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聽障兒童康復;家長;作用

在聽障兒童康復教學中,需要聽力師、言語矯治師、康復教師、家長等人員合作完成。而家長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孩子在學習語言時,他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長。孩子每天和家長相處的時間最長,孩子首先是和家長進行溝通,父母能在日常生活情景中為孩子創(chuàng)造傾聽和語言輸入的機會,因此,在目前的聽障兒童康復教育過程中,非常強調家長的積極參與。

一、家長的積極參與可以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受損,家庭溺愛,交往面窄,容易出現(xiàn)任性、依賴、自卑、內向等性格特征。在康復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幫助孩子克服行為、身心方面的障礙,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將會促進聽障兒童全面康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父母與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xiàn)雙向互動,以促進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促使父母自身素質得到提高。在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家長配合老師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給孩子示范如何聽聲音、示范發(fā)音方法、共同玩有趣的玩具,使聽障兒童在感受到父母濃濃愛意的同時學會聽和說。

二、家長可以幫助聽障兒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

聽障兒童家長和老師相比起來,他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更長,生活范圍更廣。作為聽障兒童家長,應調動聽障兒童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把語言訓練與生活中的游戲結合起來,在游戲中學習語言,利用他學會的語言開展各種游戲。一般說來,游戲能夠使聽障兒童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緒,為家長進行有意識的語言訓練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聽障兒童家長還應將語言學習生活化,將孩子帶在身邊,一起走進超市、公園、郵局、飯店、郊外、運動場等地方,讓孩子感受真實的情景,學會正確用語言表達。

三、家長配合老師一起訓練聽障兒童,有助于提高聽障兒童康復效果

作為聽障兒童家長,大多數(shù)人由于孩子聽力損失存在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同時,在如何對孩子進行康復教學與訓練中存在誤區(qū)。家長只有懂得必要的聽覺語言康復知識,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家長和教師達成一致的康復教育目標,為孩子的康復教育共同努力,才能幫助聽障兒童較快地提高康復效果[1]。

家長可以通過參加康復機構舉辦的聽障兒童家長培訓班,接受康復教師和聽力師的正規(guī)培訓,或購買有關的聽障兒童康復培訓與輔導資料,獲得聽障兒童聽覺語言康復訓練的科學知識。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及時咨詢聽力師、語言訓練教師以獲得幫助。聽障兒童家長還應和專業(yè)康復人員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幫助、支持和理解。

家長應利用掌握的康復知識和從老師那里學到的康復技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有利時機,有意識地對聽障兒童進行聽覺語言訓練,讓其多聽、多看、多說,聽障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康復教育、掌握和運用語言。

四、 聽障兒童家長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聽障兒童家長的世界觀和思想品德與家庭教育極大。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人生觀、良好品德,就不能給子女正確的思想教育,也不會有良好的威信。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忽視了健康、藝術、社會等領域的均衡發(fā)展,使得孩子沒有得到全面康復,在進入普通學校以后適應慢。因此,家長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應了解特殊需要兒童心理學、教育學、聽力學知識。家長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注重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2]要懂得幼兒身心全面均衡發(fā)展的意義和重要性。以正確、積極的康復態(tài)度來參與孩子的康復教學。

聽障兒童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將孩子介紹給社會,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孩子與外界交流。要多鼓勵聽障兒童說話。要確立聽障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感到他是能夠把話說好的。同時要給他提供表現(xiàn)自己說話能力的機會。對聽障兒童說的不準或不對的地方,哪怕他說錯了,家長和家庭成員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要嘲笑,只要聽障兒童是積極參與語言交流并開口說話的,就要給予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以便使聽障兒童能夠時常獲得成功的快樂與喜悅,從而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

家長應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堅持以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多為聽障兒童創(chuàng)造運用語言的條件,增加聽障兒童學習語言和用語言與別人溝通的機會。鼓勵聽障兒童和正常兒童結成伙伴,一起游戲。在共同玩耍中促進聽障兒童自然學會用語言,提高聽障兒童的溝通能力,發(fā)展聽障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聽障兒童家長還要加強和其他家長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分享相互的康復心得,取長補短,共同探討科學、有效、實用的康復方法。 同時,家長要了解聽障兒童的個別化差異和特點,在相互交流中不攀比,不和其他孩子橫向比較,既不急于求成,也不喪失信心。

家長在孩子康復的過程中,要有不怕困難和挫折的思想準備,堅定信心。此外,家長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聽障兒童康復的新理論、新方法,以使孩子始終接受科學的訓練。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即使在聽障兒童獲得康復進入普通小學或幼兒園就讀后,家長仍需要堅持經(jīng)常地給孩子進行語訓,以保證孩子的語言交往能力得到正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薇.王段霞.聽障兒童康復教師與家長溝通中的共情: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1,6:39.

篇2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方面,一是強調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如趙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學》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家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并指出當代家長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孩子競爭的意識、適應社會和競爭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兒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起奠基作用,他還提出了101條家庭教育原則,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是培養(yǎng)訓練兒童良好的習慣。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發(fā)展。古人伏、高峰、張良才和其他多位學者也都著重強調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國內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了“單純類型論”的特點。如楊麗珠等也選取了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溺愛性、民主性、放任性、專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個側面,全面探究其與兒童氣質的關系。[10]林磊通過對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的研究,歸納出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和積極型五種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方式。[11]關穎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歸納為嬌縱溺愛型、啟發(fā)引導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簡單粗暴型等。[12]劉金花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拒絕型、嚴厲型、溺愛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七類:溺愛、忽視、專制、民主、懲罰、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作類型劃分,對各地區(qū)、各層次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索,值得許多家長借鑒和參考。同時,我國學者從各個角度對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指導、家庭性別教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關于青少年家庭與學校合作的研究學校與家庭兩者之間的關系由昔日的分離狀態(tài)到今日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離,更多的需要兩者的協(xié)同共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參與到學校教育中支持學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問卷中問到“您會拜訪孩子的老師嗎?”這一問題時,僅有7.9%的家長選擇“經(jīng)?!?,52.2%選擇“有時”,27.2%選擇“很少”,還有9.1%選擇“從不”,可見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系不夠,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處于分離狀態(tài)。[14]如果家庭和學校之間缺乏聯(lián)系,家長對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一無所知,家庭教育就無法配合學校教育,就可能無的放矢。隨著研究的深入,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迫切希望參與到學校教育領域中來。劉東菊研究員認為:隨著家長教育子女的主動性增強、能力也越來越高,長期以來被動接受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的局面已不再為家長接受,家長不滿意學校,想?yún)⑴c學校管理,希望家庭與學校共同配合培養(yǎng)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來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召開家長會、家庭訪問、書面指導、實行開放日來整合教育資源,實施家庭、學校的協(xié)同共育。[16]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1)青少年父母的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的失當。石軍在《工讀學校“問題學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轉化對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式和教養(yǎng)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養(yǎng)方式,或對孩子的過分關注與過分溺愛,對孩子的絕對化要求,對孩子教育的完美主義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當。章國賓在《淺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問題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當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準、家庭教育的目標定位、價值觀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態(tài)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著一些與社會發(fā)展、時代精神相違背的新的傾向。這些傾向和問題直接與青少年的現(xiàn)實面貌和社會發(fā)展的目標需求構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軍榮講師認為家長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對其子女也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在青少年道德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夠科學,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響最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的不當。王軍榮講師認為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對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內容的不盡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質營養(yǎng),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為中心,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21](3)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青少年“家缺失”和“愛缺失”。石軍認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離異導致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個完整健全的家庭環(huán)境長大的氛圍?!皭廴笔А奔磳Ω笎邸⒛笎刍蛘吒改钢異鄣娜笔??!凹胰笔А焙汀皭廴笔А笔窃斐汕嗌倌昙彝ソ逃龁栴}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國賓在《淺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認為殘缺家庭對孩子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是造成“問題學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當前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的研究表明:單親教育問題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很多隱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當。如章國賓在《淺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當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愛放縱是當前家庭教育中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家庭暴力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兇;殘缺家庭對孩子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義務,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當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項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失當?shù)那闆r下造成的。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關于家庭教育立法這一帶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題,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不多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為中國大陸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姚建龍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婦聯(lián)、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對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進行了論證,并指出家庭教育與國家教育(公辦教育)、社會教育(民辦教育)一樣,同是教育體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對家庭教育進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據(jù)的。最近臺灣地區(qū)通過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倫理教育;夫妻婚姻關系教育;父母的親職教育;現(xiàn)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區(qū)關系教育。

關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關性問題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研究,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的研究。近年來,特別是與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相結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問題研究、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人格自尊的相關研究、青少年情緒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學業(yè)成績的相關研究等。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國內外的比較研究也越來越多,如劉金花的《上海市與橫濱市幼兒性格特征和家庭環(huán)境因子關系的比較研究》、張文新的《城鄉(xiāng)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較研究》、邊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際關系比較研究》等,這些研究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從單一化向多維度轉變,它與諸如學校德育、兒童身心發(fā)展等關系日益密切,對這些關系進行探討,可以增強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時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學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還處于零散的相關問題的探索中,這些理論研究的探索,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體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我國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獻研究綜述的啟發(fā)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對象要更關注“兒童”本身

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獻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過度關注了父母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單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場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與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教育態(tài)度等對孩子的教育影響,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為教育子女著想,旨在教給父母如何來實現(xiàn)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對象——兒童,則關注過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萬事大吉了,要知道,“兒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只有真正關注“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關注兒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萬事“德”為先。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通過中央綜治辦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對閑散未成年犯罪調查,通過對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調查資料的分析與比較認為:忽視思想道德教育,是當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誤。[26]現(xiàn)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非智力因素的積極特征都是嬰幼兒時期起步的,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需要從幼兒開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個漫長的生活化過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情感性格等方面,這些方面同時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擔負著“育人”的角色,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須在青少年家庭教育過程中關注、滲透兒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會和學校的“協(xié)同教育”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三大主要場所和因素,這也決定了在開展家庭教育研究時不能忽視家庭與學校和社會的內在聯(lián)系。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他說:“良好的學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科學,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學,需要研究方法,這就需要學校的指導和幫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現(xiàn)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加深,學校尤其是社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文化與學校文化的影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學校也要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相互聯(lián)系與配合,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實現(xiàn)家庭、學校、社會各方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共同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

篇3

關鍵詞:家庭教育 幼兒園 對策

伴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過早的送入幼兒園,將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幼兒園的教育上,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學前兒童所能夠接受的初始性教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促使兒童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這對于孩子的發(fā)展來說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兒童在出生之后,所面對的第一個世界就是家庭,也是家庭為兒童這張白紙?zhí)砩狭说谝坏郎?,這其中的家庭教育帶來的基礎性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特點及重要性

幼兒的家庭教育發(fā)生于家庭之中,與幼兒園的教育相比較,具有早期性、連續(xù)性、權威性、感染性、及時性特點,家庭教育的這些特點,使得家庭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起點,對于當前的幼兒園教育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早期性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成為兒童生命的搖籃。在家長的指引下孩子在第一聲啼哭后,由父母引導著進行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了人生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的特點。

2.廣泛性

幼兒園時期的家庭教育,其本質上來說是幫助孩子完全融入到整個家庭生活當中。因此,在家庭教育過程當中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其不僅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知識,還包括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應該學會的文明習慣、倫理規(guī)范、生產(chǎn)技能、自然知識、社會知識。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于每一個普通的家庭當中,社會全員都能夠參與到家庭教育之中,對于當前人類社會來說,一個孩子出現(xiàn)在一個家庭中,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涌現(xiàn)出來,這使得家庭教育越來越廣泛。

3.權威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為了使得孩子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作為家長傾注了無數(shù)的心血,正是這種親情,使得孩子對于父母,家庭產(chǎn)生了依賴之情,進而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了一種較為權威的體系。在年幼的兒童嚴重,父母是權威的化身,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著一定的權力和威力的。子女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們在早起摹仿的榜樣,所以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其本身愿意得到家長的表揚和管教,這直接促使家長本身的教育工作更好的號召力及感染力。

4.差異性

由于每一個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及所處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都有著自己不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了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性格上的巨大差異。由于家庭的成員構成不同,所帶來的家庭傳統(tǒng)、家風也有著極大的差異性。

5.感染性

由于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著親緣及血緣關系,使得孩子對于父母的“喜”“怒”“哀“樂”都能夠心領神會。在處理一些發(fā)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和模仿,逐漸成其以后處理問題的方式。

二、完善幼兒園家庭教育的相關對策

1.父母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家庭教育存在早起性及連續(xù)性,孩子在家庭中度過其生命中模仿欲最強的兩個時期,而這個兩個時期的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生活在樂觀、向上并有著良好的興趣習慣的的家庭環(huán)境中的孩子,在其個性心理的建立形成中就會傾向于樂觀向上;如果是父母每日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大肆吵鬧,耽于大牌娛樂,則會對孩子興趣與人格的形成有消極的影響。由此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于幼兒園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家長自身素質

父母的品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及權威性使得孩子將父母作為其摹仿的對象,父母的言行及道德水準,孩子都會加以摹仿,由于幼兒園中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關于價值標準以及道德標準還尚未成型,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孩子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決定什么應該摹仿,什么應該摒棄 孩子無知的在學樣,父母作為孩子學習的一面鏡子,應該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寬闊的胸懷,正直的品格,成為子女道德行為和思想上的模范。

3.幫助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目前許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沒有正確的認識到孩子的缺點及特長,沒有根據(jù)自身孩子的特點制定適合自己孩子的合理的培養(yǎng)目標,盲目的追隨自己的意愿,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家長應該建立一個對孩子的合理期望,進而制定出合理的、適宜自己孩子特點、、興趣需求、發(fā)展水平的培養(yǎng)目標,促進孩子進一步發(fā)展。此外,最為家長應該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父母對于子女應該采取一種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充分理解子女的興趣和要求,經(jīng)常向子女提供足夠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傳身教,引導子女自己作出選擇和決定。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有勇氣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愿望及想法。

綜上所述,幼兒園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及成長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于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庭教育成為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下所無法替代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家長應該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與擔子,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積極配合幼兒園之間的教育工作,完善幼兒園的教育體系,使得兒童能夠在更好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下保持茁壯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桂生.教育原理(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0.

[2]杜威.承緒澤.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商務印15出版.2010.

篇4

關鍵詞 農村 小學生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ili, ZHANG Yu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have characteristics alone but also links close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family education, rural pupils found many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the major iss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pupils.

Key words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1 概述

1.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一個家庭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氛圍、父母對子女的期待、父母的教育方式、價值觀念、教育內容等等這些因素成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最適合孩子,從古代先賢到現(xiàn)代的學者眾說紛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近些年來,家庭教育作為一種學科被學者們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一個孩子從出生就開始接受各方面的教育,歸納起來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這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說缺少了哪一項都不是完整的教育,都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其中,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兒童的健康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的先導性、感染性、針對性、連續(xù)性和權威性等特點,彌補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足,在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些特點:一是先導性。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有人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教師,家庭是孩子成功的起點和基地,家長是兒女以后人生的導師和助手,教育孩子生活的常識、教會孩子如何做人。二是感染性。一個人的情感,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影響別人,使之產(chǎn)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lián)系的體驗。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天然感情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情感的感染性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針對性。針對性指的是根據(jù)不同的人和事件采取相應的措施,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針對性的前提條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對象,而父母由于血緣關系和長期的共同生活,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四是連續(xù)性。有人計算過,一個人從嗷嗷待哺的嬰兒長大成人,幾乎有一大半的時間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著父母的教導,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時不刻不在彰顯著父母給予其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著人的一生。五是權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權威性體現(xiàn)在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對于物質生活和倫理道德的需求,以及對于父母的依賴性上。孩子很容易就服從于父母的教導,父母若能有效地掌握這一特點,合理使用父母的權威性,對于促進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是得益良多的。

1.3 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fā)展,我國農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農村教育也有了相當?shù)囊?guī)模。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出農村,眼界的開闊以及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讓他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意識到知識是改變孩子命運的一條出路。但是,普遍的農村家長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傳統(tǒng)觀念的限制,致使其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這些限制的負面影響就更加凸顯。①廣大農村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實施的科學性認識不全面,他們認為教育在于學校、在于老師并把教育的責任全部委派給老師,而他們只要保證孩子的經(jīng)濟條件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違背了兒童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望子成龍成風心理過甚,以至于急于求成、揠苗助長。我們應該認識到農村家庭教育的種種缺陷,采取措施,協(xié)調好社會各方的教育力量,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

2 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兒童才能健康成長,只有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相互滲透、協(xié)調一致、相互促進對孩子實施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成人成才,擁有一個燦爛的未來。不過當前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家長教育觀念認知的缺乏、家長的教育能力較低、家長的方式不當,以及親情的缺失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等等。

2.1 對家庭教育認知的缺乏

當前我國農村家庭的父母對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著認知方面的偏差,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指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忽視,未能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農民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質條件,許多家長認為它們只要保證孩子經(jīng)濟條件讓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他們只負責掙錢,而教育的責任則全推給了學校的老師,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計,無法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深層次原因還是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不足、不深,甚至忽視家庭教育,缺乏主動性。②還有一些父母一切向錢看,認為學習無用,對孩子上學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些不合理的觀念勢必會給子女的學業(yè)帶來不好的影響。另外隔代教育的現(xiàn)象在當今的我國也是比比皆是,這對子女的健康成長也有著許多負面的影響。

2.2 農村家庭教育能力較低

農村家庭教育能力較低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中家長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他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制約著家庭教育所能達到的效果。農村家庭在當前是一個弱勢文化群體,他們由于代代生活在比較閉塞的農村,弱勢文化也傳給了子孫后輩,使得相當部分的農民的綜合素質沒有與現(xiàn)念的家庭教育接軌。③二是農村家庭教育經(jīng)費投入不夠。雖然先當今我國農村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但在教育上的投資還是不夠的。由于資金的匱乏,農村家庭教育培訓的專項經(jīng)費不足,使當前我們現(xiàn)有的各種家教組織有名無實,而且教育的網(wǎng)絡平臺也沒有真正的為農村的學生所利用。而且廣大農村也較為缺乏一定規(guī)模的、影響力較大的少年兒童活動場所等,許多農村小學生業(yè)余時間沒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起來,這無疑為孩子向社會其他渠道尋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無法控制的時間和空間。

2.3 農村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農村家庭的家長所受的教育普遍較少、文化底蘊差,無法對子女進行科學的教育和指導,農村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圍。現(xiàn)在很多農村家長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長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過多,時時事事都管,不給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不給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性,也使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人格、自尊心和上進心受到傷害,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還有一些家長金錢觀念至上,一味的忙于掙錢,不懂得知識改變命運,很少與孩子交流溝通,缺乏對孩子相關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不關心孩子的學業(yè)情況、心理健康狀況;還有一些在家庭中非打即罵,致使家庭溫馨局面蕩然無存,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4 農村家庭教育親情缺失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愛、支持和鼓勵在個體的早期發(fā)展中是至關重要的,這些來自于父母的給予有利于個體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而這些又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有學者認為,無論何種親情都無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沒有父母的愛的是教育一種不完整的教育。然而近年來,為了尋求更好的機會,改變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許多農村家長紛紛外出務工,留孩子在家接受學校教育,這一現(xiàn)象給這些留守兒童帶來的是家庭教育的空白或殘缺。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很大一部分的農村小學生其父母在外打工,他們或與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養(yǎng)在親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為照管。④兒童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在這一時期,孩子的價值觀念、思想品德、人生目標、學習態(tài)度等等都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指導,殘缺的家庭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3 解決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通過以上的闡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不單單是個別家庭的問題,它是整個社會都需要去深思的問題,它是一項涉及面十分廣的系統(tǒng)工程,是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多方力量的協(xié)調與合作的。針對我國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3.1 提高農村家庭關于家庭教育的認知

家庭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其通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促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人格品質。農村家庭里的父母應該與時俱進,放遠目光,通過書籍各種媒體等改變固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大方向,積極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家庭氛圍,讓孩子在一個溫馨的充滿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光輝的形象,讓孩子以父母為傲。不要溺愛孩子讓孩子成為溫室的花朵,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現(xiàn)代意識。同時學校也應加大家庭教育的宣傳力度,開設家長大會,向廣大農村家長普及教育知識,通過網(wǎng)絡、多媒體等方式來向家長們傳達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其的思想覺悟,讓他們認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2 提高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能力

提高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能力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提高農村小學生家長的思想、文化素質。父母的文化素質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要根據(jù)農村實際情況,適時舉辦家長培訓班。政府相關部門要將提高農村家庭家長的思想觀念文化素質等當成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積極走訪鄉(xiāng)村、了解農村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家長的時間情況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系統(tǒng)的培訓計劃。切忌使其流于形式,加強宣傳力度,利用村支書在村里鄰間的影響力,定期組織家長進行培訓,開拓其眼界,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時,也需要學校的積極配合,提供人力物力幫助,發(fā)揮教育的整體效應。一切為了孩子的明天,為了孩子更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政府應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劃出對農村教育培訓的專項經(jīng)費,使網(wǎng)絡各種教育媒體等在農村家庭中的教育中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另外,政府應深入農村因地制宜地去挖掘農村的教育資源,利用其鄉(xiāng)村特色為孩子創(chuàng)設富有教育性意義的各種娛樂和學習場所,為農村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改善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和感染性的特點,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信任是與生俱來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落在孩子的眼里,都會給孩子帶來潛在的影響,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教育也要講究方法,不要辜負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應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⑤模仿是孩子最初的學習動力,而其父母又是其身邊最近的人,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通過榜樣的示范能力去教育孩子,潛在的去影響孩子。另外家長應學會與孩子溝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尊重孩子選擇,幫助其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并給予積極的指導,堅決摒棄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民主和諧相處。家長一定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否則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性格,這對孩子將來步入社會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因此,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錯事的時候,要啟發(fā)誘導他懂得什么是對,什么不對,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道理。

3.4 強化農村家庭教育中的親情觀念

就國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進一步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扶持和引導,優(yōu)先發(fā)展縣級城市的第三產(chǎn)業(yè)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大軍,進一步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讓多數(shù)農民可以在當?shù)鼐湍苷业焦ぷ鞑挥煤秃⒆臃指魞傻?。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要?yōu)化周邊環(huán)境,充分認識到兒童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對農村小學生的成長危害,政府、媒體和社會公益組織可以綜合發(fā)力,在加大報道、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同時,免費開設一些家長教育培訓班,既擴大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又提高農村小學生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帶來的消極影響。⑥就農村小學生的父母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層面的引導,幫助孩子樹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觀。無論貧窮或富有,都以一顆平等的心來對待孩子,無論是忙綠還是閑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在思想上為孩子答疑解惑,父母與孩子之間要形成一種既是長輩又是朋友的親子關系。在外務工的父母,每個星期都與子女聯(lián)系,不僅僅談學習,也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fā)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方式上要多樣化,可以與孩子面對面的談孩子的學習情況、交友情況,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總之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疼愛。

注釋

① 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4-30.

② 李伯玲.新農村建設中的家庭教育問題[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1):51-52.

③ 李連英.農村家庭教育中家長素質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71-72.

④ 梅明玉,梅子行.農村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和隱患[J].基礎教育研究,2003(12):16-17.

⑤ 余建林.關于當前農村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J].南平師專學報,1999(1):78-81.

⑥ 孟育群,李強.建設少年兒童良好親子關系的要素[J].教育科學,2001(3):59-61.

篇5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途徑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高速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選擇了外出打工經(jīng)商,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這就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日益增多。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對個體和社會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由于受多方面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便留在了農村,成為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且規(guī)模不斷擴大。這種家庭模式的改變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諸多嚴重問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探索適應農村留守子女現(xiàn)狀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據(jù)調查,現(xiàn)有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是隔代監(jiān)護,即由祖輩托管的方式,這種監(jiān)護方式占多數(shù);第二種是單親監(jiān)護,這種監(jiān)護的壓力是很大的,既要承擔掙錢養(yǎng)家的壓力又要承擔照顧孩子的壓力;第三種是親朋監(jiān)護,即由親戚朋友托管的方式。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剖析

1.缺少親情關懷,教育弱化。一般農民工進城務工大都是年初時出發(fā),年末時回家,一年返家探親一次,孩子與父母之間相處的時間很少,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的機會,許多的煩惱及問題也就沒有了傾訴的渠道和正確的引導,這不僅影響了親子之間的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另外,情感的缺乏也會引發(fā)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如內向、自卑,不善與人交往等。

2.監(jiān)護人的文化素質偏低。這種現(xiàn)象農村尤為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大都是老人,要么年老體弱,要么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就無法負擔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他們的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教育觀念陳舊,加之要承擔農活,沒有能力和精力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和心理上的正確引導,孩子的學習成績提不起來,也極易出現(xiàn)身心健康方面的問題。

3.重成績,輕教育。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有很多家長都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認為成績好就是有出息的孩子,成績不好就是“不聽話”的孩子,這一現(xiàn)象農村尤為嚴重。而孩子的習慣、個性、情感、價值觀等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他們概不關心,不知道這些對孩子“成才”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如何進行培養(yǎng)。

4.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脫節(jié)。一些家長認為學校是教育的專業(yè)機構,有能力、有責任教育好自己孩子;還有部分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等于送進了“保險箱”,培養(yǎng)孩子是屬于學校應盡的責任,能否成才就全靠學校和孩子自己了。另外,有的家長從不主動與學校溝通,學校與家長的聯(lián)系也很少,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缺乏配合與協(xié)調。

5.溺愛的教育。由于祖孫輩的血緣關系,祖輩非常愛自己的孫子女。祖輩溺愛孫輩普遍存在于城市和農村,而在農村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愛,所以祖輩就更易對他們產(chǎn)生憐愛之想法,往往無原則滿足孩子一切物質上的要求,從而忽略或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關心他們。重養(yǎng)、輕教育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途徑

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都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享受著國家的教育和關懷,面對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呢?

1.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要想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關鍵還在于父母。其父母應從思想上樹立高度的家庭教育意識,切實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性。外出打工時要慎重選擇,考慮孩子,有條件的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照顧,讓孩子感受家的溫馨和父母的愛。即使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也要定期與他們進行交流,并?;丶铱春⒆樱皶r了解他們的近況,使他們真正體會到親情歸屬和父母的關愛”。

另外,留守兒童的父母還應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在教育上講究策略,改變以往出于“愧疚”心理而實施的“物質補償”的做法,給予孩子更多關愛與撫慰,多給孩子心靈上的撫慰和思想上的引導。

2.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人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思想與教育觀念,多學一些對孩子有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改進自己陳舊的教育方式。同時,要多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使孩子隨時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暖與幸福,為他們創(chuàng)造快樂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緒。另外,也要注重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學會關心和尊重他人。

篇6

此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公眾普遍對家庭教育立法認同度較高。74.3%的人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guī)范家庭教育服務和管理工作,其中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對家庭教育立法的認同度更高。

隨著《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相繼出臺,各地開始推進家庭教育建設。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三大缺陷。

一是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庭教育立法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分別有69%的受訪人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相關知識”、67%的受訪人認為“缺少經(jīng)驗借鑒”、42.8%的受訪人認為“缺少獲得幫助的機構”。二是家長自身的素質與教育能力參差不齊。三是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深圳市寶安區(qū)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副主任張瓊說,家庭教育市場缺乏準入機制而魚龍混雜。因為政府的專業(yè)機構人員的指導難以滿足廣大群眾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很多民間機構和組織紛紛搶占家庭教育市場,導致“科學不足,市場有余”,一味迎合家長而不是科學的指導,后果嚴重。

由此,專家呼吁,家庭教育既需家庭投入,也需要國家的支持和保障。應當有一部專門性法律,對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予以明確。

有人認為,家庭是私有的,家庭教育是自主的,所以國家不應當干預?!捌鋵崳彝ソ逃粌H僅是關乎個人和家庭福祉,也關乎社會和諧和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敝腥A女子學院法學院林建軍教授說。從此意義上看,家庭教育不僅是私事,也是一種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公共社會事務。為此,家庭教育既需要家庭投入,進行家庭私育;也需要國家的支持、指導和保障,提供社會公育,尤其是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過程中必須給予全面、必要的組織指導。

家庭教育立法并非“控制家庭”,而是強調家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氨U瞎裨诩彝ブ惺芙逃龣嗟膶崿F(xiàn),可以作為立法的宗旨之一?!苯逃糠ㄖ妻k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建議,立法要致力于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導和支持體系,建立對家庭教育市場化服務的監(jiān)管機制和質量標準;要致力于將家庭教育納入國家公共服務的范疇,成為財政開支的一部分;要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合作的公共治理框架,充分發(fā)揮各種主體的作用;要明確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要有具體明確的職責規(guī)定,同時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篇7

關鍵詞:惲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學前教育普及;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244-02

一、惲代英公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兒童公育的重要性。惲代英認為:“無論從人類的改良、社會的改造還是個人今后的教育和發(fā)展來看,兒童教育都至關重要[1]?!迸c現(xiàn)代的教育家一樣都認為早期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至關重要。(1)從教育、發(fā)展兒童看兒童公育的重要性。惲代英指出,兒童初生時,“無所謂性善性惡”,如能正確引導其本能向有益于個人和社會方面發(fā)展,便為善;反之,便為惡。因此當兒童“本能初萌芽的時候要適當?shù)囊龑?,不難相信他們都可以成為善人[2]?!睆膼链⒌挠^點可以看出一個人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與兒童的早期教育有無適當?shù)囊龑е陵P重要。(2)從兒童與國家關系,社會發(fā)展看兒童公育的重要性。惲代英在《理想之兒童團俱樂部》一文中指出:“兒童乃國家將來寄托命運之人,……即將來國家社會必無可托命之人,如此,吾國之前途又較今日更悲慘無望之,一口愛國家和社會者,故不可大發(fā)大心立大志愿以就此一般兒童乎[3]?!睆闹锌梢钥闯鲈趷链⒌难壑袃和欠袷艿浇逃P系到國家命運的興衰,社會的進步。

2.實行兒童公育的原因。(1)父母不是適當?shù)慕逃?。“人類的生活,一天天越是分工越需要互助的方面,家庭不是兒童生活的適宜場所,父母不是適當?shù)慕逃遊4]。”惲代英認為兒童的父母腦中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具有奴性,則會對幼兒教育產(chǎn)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例如減少孩子對外國侵略的反抗,減少對封建腐朽思想的抵制,這就需要國家來養(yǎng)育幼兒。(2)家庭不適宜兒童的教育。從兒童未來社會生活需要看,兒童自小就在社會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化能力,兒童公育顯然優(yōu)于家庭教育[5]。兒童不應該被圈養(yǎng)在家中,家庭也不適宜于兒童的教育。(3)兒童公育有利于學前教育的普及。兒童公育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推行能創(chuàng)造合宜的場所、合宜的教育者和合宜的教育訓練,使教育不分階級種族地普及全民、不分年齡地普及于全人生[6]??梢钥闯鰞和切枰鐣墓拆B(yǎng)育和教育,這樣可以不分種族、性別、年齡、家庭貧富地使兒童受到應得的教育,這對于封建思想的君臣之禮、大多數(shù)人不可以讀書,貴族,書香門第可以讀書給予一定的抨擊,使更多的兒童受益。

3.如何實行兒童公育。惲代英主張實行兒童公育,設立專門的機構,使兒童一生下來就受到全面正規(guī)的教育。他主張設立的專門機構為人本院、育嬰院、幼稚園[7]。人本院即胎教院,剛剛懷孕的婦女就要住進來,以正人之本,厚人道之源,在里面設優(yōu)雅的環(huán)境,要求婦女注意自己的形象外表,走路姿勢等等。他認為育嬰院和人本院大體一致,相當于一處。而幼稚園時國家設置的專門教育三到六歲的幼兒進入此院,在里面要求幼兒主要學習學習體、智、德、美等方面,主要強調德育的發(fā)展,從而使幼兒更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能為建設國家而努力。

二、惲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對學前教育普及的啟示

1.國家支持,強化國家職能。(1)完善機構,提供法律支持。惲代英兒童公育思想只有通過國家設立專門的機構來對幼兒進行教育,但其具體內容結構仍不完善,需要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國家經(jīng)濟的投入和國家其他各方面的支持。(2)加強國家所設置機構的交流。惲代英只要求創(chuàng)辦幼稚園,但是缺少對其經(jīng)驗的總結和交流,政府應該在主導學前教育的同時,給學前教育予以導向的作用,對于發(fā)達地區(qū)的學前教育普及更多應該集中在質量上的提高,為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學前教育普及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經(jīng)驗,使發(fā)達地區(qū)帶動不發(fā)達地區(qū)學前教育的發(fā)展。

2.社會方面的支持。(1)加強社會方面的宣傳。惲代英的兒童公育思想中有設立平民日刊、平民圖書館的要求,強調利用社會上的力量對教育進行宣傳,使孩子的父母具有更科學的育兒知識。我們應加強學前教育的宣傳工作,利用電視、報紙、雜志、網(wǎng)絡等一切現(xiàn)代傳媒方式宣傳學前教育的科學普及知識,使學前教育普及的知識讓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人都了解學前教育普及的好處。學前教育普及的宣傳應針對兒童父母、親友,社區(qū)進行宣傳,使廣大群眾了解學前教育普及帶來的有益之處。(2)學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質量都要“硬抓”。惲代英思想中沒有重視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教育、保育人員向全體的家庭和廣大群眾方面普及,同時提高各個社區(qū),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教師保育員對學前兒童發(fā)展的認識,只有認識提高了,才能提高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3)相關各個部門的密切合作。惲代英思想中有少量的利用社會力量進行兒童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把社會力量與國家的相關部門結合起來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學前教育應與學校、社區(qū)、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滿足兒童適應社會能力的要求,也只有發(fā)揮社區(qū)、家庭、學校的組合力量才能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4)家庭教育的投入。惲代英公育思想完全摒棄家庭的力量,這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關系到兒童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與兒童人格的健康健全發(fā)展密切相關。所以,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力量,重視家庭教育的投入,不僅有家庭教育資金的投入,還包括家庭教育的情感投入,習慣等的培養(yǎng)。

3.教學資源的整和。(1)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惲代英思想中雖要求設立具體的機構來公育兒童,但在當時的環(huán)境條件下缺少教學資源,家庭貧富懸殊很大,公育兒童難以實現(xiàn)。當前學前教育的普及仍需要對教學資源有效整合:第一,國家應該對一些小的、不完全符合國家條件的幼兒園進行合并,對于一些大的,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強強聯(lián)合”,提高教師素質,挖掘和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第二,加強信息資源的建設、更新積極改善信息資源的建設條件,對于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對于條件差的地區(qū),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因地制宜。(2)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惲代英思想中有設置幼稚園來加強學前教育的普及率,卻忽視了學前教育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要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第一,應明確幼兒教師的身份,給予幼兒教師地位上的確定,從專業(yè)的角度看待幼兒教師,需要在宣傳過程中使大多數(shù)人了解幼兒教師的在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給予其更高的地位。第二,國家可以減免學前教育一部分學費,提高學前教育從教人員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來吸引人才,為學前教育的普及做出貢獻。第三,不僅要求幼兒教師學習系統(tǒng)完整的幼教理論,進行崗前培訓,還應該幼兒教師進行在職培訓。

參考文獻:

篇8

家庭教育是兒童所接受的最基礎的教育。對于流動兒童來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還能夠提高其學業(yè)成績,促進其學校融合。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進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動兒童的家庭文化資本,構建社會支持體系,是提高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流動兒童 家庭教育 有效途徑

根據(jù)全國婦聯(lián)2013年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我國處于6-14周歲的流動兒童已達1472萬,比2005年增加了347萬。流動兒童作為城市中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盡管在接受學校教育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家庭教育是基礎性教育,尤其對于流動兒童而言,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進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流動兒童是伴隨著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只能在家庭中尋找安慰與鼓勵。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氣氛、家長素質、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為流動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提供正向作用,這對于兒童的思想發(fā)展是極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提高流動兒童的學業(yè)成績

流動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較落后。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學校,自身責任意識不高,并且往往會忽略了對孩子學習的鼓勵。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對其贊美、鼓勵;同時對于孩子的不足,也會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進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積極自信的孩子也往往會在學校中積極表現(xiàn),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促進流動兒童的學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動兒童及其家長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與其家庭教育質量呈顯著正相關,流動兒童及其家長在經(jīng)濟、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質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家長的城市融入水平,還能夠促進兒童的城市融入水平,進而提高流動兒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

二、提高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教育指導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長的教育方式。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進行指導,不僅能夠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促進流動兒童家長的發(fā)展,還能夠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動兒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導家庭教育,首先可以從建立家長學校入手,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切實保障家長學校的實際落實與運行,保證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數(shù)量;其次需要教師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幫助流動兒童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使家長在活動過程中真正體會教育的意義。

(二)進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之間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2]。家校合作能夠使家庭和學校之間取長補短,在運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雙方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流動兒童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進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學校雙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規(guī)化。從雙方主體來看,學校應該將家校合作常規(guī)化,使家長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學校的常規(guī)性工作,使其習慣性地參與進來;學校應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師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應敞開心扉、積極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開。

(三)提升家庭文化資本

法國社會學者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認為文化資本是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相關的有形與無形資產(chǎn)。從家庭教育的意義上來講,家庭文化資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書籍、音像、繪畫、父母的文憑、職業(yè)資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視家庭文化資本對兒童學術成就的作用,他認為“教育行為中產(chǎn)生的學術型收益,依賴于家庭預先投資的文化資本”[3]。家庭文化資本對流動兒童尤為重要,提升流動兒童家庭文化資本能夠直接增加流動兒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動兒童家庭的文化資本,首先是政府和社會應該為流動兒童家長的城市化提供平臺,尤其在就業(yè)方面,應該保證他們公平就業(yè),幫助他們謀求更好的經(jīng)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間接地增加流動兒童家長的文化資本;其次,流動兒童家長也應自身付出努力,平時多看書看報,學習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積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資本。

(四)構建社會支持體系

流動家庭在城市屬于外來者,但是他們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貢獻卻是不可低估的。面對流動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們認為應該建立健全社會支持體系為流動家庭提供服務與幫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會關懷,增加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促進流動家庭的社會融合,進而促進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流動兒童家庭構建社會支持體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過發(fā)揮統(tǒng)籌、引導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為社會支持體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區(qū)和其他社會志愿力量發(fā)揮行動的作用,攜手為流動家庭提供具體幫助。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關乎流動兒童這一特定群體的健康成長,受社會多種因素的影響,還關系著祖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提高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們付出耐心和時間,共同為流動兒童的成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劉玉璠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周廣菊.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以常州市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4(5):6-20.

篇9

關鍵詞:鑰匙兒童;親子溝通;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9-015-1

一、“鑰匙兒童”問題的產(chǎn)生與現(xiàn)狀

“鑰匙兒童”顧名思義是脖子上經(jīng)常掛著鑰匙的兒童,他們一般十來歲,生活在城市,因父母雙親或單親外出學習進修或經(jīng)營公司等,他們被留守在家,或是被寄托給親戚、祖輩、祖輩,成為有別于農村留守孩子的一個群體。

如今,這些“鑰匙兒童”面臨的環(huán)境遠不如農村淳樸,他們生活的城市中存在很多誘惑,比如網(wǎng)吧和各種游戲廳等,孩子自控能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雖然生活條件相對于農村要好些,卻往往更加脆弱,對情感需求更強烈。

于是,一種全新的孤單形態(tài)被嵌進“鑰匙兒童”這個名詞當中――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放學之后,面對的是一個空蕩蕩的家。大部分父母在外頭工作了一整天,最多是回家煮一餐飯,做一做家務,就已經(jīng)身心俱疲。

“鑰匙兒童”與父母的溝通頻率低,時間短,主動性不強??赡苤饕c“鑰匙兒童”家長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有關。作為“鑰匙兒童”的父母不是不關注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無奈,沒有精力與能力。

二、解決“鑰匙兒童”問題的重要性

“鑰匙兒童”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壞是反映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和分享進步成果的重要標尺,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發(fā)展水平的重要反映。從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來看,解決好“鑰匙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不僅有利于“鑰匙兒童”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外來務工家庭的穩(wěn)定和城市社會的穩(wěn)定。

“鑰匙兒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這些主要來自農村的孩子們,長大后無論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鄉(xiāng),都將成為未來勞動力大軍中的一員。他們的素質高低必將對國家未來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影響最大,隨著社會的進步,家庭教育愈來愈為人們所重視。如果不對孩子進行正規(guī)有效的教育,不加強“鑰匙兒童”的家庭教育,任其盲目隨意發(fā)展,將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有效親子溝通的作用

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觀點、思想、情感和態(tài)度,以達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互動狀態(tài)和結果。[1]近年來,在親子關系研究領域中,研究者開始關注家庭系統(tǒng)和親子雙向關系的變化,親子溝通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2]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鑰匙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減少問題行為。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和基本組成單位,是兒童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兒童獲得教育和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心理學以往的研究都證明了家庭對于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鑰匙兒童”來到城市,面臨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家庭對他們的社會適應有重要的保護作用。親子之間的良好溝通有助于親子雙方的了解,形成親密的情感聯(lián)結,可以緩解“鑰匙兒童”的不良情緒和孤獨感。當“鑰匙兒童”面臨適應性的問題時,充分的親子溝通是一個有效的資源,可以幫助“鑰匙兒童”正確認識問題,恰當解決問題。相反,不良的親子溝通可能不利于“鑰匙兒童”的良好適應和健康發(fā)展。

由于“鑰匙兒童”每天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并不是很長,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體現(xiàn)出更好的親子溝通效果,我們更注重有效的親子溝通,以保證親子溝通的質量。

四、學校如何引導有效的親子溝通

學校首先可以通過開展家長周末沙龍或者家長會等形式,由老師向家長傳授正確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學校和學生的“文明”帶動家庭和家長的“文明”建設。幫助家長來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提出關于家庭教育的各種建議,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長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識等等。其次,適時通過家校通、電話或者教師家訪,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能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聯(lián)系,加深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實現(xiàn)學校和家庭雙方共同管理學生,這樣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保障學生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在平時的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期間,可以通過發(fā)放《假期生活小貼士》、《告家長書》等,要求家長加強對孩子的安全、學習、生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學校還應當設立有效的心理咨詢機構(如我校的親親心語室),由專門的心理老師擔任輔導人員,在“鑰匙兒童”產(chǎn)生不適應等心理問題時,能夠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地給予開導與幫助,使“鑰匙兒童”的負性情緒得以釋懷。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了使“鑰匙兒童”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學校應該加強宣傳,讓“鑰匙兒童”的家長了解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明確家庭教育的責任,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促進“鑰匙兒童”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于我國教育理念處于轉變的過渡期,我國多數(shù)家庭教育,尤其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視。而現(xiàn)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又是學校教育,導致父母更多的將孩子的教育問題推給學校,忽視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自己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于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期,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變化變得更加有意識,但卻仍然不穩(wěn)定。這時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家庭的依賴性大,很多父母卻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現(xiàn)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開始就輸在家庭教育這條起跑線上。這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兒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現(xiàn)狀及原因

1.親子活動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現(xiàn)代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寫道:“一個人知識豐富與否、思想發(fā)展與否、良好習慣養(yǎng)成與否,家庭教育應付完全責任?!钡湍昙壍膬和捎谄淠挲g特點,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家庭的依賴是人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并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渡過,父母對兒童有著足夠的權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時家長不能多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學理念做指導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當今社會不再以“分數(shù)”來衡量一個兒童的發(fā)展,需要的是對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趨科學化。

很多家庭對于兒童的教育絕大多數(shù)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家長制”觀念較強,信奉“黃金棍下出好人”的訓條,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強硬的較高要求,將自己固定在老一輩對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內,認為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社會在發(fā)展,對于人才的要求在變化,舊的一套家庭教育經(jīng)驗在今天已經(jīng)無法參照。抑或是,過于關注社會的變化,一味地迎合社會用材的需要培養(yǎng)孩子,不顧孩子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特別熱衷于湊熱鬧,趕時髦,強要孩子學拉小提琴、彈鋼琴、繪畫,逼迫孩子走一條由家長規(guī)劃好的路,這不但會使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心,更會造成中國家庭教育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斷裂和失傳。

3.逃避教育孩子的責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關鍵原因

偉大的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指出:“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yǎng),那么不管教師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由于社會將普遍的關注焦點放到了學校教育身上,導致父母對于學校教育的依賴變強,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而從學校的性質來看,它們更多地將學生知識的獲得作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學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學低年級是兒童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

研究表明:人腦在9歲之前發(fā)育速度最快,這個時期大腦的發(fā)育正好處于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小學低年級兒童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在兒童期的中期階段。此階段的兒童,玩的天性開始消退;大腦的抑制能力加強,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變化更有意識,但自控能力較差,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開始形成,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斷增強;思維發(fā)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小學低年級兒童正處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飛躍過程的關鍵期。

2.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社會化發(fā)生了質的轉變

此時的兒童到了學齡初期,開始背起書包上學了。從踏入小學的那一刻起,兒童的社會化也將發(fā)生質的轉變。進入學校意味著學生要開始接受學校系統(tǒng)的、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識品德等各方面的培養(yǎng),“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huán)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huán)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guī)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zhàn)?!?/p>

三、寓教于“樂”,全面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習態(tài)度是孩子對學習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反映傾向,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有推動和增效作用。小學低年級的兒童處于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此階段兒童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好奇”“愛問”,而玩又是兒童的天性,作為家長不能毫無道理地對孩子的天性予以剝奪,而要善于把孩子對玩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上來。

認清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明確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離不開學習興趣的支持,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要了解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們的特點,如自制力差,學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擾等。

家長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要吝嗇鼓勵;營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圍,兒童一起學習,寓教于樂,善于讓孩子在游戲中收獲快樂;善于利用閑暇時間中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讓孩子覺得沒有壓力,情緒得到舒緩,也可以適當利用“報酬效應”,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制訂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標,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進入小學以后,孩子突然間要負起很多的責任,由于小學低年級孩子年齡較小,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父母依賴性大,因此家庭應更多的承擔起幫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學生”轉型的重任,幫助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家長在給孩子制訂目標時,應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標制訂在孩子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并留有一定的余地。盡可能把目標設置得詳細,這樣,孩子在努力的時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

我們既要把孩子當成孩子,又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發(fā)展的社會個體,這就需要家長在充分了解與尊重此階段孩子身心發(fā)展特征的基礎上,重視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培養(yǎng)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尊重與愛的權利和義務、團隊合作能力、獨立自理能力、選擇正確休閑方式的能力、樹立合理消費觀等常識性能力。

家庭是小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要有正確評價,不能有脫離實際的過高要求和急躁情緒,言行舉止應該成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為可敬、可信的人。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互促進,為孩子打造一個更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