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在國際商法課程的運用
時間:2022-05-07 15:23:55
導語:案例教學法在國際商法課程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案例教學法運用于國際商法教學具有積極意義,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國際商事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該方法的運用上存在案例選取不佳,教學組織方式單一,教師運用能力不足,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等諸多問題,所以需要采取措施改進,包括建立國際商法教學案例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組織方式,加強教師的運用能力,強化學生在案例教學法中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法學教育;案例教學;國際商法;運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商事法律規(guī)則日趨重要。為了培養(yǎng)懂得國際商事規(guī)則的高素質人才,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普遍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近年來,案例教學法在各高校國際商法課程中得到廣泛運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實踐中由于教師對案例教學法的理解差異和國際商法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導致教師在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到國際商法課程中碰到了各種問題,影響了學生學習國際商法的效果,因此,本文對國際商法課程的性質及案例教學法進行了剖析,找出了當前國際商法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期為提升國際商法案例教學法運用水平提供助益。
1關于案例教學法與國際商法教學實踐的基本認識
1.1國際商法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國際商法課程是一門有關國際商事交易法律規(guī)范的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國際商事主體法、合同法、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法、國際商事代理法、保險法、票據法、產品責任法、國際商事爭端解決等。國際商法是國際貿易專業(yè)的必修課。開設國際商法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國際商法的基礎理論,理解法律在商事交易的作用,學會用法律保護企業(yè)的商事交易,更重要的是構建完整的國際貿易相關的國際商法框架體系和全球視野的法律思維。筆者結合課程內容,發(fā)現(xiàn)國際商法課程具有以下特點:(1)與外貿實務聯(lián)系緊密。例如,國際商法中的國際貨物買賣法和合同法,以及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等就是為了解決外貿實務中買賣交易等問題。(2)案例內容豐富。國際商法不僅有來自《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等國際法案例,還有來自英美法系國家的大量判例法和大陸法系國家的案例。(3)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它涉及公司法、合伙企業(yè)法、運輸法、保險法、票據法、海商法、國際仲裁法、國際民事訴訟等領域。
1.2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模式
案例教學法是法學教學的基本方法。縱觀當今世界,影響較大的案例教學模式主要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個案教學法”、以德國為代表的“實例研習”,以及起源于美國并風靡全球的法律診所教育。案例教學法自20世紀70年代被引入中國,得到法學教育界的普遍認可和推崇。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質:(1)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觀。(2)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主要包括獲取法律知識能力、法律思維能力和法律檢索能力)。(3)教學任務重在讓學生熟悉現(xiàn)實法律問題、法律運作過程,掌握尋找法律規(guī)則處理法律問題過程及處理結果。(4)教學素材是教師選擇的網上公開的法院判決書(案件)。(5)教學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蘇格拉底式討論。(6)考核方式采取學生書面回答給定判例提出的問題。
1.3國際商法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正是案例教學法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觀決定了在國際商法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其意義如下:(1)提高學生解決國際商事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國際商事活動中常見的法律問題,了解國際商事法律的運作過程,掌握尋找處理國際商事法律糾紛的國際商事法律規(guī)則和判例法等法律淵源和處理結果的方法。(2)培養(yǎng)學生國際商法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3)激發(fā)學生學習國際商法的積極性。案例分析法能夠通過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經典案例,以及通過法律診所、模擬法庭、模擬國際仲裁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案例教學法在國際商法教學的運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雖然我國許多普通高校院校經管類專業(yè)都基本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也常常運用案例教學法,但是由于國際商法教學內容多、理論性較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學生常反映課程體系繁雜,不易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2.1案例教學法的案例選取不佳
國際商法案例教學中案例選取是成功的關鍵。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案例存在諸多問題,其具體表現(xiàn)如下:(1)被選案例的非典型性。其主要表現(xiàn)在選取的案例與國際商法中的知識點之間是否有針對性,二者之間是否具有緊密聯(lián)系。如果案例不典型性,則無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2)被選案例難度不一。有些被選案例的難度較大,需要結合的知識點較多,沒有一定的法學基本功和全面的國際商法知識難以完成。例如,關于CIF、FOB貿易術語的案例,可能涉及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法和保險法等知識,而不是單一合同法的知識。(3)被選案例陳舊。目前,有一定數(shù)量的國際商法教材或相關案例教材選用的案例大多數(shù)是過去的案例,案情陳舊,沒有與時俱進,反映出時代氣息。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20》的最新更新,但是相關最新案例并沒有相應地跟進,被納入案例教學當中。
2.2案例教學法的組織方式單一
案例教學法的組織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課堂討論、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多種方式。實踐中,不少教師采取課堂案例講授法來組織國際商法教學。法學案例講授法是以教師為主,通過教師對案例的講解,說明課程內容,使案例與課程的基本理論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這種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采用簡單的問答模式,類似于做問答題,這種傳統(tǒng)的講授法容易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無法真正達到啟發(fā)學生解決國際商法問題的法律思維。
2.3案例教學法的教師運用能力不足
案例教學法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的運用能力非常重要。實踐中,有些教師在國際商法案例實踐教學中表現(xiàn)出運用能力不足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如下:(1)教師的學科背景單一,且未掌握正確的案例教學法。國際商法授課老師一般都是由國際貿易專業(yè)或法學專業(yè)的教師擔任。對于國際貿易專業(yè)背景的教師,由于其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維不足,往往講授偏重國際貿易實務,而法律分析不夠;相反,法律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因為不熟悉國際貿易實務,只能就法律而法律。(2)教師缺乏過程化教學安排。例如,課前未事先發(fā)放案例材料,課中未組織學生充分討論,課后也未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2.4案例教學法中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案例教學法的主體是學生。實踐中,有些學生在國際商法案例教學中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如下:(1)學生的法學基礎薄弱。國際貿易專業(yè)學生沒有法律基礎,所以,很難深入思考國際商法所涉及的實體法和程序法問題。(2)學生缺乏過程化學習。由于有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主動自覺,沒有事先了解所要討論的案例案情、查閱相關法律依據、形成自己觀點,導致課中不參與討論,或者討論效率不高。(3)缺乏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手段。不同的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不同,光依靠學生的過程表現(xiàn),無法客觀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
3案例教學法在國際商法教學中運用的改進建議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進。
3.1建立國際商法教學案例庫
(1)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足夠的國際商法教學案例。這些途徑包括各種國際商法案例教材、網絡資源、法院、仲裁機構以及調解機構調研,或者是本人親身經歷的案件。(2)按照一定的標準精心篩選適合的國際商法教學案例。這一標準包括針對性、難度適中、新意性標準。針對性標準就是要求所選取的案例必須與國際商法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內容相匹配。難度適中標準就是要求所選取的案例必須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所能理解的程度,不會使一般的學生難以理解。新意性標準就是要求被選案例具有較新時效,保證所學的知識緊貼國際商事法律實踐的發(fā)展。被選案例最好是最近三至五年的案例,如果是社會熱點或媒體關注較高的案例更佳,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2運用多元化的國際商法案例教學組織方式
(1)適時運用模擬法庭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是為法學學生舉辦的討論模擬或者假設案例的虛擬審判,是教授審判程序、證據規(guī)則、法律辯論、庭審技能、具體審判制度以及法律文書寫作等職業(yè)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和課程。例如,在講授國際商事糾紛解決部分,就可以使用模擬法庭案例教學,將學生分成法官、律師、當事人、仲裁員角色,帶入商事糾紛解決情景,使同學掌握國際商事糾紛仲裁程序和訴訟程序的程序法規(guī)則。(2)重視運用法律診所案例教學法。法律診所教育是“學生通過辦理真實案件,參與案件處理的全過程和細節(jié),在與現(xiàn)實的接觸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對法律問題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因此,應重視聯(lián)系國際商事活動較多的企業(yè),了解他們遇到的法律糾紛,組織學生參與,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國際商法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
3.3加強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的能力
(1)組織教師開展案例教學法培訓,以便使無論是國際貿易專業(yè)背景還是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都能掌握正確和規(guī)范的案例教學法。(2)國際商法任課老師應當精心安排每一次案例教學活動,做到各環(huán)節(jié)有機統(tǒng)一。①課前階段。教師要提前將需要研讀的國際商法課程案例材料提供給每位學生,提示重要知識點和難點,并提供相關國際商事法律規(guī)范。同時,老師要對案例的事實、法律依據和教學知識點熟爛于心。②課中階段。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可以十人一組,然后以組為單位選出代表,進行班級討論,以保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互動問答與辯論。老師要梳理學生的共識觀點,解釋分歧觀點,告知正確觀點及其理由,及時點評。③課后評價。教師應當將學生的案例教學表現(xiàn),納入該門課程的成績評定當中。對于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給予適當加分;對于表現(xiàn)不佳的學生進行引導,激發(fā)其潛力。
3.4提升學生在案例教學法中的學習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法律思維,傳授國際商法的法律方法論,應要求學生做好以下分析。①法律關系性質分析,案件所涉何種性質的法律關系;案例可能涉及國際貨物買賣法律關系、運輸關系、保險關系、票據關系、代理關系等不同的法律關系,需要學生進行判斷。②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義務、責任分析。要求學生指出案件所涉的國際商事法律主體及其權利義務是什么,客體是什么,法律責任是什么。③尋找法律淵源以及請求權基礎。要求學生查找案例所涉的相關法律依據,包括國際法、國際商事慣例、國內法、學說和法理等。④分析案件所涉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程序。要求學生掌握國際商事爭議解決程序,包括仲裁程序訴訟程序。(2)通過全過程學習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案例教學法耗時,為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中發(fā)言討論、課后作業(yè)的完成,具體如下。①做好課前預習。要求學生事先主動自覺的研讀案例,主要包括通讀案例材料熟悉案情,理清各種法律關系并判斷其性質,查找法律條文等法律依據,試著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總結自己的主要觀點,準備討論發(fā)言稿。②課中發(fā)言討論。要求每位學生都要發(fā)言并參與討論,一方面是督促每位學生事先預習準備發(fā)言稿,另一方面,能夠提高案例討論質量,學生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③課后作業(yè)檢驗。要求學生在每次案例分析討論之后,提交案例分析報告,以檢驗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法的學習效果。案例分析報告主要包括案情簡介、爭議觀點理由綜述、評析、結論等內容。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嚴謹?shù)姆蛇壿嬎季S,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法律專業(yè)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淑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國際商法》課程建設[J].新西部,2020,(12):149-150.
[2]王澤鑒.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法學,2013,(4):41-41.
[3]肖鵬.論我國判例教學法的應用與拓展[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10-15.
[4]閆靜.《國際商法》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4):53-55.
[5]吳西彬.模擬法庭教學效果評價[J].教育評論,2007,(1):73-76.
[6]甄貞.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診所式法律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2,(8):33-34.
作者:謝海波 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精品范文
10案例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