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根本問題探討以及啟發(fā)

時間:2022-12-26 03:19:00

導語:積極心理學根本問題探討以及啟發(f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根本問題探討以及啟發(fā)

自從“積極心理學”一詞在199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提出以后,引起了心理學研究者的關注,2000年以后,更是有一系列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甚至有學者認為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已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

研究者2009年5月5日進入PsychoINFO數據庫進行檢索,以“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為檢索詞,檢索到以積極心理學為關鍵詞(keyword)的文獻共712篇,以積極心理學為研究主題(subject)的文獻886篇。最早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文章發(fā)表于1882年,即Ribot,T.A.的研究《記憶的疾病——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方向》。但1997年前以積極心理學為研究主題的文獻僅有8篇。絕大多數的文獻發(fā)表于1997年之后。在886篇文獻中,以“情緒”(emotion)為關鍵詞的文獻57篇,文獻摘要中含“情緒”一詞的文獻有106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1年,其中對情緒的研究是不容忽視的主題。

積極心理學在塞里格曼等人大力倡導之下,眾多學者對積極心理學的有關概念,如:幸福生活、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個性特征等,以及如何應用和完善研究方法、理論構建及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國內的主要的心理學刊物中以積極心理學為主題的文章較為集中在積極心理學的定義、基本理論、產生、應用等方面。對其思想來源的追述及其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批評、反思的論述還很欠缺。

要深入了解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需要全面了解其理論演變形成,學習用批判的視角剖析其理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和分析文獻,幫助我國學者全面地了解對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發(fā)展及其現存問題的爭議。

一、對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問題的討論

pton總結了積極心理學三個研究維度:從主觀層面(Subjective)上看,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的主觀態(tài)度(SubjectiveStates)或積極的情緒,包括個體對自我和未來的建設性的想法,力量感、生命力、自信等;在個體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的積極品質或堅韌持久的行為模式;在群體和社會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持久的制度??偨Y2000年以來的英文文獻,對積極心理學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作用的討論;對其理論創(chuàng)新性的討論;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討論;在心理治療應用中的效果及其機制的討論等方面。

1.對“幸福生活”的含義的討論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長期探討的問題。回顧歷史發(fā)展,不難發(fā)現在不同社會階段會周期性地回歸到對“理想的人”和“幸福生活”(thegoodlife)這些問題的討論上。而對于什么樣的生活是好的、幸福的,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一樣的標準或理解。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通過不同的方式尋找快樂。因此對幸福的標準是什么,如何到達幸福生活的彼岸的討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積極心理學理論中,“幸福生活”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與他人的積極聯(lián)系、積極的個人品質、高質量的自我生活調節(jié)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是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關注的問題,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情境下也是不同的。積極心理學認為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將幸??醋鱾€體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時獲得的情緒體驗,個體是否具有實現目標的能力,則取決于個人及其在家庭環(huán)境中經驗的積累。

由于個體對生活的追求不同、目標各異,實現理想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是否可以簡單地將“幸福生活”的標準建立在實現個人生活目標這個基礎之上,有待于討論。塞里格曼曾提出心理變態(tài)者在連環(huán)殺人案中獲得快意,恐怖分子襲擊高樓大廈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都實現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從個人意義上來說,犯罪分子從反社會行為中獲得樂趣,實現了他們自認為的自我價值,而卻摧毀了他人的幸福生活。這種幸福的獲得以他人的痛苦為代價,由此引發(fā)了對幸福生活的標準是否只具有個人意義而超脫于社會道德準則之外的討論。對積極心理學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簡單化,是心理學家們對其理論首先提出的質疑。

要確定“幸福生活”的內涵,不能脫離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標準,雖然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實現的途徑、方式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但又不僅僅是個人理解和體驗的問題,個人的幸福感還與他所愛的人的康樂狀況相關,因此也與所處的社會情境相關。何謂理想生活,單靠心理學這一個學科并不能作出完整的解答。討論幸福生活的內涵和意義,不可能回避價值概念,不可能有脫離社會文化情境的所謂“價值中立”或“不帶價值判斷”(“valuefree”neutrality)的立場。對幸福的理解總是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2.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的討論

在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一個健康的人應不僅是無病或虛弱,還應包括具有積極的狀態(tài)。歷任的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主席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倡導關注人積極的一面,就連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也對如何創(chuàng)造理想的人這一研究議題著迷。從積極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看,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有很多相近之處,如:強調個人向好的追求,強調好的個人品質具有治愈功能,強調幸福生活等。積極心理學家宣稱他們不同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及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他們的理論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礎之上,是更科學的,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卻沒能發(fā)展起來一套研究模式。他們還抨擊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廂情愿的自我陶醉和反科學的。

如果積極心理學如其所言是“關于積極主觀體驗,個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的制度的科學”,那么這些體驗、品質和制度是否具有可以超越時空和文化差異的普適性(GrantJewellRich.2001)?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植根于北美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并與先前的追求提升健康、快樂和適應的運動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有學者認為它不過是個人主義和實現“美國夢”的現論版(Becker,Marecek2008)。

有研究指出積極心理學更像一種經濟上的炒作行為而非學術研究,它的理論解釋將科學狹隘化、簡化,它不僅拒絕進行深入的心理學研究、批判和接受現存的人本主義理論的觀點,也拒絕跨文化的心理治療運動和非西方模式的心理學的影響(EugeneTaylor2001)。

在對于性格力量的論述中,積極心理學提及的優(yōu)秀品德主要有:智慧與知識、勇氣、愛、公正、節(jié)制與超越。而早在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就強調一個優(yōu)秀的人應具備榮譽、秩序、勇敢、責任等品質。對個體積極性格品質的重視并非始于積極心理學,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都曾強調個體不同方面的積極品質。

回顧已有的研究,雖然前人的很多研究并沒有用積極心理學這樣的名詞,但他們的研究內容無疑是積極心理學的內容。例如蘇格拉底的快樂說中提到樂觀地生活,實現一個人的自然本性。因此,積極心理學如何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3.對積極情緒的影響力的討論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對積極情緒及其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有相當多的論述。但早在殖民時期新思潮(NewThought)運動中就指出積極情緒的治愈功能。也就是說積極情緒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并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

積極情緒是否如其研究所示具有如此強大的功能,足以匹敵消極情緒或消極事件的影響?這是醉心于積極情緒研究的學者應該全面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大力強調積極情緒的作用的B.L.Fredrickson’s(1998,2001)拓展并建立了積極情緒理論。他宣稱人們每天體驗的復雜情感可以成為導致不同結果的個人資源。有研究以139個成年人為研究對象,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隨意安排進入對愛和好意的冥想。結果顯示冥想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產生了廣泛的個人資源,如增加對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社會支持,減少疾病癥狀。從而可預測參與者提高了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減少了抑郁癥狀。

但RoyF.Baumeister等人卻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在2001年所作的綜述性研究中,從人們對事件的反應、親密關系及一般人際關系、情緒、記憶、信息加工、兒童發(fā)展、社會支持、形成印象、偏見、反饋等方面,對比了1940~2001年間的大量研究資料,發(fā)現人們對消極事件的反應比對積極事件的反應要強烈得多,相同強度的消極情緒比積極情緒的影響更深更持久;積極的溝通方式對人際關系具有建設意義,但消極的溝通方式更具有破壞親密關系的力量,人們也往往傾向于記住消極的信息;人們往往更趨向于回避消極情緒體驗,而不是增進和持續(xù)積極情緒體驗;兒童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良事件的影響比積極事件要大得多,學壞比學會做好事容易;壞的刺激比好的刺激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就是說,消極情緒和消極反饋比積極的更具沖擊力,消極信息的傳播比積極信息更徹底,個體回避消極的自我定義的動機比追求積極的自我定義要強。比起好印象和積極的看法,壞印象和偏見容易形成并不易改變。在大量的心理現象中,很難找到好的力量強于壞的力量的證據來支持積極心理學的理論。

Rathunde認為,可能消極情緒會調節(jié)和鞏固積極情緒的后果,但Fredrickson認為人們也許在獲得積極體驗時并沒意識到自己積累了應付生活事件的技能和資源,而只有遇到困難,產生了消極情緒之時才會用到并強化了這些積累(BarbaraL.Fredrickson,2000)。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是如何相互作用,積極情緒如果在維護心理健康和產生心理康復效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話,它們又是怎么起作用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還未能對此作出解釋。

4.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討論

積極心理學家試圖通過科學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來解決本研究領域中的問題。例如,對以上提及的性格力量,積極心理學研究者們已經編制了兩個自陳式量表,即:行為價值量表和青少年行為價值量表,對這些性格力量進行評估。但問題在于人的體驗和感受建立在不同的標準和經驗基礎上,具有如此強烈的主觀性,是否可以通過數量來測量?

敘事的方法雖然具有強烈的個體特點,但又模糊,難以比較和界定。例如對積極心理學在治療應激障礙中的普適性,因為其研究對象的樣本小,而遭到質疑。塞里格曼聲稱要像實驗心理學家那樣小心謹慎地在不同類型的科學證據、假設、闡釋和應用中選擇那些突出積極因素的內容,發(fā)展出更適合測量和界定積極行為和促進價值觀和技能形成的心理測量方法迫在眉睫。

5.積極心理學在心理治療中的研究和應用

積極心理學在新千年對上個世紀那種關注人性的消極面和力圖消除生活中的消極影響的態(tài)度和做法提出了挑戰(zhàn)。9?11事件后,有治療師應用積極心理學原理,激發(fā)當事人的樂觀心態(tài)和對今后生活的希望,大大減少了當事人的不良心理癥狀。對20世紀50年代到2006年6月間公開發(fā)行的四本主要的咨詢心理學雜志——咨詢心理學雜志(the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咨詢心理學家(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職業(yè)評估雜志(the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和多元文化心理咨詢和發(fā)展雜志(theJournalofMulticulturalCounselingandDevelopment)中任選20%(1135篇)研究論文的分析結果顯示,對成就、應付方式、創(chuàng)造性、共情、情商、自我實現、樂觀主義、積極情緒、自我信念、生活質量等積極心理現象的關注在20世紀50年代僅有16%,21世紀后的幾年里在JCP的研究論文中最高達到56%。21世紀的這幾年,這四本雜志中平均有29%的研究關注積極心理現象,其作者鼓勵學者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和拓寬理論和實踐研究。

在積極心理學之前,對心理治療取得成效的因素的研究就指出:治療師通過利用來訪者已有的積極體驗和在咨訪關系中建立起來的信任和安全、愉快的溝通方式,促進了來訪者的轉變。積極心理學更強調了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在促進來訪者轉變中的重要作用,引發(fā)了對積極情緒研究的熱潮。

針對以上研究趨勢和積極心理學對積極情緒的觀點,Russell和Fosha(2007)指出,過分地強調積極情緒可能只是起到暫時緩解痛苦和將個體面臨的復雜問題簡單化,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好的心理治療應具有的特點之一是:治療師關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哪種情緒在什么情況下由另一種情緒而產生,以使治療師能更明了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的細微變化。對心理治療過程來說,這兩種情緒是缺一不可的。治療過程就好比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跳著你進我退的舞步,在二者較量的過程中來訪者實現心理康復。

積極心理學如何從理念到實踐應用在心理治療之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要通過改變來訪者的態(tài)度來改變其行為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有什么好的辦法來實現幫助人們實現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生活這一目標呢?目前雖然有理論的指導,但是還需要對如何實施進行大量實踐研究。

二、關于積極心理學的討論對我國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啟示

以上的這些研究為我國學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探討積極心理學內容的借鑒。與國內現有對積極心理學的介紹相比,國外現有的研究對積極心理學的態(tài)度和看法并不像國內的學者這樣“積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質疑和提問無疑會幫助積極心理學走向深入和完善。因此,研究者客觀、辯證地看待積極心理學現有的理論及相關實踐,同時也啟發(fā)學者在我國開展相關主題的研究。

1.立足本土文化開展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

現有的國內外研究已經提出了明確的建議,改變以往重在治療心理疾病的態(tài)度,以發(fā)展和預防的眼光,著眼于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積極心理學啟發(fā)和激勵學者開展了對“幸?!边@樣的主題進行大量研究。在近年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傳承問題的討論中,可以了解到積極心理學并不是首次提出人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也沒有首次發(fā)現積極的情緒及其作用,其理論的提出是建立在長久以來多個學科對什么是健康的人、理想的人、如何做理想的人等研究基礎之上的。只有植根于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和應用才能有更好的將來。如,在對生活質量的理解上,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福祿壽喜”四字進行了簡要概括,而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實現和自我決定,可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何為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我國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應注重發(fā)掘本國的文化內涵。

2.開展對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如何各自發(fā)揮功能、相互作用的機制的研究

全面看待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影響和作用,在研究積極心理現象的同時,不盲目樂觀,不能忽視對消極因素的研究,不片面夸大積極情緒等積極心理活動的作用。應看到消極情緒也具有意義,不必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態(tài)度。如果來訪者在轉化消極情緒的過程中獲得控制感,就實現了心理治療的價值。例如,在中國的佛學思想中的“空”,就是一種通過自我反思,以順其自然、接受現實的態(tài)度將生活中的消極影響化解的途徑。

3.積極心理學需注重挖掘人的潛能的研究

DanaBecker等人指出,積極心理學為人們描繪了一個能帶來快樂、成功,能幫助擺脫美國人擺脫9?11噩夢的美妙圖景,似乎可以由心理學家來幫助人們得到所需的優(yōu)秀品質、幸福生活和社會繁榮。在一些研究中似乎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要依靠心理學家們充當幸福生活的引導者。這也許背離了積極心理學強調個人能力和積極品質的初衷。幸福生活不是由心理學家來提供或創(chuàng)造的,而是人們通過努力和追求獲得的。所以,相關的研究應更注重個人如何在社會和自然情境下能獲得或激發(fā)出這些積極的特性,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幸福生活。這樣的研究選題在國內外都需要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