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愛國人士范文
時間:2023-03-17 21:2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愛國人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哀而不傷;中和;悼亡詩;影響
一、“哀而不傷”:儒家的中和觀
孔子曾經(jīng)評價《詩經(jīng)》中的《關雎》篇說:“樂而不,哀而不傷”[1]P30?!鞍Ф粋?,憂愁而不悲傷。多用來形容詩歌、音樂等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處事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導儒家倡導“中庸”,反對片面化和極端化,這些在文學中則表現(xiàn)為主張有節(jié)制地宣泄情感??鬃铀f“哀而不傷”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子看來,喜怒哀樂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而藝術正是人們用來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手段。適度的情感表現(xiàn),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有益的,而過濫的情感宣泄,則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害的。所以孔子主張適度的、有節(jié)制的情感表現(xiàn),反對過濫、無節(jié)制的情感宣泄。而《關雎》對哀傷和歡樂之情的表現(xiàn),即無過分之處,又無不及之處,合乎中庸之道,堪稱典范,所以備受孔子的贊許。
中庸是儒家哲學、美學思想的基礎和靈魂??鬃訕O其推崇中庸之道。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1]P63,同時,儒家還把中庸原則應用到了藝術審美領域之中?!爸杏埂奔粗泻陀钩V酪簿褪侵泻停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2]186孔子在贊美《關雎》時提出的“樂而不,哀而不傷”顯然是“中和”原則在文藝美學方面的運用。這也是被儒家文藝思想的繼承者稱為“溫柔敦厚”的詩教。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對于情感的節(jié)制的行為,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對情感的合理的節(jié)制,有利于詩人們從根本上自覺的把握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活動,即使作品能夠起到表達和宣泄情感的作用,又使得作者不會被情感所驅(qū)使,自覺的避免出現(xiàn)一些過度、過激的情感和表達方式。
在《詩經(jīng)》以后,雖然中國文學史上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不少激情昂揚、充滿浪漫主義的文人及其作品,如屈原、李白等,雖然他們在感情表達的深度和烈度方面相比《詩經(jīng)》而言有了突破,但他們對情感的宣泄仍是有限度的,是以理節(jié)情的。他們?nèi)匀粐朗刂鞍l(fā)乎情,止乎禮義”的道德規(guī)范,諫諍明志,心系主上,從不跨雷池一步。其激憤之情最終還是歸于“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與下層民眾揭竿而起走向反叛之路的行為大不相同。而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悼亡詩而言,影響更是巨大而深遠。
二、對中古代文人悼亡詩的影響
悼,悲傷、懷念之意。悼亡,就字面意義而言,指的是生者對已逝之人的哀悼思念?!暗客觥币辉~,依王立先生的見解最早見于《南史?卷十一》:“宋文帝時, 袁皇后崩, 上令顏延之為哀策, 上自益‘撫存悼亡, 感今懷昔’八字, 此‘悼亡’之名所始也?!?[3]P320悼亡詩,指的是“夫妻間喪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詩篇?!?[4]P2悼亡詩,是關于愛與死的篇章。這里既有痛失所愛的悲傷,也有對生命終結必然與不可挽留、不可反復性的深沉思索??梢哉f這是人世間最令人悲傷、痛苦的兩件事之一了。
文人悼亡中,即有對夫妻之間天人永隔的悲痛惋惜,也有丈夫?qū)ν銎薜牟换谏钋?,更有由痛失愛妻的悲苦心境引發(fā)而來的對悼亡者自身未來前景的預見性的悲傷。但是,就算內(nèi)心多么痛苦不堪,使人們還是會自覺不自覺的在詩篇中有所節(jié)制,也并沒有在不可排除的死亡焦慮的壓力下悲憤的抗議、呼號。不得不說,這是受儒家“哀而不傷”的中和的審美觀的影響。
(一)中國式的死亡焦慮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人在活著的時候是無法親身體驗死亡的。而一旦親歷,便再無能力言說。正如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所說:“向不在此在過度恰恰使此在不可能去經(jīng)驗這種過度,不可能把它當做經(jīng)驗過的過度來加以領會?!彪m然自身的死亡不可在個體生命還存在之時有所體驗,但是,他者的死亡卻是可以經(jīng)驗與把握的。雖然“我們并不在本然的意義上經(jīng)歷他人的死亡過程,我們最多也不過是‘在側(cè)’”,但我們能且只能以并非真正死亡的他者的身份來對其加以體驗。悼亡詩的作者們,正是在親身經(jīng)歷了身邊最親愛之人的死亡才深深意識到了死亡這一終結的真實存在,以及對自身生命的威脅?!伴e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盵4]P74越是親近的人的亡故,對于生者的打擊與震撼也越大,使他們對生命及死亡的感觸就更加強烈,思考也愈加深沉。
死亡,即生命的消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更是無法逆轉(zhuǎn),已成既定事實,就回天乏術。這是無論每個人愿意與否,都必將面對的最終結果?!胺采谔斓刂g,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5]P266加之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們,大多并不相信所謂的彼岸世界,而佛教對文人的影響只限于提供了一個精神上得以休憩的凈土罷了。但是,任何個體生命,從其生命的本然意識出發(fā),卻始終都存在著將生命永恒的延續(xù)下去的沖動和渴望。這樣的矛盾,造就了不可消除的死亡焦慮。這樣的焦慮極易使人陷入一種猝然而生的痛楚、悲傷、絕望之中不可自拔。
然而,受講求以禮節(jié)情的中庸之道的儒家“哀而不傷”的影響,更多的是內(nèi)心形成一種較為緩和的悲傷與哀愁,即哀死的心理。在哀死的過程中,始終對死亡的自然性和不可逆轉(zhuǎn)性有著相當?shù)睦碇呛屠潇o,而不是絕望的呼號和悲憤的抗議。表現(xiàn)于詩歌中,就會流露出一絲絲令人感傷、嘆息不已的哀愁情調(diào)。受到“哀而不傷”的中和的思想的影響,哀死“是對死亡造成的世俗生存歡樂消失的哀傷,流露出來的恰恰是極其強烈的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眷戀、執(zhí)著。它仍然肯定人生,甚至是由哀傷而更加深沉的肯定、熱愛熱愛人生?!币虼?,文人們雖然對死亡深懷焦慮,但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人生、灰心失望,在他們的詩句中,也不會消極的否定人生,更不會將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而是在世俗的生活中慢慢的消解對死亡的哀愁。這是屬于中國式的死亡焦慮。
(二)溫柔的感傷
人總是要在失去了重要的東西之后才會愈加發(fā)覺它的珍貴。生命短暫,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再恩愛不移的夫妻,再好的愛情也終有分離,走到盡頭的一天。不能再和人生中舉足輕重的愛人聚于此刻,分享喜樂哀傷,相伴共同走完人生多彩的路程,怎不令人扼腕悵憾?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妻子的離去,對詩人而言受打擊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面對親愛之人的死亡,似乎有太多要說的話還沒來得及言說,太多的情感也未及表達。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盛行的社會中囿于封建禮教等諸多原因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很少會,也不會想到要在日常的社會及家庭生活中輕易的寫詩來對結發(fā)妻子一吐深情?!拔釃膶W,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鹽之瑣屑,大抵不列載于篇章,惟以籠統(tǒng)之詞,概括言之而已。” [6]P99 “男尊女卑的長期倫理價值取向造成了中國文學某種缺憾,這缺憾只得不可避免地由痛發(fā)失卻愛妻的遺恨中部分地得到補償……許多文人,也只有在悼亡哀祭之作中才得抒吐對女性的依依款曲?!盵7]P326特別是當往日的歡樂、幸福、溫暖同今天痛失愛妻的孤單、凄清、冷清相對比時,內(nèi)心的哀傷更是難以抑制,凄涼、心酸。
但孔子說:“喪致乎哀而止?!?[1]P200人失去親人,不免產(chǎn)生哀痛之情,這是人性使然,但這種哀思之情要適可而止,不要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還要“哀而不傷”,要適度的、有節(jié)制的表現(xiàn)情感。所以,即使是如此悲傷難抑的事情,還是要有所節(jié)制。你看:
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
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
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
忍此連城寶,沈埋向九泉。
――梅堯臣《悼亡》其三 [8]P63
這是梅堯臣的一首悼亡詩。首聯(lián)一句“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笨梢钥吹玫?,作者深知死亡的自然性,生命本來就有長短,沒什么理由去質(zhì)問蒼天?!柏M敢”二字道出了詩人對死亡的無奈、無助的悲傷心境,無力回天,只能痛心。第二句道出了詩人對妻子的一片深情的思念,并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亡婦的可貴之處:看盡了人世間的美婦,卻再也沒有人能比你更加美麗、賢惠的了,這叫我如何不想念你。而“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币痪鋭t道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不舍,以及對愛妻亡故的事實的難以接受:愚鈍丑陋的人可以活得長久,卻為何不給我那“美且賢”的妻子多些時日的壽辰呢?這也只算得心中的一點感慨而已,并無抗議與不肯承認的想法。而最后,還是不得不對現(xiàn)實低頭,要“忍此連城寶,沈埋向九泉?!彪m然詩人心中不舍,卻也無可奈何不得不“沈埋”。
這就是儒家“哀而不傷”的中和思想影響下的悼亡詩,沒有激烈的言語,沒有強烈到不可抑制的情感。有的只是字里行間那揮之不去的淡淡哀傷、落寞。而在寄托思念表達哀傷,對死者及其所帶來的與生者共有的美好往昔、真摯情意的不舍的背后所隱藏的,是亡妻地位的無可替代性及生者對現(xiàn)實生命的深深眷戀之情。即使再悲傷的悼亡詩作,也不會走向極端。這是屬于中國式的溫柔的感傷。
三、小結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其中儒家的“哀而不傷”的中和思想對詩歌的的影響更是尤為突出,這一點廣泛的反應在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上,特別是在悼亡這一特殊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受儒家“哀而不傷”的中和的審美觀的影響。文人悼亡中,即有對夫妻之間天人永隔的悲痛惋惜,也有丈夫?qū)ν銎薜牟换谏钋?,更有由痛失愛妻的悲苦心境引發(fā)而來的對悼亡者自身未來前景的預見性的悲傷。但是,就算內(nèi)心多么痛苦不堪,使人們還是會自覺不自覺的在詩篇中有所節(jié)制,也并沒有在不可排除的死亡焦慮的壓力下悲憤的抗議、呼號。讓我們看到的是屬于中國式的死亡焦慮,屬于中國式的溫柔的感傷。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2011.07重印)
[2]崔高維(校點).禮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2000.03重印)
[3](唐)李延壽.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后妃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尚永亮,高暉.十年生死兩茫茫――古代悼亡詩百首譯析[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等.呂氏春秋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6]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篇2
自從第一次聽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豪言壯語時,就知道文天祥肯定不是“一般人”!之后在學習中對他的深入了解,我就越來越喜歡他,越來越崇拜他,甚至已經(jīng)到了“迷戀哥”的地步!
“文哥”,我想對你說,你的一切我都崇拜,特別是你那種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雖然從古至今有很多愛國人士我都有所了解,但是你視死如歸,頑強不屈,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卻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呀!
我特別欣賞好漢,但我尤其,特別欣賞你這樣的漢子,在國家危難時,不是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勇敢地站出來,你真是好漢中的“極品”!
我認為你能站出來誓死?I衛(wèi)本國領土和尊嚴,這完全出于你對祖國的熱愛,也是對祖國負責的表現(xiàn),我想,如果你生活在當今這個社會,假如(PS:我只是說“假如”)現(xiàn)在處于國家危機時期,你會號召大家一起起來反抗,那么我們一定會勝利!而現(xiàn)在,有社會責任心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一旦出事,我想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而沒有想到反抗,來挽救祖國。
雖然你的反抗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我還是認為你是成功的,你是進步的,你的行為時保護本族人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反抗外族侵略的偉大壯舉!
你遇事,是那樣的冷靜,你做事,是那樣的堅定不移!你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贏得自己的家園,而不是獲得后人的贊揚,你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你珍貴的無私品質(zhì)值得我學習。盡管你是失敗者,但我認為你就是一個最偉大的悲劇,這是我對失敗者的最高評價了!
篇3
軍閥無意中挖出無價之寶
1931年,蔣系軍閥馬鴻逵率部占領了山東省泰安市,馬鴻逵決定在泰山腳下為死去的官兵修建一座紀念碑。
泰山腳下的蒿里山上有座文峰塔,塔早已被毀,馬鴻逵決定在塔的原址上修建紀念碑。拆除已經(jīng)損毀的文峰塔時,士兵們突然發(fā)現(xiàn),眼前的土很特別,竟然有5種顏色,五色土呈方形,中間為黃色,四周為紅、白、青、黑四色。
中國古代皇家祭祀時,要在社稷壇的壇面上鋪設五色土,黃土居中,代表統(tǒng)治者的最高權威;東西南北依次為青白紅黑,象征四面八方對皇帝的輔佐。
馬鴻逵聞訊趕到現(xiàn)場時,士兵們剛挖出兩個金盒。打開盒子,里面都整齊地擺放著一卷玉片,一卷由16塊長方形的玉簡組成,另一卷則由15塊玉簡組成。玉片晶瑩剔透,上面都刻有文字,字體端莊清秀。馬鴻逵心想,這些小小的玉片被這么鄭重地放在金盒里,一定不是普通之物。于是,他不動聲色地命人將這兩卷玉片送到他的住處。
過了幾天,馬鴻逵秘密地帶著這些寶貝前往北平,并請來了一位學者和兩個資深的古董商人鑒定。這3個人對著玉片端詳了很久,又仔細詢問了玉片的來歷,詫異的神色浮現(xiàn)在他們的臉上。馬鴻逵忙問,這玉片到底是什么東西,值多少錢?3個人告訴馬鴻逵4個字――“無價之寶”,并說出了背后的一段傳奇故事:
唐玄宗即位登基后,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公元725年,躊躇滿志的唐玄宗來到泰山進行封禪,并留下封禪玉冊。
唐玄宗的封禪玉冊共135個字,內(nèi)容記述了李姓唐王朝受天地之命而建,承蒙天意,四海平安,所以來泰山封禪,感謝天地,并祝愿子孫、百姓享受天賜之福。唐玄宗命人將刻有祭文的玉冊埋于地下。
唐玉冊在地下埋藏了200多年,轉(zhuǎn)眼到了北宋。有一天,宋太宗正在殿內(nèi)批閱奏章,有太監(jiān)呈上了一份玉冊,這正是李隆基封禪的玉冊。太監(jiān)稟報宋太宗,此玉冊是有人在泰山腳下發(fā)現(xiàn)的,特意呈稟皇上。宋太宗對此玉冊愛不釋手,將其作為國寶珍藏于內(nèi)府。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繼位。宋真宗和遼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史稱“澶淵之盟”。之后,各方輿論譴責之聲不絕于耳,宋真宗心情非常郁悶。
一天,宋真宗看到了唐玄宗的封禪玉冊,旁邊有大臣建議道:“皇帝何不東封泰山,利用封禪壯我皇威,也可以分散人們的注意力?!边@一建議馬上得到宋真宗的肯定。
宋真宗為了達到封禪的目的,一方面重金收買反對封禪的大臣,一方面雇用了大批老百姓假意向朝廷請愿,請求皇帝封禪泰山。宋真宗還命人參照唐玄宗玉冊,設計出自己的封禪玉冊。封禪儀式時,宋真宗將唐玄宗玉冊埋在泰山祭臺的底下,再將自己的封禪玉冊放在了唐玄宗玉冊的上方。就這樣,宋真宗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到泰山封禪的皇帝。
明洪武年間,一連幾日的一場大雨將宋玉冊沖出地面,一位山民撿到了宋玉冊,并將其獻給了官府。官員將它進獻給了朝廷,皇帝朱元璋看到玉冊后非常喜愛,下令在蒿里山修葺祭壇,并將玉冊封埋于祭壇之中。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入藏臺北“故宮”
很快,唐宋玉冊的事情就暴露了。1933年3月10日,北平《晨報》以大幅標題披露泰安驚現(xiàn)古代玉冊,文中詳細報道了馬鴻逵發(fā)現(xiàn)玉冊的經(jīng)過。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各種人物四處打聽,希望高價購買玉冊。也有眾多愛國人士,紛紛要求馬鴻逵將玉冊上繳國家。
然而,正當各方人士施加壓力,逼迫馬鴻逵交出玉冊的時候,唐宋玉冊卻突然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對此,人們有種種猜測。有人說,馬鴻逵將唐宋玉冊賣給了美國人;也有人說,在期間,唐宋玉冊被日本特務給偷走了。
1971年的一天,在臺灣的府邸來了一位來自美國的老婦人,老人堅決要求要將一件物品親自交給。
當來到老婦人的面前,老婦人轉(zhuǎn)身把隨從手中捧的匣子交給。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只見里面是兩卷用玉簡做成的玉冊――正是當年馬鴻逵得到的唐玄宗、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的玉冊!
原來,這位老婦人是馬鴻逵的結發(fā)妻子。當年,馬鴻逵獲得兩份玉冊后,一直將其視為珍寶。1950年,馬鴻逵因為患病到美國醫(yī)治,便秘密將唐宋玉冊帶到美國。
1970年,79歲的馬鴻逵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如何處理唐宋玉冊成為他最大的心事。經(jīng)過多天的認真思考,馬鴻逵覺得,這兩件國寶不應該占為己有了,他臨終前叮囑妻子,一定要將玉冊帶回中國去。
篇4
這句話出自《詩經(jīng)·小雅·鶴鳴》,原本的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現(xiàn)在我們常把它當作是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之說。那么,究竟如何的他山之石才能攻玉?他山來的石頭又怎樣才能攻玉?它們又是如何攻玉的呢?看來,不能簡單地拿來石頭就用。別人山上的石頭,在別人眼里是石頭,是見之又見的東西,是不稀罕的,甚至是棄之路旁的,而對我們來說,或許就是金玉,可以成為我們山上的寶貝,是值得炫耀的,是會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是稀有之物。但我們是不是不加選擇地就拿來別人的石頭呢?我們是不是隨便就可打磨了呢?還是我們一拿過來就奉為神靈,認為它是了不得的舶來品呢?不是的,這石頭說到底還是要看你如何去取舍和使用的。
倘若我們能以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先拿來再篩選,進而有所留、有所棄的話,那么這樣的他山之石定當是發(fā)揮了它們最大的作用了,而如果我們不知選擇地是物就取就用的話,也是相當危險的,小則生病,大則危及生命。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不過有一點是應當肯定的,即先拿來再說,東西好壞我們姑且不論,只要是我們沒有的,只要是他們常見的,稱得上是“他山之石”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先拿來再說。這樣的東西只要不是垃圾、不是人家非得扔掉的東西即可。但我們無法保證這些石頭對我們是否有用,反正在他們看來是不值得一提了的。于是,我們就要拿出我們甄別玉器的手段來了,看看它們的質(zhì)地,再看看它們的成分,敲打一下,細研一番,總之,要分析出個子丑寅卯來,于是再作打算,是去是留都能分明。
然而,不論怎么說,單從這句話當中,我們應該明白一點:在別人的看似平常的東西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對自己人生有珍貴價值的“金石”。
這種“金石”在認識上特別明顯。我們常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不是那個“君”一定要把這“十年書”教給你呢?不是的。對他來說,他的這席話,也只是一塊“石頭”而已,是他平常而普通的生活當中的點滴而已,那樣的話他可以每天講上很多,但是這塊“石頭”對于需要它的人來說,卻是至寶了,所以“勝讀十年書”也不為過,它或許就此點亮了那個人心頭的那盞明燈,或許就此為他的人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或許就讓那個人懸崖勒馬了,……總之,這番話是創(chuàng)出了一個別樣的天地。
歷來,人們就在開著這樣的玩笑,難怪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了。或許我們的祖先修筑長城只是像我們造房子一般平常的事,我們現(xiàn)在的人卻將其當作頂禮膜拜的奇跡了;或許我國古代制造火藥如同家常便飯,而外國人卻拿它當作了人類的四大發(fā)明了;或許在王圓篆看守的敦煌藏經(jīng)洞里的經(jīng)卷,本就看似普通的很,但它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寶藏;……我們中華的許多“石頭”成了西方國家的“金玉”,他們不遠萬里來取經(jīng),不辭辛勞來求法,看上去只是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拿了一點去,將我們?nèi)粘5姆椒▽W了一些去,比如養(yǎng)蠶、紡絲,比如印字、造紙,等等,我們中華的老祖宗將他們當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他們卻如獲至寶地拿了就走,仿佛取到了真經(jīng)一般。他們干什么去了呢?他們“攻玉”去了。他們將火藥打磨成了利炮敲開了我們的國門,也敲開了我們的金銀庫;他們用紡絲打磨了風靡世界的服裝;他們用造紙術打磨了讓我們羨慕不已的現(xiàn)代信息文明……當我們再次想用自己的儲蓄去購買他們的“石頭”的時候,他們卻不肯了,他們開出了很高的價格,他們連讓我們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機會都不給我們了。于是,我們中的愛國人士大呼:人家不給我們,我們自己搞!結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搞出來的東西卻落后人家?guī)资习倌辍W詈?,還是不得不引進國家先進科技,期望有一天能“師夷長技以制夷”。
不過,我們的國民畢竟還是很聰明的,有很多地方又有了超越別人的兆頭了,于是我們又沾沾自喜起來,開始向別人介紹經(jīng)驗、推廣方法了,不知不覺中,我們的“石頭”又落到了人家的山上,而我們想要去挖些“石頭”來卻難得很了。
篇5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舉世矚目的第四十一屆2010世界博覽會在中國上海隆重舉行。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將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通過展示、活動、論壇等形式,共同探討城市發(fā)展之路,從而使上海世博會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大舞臺。
這個星期,媽媽報了世博二日游,要不是爸爸出差了,這世博會會更加好玩。早晨,我們早早來到了候車點,拉著一箱重重的“裝備”,注視著遠方的車子,準備著出發(fā)。大巴車飛快地行駛著,窗外的景色一會兒一個樣,剛開始是公路,接著變成了田野,后來又成了樹林,就這樣我們最終跨過了跨海大橋,經(jīng)過風塵仆仆的五個多小時的趕路,終于來到了美麗的上海——這一高科技的大城市。
我們興奮地下了車,背著輕巧的小背包,排著整齊的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檢票口。檢票口可又意思了,如同正在迷宮中游玩。其實這樣的設計才叫合理呢,最大限度的排列使得五百人的隊伍在原來容不下的情況下還有空閑呢。
走進西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美國館和特許商店了,旁邊還有一臺飲水機。我雖然不渴,但也想嘗嘗新鮮,反正是不喝白不喝,恨不得將可食凈化自來水機里的水全部解決,一滴不剩,可又怎么喝得光呢?不能放過它!我心里想著,用手從包中拿出空水瓶,放到專用瓶的位置上,不到一會兒瓶子就裝滿了飲用水。
世博會的人就是多,護照也賣完了,各個館門口人山人海,排隊少則一小時,多則五小時,大家一定要帶把折疊椅,不然腰酸背痛腳抽筋可夠受的。我是浙江人,我愛浙江。浙江館的主題是“幸福城鄉(xiāng),美好家園”。展館內(nèi)主展設計造型取自“青瓷碗”和“水”的意象符號,宛如一只青瓷巨碗,水波漫溢,“西湖攬勝”、“錢塘大潮”等場景投影在巨碗中心,循環(huán)出現(xiàn)。中國館從外形上看上去像一個斗拱。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元素,它位于柱與梁的中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過你如果想進去欣賞那如癡如醉的美景,要先預約排隊起碼四個半小時。也許會有人驚訝了,但是因為中國有13億居民,大部分是愛國人士,所以也不足為奇了。
由于時間的關系,好多館都沒有去。但浦西的中國航空館里的項目活動吸引了千名觀眾,我和媽媽也不例外。遠望中國航空館,似一團雪白的棉花糖,近瞧似一朵千變?nèi)f化的云朵,充分表現(xiàn)了“飛”與“翔”的理念,表達了中國古代人民對飛的無限憧憬和希望,也表達了人類超越地心吸引力的夢想。因此,展館外形如同一個無限的符號“ ∞”,是不是很有趣?美觀是有了,但可不能華而無實。放心吧,展示絕對美奐美輪。航空館有兩大看點,第一是驚險神奇的4D電影,這一擁有不同聲、光、電、氣、水等特效體驗,讓人在云中飛騰,領悟了中國飛行的歷史和未來。我覺得不是僅僅在坐“過山車”,而是在欣賞美麗的電影佳作。第二就是模擬飛機了,我早就盼望自己能親手嘗試開那龐大的空中巨鷹。這個項目也十分受大眾歡迎。排隊從一點半開始,到一點時就已經(jīng)排得人山人海,幸好放棄了中餐來排隊。還沒輪到我呢,頭腦里已浮現(xiàn)出刺激的感覺。又過了一小時,我終于走進了隔壁的展館,搶了一架飛機,啟動起來,飛機在我和一位新認識的溫嶺初一學生的駕駛下飛了起來,八十碼起飛,機艙開始往上抬,人也由此飛了起來。由于我們操控不和,飛機一下一上,一左一右,到處顛簸,可真讓我們身臨其境。
育樂灣是少兒的樂園,我也親身經(jīng)歷了一次。我的職業(yè)就是位光榮的郵遞員。世博會里真是處處充滿環(huán)保風味。瞧,這張長凳就是由856個牛奶飲料紙包裝再生利用制成的,還有這五彩之色的垃圾箱,都是由廢舊牛奶包裝袋制成,你們說是不是很環(huán)保,這也就是奇妙的垃圾再生利用.
篇6
[摘 要]湖湘 奧林匹克 文化 重疊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5-0257-01
1 湖湘文化與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
1.1 湖湘文化
湖南人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風民俗、社會意識、科學文化、物質(zhì)文化的基礎上凝集成的精神特質(zhì)。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湘”指湘江縱貫全境是省內(nèi)最大河流,“湘”湖南簡稱。湖湘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廣義湖湘文化指湖南一切古代文化成果、文化傳統(tǒng),包括器物、風俗、趣尚、思維方式、文學與藝術特點等是荊楚文化的一部分。與燕趙文化、巴蜀文化、關東文化、隴西文化等屬同層面擁有同樣外延。狹義湖湘文化指南宋初年形成的以湖湘理學為基礎的湖南地域性學派。
1.2 奧林匹克文化
奧林匹克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蘊育下重疊世界上其他先進文化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文化。當西方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生產(chǎn)力逐步提高,物質(zhì)財富日益增長,近代科學技術、文化教育迅猛發(fā)展,歐洲資本主義強國海外市場、殖民地的擴展及商品經(jīng)濟給人們帶來的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世界各國間交流愿望日益強烈,通過體育特殊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交流時代的到來。法國公爵顧拜旦順應時代潮流,促古老文化重新煥發(fā)新機。因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不是對古奧運會的簡單復興,吸收了最先進的文化成果,它排除了各國、各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擯棄了文化思潮、哲學觀念、宗教理念的狹隘性、個體性、模糊性和艱澀難懂,而是通過體育競賽、身體鍛煉的形式,用體育運動過程中大家公認的競技規(guī)則、比賽方法、體育道德與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進行著無聲的思想文化交流培養(yǎng)出一代代具有共同文化理念、身心健康的青年。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體育是世界性的文化精神盛會。
2 湖湘文化與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重疊之必要性
2.1 湖南人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
湖南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揮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成分,湖南人虛心學習了解先進市場經(jīng)濟觀念、原則、手段和方法,奧林匹克文化提供了現(xiàn)代文化氛圍,體味到市場經(jīng)濟基本理念和精神,提供與世界溝通之橋梁,培養(yǎng)和造就具有現(xiàn)代精神和價值追求的人使奧林匹克運動更好地為湖南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2.2 樹立現(xiàn)代湖南人形象和增強湖南人凝聚力的需要
湖湘文化是一種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基礎的地域文化,古代湖南是三面臨山、一面臨湖的“四塞之國”,內(nèi)部多山而舟車不便,呈現(xiàn)內(nèi)陸性文化特征湖南人相對封閉的文化特征。湖湘性格方面有許多缺點,這些缺陷、弱點又與優(yōu)點聯(lián)系在一起。如湖南人剛毅、敢為人先,自我意識太強而欠缺合作精神;湖南人雖顯得大氣,形成虛驕之氣而難客觀把握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用新型的文化凝聚人心,塑造健康的心靈,造就新一代湖南人形象。
2.3 是培養(yǎng)湖南人競爭念識需要
奧林匹克文化在中國的普及,具有重要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竟爭念識、科學觀念,缺乏培養(yǎng)發(fā)展個性的環(huán)境。是發(fā)展奧林匹克運動所欠缺的,更是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所急需的心理品質(zhì)。接受奧林匹克運動是全民現(xiàn)代化的基本訓練,所以與奧林匹克重疊的價值難以估量。
3 湖湘文化與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奧林匹克文化是相通的注重身心并重的健康觀、追求積極進取精神、崇尚和諧統(tǒng)一觀、關注人類和平等,這就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奧林匹克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湖湘文化作為一種區(qū)域文化,有著自己的精神特質(zhì)或個性,即“獨立根性”。湖湘文化與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融合提供可能。
3.1 湖湘文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奧林匹克文化在奧林匹克盛典中發(fā)揚愛國情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相一致
近代湖南人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的堅強決心,堅定“吾湘變,則中國變;吾湘存,則中國存”的強烈信念,積極投身救亡圖存的愛國洪流之中。無論時期,還是和時期,湖湘愛國人士既志向高遠,又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特別是時期,湖南一大批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更是把“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提到新的高度。
奧林匹克運動是現(xiàn)代體育的核心,奧運會選手是代表國家、 地區(qū)或集團的。入場時要舉國旗,勝利時要奏國歌、升國旗,開幕式、閉幕式顯示不同國家的民族特色,比賽時還有無數(shù)的國人通過各種媒體關注每個運動員的表現(xiàn),這些舉措使體育價值、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高度一致,有力地激發(fā)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并給奧林匹克運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3.2 湖湘文化“百折不撓”的高貴品格與奧林匹克文化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相一致
湖南人追求理想堅忍執(zhí)著,戰(zhàn)勝困難義無反顧。左宗棠抬棺抗擊沙俄,譚嗣同“去留肝膽兩昆侖”,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式的歷史責任感,展示湖湘文化“蓽路藍縷”、奮發(fā)圖強的堅毅品質(zhì)。奧林匹克文化是以古希臘理性主義為主導的思想超越自然,而“更快、更高、更強”則是這一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和放射?!案?、更高、更強”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表明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百折不撓、永無止境的追求目標,它永遠激勵著運動員去攀登高峰超越自己,超越對手、超越極限。
3.3 湖湘文化海納百川的融合精神與奧林匹克文化的開放性相一致
湖湘文化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是獨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融匯百家、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精神表現(xiàn)在眾多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溝通與重疊;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溝通與重疊;不同學派之間的溝通與重疊;與外國文化的溝通和重疊等。奧林匹克文化是從古希臘文化中發(fā)展而來的,雖然黑暗的中古社會阻礙、排斥這種文化的發(fā)展,但是,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卻融合了當代世界先進的文化成果,并且還在更新和容納新的文化,形成了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價值理念相一致的世界文化體系。奧林匹克運動的世界性和開放性已經(jīng)得到肯定。
4 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對于湖湘文化的意義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湖南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關系相應地發(fā)生變化,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奧林匹克文化是通過體育運動傳播市場經(jīng)濟相一致文化精神,后奧運給湖南帶來了無限商機,推動了湖南經(jīng)濟發(fā)展。
4.1 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凝聚力
中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科教文化事業(yè)的成就,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不斷提高,自信心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提高。后奧運時代促進中國的發(fā)展、愛國熱情,增強湖湘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2 有助于增強人們的市場意識,提高競爭力
奧林匹克文化以人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競爭,都享有平等的生存、享受、發(fā)展的權利和機會,它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體制具有本質(zhì)的一致性。要使湖湘文化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就要以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為參照,樹立競爭意識。競爭意識是建立在平等觀念基礎上的一種觀念形態(tài),在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非暴力競爭,并且倡導尊重對手,注重友誼,珍惜感情的社會道德風范,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出一個人的內(nèi)在潛力,使人在奮斗中求歡樂,最終獲得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4.3 有助于人們樹立尊重與發(fā)展個性的意識
湖湘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樣強調(diào)倫理本位注重群體至上、忽視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因而缺乏尊重與發(fā)展個性的氛圍。在現(xiàn)代條件下,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世界融為一體,就必須不斷地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價值,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內(nèi)在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現(xiàn)代奧林匹克文化為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和氛圍。現(xiàn)代奧林匹克激勵著無數(shù)優(yōu)秀運動員頑強訓練、勇敢拼搏,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記錄。運動員們的這種不斷進取、勇爭第一的精神意志,就是人類不斷超越自我、戰(zhàn)勝自我、發(fā)展個性的體現(xiàn) 。
4.4 樹立開放之觀念
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到來,奧林匹克運動的世界性和開放性,中國以開放態(tài)勢走向世界,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從奧林匹克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展現(xiàn)內(nèi)涵,將使奧林匹克運動更世界性、開放性和平等性、多樣性。兩種文化兼容互補構成全球文化。
參考文獻
[1]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編.湖湘文化論集(上冊)[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庾建設編.湖湘文化論壇[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
篇7
一、現(xiàn)實性藝術歌曲
現(xiàn)實性藝術歌曲中的“現(xiàn)實性”主要表現(xiàn)在:音樂是對當時中國歷史現(xiàn)狀、人民呼聲、時代背景的一種反應。而這類型的藝術歌曲具有了直面社會、表現(xiàn)社會的實用功能。黃自的現(xiàn)實性藝術歌曲歌詞主要源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全面爆發(fā)的時期。每個國民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密相連。黃自作為一名音樂家,試圖通過音樂作品來振奮人心,將中華優(yōu)良的道德文化繼續(xù)傳播。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旗正飄飄》、《抗敵歌》、《天倫歌》、《熱血歌》等。
以《天倫歌》為例,歌詞通過悠悠白云與滔滔江水描述出人生路的漫長,進而突出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兒之痛,用“何處覓源頭”強化人生的苦難與遙遙無期,增加其凄涼感。第二段音樂轉(zhuǎn)入小調(diào),歌詞通過“人世的慘痛,豈僅是失了爹娘”讓人了解社會的黑暗與人世的荒涼,需要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懷,達到相互關愛的目的。
二、抒情性藝術歌曲
在黃自眾多的藝術歌曲中,抒情性藝術歌曲的藝術價值與創(chuàng)作技法公認最高。其抒情性藝術歌曲的歌詞多采用中國近代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中《思鄉(xiāng)》(韋瀚章詞)、《春思曲》(韋瀚章詞)、《玫瑰三愿》(龍七詞)以深入人心。在創(chuàng)作上,他將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元素如五聲、七聲音階與西方古典創(chuàng)作技法相結合。在旋律的線條上,清新淡雅,渾然天成。倘若將這類藝術歌曲鋼琴部分單獨演奏,也不失為一首較為優(yōu)雅的鋼琴小品。如在《春思曲》中,黃自將d自然小調(diào)與d和聲小調(diào)完美的混合,鋼琴在輕柔、緩慢的演奏二連音的伴奏和旋與下行的旋律線條,配合歌詞“瀟瀟夜雨滴階前”便很容易把人們帶進淅淅瀝瀝的春雨之中。
總之他的作品能將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在節(jié)奏、曲調(diào)和句法結構等方面與歌詞意境結合巧妙,能體現(xiàn)出藝術歌曲固有的音樂風格與藝術特征。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
黃自在出國接受西方音樂之前,受過較為系統(tǒng)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因此,他不僅有著較好的古文功底,同時也對中國古典詩詞有著強烈的愛好。在《音樂的欣賞》一文中他曾說過:“我小的時候,最喜歡讀白居易的《琵琶行》。當時年幼,連字的意義都不能完全理解,更談不上領略詩中深意我喜歡他,只因為他的音樂鏗鏘,念起來非常好聽”。iii這種對詩歌的興趣和喜愛許推動了他日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寫作。
這一類藝術歌曲的歌詞多采用古代詩人、詞人的作品。如他就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宋代詞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王灼的《點絳唇?賦登樓》譜寫過曲子。以《花非花》為例,全曲采用D宮五聲調(diào)式。在旋律發(fā)展上黃自借鑒民歌的創(chuàng)作方式,以古曲“清平調(diào)”為基礎保留住了主要骨干音位置,并用西方的模進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在和聲的運用上,減少功能性,低音聲部持續(xù)重復旋律進行。這樣一來,整首作品不僅繼承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同時也對原有的創(chuàng)作技法進行有效的實踐。
因此,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演唱對于歌唱者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演唱時,歌唱者不僅需要有較好的美聲唱法技巧,而且需要在掌握好中國語言、語音的特色基礎上,借鑒民族歌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力求聲音的圓潤甜美、字正腔圓、氣息沉穩(wěn)、豐滿明亮;要求具有共鳴的、抒情的音質(zhì),圓潤連貫、起音柔和、準確、輕巧,并且富于音量、力度變化。因此,在演唱技巧上需要將傳統(tǒng)美聲唱法和傳統(tǒng)民族唱法有機結合起來。
在詮釋一首聲樂作品時,如果能有完美的技術支撐,我們也只能說這是技巧的完美演繹,演唱者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工匠”。這樣的表演是不能上升到“藝術”的級別的。聲樂的表演不僅僅是技術技巧行為,它的生命在于要傳達聲樂作品中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
鑒于聲樂表演這一特殊的性質(zhì),我們必須要正確把握音樂作品之外的相關信息。如《思鄉(xiāng)曲》,表演者最主要是把握它的主題定位,歌詞描寫的是一位少女對遠方情郎的思念,表達少女的孤獨和寂寞,上闕是對環(huán)境的描寫,下闕訴說的少女內(nèi)心活動,演唱時就要對上下闕分別處理。再如黃自先生所寫的“現(xiàn)實性藝術歌曲”,表演者不僅要把握歌詞的主題定位,還要把握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是環(huán)境定位:中國正處在內(nèi)憂外患的一個狀態(tài),國難當頭,飽經(jīng)滄桑的祖國遭受到日寇鐵蹄的踐踏;情感定位:黃自作為一個愛國人士,堅定的匯入了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他用他的音樂在告訴人們他的決心,也用音樂在鼓舞著人們加入這場戰(zhàn)斗。
作為一名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筆者深知表演是音樂作品存在方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表演是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之間進行交流的紐帶。嚴格來說,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形式記錄下時,就已經(jīng)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則是一個樂音符號系列。音樂表演要把樂譜變成活的音樂,使之重獲生命。杰出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使作品中的精華體現(xiàn)得更明顯甚至超過作曲家的預想,反之,則會違背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甚至給音樂的欣賞者以精神上的折磨。在此我們可以看到音樂表演――二度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在對黃自的藝術歌曲二度創(chuàng)作時,不僅需要一個正確、美好的聲音,而且要掌握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之外的相關信息。要結合當時社會各方面的諸多因素,如果對作品的時代背景、體裁特點等相關的理論知識缺乏準確的把握與充分體會,即使有再高超的演唱技法,也只是音符的機械重復,無本之木、如無源之水,毫無生機可言!
黃自的藝術歌曲無論從音樂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在對黃自藝術歌曲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其十分注重創(chuàng)作技巧上的洗煉、追求藝術氣質(zhì)的深邃。所以在演唱黃自藝術歌曲時首先要提高演唱技巧,其次,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有表演者具有深刻的思鄉(xiāng)、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當我們站在黃自的思想高度時,才能完美的詮釋他的作品。
注釋:
i全麗.中西方音樂的完美融合―淺談黃自的《玫瑰三愿》[J].音樂生活,2008(1):29.
篇8
摘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磨礪和蛻變才得以形成,是華夏子孫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髓、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其中,人文精神更是人們價值觀、社會價值取向和民族的時代精神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中,要認識到人文精神對其的重要性,要重視對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匹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更好地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
關鍵詞: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D44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037-03
在現(xiàn)代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人文精神缺失已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大學生人文精神現(xiàn)狀更是令人堪憂,學生人文知識匱乏、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針對人文精神缺失的問題,高校教育要將改革重點放在人文教育上,注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人類在對自身的認識、自身的發(fā)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過程中形成的,并規(guī)范、指導和約束著人類自身的各種活動,表現(xiàn)為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更應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以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學子的心靈與人格。就目前我國國民教育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教育改革進一步推動國民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一、國民教育忽視人文精神教育
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更注重專業(yè)課程教育,缺少對傳統(tǒng)物質(zhì)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接觸和感知,家長更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交流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孟卻形同路人。我們培養(yǎng)了很多掌握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博士和碩士,但他們卻是“黃皮白心”的“香蕉”,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卻一無所知。提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們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钡侵塾诂F(xiàn)代教育,很明顯,教育似乎更趨向于培養(yǎng)各個領域頂尖人才,不斷提高各領域人才技術水平,卻往往忽視了人才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發(fā)展,導致人文精神缺失,逐漸淪為“器具”。
二、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嚴重,文化底蘊淺薄
當代大學生人文知識匱乏,人文價值扭曲,缺少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陷入迷茫和空虛中。大學是每個學子心目中的“象牙塔”,而步入大學后,這塔里的生活太安逸,以致太多人迷失其中,整日無所事事。從高校的“牢籠”逃脫,像剛離開鳥籠的小鳥,不知道如何自己覓食。習慣了壓迫式學習,突然間的自由難免讓人措手不及,于是整日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對待自己專業(yè)課程都草草了事,更不用f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傳承中華文明了。大學本應該是學生學習廣博知識,提高專業(yè)技能,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熏陶的園地??墒钱斚麓髮W校園里的大學生似乎更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卻忽視自身的人文底蘊的提升。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钡暮陥D大志,而今,廣大學子儼然把讀書當做生存之道。敢問,有幾人還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又有幾人如王夫之所言“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
三、國民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致其消亡流失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首先包括學術、文字、語言,之后就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以及后來衍生出的書法、音樂、武術等。以上除了語言和文字兩項貫穿人們生活之中,其余普及度很低,有些甚至瀕臨滅絕。2003年,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度尼西亞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chǎn)。2004年,在內(nèi)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成功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5年,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被韓國申報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nèi)時,國人一片嘩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亦有之,而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趨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熱衷于慶祝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卻對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漠不關心,節(jié)日氣氛愈發(fā)冷清。然而,在崇尚洋節(jié)日的同時,已經(jīng)失去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文化被掠奪后,一批愛國人士開始關注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保護繼承和發(fā)展,開始反思文化流失的原因,并及時對文化加以保護,注重提升全民人文素養(yǎng)。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國民教育出現(xiàn)問題無可厚非。社會物質(zhì)文明越高速發(fā)展,就越要重視人文教育,重視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zhì)。”這是龍應臺筆下的文化,關乎個人,關乎社會,關乎國家。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改革開放后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未來國際地位必然和它的思想文化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發(fā)展文化,全面提高國民人文素質(zhì),尤其是注重提高優(yōu)秀人才的人文素養(yǎng)。面對不同外來思潮、國際文化的沖突,緊張的國際關系以及目前激烈的國際競爭,高等教育更是贏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雖然文化流失后已經(jīng)喚醒一部分大學生,使其開始關注中華文化的傳承,在掌握好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注重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也逐漸擁有成熟的價值取向,熱愛祖國,關注民生,樂于奉獻……但是我們在充分肯定大學生人文精神進步主流趨勢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仍有一部分大學生中仍然存在著人文精神缺失的現(xiàn)象,而且有些現(xiàn)象還相當普遍和嚴重。因此,如何將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儼然已成為目前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題,針對人文精神缺失的解決方法也成了當今教育改革的重點。
四、言傳身教替代灌輸式教育,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學生是教師最好的影子,要想讓學生成為具有高尚思想品質(zhì)和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那么教師更需要以身作則,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可以注重禮儀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平時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應以身示范,耳濡目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1.提高學生對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認識,讓人文精神逐漸融入學生自身人格中去,實現(xiàn)學生自我管理,主動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大學生與中小學生較明顯的區(qū)別在于他們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自我的辨別力,有自己的評價標準,特別是對于精神意識一類的事物,如果沒有內(nèi)在的興趣,他們通常會抵觸甚至反對。因而。在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過程中,務必轉(zhuǎn)變強制的灌輸式教育方法,應當充分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魅力。就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而點燃學生這團烈火的最佳人選便是教師。教師教育學生和生火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生火時不能將木材堆得太密,只有木材間有足夠的空隙,火才會燒得旺。如果只是一味地添加木材,只會適得其反。這育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輸,只會造成學生的反感和抵觸。
2.師生間平等交往促進言傳身教。高校和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積極地教育和引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學生了解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了解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古人云“師者,父母也?!币庠诟嬲]我們要對老師像父母長輩那樣尊敬。而筆者更提倡二者相互尊重,平等相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思想,而這種等級思想作為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中國仍是普遍存在的。對待傳統(tǒng)文化是需要“揚棄”的,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汲取人文精神精髓,摒棄糟粕。師生間只有平等相處,互相學習,才會促進共贏。教師在課余時間與學生相處時,可以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其完善自身人格,促進其人文素質(zhì)的提升,從而達到“修身、齊家”的目的。
五、重塑校園文化環(huán)境,讓文化隨處可棲
合理規(guī)劃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將文化融入校園。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善人居,如人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環(huán)境對于人的影響是顯著而深遠的,只有塑造古風古韻的校園環(huán)境,才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使學校形成良好的人文氣息。學??梢栽趯W生休閑活動區(qū)融入傳統(tǒng)古典風格,讓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古代亭臺樓閣的獨特韻味。在教學區(qū)、宿舍區(qū)等增設中華傳統(tǒng)藝術品簡介,比如琴棋書畫、筆墨紙硯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增設名人館、傳統(tǒng)文化體驗館等,讓學生可以更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六、重視語文教育,積聚人文底蘊
目前,我國的高等學校極為重視英語教學,幾乎都開設英語必修課。除此之外,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還需要考取英語四六級證書。但是除了一些人文學科(如漢語言專業(yè)、歷史專業(yè))之外,幾乎不開設漢語的教學課程。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可以在高等學校中應普遍開設語文課程,或者增設漢語選修課,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同時,使其接受人文精神的沐浴。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漢字組成的古詩更是有它獨特的韻味。它時而大氣磅礴,“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它時而溫柔婉轉(zhuǎn),“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它可以用來關注民生疾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以用來抒發(fā)“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壯志難酬之緒……當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現(xiàn)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發(fā)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更應該加強大學生語文教育,以堅守住民族的根和魂。著名作家曹文軒提到:“我們的社會骨子里還存在著很深的‘重理輕文’的偏見,我們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失衡的。與其大談特談素質(zhì)教育,還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國學生并不樂觀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語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币虼?,在大學接受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同時,更需要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七、宣揚“仁愛”思想,守住民族之魂
“仁愛”是孔子提出的“仁”與墨子提出的“兼愛”思想??鬃影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叭?,親也。”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親愛。而現(xiàn)在大多學生都為獨生子女,性格比較自我,缺乏團結互助的品質(zhì),但是社會是個大集體,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大學教育更是作為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關鍵紐帶,對培養(yǎng)學生仁愛精神有著重要意義。人們經(jīng)歷了太多權謀的爭斗,慢慢會失去對人最單純的善和美的信念。古語說: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學生在追求知識、追求W問的同時,擁有越來越廣博的知識,遇到過形形熱人物,可是要始終懷著赤子之心、仁愛之心。
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設更多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課程
學??梢詳U大選修課范圍,著重增加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課程,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了解。更專業(yè)更系統(tǒng)地學習古優(yōu)秀文化。另外要提高課程質(zhì)量,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梢愿鶕?jù)各校的實際情況,開設書法、國畫、象棋、古琴、琵琶等選修課,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積聚自身文化底蘊,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對于優(yōu)秀人才可以推送至專業(yè)藝術院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繼承、保存了國粹,也可以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專門的藝術、體育人才。鼓勵學校學生組織開展傳統(tǒng)文化相關活動,增加學生了解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作用,在一定范圍內(nèi)予以“零干涉”,真正做到應學生之需,討學生之喜,讓學生充分自主的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校可以增設校園傳統(tǒng)文化節(jié),讓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同學們可以聚集在一起,溝通交流,切磋技藝。享受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樂趣、更好的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墨子曰:“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敝挥袚碛懈嗟馁t良之士,才能增加國家的綜合國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鼻皟蓸犯鼜娬{(diào)個人方面,而第三樂則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來,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未來,而高等教育在國家教育中尤為重要,只有做好高等人才的教育工作,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才會使國家更富強。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要在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jié)日文化的習俗。要學習儒家“仁愛”思想,體味傳統(tǒng)文化氛圍,提升個人人文素養(yǎng)。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實現(xiàn)國家民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肖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徐繼紅.論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