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電視文化特征論文
時間:2022-08-23 06:25:00
導語:美國的電視文化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對美國電影最重要的影響也許是40年代末美國國內(nèi)電視的出現(xiàn)以及50年代初期電視的普及。這使舊時的好萊塢遭到了最沉重的打擊而使那些獨立制片人獲得了最大的解放。美國人逐漸不再去電影院而開始呆在家里,通過自己的電視觀看免費的話劇、綜合節(jié)目以及新聞報道。好萊塢用一種新事物――寬銀幕來回答這一挑戰(zhàn)?!半娪氨冗^去任何時候都好”,好萊塢的這一說法是成了現(xiàn)實。然而在事實上,所有這些所謂的新技術:寬銀幕、寬銀幕立體電影、陶德立體和有幻覺效應的寬銀幕,擴大每格畫面的尺寸,從而使觀眾的視野幾乎擴大到視線所及的最大范圍,也只不過是尺寸上大了一些而已,本質(zhì)上并沒什么變化。所以這也就根本不能改變電視已在人們生活中確立的重要位置。
一、電視給大眾帶來了什么
現(xiàn)代人一踏進家門,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開電視機;獨自在家時,電視節(jié)目也是最好的伙伴。電視機放在客廳里,有朋友來的時候,邊聊邊看,或只聊不看,但讓它繼續(xù)開著;電視機放在餐廳里,邊吃邊看,當然也一樣可以開著電視只吃不看;電視機在臥室里,聽任它自說自話直到主人睡著為止……就在電視屏幕的斑讕變幻之中,人們感到了愉快、輕松、充實。
在現(xiàn)代生活中,電視的影響是無孔不入。新聞的概念正在改變,由原來的“剛剛發(fā)生過的事情”變?yōu)椤罢诎l(fā)生著的事情”。各門類藝術在電視的沖擊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向電視靠攏,MTV、相聲TV,電視小說、電視戲劇……形形色色的“新型”藝術樣式如同生命基因工程制造出來的怪胎,生機盎然,同時又讓傳統(tǒng)的藝術家們驚駭不已。第一位影視演員出身的美國總統(tǒng)的誕生表明,在政治生活中,電視表演已經(jīng)成為政治家們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生死攸關的大事。對于那些實力雄厚的跨國集團企業(yè)來說,沒有電視廣告宣傳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美國信息調(diào)查公司曾發(fā)表一份“電視廣告功效研究”指出,在電視上推出精致有內(nèi)涵的廣告,比附送贈品、減價或展示等促銷活動更能達到吸引顧客購買的目的。這項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羅迪斯教授的研究,是由包括百事可樂等數(shù)十家知名廠商及三大電視網(wǎng)共同贊助的。在八大城市的八大超市設置監(jiān)看記錄器,統(tǒng)計顧客購買產(chǎn)品品牌;同時在3000戶家庭裝設電視監(jiān)視器,以了解他們收看電視廣告的情形。6年的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與其花大量經(jīng)費用在附著贈品、減價促銷,不如在電視黃金時段中做廣告,因為民眾購物的動機常來自電視誘人的廣告,似乎大部分人都被電視廣告的魔力所吸引。因為電視廣告結(jié)合許多“唯美”與“非理性”的影像,迫使觀眾不用大腦思考,而簡化成一種經(jīng)影像刺激后的“感官反應”與“購物沖動”,使人們對商品產(chǎn)生“假性需求”,其對觀眾烙印的虛夸效果,遠勝于其他促銷活動。
但對于大眾趣味的基本性狀還是要有一些認識的。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瑪羅理·沃伯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得出結(jié)論:“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nèi)容,越容易為觀眾接受和欣賞。這幾乎是收視行為的一項鐵律?!雹龠@說明了為什么輕松、滑稽的娛樂性節(jié)目和包含性與暴力內(nèi)容的電視劇常常處于收視率排名的前列。有的人還直截了當?shù)卣f:色情、暴力和金錢故事最容易得到受眾的青睞。
對于公眾趣味的庸俗和低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在遺憾之余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討。早在古羅馬時期,詩人盧克里梯烏斯就曾經(jīng)分析過那種對他人受難持平靜的欣賞態(tài)度的心理狀態(tài),他說:“從岸上目擊一個不幸的水手在波濤中和死神搏斗,是有甜蜜的趣味的,這倒不是我們對別人幸災樂禍,乃是因為自己脫然于災禍之外,不免覺得慶幸”。現(xiàn)代人更認為:“從心理學家的眼光來看,對暴力刺激的需要是施虐與受虐兩重心理沖動的宣泄要求。這兩重心理中交織著恐懼和快意兩種預后的情緒狀態(tài):暴力犯罪的情境首先造成恐懼感,而恐懼心理的宣泄也會帶來快感;暴力懲罰的情境當然突出地造成了恢復心理平衡的快感,然而在快感中也不可避免地混合著對暴力本身的恐懼。”如果說暴力鏡頭給受眾帶去的是某種優(yōu)越感或心理沖動的宣泄,那么屏幕上的揮金如土則替觀眾了卻了日常生活中做不到的奢華、揮霍的夙愿。難怪前菲律賓第一夫人伊梅爾達到其生活方式被美國記者貶為浪費、糜爛的時候反唇相譏道:“哪有你們的《豪門恩怨》奢侈啊!”
當代的文化精英們對電視持眾口一詞的否定態(tài)度。文學界人士則批評:“電視上只標榜一些油頭粉面,花枝招展,珠光寶氣的人物”,“電視劇所呈現(xiàn)的心態(tài),只是盲目追求奢侈的上流社會生活形態(tài),沒有肯定真正的愛情、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所以,娛樂節(jié)目在不說教之中,也會像鴉片一樣無形中對人產(chǎn)生麻痹作用?!倍晃唤?jīng)濟學家則尖銳地指出:“少數(shù)資本家拿錢支持電視節(jié)目,使大眾趣味淪為低俗,娛樂變成麻醉。他們出大量的錢,在電視做廣告,推銷社會的非必要品(奢侈品),使其暢銷流行,成為社會的必需品,影響市場的機能。電視劇往往愚弄對社會貢獻最大的農(nóng)夫?!毙睦韺W家分析,“目前社會收入與支出不成比例的奢靡現(xiàn)象,相當受電視中的廣告、歌舞、戲劇的影響。大家都以電視劇里的食、衣、住、行,作為價值取向和追求的目標。不這樣,仿佛就短了半截?!雹軜O少一部分知識界人士則索性不買電視機,用這種與電視絕緣的方式來拒絕“電視麻醉劑”。只要看看這些嚴厲的批評,人們似乎就不能不產(chǎn)生電視乃是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精神鴉片的感覺。究竟,是電視的本質(zhì)如此,還是從業(yè)人員們錯誤地利用了電視從而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呢?
電視的影響與人們對電視的敬畏于構成了一個互動的過程:電視對于社會的影響力越大,人們對于電視就越敬畏;而人們對于電視越敬畏,電視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也就越大。這個過程像滾雪球似的不斷發(fā)展,很容易造成一種電視的神話。電視逐漸被人們當成一種高高在上的東西,成為一種崇拜物。對電視的崇拜成為一種類似宗教崇拜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
宗教崇拜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對于崇拜對象有著盲目的、非理性的尊崇與依賴。文化人類學者埃米爾·杜爾干認為,宗教起源于社會本身和社會需要,把神圣的事物與世俗的事物區(qū)分開來的是社會而不是人,“神圣物”必定是一種象征,但象征什么呢?被視為神圣的物體象征著整個社會都認為這種東西是神圣的這一社會事實。而對電視盲目信從、盲目尊崇,正是當代電視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有些電視學者認為,電視與宗教的相似之處,就在于兩者都具有一種吸引大眾主動去接受其信息的力量,也就是能使信徒或受眾心甘情愿地前來聽其指揮的功用。為了追求廉價的、輕松的娛樂,為了滿足窺視他人隱私的欲望,為了在對世事世人的評說中取得一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為了在躲進家庭壁壘逃避開周圍的喧囂煩亂之后不至于過分孤寂,也為了在“動態(tài)歸隱”的孤獨狀態(tài)下能夠找到一點與社會相互認同的安全感,億萬大眾全然自愿地擁到電視機前面,成為人類歷史上數(shù)量最龐大的一批“信徒”。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視正是利用普通人的這種心理傾向制造社會"熱點"的。當電視媒介為了商業(yè)的或是其他的利益,運用自己的超級影響力對一個事件、一個話題、一種思潮、一種潮流進行炒作的時候,這個對象就會迅速膨脹起來,而且會無孔不入地深入到社會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注意它。同時,每個人也感到了周圍的人們都在注意著同一個對象,為了與大家看齊,他在注意到熱點的同時還不得不保持很高的注意力,以便不會在公眾中顯得過于“無知”。事實上,這些熱點往往同社會、同個人并沒有什么真正的關系,甚至也并非真正的個人興趣。如在世界杯足球賽期間,許多原本對足球毫無興趣的青年人也只好“熱心”地關注比賽,甚至硬著頭皮熬夜看現(xiàn)場轉(zhuǎn)播,就是怕跟不上潮流,被別人當作傻瓜。整個世界仿佛一下子變得如此之小,又似乎是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你的身邊,你能不去關注它嗎?這個社會又是一個交流的社會,當你一無所知的時候,你又怎么在這個世上立足呢?故此,人們對這種同自己無關的電視節(jié)目的關注又實在是為著自己的生存而考慮的。也就是說這其實是一個如何去生存的大問題了。
在電視的參與下,一切情況都發(fā)生了變化,最深切地體會到這種改變的,無疑是那些領導流行、制造流行的人們。在花都巴黎,隨意就能找到各種各樣的時裝雜志,有行銷世界各地的《時尚》、《巴黎時裝總匯》、《喬伊絲》,也有普及性期刊《婦女》、《時裝與制作》等等。此外,在幾乎所有主要綜合性報刊中都辟有時裝專欄。然而,真正將時裝之都的浪漫風情傳遞到全球各地、并在巴黎制造出時裝文化氛圍的,在今天,首先應當歸功于電視了。每年兩季的時裝會,電視臺在夜間新聞中即時報道,評點名家,普及時裝文化,引導消費潮流。電波將這些爭奇斗艷的名模的身影帶到世界各地,無論是中國,還是美洲,每個人都能從電視里看到世界一流設計師的一流作品,領略一流模特的動人風采。但是,在巴黎,沒有人能找到電視里的時裝廣告,時裝廣告早已改頭換面,讓黃金時間節(jié)目中的電視明星成為自己公司產(chǎn)品的活廣告。潘虹赴法國參加電影《末代皇后》的首映活動時,巴黎時裝名牌“路易·費洛”捷足先登,為潘虹接受電視采訪了提供服裝和化妝品。節(jié)目結(jié)束時,主持人很自然地提到,中國影星潘虹今天穿的是“路易·費洛”的最新設計。用明星們提高身價,名牌被再次鍍金,二者結(jié)合的可謂渾然一體,巧奪天工。正是這些不遺余力的電視宣傳,使名牌不僅屬于巴黎更成為全世界追求時尚的人們的目標。成群結(jié)隊出入于夏奈爾、圣洛朗專賣店的游人們大都沒有能力購置那些高檔時裝,但與時裝共有一個商標的香水、提包、飾物卻給人帶來心理滿足,本來只能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品牌標志,此刻赫然在握,心中自然也是找到了一種平衡。
電視不僅擴大流行的范圍,推動流行的力度,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毫不客氣地制造著流行,這一點尤其是人們所始料不及。在服裝界,原先流行色在興起的初期階段是完全處于自然發(fā)展狀態(tài)的,當大潮過去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它的流行期、流行范圍和流行特點,這對生產(chǎn)和銷售毫無積極意義。服裝界人士終于一改跟著流行跑而轉(zhuǎn)為來預測流行、領導流行,電視無疑成為了最好的宣傳助手。每年兩次的流行色預測的結(jié)果,直接影響世界紡織面料和時裝的生產(chǎn)與銷售,被推出的流行色是靠以電視為主體的傳播媒介和制造商共同描繪的,而不再像當年那樣完全出于消費者的選擇。在流行色預測之前,各種各樣大規(guī)模的宣傳和表演已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了“什么是時髦”的概念,被服裝界通過傳播媒介推向社會的潮流在無形中驅(qū)使人們向流行靠攏,難怪國際紡織品經(jīng)銷商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現(xiàn)在是靠流行色嫌錢的時候了!”
被電視推銷過的任何一種文化似乎都不可避免的帶有侵略性和某種霸道行為。時裝文化也是如此。西歐或是巴黎的流行色明顯地反映了以歐洲人受好為主體的審美心理,帶有強烈地域性、民族性特點。然而亞洲各地,無論是日本、香港還是中國大陸,不僅熱衷于追求時尚的人們對之一絲不茍地照單全收,甚至服裝界人士也不敢對此有什么“越軌行為”,因為通過電視屏幕傳送過來的畫面不僅說明“這就是流行”,還說明"不這樣就是錯誤",而錯誤是會直接導致本地區(qū)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業(yè)在下一年度中所面臨的困境。
電視對于公眾行為方式同一追求的影響甚至會表現(xiàn)在非常隱私的方面。例如穿睡衣、睡袍的習慣,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毫無根基的。但近年來卻頗有流行之勢,這從商店里睡衣類的銷售情況中不難看出。是什么東西造成了這種相當隱蔽的“流行”呢?事實上,在一般媒介中很難見到推薦或是介紹“睡衣文化”的內(nèi)容,睡衣制造者甚至也很少為自己作廣告,唯一可能造成巨大影響的變量就是近年來電視中,特別是電視劇中穿睡衣、睡袍的鏡頭數(shù)量甚多。當電視劇中那些通常有教養(yǎng)的、有身價的男女們總是身著睡衣、睡袍躺在床上或是活動在居室里的時候,它就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人們都是這樣的”規(guī)范性樣本,這樣就我形中引導了觀眾也按照這一行為方式來生活。而許多觀眾也就真的依照這樣的規(guī)范來行事,以避免與他人不協(xié)調(diào)而帶來的孤寂感,同時也希望借此可以提高自己的教養(yǎng)程度。
電視對于受眾的這種強制性規(guī)范作用,很像幼兒園中經(jīng)常做的一種“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游戲。阿姨一面說“請你跟我這樣做!”一面做出某個動作,小朋友們就跟她做出了那個動作。如果哪個孩子沒有效仿或是效仿的不對,就成了犯規(guī)。不過稍有不同的是,幼兒園的游戲規(guī)則是人為制定的;而電視的規(guī)范法則卻深深植根于當代社會的公眾心理之中。
以電視為規(guī)范樣本,在生活行為上同一化,不僅表現(xiàn)在衣著方面,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其他各個方面。當年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日》中的一頭短發(fā),曾掀起席卷全球的短發(fā)熱潮,如今電視機前的人們要追隨的豈止是一個發(fā)型。從雀巢咖啡到果珍橙汁,從可口可樂到軒尼詩XO,從麥當勞到肯德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幾乎全被打破,來自另一種文化的習俗不經(jīng)消化即被灌入。早晨的稀粥油條換成了牛奶面包,太極拳被迪斯科代替,綠茶改為紅茶……男女受授不親的古訓在"浪漫"的招牌下成為十字路口的擁吻,年輕女士手持香煙的形象成為性感的代名詞。卡拉OK成為無數(shù)年輕人追夢的手段,因為電視里時不時有OK大賽,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最能說明電視對人的強在的引導作用的怕是要算1994年美國各大電視網(wǎng)對辛普森逃亡事件的"追擊"報導了。這年6月12日,著名的前橄欖球明星O·J·辛普森的前妻及其男友的寓所被人謀殺,辛普森成為主要嫌疑犯。6月18日,正在取保候?qū)徶械男疗丈瓍s突然乘著他的白色福特野馬牌汽車離家出逃,警方聞訊出動大批警車和直升飛機。在辛普森逃跑的加州長灘的高速公路上圍追阻截。消息靈通的美國各大電視網(wǎng)聞風而動,也立即派出了大批記者,三大商業(yè)電視網(wǎng)、??怂闺娨暰W(wǎng)以及CNN還都派出了自己的直升飛機。龐大的電視記者隊伍和電視網(wǎng)直升機群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了警察,于是在空中和地面上四面八方對辛普森形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監(jiān)視包圍圈。于是,電視觀眾通過現(xiàn)場直播看到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規(guī)模追捕的壯麗景觀:高速公路前方的重重路障和后面警笛呼嘯的追蹤車隊,公路兩旁聞訊而來的看熱鬧的群眾,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直升飛機……當然還有通過長焦鏡頭拍攝下來的,神情沮喪地蜷縮在汽車后座上的辛普森。辛普森當然要沮喪,因為在各電視網(wǎng)的通力協(xié)作之下,他的這次秘密行動(他根本不承認自己是要逃亡)變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公開游行,要知道觀看者是全世界的幾十億電視觀眾呢。
二、人們要消滅電視
1995年4月19日,俄克拉荷馬城政府大樓被炸毀,舉世震驚,美國公眾憤怒而又沉痛。在此時刻,電視界認為爆炸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而在娛樂性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爆炸的場面則會有用公眾的悲痛取樂之嫌??墒敲绹碾娨暪?jié)目中偏偏極喜歡玩爆炸題材,在此之前已經(jīng)制作完畢或是即將制作完畢,不久就計劃播出的這類節(jié)目竟有一大堆。然而各大電視臺的反應也是驚人的快,ABC立即修改其正在播出的肥皂劇《我所有的孩子》在內(nèi)容,刪去了女演員魯賓·瑪特森計劃在婚禮上放炸彈的情節(jié)。在爆炸發(fā)生之后的一周里,CBS撤下了一部有關人質(zhì)危機的影片,??怂箘t取消了一集有爆炸內(nèi)容的《批評家》的播映,HBO則停止了電視劇《華柯的伏擊》的演播;另外對來不及取消和刪除的節(jié)目,則盡可能地加以修改,??怂乖诓シ乓徊坑姓◤椙楣?jié)的故事片時,修改了其中在爆炸中人們倉惶出逃的場面。相形之下,好萊塢則"遲鈍"得多。高成本大制作的沉重壓力和電影界慣有的傲慢態(tài)度,使有爆炸場面的影片仍然按原計劃推出發(fā)行,甚至有在影片中添加炸彈佐料的跡象。對這種截然相反的作法,希拉丘茨公司的湯普森說:“電視系列片必然會比電影更為敏感,因為我們必須使它們受到歡迎?!娪笆且粋€晚上就解決的事,電視系列片則是我們要將其介紹給母親、家人的長期客戶?!庇纱丝梢钥闯?,電視對公眾的影響,是電視制作人所心知肚明的,平常時候是無所謂的,一旦出了問題,大家也是盡量避開被人抓住鞭子的。
1973年9月30日晚,ABC"星期日晚間影院"的電視欄目中播出了一部電視影片《警察》,劇中有一個情節(jié),描述一群少年把汽油澆在街頭流浪漢身上,然后點火將他們燒著。兩天以后,在波士頓,6名男青年如法炮制,將一位女汽車司機拖到空無一人的停車場,逼她用汽油往自己身上澆,然后把她點著,使她變成一柱火炬,而后揚長而去。這位女司機后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當時的波士頓市長凱溫·懷特說,他認為這一暴行與ABC的電影有關?!都~約時報》則指出:“這一可怖的巧合不容忽視”。此后,在美國就掀起了一個相當激烈相當廣泛的全民反電視的暴力運動。
30多年過去了,盡管反電視暴力的呼聲仍然不絕于耳,我們卻看到美國的電視節(jié)目中仍然暴力成災,槍擊、格斗、謀殺、傷害,比比皆是。美國的電視機構頂著輿論的壓力,繼續(xù)傳播暴力的或是其他被公認反對的節(jié)目內(nèi)容,實在有其自家的道理吧。
美國的公眾已經(jīng)普遍認為,暴力與色情內(nèi)容是美國電視的頭號問題。1995年8月,《紐約時報》進行了一次民意調(diào)查,在1209名被調(diào)查中,半數(shù)以上的人說不出電視等通俗文化有什么可取之處,他們最為不滿的是節(jié)目中“充斥色情、暴力和低級下流的語言”。據(jù)一位學者在1959年進行的實測統(tǒng)計,美國的商業(yè)電視節(jié)目中,平均10集電視劇中有8集包含暴力內(nèi)容;每小時有7個暴力場面;每周電視中會出現(xiàn)600個不同的暴力場面;半數(shù)以上的劇中主要人物有暴力行為,其中1/10是殺人兇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小學的一位女教師發(fā)起了一場抑制動畫暴力的運動,她組織小學生監(jiān)視并記錄卡通片中的暴力場面,然后向小朋友們通報,凡是被認為有暴力內(nèi)容的就上了該運動的黑名單,全體運動成員就會拒絕購買以這種卡通人物作廣告的兒童商品。這種經(jīng)濟制裁的方法顯然比空談反對或是游行請愿都更具威力,只可惜尚是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勢,因而對電視業(yè)觸動似乎并不大。
另一些專家進行過更為扎實的研究工作。瑞典社會學家英加·縈內(nèi)松幾年前在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了暴力行為和過多收看電視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位女學者在馬爾默市對200名學生收看電視的習慣進行了為期10年的調(diào)查。她所得出的結(jié)論是,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6歲兒童在6年以后可能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tài)。她說,研究沒有證實“電視必然自發(fā)導致暴力行為”。不過,“就像吸煙會增加患癌癥的危險一樣,看電視當然會提高孩子們發(fā)生問題的可能性?!?/p>
這種反電視暴力的運動還從美國國內(nèi)發(fā)展到國外。近年來加拿大的公眾就一直在強烈提高認識美國電視中的暴力內(nèi)容,因為在加拿大境內(nèi),有80%的居民能直接或間接收看到美國的商業(yè)電視,所以該國居民對于鄰邦這方面的文化入侵十分敏感。一個13歲的女孩發(fā)起了“禁絕電視暴力”運動,獲得了500多萬人的簽名。對于總?cè)丝谥挥?千多萬的加拿大來說,這個簽名人數(shù)可以理解為反對美國電視暴力是舉國一致的行動。1996年3月,加拿大廣電委員會(CRTC)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旨在弄清處理電視暴力的方法。該項調(diào)查認為:與電視工業(yè)自愿登記來限制電視暴力同時進行的,還有由父母授權來對電視節(jié)目進行分類和區(qū)別出等級,同時提高公眾的反暴意識和加強媒介的人文素質(zhì),這些都是必要的。該調(diào)查聲稱,對孩子的保護成為加拿大傳播領域一項永遠關注的問題。
一個對藥物或酒精產(chǎn)生了依賴性,有了癮的個體是一個不健全的個體;一個對電視這種人造媒體產(chǎn)生依賴性,有了電視癮的人構成的社會同樣不是一個健全的社會。電視每天都在吞噬著人們大量的寶貴時間,其實就等于在吞噬著人們的生命;制造消極,傳播暴力,散布庸俗這些問題至少在那些反電視主義者看來是存在著極大隱患的。為了把人類從電視手中“解放”出來,世界各地已經(jīng)有了不少反電視組織,并且一直在為把電視驅(qū)逐出社會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他們所反對的已經(jīng)不再只是電視中的暴力或無聊,而是電視本身。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華森維麗,一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每年都有一次“戒電視日”活動,在每年的5月7日,數(shù)百名學生都要在公共墓地參加一次電視葬禮,同時宣誓要戒絕收看電視的“惡習”。電視泛濫的確使學生們難以自拔,不斷有報告指出,電視影響了學生的視力,影響著正在生長發(fā)育的青少年的體重、性格,對人生的態(tài)度等等,最直接的影響是學習成績的下降。因此,在電視葬禮上,一臺彩色電視機被安放在靈柩中準備埋葬,而前一年被埋葬的電視機的墳墓上還灑滿了鮮花。一位小學生代表宣讀祭文:“我非常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不過,我不看你,我會過得比較好一點,我的成績分數(shù)提高了,我也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我的家人和朋友”。③當然這些戲劇性舉動肯定是出于成年人的指使,但富于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活動照例要受到電視記者的采訪,而當“埋葬電視機”的電視新聞在地方電視臺播放的時候,那群參加過“葬禮”的學生則滿懷熱情地圍坐在家中的電視機前,尋找自己的光輝形象。
三、對于電視的評價
還在電視事業(yè)方興未艾的時候,一些敏銳的思想家就已經(jīng)預感到,這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以來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對于這種影響,有人充滿樂觀主義的愉悅,有人則滿懷著悲觀的沉痛。
我們看到鄰近城市的公民聚集在市集廣場上,外國的首相在發(fā)表演講,大洋彼岸拳擊運動員在爭奪世界冠軍,英國的樂隊在表演,一位意大利的花腔歌手歌唱,出事的火車的殘骸仍在冒煙,狂歡節(jié)街頭上戴著假面具的人群,從飛機上穿過云層看到阿爾卑斯山上的雪峰,穿過潛水艇窗子看到熱帶魚,汽車工廠的機器,探險者的船在同北極的冰層搏斗,我們可以看到維蘇威山上的燦爛陽光,而一秒鐘之后又看到在同一時候照耀著百老匯的霓虹燈。不必再麻煩語言來詳加描述,外來語言的壁壘也變得無足輕重。廣大的世界親自走進了我們的房間。今天,衛(wèi)星電視發(fā)射網(wǎng)絡在理論上已經(jīng)覆蓋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全世界有至少60%以上的家庭擁有電視機,有一多半人每天在電視機前消磨掉一小時到數(shù)小時的寶貴光陰,數(shù)千個電視組織晝夜不停地把無法計數(shù)的節(jié)目信號通過發(fā)射塔、通信衛(wèi)星和傳輸電纜傳送到千家萬戶。
在許多地方,電視工作者和文化精英們都十分懷念創(chuàng)辦初期的電視。在美國,50年代被稱作電視的“黃金時代”,劇作家查耶夫斯基在接受《時代》周刊的采訪時對比那個美好時代說:“現(xiàn)在的電視,在技術上,超越以前不知有多少,然而在一切為收視率的旗幟下,電視已經(jīng)走進了它的黑暗時期?!?/p>
英國作家喬治·奧維爾曾寫過一部小說,在小說中他同樣表明:廣大的世界走入每一個房間卻絕非什么幸事。在這篇著名的政治幻想小說《1984年》中,電視機已經(jīng)進化成為一種雙向系統(tǒng)的“電幕”(TELESCREEN),統(tǒng)一播放,受眾不能自行關啟,每時每刻都在向全體民眾強行灌輸著充滿謊言的政治神話,同時又全方位地監(jiān)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那個“老大哥”統(tǒng)治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國度里,“電幕”是一個邪惡而令人生畏的專制工具。
盡管電視在受到人們的這種批判,然而,問題的嚴重性則在于,電視太容易為人填充空虛,制造歡樂,甚至用美妙的幻想來掩飾嚴酷的現(xiàn)實,這就使得人們很容易對電視產(chǎn)生依賴性。就同酒精、能通過暫時的麻醉讓人忘掉痛苦,從而也使得人們上癮一樣,電視現(xiàn)在對于許多人也成了不可缺少的東西。有人統(tǒng)計,在美國有大約2-12%的人認為自己已經(jīng)染上了電視癮,卻無法自拔。看電視的時候他們覺得很輕松,但看過之后往往會覺得更空虛、更沮喪、更不快樂;但過后他們又無法管住自己再去打開電視機。他們看電視的時間比一般人要多出兩倍,一星期看56個小時以上。其中一些典型尤為嚴重,有一位警察除值班外哪里都不去,全部業(yè)余時間都躲在家里看電視,每周多達71小時;另一位50歲的家庭主婦看的更多,每周達到90小時。
現(xiàn)代文明使人類遠離蒙昧的原始狀態(tài)。使人們由對外物的依附與迷信轉(zhuǎn)向了對自我的認識與自信。但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并沒有與文明發(fā)展同步前進,人類并沒有完全擺脫在古老時代導致巫術與宗教的那種心理狀態(tài),即由于生命無常和世事難測而產(chǎn)生的焦灼不安與恐懼感。更有甚者,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由于都市生活是高度流動性的,同時又是一種既高度社會化又高度個體化的矛盾結(jié)合體,每一個社會成員難免會對周圍世界產(chǎn)生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并進一步體驗到一種“熱鬧的孤獨”。這種陌生也孤獨的體驗顯然更加劇了人們固有的焦灼心態(tài),甚至摧毀人們的自信心,造成嚴重心理失衡。公務員之家:
在這種狀況下,人們只能通過大規(guī)模的相互認同的相互模仿才能擺脫心中的焦慮和恐懼,只有在一種"大家都在一起操作"的感覺中都能克服一點軟弱無力的感覺,增加一點自信心?,F(xiàn)代社會中愈演愈烈的"流行"風潮,正是這種大規(guī)模相互認同和相互模仿的表現(xiàn)形式。
大眾文化學認為,當代的大眾流行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現(xiàn)代“圖騰崇拜”。一位作者這樣寫道:“當代大眾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流行’,即大規(guī)模地相互認同和仿效,從對一本小說、一支歌曲的欣賞一直到對一種商標、一種牛仔褲臀部補丁式樣的喜愛,幾乎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上。無論對所流行事物具體化內(nèi)容可做出多少理性的解釋,都無法否定這種現(xiàn)象的非理性心理基礎。大規(guī)模的追隨、認同和仿效,使種種現(xiàn)象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說到底是在以象征的方式尋求心理歸屬與依附,是一種顯示出當代特點的大眾圖騰崇拜。”
其次,作為一種大眾文化,電視本質(zhì)上所具有的媚俗傾向也必然導致向主流意識形態(tài)靠攏。換句話說,電視為了追求高收視率,不得不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追求一種讓大多數(shù)人都滿意、都能夠接受的效果,而這種大多數(shù)人都滿意、都接受的意識形態(tài)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恰恰就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因此,電視文化的深層意義怕是要從美國社會的價值取向上來挖掘的吧。
另一方面,高投入的電視組織使它只能是主流文化的傳聲筒,而且又需要得到大眾的認同(不論是純商業(yè)的電視組織還是非商業(yè)性的電視組織)。于是電視總是在表現(xiàn)著大眾的趣味,代表著大眾的追求,反過來又強烈影響著大眾,讓他們效法,讓他們模仿??梢哉f,電視的傳播真正體現(xiàn)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而這一來一去從兩個方向?qū)е抡麄€社會高度的同一化。在電視的規(guī)范和引導下,全社會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穿衣、吃飯、娛樂、交往,保持著一致的關注熱點和標準的價值判斷,出現(xiàn)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大同”局面。這種“大同”局面顯然同現(xiàn)代意識中的個性化與文化多元化是格格不入的,要扭轉(zhuǎn)這種局面,或許只能從電視傳播本身的多元化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