措施。而且往往是幾種手段同時并用,以避免各種杠桿作用的互相抵消。而積極的財政政策所有國家都常用的。可用手段基本與擴張型財政政策手段相同,唯一區(qū)別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時,各種杠桿不一定同時運作。如在增加財政公共支出的同時,不一定要相應地減少稅收,它允許稅收的規(guī)范運作的前提下,按照產業(yè)政策規(guī)定的產業(yè)結構調整方向,貫徹其既定的立法思想。
在我國現(xiàn)實生活中,兩者經?;煊谩S袝r講擴張型財政政策,有時講積極的財政政策,只不過是根據使用時的環(huán)境和要說明的問題角度不同而有所區(qū)別而已,其正確說法應該是:在經濟衰退時,為了刺激經濟發(fā)展、鼓勵投資和消費、擴大總需求,應實行積極的擴張財政政策;在經濟發(fā)展過熱時,為了減緩經濟發(fā)展速度,抑制投資和消費,調整生產、投資和消費結構,就要相應地采用緊縮型財政政策。
2.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施行根據具體經濟狀況確定,以確保積極財政政策的效率。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同經濟轉型和產業(yè)政策一并考慮;在經濟結構需求調整時,財政政策要保持同產業(yè)政策一致的方向和力度。但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只是就其調控的主流而言的,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時期也沒有一味的采用擴張型或緊縮型財政政策,而是在采用擴張型財政政策或緊縮型財政政策時,相應地采用一定比例的緊縮型財政政策或擴張型財政政策,后者比例的大小取決于政府對經濟運行狀況的認識和決心。另外,在稅收結構以所得稅為主體尤其是個人所得稅占據重要地位的發(fā)達國家里,其直接財政支出的增加和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負的增加或降低所產生的調控作用面寬,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同行業(yè)結構、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的對應關系沒有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發(fā)展中國家那么明顯。因此,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環(huán)境下,政府刺激經濟發(fā)展,并不是或不能一味的、全面的“擴張”,而是要根據經濟結構和區(qū)域經濟的特點有緊有縮。
3.施行積極的擴張型財政政策,政府的短期財政政策目標要服從于長期目標。從另一個角度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實際就是政府近期財政支出的增加和稅收收入的減少,是政府的一種忍讓,是基于長期目標的實現(xiàn)而作出的一種近期目標的犧牲。但是,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支出增加和稅收收入減少并不一定同時全面實行。以上兩點說明,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是結構性的,可以是單方面的,也可以是兩方面一定比例的搭配運用。
4.積極的擴張型財政政策,需要積極的貨幣政策的配合。為了達到財政目標,實行積極的擴張型財政政策,除了減稅、轉移支付和擴大政府采購外,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發(fā)行政府公債等也是常用的手段。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國家的”利率是“穩(wěn)定”的,或者說是國定的,受借貸關系的市場影響較小,貨幣供求關系規(guī)律的作用比較弱,一般不易發(fā)生。在資金市場上政府貸款將一部分私人借款排擠掉、從而抵消和部分抵消財政政策作用的“擠出效應”。因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中國國情,也是我們實行積極財政政策預期效果最大的有利條件。
- 上一篇:農村公共財政選擇論文
- 下一篇:我國積極財政風險及其防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