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

時間:2022-11-05 08:06:05

導語: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

摘要:在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中,從西方美聲的唱法中探索是有利于學生專業(yè)進步的。如今進入多元化時代,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因此,這對于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系統(tǒng)性地改革民族聲樂教學內(nèi)容,加強民族聲樂教育的內(nèi)核建設,讓學生得以在專業(yè)化上不斷進步,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聲樂;教學改革

一、引言

民族聲樂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西方美聲與民族聲樂的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的整體演唱水平的提高。用美聲唱法來探究民族聲樂在高校的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于美聲唱法的民族化也是有幫助的。

二、民族聲樂演唱藝術

民族聲樂的唱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組成的人口大國,古老而傳統(tǒng)。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造就了今天民族聲樂的各種不同的唱法。從最初的萌芽到相互之間存在著影響和互通有無的關聯(lián),一直演變從而形成。民族聲樂的唱法是根據(jù)傳統(tǒng)唱法進行提煉而成的新唱法,不同的民族之間有著各自的演唱技巧和習慣,一般來說,民族唱法也是要求將情感表達放在演唱第一位,結合演唱者自身的嗓音特質(zhì)來進行表演。結合美聲是一種大膽的挑戰(zhàn),更是一種借鑒,講求字正腔圓,感情真摯,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聲音穿透力等等。

三、美聲唱法民族化

西方美聲唱法民族化一直是人們探索的音樂重要領域之一。它需要要求我們在西方美聲傳統(tǒng)唱法的基礎上,逐步跟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相符合。同時,不斷地探索美聲唱法也是一種“求同存異”的過程,在學習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的前提下,去借鑒和改進美聲唱法,讓它得以在兩者中不斷發(fā)展。美聲唱法源于意大利,它具有意大利本身的傳統(tǒng)屬性和人文風格,所以不管是任何音樂類型,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跟民族傳統(tǒng)深深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民族聲樂,又不能一直照搬西方文化,根植于我國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和不同的民族樂器,自身的特點跟西方的完全不同,這就相當于給它穿上了不合身的衣服一樣。西方美聲的民族化和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兩者間可以相互融合,促進民族化的聲樂發(fā)展和進步,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族化”。民族化真正的意義就是在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之下,去推動我國民族聲樂的進步,讓民族聲樂向著科學性進步發(fā)展,這樣對于實現(xiàn)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是有極大幫助的。

四、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

很多高校都開始向?qū)W生去培養(yǎng)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兩種形式,讓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實踐內(nèi)容的多樣化,更加深刻地體會民族聲樂的魅力。在高校的教學改革中,要把民族聲樂的理論系統(tǒng)構建和豐富起來。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我國的音樂有過幫助,但是對于民間的傳統(tǒng)民族聲樂而言,依然是處于一種不科學、不先進的狀態(tài),同時也沒有相對統(tǒng)一的整體系統(tǒng),所以由此就會對民族聲樂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民族唱法的原型和西方美聲有相似之處,帶來的其中價值不可估量。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民族聲樂和西方美聲的理論系統(tǒng)地掌握,逐漸朝著統(tǒng)一的整體系統(tǒng)發(fā)展。此外,將民族聲樂整體的演唱技巧提高,唱歌之前的語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當中,要讓學生的語言演唱能力快速提升,因為它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情感表達和聲音調(diào)控能力。美聲是源于意大利語,意大利的語言發(fā)言跟漢語比較相近,也是比較簡潔的,它是由不同的元音及所屬的音節(jié)構成的,這種發(fā)音給演唱的人提供了便利。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有一定的區(qū)別,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可以使用“哼鳴”的方法,讓整個學習變得簡單,一直訓練下去的話,音樂線條和旋律哼唱就會嫻熟,這時候就可以將歌詞融入進去了。除了語言的訓練之外,還有一個是聲樂演唱的情感表達。在教學當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技術上的應用,還要把感情融入進去,這就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在主要的方法中,要先掌握作者的時代背景,通過背景的呈現(xiàn),再逐漸深入到作品的情感交流中。對于一些西方的音樂作品,因為涉及歷史文化、風俗和社會傳統(tǒng)等,所以本身音樂之間會有差異。在了解一些音樂的不同情感的時候,演唱的人還要根據(jù)實際的情況作出預判,然后加上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讓歌詞可以跟意象融合在一起。對于學生來說,聲樂教學的藝術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不同的藝術作品,在風格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能夠?qū)⒆髌返娘L格跟韻味表達出來,這樣觀眾在觀看時就能夠很好地體會到當中的審美情趣。這些能力都需要學生不斷地提高自我的學習素養(yǎng),做好一切細節(jié)上的問題,專業(yè)性的聲樂藝術也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高校的教學模式早已不再是傳統(tǒng)模式,多元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才是當下學生能夠接受和掌握的學習方式。

五、結束語

結合美聲的民族化來深化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是從事本專業(yè)的教學工作者必須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深入到作品和情感表達上,培養(yǎng)出聲樂人才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當下的主要任務之一,從而把民族聲樂藝術和西方美聲融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宏.從美聲唱法的民族化看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17(11):257.

[2]羨濤.高師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民族化的價值研究[J].大舞臺,2013(11):159-160.

作者:段小麗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