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1-24 17:1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任務型教學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在認知心理學基礎上吸收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研究成果,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用任務型教學,可以使學生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促進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文談到了任務型教學的定義、原則、任務類型及任務型教學設計,希望帶給工作在一線的英語教師們一些教學啟示。
任務型教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典范課堂教學模式。它提倡“做中學”和“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意義的表達,是一種通過完成老師給出的任務來達到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本文是基于Nunan和Willis的任務型教學研究角度出發(fā)的。
一、任務型教學的定義
任務型教學沒有唯一固定的定義,研究者都有互相交錯但是不完全相同的定義,但涵蓋的意義大都一致。因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定義。這里提到最有影響力的兩位學者的定義。Nunan(1989)認為,“任務是一項課堂活動,目的在引導學生參與目標語的理解,操作,輸出和運用目標語言交流,其關注點主要在于意義交流而非語言形式本身?!?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對任務的定義為:“有明確目標的旨在達到特定目標的課堂交際活動?!本C上觀之,任務型教學就是通過各種課堂或課外活動,讓學習者更關注語言意義,最終達到目的語的學習。
二、任務型教學的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任務的設計要為學習者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境和語言形式等要符合實際的功能和規(guī)律,使學習者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二)形式與意義結合原則。任務的設計注重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學生在實施任務的時候,要注重這兩者的結合。如果只完成任務而沒有注意語言形式的機會,可能會使得任務沒有重點,或者很難使學生的中介語得到發(fā)展;(三)階梯型任務原則。每個單元的任務都組成一個教學的階梯,每個任務就是這個梯子中的一個臺階。所以任務的設計需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以及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
三、任務類型
Nunan (2004)列舉了若干可用于小組活動的語法任務。根據(jù)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產生的互相影響把任務分成五類:(一)信息差任務(Information-gap):語言信息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換;(二)調查型任務(survey):調查者可以調查同學們的興趣愛好,組織者可以據(jù)此愛拍一些同學們感興趣的戶外活動;(三)語法圖表(grammar charts):語法學習可以采用歸納法,即給予學生大量還有某種語言用法的語言材料,可以是短文,對話或其他文本及音響資料;(四)觀點差(Opinion- gap):學生參加討論,交換意見,但無需達成一致關于任務,當然還可從其它角度分類;(五)推斷差(reasoning-gap):這樣的任務需要根據(jù)已知的信息進行推測、歸納,或依據(jù)所掌握的形式方式得出一個合理的結果或決定。
四、設計教學任務
在任務型教學中, 教學過程就反映在具體的教學設計當中, 教學任務鏈應該是步驟明晰的、可操作性強的。為使任務型教學模式能在教學中具體實施,Willis (1996)提出了一個實施框架。 轉貼于
(一)任務前階段:主要是教師向學生介紹話題和任務,突出有用的詞匯和短語,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任務環(huán)階段:分為任務、計劃與報告三個步驟:1、任務階段:學生執(zhí)行任務,可以小組形式完成任務,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起的是監(jiān)控作用;2、計劃階段:學生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形式可以是口語或者書面的。在此階段,學生可以向老師咨詢,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起的是語言顧問的作用;3、報告階段:學生分組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起的是主持人的作用。
(三)語言聚焦階段:分為分析和操練兩個步驟。1、分析: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語言意義轉移到語言形式上來。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詞匯及語法,聚焦形式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關注語言的準確性;2、操練: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重難點,包括詞匯及語法。適量的控制型練習是必要的,這些練習使整個教學程序更易于許多普通學習者。
五、結語
本文談到了任務型教學的定義、原則、任務類型及教學設計,不僅給教師理論指導,還談到了任務的具體實施步驟。大學外語教師應更多地關注任務型語言教學,來改變大學英語學習者啞巴英語的狀況。具體說來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來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任務,實現(xiàn)其教學目標,使得學生享受任務的樂趣,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希望本文會給工作在一線的英語教師們一些教學啟示。
參考文獻
[1]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篇2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法 以學生為中心 建構主義
1. 任務的界定
任務型教學法通過任務的設計來推動教學的進行。學習者通過完成任務以參與、體驗、互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認知能力。任務的履行可以調動學習者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和應用目的語,在“做”中學,“用”中學。其核心思想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教學與學習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結合起來。
作為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任務的定義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焦點。不同的語言學家對“任務”有不同的解釋。Long(1985)從非語言的角度把任務定義為:自己或他人從事的一種有償或無償?shù)墓ぷ鳎缬推釚艡?、給小孩穿衣服、買東西等。也就是說,任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語言學家Breen(1987)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將任務定義為:任務是任何促進語言學習的工作計劃,小到簡短的練習,大至復雜的、冗長的活動,如小組解決問題或模仿、作決定等。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恰當?shù)膬热?、?guī)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的結果等基本特點。而Krahnke(1987)則將任務限定為為語言學習而進行的具有非教學目的的活動,換言之,Krahnke將課堂任務看成類似課堂之外(即真實生活中)的社會交際實踐,具有交際目的而非教學目的的活動才能稱之為任務。關于Breen和Krahnke對任務的定義,賈志高(2005)認為,從教學理論和實踐上看這兩種定義都欠妥當。將任務等同于“活動”或“練習”掩蓋了任務這一概念的積極屬性,使課堂教學不能反映任務教學法的特點和先進理念。而如果我們把任務僅僅局限在具有真實生活中所反映的交際目的的課堂活動,就會削弱任務教學法的包容性,同時降低它的可操作性。David Nunan(1989)在綜合上述觀點的基礎上,把任務的定義概括為:交際任務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領悟、使用、輸出語言和互動的課堂交際活動,它重點關注的是意義,而非語言形式。
雖然對任務的定義語言學家有不同的觀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任務都涉及語言的實際運用。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交際,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意義上,而不是在語言形式上。筆者認為可以將任務定義為:學習者應用目的語所進行的促進語言學習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者解決問題、決策問題的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具有目標指向的課堂交際或互動活動。
2.任務的結構組成
任務型教學法是在交際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套新的教學方法,其哲學心理依據(jù)是建構主義。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早在1989年,語言學家Nunan在分析任務時就曾指出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中的任務具有結構性,通常由五個部分組成:
(1)教學目標:任務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這不僅是指語法正確的說和寫的能力,還包括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Canal&Swain,1980)
(2)輸入:設計任務的資料。輸入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課本、報刊雜志、圖片、影象資料,等等。
(3)活動:完成任務。
(4)師生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傳遞與接收信息,學生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jīng)常相互交流。教師是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指導者,也是交流的伙伴。
5)環(huán)境: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完成任務的方式,以及完成任務的時間分配,可以是課內教學,也可以是課外活動。
Nunan對任務的論述深刻的體現(xiàn)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精神。這一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形成互補,另一方面又可以較好的體現(xiàn)新英語教學要求中“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任務的完成,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新知識構建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
3.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1任務型教學法實施遵循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多采取說教式、填鴨式等一些自上而下(up-to-down)的教學方式,這些固定的課堂教學方式阻礙了自然的語言學習。而在以任務為指導的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起到一個主導作用,在這樣的課堂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語言教學任務,外語學習者能自然地、下意識地發(fā)展他們內在的學習機制,促進外語學習的進步。教師應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來引導學生,例如通過小組討論、個人陳述等方式使學生明確兩種教學模式的差異,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2)在用中學
任務型教學聚焦于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Prabhu強調,語言學習不僅要注意語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語言的意義和語言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目的語的輸出能有效地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參與-體驗-內化-外顯”的過程,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內化輸入的語言,增強語言的得體性意識,最后達到習得語言的目的。
3.2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3.2.1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結合英語精讀課程的特點,筆者把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a.布置任務。教師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容設計出形式多樣的任務,并把任務的主題、內容及要求介紹給全體學生。任務要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由于上課的時間有限,大多數(shù)任務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課前完成。任務可分為單元任務、討論任務、寫作任務和交際任務等。單元任務是一個整體性的任務,與所學單元的話題緊密相連,比如在講解《體驗英語綜合教程》第2冊“廣告”這一單元的時候筆者給學生布置的單元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查找相關資料介紹廣告發(fā)展的歷史。b.排除障礙。由學生提出(教師補充)阻礙其完成任務的困難,如生詞的讀音、語法結構、難句及篇章的理解等,然后由教師或學生講解(視問題多少而定)。c.完成任務。根據(jù)任務的不同要求,學生單人、成對或以小組、大組等形式在全班學生面前履行任務。在履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學生把注意力放在語言的意念上,試圖準確地表達課文的內容。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和監(jiān)督者,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語音是否正確、對課文的理解是否準確、用詞是否得當、語言是否得體,并把出現(xiàn)的問題記錄下來。d.總結。教師針對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更正,并布置適量的練習。最后對任務的完成情況作出評價,指出應注意的問題,同時給予適當?shù)谋頁P,使學生可以有“成功的體驗”并增加完成下一個任務的信心。
3.2.2任務的設計原則
(1)遵循語言習得理論
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是和兒童其他方面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語言發(fā)展的動力是因為兒童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獲得更多關于世界的知識。教育者在為兒童提供整體學習環(huán)境的同時要注意兒童特定的學習要求,并應明確語言發(fā)展只是整體學習情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唯一的最終結果。這里的整體不是指語言技能上的全面發(fā)展,而是指為兒童提供對其全面的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具有價值的活動。兒童學習語言和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一樣是一個螺旋漸進的過程。因此,教育者在設計任務時必須遵循英語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了解學生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和進程。
(2)遵循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fā)展是社會合作活動。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得到的。這種建構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jīng)驗背景出發(fā),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強調人的學習與發(fā)展發(fā)生在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關于學習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來引導學習者的學習,應“尊重學習者個人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孟靜靜,2007)同時教師還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起著一個中介作用。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根據(jù)這一理論,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環(huán)境,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并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好的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在相互交流中學會交際,學會學習,學會做事情。
(3)遵循任務設計階梯型原則
任務的設計應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原則。此外還要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和規(guī)律,設計一些任務,設計的任務都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任務太簡單,缺乏挑戰(zhàn)性,學生就會失去興趣;任務太難,令人望而生畏,又會缺乏信心。因此,任務的設計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使他們在每完成一個層次的任務后,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再積極、主動地去挑戰(zhàn)更高層次的任務。
4.結語
總之,“任務型教學法”真正實現(xiàn)了語言學習從“教”到“學”的轉變。它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需要轉變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任務,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認真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進行調節(jié)。
參考文獻:
[1]Breen M P.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A].C N Candlin,D 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23-46.
[2]Krahnke K.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Englewood.NJ:Prentice-Hall,Inc,1987.
[3]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People’s Education Press,1989/2000.
[4]Prabhu.N.Procedural Syllabuses[J].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LC Seminar. Singapore,1983,(3).
篇3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現(xiàn)狀;應用;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4-258-02
一、職業(yè)中專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
當前的職專英語教學中,60%的學生英語基礎差、單詞讀、寫困難;30%的學生基礎還可以,但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導致英語成績差;1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但是受整個職專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英語讀、寫和交流能力提高緩慢,有時甚至出現(xiàn)滑坡現(xiàn)象,有的在音標、時態(tài)和簡單句等方面都錯誤連篇,有些學生竟然連26個字母都不能規(guī)范的、順利的書寫。學生從心理上懼怕英語學習、心理壓力大、口語表達能力差、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職專英語的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了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職業(yè)教育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要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從根本上處理好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正確認識,采用貼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把英語學好。
近年來,任務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活動方式逐漸被我國英語教學工作者認識和接受。任務型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在任務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施教,使學生能在任務型教學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調整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其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筆者在職專英語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以求探索有效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途徑。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特征及意義
1、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興起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學習教學方法?!叭蝿战虒W法”中的“任務”必須是真實社會和工作領域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是能夠讓學生運用語言去做事,而不僅僅是去學習。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言做事”,強調學生語言能力的鍛煉和養(yǎng)成。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與習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任務型教學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細分為若干非常具體的“任務”,并把培養(yǎng)學生具備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
2、任務型教學法的特征
除了語言學習實踐目標之外,還有一個具體的關乎工作、生存、交際、競爭等的目標,有供語言應用的語境或場合,要學生動腦和動手,要有成果。學生能夠合理地分工,在全過程能用英語進行目的明確的交流,能夠將語言知識和技能綜合系統(tǒng)有序地與其他活動相結合,能夠將任務按難度和等級劃分。任務包括必要的步驟:計劃、行動、回顧、評價、協(xié)調、組織、匯報等。允許有不同的完成任務的方法。
3、任務型教學法對職業(yè)中專英語教學的意義
任務型教學法有極強的實踐性教學取向,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職業(yè)中專的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切實提高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轉變以知識教育、以考試為取向的學術性教育現(xiàn)狀。語言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必須擺脫知識教學的機械灌輸、注入模式,通過學生語言卷入和交際體驗來達到。任務型教學法強調教學目的不是學習語言,而是學習活動的交際化,同時也不否認知識的價值。因此,任務型教學是職業(yè)中專英語教學實現(xiàn)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理想選擇。
三、任務型教學法在職業(yè)中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三個階段(包括任務前、任務環(huán)和語言知識要點)中,其核心部分是任務環(huán)。
任務前活動階段,是任務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和學習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介紹任務要求和實施步驟。教師將所選的話題和任務介紹給學生,激發(fā)學生與完成任務的興趣,采用多種手段激活學生腦中與話題相關的詞匯,為完成任務做好準備。
任務環(huán)階段,這是語言技能的習得過程。設計數(shù)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完成任務。學生通過交際任務的完成,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匯報小組的學習成果。該環(huán)節(jié)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任務,課堂組織形式可以結對子或按小組進行編排,便于協(xié)商完成任務,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多種表達,使學生有膽量、自由地進行表達嘗試。二是計劃,學生準備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匯報任務的完成情況時,由于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公開的匯報,他們自然要為語言的準確性努力,教師應在一旁給予語言建議。三是實施,各組學生向全班同學呈現(xiàn)他們的報告,教師充當主席的角色,評價各組任務的完成情況。
語言知識要點階段,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然后討論其特色。他們可以記下單詞、慣用語或句型,教師在分析過程中對教材或學生的匯報中出現(xiàn)的語言難點進行操練。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反思和鞏固,斑竹學生認識差距,促進其主動彌補存在的不足。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獨立思考,培養(yǎng)獨立應對錯誤和困難的能力,及時的他定和熱情的捷達、釋疑會使學生更愿意投入下一輪任務教學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篇4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 實用英語 應用
外語教學界中基于任務的教學法(Task2based Approach)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并迅速成為二語習得研究中的熱點。該教學法是一種以任務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視外語教學為解決交際任務的過程,課堂活動的組織以任務為核心,并按學生將來使用語言的需要而設計活動,任務型教學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
一、任務的定義和設計原則
1.任務的定義
許多學者對任務曾下過定義,如:Jane Willis對任務下的定義是:“任務”就是學生為達到某一交際目的,使用目的語來獲得產出的活動 Willis Breen(1987)則認為,任務是任何促進語言學習的工作計劃,小到簡短的練習,大至復雜的、冗長的活動,如小組解決問題或模仿、做決定等。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恰當?shù)膬热?、?guī)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的結果等基本特點。廖曉青(2002)認為任務是指一系列語言學習的計劃,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恰當?shù)膬热?,?guī)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結果等基本特點。盡管對任務的定義各家說法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任務都涉及語言的實際運用。
2.任務的設計原則
就如何設計任務,筆者認為必須基于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任務應有現(xiàn)實意義,以學生需要和現(xiàn)實交際活動為參照;第二,強調意義交流的重要性,促進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際愿望和活動,使交流的愿望和需要產生學習語言形式的動力,同時,學生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用英語;第三,強化小組活動,促進小組成員間的協(xié)作學習;第四,教師設計的任務應包含信息的輸入、接受、傳遞等過程;第五,注意文化內容的導入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任務完成以后一般要有一個具體的成果。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科學性、交際性和拓展性,著力提高學生的用英語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并讓學生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信心。
二、任務型教學實施模式及在實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任務型教學實施模式
雖然迄今國外學者提出了為數(shù)不少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模式,但筆者認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仍然是Willis的三階段模式:(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2)任務環(huán)(task cycle):任務(task)——學生執(zhí)行任務;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3)后任務(post-task):分析(analysis)——學生分析其他各組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2.任務型教學實施模式在實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現(xiàn)在以《新編實用英語》第一冊第七單元passage 1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為例看看前任務階段、任務階段、后任務階段三個階段具體任務的設計。
(1)前任務階段
任務:搜集整理有關西方節(jié)日的資料。
目標:通過了解相關的資料和信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及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能力。
材料來源:利用圖書館、閱覽室查閱相關書籍,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
活動形式:以小組活動為主。
操作過程:全班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可以通過抽簽的方式拿到一個需要被了解的西方節(jié)日的任務條,例如:有的小組去搜集關于復活節(jié)的資料,有的小組則需要去了解萬圣節(jié)的相關信息,等等。一星期后分小組向全班同學匯報成果。經(jīng)小組討論分工,各成員明確各自的任務;分頭行動,搜集資料,在此過程中各組成員保持交流;小組討論并就各成員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整理,然后選一名組員為代表向全班做匯報。匯報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通過做幻燈片來進行介紹,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在這一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與小組其他成員合作,積極利用圖書館、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多種教育資源獲取和處理信息,自覺評價學習效果,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提高了閱讀能力。指導他們搜集資料,不僅可以收集相關節(jié)日介紹的文字資料也可以收集相關的音樂、圖片資料等等,使收集的資料盡量豐富全面。在這個活動中,鼓勵學生一定用英語去表達各種想法和體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僅僅為活動而活動。
(2)任務階段
任務:各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節(jié)日信息。
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變單向的傳授知識的課堂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
活動形式:小組合作。
操作過程:各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小組代表發(fā)言同學可以向其他同學提問,也可以接受其他同學及老師的提問,使整個課堂充分的互動起來。小組討論,分析其他小組成果。小組進行互評,教師對各小組的成果進行公正的評價,并可以經(jīng)過民主評選,選出優(yōu)秀活動小組,給與一定的獎勵。
在這一項活動中,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被動接受”的格局,實行民主的開放式教學,容許學生出錯,自由發(fā)言,這樣,課堂氣氛才會活躍,課堂的教與學兩個方面就具有了創(chuàng)造性。
(3)后任務階段
后任務階段主要由教師根據(jù)大綱、教材和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以及學生認為的難點,拾遺補漏,對課文重要的語言點進行講解,并要求學生利用教材上的練習復習、鞏固這些語言知識,以保證大綱的實施和教材要求的實現(xiàn)。這一階段也可以包含一些任務,例如:要求學生根據(jù)一些關鍵詞和表達來復述課文,一般側重于課文的語言點,目的是讓學生關注語言本身,促進其掌握重點詞語和表達方式。
四、結束語
任務教學法是當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yǎng)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交流能力之間建立起直接聯(lián)系,即學生能把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這就是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魅力所在。然而,任務型語言學習的任務設計很難把握,任務的系統(tǒng)性和延續(xù)性也難以得到控制,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2]Breen M P..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London: Prentice - Hall International,1987.
[3]岳守國.任務語言教學法:概要、理據(jù)及應用.外語教學與研究.
[4]廖曉青.交際教學實驗簡介.國外外語教學,2002,(2).
[5]《新編實用英語》教材編寫組.新編實用英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中國大學教,2001,(2).
篇5
關鍵詞:中師英語;口語教學;“任務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6-0050-02
迄今為止,英語教學經(jīng)歷了從教形式到教功能的過程。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法中,經(jīng)典的模式是3P模式,即Presentation(講授);Practice(操練);Production(產出)。這種方法同樣在口語教學中長期使用,并且很受教師們的喜愛。這種僅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的方法,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是死的,不能活用。因此,這樣的教學法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了。
此外,目前口語教學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學校課本里所學的知識和內容與今后所用的知識嚴重脫節(jié)。這樣,就給口語教學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在傳統(tǒng)的3P教學法已不太適應英語口語的教學要求,而交際教學法還存在許多不足的情況下,使用一種既切實可行又符合中師生今后學習、工作要求的口語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由此應運而生。
一、任務型教學的定義
關于“任務”一詞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叭蝿铡逼鋵嵤侵溉藗兠刻斓墓ぷ骱蜕钪胁粩嘀貜偷母鞣N活動。但是,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是在談到任務型教學時,“任務”這一概念通常是指以真實世界為參照,以形成語言意義為主旨的活動。關于語言教學中的“任務”,眾多學者給出了各不相同的定義,這些定義各有側重,既反映了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大致特征,又體現(xiàn)了這一理論模式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演變與重塑。斯坎翰則客觀地提出了任務的五個主要特征:(1)意義是首先的;(2)有某個交際問題要解決;(3)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關系;(4)完成任務是首先的考慮;(5)根據(jù)任務的結果評估任務的執(zhí)行情況。
任務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能力是發(fā)展的,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即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建構是建立在原有的經(jīng)驗(已知的語言、概念和活動)的改造和重組上的。在英語學習中,它通過師生共同完成語言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為學生提供互動機會,挖掘他們運用語言的潛力,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活力。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務中提高交際語言能力,強調通過口語或書面語交際的訓練掌握語言技能,非常適合口語教學。此外,它對設計的任務不僅要求意義完整,可作為交際行為獨成一體,還應與社會需要密切結合起來,既要突出科學性、交際性和拓展性,又要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和語言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操練時著眼于“意義的交流”,把學習者的注意力放在思想內容的準確表達上,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用外語解決現(xiàn)實問題并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任意組合,自由發(fā)問,師生平等,屬于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任務型教學法已被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工作者普遍接受,并成為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法。它以任務組織教學,以參與、體驗、互動、合作等方式,利用學生已有的語言文化知識,通過交流獲取信息,完成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jù)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和要求,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材料,精心設計一系列難度適宜且體現(xiàn)語言教學要求的教學任務,并在各項任務的準備、實施和反饋上制定具體方案,努力探索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下英語口語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途徑,就能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口語交際練習的興趣,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教學有如下特點:強調通過交流來學會交際;將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環(huán)境: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試圖把課內的語言學習與社會的語言活動結合。以前外語學習關心的只是語言――學習的目標,不關心學生,不清楚學生學習語言到底是個怎樣的過程。70年生了重心轉移,認為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同樣重要,研究的重點“明顯轉移到學習主體和學習過程的研究上來”,開始關心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興趣、情感以及認知力的發(fā)展,關心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任務型教學既注重過程,又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體現(xiàn)了教學途徑的綜合性和折衷性。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具體的操作要求,學生在完成教師所設計的各種“任務”中,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而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僅是語言知識點。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不斷提高。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越趨于自動化和自主化,學生也愈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最終使學生從學英語是教師“要我學”的狀態(tài)轉變到學英語是“我要學”的狀態(tài)。
三、中師生英語口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的具體原則
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事先需要學生自主地收集相關的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種手段,增加趣味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注重創(chuàng)設語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獲得的關鍵是理解,而理解的實質是學生弄清知識的關系,形成認知結構。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自主練習口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學任務的設計就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首先,教師在內容上要創(chuàng)設一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較真實的交際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聯(lián)系社會生活設計真實的任務情景,旨在刺激學生輸出與課文有關的目標語,所以趣味性和真實性是首要因素。根據(jù)任務教學法的原則,任務設置旨在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任務教學法中的任務就是人們每天在工作、生活、娛樂中所做的事,而這些人并不是應用語言學家?!币蚨诖_定學生喜歡的話題后,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將話題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中學生“所做的事”上。其次,大量的小組活動被認為是它的特點之一。設計任務時,不僅要有獨立完成的任務,還應有更多的小組活動。小組討論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團結互助以求最大化他們個人和他人的學習成果而以小組形式進行教學的組織模式。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小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研究和互相探討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以更主動、更積極的態(tài)度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經(jīng)常以4至5人為一組在課上進行討論,組員輪流作主持人,或組織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編寫對話,表演話劇,進行競賽等活動。為了使討論得以順暢的進行,教師可事先將主持人用語及討論中的交際用語印發(fā)給學生。在討論中,學生們紛紛以事先準備的材料為辯論依據(jù),各種新的觀點在思想碰撞中又相繼產生。最后,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在全班做主題發(fā)言,總結小組觀點,并接受同學的提問。通過這樣的合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學會理智地協(xié)調相互合作的關系,達到學習與做人兩豐收的雙重目的。傳統(tǒng)的口語教學由于教材單一,教法學生參與性不高,有時候口語課竟成了教師獨自訓練口語的課堂。口語教學也應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使口語教學時尚化和多樣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動態(tài)的網(wǎng)絡為口語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以計算機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為主體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英語教學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任務。媒體圖文并茂、音、像俱全的優(yōu)勢,特別是動畫技術的使用,大大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拓展了教學空間,它使課堂語言交際的真實性得以實現(xiàn)。如,多媒體課件能模擬出三維的動態(tài)交際環(huán)境,創(chuàng)造逼真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激發(fā)了學生的言語交際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活動,由“讓我說”變成“我要說”,加強了實踐的機會,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另外,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利用其容量大的特點,提供大量變換的人物動態(tài)的交際場景,帶給學生新鮮感。并且,教師還可以變換形式,讓學生與畫面上的人物進行對話,讓學生為畫面配音樂等?;顫姸鄻拥男问剑瑢W與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形式有效地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興趣。
任務型教學是以語言意義和語言運用為中心的教學,不是單純基于語言形式的教學。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建構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運用的需要選擇其感興趣的和實用的話題,并設計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活動多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為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個性特點組織各種小組,并把不同的任務恰當?shù)胤峙浣o不同的小組或個人,使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及組與組之間的友好競爭和相互支持取長補短,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蔡仕英.中學英語口語任務型教學結構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8,10(4).
[2]戴煒棟.試論影響外語的若干重要因素―外語教學理論系列之一[J].外國語,1994,(6).
[3]黃菲菲,毛軍社.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口語教學任務的設計原則[J].中國科技信息,2005,(16).
篇6
關鍵詞: 網(wǎng)絡 虛擬世界 英語 任務型教學
一、引言
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開發(fā)與進步,就像是在教育者面前打開了阿里巴巴的金庫。很多教育研究者都投入到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進行現(xiàn)代化教育的改革的研究課題中。在外語教學中,多媒體網(wǎng)絡提供的資源被看做是改革枯燥乏味的傳統(tǒng)外語課堂的一劑良藥。許多關于如何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改進外語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論文紛紛問世,如辛凌等人的《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中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自主學習實證調研》和陳曉日等人的《CAI在英語專業(yè)、美國社會與文化、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實踐與研究》。這些研究主要討論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擴展文化知識和視野,進行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以及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合作性學習,而如何利用網(wǎng)絡的大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還沒有認真討論。有一些論文,如朱雯的《網(wǎng)絡背景下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和戴巖的《基于建構主義的任務型網(wǎng)絡英語教學模式研究》,旨在將網(wǎng)絡與任務型教學結合起來,但是其中對“任務”的理解不夠到位,而且認為網(wǎng)絡只是簡單的收集資料的渠道,實質是把網(wǎng)絡當成電子圖書館,或者把網(wǎng)絡電子郵件當成交作業(yè)的方式,與書面作業(yè)本質無區(qū)別,又或者只注重多媒體給予的試聽效果,在內容上并無區(qū)別。本文通過對任務型教學的定義、特點和相關理論的綜述,指出其在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并介紹網(wǎng)絡資源的特點,最后提出利用網(wǎng)絡虛擬世界進行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初步構想。
二、實行任務型教學的困難
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從教學的角度提出來的,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用語言完成任務的方式學習語言。在此基礎上,奴南(Nunan,1989)對交際任務設計模式的研究以及威莉斯(Willis,1996)對任務型學習框架的分析,進一步深化了任務型教學的內涵。任務型教學在我國外語教學中得到提倡,“新課標”中也體現(xiàn)了任務型教學的理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大困難,這些困難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任務”的理解不全面。
任務的設計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內容,正確理解“任務”是正確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出發(fā)點。許多學者都給出了“任務”的定義:威莉斯(Willis,1996)把任務定義為:目標定向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者使用語言獲取真實的結果……學習者使用他們所擁有的任何目標語資源解決問題、解謎、玩游戲或分享和比較體驗;朗(Long,1985)對任務學習的理解為:為自己或為他人從事的一項工作,它可以是油漆圍欄、幫小孩穿衣、填表、買鞋、訂機票等等;斯基漢(Skehan,1998)把任務學習看成是主要強調意義的活動,把學習過程看做是做中學。筆者認為任務應該是一系列層級的活動,要求學習者運用目標語言來實現(xiàn),其目的是為迎接真實世界功能的挑戰(zhàn)做準備。歸納起來,“任務”應該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中:
(1)語言的意義(meaning)是首要的。即,在做任務的過程中,注重的是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結構形式(structure)是次要的。
(2)總要解決一些交際問題。也就是說任務的目標是讓學生鍛煉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這些問題都有關于交際。
(3)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也就是說任務的設計必須貼進生活,或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或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這里就指出了語言環(huán)境的重要性,語言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了才容易被習得。
(4)任務的完成是先于其他的。鼓勵學生想辦法完成任務是先于他們的語言學習的。
(5)任務的評估取決于任務完成的結果。任務是否成功取決于任務是否達到預期的結果,過程是次要的。
由此可知,“任務”的設計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運用外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意義為首,語言結構為輔。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很多教師把寫感想、收集課外文化資料當成是一項任務。如,劉益全等人的《多媒體條件下的英語學習模式》把叫學生聽歌記歌詞稱為“任務型”教學,這是很明顯的對“任務”的誤解,把任務僅僅當作一項教學活動,認為利用了多媒體技術的活動就是“任務”。
2.教師缺乏設計任務的能力,對學生也有較高要求。
由于現(xiàn)行教材很少有專門以任務型大綱編寫的,如果教師需要進行任務型教學,他們需要根據(jù)教材涉及的話題和內容自己設計任務,這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創(chuàng)造能力、英語的實際交際能力。許多教師本身缺少運用外語交際的經(jīng)歷,他們如何能設計出與現(xiàn)實有聯(lián)系的有意義的交際任務呢?而且任務的設計還涉及任務的目的性、可行性、難易程度等,這些都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因為任務型教學強調的是任務完成的結果,過程是次要的,而且教師不可能一直督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目標語,這要求學生有相當?shù)淖杂X性和意識。任務往往是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如果學生對任務毫無興趣或者缺乏以上的能力和意識,則任務很難到達預期效果。
3.缺乏使用語言解決任務的環(huán)境。
缺乏使用目標語是任務型教學最難解決的問題,也是所有外語教學無法達到最好效果的原因。在任務型教學法中,關注的是結果,那么語言的習得怎么產生呢?用建構主義的理論就是個體從自身經(jīng)驗背景出發(fā)對客觀事物進行理解和建構,特別關注學生如何以原有的經(jīng)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任務型教學正是想通過完成與實際生活有關的任務的方式,在交際情景中給學生提供自我構建知識的經(jīng)驗過程。然而這必須要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主動使用目標語交流、獲取信息,但是實際操作上很難達到。比如這樣的任務:“doing a price comparison survey of food stores”,在理論上很符合“任務”的定義,但是在中國,做這樣的一份調查,學生會用到英語去詢問嗎?結果只是讓他們在各項中國食品的翻譯問題上頭疼。
三、網(wǎng)絡教學的特點
網(wǎng)絡以其豐富的資源、便捷的通訊模式成為語言教學的一劑良藥。而沒有恰當?shù)乃幰?,網(wǎng)絡不僅發(fā)揮不了它的優(yōu)勢,還可能喧賓奪主,使教學偏離方向。因此我們必須分析網(wǎng)絡的特點,并討論如何利用它。
1.網(wǎng)絡資源的特點
網(wǎng)絡資源,圖文聲像并茂,生動活潑,知識覆蓋面廣而且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容易獲取。這為外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生動、準確的語言文化資料。但是如何挑選適當?shù)馁Y料來學習,網(wǎng)絡本身指導不了,這時教育者的引導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的任務型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利用網(wǎng)絡的這個特點,設計一些收集資料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運用多媒體的能力、制作課件網(wǎng)站的能力得到鍛煉,但是交際能力單純通過收集資料是很難提高的。
2.網(wǎng)絡通信手段和互動
許多教師看中了網(wǎng)絡方便快捷的通訊手段,鼓勵學生用E-mail交作業(yè)和報告,許多問題可以用QQ、MSN等軟件進行多方同時在線交流。由于網(wǎng)絡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網(wǎng)絡自主學習,這樣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水平安排學習內容。比如喜歡音樂的可以選擇聽英文歌曲來學習英語,喜歡體育的可以選擇瀏覽國外的體育網(wǎng)站來學習英語,這樣把英語當作是他們了解世界、追求自己愛好的工具,在運用中得到發(fā)展。它為任務型教學提供了什么幫助呢?上面我們提到,任務型教學中,很大部分的任務是由教師設計的,這些任務的難度、內容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教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3.網(wǎng)絡游戲給教學的啟發(fā)
把網(wǎng)絡游戲放在這里討論,是因為對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有借鑒意義。近年來,火爆的網(wǎng)絡游戲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和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孩子沉迷游戲,荒廢學業(yè)。人們開始研究為什么網(wǎng)絡游戲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此大,為了玩好游戲可以廢寢忘食,卻不能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知識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網(wǎng)絡游戲的類型和特點。主流網(wǎng)絡游戲分兩種,一種競技類,如泡泡堂、連連看等;一種就是角色扮演類,如最流行的魔獸世界、奇跡世界等。根據(jù)張素蓉和楊衛(wèi)建的一份對大學生玩網(wǎng)絡游戲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33%的學生是為了放松與消遣,25%為了交朋友,19%是由于PK的刺激,19%是追求冒險的刺激,21%是由于喜歡畫面的絢麗和不斷變化的故事情節(jié),18%是為了級別晉升的滿足感(對虛擬物品,如“裝備”、虛擬貨幣等的追求)。用簡單的話說就是,網(wǎng)絡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們通過完成各種任務,或者訓練各種技能,可以獲得某種東西,這些東西包括虛擬財產、朋友、放松的心情,或者成就感。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如果能給學生獲得類似的回報,他們也許會樂意而為之。更值得注意的是,網(wǎng)絡的虛擬環(huán)境包含各種交際要素:人與人、人與游戲情節(jié),這些都可以為任務型教學所用,提供了一個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
四、利用網(wǎng)絡虛擬世界進行英語任務型教學的設計和構想
把網(wǎng)絡游戲跟教育教學結合起來,利用信息化技術設計出教育游戲軟件來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思想已經(jīng)成為未來游戲與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之一。在程君青和朱曉菊的《教育游戲的國內外研究綜述》中提到:
在國外,這樣的研究和實踐已經(jīng)取得一些成果,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jīng)有了關于教育游戲的研究,Bowman在當時研究將電視游戲(video game)整合到教學設計中……之后美國著名的游戲設計師、教育專家Marc Prensky在《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中詳細論述了基于數(shù)字游戲學習的概念、效果以及在教育、軍事和培訓中的應用和對孩子們學習、成人的工作產生的作用……
國內對于網(wǎng)絡游戲與教育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沒有相關專著,另外對于網(wǎng)絡游戲與教育的研究也主要在教育游戲的基本理論研究和教育游戲軟件的實踐探索這兩個方面。……市場上也有一批教育游戲,如:……“K12play快樂教育”、“S520快樂學堂”……
由于理論和實踐的限制,本文單純從解決任務型教學實際操作困難出發(fā),受上述討論的網(wǎng)絡游戲的特點的啟發(fā),提出利用網(wǎng)絡角色扮演的模式,在虛擬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任務型教學。
首先,用任務型教學指導網(wǎng)絡學習。網(wǎng)絡資源豐富、開放,但是不會主動呈現(xiàn)在學習者面前,因此需要有一套合理的學習方法來指導。也就是說,如果能把網(wǎng)絡游戲的情節(jié)替換成以英語國家歷史文化、傳說故事為背景的情節(jié),把單純的殺人競技的玩家角色換成在這些文化、故事背景下的各種職業(yè)、知名人物的角色,然后把升級殺怪任務替換成了解各個故事情節(jié),以虛擬角色嘗試各種職業(yè)。這樣,游戲有了文化內涵,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增長。
同時,網(wǎng)絡給任務型教學提供了全面的語言環(huán)境。在游戲設計之時,就可以集百家之長,將任務分等級分類別融入到游戲情節(jié)中,這樣教師集體對任務的設計和構思比單個教師的設計更周全更多樣。這解決了任務的設計問題。教師在游戲里同樣可以做一個玩家,可以組隊完成某項任務,指導學生獲取游戲里的文化知識。網(wǎng)絡游戲的開放性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與外國朋友在虛擬世界交流的機會。他們在一起完成任務,有共同的目標和問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相互交流,這是與MSN上單純的聊天不同的。利用玩家對虛擬財富的追求,任務完成后給予虛擬金幣或者類似裝備的獎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這虛擬語言環(huán)境中,有著與現(xiàn)實相同的社會活動,但是通過技術可以強制使用英文文字系統(tǒng)交流,實際上也就是在網(wǎng)絡上實現(xiàn)讓學生出國生活工作的愿望。當然在虛擬世界里遇到的語言問題,可以在正式的課堂上得到討論和解決。
五、結論
由于前人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還存在一定的理論缺陷,而且要把網(wǎng)絡虛擬世界與英語教學結合,還需要很多專家的合作,包括教育專家、教師、網(wǎng)絡工程師等的合作。網(wǎng)絡任務型教學是否能代替或者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問題,教師的角色問題、學生在網(wǎng)絡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等,這些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解決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君青,朱曉菊.教育游戲的國內外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17.
[2]劉益權,柴克清.多媒體條件下的英語學習模式[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7.3.
[3]朱雯.網(wǎng)絡背景下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J].教學與管理,2006.4.
[4]辛凌,魯志英,陳延波,趙勇.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中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自主學習實證調研[J].課程與教學,2007.6.
篇7
1.任務的定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語言教學的一種途徑,其教學思想仍然是在交際語言教學的理論框架之內。20世紀80年代,國外不少的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者如Long Williams和Nunan等都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張,并從不同的角度對任務做了界定:
(1)Long(1985)從非語言的角度把任務定義為: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一種無償或者有償?shù)墓ぷ?。如填寫表格、買鞋子、訂機票等。也就是說,任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游戲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2)Nunan從交際的角度認為:交際任務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來理解領悟、處理問題、發(fā)揮創(chuàng)造、相互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
(3)Bygate,Sketan和Swain(2001)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認為:任務是一種受學習者的選擇所影響的一種活動,并且可以根據(jù)學習者自己的理解而變化的活動。這個活動需要學習者為了實現(xiàn)某個目標而有意義地使用語言。
因此,筆者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解是:設定一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而任務簡言之就是“做事”,去做一件富有意義并且與真實世界相關聯(lián)的事,促進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和動力的生成??傊瑢τ⒄Z教師來說,重要的不是定義,而是運用。只要我們了解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和基本思路,就可以自己發(fā)揮、創(chuàng)造、逐步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2.任務的結構組成
Nunan認為,任務一般有五個部分組成:
(1)教學目標: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預期達到的目標。
(2)信息輸入:輸入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如課文或對話,也可以是非文字材料,如圖畫,或與任務輸入相關的一個活動等。
(3)活動方式:參與者所進行的一系列相關行為。
(4)師生角色: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是交際者,主要任務是傳遞與接受信息,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jīng)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
(5)教學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指課堂教學環(huán)境或學習任務本身所隱含的環(huán)境,后者又可分為學習方式和學習環(huán)境。
3.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步驟
Willis認為,“任務型”教學可分為三個步驟:前任務,任務鏈,后任務。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向學生介紹話題和任務,突出關鍵詞語,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指令和做好準備。
(2)任務鏈(taskcycle)——由任務(學生執(zhí)行任務)、計劃(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以及報告(報告任務完成)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3)后任務(post-task)——分析其他各組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并在教師指導下操練語言難點。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課堂教學上的嘗試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課堂角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
實例:SEFC BookI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Us根據(jù)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環(huán)境保護”,可以設計相應任務。
任務:關注瀕危動物行動
任務目的:
1.加深學生劉瀕危動物的了解,提高保護瀕危動物的意識。
2.運用有關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時間:學完“熱身”“口語”“閱讀”“語法”之后。
語言知識要求:
(1)詞匯:
名詞:antelope,jungle,hippo,wolf,kangaroo,giraffe,endangerment species,fur,habitat,etc
動詞:endanger,reduce,respond,etc
短語:deal with,die out,make a difference set free,adapt to,take a measure etc
(2)句型:
a.When...be cut down...can no longer...
b.Many...are kill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c....are hunted for their wool.
d.There are few areas left where...can live
語言技能要求:讀、聽、說、寫。
活動形式: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
操作過程:
(1)班級活動:采用brainstorming形式,列出瀕危動物。任務分工:各小組負責關注一種瀕危動物,具體了解: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附圖片)、生活習性、分布情況、瀕危原因、提出拯救瀕危動物的建議和保護措施。
(2)小組活動:討論任務的計劃和工作分配,如有的同學負責了解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有的了解動物的習性等。
(3)個人活動:上網(wǎng)查找,或走訪動物園。
(4)小組活動:小組交流、信息整合、運用電腦媒體、設計課件。
(5)班級活動:各組派代表在班上介紹一種瀕危動物。師生共同評價,把有關課件放入學校的校園網(wǎng)。評價工具如下:We found a right picture of the endangered animals. 5 4 3 2 1
We know wha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are like.
We described clearly the ways the endangered animals live.
We told briefly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ndangered animals.
We find what causes the animals to be endangered.
We made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and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5-completely 4-mostly 3-partly 2-seldom 1-not a bit
三、討論
經(jīng)過教學實踐,我真正體會到,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起著語言習得的促進者、答疑者和向導的作用。教師是從“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的,學生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具體的操作要求。在各項活動中,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一種激活狀態(tài),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整個學習過程都是積極、主動的,他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現(xiàn)成的知識點,還有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且隨著教學任務的不斷深化,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會越趨自動化和自主化,學生越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我在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局限性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完成一項大型的學習任務,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從短期效果看,在同等的時間內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所以教師如何更新觀念,如何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如何正確處理能力培養(yǎng)和考試成績的關系,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總之,任務型教學是一個舶來品,其產生和發(fā)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環(huán)境,在我國特定的外語教學條件下,廣大英語教師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教情、學情,發(fā)揮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優(yōu)勢,真正提高中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Crookes,C & Gass,S(1993)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 & Practice Multylingual Maters Ltd
[2] Nunan,D.(1989).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New York: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篇8
關鍵詞: 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 ESP課程 任務型測試 旅游英語 任務設計
引言
近幾年來,大學英語改革逐步加深,以專門用途英語為主的后續(xù)課程,如商務英語、職場英語、旅游英語等,逐步在各個高校全面展開。對于專門從事通用英語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說,后續(xù)課程是新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評估方法上。大學英語原有的評估方式無法滿足后續(xù)課程的需要,無法真實有效地測試學生的ESP能力。因此,摸索適用于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評估測試方法顯得迫在眉睫。
1.后續(xù)ESP課程
根據(jù)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各學校應該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yè)英語類等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作為完成基礎英語后的提高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英語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除了文化和文學等課程外,各校設置的后續(xù)課程以ESP課程為主。
1.1ESP課程的定義和教學目標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的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huán)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
Strevens指出ESP課程包括四個根本特點和兩個可變特點。“四個根本特點是:(1)課程設置需滿足學習者的特別要求;(2)課程必須在內容(主題和論題)上與某些特定的學科、職業(yè)及活動有關;(3)重點應放在努力使詞法、詞匯、篇章結構與那些特定的活動相適應的語言運用上;(4)必須與EGP有鮮明的對照。兩個可變特點分別是:可以只限于某一種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可以根據(jù)任何一種教學法進行教學”[2]。
1.2測試目標
正是因為課程的要求和特點不同,ESP的測試和評估也有其具體的目標。
黃大勇[3]套用Douglas對專門用途語言LSP測試的定義,認為“ESP測試是語言測試的一個分支,它的測試內容和測試方法是基于對專門用途英語使用情景的分析,測試任務和內容能夠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中英語的使用情況,通過這種測試,我們可以對受試者在特定專業(yè)領域使用英語的能力作出測評”。
ESP測試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專業(yè)針對性。專業(yè)針對性指的是在ESP測試中,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對其測試成績有著共同的影響。二是真實性?!罢Z言測試中的真實性是指受試者在測試中使用目標語完成測試任務與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相似程度,也就是語言測試與語言交際的一致程度”[3]。
2.任務型測試
2.1任務型測試定義
語言測試一直伴隨著語言教學、語言學和心理測量學的發(fā)展,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前科學語言測試階段、結構主義語言測試、綜合測試法階段,以及交際語言測試階段四個過程。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由于基于語言形式的教學思路受到批判,多種基于任務的教學大綱應運而生,基于任務的語言教學流行起來,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也成為一種測試趨勢。
任務型測試是一種行為測試,(performance test),這類測試基于一系列和學習者現(xiàn)在或將來相關的有意義的任務而成。這些任務要求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對真實的情境給予恰當?shù)膽獙4]。Brindley認為任務型測試就是根據(jù)一組明確規(guī)定的標準,對學生的交際表現(xiàn)質量作出評估。這個交際任務由目標驅使、關注意義的語言使用、需要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組合來完成[4]。
2.2任務的定義
在任務型測試中,任務無疑是最核心的概念。關于任務,學者們給出了以下定義:
“任務是人們?yōu)榱说侥撤N目的而從事的活動,活動的開展使語言的使用成為必須”[5]。Bygate,Skehan和Swain[6]認為語言教學語境中的測試任務是一個要求學生使用語言,以實現(xiàn)意義為重點,實現(xiàn)目標的活動。任務要能夠為學生和老師提供足夠的反饋信息,促進進一步的教與學。
從以上幾個定義可以看出,完成語言測試中的任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運用語言技能;(2)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中;(3)實現(xiàn)一定的任務目標;(4)實現(xiàn)有意義的交流,而不是拘泥于語言形式。
3.任務型測試在ESP測試評估中的可行性分析
以往以通用教育為目的的大學英語考試,可以測試出學生的通用英語能力,但是閱讀理解、聽力、詞匯結構等題目只能測試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并不能測試在實境下應用語言完成工作的能力。而翻譯題和現(xiàn)實工作的具體場景又相去甚遠,寫作題只能涵蓋實際工作活動中的一部分場景。任務型測試就能很好地彌補原有大學英語測試方法的不足。
3.1兩者在測試目標上相近
篇9
關鍵詞:任務引導;XML;教學方法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課程是計算機專業(yè)和信息管理專業(yè)開設的主要專業(yè)課程之一。本門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掌握Web上最有發(fā)展前途的信息描述語言的機會,但同時,因為XML具有知識點分散、涉及技術領域廣泛的特點,它也對課程教學過程提出了挑戰(zhàn)。
1 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
1.1 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的主要步驟
所謂任務引導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相關任務,學生依照任務要求逐步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及實踐的過程[1-2]。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對新技術的掌握完全局限于教師講授的內容,而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強調以教師提供的任務作為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知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不再僅限于對知識的講解,更多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正確性的確認以及糾正。
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1) 教師布置學習任務,教師在課前將學習任務通過交流平臺(公共電子信箱或E-class等)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學習,然后撰寫并提交學習報告;
2) 教師以布置的學習任務為主線,以解決任務中的問題為目標,講授知識點,重點講解學生討論后提出質疑的問題;
3) 學生上機完成學習任務中的實踐部分,這是針對計算機相關技術課程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起輔助指導作用;
4) 教師通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交的學習報告和上機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
1.2 XML課程中應用任務引導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XML課程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1) XML是一種可擴展的標記語言,作為一種數(shù)據(jù)表示和傳輸?shù)臉藴?,其相關技術是比較前沿的技術,絕大部分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對XML的認識有限,對其應用領域不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大;
2) 教師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填鴨式講解,學生是被動接受的角色,學習過程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3) XML雖然自身語法簡單,但涉及內容廣泛,教學內容離散性較強,知識點太多,且應用領域廣泛,僅靠課上教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
作者簡介:賀琪,女,講師,研究方向為數(shù)據(jù)庫、服務計算。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應用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實現(xiàn)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學習。在課前的分組討論中充分打開視野,了解相關領域知識,通過按照學習任務要求整理學習報告,進一步對這部分知識進行理解,同時將問題帶入課堂,帶著問題接受教師的講解;教師依照任務實現(xiàn)的過程講解知識點,使知識的離散性問題得以解決,同時,學生學習時有備而來,教學過程不再是單方向的活動,這樣做可以加強教學的互動性;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動手實現(xiàn)任務,了解實踐過程中的知識要點,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在任務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點評并進行考核,及時糾正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在任務引導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任務的完成,幫助學生掌握各個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XML課程中任務引導式教學的實施
在XML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參考多本教材和大量中英文文獻,整理出符合課程教學需要的相關知識點,針對這些知識點設計出相關學習任務,共計六項,任務的概要說明如下。
1) 設計并創(chuàng)建符合語法規(guī)范的XML文檔;
2) 定義一個XML Schema,并創(chuàng)建符合XML Schema定義的XML文檔;
3) 利用CSS技術對XML文檔進行格式化;
4) 使用XSL格式化顯示XML文檔;
5) 研究學習數(shù)據(jù)島技術,實現(xiàn)了頁面范圍內數(shù)據(jù)和顯示的分離,將XML數(shù)據(jù)和HTML對象綁定;
6) 利用BOM解析器解析XML文檔;
7) 利用SAX解析器解析XML文檔[3-4]。
本文以任務2為例,介紹任務引導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
2.1 布置任務
針對了解并掌握XML Schema的定義方法及其用途的教學目標,我們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具體內容如下。
1) 了解XML Schema與XML文檔的關系;
2) 設計一個簡單的XML Schema,描述一個公司的地址和人員信息;
3) 針對已有的XML Schema定義,創(chuàng)建符合定義的XML文檔。
學生通過交流平臺接到任務信息后,按預先分組開展學習和討論。分組學習討論有以下優(yōu)點:首先,可以集思廣益,新的知識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學習,小組交流可以增加知識吸收的數(shù)量,提高知識吸收的速度;其次,小組交流可以取長補短,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每個人對這一領域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討論可以使得學生相互促進;最后,小組討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和協(xié)作意識。
每組在討論后,將相關內容整理為學習報告,每組提交一份。小組成員按不同的任務輪流撰寫,培養(yǎng)對知識的總結、歸納、表述和整理的能力。
2.2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圍繞任務中的要求展開,分別介紹相關知識點。
1) 了解XML Schema與XML文檔的關系。
知識點:什么是XML Schema;它與XML文檔的關系;與其他的XML文檔模式定義方法比較,它的優(yōu)缺點。
2) 設計一個簡單的XML Schema,描述一個公司的地址和人員信息。
知識點:XML Schema的文檔結構,XML Schema標記及屬性定義,全局聲明和局部聲明;如何利用XMLSpy軟件創(chuàng)建一個名為Companey.xsd的XML Schema文檔,在文檔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介紹,全局元素、簡單類型、復雜類型以及名稱空間的概念,同時講解如何操作XMLSpy。
3) 針對已有的XML Schema定義,創(chuàng)建符合定義的XML文檔。
知識點:XML文件與Schema文件的匹配,XML文件對于XML Schema模式的校驗,以及利用XMLSpy如何基于已有的Companey.xsd創(chuàng)建XML文檔。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講解以及資料的組織都圍繞任務中的三部分內容進行,同時,我們允許學生在講解過程中隨時提出問題,因為學生在此之前對相關知識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提出的問題比較有代表性;同時,前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相關內容產生興趣,因此,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3 上機實踐
依據(jù)課程開始之前布置任務的內容,結合上課講解的知識點,對原有任務進行修改細化,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完成任務,對知識點加強理解。細化后的任務概述如下。
1) 新建一個XML Schema文件。在Schema概要視圖中創(chuàng)建了一個叫做Company的全局元素(global element)。該元素應具有以下內容模型:包含一個Address元素和任意多個Person元素。在此XML Schema文檔中定義出它的XML Schema命名空間,并且為它的XML文檔實例定義一個目標命名空間。
2) 在定義的XML Schema文件中,使用復雜類型和簡單類型作為元素的類型,創(chuàng)建全局元素、并在其他地方對它進行引用,創(chuàng)建屬性,將文檔保存為Companey.xsd。
3) 根據(jù)Companey.xsd中定義的schema新建一個XML文檔;為元素指定類型,以擴展其內容模型;在Grid視圖和Text視圖中利用智能輸入助手插入元素及屬性;從XMLSpy 中復制XML數(shù)據(jù)到Microsoft Excel中;在MS Excel中添加新數(shù)據(jù);然后把在MS Excel中修改過的數(shù)據(jù)復制回XML Spy;用數(shù)據(jù)庫/表格視圖的排序功能對XML元素進行排序;驗證XML文檔;修改schema,以允許三位數(shù)的分機號碼。
細化后的任務以實驗手冊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具體的操作細節(jié)在實驗手冊中都會進行詳盡的說明。學生可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將之前所學習的知識點,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并且真正了解技術的應用領域。
2.4 學習效果考核
實踐環(huán)節(jié)結束的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點評和考核,總結學生遇到的問題,進一步講解強調,同時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兩個重要的有機部分,為激勵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質量,XML課程考核方式將平時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期末實踐開發(fā)設計考核相結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 每次任務中的學習報告成績,記錄為該任務分數(shù)的50%;
2) 每次任務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考核成績,記錄為該任務分數(shù)的50%;
3) 7次任務考核總分,最終換算為100分,占期末總成績的40%;
4) 學期期末以課程設計進行考核,記錄為期末成績,滿分100分,占期末總成績的60%。
3 教學效果分析
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在XML課程中的實施是逐步展開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在本專業(yè)的三個年級學生當中開展實踐。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有如下幾個方面。
1)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本科學習階段的學生,由于剛剛由接受型為主的高中教育,過渡到大學學習階段,許多學生的主動性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對未知領域知識的接受,帶有很強的畏懼心理。我們通過為學生提供課前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發(fā)散的、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對知識有初步的了解,為進一步的教學過程打好基礎,避免出現(xiàn)因為對教師所講內容完全沒有接觸過,而產生厭學情緒,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并總結撰寫學習報告,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樂趣。對于布置的任務,如果單個人在短時間內完成存在很多困難,那么,經(jīng)過合理分工,分解后的任務實現(xiàn)的難度則大大降低。
同時,在團隊中,成員之間取長補短,“先進帶后進”,這樣做可以使許多學生的問題在小組討論階段就得以解決。
3) 擴大學生接收知識的范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由于課時的限制,對細節(jié)知識點和實踐中的操作細節(jié)不能做詳細講解,學生對某些問題總是會存有疑問。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之前就提供給學生學習的空間,學生在不受教師講解內容限制的情況下,對相關的知識就有了初步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再經(jīng)過教師授課過程強調和補充,更多問題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就可以完成驗證,它擴寬了學生的知識接收范圍。
4) 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生以完成教師布置的課程任務為目標,參與任務中相關內容的設計和最終實現(xiàn),在實踐過程中,掌握了課程知識點的同時,也增強了操作能力。
當然,在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需要改進的環(huán)節(jié),例如課前布置任務進行小組討論時,由于教師未參與學生討論,各小組討論的效果
差別較大,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采取一些如提供基本討論目標的控制措施。
4 結語
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在XML課程中的成功實施為同類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種參考。對于XML這類應用性較強、領域較新的課程,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是非常必要的,而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通過向學生提供學習任務,使得學生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起引導和糾正的作用。此外,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非常認可,認為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自身主動思考的能力加強了,通過討論獲得的知識比單純教師講授的內容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同時,小組合作完成任務也鍛煉了每個學生表達思想、相互合作的能力,促進了合理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學生中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傊?,任務引導式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符合以學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 張曉海. 任務驅動法在PLC教學中的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11):131-132.
[2] 張萍. 任務驅動法在DSP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10(16):93-94.
[3] 范立鋒. XML實用教程[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167-197.
[4] 顧兵. XML實用技術教程[M]. 5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75-184.
Practice on Task-guiding Method in XML Teaching
HE Qi, YUAN Hongchun, XIE Xiab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篇10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精讀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91-02
一、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精讀課教學現(xiàn)狀
1.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參加過秋季高考的生源英語基礎相對稍好,但春季高考的生源一般來自中職學校,英語基礎比較薄弱。
2.教學方法傳統(tǒng)。英語精讀課課堂大多仍然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導致課堂氣氛往往比較沉悶,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傳達的信息。英語精讀課程比較注重對閱讀和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忽視聽、說技能的綜合應用。
3.教材選用各異。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精讀課教學一般具有兩種趨勢:一種采用先教授基礎英語、再教授專業(yè)英語的模式;另一種采用專業(yè)英語教學中滲透基礎英語內容的模式。前者講授基礎英語階段,多選取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使用的精讀課教材;后者則直接選取商務英語系列教材。
二、任務型教學概述
1.任務型教學的定義。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任務型教學出自于交際語言教學理論。
2.任務的定義。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是在談到任務型教學時,“任務”這一概念通常是指以真實世界為參照、以形成語言意義為主旨的活動。由于任務型學習中的“任務”與真實生活中的任務有很多相似之處,紐南根據(jù)任務相似的程度將其分為“真實世界的任務”或“目標任務”和“教學任務”。
3.任務型教學的本質特征。紐南就任務型教學的特征概括如下:(1) 強調通過用目的語互動學會交際。(2)將真實文本引入學習環(huán)境。(3)為學習者提供不僅關注語言,而且關注學習過程本身的機會。(4)增強學習者個人經(jīng)歷作為重要的、促進課堂學習的要素的作用。(5) 努力使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激活聯(lián)系起來。
任務型教學所遵循的五項原則體現(xiàn)了外語教學從關注如何教到關注如何學,從教師為中心轉向學生為中心,從注重語言本身轉到注重語言習得與運用的變革趨勢。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看,任務型教學的直接目的是要為學習者提供自然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應對真實生活中交際問題的能力。
4.任務型教學模式。威利斯提出了一個任務型教學實施框架。該框架旨在為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實質性的環(huán)境,以提高學習者語言知覺,實現(xiàn)語言運用的流暢性與準確性目的。操作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he task cycle)和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
三、《致用英語綜合教程》主要特點
根據(jù)我院商務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采用先基礎后專業(yè)的教學模式,該專業(yè)為學生選取了《致用英語綜合教程》。該教材緊密結合中國高職高專英語專業(yè)教學的實際情況,同時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英語教材的特點,力圖用新的英語教學理念引領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1.盡量采用真實、地道的語言素材。該教材盡量采用英國國家報刊、雜志、書籍、廣播電視、網(wǎng)絡上的原始語言材料,并根據(jù)學生的水平作適當修改。設計練習時,盡可能從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工具書中選擇例句。
2.采用以任務為主的活動設計思路。該教材中無論是知識,還是訓練技能,都盡可能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大多數(shù)學習活動設計為可操作的任務。該教材的活動設計原則,就是盡可能讓學生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體驗語言、感受語言、探究語言,從而學習和掌握語言。
3.知識與技能并舉,強調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該教材在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四項語言技能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教材各單元都安排了知識共享活動、聽說活動、閱讀活動、討論活動、寫作活動、合作項目等。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教材各單元都有專門的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的學習活動和練習。
四、任務型教學在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精讀課的應用模式
《致用英語綜合教程1》各單元由七個模塊組成:話題展開(Around the topic)、閱讀(Reading)、語言運用(Language in use)、項目(Project)、拓展(Extension)、文化點滴(Culture tips)和學習策略(Learning to learn)。每個單元需用12學時完成?,F(xiàn)選取第5單元What’s playing tonight?前兩個模塊為例,詳細闡述教學實施思路。
1.Period 1-2Around the topic
Task’s aim: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and comment on films and how to make invitations.
Before the lesson,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hoose the favourite film seen recently and prepar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Pre-task 1: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ideas with the partners.
1)Have you seen any films lately?
2)What is your favourite one?
3)What kind of film is it?
4)What is the main event?
5)Why do you like it?
Pre-task 2: In pairs,match the names of the films with different types given.Then work in pairs.Name one more film at least for each type.They can be either Chinese films or English ones.
Pre-task 3: Two friends are talking about getting together for a movie tonight.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1)What movies are playing tonight?
2)What is the genre of each movie?
3)Which movie have they decided to go to?
4)Who is the director of the movie they are going to watch?
5)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 director?
6)When will the movie start?
The task circle: The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8 groups.In groups,discuss current films and try to reach a conclusion on which is the best one.Give convincing reasons to persuade their peers.After discussion,3 representatives are allowed to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s.
Language focus:
1)Listen to the dialogue again.
2)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out the expressions about reviewing the film and the structures about suggesting and inviting.
3)In pairs,make a dialogue to suggest a film and invite the friend.3 pairs at least are allowed to present in front of the class.
4)The teacher remark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udents.
2.Period 3-6 Reading
Task’s aim: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Steven Spielber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directors in the world by reading.
Pre-task: In groups,discuss arou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film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2)Have you seen any of his films? Take one for example.Talk about your feeling.
3)What ar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his films?
4)Do you like his films?
After discussion,the teacher remark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some of the students and introduces briefly about the director.
The task circle:
1)Skim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2)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read the text by themselves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① The numbers in the box below are from the text.What do they refer to?
② How many films 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about each film mentioned in the text? Do you know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films?
③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make Spielberg successful?
Language focus: Explain and practise the new vocabularies and expressions in detail.
此外,語言運用(Language in use)、項目(Project)和拓展(Extension)等三個模塊分別需要兩個學時完成,其余兩個模塊的內容穿插其中,在此不再贅述。不論學習哪個模塊,堅持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實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必將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機會,提高學習效率。
五、結語
為提高任務型教學在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精讀課的應用效果,切實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每個任務,還要適時調研學生對課堂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表現(xiàn)的評估,納入成績考評體系,督促和鞭策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1-28.
[2]程曉棠.致用英語綜合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61-68.
[3]梁虹,馬義.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精讀課堂中的運用[J].集寧師專學報,2009,(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