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高職院校選修課體系建設
時間:2022-03-24 03:52:00
導語:議論高職院校選修課體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選修課的設置和管理是高職教育發(fā)展與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明確開設選修課的目的;科學地構建選修課體系;合理地解決好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對選修課實施有效管理。
關鍵詞:高職院校;選修課;開設目的;體系建設;實施與管理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辦學目標的逐步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的改革變得非常迫切。國務院《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就包括選修課的設置。高職院校的選修課究竟應如何設置、怎樣管理,已成為擺在每一位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在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及一定的調查實踐,作了初步的探索,謹以此文作引玉之磚。
選修課是為了擴大知識面、拓展才能而讓學生根據本人的興趣愛好在全院范圍內有選擇地學習的課程。這類課程在高職院校整體教學體系中一般有以下特點:一是作為一種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學計劃,應是在整體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二是選修課應與專業(yè)課教學要求無直接關系;三是選修課可以不由各專業(yè)系部規(guī)定。因此,在高職院校系統(tǒng)專業(yè)教育之外,應合理開設一定類別的、可供學生自由選修的課程,使其成為高職教育各專業(yè)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是剛剛發(fā)展、有待完善的新興事物,在所制定的各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中還沒有對選修課作出具體規(guī)定,致使所開設的選修課缺乏多樣性、目的性及連貫性,其結果是選修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只是流于形式而已。為解決此類問題,應從明確以下幾個問題入手。
高職院校開設選修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實踐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是教育觀的集中表現(xiàn)。由于觀念不同,人們追求的教育目的也不同,所以社會現(xiàn)實需求并不能直接導致教育目的,而是要根據教育的價值確定教育目的,這樣的教育目的才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科學性。高職院校選修課程的設置當然也不能違背這個規(guī)律。
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鄧小平同志根據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世界發(fā)展新趨勢提出的,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指導方針,高職教育也不例外。因為現(xiàn)在的高職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理應接受高質量的現(xiàn)代高職教育。而現(xiàn)代高職教育與傳統(tǒng)職業(yè)教育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它已不只是培養(yǎng)人從事一種終身不變的特定職業(yè),而是把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放在首位。培養(yǎng)學生有能力在各種職業(yè)中盡可能地流動,有能力跟得上不斷變革的生產技術和工作組織形式。為了適應這種要求,應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原理,按照終身教育的框架進行高職教育選修課程的設置。
高職教育的特征是技能教育,但就其學歷等級而言,畢竟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所培養(yǎng)的學生知識面不應狹窄,否則將難以適應日后步入社會所面臨的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的各種環(huán)境。因此,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應以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為主,兼顧為以后的自身發(fā)展作鋪墊的知識體系的學習,以此作為保障未來發(fā)展的必備條件。
一是選修課的開設要成為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應在人文、社科、藝術等方面發(fā)揮一定的作用。
二是選修課的開設不僅要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對某些社會技能的興趣,而且還要加深他們對專業(yè)技能知識相關領域的了解。
二是選修課的開設可以彌補由“三校生”構成的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在某些文化課方面的缺陷,使他們能在技能、知識、道德等方面共同發(fā)展,同時還可以使學有余力的高職學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閑暇時間,為提高學歷層次做好相應的準備。
高職教育選修課體系的構成
構建全面、科學、實用的選修課體系是高職教育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高職教育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學生特長、挖掘學生潛力,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礎。首先,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高職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重新制定教學計劃,在保證培養(yǎng)目標的前提下,敢于打破舊的課程內容體系,充實社會現(xiàn)實和未來需要的知識,使選修課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其次,要避免出現(xiàn)選修課與專業(yè)課內容重復的現(xiàn)象。建立新的課程體系,要打破專業(yè)限制,甚至文理科都可以交叉滲透的形式開設互補型選修課。再次,要調整課程設置,適當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興趣提供多門類選修課供學生選擇,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技能、學會發(fā)展是現(xiàn)代高職教育的核心課題。高職院校開設的選修課必須反映這個時代主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完整的選修課體系。
選修課體系的設計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學生終身命運的基礎工程。因為教育改革的效果反饋周期較長,一旦因決策失誤而產生不良后果,其影響將是長遠的,可能會給學生造成一生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要將教育目的和教育價值取向作為選修課體系設置的根本依據,應以對國家、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和對學生的一片愛心慎重對待,不能隨心所欲。
綜合多方面的信息表明,選修課的學科組成成分應包括文學、歷史、藝術、體育,甚至包括外語、理科等學科的課程。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較大范圍的選課空間,使其有充分選擇學習內容的余地。
就選修課的學習內容來看,應包括傳統(tǒng)型課程和高新知識技能型課程,以滿足各級各類學生的需求。
選修課實施與管理的方法
選修課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能否獲得預期的效果,開設時的規(guī)劃設計和開設后的管理方法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選修課很大程度上是以學生的主觀意愿為對象而存在的,其規(guī)劃是否合理,管理是否得當,將直接關系到選修課的生存狀況。
首先,要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入手,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擬訂開設的相關課程。
其次,要確定選修課的講授內容是專題性的還是綜合性的,明確選修的對象是文科類還是理科類或是文理綜合類。在選修課的具體內容安排上也要精心挑選與組織。因為選修課的課時有限,不能像必修課那樣精細地講解,更不能隨意粗放地講解,這個度的把握可用“精湛”二字概括。對操作技能突出的選修課內容,還應提供必要的教學設備。同時,選修課也要有課程教學大綱,有專用的教材和教案。
在選修課上課的時間上,必須由教學行政管理部門在安排課程時給予統(tǒng)一的保證,避免因必修課與選修課爭生源而使學生難于取舍。同時,還應讓有選修課的學生在與社團活動時間發(fā)生沖突時,優(yōu)先保證選修課的學習。
選修課的質量優(yōu)劣與選修課的主講教師關系極大。因此,選修課的講授應由在某一學科領域確有專長,而且在學生中確有影響力的教師擔綱,這也是保證選修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選修課成績的評定應有別于必修課。因為選修課包括滿足學生興趣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應自然淡化對學生的諸如出勤、課堂秩序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課堂上的互動討論,按學生的認知能力、答辯能力評定平時成績,以選修課結束時的論述題型的答卷水平評定學生考核成績,最后按一定比例確定為綜合成績。
實行學分制的高職院校,則可以順理成章地將選修課所取得的學分納入總學分。而尚未實行學分制的高職院校,選修課的成績評定和登記統(tǒng)錄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以筆者所在學院開設的選修課為例,在成績的考核上還是依照必修課的模式進行,沒有任何新意。更為尷尬的是,選修課的成績送到學生所在系的教務部門后,教務人員卻感到十分為難,他們不知道選修課成績該如何反映到學生的學習檔案中,因為選修課并不是硬性規(guī)定學生必須選修的,選修與否對學生的畢業(yè)沒有任何影響,甚至出現(xiàn)學生已經畢業(yè)離校了,其選修課成績還束之高閣的現(xiàn)象。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對選修課的興趣大打折扣,也會消磨掉主講教師講授選修課的激情。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要依靠高職院校領導及教務部門的統(tǒng)籌安排,應盡早將選修課納入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體系中,使選修課在設置、學習、講授、考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有章可循。
高職院校的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對高職教育均應具有前瞻性。不但要看到社會的近期需要,更要預見到社會的遠期需要和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在這個前提下,根據高職院校的特色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科學、合理地設計好選修課,才能使我國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最大化、目標選擇最優(yōu)化。就此問題,諸多學者也曾闡述了大體相同的觀點。
綜上所述,如何構建完善的高職院校選修課體系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討中很有價值的課題,對于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體現(xiàn)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偉平.我國當前高職發(fā)展的若干問題思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肖化移.審視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標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方華.現(xiàn)代高等職業(yè)教育質量管理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 上一篇: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綜述
- 下一篇:分析肉種雞飼養(yǎng)管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