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對策
時間:2022-07-08 10:42:57
導語: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報道呈現出多元化改變。記者作為連接媒體和公眾的紐帶,在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報道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報道中,個別媒體存在為博眼球罔顧事實等問題。在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報道中,記者應把握好及時性和準確性的基本原則,處理好主觀情緒與客觀報道的關系,回應社會關切并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
關鍵詞:突發(fā)性災難報道;記者;東航
飛行事故早期社會學者S.Fritz曾指出:“災難是一個發(fā)生于特定時空的社會事件,對社會或該社會的某一自足(Self-Sufficient)區(qū)域造成嚴重損壞,招致人員及物質損失,以致社會結構瓦解,無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雹儆纱丝梢钥闯觯瑸碾y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而且也因震撼性、負面性等原因,對其的新聞報道會給受眾帶來沉重的心理感受。一直以來,權威性消息的發(fā)布一般是政府授權給電視臺、報社、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進行統(tǒng)一發(fā)布。在各類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的時代,電視媒體雖然依舊在權威消息的發(fā)布上占據一席之地,但也面臨著極大挑戰(zhàn)。2022年,“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以下簡稱“東航飛行事故”)的報道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東航飛行事故報道的基本情況
2022年3月21日,原計劃從昆明長水機場飛往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東航MU5735航班,在起飛約1小時28分鐘后,即14時38分許,在廣西梧州市藤縣埌南鎮(zhèn)莫埌村附近的山林墜毀。通過梳理網上發(fā)布的相關信息,東航飛行事故報道的大致脈絡如下。知名航空博主“@FATIII”在3月21日15時32分發(fā)布微博稱:“我們正在關注MU5735,暫時未能確定最新情況。”央視新聞客戶端于15時57分發(fā)布消息:“一架搭載133人的客機在廣西藤縣發(fā)生事故,傷亡情況未明”,確認有航班在廣西藤縣發(fā)生事故。16時34分,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中國民航局”)官網發(fā)布消息:“東航一架波音737飛機墜毀,民航局已啟動應急機制”,確認發(fā)生事故的航班為東航航班,飛機上共有人員132人。隨后,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及全國各地媒體開始集中報道。事故發(fā)生后的8天里,各類新聞報道持續(xù)涌現,但在官方發(fā)布“機上所有人員已遇難”后,報道的主要方向從救援轉向事故調查。該事故共造成了132人遇難,屬于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相關報道一經發(fā)出,全國人民在悲慟的同時,也迫切需要了解更多消息。作為電視臺中的“標桿”,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緊急派出多路記者,分別前往事發(fā)地廣西藤縣、中國民航局以及應急管理部門,多渠道、多維度進行新聞報道。與此同時,該事故也登上了微博、抖音、知乎等各大新媒體平臺的熱搜榜。廣大網友紛紛發(fā)聲,其中不乏一些真實性存疑的信息。在此背景下,為了保證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肩負起發(fā)布真實新聞報道的責任。
二、東航飛行事故信息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在網絡上關于東航飛行事故消息滿天飛的同時,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網信辦”)指導各大互聯網平臺,對網上傳播的相關虛假消息進行溯源,對造謠傳謠、散布陰謀論、調侃災難等違法違規(guī)信息和賬號加大整治力度。截至2022年3月底,2713個賬號被處置。經查,此次事故的信息傳播中存在報道不準確、“蹭流量”等問題。一是制造或轉發(fā)虛假信息??陀^準確地開展新聞報道,是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及自媒體人都應堅守的原則和底線。在東航飛行事故發(fā)生后,一時間網上出現了大量虛假信息。例如,事故發(fā)生后不久,一則內容為“東航上百億巨虧壓縮飛機維修費用”的信息便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發(fā)網友關注。后經國家網信辦查實,該信息屬于網絡謠言。二是為博眼球,捏造或嫁接遇難者身份。有些自媒體或個人為了博取關注,發(fā)布“遇難機組人員照片”“某公司7名董事在失事飛機上”等所謂的“新聞”。其實這些均為謠言,混淆了受眾的視聽,將流量建立在子虛烏有、嘩眾取寵之上。例如,瘋傳的“遇難機組人員照片”實際上是張冠李戴,將云南紅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機組人員的宣傳照或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機組人員的合影作為東航飛行事故遇難機組人員的照片發(fā)布。此舉不僅是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對生者權利的侵犯。這些照片均已被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辟謠。三是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往往伴隨著重大的人員傷亡,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國,公眾對傷亡、救援情況尤為關注。然而,網上的一些消息卻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直接影響了受眾對災難事件的認知。在東航飛行事故中,不乏渲染災難恐怖一面的信息,營造的是負面、消極的輿論氛圍,并未站在遇難者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缺乏同理心。綜上,針對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報道,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不應放棄新聞的底線,自媒體人應擯棄“流量至上”的營銷目標。記者可以及時獲取最新信息進行報道,但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查證、核實,為搶“一手、獨家爆料”而隨意發(fā)布信息,將嚴重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三、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報道策略
東航飛行事故屬于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在此艱難時刻,作為記者,在維護傳統(tǒng)媒體權威形象的同時,更要主動思考、認真核實,遵循新聞宣傳的基本原則。應在秉持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以更精湛的業(yè)務能力、更溫暖的人文關懷開展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幫助受眾獲取更多客觀權威的消息,切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在報道突發(fā)性災難事件中,記者應著重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把握好及時性、準確性原則。及時性和準確性是新聞的底線,尤其是準確性,更是影響公眾信息認知的決定性因素。當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發(fā)生后,記者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報道,如果無法及時到達現場,也可以采取連線現場人員的方式,直接獲取現場的第一手信息,以確保信息來源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同時,如果記者是從第三方渠道獲得消息,也必須進行多方求證,確保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切記不可讓新聞內容失真。在東航飛行事故中,央視新聞客戶端及時發(fā)布了相關消息,消息來源是央視新聞的記者從廣西應急管理廳獲取的,確保了信息的可靠性。事故發(fā)生地的廣西媒體也第一時間進入新聞報道的戰(zhàn)時狀態(tài)。3月21日15時30分左右,廣西廣播電視臺從官方渠道獲悉,廣西藤縣境內發(fā)生飛機墜毀事故,當即啟動了重大突發(fā)事件報道機制,由副臺長龐通親自部署,靠前指揮,新聞中心、新聞頻道相關負責人親自負責調度,僅用十余分鐘就組建好6人的記者采訪團隊。16時左右,團隊立即啟程,趕赴藤縣。在東航飛行事故報道中,廣西廣播電視臺牢牢堅守新聞的及時性、準確性原則,第一時間選派記者趕赴事發(fā)現場進行報道,也因此成為此次事故消息發(fā)布的權威平臺之一。3月21日16時開始,廣西廣播電視臺充分整合現有媒體平臺,在廣西視聽、廣西新聞頻道視頻號開展全天不間斷直播,新聞頻道電視大屏也在重要時間點開設直播窗口同步直播。廣西廣播電視臺所屬各類新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微信、短視頻以及直播平臺等共發(fā)布報道281條次,其中兩條微信推文閱讀量達10萬以上,相關內容累計閱讀量達232.4萬次。事故發(fā)生后,廣西廣播電視臺連續(xù)8天,以每天一場的頻次,在新媒體平臺長時段不間斷直播,隨時更新最新消息,累計觀看量達2700萬人次。截至3月28日,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各平臺累計播放量達1.6億次。二是處理好主觀情緒和客觀報道的關系。記者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擁有自己的主觀看法,這是人的屬性。但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面對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報道,平衡好主觀悲傷情緒與客觀事實報道的關系至關重要。一方面,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雖然事故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傷亡人數達到了一個較大的數字,但是新聞報道的準確性依然是第一原則。將客觀事實報道出來,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要求。另一方面,在報道涉及傷亡人員較多、造成社會影響較大的新聞時,也要充分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尤其要照顧觀眾的情緒。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導輿論,一旦沒有把握好主觀感受,將個人情緒過度帶入新聞報道中,就可能產生煽動觀眾情緒的負面作用。這是作為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重大事件報道中應重點把握的問題。在央視新聞的記者對東航飛行事故報道的過程中,有一個事例值得學習。記者在事故發(fā)生地主要是報道現場救援的具體情況。當發(fā)現了一個機組乘務人員的身份證件時,他馬上用手擋住證件,并告訴攝像這是乘務人員的證件信息,不用給特寫。記者的這一行為充分把握了主觀感受與客觀報道的平衡,既客觀報道了現場的救援情況,發(fā)現了機組成員的身份證件,又充分考慮了遇難者家屬和觀眾的主觀感受,保護了遇難者的隱私信息,極具人關懷。綜合各媒體的報道及官方發(fā)布的消息,此次東航飛行事故中無人生還。各大傳統(tǒng)媒體都采取了更易于觀眾接受、更符合推己及人的報道方式,其中最典型的電視報道就是《東航MU5735墜機事件遇難者家屬帶走一抔現場泥土》。這篇報道不僅客觀說明了墜機現場的慘烈,“漫山遍野都是人”,但“漫山遍野不見人”,而且符合國人樸素的“死者為大”的情懷。延伸來說,這也是電視臺記者充分考慮觀眾心理感受而做出的選擇。在我國的電視觀眾中,有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安饺肭啻浩诘暮⒆由砩咸幱趧×业淖兓?,此時他們的‘自我防御功能’很弱,容易相信媒體提供的外界信息,常常對電視里所說的事情深信不疑?!雹谠诖饲闆r下,如果極力渲染事故現場的慘烈,就會對未成年觀眾產生強烈的心理沖擊,甚至會影響其心理成長?,F場記者選取什么樣的切入點來開展報道,直接決定了新聞報道的質量與效果。三是落實好引導輿論和回應關切的要求。開展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報道,就是在第一時間將災難事件的現場、救援、調查等各方面的情況發(fā)布出來,以回應社會關切。如今,人人都是“傳聲筒、發(fā)聲器”。在突發(fā)性災難事件這類關注度極高的新聞報道中,尤其要收集好社會關切,并及時回應。一方面,客觀準確地開展新聞報道,將社會輿論引導至正確健康的方向;另一方面,記者通過采訪相關部門的人員,得到熱點問題的答案并及時報道出去,既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又體現記者良好的責任擔當。在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報道中,無論是直播連線還是電視報道,記者都應遵循以下幾點:一是謹記生命至上,對逝者懷有敬畏之情;二是尊重采訪者意愿,面對家屬做到不打擾、不主導、不控制;三是報道要客觀公正,不煽情、不傷害、不過度。在東航飛行事故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的關注點也發(fā)生變化。在事故發(fā)生的初期,觀眾的關注點在事故的真實性上;一旦確認事故屬實后,關注點就會變?yōu)槭欠裼猩€者、傷亡情況等;在得到準確回應后,關注點又會轉移到現場救援、事故調查、理賠、家屬保障等各個方面。梳理東航飛行事故,觀眾關注點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以下過程:事故真實性、傷亡情況、現場救援、事故調查進展、家屬理賠、事故調查結論、后續(xù)處置等。作為新聞報道的“發(fā)聲者”,記者應在新聞事件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找到社會關注的重點,并以此開展報道。廣西廣播電視臺的一則報道也充分抓住了觀眾的關注點。3月27日,廣西廣播電視臺制作了特殊版面,在直播事故現場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救援短片。廣西廣播電視臺用本土不同領域的朋友作詞作曲的《花兒開了你會在》為背景音樂,回顧這七天來的部分新聞報道,以此祭奠遇難者,引導輿論健康發(fā)展。
四、結語
記者在進行突發(fā)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時,不僅要把握好及時性和準確性的基本原則,處理好主觀情緒與客觀報道的關系,而且要回應社會關切并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傊?,在突發(fā)性災難事件面前,記者作為傳統(tǒng)媒體與觀眾之間的紐帶,應該在遵守職業(yè)道德的基礎上,采制更加真實、更具人文關懷、更有溫度的新聞報道,引導輿論向健康方向發(fā)展,從而提升傳統(tǒng)媒體的公信力。
注釋:
①王蕾.論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理念的轉變[J].新聞大學,2008(04):29-34.
②陳昌鳳.電視媒體對未成年的影響[J].電視研究,2004(08):30-32.
作者:湯婧 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