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4-04-08 18:0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一維;定常;可壓縮;超聲速
中圖分類號:TN9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3-0251-02
飛機或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需要得知飛行速度等信息,進行相關部件的調節(jié),以工作在合適的工況下。例如超音速情況下,飛機噴氣式l動機的進氣道隔板需要調節(jié)到合適的角度,使得進氣通過激波壓縮,在盡可能少的總壓損失下,將亞音速氣流供給到發(fā)動機壓氣機。本文提供了一種測量來流速度的思路,可以布置在進氣道等處。
1 基本原理
1.1 一維定常管流
一維定常管流研究的是在管內流動的可壓縮流體。管道截面可為圓形,也可以是方形或任意形狀;管道中心線可以是直線或者是曲率半徑足夠大的曲線。其有三個特征:(1)一維性,垂直于管道軸線的截面上的每個流動參數保持均勻一致;(2)定常,流動不隨時間發(fā)生變化;(3)可壓縮,流動速度快,氣體壓縮性影響顯著,對于超聲速流動,可能出現激波或膨脹波。管道截面圖見圖1。
對于一維定常管流,有以下基本方程組
顯然的,對于亞聲速氣流,,超聲速氣流有。在本文的情況中,我們認為進氣道入口的來流是一維的等熵流動,將壁面簡化為絕熱,不考慮跨音速的情況。
1.2 靜壓比測速方法
對以上的基本方程組進行積分,我們可以得到
應用各截面流量相等的關系,我們得到
其中A*為Ma=1處的管道面積
通過上式,我們可以得到管道面積比與馬赫數的對應關系,進而得到靜壓比、溫度比等等參數。由此,在不出現阻塞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兩個管道截面的靜壓,求出它們的靜壓比,結合已知的面積比,推導得到進口處的馬赫數,從而得到任一截面處的馬赫數(管道幾何尺寸已知)。以下給出應用此方法的示例。
2 方法應用
2.1 靜壓比測速示例
取一段控制體,進口面積1.2,出口面積1.0,通過查絕熱氣體表進行計算(表1)。
查表1可知,的區(qū)間為小于M0.59與大于M1.53。故面積1.2的管道可以用于測量對應這個區(qū)段的速度。
可以看到,在兩個可用區(qū)間,靜壓比隨著馬赫數的改變作單調變化,由此,得到靜壓之比,我們就可以得到入口馬赫數。流程如下
測得面積比和靜壓比確定是否超聲速(若靜壓比小于1即為亞聲速)假設入口馬赫數計算假設的靜壓比比較并進行重算迭代得出結果
譬如,測得靜壓比為1.44,猜測,得到,于是有,對應,恰有,滿足要求,認為找到了正確的進口速度。如果求得的靜壓比與實測靜壓比存在差距,則按照單調性方向調整猜測值,進行下一次計算。
2.2 靜壓比測速方法的程序實現
由上文的實例可知,通過靜壓比是一個進行迭代的過程。盡管一定能夠找到目標值,但是略為繁瑣。通過python編程,將迭代過程自動化。
通過這個程序,我們可以得到如圖2和圖3的曲線圖(面積比為1.2時)
即對于一個已知幾何的管道,在超聲速且不發(fā)生阻塞的情況下,對應任何一個進口馬赫數,都有唯一的一個靜壓比。這就完成了馬赫數與靜壓比的對應關系的建立。
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上兩張曲線圖來使用這個方法。首先,確認管道的面積比以及來流是超/亞聲速,這樣可以通過程序繪制出一張靜壓比和入口馬赫數的關系圖。然后,在縱軸上查找實際測得的靜壓比,就能找到對應的入口馬赫數。實際上,通過面積比與馬赫數關系的唯一性,我們也得到了管道中每一點的流動參數。
此外,改寫這個程序,也能夠實現直接從靜壓比和管道面積比得到入口/出口馬赫數的功能。
2.3 靜壓比測速方法的改進
實際應用中,并不存在絕熱無摩擦的管道壁,我們需要進行修正。由工程經驗可知,流過確定的一段管道,總壓會有一定的損失。修正后的公式如下:
其中,為總壓恢復系數,定義為
可以通過實驗測定,通常為0.94-0.98。
經過總壓損失修正后的結果,能夠更加準確的計算進口馬赫數。
3 結語
通過靜壓比進行管流的測速是一個新思路,對于流場敏感的應用場景有一定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Anderson Jr J D.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M]. Tata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
篇2
關鍵詞:神經刺激儀;臂叢神經阻滯;氯胺酮;羅哌卡因
小兒上肢手術傳統(tǒng)上常采用氯胺酮麻醉下行臂叢神經阻滯,由于其效果不確切,氯胺酮用量較大,易發(fā)生呼吸循環(huán)意外,麻醉管理較為困難。我科在氯胺酮基礎麻醉下應用神經刺激儀對小兒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6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行上肢手術的患兒120例(男78例,女42例),均為ASAⅠ~Ⅱ級,年齡3~10歲,其中,體重14~30 kg。按麻醉方法不同,將患兒隨機分為氯胺酮基礎麻醉下利用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組(A組神經刺激儀)和 氯胺酮基礎麻醉下常規(guī)臂叢神經阻滯組(B組常規(guī)臂叢神經阻滯組)。各60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比、體重、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兒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水,術前30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所有均用氯胺酮5 mg/kg,達咪唑侖0.1 mg/kg肌內注射,開放靜脈通路持續(xù)面罩給氧,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BP、心率HR、心電圖ECG、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A組用刺激電極復合針,將神經刺激器電流調為0.5 mA、頻率1 Hz、脈寬0.1 ms,當探及所欲阻滯區(qū)域的肌肉收縮時,減小刺激電流到0.3 mA,仍有肌肉顫搐則說明定位正確,回抽無回血,注入0.5%的利多卡因2ml, 肌肉顫搐消失,則注入0.25%羅哌卡因0.5 ml/kg,術中當患兒有明顯肢動時,則按需靜脈追加氯胺酮。B組常規(guī)臂叢神經阻滯,術中間斷靜脈推注氯胺酮1~2 mg/kg維持麻醉。
1.3 觀察指標 記錄術前T0、切皮T1、術中最大刺激時T2、縫皮T3時BP、HR、SpO2各指標的情況,術中氯胺酮、咪達唑侖用量及不良反應情況,麻醉恢復過程中記錄出現吞咽、蘇醒時間及術后鎮(zhèn)痛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比較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兒年齡、性別、體重、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 >0.05)。
2.2 血液動力學情況 A組術中BP、HR較平穩(wěn),與術前比波動小,而B組較術前高且波動較大,兩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2.3術中A組發(fā)生不自主運動、喉痙攣、嘔吐、人工輔助通氣情況均少于B組,兩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2.4氯胺酮用量及術后恢復情況 術中 A組氯胺酮藥用量明顯少于B組;術后鎮(zhèn)痛時間 A組明顯長于B組(P
3 討論
氯胺酮基礎麻醉下行臂叢神經阻滯是小兒上肢手術中常用的方法,由于盲探性臂叢神經阻滯效果不確切,氯胺酮用量較大,易發(fā)生呼吸循環(huán)意外,麻醉管理較為困難。而氯胺酮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它具有如下不良反應[1]:①興奮交感神經中樞,增加血漿兒茶酚胺濃度,臨床表現為血壓上升,心率增快;②通常對呼吸影響小,但用藥量較大,注藥速度過快時明顯抑制呼吸,增加小兒呼吸管理的難度;③使肌張力增加,有時出現不自主肌肉活動,從而影響手術操作;④蘇醒過程中常出現精神運動性反應,表現為惡夢、幻覺、譫妄、恐怖感等。所以合理復合用藥及聯(lián)合麻醉,減少氯胺酮用量,使手術過程平穩(wěn)、安全是必要的。
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因患兒不能配合穿刺操作,限制了其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2];由于解剖學標志比清楚,神經深度歲年齡不同變異大,增加了小兒的神經阻滯難度[3]。而神經刺激儀的臨床應用很好的解決了定位困難這一難題。與常規(guī)神經阻滯相比,神經刺激儀定位比較精確、用藥量小、麻醉效果好,可明顯提高神經阻滯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4]。
氯胺酮基礎麻醉下利用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應用,不僅解決了小兒不配合穿刺操作的問題,提高神經阻滯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而且在術中監(jiān)測BP、HR、SpO2的變化,對比術前T0、切皮T1、術中最大刺激時T2、縫皮T3時上述各指標的情況,術中氯胺酮藥用量及不良反應情況,麻醉恢復過程中蘇醒時間及程度,術后鎮(zhèn)痛時間等項目A組明顯優(yōu)于B組。
綜上所述,氯胺酮基礎麻醉下利用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應用,安全可靠,并發(fā)癥少,優(yōu)于傳統(tǒng)氯胺酮麻醉下行臂叢神經阻滯。
參考文獻:
[1]杭燕南,莊心良,蔣豪,等.當代麻醉學[M]. 上海:上??萍汲霭嫔?,2002:254-269.
[2]李愛香,馬傳根,宋冬梅.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1,40(8):2442.
篇3
【關鍵詞】 神經刺激儀; 鹽酸羅哌卡因; 老年患者; 膝關節(jié)置換
中圖分類號 R61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8-0029-02
近年來,外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行區(qū)域神經阻滯麻醉被廣泛用于臨床麻醉工作中,其為下肢手術的麻醉提供了新的選擇。相較于其他麻醉方式,由于其較少的干擾了患者的生理機能,對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有著顯著的優(yōu)點[1]。筆者所在科室2012年6月-2013年6月起對116例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采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和常規(guī)的腰-硬聯(lián)合麻醉,觀察兩種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等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期行單側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116例,男66例,女50例,年齡63~86歲,體重49.5~76.0 kg,ASA Ⅰ~Ⅲ級,其中左膝關節(jié)置換61例,右膝關節(jié)置換55例,按照入院先后隨機分為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組(A組,n=58)和腰-硬聯(lián)合組(B組,n=58)。兩組患者年齡、ASA分級、手術時間等術前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給予咪達唑侖1~2 mg肌注,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道,輸注乳酸鈉林格液,面罩吸氧(1~2 L/min),多功能監(jiān)護儀(GE dash4000)監(jiān)測無創(chuàng)血壓、心電圖、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所有患者在麻醉前5~10 min靜推舒芬太尼10 μg。A組: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組?;颊邆扰P屈髖屈膝位,將患側肢體置于上側,先行穿刺部位定位并用亞甲藍標記。腰叢阻滯選擇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定位兩側髂嵴最高點并以此兩點連線畫一直線,以各脊椎棘突的連線畫另一直線,以兩線的交點(L4)向患側旁開4.5~5.0 cm的位置作為穿刺點并標記。坐骨神經阻滯,相同下,定位股骨大轉子和坐骨結節(jié)并以此兩點畫一直線,以此線中點作一垂線向尾部方向4 cm處作為穿刺點并標記。完成標記后,皮膚外科消毒并鋪單,1%鹽酸利多卡因3~5 ml對穿刺點作皮內及皮下注射。選用STIMUPLEX神經刺激定位儀(B.Braun公司,德國)和STIMUPLEX 100 mm 外周神經刺激針(B.Braun公司,德國),設置神經刺激儀起始刺激電流為1 mA、刺激頻率為2 Hz,刺激脈沖持續(xù)時間為0.3 ms,其正極與患者肢體心電圖電極片相連,負極與外周神經刺激針導線相連,當針尖接近腰叢時可觀察到股四頭肌顫動,當針尖接近坐骨神經時可以觀察到腓腸肌顫搐,伴有同側的足跖屈或背屈。穿刺后若將刺激電流調小至0.3~0.4 mA后,仍可見相應肌群活動,說明穿刺針已經接近相應的靶神經。回吸無血后注入試驗劑量5 ml,固定針柄觀察3~5 min,患者無局麻藥中毒反應后,緩慢注入局麻藥(腰叢阻滯點注入0.4%羅哌卡因30 ml,坐骨神經阻滯點注入局麻藥為0.4%羅哌卡因20 ml)。B組:選擇L3~4間隙按椎管內麻醉操作常規(guī)行腰-硬聯(lián)合穿刺,回抽腦脊液通暢后注入0.5%鹽酸羅哌卡因(耐樂品)2 ml,置入硬膜外導管,以備術中必要時追加局麻藥。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入手術室時(T0)、手術開始時(T1)和手術結束時(T2)的平均動脈壓(MAP)及相應時間點的心率(HR);記錄兩組患者麻醉的起效時間、麻醉的持續(xù)時間及相關并發(fā)癥等不良反應。若麻醉效果不佳,視情況靜脈輔助麻醉或者更改麻醉方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入室時(T0)血流動力學指標血壓和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入手術室(T0)、手術開始時(T1)和手術結束時(T2)的血壓和心率均無明顯變化,各時間點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T1和T2時點較入室(T0)相比血壓和心率波動明顯,各時間點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A組麻醉維持時間明顯長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A組患者術后均無需行導尿術,B組患者有19例行導尿術。術后B組2例發(fā)生惡心嘔吐,輕微頭痛6例,A組均未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
3 討論
在老年患者行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中,一般會選擇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選擇全麻時,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腦血管方面的慢性基礎疾患,麻醉誘導期間心血管反應明顯,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術中強烈的手術刺激往往需要較深的麻醉深度,這些對于常合并有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易產生不良影響。同時,老年患者全麻后術后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較多,胃腸道的副作用較多,還可能存在蘇醒延遲及術后認知障礙的可能。因此,在臨床麻醉工作中,多數學者建議選擇腰-硬聯(lián)合麻醉[2-3]。腰-硬聯(lián)合麻醉雖然鎮(zhèn)痛效果確切完善,但由于其節(jié)段性阻滯了交感神經,使下肢容量血管擴張易引起血流動力學的驟然波動,而且蛛網膜下腔麻醉使腹腔和盆腔的內臟神經被阻斷,影響了患者的術后排尿和胃腸道蠕動,手術后的患者常需要留置導尿管和禁食一段時間[4]。這對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腦血管有疾患的患者,增加了手術和麻醉的風險。另外,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在臨床實施中也受到較多的限制,如患者的低血容量、凝血功能障礙、腰部穿刺部位感染及穿刺困難等。
腰叢神經阻滯后能夠阻斷大腿和膝關節(jié)部位的痛覺和運動,坐骨神經阻滯后可以阻斷小腿的痛覺和運動。在麻醉實施中,由于腰叢及坐骨神經解剖位置比較深,盲探進針風險大,效果不確切,易導致麻醉失敗,而且還可能造成神經血管及臟器的損傷。選擇外周神經刺激儀定位后,以客觀指標為依據,定位變得簡單容易、準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顯著提高了神經阻滯定位的準確性和阻滯效果[5]。
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對機體生理功能影響小,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麻醉禁忌證少,麻醉效果好,麻醉維持時間長,圍術期禁食禁飲要求相對較低,術后患者可以自由,不會發(fā)生尿潴留[6-7]。這些優(yōu)點對于老年、心血管疾患、低血容量的患者中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8]。本研究中,腰叢和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組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性明顯優(yōu)于腰硬聯(lián)合阻滯組患者。這主要是由于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只選擇性的阻滯了一側肢體,對交感神經影響較小,容量血管擴張較少,血流動力學指標波動不大。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節(jié)段性阻滯了交感神經,使患者下肢容量血管擴張明顯,回心血量減少,導致患者血壓下降。
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組患者術后可以早期活動,術后各種并發(fā)癥顯著減少,對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是有利的。腰叢、坐骨神經神經干比較粗大,行神經阻滯時需要足夠劑量的局麻藥物才能將其完全阻斷,而大劑量的局麻藥物的使用可能引起局麻藥中毒[9-10]。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使用0.4%的羅哌卡因50 ml。羅哌卡因作為低毒性酰胺類局麻藥,安全范圍較廣,局部注射5~15 min起效,麻醉效果可持續(xù)4~6 h以上。0.4%羅哌卡因50 ml用于外周神經阻滯,在無直接入血情況下,血藥濃度低于人體可耐受的最高血藥平均濃度4.3 mg/L[11-12]。麻醉前咪達唑侖和舒芬太尼的使用,有助于預防和抑制中毒反應,同時也能夠使患者安靜放松,緩解了患者麻醉前的緊張情緒,減少了患者在麻醉操作時的不適感,這樣能夠更好的配合麻醉的操作。
總之,對老年患者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采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行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鎮(zhèn)痛完善,維持時間長,麻醉效果可靠。相較于其他麻醉方式,對機體生理機能影響小,術后并發(fā)癥少,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是此類手術較好的麻醉選擇。也同樣適用于全身情況較差、凝血功能障礙、飽胃患者的下肢手術麻醉。
參考文獻
[1]Taboada M, Atanassdff P G.Lower extremity nerve blocks[J].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4, 17(8): 403-408.
[2]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 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063.
[3]周子戎,汪春英.腰-硬聯(lián)合麻醉在80歲以上高危老年人骨科手術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8,24(12):40-41.
[4]范勇濤.神經刺激儀輔羅哌卡因阻滯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術的效果[J]. 臨床誤診誤治雜志,2012,2(5):66-68.
[5]Jacques E C. Peripheral Nerve Blocks[M]. Baltimore: Williamsand Wikins, 1999: 7-10.
[6]徐仲煌,黃宇光,潘華.羅哌卡因用于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的臨床觀察[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02,18(8):235-238.
[7]葉強,黃磊,關洪,等.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在老年危重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30):3-5.
[8]薛飛,張小銘,楊東.外周神經阻滯在單側大隱靜脈曲張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15(21):779-780.
[9]Casati A, Fanelli G, Torri G, et al. Ropivacaine or 2% mepivacaine for lower limb peripheral nerve blocks[J]. Anesthesiology, 1999, 90(15): 1047-1053.
[10]Manuel T, Julian A, Joaquin C, et al.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on the onset time of sciatic nerve blocks with 0.75% ropivacaine[J]. Anesth Analg, 2004, 98(16): 242-247.
[11]舒化青,張小銘,姚尚龍,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的藥代動力學[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12):1018-1020.
篇4
一、管理會計概述
(一)管理會計的定義
管理會計是管理科學和會計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形成是會計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管理會計實質上是一種信息處理技術,通過采用一系列專門方法,對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幫助企業(yè)各級管理人員對規(guī)劃和控制經濟活動做出有效決策。管理會計作為微觀經濟的基礎,主要為企業(yè)內部經營管理服務,是企業(yè)重要的決策工具。
(二)管理會計的職能
1.服務企業(yè)經營
管理會計通過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后對內報告,主要為企業(yè)內部經營管理服務,隨著經濟結構改革的深入進行,企業(yè)規(guī)模、分權程度和組織文化均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在此情況下,管理會計提供的管理規(guī)劃和控制系統(tǒng)更顯重要,同時企業(yè)的戰(zhàn)略選擇也需要管理會計信息系統(tǒng)提供支持。
2.提供決策信息
管理會計還是企業(yè)重要的決策工具,在企業(yè)面臨市場經濟中的挑戰(zhàn)和困境時,管理層可以利用管理會計工具迅速有效地獲取全面精準的信息,幫助企業(yè)及時作出決策,采取一定措施積極應對,通過培養(yǎng)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yè)應用中的問?}
(一)應用環(huán)境不理想
管理會計作為微觀經濟的基礎,依賴于經濟市場環(huán)境,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成熟,相關法律規(guī)范有待健全,使得管理會計在我國大多數企業(yè)中缺乏必要的生長環(huán)境,應用空間和范圍較為狹窄,目前我國僅在部分發(fā)達城市的部分企業(yè)中推行了管理會計,但由于受環(huán)境影響,幫助企業(yè)進行內部管理改革、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力度較小,難以對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幫助。此外,在外部環(huán)境上,我國至今還未成立專門的管理會計機構和行業(yè)組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國際風險進入國內,我國企業(yè)也將會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出現波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會計在企業(yè)中的合理應用。
(二)理論體系不成熟
管理會計理論起源于西方,我國引入時間尚短,實踐經驗也不豐富,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管理會計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研究,仍然集中在簡單的理論研究上,缺少必要的實踐性和可行性研究。另一方面,我國對管理會計的探索主要是借鑒西方的已有成果,但是由于國情不同,市場經濟環(huán)境也不相同,理論條件在實際操作中變數較大,在企業(yè)應用過程中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回歸分析要求企業(yè)產品品種穩(wěn)定,這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因此要使我國管理會計在企業(yè)應用中得到良好發(fā)展,必須使管理會計理論具有中國特色,可以解決我國企業(yè)的現實問題。
(三)管理會計人才匱乏
我國會計隊伍基數龐大,但是總體素質不高,從業(yè)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所受專業(yè)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具有財務管理能力的高級會計從業(yè)者更是緊缺。和傳統(tǒng)的財務會計人才相比,目前我國的管理會計人才數量遠達不到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且人才素質不高,而從業(yè)人員素質會直接影響管理會計在企業(y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尤其是在中小企業(yè)中,由于組織結構簡單,業(yè)務部門簡化,管理層大多沒有認識到管理會計的重要作用,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會計在企業(yè)中的作用難以正常發(fā)揮。
三、強化我國企業(yè)管理會計應用的對策
(一)改善應用環(huán)境
良好的應用環(huán)境是企業(yè)有效推進管理會計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對外而言,我國需要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制體系,打破行業(yè)壟斷,創(chuàng)建完全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健全現代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為企業(yè)提供強有力的法制環(huán)境和公平自由的市場環(huán)境。對內而言,需要立足于企業(yè)自身的實際情況,確保企業(yè)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優(yōu)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企業(yè)內部決策環(huán)境,為管理會計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促使管理會計在企業(yè)經營管理中得到靈活、有效地應用,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價值的作用,從而提高企業(yè)的綜合競爭力。
(二)加強理論研究
首先,針對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市場環(huán)境,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為管理會計工作者提供開放權威的交流平臺,明確企業(yè)管理會計的對象、目標和原則,針對管理會計各項職能在我國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在應用中歸納總結理論知識,不斷豐富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然后指導企業(yè)實踐,從而實現管理會計的運用價值。其次,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會計指導機構,將管理會計培訓認證等工作與企業(yè)實際運作相結合,強化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有效結合。
(三)提高管理會計人才素質
管理會計人員不僅應精通財務會計知識,更應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企業(yè)的寶貴資源,而高校正是培養(yǎng)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教學中,應加強管理會計學科的建設,提高學生對管理會計學習的重視程度,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管理會計案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在現代企業(y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管理會計知識,以此培養(yǎng)專門的管理會計人才。其次,應當重視會計從業(yè)人員的后續(xù)教育,定期開展培訓學習,尤其是針對管理會計的學習,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與管理技能,更好的為企業(yè)服務。此外還應當完善企業(yè)內部的績效考核體系,引入競爭機制促使管理會計人員加強自學意識,提高自身專業(yè)水平。
篇5
【關鍵詞】行政審批;改革;市場;信賴保護
一、行政審批的定義
對于行政審批,在我國基本上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但對它確切的定義,理論、立法、實踐部門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行政審批指的是審查批準;從實踐角度來看,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依相對人的申請,經審查后,依法決定是否同意申請人的申請并授予申請人從事申請名下的活動的資格或權利的一種行政行為。在行政法上,它有這樣幾個主要特征:第一,行政審批是一種依申請的行政行為。就是說,相對人申請是啟動行政審批程序的前提。第二,行政審批以法律的禁止為前提,法律如果對相對人從事的活動沒有禁止性的規(guī)定,行政審批即無存在的余地。第三,行政審批具有解除法律禁止的效力,行政主體一旦批準了相對人的申請,相對人便獲得了從事批準領域活動的資格和權利。
行政審批是行政權力中與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各類經濟活動和其他行為關聯(lián)最為密切的權力之一,是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重大,是具有實質性價值的行政權力,同時也往往是腐敗的多發(fā)領域。黨的十報告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并將之作為推動政府職能向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的重要推手,在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出新定位的同時,也對改革提出新要求。一些地方嘗試的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改革即符合這一新定位和新要求??偫泶饲耙苍硎荆瑢δ壳案鞑课?700項行政審批權、200項得到授權的審批權,總計1900項左右的審批權進行削減,且本屆政府要減少三分之一。
二、行政審批制度的性質和起源
在西方國家,“政府管制”是政府干預微觀經濟的主要內容。對于政府所管制的各個領域,政府必然要對具體事項進行行政審批。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行政審批是政府管制的形式。對于這些國家來說,之所以能夠允許以行政審批出現的政府管制的存在,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
我國的政府行政審批制度,在性質和起源上與西方有較大區(qū)別。我國政府行政審批制度實際上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在傳統(tǒng)的集中計劃體制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決策權,以及人力、財力、物力的支配權統(tǒng)統(tǒng)集中于中央,就業(yè)由政府統(tǒng)一分配,財政實行統(tǒng)收統(tǒng)支,物資實行統(tǒng)一調撥。在這種情況下,企業(yè)完全成了政府的附屬物,幾乎沒有自可言;政府的行政審批成了一切經濟活動所必需的環(huán)節(jié),幾乎覆蓋了全社會的方方面面,這種覆蓋全社會的行政審批制度,排斥而不是保護了市場機制,與市場失靈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西方國家的行政審批制度,其目的是彌補市場失靈,保護市場機制;而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其功能卻是保持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資源配置的權力。換句話說,我國政府行政審批制度的起源,應被理解為保持政府的微觀資源配置職能,不需要尋找“市場失靈”方面的原因。二者在性質上的區(qū)別可以歸結為行政審批制度“為誰服務”的問題。西方國家的行政審批制度是政府為市場服務的工具;而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則是使市場機制服從政府意圖的工具。
三、行政審批權制度改革的原因
行政審批制度雖然曾經有過積極作用,但是時至今日,似乎其消極作用更為明顯,不管是國家還是民間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似乎都受囿于審批權制度。
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階段,諸多領域中市場機制并未建立起來,存在著市場結構缺陷;于是,行政審批制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建立市場秩序、消除市場結構失靈。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政府退出市場速度并未與市場機制同步,于是,審批制度改革是消除行政手段替代市場機制、防范政府失敗的一劑良藥。因此,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敗的類型決定了行政審批制改革深度與廣度。因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僅是政府治理變革而且也是整個經濟、政治和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當下我國正處于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歷史階段上,改革到了攻堅克難的歷史關頭。
(一)冗雜的行政審批權容易產生腐敗
隨著行政權力的擴張,行政官員利用行政管理權,特別是利用行政審批權貪污受賄的現象日益增多。而特權是產生腐敗的溫床。所以說,行政機關在充分運用行政審批制度的同時,必須要對行政審批行為進行規(guī)范,并根據社會發(fā)展和需要,調整行政審批的范圍。一方面,既要取消不必要的審批權,另一方面,又不能因噎廢食,也需要強化社會必需的審批制度,從而使行政審批制度依法建立和完善,防止行政管理人員利用行政審批權、魚肉百姓,防止重復審批情況的出現,提高行政效率。
(二)過多的行政審批及資格限制容易消減市場活力
審批權制度是建立于法律對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權利限制以及行為禁止的基礎上的制度。申請人一旦取得了從事某些活動的能力及資格,有了法律的特殊的許可和保護,有可能失去積極的進取精神,停滯不前。而沒有通過審批進而取得相應資格的申請人即使不斷進取,達到了相應的審批標準,也有可能會因數額的客觀限制等原因,無法再獲得相應的進入資格,與先前進入市場的主體進行競爭。這種消極方面,在商業(yè)競爭及職業(yè)資格的審批方面相當突出。而且,如果行政審批權運用過濫、范圍過寬,還會限制社會成員的活動,使社會發(fā)展的下降,活力缺乏。因為行政審批范圍設置過于寬泛,必然會出現審批制度在各個實權部門之間相互矛盾、重復的情況,進而在導致申請人無所適從,行政效率低下的情況出現后,必然會伴生市場活性的降低,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四、行政審批權制度改革的方向
對于行政審批權制度的改革的大方向即是對審批權進行相應的限制,而在對審批權進行限制的時候有以下三個方面特別需要注意,且要在審批權改革中得到優(yōu)先保證并貫徹執(zhí)行的。
(一)首要的是要以市場為基礎決定行政審批制度的設計
制度設計依照市場需求來進行是有相當道理的,市場意味著比較高效率的資源分配、相當的個體自由的保障、信息的個體發(fā)現和擴散、革新的誘導和競爭結果的不可預測。市場雖然是不完美的,但是也是人類迄今所能依靠的實現資源有效分配的方式。依照市場為基礎來進行行政審批權制度設計是歷史的潮流,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我們不應過于好高騖遠,放下手邊觸手可及的有效的社會調節(jié)工具而僅僅為了追求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而依此來進行制度設計。
當今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國企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且無人盡責管理,民營企業(yè)進入市場困難、受打壓嚴重都是前述兩點缺憾所致?!俺志玫慕洕鲩L都起因于一種適宜所有權演進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促進了從繼承權完全無限制的土地所有制、自由勞動力、保護私有財產、專利法和其他對只是財產所有制的鼓勵措施,直到一套旨在減少產品和資本市場的市場缺陷的制度安排。”市場的法律框架基礎即是確立排他性權利的制度包括所有權法律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當然,還包括行政審批權制度。那么,什么樣的情形比較適合選擇市場性決定呢?日本學者平井宜雄給出了幾點標準,即:
1.為了解決新的問題而應當設計新的法律制度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總的來說,更應當采用市場性決定。
2.即使在政策目標已經明確的情形下,如果實現該目標的手段不明確,即目的與手段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存在與否不明確時,應當采用市場性決定。
3.在應當解決的問題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發(fā)生變動、無法預測,并且相應地決定的內容也不得不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變化(尤其是科學、技術問題)情形,即使交易費用昂貴,原則上問題的解決也應當交由市場性決定。
4.越是關乎人之生存的基本財富(生命、健康、最低限度的生活)或者消極財富的分配,使用純粹型的市場性決定,就越是有可能違反正義性基準。在這種情形,就必須采用經過修正的市場性決定。
以上幾點都符合審批權改革的背景,也就是說凡是相關市場已經配置發(fā)育成熟的,一定要盡可能的交予市場規(guī)律和機制來進行調整,政府盡可能的充當“甩手掌柜”,減少審批對市場的消極影響。
雖說制度設計由市場決定在世界范圍內,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必然有我國的特殊情況,故總的制度大方向須由市場導向設定,審批權限制的大方向明確,但是采取哪些具體的改革步驟與措施,又是一個問題。只有交由市場才能更好的解決,人為的排除市場規(guī)律,直接以命令等強制方式作出一些制度安排,會出現諸多問題,為后續(xù)發(fā)展埋下一些隱患。從上述四點可以看出,審批權限制之設計須以市場為導向。
(二)依法設定、實施、減少、下放行政審批權,建立有限政府;簡化審批程序,提供便民、高效、優(yōu)質的服務
行政審批權的限制要符合行政許可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管是取消、下放、調整、創(chuàng)設都需要在法治軌道內進行,駛離法治軌道的,需要拉回航道。不管如何,都應當立即啟動修法程序,以適應相應黨的十精神。所有行政機關都應當依據行政法律規(guī)范行使審批權,所有立法、司法機關都應依照法定程序修法、釋法,使中央的精神迅速形成為法律,使改革的火車頭不管行至何處都會有法律之軌鋪往何處,避免真空,而出現脫軌的危險。
轉變政府職能,關鍵在于切實地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提供服務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上。法治政府的第一出發(fā)點即是保障人民的自由,而只有約束和規(guī)范政府的各種權力行為,明確其職責范圍,建立有限政府方能保障人民的自由。這就要求政府做到三點――該政府管理的一定要管理好,不須政府管理的就一定不要管,而在能夠管理的事項中,一定要以最科學合理、簡便易行的方式和方法來管理。貫徹好“精簡、統(tǒng)一、效能”的原則,以“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政府超市”等方式相對集中行使審批權,提供優(yōu)質服務、遵守時間限制,對申請?zhí)幚淼某绦虮M可能簡化。建立靈活多樣的申請方式,規(guī)范有序的經費制度,以充分保證行政機關服務效能的發(fā)揮。
(三)審批權改革過程中對相對人堅持信賴保護原則
雖然改革長遠來看是利于國家、社會、個人的,但是改革的代價不應過多的由相對人負擔。盡管行政審批制度需要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適時地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審批,但是因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經濟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補償。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補償制度,確立相應的補償標準,盡力維護政府的信譽,努力做到不失信于民,最大限度地補償因改革需要而不得不修改或廢止的行政審批而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帶來的損失。
以上三點就是我認為在對中央政府部門行政審批權限制過程中,所應注意到的,并要努力貫徹執(zhí)行的三點。
參考文獻
篇6
縣域經濟的內涵:“縣”即行政區(qū)劃名。包括縣級市,屬行政區(qū)劃單位“域”即區(qū)域,泛指地理空間?!翱h域”合起來即縣的地理空間,也就是以縣為地理空間?!翱h域經濟”即以縣的行政區(qū)劃為地理空間的經濟。
從所有的縣域經濟定義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縣域經濟屬于區(qū)域經濟范疇。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qū)劃為地理空間的區(qū)域經濟,區(qū)域界線明確。它依附于省、市的區(qū)域經濟,位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
2.縣域經濟有一較完整的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且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qū)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lián)。
3.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縣域經濟在更大的區(qū)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yōu)勢,具有開放性。同時,還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
二、溆浦縣少數民族發(fā)展
溆浦縣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縣。共居住著土家、瑤、苗、侗等13種少數民族群眾。全縣有少數民族人口13.3萬人,占總人口數15.46%。如同大多數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qū),溆浦縣少數民族貧困存在以下幾個特點:貧困人口比重大,溆浦縣少數民族行政村共105個,占全縣行政村的近17%,貧困人口達到5358人;民眾文化程度偏低。
深入分析這一困境的原因會發(fā)現,如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特點存在共性一樣,造成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致貧因素也是相似的。具體表現為:
1.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限制經濟發(fā)展。溆浦縣少數民族多生活在山高林密,土地貧瘠,地少人稀的地區(qū)。如自然村落位于溫水鄉(xiāng)冰腳村的第19瑤族組,人均耕地只有0.2畝。同時,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較差,在水利設施、低產糧田改造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qū)。由于地處偏遠,人煙稀少,人力不足,要靠他們自身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更加困難。
2.偏低的受教育程度制約了經濟發(fā)展。由于多種原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其他地區(qū)。特別是溆浦縣有語言的花瑤、箭桿瑤,他們從小與漢族接觸少,導致學生語言不通,大部分學生在中學、小學就已經輟學。
3.由于政策原因,得不到優(yōu)惠照顧。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聚集區(qū)設立專門民族鄉(xiāng)、民族州等自治區(qū),溆浦縣雖有13.3萬少數民族人口,有3個鄉(xiāng)少數民族人口過30%,其中有2個鄉(xiāng)少數民族人口過60%-80%,但沒有一個民族鄉(xiāng),按照現行的民族政策,這13.3萬少數民族無法得到優(yōu)惠和照顧。
三、溆浦縣縣域經濟發(fā)展情況
1.溆浦縣制發(fā)展歷史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分辰溪原漢義陵縣地,始置溆浦縣,屬辰州。唐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廢沅陵郡復置辰州,領五縣,即沅陵(為辰州治所在地),瀘溪(從沅陵分出)、麻陽(從沅陵、辰溪分出)、辰溪、溆浦(從辰溪分出)。唐初曾封李縱為溆王(見《省志》)。 天寶元年(742)辰州改為瀘溪郡,溆浦改屬瀘溪郡。
民國元年,府不轄縣,仍置辰沅永靖觀察使。民國二年為辰沅道所轄。民國十二年廢辰沅道、溆浦縣直屬湖南省。民國十六年至三十八年溆浦縣轄屬沅陵行署。
建國后初屬沅陵,后屬芷江、黔陽專區(qū),1981年1月后屬懷化行署、懷化市至今。2000年,溆浦縣轄11個鎮(zhèn)、32個鄉(xiāng):盧峰鎮(zhèn)、低莊鎮(zhèn)、觀音閣鎮(zhèn)、黃茅園鎮(zhèn)、江口鎮(zhèn)、均坪鎮(zhèn)、兩丫坪鎮(zhèn)、龍?zhí)舵?zhèn)、橋江鎮(zhèn)、雙井鎮(zhèn)、水東鎮(zhèn)、北斗溪鄉(xiāng)、大華鄉(xiāng)、大渭溪鄉(xiāng)、伏水灣鄉(xiāng)、崗東鄉(xiāng)、葛竹坪鄉(xiāng)、橫板橋鄉(xiāng)、九溪江鄉(xiāng)、兩江鄉(xiāng)、龍王江鄉(xiāng)、龍莊灣鄉(xiāng)、木溪鄉(xiāng)、讓家溪鄉(xiāng)、善溪鄉(xiāng)、水隘鄉(xiāng)、水田莊鄉(xiāng)、舒溶溪鄉(xiāng)、思蒙鄉(xiāng)、譚家灣鄉(xiāng)、陶金坪鄉(xiāng)、桐木溪鄉(xiāng)、統(tǒng)溪河鄉(xiāng)、溫水鄉(xiāng)、小橫垅鄉(xiāng)、小江口鄉(xiāng)、新田鄉(xiāng)、巖家垅鄉(xiāng)、沿溪鄉(xiāng)、油洋鄉(xiāng)、中都鄉(xiāng)、仲夏鄉(xiāng)、祖市殿鄉(xiāng),總人口798983人。2004年,溆浦縣轄14個鎮(zhèn)、29個鄉(xiāng)。
2.2005-2010年溆浦縣縣域經濟發(fā)展狀況
近年來,溆浦縣縣域經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縣域經濟總量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地方財政收入也不斷增長。
2006年,縣十屆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工業(yè)強縣”的目標,確定了“加快新型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樹立了以新型工業(yè)化推進溆浦經濟跨越式發(fā)展的新理念。溆浦縣推進新型工業(yè)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果。2005年至2007年第二產業(yè)穩(wěn)步增長,在經歷了2008年的小幅跌落之后,在2009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yè)增加值,占縣域經濟總量的35.6%,到了2010年的三產比重為22.5:36.6:40.9,改變溆浦縣一直以來“一、三、二”的產業(yè)格局,實現了向“三、二、一”的提升,。
“十一五”末,全縣工業(yè)企業(yè)達335家,實現工業(yè)總產值65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其中規(guī)模工業(yè)企業(yè)68家,從業(yè)人員2.3萬人,實現規(guī)模工業(yè)總產值62億元,規(guī)模工業(yè)增加值21億元,年均增長23.5%,實現利稅總額1.4億元。累計新增規(guī)模工業(yè)企業(yè)31家,共實施工業(yè)項目52個,完成工業(yè)投入45億元,其中技改項目38個,總投資35億元,年均增長35%。并通過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技術改造,促進產業(yè)結構調整,嚴格落實國家關于加快節(jié)能減排的實施意見,加快淘汰鐵合金、電解錳、水泥等行業(yè)落后產能,實現了萬元規(guī)模工業(yè)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5%和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目標。
參考文獻:
[1]崔 征:內陸落后地區(qū)縣域經濟突破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5.
篇7
關鍵詞:財產保險業(yè);生產法;動態(tài)效率;前沿分析
中圖分類號:F84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4-0077-05
一、前沿效率分析文獻綜述
自從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 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隨機前沿函數以來,前沿效率分析 ① 已經成為研究公司績效方法的主流。相對傳統(tǒng)比率法,前沿效率分析在度量績效方面占有理論上的優(yōu)勢?;谖⒂^經濟理論思想,前沿效率方法在多個投入產出變量的績效度量上具有穩(wěn)定性好、富有解釋力等優(yōu)點。前沿分析方法把全面效率分解為純技術、規(guī)模和分配三個部分。尋找無效率的根源有助于對行業(yè)市場結構和資源的配置方向做有益的建議與主張。20世紀70年代以來, 有關效率研究的領域及其數量劇增。據Berger和Humphrey(1997)統(tǒng)計,1992~1997年期間有關銀行和保險績效研究的文章,多達130多篇,以前沿效率進行研究的興趣不斷高漲。
對保險業(yè)的前沿效率分析,就是將保險機構視同一般生產企業(yè),它具有一般生產企業(yè)的特征,也具有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產出的目標函數。 在給定的技術條件和外生市場因素的條件下,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報酬或實現收益最大化的保險公司,即為效率前沿保險公司,而待考察保險公司的效率損失即為相對效率前沿公司的偏離程度。
效率有技術效率、分配效率、規(guī)模效率、成本效率、收益效率和利潤效率。近年來,國外效率分析的一個趨勢就是檢驗相關經濟理論。例如關于不同組織形式的公司效率分析(Cummins,Weiss and Zi,1999;Brockett,Cooper,Golden,Rousseau and Wang,2004), 評價不同銷售渠道對績效的影響(Cummins,Turchetti and Weiss,1997;Berger,Cummins and Weiss,1997;Brockett et al.,2004;Cummins and Xie,2005),度量費率監(jiān)管的影響(Weiss,1990), 分析并購的影響作用(Cummins and Xie,2004), 評價市場自由度(Cummins and Rubio-Mises,2004;Leverty,Lin,and Zhou,2004), 研究權益資本在市場中的過度使用問題(Cummins and Nini,2002),檢驗不同所有權結構的重要性(Jeng and Lai,2005)等等??傊?,前沿效率方法在保險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并成為一個未來具有廣闊前景的研究領域。
然而,度量保險公司效率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因為保險公司是金融服務業(yè),其產出多為無形的(風險管理、損失服務、理賠處理等),且價格是隱含的。從根本上講,財產責任保險公司提供哪些服務都富有爭議,而對應的這些服務如何度量也是一大問題。
由于度量財產責任保險公司效率比較復雜,研究者在其效率分析中要根據公司的運作目標來確定投入產出變量,因此研究者對保險公司目標的理解將影響分析結論。如果未能使用合適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將毫無意義,而做出的假設也不能違反事實,因此確定合適的度量方法極其重要。
最近幾年,國內有關效率度量的文獻增多,采用DEA方法居多,也有采用SFA方法(何靜,2005);效率度量多以靜態(tài)分析為主,也有較少采用動態(tài)效率分析(陳璐,2005);產壽險混合研究較多,專門分析產險業(yè)效率的較少(王虹,2005;周平,2005);指標選取都是從生產法角度分析,但對于產險企業(yè)行為的理解差異,導致變量選擇相差較大;由于方法不同、指標選取差異,因而結論迥異。但一般都認為,外資企業(yè)效率高于中資企業(yè)(如王虹,2005;余勁松,2005;吳詣民,2005;何靜,2005等);并有相當數據文獻認為中小企業(yè)效率高于大企業(yè)(如李陳華、張偉,2005;蘇世偉,2005;馮斌星,2006等)。
二、財產責任保險公司行為的度量――生產法
金融中介(FIs)是一個較難度量其經濟行為的服務行業(yè),FIs提供何種服務以及如何度量這些服務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話題,而且FIs所提供的服務價格不明確,收益也分不清楚。因為許多的FIs產出是無形的,例如風險管理等。
國外度量產險(P/L)保險公司效率文獻中,存在多種方法,如生產法、金融中介法和使用者成本法。文獻中出現最多的是生產法(或價值附加法),該方法把企業(yè)微觀經濟的理論應用到FIs上,也就是說,要使公司價值最大化(Cummins and Weiss,2001)。 度量產險企業(yè)行為的第二種方法為金融中介法(Brockett,et al,2004)(或資產法),該方法強調保險的信托本質、保險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強調保險公司所處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 認為產出應該是多目標的。 還有一種方法叫使用者成本法,該方法區(qū)別產出投入是基于對機構收益的貢獻,還涉及到機會成本等概念,度量起來相當困難,目前該方法還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生產法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并不意味著P/L公司是不安全的,相反,利潤最大化表明公司在平衡資本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時,達到一個最優(yōu)的償付能力風險水平。持有資本的益處在于防止出現財務困境(Andrade and Kaplan,1998)。當破產概率很大時,保險公司就會面臨丟失客戶的風險,越安全的保險公司越能贏得市場更高的價格(Smomer,1996;Cummins and Sommer,1996;Cummins and Danzon,1997;and Phillips,Cummins,and Allen,1998)。然而,持有權益資本是有成本的,如監(jiān)管成本、成本、在承保與理賠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成本、 公司所得稅和其他市場磨擦等(Merton and Perlod,1998;and Cummins and Grace,1994), 所以公司不會為了把破產的概率降到很低而持有足夠的資本。它不會傾向于保留內部資金以向保單持有人保證:當公司遭受意外巨大損失或投資收益低于預期時可以有充足的償付能力。
換言之, 以安全為第一的金融中介方法也并不表明P/L公司沒有破產的可能。相對照,它認為在評價P/L公司績效時利潤最大化作為惟一目標是不夠的。中介法直接考慮到公司所處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公司在經濟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保險的信托特性。這樣,中介法就設立多個目標:維持公司償付能力和財務健康及資本收益最大化。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不是主要或惟一目標。中介法把P/L公司的安全性看作第一位,說到底,它的目標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三性”,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
微觀經濟經典理論就是企業(yè)的目標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并不一定是成本最小化,也不一定就是收入最大化。在金融中介理論中,P/L公司僅被看作是純粹的金融中介,即它從儲蓄人那里把錢借過來,把負債轉為資產,然后借給投資者。然而Berger和Humphrey(1992)認為這種方法對所有的FIs看作純金融中介過于簡單,因為它們除提供金融中介服務外還有其他服務。使用者成本法認為投入產出變量是基于對FIs的收益的凈貢獻而言的(Hancock,1985)。這個理論雖然很好,但它所需要的數據卻很難獲得,例如機會成本和產品收益。對P/L公司來說,該方法更是難以運用,因為保單把許多服務捆綁在一起,而這些服務沒有明確的定價。生產法(或附加值法) 認為所有的資產與負債都帶有產出性質,而非是要分離投入產出兩類要素, 它利用的是經典的微觀經濟理論,因而被認為最適合度量P/L企業(yè)的產出。 下面基于生產法討論P/L公司的投入產出。
(一)生產法下的產出變量選擇
像其他金融企業(yè)一樣,財產責任保險公司主要產出是無形的金融服務,所以選擇的指標要能代表服務量。按其營業(yè)成本的分配來辨別, 財產責任保險公司有三類主要產出(Cummins and Weiss,2001)。
第一類為匯集和承擔的風險。保險的主要功能就是處理風險的不確定。保險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制:風險的匯集通過多樣化,使得損失變?yōu)榇_定,預先從客戶手中收繳保費,當遇到損失時,將這些資金重新分配。與風險匯集相關的精算、承保及管理都是保險附加值的主要組成部分。持有權益資本增加經濟的安全性而產生附加值, 目的是為防止意外損失與投資失誤。
第二類為與損失相關的金融服務。P/L保險公司為保單持有人提供許多現實的服務,如風險管理規(guī)劃、承保方案等。通過這些服務,保單持有人可以受益于保險公司的服務而減少風險管理成本。
第三類為金融中介功能。保險公司發(fā)行保單,再以金融資產方式對這些資金進行投資,直到需用這筆資金來支付賠款為止。由于保費收取在賠付之前發(fā)生,金融中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為使合約履行成本最小化的一個附加功能。其附加值為投資收益與支付保單持有人之間的一個凈邊際收益率。
在定義保險產出后,我們需要找到相關指標能夠代替保險服務的數量。在理論上,度量風險匯集和風險承擔有三個指標:交易量、保費和損失。交易量數據如保單數量、賠案數量等,但這些數據都沒有對外公開。早期對效率研究主要以保費來度量產出,然而保費是收益的表現形式,即是產品的價格與數量相乘, 不是產出數量的表示(Yuengert,1993)。 如果系統(tǒng)價格偏差, 將會導致錯誤結論。Doherty(1981)也反對把保費作為一個產出指標。在較多的產險研究文獻中,最常見的是把損失代表風險匯集和保險服務(Berger,Cummins,and Weiss,1997;Cummins,Weiss,and Zi,1999;and Cummins and Weiss,2001)。本期已發(fā)生損失等于已支付賠款加上損失準備金提轉差。根據統(tǒng)計與精算理論,保險就是一種這樣的機制:讓經濟實體暴露于損失池中,通過多樣化(大數法則)來減少風險。 保險公司的作用就是建立這樣一個風險池,損失匯集與再分配提供了風險多樣化機制。由于理賠工作量和風險管理服務與總損失高度相關,故損失是衡量真實服務量的較好指標。
基于風險匯集的損失概念與保險經濟理論的一致性(Cummins and Weiss,2001), 風險匯集的價值附加可以用Pratt-Arrow提出的“保險保費”概念來代替(Arrow,1971;Pratt,1964)。在該理論框架下,保險保費是購買保險與風險置留之間的差額,實際上是個體愿意支付超過預期損失的部分,這就是Arrow所謂的保險保費,反映保險價值。損失轉移或多樣化是保險的一種機制。
Brockett等(2004)不贊成使用已發(fā)生損失作為P/L企業(yè)的產出,理由是公司可能會遭受出期不意的特大損失,例如不可預見的大災害像“9.11”或颶風襲擊事件等。在投入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以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效率較高,它忽略了大災害或其他隨機的損失波動,扭曲了保險產出。經濟個體購買保險就是為了因出期不意的事件而得到補償,已支付賠款對于保單持有人來說相當重要。防范未意料到的賠付支出是P/L公司的一個基本功能,反映產出。在長期來看,甚至在極端情況下,保險公司能夠支付賠款。如果一個公司因有能力支付大災而得名,那么在正常時期內它便可獲得更高的價格與利潤。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如果保險行業(yè)在損失相對低時才能賠付,那么保險就缺乏價值。現實中,消費者為那些因支付大災而享有美譽的保險公司支付額外費用。
然而,一個較明確的觀點是:損失作為產出時,當損失為隨機情況下,就會產生誤差扭曲效率。因此有必要使用一種方法來調整變量錯誤問題。一種方法就是用預期損失代替實際損失作為產出,目的是為了保持損失產出變量的穩(wěn)定性,以防止損失的隨機性導致效率的扭曲。保險預期損失E(L)是已賺保費乘以幾年的平均損失率,使用幾年的損失率是考慮到保險公司所處的周期性原因(Cumminsand Outreville,1987); 預期損失另一個優(yōu)勢就是涵蓋了概率可能不斷變化(Froot and O’Connell,1999)的情況。概率變化就是一個大災發(fā)生可能增加真實或預期的損失,這樣就增加對風險池的服務量。E(L)能夠反映這種潛在需求。
除了風險負擔和現實的保險服務外,還應認識到P/L公司提供的中介服務。在一年中保險公司平均投入的資產反映金融中介服務的數量(Berger,Cummins,and Weiss,1997;Cummins,Weiss,and Zi,1999;and Cummins and Weiss,2001)。而投資收益則為該數量與其相應價格之乘積,因此衡量中介服務不能以投資收益作為產出指標。
(二)生產方法下的投入變量選擇
在生產法下,保險公司輸入變量分為五類:管理成本、成本、業(yè)務服務和實物投入、金融權益資本、保單持有人所提供的資本。由于勞動成本與實物投入數量的相關信息不透明,確定投入時,可以調整為營業(yè)費用、固定資產凈值和資本三部分。其中,資本分為權益資本和負債資本兩部分。
從公司金融角度看,權益資本是重要的投入變量(McAllister and McManus,1993;Berger,Cummins and Weiss,1997;Hughes and Mester,1998;and Hughes Mester and Moon,2001)。除了滿足監(jiān)管要求外,現代公司理論把權益資本看作是公司各方的一種契約。根據保險定價模型,保險是一種風險負債,權益資本在降低破產風險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該理論強調保險價格與其違約風險成反比,保險公司具有最優(yōu)的資本結構(Cummins and Dznzon,1997;and Cummins and Sommer,1996)。
負債資本主要指的是從保單持有人那里借來的資金。對于P/L公司,這些資金由損失準備金和未賺保費準備金構成。資金成本為總的預期投資收入減去權益資本的預期收入再除以平均保單持有人提供的負債資本。
那么保險企業(yè)的運作過程可以描述為:
三、效率度量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度量方法介紹
度量效率的前沿方法基本可分為兩大類:經濟計量模型和線性規(guī)劃方法。這些方法因如何估計前沿及離前沿有多遠而不同,經濟計量模型是基于參數和隨機性,然而線性規(guī)劃方法是基于非參數性和確定性。參數方法就是假設成本或產量函數為特定的,然而非參數方法則是基于線性規(guī)劃方法用觀察值來構建前沿。另一方面,隨機方法可以判別無效中的誤差項的隨機嘈聲,而確定性方法則假定為模型遠離隨機影響。因此,每種方法都有它們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Cowing等1981;Grosskopf,1993)。
本文采用OnFront軟件計算動態(tài)效率。OnFront可以辨別出標尺公司或者用這些觀察樣本構建最佳前沿(best practice frontier),有時也稱之為技術(technology)、生產前沿。
Di(y,x|C,S)=1/Fi(y,x|C,S)
相應的,產出距離函數:Do(x,y|C,S)=1/Fo(x,y|C,S)。要構建TFP指數,要求距離函數有良好的數學特性。概括為三條:
1.按定義,投入與產出距離函數中投入與產出為同程度增加變化
Di(y,?姿x|C,S)=?姿Di(y,x|C,S),?姿>0
Do(x,?茲y|C,S)=?茲Do(x,y|C,S),?茲>0
2.在滿足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投入和產出距離函數中的產出與投入為倒數變換
Di(?姿y,x|C,S)=(1/?姿)Di(y,x|C,S),?姿>0
Do(?茲x,y|C,S)=(1/?茲)Do(x,y|C,S),?茲>0
3.當技術為規(guī)模報酬不變時,投入與產出的距離函數是相互對應的
Di(x,y|C,S)=1/Do(x,y|C,S)
兩期全要素生產力定義: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選取2003~2005年16家財產保險企業(yè)(其中9家中資企業(yè)和7家外資企業(yè)),其合計保費規(guī)模與資產規(guī)模都占產險業(yè)的95%以上,因此,這16家企業(yè)可以代表中國產險業(yè)的發(fā)展現狀。
根據生產法和《保險年鑒》提供的數據,本文選擇的投入變量為營業(yè)費用、固定資產凈值和資本,產出變量為預期賠款支出{1}(為兩年的平均數)。由于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大部分資產都以現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實際用于投資的資產額度比較小,金融中介的職能非常有限,因此忽略不計(施嵐、李秀芳,2007)。另外,由于相關價格信息很難獲得,故不把價格信息引入計算當中。
四、輸出結果說明
1.隨著市場放開,產險業(yè)生產效率逐年得到提高,其中,中資中小企業(yè)效率改善幅度最為明顯。 根據OnFont輸出結果,可以看到,2004年與2003年相比,16家產險企業(yè)生產效率總體上有所提高,平均值為1.19875,其中9家中資企業(yè)平均值為1.333,比外資企業(yè)生產效率提高得更快。在9家中資企業(yè)中,3家大保險公司(即人保、平安和太平洋)平均值為0.96,反映三大保險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效率有所下降,中小中資企業(yè)生產效率提高的速度快于其他類型企業(yè)。2005年與2004年相比,16家產險企業(yè)平均值為1.4344, 其中9家中資企業(yè)平均值為1.379,略低于外資企業(yè)。在9家中資企業(yè)中,三大保險企業(yè)的平均值為1.177,低于中小企業(yè)平均值(1.48),中小企業(yè)的平均值仍高于外資企業(yè)(1.357)。
2.生產力提高的原因。2004年相對于2003年效率變化(EC)的平均值1.199,技術變化平均值為1.003,基本沒有什么改變??梢?,2004年生產力提高主要是由于效率改善。2005年相對于2004年而言, 效率變化平均值為1.101, 小于技術變化平均值1.3056,反映2005年生產力高是得益于技術水平改善。而對于所有的中資企業(yè)而言,技術水平提高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效率改善相對滯后。
參考文獻:
[1]Bauer,P.W.,Berger,A.N.,Ferrier,G.D.,and Humphrey,D.B.1998.”
consistency conditions for Regulator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Comparison of Frontier Efficiency Method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50,85-114.
[2]Berger,A.N.,Cummins,J.D.,and Weiss,M.A.,1997.”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Distribution Systems for Financial Service:The Case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Journal of Business 70,515-546.
[3]Berger,A.N.,and Humprhey,D.B.,1997.”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175-212.
[4]Brockett,P.L.,Cooper,W.W.,Golden,L.L.,Rousseau,J.J.,and Wang,
Y.,2004”Evaluating Solvency Versus Efficiency Performance and Different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ng in U.S.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Companie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4,492-514.
[5]Cummins,J.D.,and Outreville,F.1987.”An international Analyisit of Underwriting Cycl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4,246-262.
[6]Cummins,J.D.,and Weiss,M.A.,1999.”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463-481.
[7]Cummins,J.D.Weiss,M.A.,and Zi,H.,1999.”O(jiān)rganizational Form and Efficiency:An Analysis of Stock and Mutual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Management Science45,1254-1269..
[8]Cummins,J.D.and Xie,X.2005”Efficiencyand Value Creation in Acquisitions and Divestitures:Evidence from the U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ry,”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9]Doherty,N.A.,1981,The Measurement of Output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Property-Liability,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48:390-402.
[10]Doherty,N.A.and G.Dionne,1993,Insurance with Undiversifiable Risk:Contract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surance Firms,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6:187:203.
[11]Gene C.Lai,Piman anizaiton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nonlife insurance industry in Japan.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ruance,2003,Vol.70,No.4,735-757.
[12]Jame tyler leverty.Issue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D).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5).
[13]PatrickL.Brockett,Willeam W.Cooper,Linda L.Golden,John J.Rousseau,Yuying Wang.Evaluating solvency versus efficiency performance and different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ng in U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companies.Euopean Jou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4(2004)492-514.
[14]馮斌星. 中國金融中介機構發(fā)展中的效率研究[D].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
[15]陳璐. 中國保險業(yè)效率動態(tài)變化的Malmquist指標分析[J]. 當代經濟科學,2005(5).
[16]侯晉,朱磊. 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非壽險實證分析[J]. 南開經濟評論,2004(4).
[17]何靜,李村璞. 基于SFA方法中國保險公司技術效率實證分析[J]. 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8).
[18]蘇世偉. 我國財產保險市場效率與償付能力研究[D]. 河海大學,2005.
[19]吳詣民,李村璞,何靜靜. 基于DEA方法的中國保險公司效率評價. 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5(9).
[20]王虹. 中國保險產業(yè)組織研究――現狀及金融混業(yè)經營趨勢下的發(fā)展[D].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
[21]姚樹潔,馮根福,韓鐘偉. 中國保險業(yè)效率的實證研究 [J]. 經濟研究,2005(7).
篇8
網絡外部性理論的歷史追溯
與一般的外部性概念本身相比,網絡外部性作為它的一種特定形式受到研究的歷史要短得多。顯然1950年就出現了Leibenstern對追隨效應(Bandwagon effects)和孤傲效應(Snob effects)的研究(討論了預期實現均衡),1974年Rohlfs針對其中的多態(tài)均衡問題進行了最早的分析(Rohlfs,1974),但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始于80年代。1985年,Katz和Shapiro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fā)表了題為《網絡外部性、競爭與兼容性》的著名論文,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并推動大量相關研究進一步展開的主要標志。
關于網絡外部性的研究深深地根植于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理論和產業(yè)組織理論,所涉及的議題相當廣泛和復雜,對理解現代經濟活動的一些重要的宏觀現象,提供了各種微觀經濟的解釋,但是大多數研究結果在研究所關注的福利和效率問題上并沒有得出普遍適用的確定性結論,顯示出在網絡外部性條件下廠商和消費者的許多微觀經濟行為的宏觀效果的復雜性。
網絡外部性的含義和分類
無論在物理網絡還是在虛擬網絡中,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相互影響。即當某消費者購買或使用某種產品服務時,他首先考慮是否存在或存在多少消費者購買或使用此類產品或服務,例如,在選擇電話網絡時,新用戶更愿意選擇原來用戶多的網絡。因為網絡中用戶越多,潛在通話對象越多,該網絡對新用戶的價值就越大;同時,新用戶的加入也增加了網絡對原有電話用戶的價值,因為他們通話的潛在對象也增加了。這種消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所謂的“正消費外部性”,它最早是由Jeflrey Rohlfs與1974年在對電信服務的研究中發(fā)現的,后來Michael Kats和Carl Shapiro和許多其他的經濟學家(如Nicholas Economides)稱之為“網絡外部性”。
網絡外部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Michael Kats和Carl Shapiro這樣解釋網絡外部性:當消費同樣產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數增加時,某一使用者消費該產品所獲得的效用增量。S.J.Liebowits和S.E.Margolis更廣泛地說明了網絡外部性的含義:網絡外部性是指當采取同樣行動的人(agents)的人數增加時該行動產生的凈價值增量。我們可以一般性地這樣理解:網絡外部性是通過其他人購買或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而授予此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的收益。雖然網絡外部性并不總是正的(消費者也可能增加外部成本),但大多數文獻討論的是正的外部性。Liebowits指出網絡外部性也可能是負的,即超過一定點,網絡規(guī)模擴大會降低網絡用戶的效用。以通信網絡E-mail為例,如果使用它的人增多,它的價值就提高,老用戶就可以得到額外的收益,這時E-mail就體現出正的網絡外部性。但是如果大家都在大量的使用這種通信方式,又有可能出現堵塞,E-mail使用者就有可能會因為速度太慢而苦惱,這時就出現了負的外部性。因而,網絡外部性產生的福利大小不僅與使用者本身有關,還與已經參與網絡的其他人的行為有關。
我們可以從網絡外部性產生的方式來對網絡外部性進行分類:
(1)直接網絡外部性
直接網絡外部性是指通過消費相同產品的購買者人數對產品價值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比如,我購買了一臺傳真機,這就直接使擁有傳真機的用戶受益。如果網絡中有n臺傳真機,那么有n(n-1)個潛在產品,第n+1個加入的消費者,通過給現有連接加入新的互補的連接,增加了2n個潛在的新的產品,從而使原來n個使用者的價值增加,給網絡中所有其他使用者提供了直接的外部性。除了有形的(如傳真機、電話網),還有無形的(如交換word文件的人構成的網絡)都是具有直接網絡外部性的典型產品和服務。但是直接外部性只發(fā)生在雙向網絡中。在單向網絡中,比如電力傳輸,因為現存的網絡商品的用戶無法與新加入的用戶相互作用,所有直接收益并不增長。
(2)間接網絡外部性
間接網絡外部性指隨著一種產品使用者數量的增加,市場出現更多品種的互補產品供選擇,而且價格更低,從而消費者更樂于購買該產品,這就間接地提高了該產品的價值。典型的單向電信網絡,如通常的廣播電視網和尋呼網,網絡外部性是間接的。符合硬件―軟件范式的網絡也表現出這種間接網絡外部性。
網絡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和梅特卡夫法則
網絡外部性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網絡自身的系統(tǒng)性、網絡內部信息流的交互性和網絡基礎設施長期壟斷性。首先無論網絡如何向外延伸,新增多少個網絡節(jié)點,它們都將成為網絡的部分,因此整個網絡都將因為網絡的擴大而受益。其次,在網絡系統(tǒng)中,網絡內的任何兩個節(jié)點之間都具有互補性(在整個網絡中沒有“中心”或“首腦”區(qū)域的存在,也就是說,即使網絡的一部分節(jié)點消失了,也不影響網絡的其他節(jié)點之間的正常聯(lián)系)。最后,網絡的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港灣、通信設施等,一般都具有投資巨大、投資周期長、壟斷性強和使用期限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網絡外部經濟性的長期存在。
從網絡系統(tǒng)本身的物理性質來看,影響網絡外部性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網絡的規(guī)模和網絡內部物質的流動速度。從經濟角度來看,影響網絡外部性大小的因素不止這些,還包括市場多樣性的大小和轉移成本的高低。在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網絡規(guī)模。梅特卡夫法則就描述了這一支配因素。梅特卡夫法則得名于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以太網的發(fā)明者。這個法則更接近于常識,而不是法則,但是它確實是以一種相對自然的方式出現的。如果一個網絡中有幾個人,那么網絡對每個人的價值與網絡中其他人的價值成正比,這樣網絡對所有人的總價值與n×(n-1)=n2-n成正比。如果一個網絡對網絡中每個人的價值為1美元,那么規(guī)模為10倍的網絡總價值大約等于100美元。比較之下,規(guī)模為100倍的網絡總價值大約就是10000美元,網絡規(guī)模增長10倍,其價值就增長100倍。
網絡外部和網絡效應
一般地,我們把使用者從用戶網絡中獲得的福利變化定義為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
Liebowits和Margolis區(qū)分了網絡外部性和網絡效應。當一種行為的網絡價值受采取同種行為的人的人數影響時,網絡效應存在,所以可以這樣說:網絡效應在經濟中普遍存在。一組消費者購買同一種商品會抬高商品的價格,因而影響了此類商品的其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影響了互補品和替代品的消費者。Liebowits和Margolis指出,有時經濟學家把這種相互作用曲解為外部性,但實際上是貨幣外部性,因為價格體系通過購買者和供應商之間的財富轉移使網絡外部性內部化。因而,當網絡效應不能通過價格機制進入收益成本函數的時候,網絡效應才可以被稱為網絡外部性,所以網絡外部性導致了市場失靈,但遠沒有網絡效應普遍。雖然個體消費者在加入網絡時,由于存在大量消費者的分散決策以及信息的不完備性,很難做到把網絡中其他成員的影響內化,但是對于網絡的所有者,可以做到集中決策,擁有比較完備的信息,可以把這種效應很好地內化。當網絡(或技術)的所有者可以內化這種網絡效應的時候,網絡效應就不再是外部性。這時,我們說網絡效應已經被內化了,產品已經被正確定價,市場中不存在外部性問題。Michael Kats和Carl Shapiro并不接受“網絡效應”的說法,但是他們還是采納了在理論上對網絡效應和網絡外部性的區(qū)分,并且他們認為真正的網絡外部性要比Liebowits和Margolis所說的更為普遍。不過在大多數文獻中仍然把網絡效應稱為網絡外部性。
間接網絡外部性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外部性。正如J?Farrel和G?Salmer所說,“它們可能是一種市場調節(jié)效應,因為當互補產品(零件、服裝、軟件)變得越便宜,越容易獲得,(兼容)市場的范圍越大”。事實上,這些市場調節(jié)效應屬于貨幣外部性。間接網絡外部性實際上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額外消費的某種產品會增加或者降低消費同樣產品的消費者付出的成本,也會增加或者降低該產品的替代品和互補品的成本。這樣的效應在經濟中是廣泛存在的,如果網絡效應是真正的外部性,我們應該對幾乎所有的市場都征稅或者進行補貼。間接網絡外部性是不會導致市場失靈。
直接網絡外部性來自于發(fā)生在市場之外消費者直接的相互作用。因為即使市場失靈,由于網絡外部性在實踐中不易被識別或者政府行為的成本可能比政府行為的收益還要大,所以政府干預是不合適的,直接網絡外部性可以通過市場本身提供機制來內在化,從而避免市場失靈。
內在化網絡外部性的一種方式是產權,科斯認為“外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產權不清,只要清晰界定產權,就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一個有明確的發(fā)起人和所有者的網絡可以內在化網絡外部性帶來的收益,從而有足夠的激勵使網絡規(guī)模達到適宜水平。有的網絡在本質上是可以界定產權的,比如那些真正的網絡,如電話、電力網絡,通過專利、版權或者商標保護法也可以界定一些虛擬網絡的產權。當然,也有一些網絡,比如講英語的網絡是難以界定的。liebowitz和Margolis的模型表明,只要網絡的產權可以明確界定,網絡容易通過產權來內化網絡外部性,使之不導致市場失靈。另一種內在化機制是網絡成員之間的直接交易,一般認為,由于人數太多,交易成本太高,以及免費搭車等原則,通過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交易內在化網絡外部性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直接網絡外部性涉及的是那些個人間直接的相互交往,那么個人完全可以通過進行理智的交易來內化外部性。因此,通過交易來解決外部化也不能完全被排除。
因此,如果交易成本較低,那么通過消費者交易內化外部性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特別對于直接網絡外部性,這是常??梢宰龅降?。而間接網絡外部性本質上是貨幣外部性,不會造成福利的損失,因而不必內在化。
外部性的測試
如前所述,消費者從網絡中得到的總價值可分為兩部分:自有價值和網絡價值,假設在t時刻的一個網絡的規(guī)模為nt,此時網絡外部性大小為f(nt),b表示自有價值,k是度量參數(我們在這里討論正的網絡外部性,即k>0),kf(nt)為在t時刻因網絡外部性產生的價值,且均為正的常數,nt≥1,則消費者得到的總價值為:
Vt=b+kf(nt) (1)
網絡外部性代表總需求數量增加時商品總價值的增加量,一個特例:當f(nt)=nt時,t時刻的網絡外部性等于網絡規(guī)模,這類外部性是“排外的”。比如早期的軟件購買者不能從舊版本產生的外部性中獲益,除非他們購買更新的版本。
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意味著vt'>0,現在用傳真機網絡驗證網絡外部性的表達式。我們在前面已得出這個結論:如果網絡中有n臺傳真機,那么就有n(n-1)個潛在產品,這n(n-1)個潛在產品可以反映用戶通過網絡所能得到的潛在效用,那么度量網絡外部性的模型可以表示為:
Vt=b+k(n2t-nt) (2)
由(2)得:vt'=2knt-k (3)
篇9
一、指標體系與原始數據
從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定義不難發(fā)現,它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因此,在指標框架的構建方面,不僅包含經濟性因素,還應當包含一定的非貨幣性因素,以便涵蓋社會進步方面的信息。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秉承以上觀念采用了綜合性指標體系。但是同時考慮到統(tǒng)計指標的獲取便利性以及數據加工處理的復雜度與難度,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的指標體系主要由二十個具體指標構成,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投資(GDZCTZ)、財政收入(CZSR)、人口數量(RKSL)、地區(qū)生產總值(DQSCZZ)、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RJDQSZ)、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CXJMCX)、第一產業(yè)值(DYCYZ)、、第二產業(yè)值(DECYZ)、第三產業(yè)值(DSCYZ)、社會消費品總額(SHXFPZ)、在職職工工資(ZZZGGZ)、工業(yè)增加值(GYZJZ)、貸款余額(DKYE)、存款余額(CKYE)、居民消費價格指數(JMXFJG)、外資利用(WZLY)、學校數(XXS)、教師數(JSS)、衛(wèi)生機構數(WSJGS)、能源消耗(NYXH)。上述選取的指標代表性比較強,并且這些數據均可以便捷、準確地從廊坊市的統(tǒng)計年鑒、經濟年鑒或者統(tǒng)計公報中獲得。
本文采用的原始數據如表1、表2所示:
二、廊坊市各區(qū)縣經濟金融環(huán)境的評價
作為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多元統(tǒng)計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分析方法,本課題采用了其中的因子分析方法,主要對上述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以降低多項指標之間相關造成的復雜性。
首先,針對廊坊市2007年11個區(qū)縣金融經濟數據在SPSS軟件中進行了因子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得到的三個因子特征值分別為6.632、3.575、2.037,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87.460%。在因子分析中,如果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5%以上就能較好的解釋各個變量,所以在對廊坊市各區(qū)縣數據進行分析時,可以通過三個因子較好的反映廊坊市各區(qū)縣的經濟金融情況。
根據表4可以看出三個因子分別包含不同的指標,其中因子一包括地區(qū)生產總值、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貸款余額、存款余額六個指標;因子二包括人口數量、第三產業(yè)值、社會消費品總額、教師數、學校數五個指標;因子三包括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在職職工工資、衛(wèi)生機構數三個指標。
其次,根據上述因子分析的結果計算每個區(qū)縣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由表5中的因子得分系數和表3中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可得到各區(qū)縣綜合評分公式為F=32.945%fac1+30.470%fac2+24.045%fac3。根據綜合評分公式及標準化值可以計算每個區(qū)縣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排名見表6。
由上表可以看出,廊坊市的區(qū)域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三河市、霸州市的金融經濟發(fā)展狀況明顯好于其他區(qū)縣,特別是三河市。三河市地理位置優(yōu)越,緊鄰北京,受北京金融經濟的拉動效應明顯。霸州市大力促進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培育特色產業(yè),加快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并實施了銀企對接工程,有效地化解了金融產品供需矛盾,因此增大了與各個區(qū)縣之間的差距。
三、廊坊市2004~2008年經濟金融發(fā)展水平動態(tài)評價
通過對廊坊市2004~2008年經濟金融發(fā)展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廊坊市經濟金融整體水平得到了一個較快發(fā)展。在五年之內固定資產投資由265.5億元增加到926.0億元,增幅達到248.78%;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由417.1億元增加到807.1億元,增幅達到93.50%;貸款余額由362.5億元增加到735.6億元,增幅達到102.92%;外資利用由2.2億元增加到4.2億元,增幅達到90.91%。總體上說明廊坊市的金融發(fā)展水平在不斷提高,主要原因是廊坊市加大了對經濟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深化了金融業(yè)改革,加強了法制建設和誠信建設。
四、優(yōu)化廊坊市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議
(一)加大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宣傳力度
優(yōu)化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更好地發(fā)揮金融融通資金、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的發(fā)展。因此,建議各級人民銀行、金融機構要積極行動起來,加強金融知識、信貸政策的宣傳,積極向企業(yè)、政府、社會各界宣傳金融知識、金融法律法規(guī)和信貸政策,爭取社會各界對金融部門的理解和支持,為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文化氛圍、法制氛圍,培養(yǎng)健康的信貸文化,有效傳導貨幣信貸政策,增強貨幣信貸政策執(zhí)行效果。
(二)加強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
當前信用中介服務體系發(fā)展滯緩,不能滿足中小企業(yè)和民營經濟的大量有效需求。而且,中介機構經營不規(guī)范,執(zhí)業(yè)水準參差不齊。部分會計、審計事務所單純迎合客戶要求出具虛假的資信證明,甚至高估企業(yè)資產來騙貸或抵貸,低估銀行準備處置的抵貸資產。為了有效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和資產處置成本,首先,要加快培育中介服務業(yè)。積極引進征信公司、資信公司等,依法實行信用服務的第三方管理,提高信用信息的真實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社會工作效率。其次,要建立中小企業(yè)擔保中心。目前中小企業(yè)的融資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其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小企業(yè)的信用狀況堪憂。因此,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中小企業(yè)信用擔保中心能有效地提高現有中小企業(yè)的信用等級,增強其融資能力。
(三)健全信用信息披露機制、信用懲戒、激勵機制
目前信用數據的開放機制尚未形成,政府、工商稅務、金融機構等部門建立的信用數據檔案系統(tǒng)相互封閉,造成擁有信用數據的部門、行業(yè)和區(qū)域的分割和相互壁壘。又因為一直缺乏對失信者嚴懲的規(guī)章制度,才給失信者留下了可乘之機。要杜絕這種失信行為的發(fā)生,必須由政府組織有關各方搭建一個暢通、對稱、高效的共享信息交流平臺,實現信用信息的定期公開披露。對不守信的企業(yè)、單位和個人,采取社會、行政、組織、經濟、法律等綜合懲治措施,從嚴從重從快處理,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償失。對不守信的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采取組織和經濟并舉的手段,嚴肅處理有關的領導和人員。對守信的企業(yè)頒發(fā)信用卡,納入重點扶持企業(yè)范疇,在信貸、工商注冊、稅務等方面給予優(yōu)惠,并由政府和各行業(yè)協(xié)會進行表彰獎勵。
(四)加大執(zhí)法力度,積極推動法制建設
由于地方保護時有存在,銀行債權案件久拖不決、判決不公或者判決后難執(zhí)行、執(zhí)行周期過長,致使金融債權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維護。法律是信用機制的有效補充和保障,沒有法律的支持,信用機制就難以充分發(fā)揮作用。首先,要提高司法機關的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保證司法公正。特別是應當防止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其次,要大力加強執(zhí)法力度,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切實受到保護,提高企業(yè)及其他信用主體的違約成本,使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一開始就建立在法制化的軌道上。
篇10
關鍵詞:金融發(fā)展;融資約束;投資效率;預算軟約束
文章編號:2095-5960(2014)03-0024-08;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西方學者對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已有一個世紀之久,但大多數學者是從宏觀視角進行研究。Rajan & Zingales(1998)[1]和Love(2001)[2]對這種從宏觀層面考察金融發(fā)展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方法之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主張深入探討金融發(fā)展促進經濟增長的微觀機理。此后,金融發(fā)展對經濟發(fā)展影響的微觀傳導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檢驗金融發(fā)展是否對企業(yè)融資約束具有緩解作用、緩解的途徑和機理,以及融資約束緩解的經濟后果。
然而由于市場和制度環(huán)境的差異,西方學者關于金融發(fā)展影響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和途徑的結論并不能對中國現狀進行合理的解釋。由于中國特有的新興加轉軌的制度與經濟環(huán)境,金融發(fā)展受到明顯的金融約束政策制約,如政府對利率的管制、對銀行經營和證券市場的干預等。政府通過金融約束政策的實施在民間部門創(chuàng)造租金,并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參與租金的分配,影響資源的配置及其效率,使得中國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及整體經濟具有特殊的影響作用與機制。因此,本文從中國金融約束政策背景出發(fā),在對各地區(qū)金融發(fā)展評價的基礎上,從微觀層面探討金融總體及其結構發(fā)展對企業(yè)投資效率的影響機制和途徑,剖析效率損失產生的原因。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有關金融發(fā)展影響企業(yè)投資效率的研究基本沿著“金融發(fā)展―融資約束緩解―企業(yè)投資”的思路展開。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具有緩解作用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影響途徑和機制不同,如Rajan & Zingales(1998)[1]研究表明,相對于依賴內源融資的企業(yè)而言,依賴外源融資的企業(yè)在金融市場發(fā)達的國家成長性更高,影響機理在于金融發(fā)展對于信息披露和企業(yè)管理的要求降低了外源融資的成本。Baum et al(2009)[3]認為一國金融系統(tǒng)無論是其結構還是發(fā)展水平都會影響受融資約束企業(yè)的現金―現金流敏感性,并且基于銀行業(yè)的金融體系為受融資約束的企業(yè)提供了外部融資渠道。而融資約束對企業(yè)投資效率的影響,學者們卻有不同的觀點。如Jensen(1986)[4]、Stulz(1990)[5]等均從投資效率與內部現金流之間關系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當企業(yè)擁有的現金流較為充足時,經理人傾向于過度投資,反之則傾向于投資不足。而Denils & Sibilkov(2010)[6]則認為較多的現金持有量使得融資約束企業(yè)可以執(zhí)行原本可能會放棄的高回報投資項目,從而提升企業(yè)價值,受融資約束企業(yè)持有現金較少是因為其內部現金流較少而外部融資成本又太高所致。
國外有關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投資效率影響的研究結論普遍一致。Wurgler(2000)[7]發(fā)現在金融市場比較發(fā)達的國家里,成長性好的行業(yè)會得到更多的投資,而成長性差的行業(yè)投資會減少;Wurgler認為這一研究結果說明金融發(fā)展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Love(2006)[8]也認為金融發(fā)展能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備所導致的資本市場不完善,減輕企業(yè)融資約束,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Mallick & Yang(2011)[9]研究發(fā)現金融發(fā)展水平較低國家的公司盈利性和投資效率較低,并發(fā)現債務融資尤其是銀行貸款會降低企業(yè)投資效率。
國內學者沿用國外研究思路和方法得出金融發(fā)展可以緩解企業(yè)融資約束的普遍結論,同時考慮到中國特殊的制度背景對相關結論進行了一定的擴展,認為相對于國有企業(yè),金融發(fā)展對民營上市公司的融資約束緩解作用更明顯(饒華春,2009;沈紅波等,2010)[10][11]。而從微觀視角研究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投資效率影響的成果較少,江偉(2011)[12]從中國銀行貸款對企業(yè)投資控制效應視角研究得出,隨著地區(qū)金融發(fā)展水平的提高,銀行貸款對于上市公司過度投資的控制效應有所增強??讝|民等(2012)[13]考察了政府支出、金融發(fā)展與對外開放對企業(yè)投資的影響,認為較高的金融發(fā)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提升了企業(yè)投資效率。
綜上所述,國外研究大多以發(fā)達金融市場和跨國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得出金融發(fā)展能夠降低企業(yè)融資約束、提高企業(yè)投資效率的結論。但由于中國特殊的轉型經濟與制度背景,該結論在中國的適應性不足。而國內研究大多從總量角度探討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及投資行為的影響,一是沒有深入分析金融子市場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及投資效率影響的差異;二是主要關注于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投資規(guī)模的影響,缺少對投資效率影響的量化考察。
(二)研究假設
現有研究表明,金融發(fā)展可以通過增強市場流動性、提供風險分擔機制,以及提供價格信息的傳遞等途徑降低企業(yè)融資風險、緩解企業(yè)的外部融資約束。然而中國金融發(fā)展進程處于明顯的金融約束政策環(huán)境。與Hellman et al(1997)[14]所指的金融約束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在為金融和生產部門創(chuàng)造租金機會的同時也參與租金的分配,使得租金分配呈現明顯的所有制偏好特征,主要體現在通過國有銀行體系對國有企業(yè)提供金融支持。因此,在金融約束政策的主要參與者非市場化特征下,金融發(fā)展對不同部門資本形成的影響難以平衡?;诖耍疚奶岢觯?/p>
假設1:金融發(fā)展可以緩解企業(yè)的融資約束,但不同性質企業(yè)融資約束緩解的效果不同。
金融發(fā)展可以通過規(guī)模和成本兩個途徑緩解企業(yè)融資約束:一方面金融發(fā)展可以通過增加金融中介數量和規(guī)模、增加資金供給,緩解企業(yè)資金需求的壓力;另一方面,金融發(fā)展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及企業(yè)融資成本,緩解企業(yè)的融資約束。然而中國金融市場發(fā)展具有不平衡的特征,除表現為區(qū)域間金融市場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外,更重要的則表現為金融市場結構的不平衡,即直接融資市場與間接融資市場發(fā)展的不平衡。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二十余年的發(fā)展已初具規(guī)模,但企業(yè)上市融資與上市公司再融資均受到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制約,因此股票市場對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更主要體現在信息不對稱程度和融資成本的降低。中國企業(yè)(尤其是國有企業(yè))主要融資來源仍依賴于銀行系統(tǒng),銀行中介數量和信貸規(guī)模的擴張從資金供給規(guī)模方面緩解了企業(yè)的融資約束。因此金融市場發(fā)展的結構不平衡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yè)的融資來源及投資效率產生影響。在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下,本文提出:
假設2:金融市場不同子市場的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具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作用。
從國外研究成果來看,金融發(fā)展通過緩解企業(yè)融資約束提高企業(yè)的投資效率,該研究結論的前提是企業(yè)融資約束是一種硬約束。而中國金融約束的政策環(huán)境是:地方政府擔負著推進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職責,而地方政府財政體系無力持續(xù)承擔國有企業(yè)資金支持,因此地方政府有足夠的動機干預國有銀行體系對國有企業(yè)提供資金支持;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yè)的約束動機也大大削弱,使得國有企業(yè)受到嚴重的預算軟約束,一方面使其表現出的融資約束夸大了其真實的約束程度,另一方面使得金融資源不能合理分配而造成效率損失?;诖?,本文提出:
假設3:由于預算軟約束存在,金融發(fā)展對國有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和投資效率的促進作用被弱化,從而帶來國有企業(yè)投資過度和效率損失。
三、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評價及研究設計
中國金融市場具有地域的分割性(World Bank,2003)[15],而且更主要表現在省級行政區(qū)域的差異上(鄭長德,2008)[16]。因此,本文對微觀省級行政區(qū)金融發(fā)展進行評價。
(一)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
國內外對金融發(fā)展的評價大多以金融相關比率(FIR)、金融中介比率(M2GDP)等指標衡量。但單一指標衡量金融發(fā)展難以反映金融子市場發(fā)展對微觀經濟的影響差異,因此本文借鑒Demirguc-Kunt & Levine(1996)[17] 、翟淑萍和顧群(2013)[18]的研究成果建立地區(qū)金融發(fā)展(FD)評價指標體系(表1),從金融中介發(fā)展和股票市場發(fā)展兩個角度對中國各省級金融發(fā)展進行評價,并加入金融中介競爭和股票市場所有權結構指標,以反應中國金融約束政策環(huán)境下的所有制特征。
表1中國省域金融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定義金融中介發(fā)展
指數(DEV)全部金融中介發(fā)展地區(qū)全部金融機構當年年末總貸款余額/地區(qū)GDP非國有金融中介發(fā)展地區(qū)非國有商業(yè)銀行年末總貸款余額/地區(qū)GDP金融中介競爭地區(qū)非國有商業(yè)銀行年末總貸款余額/地區(qū)全部金融機構當年年末總貸款余額股票市場發(fā)展
指數(STOCK)股票市場規(guī)模地區(qū)股票市值/地區(qū)GDP股票市場所有權結構非國有上市公司占比=地區(qū)非國有上市公司/地區(qū)上市公司總數股票市場流動性地區(qū)股票交易額/地區(qū)GDP
(二)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評價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中國各省級金融及其子市場發(fā)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以主成分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0%以上作為選擇因子的依據,以被選擇因子各自方差占總方差的比重作為權重構造金融發(fā)展指數(FD)、金融中介發(fā)展指數(DEV)和股票市場發(fā)展指數(STOCK),并用實際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將指數標準化。各年金融發(fā)展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6―2011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并進行以下剔除:(1)2006―2011年處于*ST、ST或PT、*PT狀態(tài)的公司;(2)數據缺失及出現異常值的公司;(3)2006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終獲得1070家上市公司6年的平行面板數據,共6420個樣本觀測值。數據來源于CCER數據庫。本文運用stata10.0軟件進行相關統(tǒng)計分析。
2.變量定義
本文實證分析涉及的其他變量指標定義如表2所示。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
由于Hausman檢驗拒絕原假設,因此采用固定效應面板回歸方法,并使用穩(wěn)健標準誤差,以控制異方差的影響。模型(Ⅱ)回歸的結果(表3)表明,在1%顯著性水平下模型總體擬合效果較好。模型1和模型5的b1均顯著大于0,說明國有企業(yè)和非國有企業(yè)均面臨融資約束,且國有企業(yè)面臨融資約束更高。加入金融發(fā)展及其子市場發(fā)展指數的回歸結果表明,金融發(fā)展(包括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價發(fā)展)對國有企業(yè)的融資約束緩解作用是顯著的,對非國有企業(yè)沒有顯著影響。而且比較模型3和模型4可以得到,對于國有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金融中介的作用大于股票市場。
以上分析結論與本文提出的假設1和假設2基本相符,即由于中國金融發(fā)展進程的特殊性,金融約束政策的存在使得金融發(fā)展帶有明顯的所有制偏好特征,偏向于支持國有企業(yè)的成長,且主要是通過金融中介――國有銀行體系這一分配途徑為國有企業(yè)提供金融支持。
(二)金融發(fā)展對投資效率的影響
表4中對模型(Ⅲ)逐步回歸的結果表明,在1%顯著性水平下國有企業(yè)(模型12)與非國有企業(yè)(模型16)的投資方程與融資約束方程線性關系均顯著。投資方程與表3中回歸結論一致,融資約束方程回歸結果顯示,金融發(fā)展對國有和非國有企業(yè)投資效率均有促進作用,且對國有企業(yè)促進效果更明顯。但從程度來看,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投資效率的影響非常小,回歸系數趨近于零。對于非國有企業(yè),由于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緩解作用不顯著,因此對企業(yè)投資效率影響甚微。而對于國有企業(yè),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金融發(fā)展帶來了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但并未帶來企業(yè)投資效率同步提高的深層次原因。接下來我們從預算軟約束這一視角對國有企業(yè)效率損失進行進一步分析。
(三)投資效率的進一步分析――預算軟約束與過度投資
對國有企業(yè)及非國有企業(yè)樣本分別按照資產負債率取值大小進行分組后進行加權最小二乘回歸的結果顯示(表5),在資產負債率處于較低水平時,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大國有企業(yè)投資―現金流敏感系數增大,但當資產負債率達到66%以上時敏感系數大幅下降,并低于資產負債率小于33%時的系數。說明對于具有較高財務杠桿的國有企業(yè),預算軟約束非常明顯。而非國有企業(yè)樣本隨著財務杠桿的提高,企業(yè)投資-現金流敏感系數逐漸加大。上述結果說明債務融資并沒有對國有企業(yè)過度投資起到明顯的制約作用,中國國有企業(yè)確實存在較強的預算軟約束,扭曲了其所面臨的真實融資約束,進而對投資效率產生負面影響。
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模型總體線性關系顯著,各回歸系數均顯著區(qū)別于0,各個系數正負號也符合預期。對國有企業(yè)和非國有企業(yè)樣本分別提取殘差,計算其各自的均值并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了均值為零的原假設,說明國有企業(yè)的殘差均值顯著為正(0.0151774),國有企業(yè)普遍存在過度投資;非國有企業(yè)樣本殘差均值顯著為負(-0.0297584),非國有企業(yè)樣本整體存在投資不足。
以上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3,即預算軟約束的存在弱化了金融發(fā)展對國有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和投資效率的促進作用,并進一步帶來了國有企業(yè)過度投資和效率損失。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首先,中國企業(yè)普遍存在融資約束。從現象來看,相對非國有企業(yè),國有企業(yè)具有更高的融資約束,其原因在于國有企業(yè)預算軟約束的存在使得融資約束水平被高估,預算軟約束弱化了硬的融資約束作用。其次,金融發(fā)展緩解了國有企業(yè)的融資約束,且主要是通過金融中介――國有銀行體系這一分配途徑為國有企業(yè)提供金融支持,而金融發(fā)展對非國有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效應并不顯著。說明在中國轉軌經濟和金融約束的政策環(huán)境下,金融系統(tǒng)對國有企業(yè)的支持力度遠遠大于非國有經濟主體。最后,金融發(fā)展對國有和非國有企業(yè)投資效率的影響都微乎其微,對于國有企業(yè),預算軟約束的存在扭曲了國有企業(yè)所面臨的真實的融資約束,同時也弱化了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和對投資效率的促進作用,并帶來投資的過度和效率的損失;對于非國有企業(yè),由于金融發(fā)展對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效應不顯著,也難以在提高企業(yè)投資效率方面起到實質性作用。
總之,在中國轉型經濟的特殊制度背景下,要真正緩解企業(yè)融資約束、提高企業(yè)投資效率,必須同時從提高金融發(fā)展水平尤其是金融市場發(fā)展水平與硬化預算約束兩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Rajan R.G. and Zingales L.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559-586.
[2]Love 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Structural Investment Model.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2694, The World Bank.2001.
[3]Baum C.F., Schafer D. and Talavera O.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tructure on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Discussion Papers of DIW Berlin 863, DIW Berlin,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2009.
[4]Jensen M.C. The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5]Stulz R.M.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26) :32-71.
[6]Denis D.J and Sibilkov V.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vestment, and the Value of Cash Holdings[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1):247-269.
[7]Wurgler J.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2): 187-214.
[8]Love I. and Zicchino 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anel VAR[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2006(46):190-210.
[9]Mallick S. and Yang Y. Sources of Financing, Profit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First 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s[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2011,20(5):221-252.
[10]饒華春.中國金融發(fā)展與企業(yè)融資約束的緩解――基于系統(tǒng)廣義矩估計的動態(tài)面板數據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6):22-27.
[11]沈紅波,寇宏,張川.金融發(fā)展、融資約束與企業(yè)投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6):55-64.
[12]江偉.金融發(fā)展、銀行貸款與公司投資[J].金融研究,2011(4):113-128.
[13]孔東民,傅蘊英,康繼軍. 政府支出、金融發(fā)展、對外開放與企業(yè)投資[J].南方經濟,2012(3):66-82.
[14]Hellmann T., Murdock K. and Stiglitz J. “Financial Restraint: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 Aoki, H-K. Kim, M. Okuno-Fujiwara eds.,Oxford: Clarendon Press,163-207,1997.
[15]World Bank. China: Promoting Growth with Equity[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3.
[16]鄭長德.中國金融發(fā)展地區(qū)差異的泰爾指數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4):7-13.
[17]Demirguc-Kunt A. and Levine R.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tylized Fact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6,10(2):291-321.
[18]翟淑萍,顧群. 金融發(fā)展、融資約束與高新技術企業(yè)R&D投資效率研究[J].經濟經緯,2013(2):138-143.
[19]Fazzari S., Hubbard R. G. and Petersen B. C.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141-206.
[20]況學文.金融發(fā)展緩解公司融資約束程度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5):74-79.
[21]Wang HJ.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on Investment: The Case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2003,21 (3):406-419.
[22]Aghion P and Bolton P.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59(3):47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