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眾心理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從眾心理的特征

篇1

【關鍵詞】腦卒中;心理學;病人依從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013-2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或者腦血管意外,是一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腦血管病,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類。[1]據WTO統(tǒng)計,我國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高居世界首位,腦卒中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問題。[2]有研究表明,腦卒中發(fā)病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應激,故研究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有一定意義。由于目前腦卒中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藥物治療配合康復訓練對于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是極其重要的。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是保證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其治療的依從性有何相關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其治療依從性的相關性,探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方法。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與對象

2009年7-12月在南充精神衛(wèi)生中心神經內科以腦卒中為診斷的住院患者,均經CT或MRI診斷確診的住院患者658例,實際參與調查291例?;颊咦栽柑顚懻{查問卷或同意口述并由調查者代為填寫。

1.2測量工具

(1)一般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病程、起病因素、局部癥狀、全身癥狀、既往史、用藥情況等一般情況。(2)艾森克個性問卷〔EPQ〕[3]:包括E〔外傾性〕、P〔精神質〕、N〔神經質〕、L〔效度量表〕4個分量表組成,內容涉及個人對社會、生活、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用來測定腦卒中患者的個性特征。(3)癥狀自評量表〔SCL-90〕[3]:評估腦卒中患者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等9個因子。(4)治療依從性問卷自行設計,根據遵照醫(yī)囑要求服藥的次數:劑量、時間,是否一直堅持及有否自行服用其他藥物和進行康復鍛煉共5個問題組成,采用5級評分,量表的信度(ronbach’s-0.90)可靠,內容效度得到專家認可。得分在20分以上為依從性較好。

1.3調查方法

經患者本人同意后當場填寫調查上述問卷,當場收回。

1.4資料分析

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腦卒中患者一般情況

本次研究共調查腦卒中患者658例,自愿參加和問卷調查的患者為291例占44%。女性患者為105例,男性患者為186例。年齡50-83歲,平均年齡為〔65.81±8.71〕歲。缺血性腦卒中占202例,占69%。出血性腦卒中占89例,占31%?;颊咧委煹囊缽男詾?2±2.66。

2.2腦卒中患者個性特征以及與治療依從性的相關性〔表1〕

2.3腦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于全國常模比較及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分析〔表2〕

3討論

3.1一般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本組患者癥狀較明顯,癥狀評分多數為中、重度,病程時間較長。腦卒中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很多,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4]。大多數患者均遺留不同程度的殘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嚴重的影響。多數患者存在軀體功能障礙,因此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

表2 腦卒中患者SS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及與治療依從性的相關性〔X±S〕

3.2腦卒中患者的個性特征

性格特征是一種人格特征,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面對不同的情況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同時出現(xiàn)相應的心理問題。用艾森克個性問卷來測定腦卒中患者的性格特征并與常模比較。本組發(fā)現(xiàn)患者的P、N量表積分均高于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3腦卒中患者的癥狀自評

從癥狀自評量表評分可以看出腦卒中患者心理上受到嚴重影響,其中以軀體化、抑郁、焦慮、偏執(zhí)、精神病性這5項因子分較高,由于腦卒中病程長,患者主觀感覺較明顯且往往與臨床檢查結果不相符,治療效果差等原因使患者在心理上產生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情緒低落、缺乏信心、懷疑等心理異常情況。目前較多研究認為,腦卒中患者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精力減退、疲乏、多疑、失眠多夢等。以往的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5],與本組結果相同。心理因素是導致腦卒中的原因之一,因此一些患者在治愈合后可出現(xiàn)腦卒中的癥狀[6]。

3.4腦卒中患者心理特征與治療依從性的關系

通過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腦卒中患者性格越內向,治療依從性越差,患者心理上存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偏執(zhí)、精神病性心理問題的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

3.5對策

3.5.1做好疾病的健康指導

腦卒中的癥狀明顯,病程較長,治療效果差,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軀體功能障礙,使患者常處于焦慮狀態(tài),喪失治療信心,患者不能按照醫(yī)生的要求服藥和進行康復訓練。再加上本病的治療方案復雜,需多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和配合康復鍛煉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嚴重,多種因素均使患者對治療依從性較差,因此,有針對性地患者進行關于疾病知識的健康指導,使其全而正確地認識疾病的特點,增強戰(zhàn)勝疾病與治療的信心,堅持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的規(guī)律性,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3.5.2注意患者的心理特征

腦卒中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重視其個性特征,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低落等心理問題的患者,護士應認真傾聽,尊重患者的感受,采用認知療法、心理疏導等措施,使其采取健康的應對方式[7],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3.5.3運用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運用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使家屬對患者的疾病有深入和正確的了解,并積極參與到患者的治療中來。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呈正相關[8],家庭支持是患者社會支持體系中重要的一個,家庭對患者情感上的支持治療上的督促可以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莘.神經疾病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9.

[2] 王介明.2006年美國缺血性腦卒中―級預防指南要點簡介[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3):241-244.

[3] 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2005:36-64.

[4] Morimoto T,Schreiner AS,Asano H.Caregiver.burden an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Japanese stroke caregivers. Age and Aging,2003,32(2):218-223.

[5] 曹炳建.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7(9):301-302.

[6] Gall A.post stroke depression. Hosp Med,2001,62(5):268.

篇2

【關鍵詞】群體;群體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群體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群體心理

群體是由某種社會關系聯(lián)結而成的,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中介,具有獨立特征的,從而能與其他人群及個人區(qū)別開來的人群集合體,其最顯著的標志是群體成員在心理上的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群體分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指成員為了滿足個體需要,以感情為基礎自然結合形成的多樣的、不定型的群體。

群體心理是相對于個體心理而言的,指群體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群體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傾向。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在群體活動中形成的,是群體成員共有的價值、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總和。

(二)群體心理的特征

1、界限性。群體心理具有群體界限性。群體心理是在共同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每一群體都有不同的于其他群體的需要、規(guī)范和結構。因此,群體有自己固有的界限,有內外之分。群體心理既是群體內共有的,又是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為了維護本群體的利益,要求群體成員遵守群體規(guī)范,力求向內,行為應與群體多數成員協(xié)調一致。

2、歸屬性。指群體成員自覺地歸屬于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即具有依賴群體的要求。群體心理的這個特征會使群體成員以群體為準則進行認知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該群體的規(guī)范和群體所遵循的共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自覺的維護該群體的利益。歸屬感引發(fā)群體內的其他成員在情感上發(fā)生共鳴,表現(xiàn)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為以及所屬群體的特殊的準則。由于群體內聚力的高低不同,群體歸屬感表現(xiàn)的程度也不同。群體內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績越大,其成員的歸屬感也就越強烈,并以自己是這個群體的成員而感到自豪。

3、排外性。所謂排外性,是指排斥其他群體的意識。群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群體成員具有整體意識,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排外意識。排外意識是和群體成員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或者說更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相聯(lián)系的。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體的成員,排外的意識就越是強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難進入小群體。這反過來也說明,人們往往更重視小群體的利益。

二、當代大學生群體心理現(xiàn)狀

(一)盲目效仿他人的從眾心理。在大學生群體中,從眾現(xiàn)象非常普遍。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一方面自我意識急劇膨脹、充滿熱情、敢于創(chuàng)新,常常以標新立異的裝束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但另一方面,他們缺乏生活的閱歷和理性的思考,在獨立性、自制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方面還很薄弱,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盲目的從眾容易使大學生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正確的方向,從而對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成員個性化趨于明顯。大學生群體擁有共同或相似的追求與理想信念,從而使作為成員的大學生自覺維護這個群體,遵循該群體的規(guī)范要求,與群體其他成員保持一致。然而受多元價值觀與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使群體成員的思維獨立性和判斷性增強,個性特征和自我意識在行為方式上越來越明顯。一旦群體的目標與個體意愿不相符時,如果個體的目標不能實現(xiàn),同時心態(tài)又不能得到有效調整,會使大學生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減弱,不僅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會對個體自身、甚至群體產生不良影響。

(三)面對社會現(xiàn)象的困惑心理。大學生長期生活在相對簡單的環(huán)境中,往往在心理上呈現(xiàn)出不夠成熟、理智的特點。面對當前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多姿多彩的社會現(xiàn)象,特別是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不正之風,當大學生無法進行正確的分析時,會導致困惑彷徨,甚至無法忍受。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只會被這些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不去分析事物的本質,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三、利用群體心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不僅影響學生成才和高校的發(fā)展穩(wěn)定,還日益成為被人們廣泛關注的社會性問題。探索如何利用群體心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增強實效性與針對性,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和研究的新問題。

(一)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境,高校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校風,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與寬松活潑的環(huán)境。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益大學生身心的黨團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同學們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煉能力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以利于個性心理的發(fā)展。

(二)加強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建設。班集體是大學生正式群體的基本形式,也是大學生群體生活的基本載體。班集體人際交往和各種制度、規(guī)范、行為準則,即班集體的制度文化。通過加強大學生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建設,約束和引導學生的行為。加強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班集體文化氛圍,使同學們自覺服從那些從學校整體利益出發(fā)制定的行為準則,形成有效的“軟約束”,減弱規(guī)章制度這種 “硬約束”給同學們可能帶來的心理沖撞和由此產生的心理抵抗力,從而使學校各級組織達成某種統(tǒng)一、和諧和默契,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

(三)正確引導從眾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群體中的從眾心理要分析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發(fā)現(xiàn)群體壓力不妥當不正確的情況時,從眾心理是消極的,要盡可能控制從眾現(xiàn)象擴散,并積極支持個別人的正確意見,去抵制群體壓力,防止消極從眾行為的進一步發(fā)生;當群體意見正確時,從眾心理是積極的,要善于利用這種積極的從眾心理,產生強大的群體壓力,促使持不正確思想或行為的某些群體成員,放棄其原有想法做法,盡快從眾。當然,要轉變某些成員的思想或行為,不能只靠群體壓力,也不能完全靠從眾,仍然要做細致的思想引導工作,發(fā)揮內外因的雙重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四)正面引導非正式群體。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很多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大學生的社會生活。非正式群體是一種客觀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網絡的發(fā)展,使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更加復雜。非正式群體本身固有的自發(fā)性、凝聚力和不穩(wěn)定性既有利于滿足學生許多需求,也帶來諸如群體激情等消極影響。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者來說,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使非正式群體的積極性得到發(fā)揮,消極方面得到控制。對具有積極作用的非正式群體,應該支持并鼓勵其存在,通過正式群體的認可賦予非正式群體更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芷英、王希永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篇3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社會心理

社會心理是社會及相關群體在一特定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社會價值取向的總和。社會心理既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情緒、習慣,也會促成一定的社會風氣。社會心理的形成不僅與社會生活實際有著密切關系,也受到人們生活其中的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制約,尤其是受到其生長的自然與傳統(tǒng)人文環(huán)境的制約。因此探討中國人社會心理,除了要以當今社會環(huán)境為基礎外,也需要參照傳統(tǒng)人文環(huán)境的因素,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答案。

傳統(tǒng)文化對于當今中國人社會心理的影響主要有那些方面呢?

一、自我觀念的雙重性

由于中國長期的封建專制政治,人們的政治c社會生活往往具有較大的可變性。許多古代中國人信仰“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信念。這種思想既是儒家的人生哲學,也包含了道家的“慎獨”精神在內。這種雙重性表現(xiàn)在主觀幸福感上:一方面,中國人的人倫、道德觀念占據重要地位,人們往往將遵守人倫道德看成人的一種價值評判,一種自我人生價值完成與實現(xiàn)的需求。另一方面,當社會生活或者政治上失意后,則以道家獨善其身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其信念也趨向于自我的滿足。這樣,雙重性的自我評判標準導致人們在主觀幸福感上的追求與西方文化下的人格模式不同,其個體的認知程度也不同。在當代,雖然已處于法制、民主的開放環(huán)境中,但是傳統(tǒng)文化畢竟會對人們思想有所影響。這種影響表現(xiàn)在一些人心靈深處,既注重“大我”,即兼濟天下,心懷祖國的性情培養(yǎng);也注重小我,即獨善其身的主觀幸福與滿足感。這種個體自身的內在感受,正是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主觀性個人感受。

二、注重自謙、自愛、含蓄、內蘊

古代中國人強調宗法血緣、團體主義,因此個體出頭被看成是不好的傾向。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對于敢于出頭露面好打抱不平的人,社會往往予以非議。所以,傳統(tǒng)文化以適應、順應外在環(huán)境為主導,將自制看成一種重要的人生品質。它使人們在各種場合,都注意克制自己的情感、個性、意愿,不暴露自己的真實的人生取向。長此以往,許多人就自然將這種自我克制作為一種人生理念。這在當今社會中也有表現(xiàn)。例如部分人在公共場所注意克制自己的情感、個性、意愿,不暴露自己的真實價值取向;在平日里喜歡與小同鄉(xiāng)、老同學、親戚朋友交往。在他們看來,這種圈子里更易于獲得安全與自我實現(xiàn)感。注重自謙、自愛、含蓄,是一種好的品質;但是過于注重情感克制,將自己封閉在一些小圈子里,亦是與當代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不適應的。

三、傳統(tǒng)文化強調“和”“合”,將順應大流,獲得周圍人認同看著是人生崇高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和為貴”就是人生哲學的一種基調?!抖Y記?中庸》曰:“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睂ⅰ爸杏埂敝揽粗侨松罡呔辰绲摹T诠糯袊丝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和”是個體達到成功的基本素質。但是當這種社會心理達到極點,就容易形成強烈的“從眾心理”,并且在這種“從眾心理”中獲得一種主觀上的認同感與滿足感。主張“和”“合”、和諧,是一種好傳統(tǒng)。它可以聚集起集體力量,去征服自然,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基礎。但是,它也使部分中國人易于在群體輿論與行為壓力下,采取從眾行為,不講原則,喜好遷就,樂于做一個好好先生。

四、重人情,好面子,將保持面子和人情看著人生重要內容

篇4

[關鍵詞]網絡虛擬商品 消費者心理

[中圖分類號]F22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179-02

王緒睿(1992-),女,山東濰坊人,吉林動畫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網絡虛擬商品是指在網絡游戲特定的虛擬環(huán)境中,用來交換、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它只有在特定的虛擬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揮作用,只要脫離了這個環(huán)境,人們對它的需求就會喪失。

一、網絡游戲虛擬商品的主要特征

(一)虛擬性

網絡游戲中的虛擬商品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展示的,而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的東西,虛擬性就成了虛擬商品和其他有形產品一個最大的區(qū)別。

(二)彌補性

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好多人郁郁不得志,如果迷戀上游戲,那么在游戲中會不惜重金為自己的角色配備最好的裝備、道具等,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感,彌補現(xiàn)實中的挫敗感。因此網絡虛擬商品具有很強的彌補性。

(三)期限性

期限性是指網絡虛擬商品的有效使用時間有一定的期限,是不能永久存在下去的。并且它會隨著某款游戲的經營狀況、經營成本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任何一款網絡游戲都不可能無限期運營下去。

(四)個性化

當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關注更多的不再是自己有沒有衣服穿了、有沒有食物吃了,而是這個衣服和食物是否能夠彰顯自己的個性。而網絡虛擬商品就是面向消費者,直接服務于顧客,由于它能夠把對人的關注、人的個性釋放以及人的個性需求的滿足推到一個高層次,所以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或者消費虛擬商品,并且這樣會在極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突出個性、張揚個性的消費心理需求。

二、消費者群體及其特征

(一)消費群體

網絡虛擬商品針對的主要消費者群體是80后以及90后,這個年齡段的人們出生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同時也是信息時代飛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作為跨世紀的一代,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并且對于網絡也算是最先體驗者。

(二)消費者的特征

1.敢于嘗試新鮮事物。由于80、90后有著完全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思維方式、生活理念和消費環(huán)境。所以比起前人來,他們更敢于嘗試新鮮事物,并且崇尚新奇消費。

2.從眾心理較強。對于網絡游戲虛擬商品針對的主要消費者群體而言,由于他們心智不是很成熟,基本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未完全成熟,那么他們的從眾、跟風心理會很強烈,會盲目的進行追風。

3.炫耀性消費。80、90后從小生活在中國較為發(fā)達的時代,喜歡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因此富裕的生活使得他們的消費具有很強的奢侈性和鋪張浪費性。

三、對消費者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原因的分析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針對消費者的購買原因進行了調查,一共設置了四個主要的原因,分別是使游戲更好地進行下去、嘗試新鮮事物、從眾心理作怪以及炫耀性消費,以下就是我們對這四個原因的分析與解釋。

表1 使游戲更好地進行下去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非常同意 36 26.5 27.1 27.1

比較同意 44 32.4 33.1 60.2

一般 33 24.3 24.8 85.0

較不同意 5 3.7 3.8 88.7

非常不同意 15 11.0 11.3 100.0

Total 133 97.8 100.0

Total 136 100.0

通過表1可得:大約有60%的玩家之所以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是為了使游戲更好地玩下去,只有不足1/5的游戲玩家不同意這個說法。也就是說大部分游戲玩家購買虛擬商品都是比較理性的,是為了滿足游戲的需求。

表2 嘗試新鮮事物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非常同意 33 24.3 24.6 24.6

比較同意 35 25.7 26.1 50.7

一般 45 33.1 33.6 84.3

較不同意 9 6.6 6.7 91.0

非常不同意 12 8.8 9.0 100.0

Total 134 98.5 100.0

Missing System 2 1.5

Total 136 100.0

表3 從眾心理作怪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非常同意 15 11.0 11.5 11.5

比較同意 17 12.5 13.0 24.4

一般 46 33.8 35.1 59.5

較不同意 16 11.8 12.2 71.8

非常不同意 37 27.2 28.2 100.0

Total 131 96.3 100.0

Missing System 5 3.7

Total 136 100.0

分析表2:有90%以上的玩家對于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是為了嘗試新鮮事物這一說法表示贊同,只有15%的玩家認為購買網絡虛擬商品與嘗試新事物無關。

由表3可得;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是從眾心理在作怪,這個說法有半數以上的玩家是持認同態(tài)度的。但是有近40%的玩家并不是很同意這個說法。

表4 炫耀性消費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非常同意 7 5.1 5.3 5.3

比較同意 8 5.9 6.0 11.3

一般 35 25.7 26.3 37.6

較不同意 23 16.9 17.3 54.9

非常不同意 60 44.1 45.1 100.0

Total 133 97.8 100.0

Missing System 3 2.2

Total 136 100.0

對于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是出于炫耀性消費目的這一說法,有近70%的消費者不同意,只有10%左右的玩家贊同這個說法,由此可看出消費者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并不是為了炫耀。

四、消費者購買網絡虛擬商品的消費心理

(一)本著實用性原則,理性消費

通過對上面的調研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消費者在消費網絡游戲虛擬商品時主要是為了游戲更好地進行下去,能夠本著實用性原則,較為理性的消費。

(二)追求時尚、崇尚新穎

80、90后的特點是熱情奔放、思想活躍、富于幻想、喜歡冒險,這些特點都能夠反映在消費心理上,他們更傾向于購買一些新的產品,嘗試新的生活。對于網絡虛擬商品,80、90后更容易接受,是因為他們就喜歡追求一些新穎時尚的商品,那么在他們的帶領下,這種消費趨勢也就會逐漸形成。

(三)盲目從眾,熱衷攀比

這個消費群體由于出生的環(huán)境以及受的教育、接觸的事物都比較先進、優(yōu)越,所以他們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質享受時,在群體消費行為中就會產生一種獨領的不正常心理。就拿網絡虛擬商品舉例說明:也許他們角色的裝備、武器都已經很先進了,但是如果看到自己的同學、朋友、游戲中的伙伴的武器更新了,那么他們會不考慮現(xiàn)實的去買到比其他人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以此滿足自己的優(yōu)越感。

這個消費群體的消費者,當看見自己身邊其他人都在購買網絡虛擬產品的時候,他們怕自己被別人看不起,怕自己不能與時俱進,那么自然而然的會跟風,從而去購買該類商品。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玩家之所以購買網絡游戲虛擬商品,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盲目從眾的心理在作怪。

(四)張揚自我,炫耀消費

這種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對高品質的追求、對高價格的追求。在80、90后消費群體中,他們以在網絡上擁有高等級和先進裝備作為炫耀的資本,那么這就反映出一個現(xiàn)象,他們把在現(xiàn)實中的壓抑轉移到網絡中,通過這個虛擬社會的虛擬性美化自己的形象,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失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三、對網絡虛擬商品開發(fā)者的建議

(一)開發(f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

消費者之所以要購買網絡虛擬商品,是因為他們玩某一款游戲時需要升級,所以從成本、資金、市場份額的角度看,開發(fā)商就應該只生產能夠在游戲中用到的,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商品。

(二)生產能夠滿足消費者消費心理的商品

在前文中,我們不惜筆墨將網絡虛擬商品的目標顧客的消費心理進行了分析,那么對于開發(fā)商而言,就應該生產能夠迎合消費者消費心理的商品,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享受的不只是一款網絡虛擬商品,更是一種滿足感。

篇5

關鍵詞 電子政務 認知心理 行政心理 從眾心理

1 電子政務的內涵

美國作為電子政務的開創(chuàng)者,對電子政務的定義是,政府利用技術手段(特別是以Web為基礎的互聯(lián)網技術)更有效地為市民、企業(yè)、政府機關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提供信息和服務。同時,也使得這些個人和團體能更便捷地取得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實施電子政務的最終目的就是打破傳統(tǒng)的物理工作方式帶來的信息溝通障礙,利用電子化的手段建立起更好的信息共享渠道,從而更有利于為大眾服務。電子政務的實施,電子是手段,政務是內容,服務是目的。而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出現(xiàn)的重電子、輕政務的現(xiàn)象,就是對實施電子政務的真正目的缺乏比較明確的認識,在電子政務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心理障礙。

2 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中的心理障礙分析

從以上對電子政務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與上述分析的電子政務的實現(xiàn)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若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一現(xiàn)狀進行深入研究,從中可得到一些啟示。在電子政務建設從認識到實施再到效益實現(xiàn)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礙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政府的認知心理障礙,行政人員的行政心理障礙、以及公眾的從眾心理障礙。

2.1 建設電子政務前的認知心理障礙

認知是一種包括知識的獲得、貯存轉化和作用的心理活動?,F(xiàn)代認知心理學以狹義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為主,即以信息加工心理學研究為主,該理論把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tǒng),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即信息的獲得、存儲、加工、提取和運用的過程。

在建設電子政務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偏差。一些政府受聲譽的影響把能否建設電子政務當作政府的一種工作能力的標志來抓,一些政府雖然也認識到實施電子政務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他們也只是簡單地把電子政務等同與政府上網,甚至等同于辦公自動化,認為辦電子政務就是把政府的公文、資料等搬到網上就行了。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我國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認知電子政務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出了問題。

“中國人一般重直覺、內省,重先驗理性與倫理精神。這是一種理性與實踐相脫離的思維方式,它導致了中國人重整體、輕個別,重系統(tǒng)、輕局部,重形象、輕抽象,重混沌、輕精細,喜歡做定性研究?!边@種心態(tài)反映在電子政務的具體工作方式和習慣上,就形成了先務虛,即先重視外部的電子化建設,再務實,才去思考究竟應該如何去做好具體政務的問題??墒钱斢布先サ臅r候,有些政府卻停止了思考,認識還停留在只是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只是表征政府優(yōu)勢的一種標志的層面,而忽視了利用電子政務真正向群眾公開信息、公開政策、提供服務等實質性的工作。認知心理的偏差和認知活動的停步,就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出現(xiàn)“重電子、輕政務”這一問題的心理根源。

因此,要發(fā)揮建設電子政務的實際效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電子政務的相關知識,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只有真正明白了電子政務是什么,究竟為何而建,才會使政府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2 電子政務實施中的行政心理障礙

行政心理是指作為行政主體的人在行政活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心理,決定了他們如何進行工作。

2.2.1 我國行政個體的行政心理障礙

在實施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受傳統(tǒng)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政府始終代表人民的約定成俗的心理觀念,致使一些行政人員認為自己就是人民的代表,自己作為官員就理應享受應有的權利??墒撬麄儾]有將這種權利和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聯(lián)系起來,在實際工作中把“服務公眾”四個字忘得一干二凈,隨著個人私利意識的膨脹,也就出現(xiàn)了腐敗貪污現(xiàn)象。而一些行政人員服務觀念淡薄,腐敗貪污現(xiàn)象產生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政府工作人員的個體行政心理問題。

在有關行政個體心理的研究中,經歷了亞當·斯密的“經濟人”,梅奧的“社會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人”,到薛思的“復雜人”的對人的假設的發(fā)展歷程。從現(xiàn)實生活看,“復雜人”的假設更符合現(xiàn)代人高度變化的時代特征。因此政府工作模式的轉變,自然也是一定時期的客觀必然要求。而一種新的體制,新的工作模式要能夠順利有效地替代舊的體制或工作模式,當然首先要體制執(zhí)行人能夠意識到這種改變的需要,他們才會主動地去調整舊的體制。否則就只是留于表面形式的改變罷了。而現(xiàn)階段我國依然存在著“官本位”的思想,特別是一些行政工作人員的認識滯后,就不可能認識到實施電子政務的初衷,更不可能真正地以“人民的公仆”的服務理念來為人民服務,因而導致我國電子政務的實施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層次。

因此,要使行政人員認識到電子政務的核心理念,首先要改變的是他們的傳統(tǒng)行政心理觀念。

2.2.2 我國傳統(tǒng)的行政文化心理障礙

行政文化指在行政活動過程中,影響行政參與者行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理念、行政心理等。

我國電子政務應用過程中,政府與公眾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信息鴻溝。政府與公眾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政府與政府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由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主持的2004年中國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中顯示,政府網站提供的交互(包括簡單的單向交互)“政府信箱”、“留言板”、“投訴/舉報/”、“民意調查/意見征集”所占比例分別為45.8%、40.0%、38.0%和30.2%。民意意見征集可以說是實現(xiàn)政府與民眾之間信息溝通的最基本方式,而其所占比例僅為政府網站總數的30.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在實現(xiàn)信息公開、信息溝通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而這種信息封閉的根源就是由我國傳統(tǒng)的行政文化心理所導向的。

我國的行政體制是在自然經濟、小農經濟,以及儒家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大儒董仲舒開創(chuàng)教條主義的先例,提出“三綱五?!保熬秊槌季V,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等理論,以儒家文化為背景,中國幾千年來也始終保持著行政權、政治權等的高度整合,在政治體制安排上以中央集權為主要內容。這在歷史上的確確保了國家的行政統(tǒng)一,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安定和團結,但同時也鑄就了國民服從的政治心理,更嚴重的是同時也導致了中國行政人員行政思想的封閉性和排他性。

正是這種傳統(tǒng)的行政文化心理,造就了中國行政體系缺乏透明度,政務的主體公眾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公共決策、政務實施過程也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作為享受服務的主體公眾,對于他們所應該擁有的服務和政策還處于一種“盲”狀態(tài),更談不上監(jiān)督制定政策的公務人員了。這種封閉的行政文化,正是滋生腐敗的最終根源。同時封閉的信息交流,缺乏意識,也是導致各地各自為政、畫地為牢、單槍匹馬獨干的根本心理根源。

目前,不少傳統(tǒng)的消極的行政心理仍然頑固地遺留在行政主體、行政對象的社會意識中,因而阻礙了我國電子政務的有效實施。因此,改變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行政文化觀念勢在必行。

2.3 從眾心理障礙

從眾是“主體因客體影響而產生的與客體一致的行為或態(tài)度?!敝黧w即從眾個體,而客體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代表群體意愿的政策、規(guī)則等。從眾可以分為理性從眾和盲從兩種。理性從眾,簡單地說,就是指其從眾行為是在理性狀態(tài)下產生的,而盲從則是主體以直觀、本能的活動為主導接受客體行為或態(tài)度的影響而產生的從眾行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主要存在盲從的心理傾向。

概括說來,在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中,存在兩種主要的從眾心理趨勢。一是政府個體的從眾心理。一些政府看到其他政府建立了電子政務網站等,為了表示不甘落后,也積極加入“先進的”電子政府的行列,可是因為對于電子政務的工作方式等還不是很清楚,就出現(xiàn)了技術設施束之高閣的現(xiàn)象。另外一種是從眾心理,就是我國公眾的群體從眾心理。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國公眾的主人翁意識也在日益增強,但是對于政府工作仍然缺乏足夠的關注,缺乏一定的關注意識。這當然與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這也與群體心理對個體心理的影響有著一定的關系。一些公眾有著很強的集體觀念,也渴望參與政府建設的集體決策中來,可是因為周圍的人都沒有這種意識,自己也將這種意識在萌芽狀態(tài)中扼殺。

政府因為隨波逐流而建立電子政務,公眾因為人云亦云而忽視個體參與政務工作的意義,從而導致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盲目心理傾向。

3 克服我國電子建設中所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的建議

3.1 加強知識學習,提高認知意識

電子政務作為一種全新的政府工作運營模式,要真正理解其內涵,還需要不斷地學習、探索和思考。由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傳統(tǒng)行政文化對我國政府工作人員和群眾的影響,使得我國政府官員在對電子政務的認識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因而要糾正目前盲目建站的首要問題就在于提高我國政府官員的認知心理。而要糾正認知的偏差,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員不斷地學習。

3.2 向服務型政府邁進,消除信息障礙

電子政務作為一種全方位公開的政府工作模式,要使其發(fā)揮溝通平臺,首先要改變政府官員的思維方式,然后才能真正從金字塔式的傳統(tǒng)科層制模式里走出來,放下官民有別的陳舊觀念,走進人人平等的扁平式的電子化的工作模式中去。而這種公平公開效益的實現(xiàn),同時也需要公眾的主動積極參與。政府要建立起公眾與政府之間的彼此信任關系。而這種信任關系的建立,就需要政府真正地在政務電子化這一過程中,做到政策公開、提供福利、公眾參與等基本的服務,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邁進。

有關學者指出,服務型政府的四大行為要素是:“問政于民,決政于共,行政于和,監(jiān)政于公?!苯ㄔO服務型政府,需要推進政務公開建設,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拓展公民參與渠道,健全社會公示和決策聽證制度,讓人們群眾廣泛地參與進來。

3.3 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跨越“數字鴻溝”

電子政務作為一種服務的工具,要使其在我國發(fā)揮作用,“數字鴻溝”問題亟待解決。中國東西部的差異,最大的表現(xiàn)就是經濟的差異。經濟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對于新型技術的引進障礙,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物質問題都在日日思考之中,又何從談起參與所謂的“電子政務”?相信在中國偏遠的地區(qū),沒有聽過“電子政務”這個名詞的人數,一定不是少數。而要解決偏遠地區(qū)、西部地區(qū)人民的參與問題,首先要解決的還是他們的經濟問題。

因此,電子政務以技術設施為基礎,以服務人民,信息公開為理念,以公眾與政府為共同主體,在這樣一個共同的平臺上為國家發(fā)展共同出謀劃策。當然,傳統(tǒng)行政心理的轉變,政府運營模式的轉變,乃至我國東西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解決,公眾心理的轉變,都是一項需要不斷加以強化和探討的艱巨任務,也是我國行政管理事業(yè)實現(xiàn)飛躍的一個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 林素絮,曾穎. 電子政務及其相關概念[J].電子政務,2005(3)

2 覃征,陳俊英,王昱. 電子政務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趙國俊. 電子政務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 黃建鋼.群體心態(tài)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5 徐曉雯,叢建閣. 行政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心理:輔導

當下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使高校畢業(yè)生在大四這一年的就業(yè)過程中,心理壓力加大,心理沖突加劇,容易造成心理障礙,形成甚至發(fā)展成為心理危機。作為高校輔導員,應密切關注畢業(yè)生就業(yè)心理狀態(tài),根據學生就業(yè)心理表現(xiàn),及時高效地進行預防發(fā)現(xiàn)干預,使畢業(yè)生不僅能排解舒緩就業(yè)壓力,克服就業(yè)難陰影,順利就業(yè)。更重要的是,通過就業(yè)擇業(yè)的過程讓他們能夠以更加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發(fā)展道路上的不同挑戰(zhàn)。

一、大學生就業(yè)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1、情緒失衡

目前,在我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機制中,雙向選擇就業(yè)基本得到普遍確立。這種就業(yè)機制一方面加大了就業(yè)雙方的自主性,也提高了畢業(yè)生對就業(yè)市場的適應能力,能夠促進高校與社會進一步對接。但反過來,也對畢業(yè)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整個過程中,狀態(tài)不安定、方向不確定等特征有所加大。因此,應屆畢業(yè)生在進入求職階段,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會使部分學生情緒極不穩(wěn)定,情緒容易受就業(yè)因素影響而得不到正常抒發(fā)形成清晰障礙。具體可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焦慮不安。畢業(yè)就業(yè)是大學生從高校走向社會的新階段,是他們未來人生道路上的新起點,他們急于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就業(yè)愿望。但是社會經驗不足的他們在面對形勢復雜,競爭激烈的就業(yè)形勢時又常常感覺到難以應付。就業(yè)道路上的每一個困難、每一個選擇都會讓他們情緒波蕩,困惑焦慮。來自就業(yè)道路上的困難磨煉,以及真正要挑起自己人生重擔的壓力,使得緊張焦慮是應屆畢業(yè)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另一個表現(xiàn)則是悲觀消沉,大學生在就業(yè)前的人生道路往往簡單通順,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沒有經歷太多的挫折打擊。因此,當他們進入競爭激烈、挫折打擊是常態(tài)的就業(yè)市場時,部分學生會喪失前進奮斗的勇氣,他們自怨自艾,得過且過,逐漸產生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不良情緒。嚴重的學生會一直沉浸在自卑的消沉情緒中,自暴自棄,封閉自我放棄融入社會。最終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2、認知偏差

首先,盲目從眾。由于對就業(yè)缺乏應有的準備,一些學生對自我沒有理性客觀的認識判斷,往往隨波逐流,容易受他人和社會影響。當就業(yè)壓力向應屆畢業(yè)生襲來時,部分學生會盲目跟隨群眾而使主觀感受壓力減小。這種從眾使得他們進一步丟失自我獨立認知,而從認知到行為等方面都與群體趨同。

其次,高估后果。大學生往往把初次就業(yè)看成他們人生階段新的基點,因此對求職就業(yè)寄予了巨大期望,把就業(yè)過程中的每一次嘗試和選擇看的無比重要,這無疑有利于促進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動力。但反過來,一旦這種選擇和嘗試沒有到達預期理想,他們也會高估后果。有的學生在崗位、地域、單位類別等意向選擇時往往舉棋不定,覺得會影響自己一生,或者選擇好了以后也會患得患失,意志不堅定。

最后,認知角度沒有及時擺正。應屆就業(yè)是大學生從高校里被呵護關愛的學生轉向社會,成為在復雜現(xiàn)實里被評價被比較被選擇的求職者。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要清醒的認識到自身的真實地位和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然而部分學生還不能以社會人、求職者的角度去進入社會、認知社會、探索社會。因此,一旦碰壁往往帶來較大心理落差,甚至影響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二、畢業(yè)生就業(yè)心理輔導途徑。

畢業(yè)生業(yè)生的就業(yè)心理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輔導當然離不開學生整個大學階段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因此我們不能只過重于強調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背景,而忽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本身規(guī)律。因此,我們要在尊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就業(yè)心理所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探索畢業(yè)生就業(yè)心理輔導的有效途徑,促進大學生就業(yè)心理的改善與提高

其一,建立完整長效的就業(yè)心理輔導機制。大學生就業(yè)心理輔導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的工作,光靠畢業(yè)生輔導員個人無法也無力完成。因此。要對大學生的就業(yè)心理問題做到及時預防、及早發(fā)現(xiàn)、有效干預,必須要高校聯(lián)動各方從專業(yè)隊伍到制度上都形成完整有效機制。就業(yè)心理輔導的隊伍構成上除了心理咨詢人員、學生工作管理者外,就業(yè)指導工作人員、專業(yè)老師、家長、社會工作者都可以通過各類活動途徑有效參與進來。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友,回流畢業(yè)生以朋輩的身份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yè)心理教育工作。在就業(yè)心理輔導制度上,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建立預防教育、普查制度、危機預警、監(jiān)控方式等完善的干預制度。

其二,針對情緒障礙,進行心理干預。前文所說,大學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點,在就業(yè)時情緒上容易出現(xiàn)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那么就需要對學生的這種不良情緒進行教育與咨詢輔導。當學生因為就業(yè)受挫遭受壓力焦慮不安時,可鼓勵學生進行情緒宣泄,比如書信、比如自嘲、比如向輔導員、朋友進行傾訴,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把壓力以自我表達的方式排解出來。當學生在就業(yè)過程中出現(xiàn)悲觀消沉心理時,引導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有益身心調節(jié)的事情上去,避免學生一直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中,同時要多給予學生積極暗示。此外,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正面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情緒,使學生能夠坦然面對就業(yè)壓力對心理沖擊,并能夠以坦然的心態(tài)養(yǎng)成心理壓力的自我排解調節(jié)。

其三,調整糾正學生就業(yè)認知偏差。在整個大學期間,都需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知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自我評價。在就業(yè)上則要求學生培養(yǎng)職業(yè)規(guī)劃意識,并嚴格按照職業(yè)目標提升自我職業(yè)能力。而作為大四應屆畢業(yè)生,則需要對他們進行職業(yè)形勢分析,培養(yǎng)風險意識,讓他們擺正自身的求職者位置,了解認識職業(yè)現(xiàn)象、職業(yè)道德,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求職觀念。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老年人服裝;審美變化;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 TS9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9-0044-01

郭沫若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老年人的服飾審美變化和傾向,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必然植根于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因素。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價值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背景下加以考察,后續(xù)的設計研究才有意義。

一、老年服裝消費調查及發(fā)展前景

1.中國人口老齡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催化作用,占世界老齡人口五分之一。在我國60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3.2%,相當于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3倍。因此,21世紀的中國老年市場將是世界最大的老年市場。

2.銀發(fā)經濟的興起。在老年消費需求中,34%為服飾穿著,33%為醫(yī)療保健,33%為其他消費。圍繞著老年人群體開發(fā)并為之服務的經濟活動,就是老年經濟。人口的老齡化,必然導致老年經濟的興起,這是歷史的必然。

雖然老年人的數量在不斷增長,但是老年的服裝市場發(fā)展情況卻不令人滿意,老年服裝一直是中國服裝市場的冷門,是亟待開發(fā)的一塊銀色領域。

二、 老年人生活特征和審美趨向

(一)老年人生活特征

老年人服裝設計要想符合老年人的口吻,首先應深入了解一下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對服裝的審美需求,因而形成一定的著裝心理,這種心理的形成有復雜的成因,包含了老年人生理心理因素。

1.老年人生理特點。人過中年特別進入老年以后,人們在皮膚、體態(tài)方面必然會發(fā)生變化。在體態(tài)上,中老年人的頸部脂肪增厚,有皺紋,呈現(xiàn)頸粗的形象。在膚色上,老年人的皮膚表面的色素沉積更加明顯,膚色逐漸變深,并且在臉、頸及手等部位也出現(xiàn)深色斑跡。

2.老年人生活習慣。所謂生活習慣,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群體的生活式樣或類型。生活方式直接影響著服裝消費行為,消費者的生活面貌、角色地位、健康狀況、社交活動和工作等各方面都會不同的影響人們對服飾的要求和選用。

3.老年人的審美趨向。愛美是人的天性,對服飾類的尋求也是出于本能。這種尋求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得到強化與豐富。尋求理想的著裝形式是對服飾美的最基本的構想,求美,也就成為著裝心理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老年人對美的追求和表達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

(二)從眾中追求個性表達

在社會生活中,其中一種為求同從眾的方式??筛爬閮煞N:盲目從眾和有意從眾,就是在生活的群體中,看見周圍人穿什么自己就加以效仿。盲目從眾者一般在服裝上沒有個人的主見,不懂藝術鑒賞,認為著裝隨大流是天經地義的。有意從眾的著裝者,又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其一,著裝的從眾行為是被典型的服裝吸引,而引起的從眾著裝。及少數的著裝先行者選擇的某類服裝,得到認可并加以追隨。其二,著裝的從眾行為,往往是迫于某種社會和團體壓力所致。這種團體內部對著裝者的著裝行為所構成的無形的壓力,足以使著裝者引起注意,并采取服飾上的隨大流方式去迎合大眾。

三、老年人服飾審美變化對我服裝設計的影響

(一)服裝造型結構的多樣化設計

老年人服裝造型設計既要符合服裝的流行趨勢,又要美化人體,體現(xiàn)出老年人的氣質和個性美。服裝結構設計是款式設計的繼續(xù)、延伸和發(fā)展,將款式設計的結果演繹成合理的空間關系,是再塑造服裝外形美及創(chuàng)建結構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款式設計和工藝設計的過渡環(huán)節(jié),是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案例1:下面是我為一位老年人單獨設計的外套,此款特征:無領,中長袖,麻料,穿著舒適?;ㄉ畛羺s有看點,圖案為魚紋,吉祥圖案,令人接受。前后錯落,一高一低,視覺上可以拉長人的身形。內部結構,以人為本,利于活動又不失時尚。

案例2:下面是我為拂瑞思高端服裝定制設計一系列旗袍變異服裝,本系列總共24套(草圖中展示12套),以“綠幽”為主題,汲取了中國書墨酣暢寄懷的文心畫意。每一套隱約透露出中國傳統(tǒng)旗袍的影子。裁剪上,強調小鐘型、H型等結構輪廓,將點、線、面的純粹與極致表現(xiàn)寓意于珠子、提花布材面料上。

在材質上,我選擇絲綿和歐根紗等面料,綴以雅致的絨紗以及水晶、珠子等配料,呈現(xiàn)了“大珠小珠落玉盤 ”、墨點飛花、心字填花等經典團花刺繡或現(xiàn)代幾何圖形,演繹了層次豐富的錦繡情懷。

在色彩上,運用灰白、綠色和黑色,看似很難搭調的顏色,但通過服裝結構的演繹,呈現(xiàn)出悠遠的水墨意境。

24套成衣正在陸續(xù)制作當中,截止時間2015年9月10日,這里只展示2套。

(二)發(fā)展老年人服裝品牌的優(yōu)勢

目前,很多服裝企業(yè)一般低估了老年群體的消費能力,高估了開發(fā)老年市場的困難和風險。盡管這幾年一再呼吁開發(fā)所謂的“銀色市場”,但只見呼聲,不見市場的實際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yè)若是現(xiàn)在著手開發(fā)老年品牌,競爭壓力小,市場占有率高。加上由于老年人的消費觀念特殊,市場周期長,消費習慣,老年人始終對新產品不太放心,而對老字號的產品都情有獨鐘。

某個產品一旦擁有了一定的消費群,那么市場的先機誰就是最大的贏家,創(chuàng)建老年服裝品牌,并把它發(fā)展壯大才是當務之急。

(三)老年人服裝發(fā)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及發(fā)展前景

1.價格。老年人消費是理智和成熟的,他們一般把品質和實用性作為選購產品的第一目的,而把品牌放在第二位。他們會綜合性的把握品質與價格,不能以犧牲產品的質量來追求廉價,同時老年服裝性價比要高,品牌的產品價格要合理。

2.賣場選擇。大商場的信譽度好,老年人認為那里商品質量能得到保證。社區(qū)設立服飾用品店,因為老年人由于身體原因,不愿外出,他們喜歡就近購物。

3.發(fā)展前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已經出現(xiàn)了一部分服裝消費觀念比較前衛(wèi)的老年人,他們認為老年人更應該重視穿著打扮,他們喜歡穿流行時裝,而且舍得在穿著打扮上花錢,喜歡穿能顯現(xiàn)自己的個性,使自己看起來更有魅力和顯得年輕的服裝。在市場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將不斷地更新,他們和年輕人一樣享有追求時尚享受生活品質的權利。

四、結語

追隨老年人服飾審美的變化,在服裝造型結構設計上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設計適應老年人審美需求和健康需求的服裝,并且加大老年服裝產品的宣傳力度,使老年人及時便捷的獲取服裝商品信息。希望我的想法能給有意發(fā)展老年服裝品牌的服裝企業(yè)、設計師以啟示。我們不僅要大力開發(fā)老年服裝市場,更應倡導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服飾文化。

參考文獻:

[1]張星.服裝流行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2]楊以雄.服裝市場營銷[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3.

篇8

[關鍵詞] 非典;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民眾;心理應激

非典一度打亂了我們平靜的生活,它給我們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嚴重威脅,也造成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而給人們造成的無盡的恐慌更加劇了經濟損失,甚至引起社會治安混亂。爆發(fā)在全世界30多個國家的非典疫情,不僅給人民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和傷害,而且由此病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量[1]。非典有可能再度發(fā)生,禽流感已在全球蔓延,多少已曾出現(xiàn)過的疾病會再度出現(xiàn),多少未曾出現(xiàn)過的新病種也會出現(xiàn)。因此,非典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國未來醫(yī)學的疾病控制體系如何建立,我們不得不思考國民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如何養(yǎng)成,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會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應對這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作為預防醫(yī)學工作者,它不僅要求我們有更加專業(yè)的業(yè)務水平,有更加科學的防范手段,有更高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建立更加合理的預防體系,還需要我們在遇到非典、禽流感這樣的突發(fā)事件時能夠穩(wěn)定民心,配合政府發(fā)動全社會參與,以最短時間控制疫情。為此我們需要了解民眾在疫情突發(fā)事件中的反映,因此,我們對山西省民眾在非典期間相關知識的了解、行為特征、心理應激狀況進行回顧性問卷調查,以掌握突發(fā)性衛(wèi)生事件期間民眾的行為特征和心理應激狀況的客觀數據,為政府制定救災防病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處理措施提供客觀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我省、婁煩、沁縣、太原、忻州五地區(qū)的民眾700名作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方法 按照KAPB模式,參考有關文獻自行設計《對非典的認識、態(tài)度及相關問題調查表》,內容涉及民眾的一般情況,對非典的認知、心理及行為應對方式、應對非典的認知指標、應對非典的行為指標、應對非典的心理指標三個方面等,調查的內容包括共75個問題,非典調查表每個問題有3個答案(符合、不一定、不符合),只選其中1個最符合自己想法和實際情況的答案。調查員經統(tǒng)一培訓后進行現(xiàn)場無記名調查。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此只對民眾的一些非理性行為進行相關分析,其他將另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情況 共發(fā)出調查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690份,有效率為98.57%。其中男性為509人(73.77%),女性為181人(26.23%)。職業(yè)包括:學生、教師、農民、工人、醫(yī)生、干部、無業(yè)、其他。調查者中年齡11歲~86歲,平均年齡為(38.8±16.0)歲。

2.2 民眾對非典的認知狀況 我省民眾對非典病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非典疑似患者的確定過于敏感,對非典的療效表示懷疑和擔憂,對非典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廣泛關注,老年人接受政策改變習慣的主動性遠不如年輕人。

表1 非典流期間我省民眾行為調查結果(略)

2.3 非典期間民眾心理應激狀態(tài) 個人心理應激特點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安全表示擔心,反映了民眾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焦慮和不安引發(fā)了個人行為的相應變化;恐慌心理未導致思維和判斷的扭曲。群體心理應激特點表現(xiàn)為男性民眾心理狀態(tài)較穩(wěn)定;30歲、40歲年齡組民眾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著家庭其它成員的心理;獲取的相關信息利于降低群體民眾的內心問題恐慌。

2.4 民眾行為狀況 表1顯示:67.7%的民眾認為燃放爆竹和燒香拜佛是無濟于事的,但是也有32.3%的民眾對這種說法是相信的或者不確定;56.8%的民眾不認為喝綠豆湯可以預防非典,43.2%的民眾對該說法不能確定;47.7%的民眾家庭經常熏醋來預防非典;20.5%的民眾吸煙量增加,以緩減心理壓力;35.8%的民眾“別人說什么藥可以防治非典我就買什么藥”。

表2 非典流行期間我省不同性別民眾行為比較(略)

注:**P

2.5 不同性別的民眾非典流行期間非理性行為的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問題里,除了“我家經常熏醋,以防非典”的回答符合率在不同性別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他差異無顯著性。在對“熏醋以防非典”這個認知行為上,女性顯著高于男性。我省非典流行期間也出現(xiàn)了“喝綠豆湯來預防非典”非理性行為,在不同性別之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另外從地區(qū)間對比也有差異,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盲從行為符合率較低。如對“別人說什么藥可以防治非典我就買什么藥”、“用燒香拜佛來預防非典”在太原地區(qū)最低。對于“喝綠豆湯來預防非典”,在不同地區(qū)之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與建議

從非典期間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映和行為變化分析,在出現(xiàn)非典等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時,民眾的盲從行為比較嚴重。非典期間,在我省曾流行過多種如燒香拜佛、燃放煙花爆竹、喝綠豆湯、熏醋等行為。從表1可以看出對于每一種非理性行為在民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說明在非典期間民眾的行為嚴重的受到群體行為和意識混亂的影響,個體的判斷不只靠科學,部分民眾的行為受到非科學的因素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應注重科學的引導、科學知識的深入宣傳。當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民眾的心理壓力加大,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或行為,即從眾行為。對一般人來說,當自己的行為與群體的行為完全一致時,心理上就感到安穩(wěn);當與多數人意見不一致時就感到孤立。許多基本的個性因素與從眾行為有關,如個人的智力、能力、情緒、自信心、自尊程度、年齡、性別不同,出現(xiàn)從眾行為的幾率和程度也不同。那些智力能力較低、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自信、依賴性強、墨守成規(guī)的人,較易出現(xiàn)從眾行為[2]?!皬谋姟笔且环N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而從眾心理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如果一個人的受暗示性強,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占領和統(tǒng)治。以人們搶購板藍根為例,其實板藍根的抗病毒性效果不一定比其他可替代的藥好,但由于人們都去搶購板藍根,所有的人對它都情有獨鐘,這正是從眾心理的反映。從眾心理表明人們綜合素質偏低,對來自各方的信息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從眾行為在不同性別、不同地區(qū)出現(xiàn)差異有顯著性,是符合情理的,就性別而言,女性回答符合率高于男性,因為我們的調查對象以農村為主,可以想見,現(xiàn)在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仍然相對較低,她們的自信心、自尊程度較低,墨守成規(guī),依賴性強,因此女性更易出現(xiàn)盲從行為。盲從造成了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場秩序混亂。事實上,只要對此病有充分的認識,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個人、家庭、醫(yī)院的防治,“非典”就不再可怕,是可以預防和救治的[3],恐慌和不安就可以避免,盲從非理性行為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從而就可避免一些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因此,提高全民素質,切實做好民眾對非典等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相關知識的宣教工作,這樣才可以以最小的經濟投入獲得較大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 張燕,孫業(yè)恒.SARS研究現(xiàn)狀[J].疾病控制雜志,2003,3(3):169172.

篇9

一、現(xiàn)代女性消費的心理特征

其中主要以時裝和化妝品的數量為最多,這也是女性經常性支出話費最大的一項;女性專用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市場品種繁多,選擇性強,消費彈性大,競爭較激烈。女性消費購買對象主要是日用品、化妝品和服裝鞋類。女性的消費心理包括時尚心理;情感心理;方便實惠心理;自尊、自重心理;健康、安全心理。

影響現(xiàn)代青年女性消費心理的因素

1.社會角色

“角色”是指在特定的場合起到的作用,這種作用應該與周圍人對她的要求有關。而社會角色就是指你在社會中擔負的責任。例如,王女士在家是女兒、兒媳、妻子、母親,而在公司就是經理。一個女人一生中要擔任著不同的角色?,F(xiàn)代社會有了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活動的各個層面中,他們的消費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受到自身交際的影響。如對與自我美學角色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女性消費者受自我審美觀念的支配,即追求個性獨特的外表,高貴的氣質:另一方面,她們也受到社會審美觀念的影響,即追隨潮流,受大眾消費者趨向的影響。

2.安全需要

基于安全需要所產生的女性消費心理;主要體現(xiàn)在女性消費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健康、安全心理和從眾心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熟悉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基于對生命健康維護的觀念也越來越強,因現(xiàn)代的青年女性的消費需求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女性不僅維護自身的健康,同時注意維護家庭尤其是孩子的健康,因此,消費都是以不損害身體健康為原則,表現(xiàn)出來的是購買保健品、綠色食品的愿望比較強烈,比較能夠接受專家的健康宣傳。在購買家用電器時,更多的考慮產品的安全性能。同時,在消費時,比較喜歡從眾,因為,青年女性們認為,大多數人都會購買的物品應該是安全的。

再有就是女性由于先天的體能和體質較弱,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也比男性格外敏感,擁有安全感的需要也更加強烈。然而,現(xiàn)代女性由于快速的工作、生活節(jié)奏、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其他社會因素,安全感降低的想象越來越嚴重。而當女性希望得到安全感的時候,其中一個簡單而易行的方式就是購物,購物既能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平衡情緒,也能幫助他們表達快樂。

3.收入水平

一個人的消費多少,直接受到了自己收入高低的影響。月收入在1000-3500元的女性中,她們的消費追求個性化,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女性則選擇實惠耐用的商品。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人們的家庭收入不斷增加,女性從家庭中得到的支配收入也在相應的有所增加。同時,現(xiàn)代青年女性在選擇商品和服務時,心中的顧慮也會減少很多,不再是僅僅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而消費,自身的發(fā)展和享受更容易促使他們產生“非理性”的消費。另外,盡管女性對價格很敏感,但仍在“物美”的基礎上。

4.科教因素

由于家用電器的不斷更新,自動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增加了女性的閑暇時間,為他們留戀商場提供了時間保證;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他們能輕易地操作高科技工具;互聯(lián)網的普及,衛(wèi)星電視等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有助于女性消費者提高了解信息和比較的能力。從文化角度看,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對商品的品味及品牌要求高,也就是說,學歷越高的女性,越傾向于進行“非理性”消費;而低學歷青年則更注重消費的實用性,調查發(fā)現(xiàn),“個性/品味型”的青年在各個學歷群體中也是最多的,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學歷女性中,有37.5%的人屬于此類。

二、面向青年女性消費心理的營銷策略

商場營銷人員綜合運用并優(yōu)化組合多種可控因素,已實現(xiàn)其營銷目標的活動,可控因素即4P(產品produ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0

1.產品策略

現(xiàn)代女性購買產品時,更多的是出于心理性的需要。為迎合女性消費者的需要,企業(yè)在制定產品策略時,依據產品的整體概念,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突出產品的功能和效用,注重便利;產品質量要實在;產品外觀設計要突出“美感”;保證產品的優(yōu)質服務;創(chuàng)新需求。

2.價格策略

價格是企業(yè)營銷市場組合的一個重要的變數,也是最復雜、最敏感的一個市場因素,任何企業(yè)想要在市場經濟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都必須給其生產或經營的商品制定適合的價格。商家在制定價格策略時要考慮成本、市場需求、消費者心理和競爭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低價策略、高價策略。靈活運用價格心理策略。

3.促銷策略

在世紀的營銷活動中,要想獲得良好的促銷效果,應選擇有效的促銷工具,選擇合適的廣告媒介,加大廣告宣傳,運用感情策略現(xiàn)場促銷,適當的運用體驗消費。

4.渠道策略

根據女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企業(yè)可選擇的消費渠道有:債渠道策略;寬渠道策略;避免上門推銷;錯位經營、方式多樣。

篇10

Abstract: After the Olympics, there wasn't any “Turning points” in real estate of china as people forcasted.A lot of economic facts lead to this phenomenon, such as relieves from government ,demands of recovery. Analyzing it from Social Psychology, we can find some special features, which influences the market of real estate again.

關鍵詞: 集體無意識 投機心理 權威服從心理 從眾心理

Key words: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psychology of speculation The psychology of authoritarian submission Crowd psychology

作者簡介:張迎,天津大學學院2010級研究生;郝丹,日本京都JCL外國語學院學生。、

中國房地產業(yè)從1998年國家停止福利分房實行住房貨幣化后,開始真正發(fā)展起來。在國家積極地財政政策刺激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房地產投資占GDP比例逐漸增加。隨著城鎮(zhèn)居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購房需求不斷增加,房地產業(yè)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總體來說,我國的房地產業(yè)明顯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即總體規(guī)模越來越大和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

在如此背景之下,中國的房地產業(yè)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遇到所謂的“拐點”。這背后自然有著更多的經濟因素,如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提振需求等。但從社會心理角度分析,又有著其特有的購房心理特征,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本來就已經高居不下的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集體無意識

“意識”指的是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的部分。精神分析學家普遍認為“意識的整個本質就是辨別,它能認識到適當的東西,并使之與不適當的和無價值的東西區(qū)別開來?!蓖瑫r,在人類心靈最深處,又存在著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這個基底就是集體無意識。在榮格看來,集體無意識是通過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遺傳形成的一種認知潛在狀態(tài)。這類似于布迪厄社會學理論中“慣習”的概念――“以過去的經驗指導當前的實踐并指向未來”,只不過這種“經驗”來自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處于同一文化背景或擁有相同歷史傳統(tǒng)的人將處于相同的、共同認為是合理的意識之中。

依照上述理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人很自然的已經把購房作為一種常識去接受,換句話說,人們已預先給予此種行為以“合理”的價值判斷。然而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結果自然是讓本已高居不下的房價繼續(xù)“堅挺”。另一方面,這種無意識還表現(xiàn)在對于房子的品評標準上,在英文單詞中,house與department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被譯為“公寓”而后者更側重于指代具有政府公房性質的居所。巧合的是,這種意義上的差別深刻的反映在了國人擇房的心理需求上。人們追求的是“家”這種社會設置所能夠提供的精神狀態(tài)的滿足,那么它必定是一種兩居室或是更大面積的“奢華型”房屋,而不僅僅是政府提供的社會廉租房。正是在這種無意識狀態(tài)的求大心理的催生下,一種新的供求倒掛現(xiàn)象由此產生。

二、失范狀態(tài)下的投機心理

“失范”是一個社會學術語,這一名詞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來的。是指“現(xiàn)代化過程中,因傳統(tǒng)價值和傳統(tǒng)社會規(guī)范遭到削弱、破壞、乃至瓦解所導致的社會成員心理上的無序狀態(tài)”。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狀態(tài)下往往會產生這種情形;而“投機”則是一種經濟行為,它是指那些過分自信的人,頻繁的進行交易,不停的買進賣出,同時,又對所獲得信息的準確性以及自己的判斷能力都非常自信。其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大體可以分為“替罪羊”效應、賭徒效應、痛苦最小化傾向、沒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以及信息迷戀癥等五種。在經濟學家看來,投機心理是一種經濟生活中普遍的心理反映,雖然這種心理狀態(tài)產生的行為可能會造成更低的回報率。

當經濟秩序處于失范狀態(tài)下,各種投機行為便會應運而生。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在危機爆發(fā)的前幾個月,幾乎整個經濟版的頭條都是與之相關的內容,大量的負面消息紛至沓來:雷曼倒閉、AIG破產。在這種蕭條的經濟局面下,投資家們各個“心事忡忡”,然而面對風險投資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回報,又都希望能夠在金融市場有所建樹;而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日益縮水的人民幣,如何保值增值也已經成為了人們經濟生活的主題。一直堅挺的房地業(yè)產自然成為了首選,買房子已經不再是為了滿足居住的需求,更多的是為了投資。于是,這兩類群體迅速轉變成了以投機為目的的買房者。對于前者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所謂的“營商環(huán)境急劇的惡化造成的”,他們不再從事實體性的生產,而是轉向利潤率更高的房地產。對于后者――普通民眾則日趨形成了一種投機心理。正是在此種背景下,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近乎“賭徒式”的買房行為。以海南為例,當地樓市90%以上的購買者來自外地,鳳凰島房價月漲3萬元,更有部分炒房客半個月凈賺千萬。這種全民鼓動下的炒房行為在世界經濟發(fā)展歷程中都實屬罕見。

三、服從心理

在心理學中,服從指的是在他人要求你做某事時,即使你不太愿意,但終究還是做了,在這一行為過程中信息影響是決定性的。其實,服從行為本身也蘊含著一種等級關系,即默認了一種“權威”。實際生活中,人們通常會把上級或是專家作為“權威”。

在現(xiàn)代社會的某一領域中,總會有些人被稱為“專家”,他們把持著輿論的導向,擁有著某一領域的話語權;他們被置于“權利場域”的至高點上。人們越是相信這一群體的信息,越是關注他們的觀點,就越容易與其保持態(tài)度上的一致性。在我國法制化程度不高的經濟生活中,個人言論往往會左右市場的走勢。當房價繼續(xù)上升的預言從這一群體中頻繁的發(fā)出時,必將導致房地產市場的人心惶惶。

其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共享信息的不平等,或者說是專業(yè)知識不對等的必然后果。正如吉登斯所預言的,現(xiàn)代性的危機之一就是“專家知識已經滲透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權威導向所產生的盲目服從心理表現(xiàn)在行為上則是聽從專家的意見不斷的購買,以避免房價的繼續(xù)走高。由此房地產市場變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huán)。同時,這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購物行為過程,即人們“被”購房。買房這一令人高興的事情儼然變成了人們“被逼無奈”之舉。

四、從眾心理

眾所周知,在社會中,個體常常會不知不覺的受到他人的影響,而在知覺、判斷、信仰及行為上,表現(xiàn)出服從他人的傾向,當個體發(fā)現(xiàn)自己與社會中大多數的成員不一致或有分歧時,會感到心理緊張,一般情況下,為了消除這種心理緊張,有些人會放棄原來的立場,而與大多數人表現(xiàn)一致,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從眾傾向或從眾行為。

現(xiàn)如今,房價會漲還是會跌,很少人會心里有數,但是購房者往往存在一種買漲不買跌的可怕心理。每當看到媒體上有關排隊買房的報道就會內心激動,如果發(fā)現(xiàn)當初想買但沒有買成的房子漲價時,又會后悔不已。“這種情緒隨著人們彼此的交往、接觸與摩擦的深入,極易受到刺激并使人們做出極快的行動,從而產生循環(huán)式連鎖式的反應,其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就是集體激動”。[3]這便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對從眾心理過程的描述,同時他認為,從眾心理會產生自覺式的模仿行為,“表現(xiàn)為人處于喪失理智的狀態(tài),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彼此模仿,力求與多數人的行為一致”等。由此可知,一個人的買房行為會帶動周圍其他人也參與其中。那么這種從眾的心理必將會被激化,而成為集體行為,隨主流買房者會越來越多。

五、結語

雨果曾經說過“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大眾心理的穩(wěn)定必然會帶來社會進一步的和諧。因此對于現(xiàn)今的房地產業(yè)潛在的危機,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宏觀產業(yè)結構上的調整,合理的引導大眾心理同樣關鍵。

參考文獻:

[1]沙蓮香.社會心理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胡帆. 對榮格集體無意識的淺析[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3.

[3]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Gabriel Tarde).模仿律[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羅子明.消費心理學(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科斯托拉尼.大投機家[M].海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