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質對和諧社會的價值

時間:2022-08-06 04:43:45

導語:文化素質對和諧社會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素質對和諧社會的價值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工業(yè)不僅對人類的物質生活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且還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茖W已經成為人類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萍?a href="http://www.eimio.cn/lunwen/jiaoyue/wxlw/201208/536924.html" target="_blank">文化素質是一個人的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綜合體現(xiàn),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指公民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能夠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用科學思想來思考和分析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并自覺用科學精神來塑造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能力[2]。和諧社會是一個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社會,要求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物質保障。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和諧社會構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它作為一種軟力量是和諧社會的實力基礎,是和諧社會科技發(fā)展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為科學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是科學技術成果推廣傳播的決定性因素。本文簡要總結了我國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現(xiàn)狀,重點分析了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簡要提出了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途徑。

1我國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現(xiàn)狀

1•1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有較大幅度提高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素質指標,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才能確保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了解本國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現(xiàn)狀,并且提出有效的途徑提高本國公民的科技素質不僅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呼喚和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為了解本國公民的科學素質狀況,不定期的開展調查。中國科協(xié)借鑒國際通用的測試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分別于1992年至2010年間進行了8次全國范圍(除港、澳、臺外)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到2010年為止,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3•27%,[3]與2007年調查結果相比,我國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整體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且對基本科學知識的掌握、基本科學術語的掌握、對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的認識到達一定高度。調查結果表明,城鎮(zhèn)勞動者和農民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提升速度較快;電視和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仍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媒體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顯著攀升,利用科普設施及參加科普活動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對科技的理性支持態(tài)度和參與科技事務意識仍保持較高水平。

1•2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存在的問題盡管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個百分點,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個百分點。但是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水平僅相當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透過這些調查數據,仍有一些問題值得重視和反思。一是不同性別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存在差異且有擴大化的趨勢。根據2003年的數據,男性的科技文化素質為2•3%,女性的為1•7%。到2007年,男性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9%,女性具備的比例為1•6%,男女性公民科技文化素質間的差距拉大了0•7個百分點[4]。二是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水平跟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密切相關,受過高等教育及身份為教師、公務員、外企人員和學生的群體,具備科技文化素質水平比個體戶和農民等其他群體高出2-6倍。三是城鄉(xiāng)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差距在擴大。城鎮(zhèn)勞動者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比例從2005年的2•37%提高到2010年的4•79%;農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比例從2005年的0•72%提高到2010年的1•51%[3]。兩者之間的差距從2005年的1•65個百分點擴大到了2010年的3•28個百分點。受經濟因素和教育水平影響,農村居民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這是制約我國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四是邪教、封建迷信和偽科學仍有市場。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取得不斷進步的同時,在一些地方求神拜廟、巫婆神漢、神怪洞府、喪葬揮霍、宣傳迷信等愚昧行為仍頻繁發(fā)生。假冒科學之名的偽科學、反科學的詐騙行為又有所抬頭。這些丑惡的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當前我國社會上不和諧現(xiàn)象的集中表現(xiàn)[5]。

2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目標要求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建設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需要廣大公民具備基本科技文化素質作為基礎和支撐,有效克服科技文化素質低下的瓶頸制約[6]。因此,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建設對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依賴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發(fā)展,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科技成果的廣泛傳播又以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為前提和基礎,低下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必然會制約高科技的研究和發(fā)展,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最大障礙。公眾科技文化素質水平高的社會能夠為科學技術發(fā)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成為高科技誕生的土壤。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取得了發(fā)達國家經歷上百年才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但是我國經濟、科技和文化水平仍然落后,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因為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所以勞動生產率很低,辛苦勞作,卻難以擺脫貧困,重大人為災害、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破壞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構建和諧社會,使之真正稱之為“和諧”,就必須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2•2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科技文化素質與人的發(fā)展之間的正反饋機制,會導致公民經濟水平和生活水準之間的“兩極分化”。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2009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大大超過國際警戒線,不到1%的家庭掌握著全國41%的財富,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收入的兩極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知識差距互為因果的,知識差距是解釋中國各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差距最重要的可控因素。據2009年統(tǒng)計,我國約有1200萬貧困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農村、革命老區(qū)。他們是物質上最窮,經濟上最落后,又是科技文化素質最低的一部分。在這些貧困地區(qū),人口低下的科技文化素質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比較嚴重的影響,不僅制約著該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而且還影響著農村穩(wěn)定。只有縮小城市和農村的知識差距,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拉大的現(xiàn)狀才能得到遏制。

2•3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在因素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資源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人類已經不同程度地品嘗到環(huán)境破壞帶來的惡果,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只有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才能使人們意識到,人們的實踐活動既要符合社會經濟規(guī)律,又要符合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正如羅爾斯頓說過:“當我們要知道我們怎么樣歸屬于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才會從那種資源關系的原型中得出自然界不歸屬我們的方式。我們是想要把自己限定在自然界的關系中,而決不是把自然界限定在我們的關系中”[7]。人與自然之間只有從過去異己、敵對的關系,變成和諧、互惠的關系,才能獲得恒久和持續(xù)的發(fā)展。我國由于技術低下的原因,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2009年,我國工業(yè)固體廢物的利用率僅為65%,城市垃圾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率不到69•1%,大量沒有得到處理和利用的固體廢棄物堆積在城市郊區(qū)或流入江河湖海,成為二次污染源。對我國來說,要改變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走出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破壞的惡性循環(huán)的困境,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從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開始。

2•4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源泉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物質基礎,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重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科學的本質特征以及社會對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要求來說,科學精神應該成為公民自身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它既是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寶貴財富,又是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靈魂所在,它不僅可以激勵人們學習、掌握和應用科學,鼓舞人們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攀登前進,而且對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科學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領導和管理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歷程表明:不少依靠科技和改革開放而富裕起來的人們卻熱衷于愚昧迷信的活動,甚至個別政府官員也在大興土木建各種廟宇。這說明我國社會當前科學精神缺失已經相當嚴重。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全面進步的過程中,我們要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成為我們在推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道路上應該遵守的原則,成為我們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勇于修正錯誤的強大動力。

3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途徑目前,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于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已經形成共識,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發(fā)展面臨轉型,城鄉(xiāng)和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凸顯的形勢下,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絕不是僅僅依靠學校、科協(xié)的科學普及這兩種傳統(tǒng)渠道就可以達到目的,而是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和參與,整合社會上一切的力量和途徑才能實現(xiàn)。美國學者雅諾斯基(ThomasYanoski)關于公民社會的認識,現(xiàn)代文明社會是國家領域、市場領域、公眾領域以及私人領域這四大互相重疊又相對獨立的領域構成的[8]。根據雅諾斯基劃分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思路,結合我國社會結構發(fā)生的變化,立足我國國情,面向全社會成員,發(fā)揮從政府、科普組織到公民自身的作用,從而切實有效地推進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建設。

3•1政府的全力支持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保障政府對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最強有力的支持就是進行有效投入,包括政策保障、資金投入兩個方面。政府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適宜政策并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政府在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經費投入和有關政策、法規(guī)的制訂,并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增加科學技術教育和科普投入,建立促進科學技術教育和科普事業(yè)發(fā)展的獎勵制度,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創(chuàng)造必要的環(huán)境和條件。財政撥款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主要保障,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重視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重視對科學普及的投入。為此,“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3]。

3•2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的科學教育,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起著根本性的作用??萍脊ぷ髡邎F體面向公眾開展的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對提高全民特別是大批沒有完整接受基礎教育的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各類大眾傳媒開展的科學技術傳播,已成為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對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一支職業(yè)化的科學傳播隊伍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主體保證。由于科學技術本身的日益高度專業(yè)化,科學家的知識通常是面向專家同行的、最前沿的研究熱點,而科學傳播者所傳播的科學知識是面向大眾的、相對通俗的科學知識,使得科學知識生產者和科學知識傳播者由于信息內容的差異而產生距離。其次,建立足夠的科技場館是發(fā)揮科學普及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與2005年相比,公民去過科普場所的比例明顯提高,由于“本地沒有”而沒有去過科普場所的比例明顯降低。以科技館等科技類場館的參觀情況為例:2010年參觀過的公民比例為27•0%,比2005年的9•3%提高了17•7個百分點。2010年因“本地沒有”而未參觀過的公民比例為37•6%,比2005年的55•7%降低了18•1個百分點[3]。盡管在過去的幾年,公民利用科普設施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機會增多,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科技場館和科學文化設施仍非常缺乏。截止2009年,我國先后建立了約921座科技類博物館,其中,自然類博物館287個,科技館280個,專業(yè)科技博物館154個。從科技類博物館的數量與人口總數的比例看,我國大陸地區(qū)僅相當于美國的1/4、英國的1/2•4、51日本的1/8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1/7[9]。再次,利用網絡媒體等先進手段來拓寬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渠道。201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公民利用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媒體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顯提高。與2005年的調查結果相比,2010年公民利用互聯(lián)網渠道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顯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個百分點。這就說明我們應該充分重視互聯(lián)網這個現(xiàn)代媒體,加強科普網站建設,提高科普網站的覆蓋率和傳播質量,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來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從而提高我國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整體水平。

3•3全民參與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關鍵要切實有效的提高全面的科技文化素質,無論是財政投入、人力支持,還是主體的自身參與,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我國全體公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投入到科學普及的宣傳與學習活動中來,產生自下而上地效應,實現(xiàn)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條線路地合并融合,利用多元化、多層次的渠道和方式,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才能真的得到實現(xiàn)。和諧社會構建要求全民積極參與到弘揚科學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中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這項工作,人人都是受益對象,公眾的廣泛理解參與和全社會的支持與倡導,是取得良好成效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全民參與,才能保證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的全面性和整體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建設提供一個正常、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