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學及學科體系科學性理論論文

時間:2022-08-27 09:47:00

導語:憲法學及學科體系科學性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憲法學及學科體系科學性理論論文

任何一門學科被稱之為科學,必須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學科體系構成、獨特的研究方法,及其特殊的研究意義。[①]其中對象和方法構成學科科學性的重要標準。[②]作為法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憲法學是由憲法現(xiàn)象和憲法學研究方法所決定的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其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取決于它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即憲法現(xiàn)象,包括憲法意識與憲法物質兩方面內容。因此,本文的基本命題就在于闡釋:憲法現(xiàn)象決定了憲法學及其學科體系的理論構成及其研究方法,本形成了憲法學的獨特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憲法現(xiàn)象是憲法學的研究對象

憲法學是一門科學,也是法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作為科學的憲法學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一般將其稱之為憲法現(xiàn)象,它們構成了學習與研究憲法學的主要內容。

何謂憲法現(xiàn)象?憲法現(xiàn)象包括憲法意識與憲法物質或者憲法思維與憲法存在兩方面的內容。根據(jù)哲學的一般原理,哲學的根本問題也是最高問題是思維和存在,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笆澜缟系囊磺鞋F(xiàn)象,歸根到底是物質現(xiàn)象與精神現(xiàn)象兩類。它們的關系問題,是哲學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解決哲學上其他問題的前提”。[③]同樣,依據(jù)哲學的一般原理,作為社會事物之一的憲法學現(xiàn)象也可分為憲法意識和憲法物質、憲法思維和憲法存在兩部分。[④]而憲法物質現(xiàn)象和憲法思維現(xiàn)象也就構成了憲法學的基本內容和根本問題。因此,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就成為解決一切憲法問題的前提。

對憲法現(xiàn)象的探究又須界定究竟什么是憲法?只有在明確究竟什么是憲法的基礎之上,才能確定憲法現(xiàn)象的內容。關于憲法的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歸納起來仍可以這樣定義,即憲法是政治法,是政治生活的法律化表現(xiàn)出的以法律規(guī)范社會政治生活的根本大法。在以國家與公民關系為基點,也即以國家與社會分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現(xiàn)代政治生活中,這種政治法具體表現(xiàn)為通過以特定的機構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出來的既賦予又限制國家權力來完成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建立在這一定義和理解基礎之上的憲法現(xiàn)象也因此具有了特定內涵。此外,憲法現(xiàn)象的內容不同于其他社會現(xiàn)象,法律是高度“形式化”的事物,這一“形式化”既表現(xiàn)為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也包含了程序和內容;憲法的形式表現(xiàn)就是法律文本或者憲法典。因此,憲法現(xiàn)象還必須包括憲法文本在內。這樣,結合憲法的獨特形式文本表征,具體而言,完整的憲法現(xiàn)象包括從理念、制度到法律文本的不同部分,即憲法理念、憲政制度與憲法典三部分內容,其中憲法理念從屬于憲法意識和憲法思維層次;憲政制度與憲法典則是憲法存在的內容,也是憲法的物質依托與法律表現(xiàn)。此外,與之相關的是,對憲法現(xiàn)象的認識還離不開其所賴以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完整的憲法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一個國家以既定的憲法理念為基礎建構本國的憲政制度,以書面形式將這些內容載于成文憲法典中,以此規(guī)范政治生活的實際運行,保障公民權利。

憲法理念是憲法意識和憲法思維的主要內容,它是關于憲法諸問題在人們頭腦中或者在人們的精神和意識中所形成的理性形式?!耙庾R是人所特有的對于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ǜ杏X、知覺、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形象思維等理性形式。”[⑤]所以,憲法理念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所形成的對憲法的直觀認識和理性把握,包括人們的憲法認識、憲法感覺、憲法判斷、憲法評價、憲法期待等,這些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基于憲法生活所形成的高度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一般的憲法概念和憲法原理,它們構成了判斷憲法事物的理論標尺。

憲法制度和憲法文本從屬于憲法物質和憲法存在的范疇。憲法制度也是憲政制度的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立憲國家在一定的憲法原則和理念約束下的政治制度的實際運行過程。由于法律的高度形式化特點,故當今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憲法奉行成文主義,規(guī)范國家政治運行的規(guī)則和制度通過文字和書面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政府行為,規(guī)范政治生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在具有司法或者中立機構保障憲法實施的國家里,憲政的運行過程也即一個國家以憲法理念和原則為指導,以憲法文本和憲政制度為依托,具體表現(xiàn)為司法審查和司法判斷政府行為正當性的動態(tài)運行過程,而憲法文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評判政府行為的圭臬;依靠對憲法文本中的文字所進行的文意解釋、平意解釋或者制憲者意圖的解釋已成為法治國家憲法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過程離不開憲法文本,這也是憲法成文主義的價值所在。所以,憲法文本和憲政制度共同構成了憲法物質或者憲法存在的內容。

而不完整的憲法現(xiàn)象則不具備某一方面的內容。它們或者表現(xiàn)為一個國家有憲政而無憲典,如奉行不成文主義國家的英國憲法。在這樣的國家里,由于缺乏憲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構成了不完整的憲法現(xiàn)象。[⑥]它們或者表現(xiàn)為一個國家的社會全體不具備憲法意識、憲法理念或者憲法思維,沒有依據(jù)憲法思維而建構的憲政制度,而空有憲典,即有憲典而無憲政,這樣,憲典就是裝點門面之物,有名而無實,這樣的憲典僅為名義上的憲法,即日本所謂的“外見的”或者“表見主義”的憲法。在不具備憲法理念的國家和社會中,無法根據(jù)一般的憲法原理進行思維,分析、判斷社會事務,從而判定行為與事件憲法上的正當性。因此,僅以有無憲典而論,無法判定當今各國的憲法運行情況。這是因為,在當今各國,“憲法可能試圖把國家政策制定者事實上沒有任何限制的權力合法化。它也可能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宣言’、一個既存政府使自己合法化的努力,或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出生證明?!盵⑦]

二、憲法現(xiàn)象決定憲法學理論體系構成

前述分析表明,憲法現(xiàn)象是憲法學的研究對象。作為科學的憲法學表現(xiàn)為一個以憲法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的獨特的學科體系。[⑧]同時,這一體系根植于一個國家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現(xiàn)象,而是該國家特定政治、經濟、文化與歷史的產物。憲法現(xiàn)象和這一現(xiàn)象生存背景的綜合就決定了作為憲法學理論體系內容的合理性與多樣性。

首先,作為意識的憲法學包含了人們思維觀念層次上對憲法的理性認識,它是憲法學獲得其思想與學說層次分析的理性基礎,即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人們對憲法的認識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理論憲法學的存在價值。日韓等國的憲法學者總結出來的憲法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礎正在這里。因此,憲法意識層面的憲法學包含這些研究領域,它們分別構成了理論憲法學的分支學科。這就是:憲法原理、憲法價值學、憲法邏輯學、憲法思想史、憲法學說史、比較憲法學等。

其次,作為物質和存在的憲法學包含了憲政制度和憲法文本兩方面的內容,它們是憲法運行的基礎和物質依托。不同國家、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憲政制度和憲法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與內容各不相同,這也就決定了將其作為研究內容的研究價值。其中作為制度的憲法學包括這樣一些研究領域:憲政制度史、憲法發(fā)展史、憲法政策學、憲法判例研究等。文本的憲法學以憲法的形式表現(xiàn)即憲法文本為研究對象。憲法文本包含了文字和內容兩部分,其中對憲法文本的不同理解又構成了憲法解釋學的研究范疇。這樣,憲法文本意義上的憲法學包含了兩方面的研究領域:規(guī)范憲法學和憲法解釋學。它們分別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也是實用憲法學的主要研究內

容。

最后,憲法現(xiàn)象賴以生存的特定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決定了具有交叉意義的憲法學研究領域。憲法不是孤立的社會現(xiàn)象,其所生長、發(fā)育的土壤決定了可以從其他現(xiàn)象研究憲法的可能性,同時,社會各種現(xiàn)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決定了社會學意義上憲法學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它們從不同側面提供人們理解憲法現(xiàn)象的視角。這些憲法學的分支學科包括:憲法社會學、憲法政治學、憲法經濟學、憲法文化學及憲法心理學等。[⑨]

因此,憲法現(xiàn)象的哲學分析提供了建立完整的憲法學理論體系的合理性。這一學科體系可用下圖所示。

憲法原理、憲法價值學、憲法邏輯學

憲法意識-理論憲法學

憲法思想史、憲法學說史、比較憲法學

憲政制度史、憲法發(fā)展史

制度憲法學

憲法現(xiàn)象憲法政策學、憲法判例研究

憲法物質-實用憲法學

憲法文本:規(guī)范憲法學、憲法解釋學

憲法社會學、憲法政治學、憲法經濟學

社會基礎

憲法文化學、憲法心理學

(其中-代表了按照哲學構建憲法學學科體系的基本思路。代表了按照社會學方法研究憲法學學科體系的設想。)

憲法學理論體系不僅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法學學術研究傳統(tǒng)所證明。傳統(tǒng)法理學流派的三大分類就既包含了方法的分類,也包含了各種流派的研究內容的分類。一般認為,近現(xiàn)代法理學分為三大流派,即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三種法學流派的研究內容分別代表了對法律的道德基礎、法律規(guī)范和社會目的和功能的分析。韋伯也曾提出了法學研究的三種基本方法,他將之歸結為道德論、法律職業(yè)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關注重點和法律效力的來源呈現(xiàn)這樣一種關系。這有關系可用下圖所示:[⑩]

方法

關注重點

所認為的法律效力來源

道德論

法律的道德基礎

法律與外在倫理或道德價值之間的一致性

法律職業(yè)

法律的獨立性

法律內部規(guī)則和原則的邏輯一貫性

社會學

法律與社會行動之間的關系

法律的社會功用

因此,按照法理學的傳統(tǒng)分類和韋伯對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及其設定的研究內容,上述憲法學學科體系的內容也大體上符合這一分類及其內容。理論憲法學的內容基本從屬于憲法的道德基礎,由憲法意識所決定;實用憲法學的內容從屬于憲政制度的運行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司法介入和參與下,依靠對憲法文本的解釋所完成的帶有評判性的動態(tài)過程,它帶有較強的獨立性,是中立機構或者法官在憲法規(guī)則和原則之間尋求邏輯一貫性的表現(xiàn)。嚴格而言,這一意義上的憲法學構成了憲法科學的內容,其方法和研究內容最具憲法學學科特性,因而也最具專業(yè)性。并且,這一過程通常伴隨著憲法解釋。社會學意義上的憲法學則研究憲法和社會行動之間的因果關系,具體探究憲法何以由成,其社會功用何在。社會學又稱為實證的方法,其內容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法律實證主義的實證方法分析規(guī)范之間的邏輯關系,它屏除價值的成分;另一種則是由法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學科所發(fā)展起來的,以研究法律的社會基礎、社會政治功能和意義。[11]本文所指的憲法社會學主要指的是后者,即研究憲法現(xiàn)象生成的社會條件、憲法規(guī)范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及憲法的社會功用等。

當然,憲法學的學科體系是開放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建立在專業(yè)基礎上的綜合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科之間交叉的結果會不斷出現(xiàn)新的憲法學研究領域。如,近來已出現(xiàn)了“生態(tài)憲法學”的研究。[12]

三、憲法現(xiàn)象決定憲法學研究方法

憲法學理論體系的構成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谇笆龇治觯瑧椃ìF(xiàn)象和憲法存在決定了憲法學是一門科學,是法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對憲法現(xiàn)象的研究構成了憲法學理論體系的內容,二者的綜合也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傮w而言,這些方法從屬于一般的法學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三類: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憲法的理念及其價值,這些內容正是理論憲法學的組成部分;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憲法判例和憲法解釋為研究內容研究法條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內容是實用憲法學的組成部分;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用社會學和政治學方法研究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和現(xiàn)實與憲法之間的關系,這些正是憲法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內容。

根據(jù)布賴斯勛爵的概括,法律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形而上學的或先驗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歷史的方法以及比較的方法。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從權利和正義等抽象理念出發(fā)推導出一套法律概念和范疇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探討和論證法律的價值,為法律尋找到一個人性和倫理的基礎。分析的方法則是關于法律規(guī)則的的結構,以經驗和邏輯為出發(fā)點對法律術語和法律命題進行界定和整理。歷史的方法把法律視為一種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中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的文化產物,通過對具體法律原則和規(guī)范的含義作歷史性的解釋。比較的方法則是對各個民族國家的法律體系進行橫向的比較,找出這些法律體系中的各種概念、原理、規(guī)則和制度之間的異同,一方面為理解和交流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則為改進本國的法律制度提供借鑒。[13]另根據(jù)坎托洛維茨和派特森的觀點,法律科學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關于現(xiàn)實的科學、關于客觀或共享意義上科學以及關于價值的科學。[14]其中關于現(xiàn)實的科學就可以理解為法律概念、原則、規(guī)范及法律制度生成的社會現(xiàn)實條件;關于客觀或共享意義上的科學可以理解對規(guī)范的研究;而關于價值的科學即研究法律科學的倫理和道德基礎。關于憲法現(xiàn)象所決定的憲法學理論體系也從不同角度證明了憲法學研究方法不出這些方法的范圍,從屬于法律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憲法學研究方法除遵循法律科學的這些基本方法外,還有自己的獨特的方法。這是因為,在法學諸學科內部,憲法現(xiàn)象決定了憲法學是具有一定“自治”性質的憲法科學,這也就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獨特性。多數(shù)教材的“緒論”或“前言”部分對憲法學研究方法進行了梳理,提出了本學科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歷史分析、比較研究和系統(tǒng)分析等,這些都是研究憲法學的基本方法,也是被大家所接受的方法。無庸諱言,它們是極有價值的。但是,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為憲法學和其他學科所共用,尚無法標示出憲法學自身的學科特性。通常,學科的專業(yè)性和自治屬性由一系列因素所決定,而方法的獨特性是判斷該學科是否具有一定自治程度的標志之一。昂格爾在談到法律制度的自治性時指出,“自治性表現(xiàn)在實體內容、機構、方法和職業(yè)四個方面”。[15]憲法學也需要有獨特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其他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憲法學專業(yè)研究方法和綜合性研究方法,具體指憲法解釋方法與綜合研究方法。這也是目前受到忽略或者一定程度受到輕視的憲法學研究方法。

1.憲法解釋研究方法是一種極具憲法學專業(yè)特性的研究方法。[16]有學者認為,這一方法為憲法學所獨有,是本學科的“獨門暗器”和“看家本領”。[17]筆者贊同這一認識和判斷。該方法為憲法學學科所特有,并且是其他學科所不見長的一種方法。而這一方法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這一狀況的形成又與我國不完善的憲政制度建設有密切關聯(lián)。

憲法解釋學又分為兩種:一種可稱為憲法注釋學;一種是純粹意義上的憲法解釋學。前者通常存在于一個國家憲政發(fā)展的初始階段,或者是在僅有憲典而無憲政的前憲政國家里。由于與憲政運行有關的相關元素尚不十分活躍,故而局限了憲法學者的研究空間;憲法學研究者只能就條文機械地作符合國家形勢和要求的政策宣講。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性是一常見的現(xiàn)象,很多國家的憲法學研究方法在憲政發(fā)展的初期階段經常受客觀現(xiàn)實的局促,憲法研究者只能對憲法條文作符合國家形式的的政策宣講,如早期日韓等國的憲法學研究。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該意義上的憲法注釋學;憲法注釋學也并不因此完全沒有價值。[18]這是因為,憲法注釋學同樣精密,它需要對憲法制定者的意圖、國家客觀形勢和憲法條文有著精深的理解,而這些都是憲法學研究者所必備的,特別是該意義上的憲法學研究培養(yǎng)和訓練了憲法學研究者對條文的熟悉程度。對條文的熟悉程度是判斷一個法學家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理論研究不同于其他學科,研究者除必須具備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言之有據(jù)”?!皳?jù)”就是法律根據(jù),即在分析討論一國制度、案例與事件時必須有相應的規(guī)范依據(jù)。熟悉憲法文本不僅僅需要熟記憲法條文,而且要深刻理解憲法結構、憲法各部分的法律地位、憲法規(guī)范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也就不具備法學理論工作者的基本法律素養(yǎng),而注釋意義上的憲法學提供和訓練了法學研究者這方面良好素養(yǎng)的基礎,這也是我們不可輕視這一研究方法價值及其研究者的原因,同時也是憲法學學習者和研究者必須熟記憲法和其他法律條文或者法律文本的根據(jù)。但是,這一方法也有相當?shù)木窒扌?,由于對憲法條文的注釋僅僅附隨于國家的政策形勢,故無法樹立其相對獨立的學術地位,其學術與理論價值也無法得到適當?shù)匕l(fā)揮,即憲法注釋學既無法以憲法學基本原理作為判定政府行為正當性的標尺,也無法建立一種反思的憲法學,使憲法和憲法學理論在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更新,并完善和發(fā)展憲法學理論體系。

純粹意義上的憲法解釋學存在于發(fā)達、完善和憲政成熟的國家之中。憲法解釋是以憲法文本和憲法原理為依據(jù),以憲政制度為依托,具體在司法或者中立機構的操作下進行和完成的一種旨在判定法律或者政府行為合憲性的過程與行為。實際上,憲法解釋綜合了憲法的各種要素,幾乎包含了從文本、原理到制度的不同層面,是一個結合了理論與實踐的動態(tài)運行過程。在此過程中,除上述要素外,流行的哲學與價值信念、一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和形勢、法官個人的心理、情感與氣質等均綜合作用于解釋過程。因此,憲法解釋是各種要素之間的有機統(tǒng)合。這一過程不僅極富實踐價值,而且為憲法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源頭活水”。在成熟的法治國家中,憲政運行有素,相關要素異?;钴S,特別是政治與審判分離,與憲法實施與運行有關的司法機關或者中立機構具體承擔了審查政府行為合憲性與保障公民權利的職責,這些活動伴隨著大量的憲法解釋。法官的活動和行為不僅發(fā)展了憲法解釋的一些方法,而且憲法的內涵也相應得到了擴充、變化和發(fā)展,這就為憲法解釋學提供了研究素材。建立在憲法解釋基礎之上的憲法解釋學也因此成立并發(fā)展起來。

因此,無論是憲法注釋學還是憲法純粹意義上的憲法解釋學,都提供了我們學習和研究憲法學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作為憲法學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必須對憲法學基本原理、憲法文本有著相當?shù)氖煜こ潭?,否則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憲法學學習者和研究者。并且,憲法解釋學還提供了我們深刻理解憲政國家中司法機關的地位和作用、司法權與立法權之間關系的契機。

2.綜合研究方法提供認識憲法現(xiàn)象的完整圖景。從根本而言,建立在高度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基礎之上的所有學科分支都從不同角度提供我們認識、理解和闡釋社會現(xiàn)實的分析工具,使我們獲得對這一社會整體的局部認識。而學科的分工越細,我們對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理解也就越豐富、越透徹、越深入、越全面。但是,這樣的分析尚欠完整,分析的方法畢竟僅為局部的理解,如果不打破各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界限,我們就不能在學科之間進行有機整合,也即通過“科際整合”,獲得和形成我們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的完整圖景。因此,專業(yè)的憲法學研究方法只能提供一個國家憲政運行過程中的某方面的認識,它不能代替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并且,如果欲對憲法學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還必須具備相關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素養(yǎng),學習其他的研究方法,這就對憲法學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重塑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期具備綜合研究能力,俾能更深入地開展憲法學研究。

因此,作為憲法學學習者和研究者,須和其他學科的學習與研究一樣,保證自己的思想與時代一同成長。沒有理由拒絕新知識、新思想;拒絕新知識、新思想的唯一原因是懶惰、自滿、偏狹,甚或還有自負與狂妄。任何學科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學習與研究的前提是承認自己的無知,因為,正是在由無知、求知和向著已知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在成長,認識在深入,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正確地提出問題,并在理論和實踐中參與問題的解決,而憲法學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發(fā)展起來。這是作為知識分子和公民的雙重使命所在。??略浾摷爸R分子和公民的不同使命。他說,“知識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變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專業(yè)領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對設定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問,動搖人們的心理習慣、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拆解被熟悉和被認可的事物,重新審視規(guī)則和制度,在此基礎上重新問題化(以此來實現(xiàn)他的知識分子使命),并參與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他作為一個公民的角色。)”[19]憲法學學習者和研究者同樣需要具備這樣的知識品質。

同時,綜合的研究方法還要求我們密切關注社會現(xiàn)實。歷史法學派大師、德國法學家薩維尼發(fā)展的一套系統(tǒng)的歷史研究方法認為,法律并不是有著自身目的性的整體性存在,而是一個由各種概念、原則和技術組成的復雜體,研究法律的歷史不是研究一種“絕對精神”的歷史演進,而是要研究不同的法律概念、原則和技術如何經由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而成為現(xiàn)實法律制度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薩維尼打破了把法律看成一個封閉體系的成規(guī),分析了法律與社會母體之間的密切關系,研究了法學家從社會現(xiàn)實中抽象出法律概念和原則的過程,發(fā)現(xiàn)法律與“事實”之間存在著一種歷史性的相互轉化關系,許多現(xiàn)在的法律設計與過去都是首先作為事實而出現(xiàn)的。因此,他得出了一個悲觀性的結論,即要想嚴格區(qū)分“事實”和“法律”,從而把法律構建為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這在理論上和現(xiàn)實上都是行不通的。這也是我們在學習、研究憲法學過程中所應注意的問題,即不能過份夸大理論的作用,同時,必須對憲法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有一透徹的了解,并且把憲法置于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來具體把握各種憲法概念和原則生成的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基礎。這樣的憲法學才具有生命力。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當代學科發(fā)展為一種綜合研究的方法,以此來確立對某一事物或者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整體認識,但就憲法學而言,目前的當務之急仍是走專業(yè)化路線。憲法學學習者和研究者迫切需要熟悉、深化憲法學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規(guī)范與技術?!艾F(xiàn)代社會的整個權利結構和知識/話語結構都以某種職業(yè)結構的面目出現(xiàn),判斷某一個人是否有資格就某一問題發(fā)言、是否有權力在某一領域發(fā)號施令的最重要的根據(jù)就是他/她的職業(yè)?!盵20]這并不是逆學科發(fā)展趨勢的潮流而動,而是中國憲法學所處的歷史階段所決定的。某一學科不過是一國特定歷史現(xiàn)實發(fā)展狀況的理論反映,由于新中國憲政走過了一個相當曲折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故而憲法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和影響,致使帶有較強的憲法學自身專業(yè)特性的憲法學始終沒有能夠得到充分和健康發(fā)展,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專業(yè)化程度。一門學科的專業(yè)化程度是判斷本學科是否成熟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我國憲政建設的深入,我國憲法學在注意學科綜合化趨勢的前提下,還需要重新補足作為專業(yè)的憲法學的構成部分的研究。

那么,怎樣才能使憲法學走向專業(yè)化呢?走向專業(yè)化的憲法學研究必須基于對憲法現(xiàn)象構成要素的思考。既然憲法現(xiàn)象包含了憲法意識與憲法物質兩方面的內容,同時憲法的生長、發(fā)育又離不開一國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這就決定了專業(yè)的憲法學研究的研究任務,這就是必須對憲法學意識和憲法物質的構成要素作精深、透徹的學習與研究。這些內容正是前述憲法學學科體系的組成部分,即觀念層次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制度層次上的憲政制度、憲法文本,包括憲法運行過程中的憲法判例和憲法解釋,以及作為憲法生存社會的基礎的相關的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心理學等方面憲法認識。只有這樣,我國憲法學才能伴隨著憲政建設與發(fā)展,逐步走向專業(yè)化。并在此過程中,自覺地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整合,完成作為憲法學學科的理論與實踐使命。

四、憲法學研究意義的再思考

基于前述分析,作為人類歷史特定發(fā)展階段的憲法現(xiàn)象因而具有了學習、研究其內容、歷史發(fā)展演變的意義。這一意義不僅在于①對憲法學的研究提供我們認識、理解、闡釋我們賴以生存的當下境況,解釋政治家的行為和政治結構的動態(tài)運行過程,確立我們的活動準則和所依據(jù)的行為規(guī)則;還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②指導社會政治實踐的運行與發(fā)展過程。借助這些理論,可以預測在這些憲法原則規(guī)范下的社會政治結構和人類行為的發(fā)展走向。并且,一定程度上,作為哲學的憲法學還帶有相當程度的反思成分,即如何以其理論在回應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過程中③進行自我修正,不斷提升、豐富自身的理論內涵。只有這樣,憲法學才成為其內容不斷充實和發(fā)展的“科學”,才能建立一種“反思的憲法學”。憲法學在面臨和解決新的社會問題過程中及不斷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才能具有更大的包容、應變及自我調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憲法學理論體系才具有生命力

實際上,理論的主要功能在于解釋,而不是指導實踐;后者只在很小程度上發(fā)揮作用,這也正是許多思想家眼中的“理論”的作用。在討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時,就有人指出:“由于像韋伯這樣的思想家的不懈努力,社會科學終于沒有被自然科學所吞噬,而是發(fā)展了出了一套以‘理解’和‘解釋’為核心的獨特研究方法”。[21]費希曾經對“理論”和司法實踐作出了區(qū)分。他認為,“理論”的目的是澄清司法實踐的本質,說明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2]可見,理論在很大的意義上只是提供了一種我們認識、理解、解釋和闡釋我們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的分析工具。那些認為理論對實踐具有絕對指導作用則是不當?shù)乜浯罅死碚摰淖饔?。這方面,哈耶克對理性所做的兩種區(qū)分對憲法學研究的意義具有警示意義。哈耶克認為,存在著兩種理性:一種是進化理性;一種是建構理性?!斑M化理性”是一種“內生秩序”,也是一種內部行為規(guī)則,它存在于事物的內部,遵循其內在的邏輯發(fā)展規(guī)律,是自然的?!敖嬂硇浴笔且环N“外部秩序”,也是一種外部行為規(guī)則,是人為的。而理論的目的就是認識這種內生秩序,并進而描述它。這樣,理論因此就具有了局限性。同樣,在一個憲政成熟的國家里,也存在著兩種理性的區(qū)分:一種是立法理性;一種是司法理性。[23]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憲政的實際運行端賴司法邏輯,也即司法理性。正是中立機構的存在,為憲法實施及憲法原則的具體化和生活化提供著制度保障。[24]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憲法學或者憲法理論就不僅在指導著實踐,更是對司法或者憲法保障機構的實踐活動的理論總結,是司法機關活動的“理性化”結果,也是關于司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理論總結和歸納,正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弱化理論對實踐指導意義的認識并不是完全否定理論的實踐價值,而是如何正確地擺正理論與實踐、意識與物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防止過份地夸大理論的作用,而忽視實踐自身的規(guī)律與邏輯。這一認識也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與物質關系問題的理論。因為,只有在正確地認識二者關系的前提下,才能科學定位憲法學理論體系,并在此前提下決定研究者今后的研究方向與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①]一門科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本學科的本質、與非科學的分界、科學理論的發(fā)生、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理論的檢驗、科學理論的評價、科學理論的發(fā)展、科學方法、科學的社會價值等。參見“科學哲學”詞條?!逗喢魃鐣茖W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763頁。

[②]參見[德]阿圖爾。考夫曼、溫弗里德。哈斯默爾主編:《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48頁。

[③]《簡明社會科學詞典》,第812頁。

[④]例如,韓國憲法學理論體系中就有“憲法存在論”。參見《韓國憲法理論的發(fā)展》,載《公法評論》。

[⑤]《簡明社會科學詞典》,第1060頁。

[⑥]由于憲法成文主義具有的約束國家政府的稟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不成文主義憲法,這一問題近年來引發(fā)了英國憲法改革的爭論。贊同者希望制定一部成文憲法,以此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作者注。

[⑦]轉引自[美]阿蘭。S.羅森鮑姆編:《憲政的哲學之維》,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6頁。

[⑧]現(xiàn)代科學有不同的分類法,一種分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數(shù)學、哲學、社會科學。另一種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數(shù)學、哲學五大部類。也有的將科學分為三類:即科學被劃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在此情況下,憲法學究竟從屬于哪一種科學是有爭論的。從學科發(fā)展史的角度看,法學一開始并沒有獲得社會科學的地位,鑒于法學的特性,早期人們眼里的法學更多的是一種職業(yè),但是,它保留了獨立的學科地位?!暗降谝淮问澜绱髴?zhàn)爆發(fā)為止,取得獨立地位并被劃歸到社會科學領域的主要學科共有五門: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⑧]同樣是以“人”和“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法學為什么沒有被納入到社會科學的學科陣營,而又能夠保持獨立的學科地位呢?這是因為,法學教育已經發(fā)展起來,大學已經設立了法律系,它的課程表與它培養(yǎng)律師的首要職能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注重研究普遍規(guī)律的社會科學家也以某種懷疑的眼光來看待法學。它似乎過于規(guī)范化了,太缺乏經驗研究的根基了。它的各種法則不是科學的法則,它的背景似乎也太個別化了。[⑧]而作為法學的一個學科分支的憲法學也在很大程度上服從于這一事實。一般而言,法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實踐”,是面對不同的具體問題作出的理性分析。法學有其“形式化”的一面,但它未曾、也不可能形式化到可以用數(shù)學或形式邏輯來表達的程度。[⑧]憲法學更是如此,它既有規(guī)范性的一面,同時又帶有很強的政治性,這樣,其研究對象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法學學科分支,如民法、刑法等。

[⑨]參見徐秀義、韓大元主編:《現(xiàn)代憲法學基本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401、459、460、461頁。

[⑩]《韋伯:法律與價值》,第51頁。

[11]參見《現(xiàn)代憲法學基本原理》,第465頁。

[12]參見陳泉生《環(huán)境憲法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韋伯:法律與價值》,第20、21頁。

[14]參見《韋伯:法律與價值》,第21頁。

[15]參見[美]昂格爾著:《現(xiàn)代社會中的法律》,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頁。

[16]參見《現(xiàn)代憲法學基本原理》,第461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憲法學專業(yè)研究方法不只一種,還包括其他研究方法。

[17]參見《現(xiàn)代憲法學基本原理》,第462、463頁。

[18]關于注釋憲法學的價值和有關思考,可參見《現(xiàn)代憲法學基本原理》,第462、463頁。

[19]《??略L談錄:權力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7頁。

[20]鄭戈著:《韋伯論西方法律的獨特性》,載《韋伯:法律與價值》,第39頁。

[21]鄭戈著:《韋伯論西方法律的獨特性》,載《韋伯:法律與價值》,第28頁。

[22][香港]陳弘毅著:《當代西方法律解釋學初探》,載梁治平編:《法律解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頁。

[23]參見李猛著:《除魔的世界與禁欲者的守護神:韋伯社會理論中的‘英國法’問題》,載《韋伯:法律與價值》,第111—241頁。

[24]哈貝馬斯注意到,隨著法律干預之幅度、范圍和細微性的擴張,導致了一種向社會生活的不斷“司法主宰化”(juridification)邁進的總體運動。這也是所謂“現(xiàn)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哈貝馬斯是在批判的意義上在描述這一過程的,他認為這是現(xiàn)代性不斷侵入個人生活的表現(xiàn)之一,妨礙了個人和群體自主決定事物的可能性。參見《韋伯:法律與價值》,第13頁,及該頁的頁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