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03:02: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然科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自然科學理論

中西方傳統(tǒng)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tǒng)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qū)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tǒng)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tài)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tài)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fā)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查看全文

中西方傳統(tǒng)科技觀比較

摘要:中西方傳統(tǒng)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qū)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tǒng)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tài)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tài)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fā)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查看全文

中西方傳統(tǒng)科技觀比較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tǒng)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qū)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tǒng)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tài)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tài)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fā)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查看全文

哲學邏輯特點研究論文

【提要】同其他知識形式的一樣,人文的發(fā)展也是連續(xù)性與間斷性、邏輯連貫性與社會制約性的統(tǒng)一。但人文社會理論發(fā)展的邏輯連貫性有自己的強度和特點。在這一上,既要克服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運作的過程這一傳統(tǒng)理性主義的弊端,又不能將社會對思想的制約等同于機械的因果決定。對社會分工、群體利益、環(huán)境諸因素的作用都應做開放式的具體理解,而不能簡單套用的發(fā)展模式來說明人文社會理論的發(fā)展。

【關鍵詞】連續(xù)性/間斷性/傳統(tǒng)理性主義/思想資料

【正文】

人文社會理論和自然科學理論的發(fā)展都要受社會實踐的制約。但是,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主要是受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和交往活動的直接制約,人文社會理論的發(fā)展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講,也要受到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狀況和社會交往關系的制約,但它主要表現(xiàn)為受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的直接制約。因此,人文社會理論的發(fā)展在受社會制約的方式、程度和條件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

一、人文社會理論發(fā)展的非獨立性

人文社會理論發(fā)展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非獨立性。馬克思、恩格斯說:“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失去獨立性的外觀。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fā)展;那些發(fā)展著自己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物質(zhì)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xiàn)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chǎn)物?!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31頁。)因此,人文社會理論的發(fā)展沒有絕對獨立的歷史。

查看全文

經(jīng)驗主義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經(jīng)驗主義是近現(xiàn)代科學和西方哲學的理論基礎,正確理解經(jīng)驗主義對科學研究和人類認識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經(jīng)驗主義在哲學及科學史中的發(fā)展歷程,在揭示其內(nèi)涵的同時不斷將內(nèi)在矛盾和問題呈現(xiàn)出來,以便人類能正確認識經(jīng)驗主義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性質(zhì)以及產(chǎn)生的正負面影響,從而更好的為科學研究服務。

關鍵詞:經(jīng)驗主義;原則;科學研究

經(jīng)驗主義被認為是實證科學基礎,它主要包括感覺優(yōu)先原則、經(jīng)驗的客觀性原則和經(jīng)驗證實原則三個方面。感覺優(yōu)先原則強調(diào)感官經(jīng)驗是一切認知活動的起點,擁有對認知活動、經(jīng)驗和理論的科學資格的裁判權;客觀性的經(jīng)驗作為實證科學研究材料的經(jīng)驗,是通過嚴格篩選及加工后獲得的;經(jīng)驗證實原則是根據(jù)實驗對理論的真理性的判定原則,由此對整個科學研究定性。正是如此,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曾一度將經(jīng)驗主義當成從事研究的“神兵利器”,雖然經(jīng)驗主義在科學研究的歷史中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縱觀科學技術史,經(jīng)驗主義帶有不可遮掩的片面性,給科學研究帶來了重重陰霾,阻滯了科學研究的進程。

一、經(jīng)驗主義在科學史中的發(fā)展

1.經(jīng)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發(fā)生、發(fā)展

在歐洲科學技術史和哲學史上一直交織著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斗爭,它們就認識的來源和內(nèi)容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爭論,進而成為歐洲哲學史上兩個基本的認識論派別。在科學研究未形成前,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想傾向自古就有了,認識論一開始就包含著矛盾,它是經(jīng)驗的與超驗的矛盾復合體。在古希臘早期,哲人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兩種傾向。隨著哲學的發(fā)展,這兩種傾向的對立便逐漸展開,赫拉克利特的經(jīng)驗主義色彩比較突出,畢達哥拉斯派的理性主義色彩比較突出,從普羅泰戈拉和蘇格拉底開始產(chǎn)生了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直接對立。亞里士多德等人雖看到了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各自的片面性,但也未能克服這種片面性,最終表現(xiàn)為亞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間的搖擺不定。到了歐洲中世紀,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在經(jīng)院哲學中以唯名論和實在論的形式繼續(xù)存在。從近代的自然科學發(fā)展來說,力學、數(shù)學和天文學較其他學科發(fā)達,這就使得人們在用科學和理性認識世界時,必須付諸于當時的自然科學。不過當時人們并沒有把經(jīng)驗和理性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認識論。一部分人注重力學的實驗和經(jīng)驗歸納法,并使之絕對化,形成了近代的經(jīng)驗主義;另一部分人則注重數(shù)學的理性演繹法并也使之絕對化,形成了近代的理性主義。根據(jù)當時資產(chǎn)階級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以及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狀況,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作為認識論上的兩種比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統(tǒng)地展開論爭。他們在對認識論的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也暴露出自身嚴重的局限性??梢哉f16—18世紀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既相互斗爭又相互促進的矛盾發(fā)展史。正是這兩個認識論派別的哲學論爭,也相應引發(fā)了科學研究中的認識論以及方法論的斡旋,從這個層面來說,哲學史上的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爭也是科學研究史上思維與方法論的斗爭。厘清經(jīng)驗主義在科學研究史的脈絡,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學研究的思維能力。

查看全文

規(guī)范場論的方法論意義研究論文

摘要:狹義的科學哲學主要討論一般科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中最為基礎的問題是科學理論的結構問題,繼邏輯經(jīng)驗主義關于理論結構的“公認觀點”之后,又出現(xiàn)過語義學的理論觀、結構主義的理論觀和科學理論的模型觀,這種發(fā)展趨勢,從語言哲學的觀點看,有一種從語形學到語義學和語用學轉(zhuǎn)向的趨勢(因為自然化認識論更多的要涉及到研究者);從具體方法上看,“公認觀點”強調(diào)科學理論是由命題集組成,而語義學的理論觀和結構主義的理論觀則強調(diào)科學理論是由數(shù)學結構組成,科學理論的模型觀最終是強調(diào)數(shù)學建模,也試圖直接以其中數(shù)學為其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規(guī)范場論的理論結構明顯地比它之前的科學理論更好地體現(xiàn)了科學理論的結構觀的這種發(fā)展趨勢,甚至進一步促使人們認為,分析科學理論的結構最好直接分析科學理論中的數(shù)學。

關鍵詞:規(guī)范場論理論結構數(shù)學結構

正如江天驥先生總結的,“狹義的科學哲學(即一般科學方法論)主要研究以下三大問題:(1)經(jīng)驗科學理論的性質(zhì)與結構,(2)經(jīng)驗科學理論的語義學,(3)理論之間的關系與理論變化。過去往往把科學理論簡單地看作一個全稱陳述(或幾個全稱陳述的合取),第一個問題便不需要加以專門研究……但是,要能夠很好地解決理論評價問題也好,理論選擇問題也好,都必須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學理論。以往歸納邏輯或科學方法論教科書所舉的簡單的科學理論的例子(例如:‘一切天鵝都是白的’或‘所有行星都按橢圓形軌道運動’)作為說明某一邏輯要點的例子是可以的,作為說明科學家如何評價,選擇理論的例子,就完全失真?!盵1](P1-2)可見,科學理論的結構問題是科學方法論中其它問題的基礎,科學理論結構問題的研究一定要結合具體的科學理論進行。那么,作為最能體現(xiàn)本義上的自然科學的純粹部分的規(guī)范場論[2],對科學理論的結構和性質(zhì)問題一定有重要的科學方法論意義。

一、科學哲學中的科學理論結構觀

在現(xiàn)代西方科學哲學中,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特別是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加上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的工具,在經(jīng)驗論的基礎上,先后發(fā)展了四種關于科學理論結構的主要觀點:理論結構的“公認觀點”、語義學的理論觀、結構主義的理論觀和科學理論的模型。

1、理論結構的“公認觀點”

查看全文

大陸科學哲學研究論文

之后的20多年,科學哲學在中國曾有過一段相對繁榮的發(fā)展時期。當時,僅在上海一地就出版了幾十種科學哲學譯著和著作。其后將近30多年,由于種種原因,科學哲學不僅在大陸沒有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銷聲匿跡了。結束后的1976年,正當波普爾和庫恩名滿天下之時,在大陸哲學界,并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他們的學說,甚或相當多的人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大陸學界遠離國際哲學潮流之遠,由此可見一斑。

1976年“”垮臺后,國家經(jīng)過兩年的恢復,學術界經(jīng)過兩年的準備,科學哲學也在大陸悄然而生。1978年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份。是年3月18日,盛況空前的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5月1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對、“”鼓吹的個人崇拜、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進行了批判;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總結了歷史經(jīng)驗,制定了一些比較開明、比較務實的政策。這些政治背景,不僅為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了比較自由、比較寬松的氣氛,提高了知識的價值和學術研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矯正了一些錯誤的和糊涂的認識(以往純學術、純理論研究往往有“理論脫離實際”之嫌),而且這種背景本身對學術工作者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在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這個名稱在大陸是歷史地形成的:它既是一項為現(xiàn)實經(jīng)濟建設和科技發(fā)展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研究事業(yè),亦指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群,其中主要有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等)界,1978年也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頭。其典型事件有以下幾例:(一)1977年12月,全國自然辯證法規(guī)劃會議在北京舉行,其任務是制定自然辯證法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籌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辦學術刊物《自然辯證法通訊》。1978年1月6日,《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五年自然辯證法規(guī)劃綱要(草案)》正式成文下發(fā),它強調(diào)要加強自然科學方法論、各門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外國科學哲學的研究。(二)是年7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委會在北京舉辦“全國自然辯證法夏季講習會”,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科技工作者、哲學和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共1500余人參加了會議,聽取3位科學家和學者的專題報告。這次講習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其影響經(jīng)年不衰。(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又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同年招收了后的第一屆自然辯證法研究生(前者招生14人,專業(yè)定名為“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后二者分別招收7人和10人)。(四)1978年1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創(chuàng)刊,這份四開四版半月刊的學術新聞性報紙是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會刊,其目的在于促進自然辯證法的學習、研究和普及(它于1990年底???;10月,《自然辯證法通訊》出版試刊。

就這樣,經(jīng)過一年多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學術準備,科學哲學自1978年開始逐漸在大陸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F(xiàn)按以下幾個方面分而述之。

專業(yè)刊物

專業(yè)刊物是一個學科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其學術水平的鮮明標志。與科學哲學相關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查看全文

邏輯學論文:“先天性”與“必然性”5

5.我們可以看到康德在上面的問題上的深刻性??档旅鞔_地提出了自然科學何以可能的問題,顯然他要問科學的必然性從何而來??死锲湛藙t不言而喻地將科學理論視為必然,看不出有什么深刻的思想。

康德是否會認為“水是H2O”是先天綜合的,非常難以判斷。因為康德只說了純粹自然科學的原理是先天綜合的,沒有提及具體的科學命題。這絕對是非同小可的一件事,康德在這里考慮的是自然科學何以可能,考慮的是純粹自然科學的原則,稱它們是先天綜合的,沒有把具體的科學理論中的命題稱為先天綜合的。比如,康德喜歡說的“任何事物都有原因”這個先天綜合知識,在科學的實踐中從來沒有被否定,而且從科學活動的可能性來看,唯有假設它才能夠進行----科學實驗都是為了找到某些現(xiàn)象的原因而做的,當然假定了現(xiàn)象都是有原因的。即使我們把某一現(xiàn)象的原因搞錯了,如同用“以太”來構造物理理論,也并不表明所解釋的現(xiàn)象沒有原因----而是這原因還沒有找到,原因是存在的。所以,任何經(jīng)驗都不會否定“任何事物都有原因”,在這個意義上的確可以說它是先天的。而否定康德的想法,似乎是認為“某些現(xiàn)象是沒有原因的”----人們馬上會期待我們給出反例,我們當然給不出;而且,“某些現(xiàn)象是沒有原因的”與科學的主流(也可以說是唯一之流)相悖謬,看起來根本沒有可能。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則會得到相反的結論:運用這些純粹的原理所得到的具體科學命題總有可能是錯的,不是必然的----搞錯“原因”即一例,物理學的歷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以太”的例子以及從愛因斯坦理論取代牛頓理論等事實可以知道,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不是永恒真理,不是這種意義上的必然真理。從科學哲學中的整體論來看,當經(jīng)驗與科學理論矛盾的時候,受到修改的有可能是科學理論,顯然這否定了科學理論的形而上學必然性。因此,說“水是H2O”至多是先天綜合真理,也是在忽視了許多問題的情況下得到的,實際上根本不能說“水是H2O”就是先天綜合真理。

康德只說“純粹自然科學的原理”是先天知識,沒有說具體的科學命題是先天綜合知識,表明他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既然是對“純粹自然科學”講的,他的結論自然不肯定任何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是必然的,因為它們不是純粹自然科學,而是運用“純粹自然科學”的原理所得到的“不純粹的自然科學”,自然是可錯的、不必有必然性??档驴紤]的實際上是科學何以可能的問題,考慮的是科學如果是必然的,其必然性源于何處。顯然,這是以從任何經(jīng)驗都得不到必然真理這個休謨式的結論為起點的。

克里普克則肯定沒有這么多的考慮(本來應該有),其結論依賴于現(xiàn)有科學理論(我們在任何時候所說的科學理論當然都是“現(xiàn)有的”)是必然的,僅此一點就有邏輯缺陷,對于科學理論的發(fā)展及其與科學理論的必然性問題缺乏應有的考慮。當然,康德用圖型說試圖證明范疇的運用是必然的,似乎主張我們在具體的經(jīng)驗情境中能夠知道該用哪些、不該用哪些范疇,因而運用范疇所形成的命題好象也應該是必然為真的,顯然也不符合科學實踐:我們總有可能錯誤地確定出因果關系?!八荋2O”即承接了這種尷尬,不知道是否該稱之為先天綜合的。這種尬尷說明,“水是H2O”的必然性無法確認,我們只能說,如果“水是H2O”是必然的,其必然性應來源于經(jīng)驗之外的、先天的東西(不管這些東西是否被確定為科學理論)。

6.甚至這也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即使我們靠分析實物的水的樣品得到的結論“水是H2O”有必然性,我們也僅是對那些被儀器分析過的水(樣品)有此結論,對于那些靠外觀相似而被判定為“水”(克里普克語)的所有物質(zhì),都能得到這個結論嗎?分析哲學中對這個結論的肯定論證,都隱藏著內(nèi)在的矛盾(如普特南等人的論證),但這里不能予以分析64。在這個意義上“水是H2O”如果被認為是有必然性的真理,則其必然性仍然如同前面已經(jīng)多次總結過的,不是經(jīng)驗所能證明的,需要經(jīng)驗之外、即先天的條件,從不同角度考慮都會得到同樣的結論。這些簡單的述評式論證足以證明,克里普克關于“水是H2O”是后天必然真理的斷言漏洞百出,無論怎么理解都不可能正確。但凡呈現(xiàn)出什么必然性,則或是定義,或是要求有先天的條件保證它(不管保證得了與否)。康德對“先天”的解釋:問題可能在哪里?

查看全文

社會科學范式探究論文

摘要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認為,科學進步的基本單元是“最大的理論”,為此,他們提出了“科學范式”等概念思想。本文認為,科學范式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要素。社會科學范式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中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觀念包括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認識論方法論觀念、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研究主題以及基本政策綱領等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有序的整體。范式與具體理論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本文認為,將范式的思想擴展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于社會科學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關鍵詞范式社會科學范式范式結構

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認為,科學知識進步增長的基本單元不是具體理論,而是“一般理論”或“偉大的理論”。為此庫恩在本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學范式”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納方法論”理論,勞丹提出了“研究傳統(tǒng)”的概念?,F(xiàn)代西方科學哲學主要研究對象是自然科學,但我認為,若獎“范式”的思想觀點擴展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于社會科學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科學進步和知識增長問題是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重要主題。庫恩認為科學進步是常規(guī)時期和革命時期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學范式?!胺妒健?Pardign)原意是指語法中詞形的變化規(guī)則,可引伸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庫恩對范式有許多解釋。英國的瑪斯特曼認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以二十一種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這二十一種含義可分析為三種主要意思:(1)形而上學范式或元范式:范式是一種信念、一種有效的形而上學的思辯、一個新的觀察方式、一個指引感覺本身的有條理的原則,是某種決定廣大實際領域的東西等等。(2)社會學范式:范式是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象一個公認的法律判決等。(3)人工范式或工具范式:范式是教科書或經(jīng)典著作,是一些供給的工具等等[1]。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總是以研究綱領的形式向前發(fā)展。研究綱領由三部分組成:(1)“硬核”?!坝埠恕笔窍鄬Ψ€(wěn)定的,是作為研究綱領未來發(fā)展基礎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理;(2)保護帶。硬核外部是柔韌多變的保護帶,它是由各種輔助假設構成,遇到反常時可通過調(diào)整保護帶以保護硬核;(3)方法論規(guī)則。包括反面助發(fā)現(xiàn)法和正面助發(fā)現(xiàn)法。反面助發(fā)現(xiàn)法告訴我們應當避免哪些研究途徑,禁止將矛頭對準硬核。正面助發(fā)現(xiàn)法體現(xiàn)長期研究方針,提示、暗示如何改變、發(fā)展該研究綱領的“可反駁”的保護帶。正面助發(fā)現(xiàn)法還提出一個綱領,此綱領開列一系列模擬實在的越來越復雜的模型,科學家遵循這個模型進行研究。[2]勞丹在其《進步及其問題》一書中認為,每一門科學都有一部充滿研究傳統(tǒng)的歷史?!耙粋€研究傳統(tǒng)就是這樣一組普遍的假定,這些假定是關于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的假定,是關于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問題和建構理論的適當方法的假定。”[3]

不僅自然科學存在科學范式,在社會科學領域,范式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過程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美國社會學家D.P約翰遜認為:“社會學理論象任何其他科學的理論一樣,它的巨大基礎是未說明的假定?!@些假定包含社會學家對他們的主題的基本意象、他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調(diào)查而對具體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也可包括理論家的基本價值前提。”[4]我們認為,所謂社會科學范式,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基本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關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活動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基本觀念包括:

[1].關于研究對象屬性和作用過程的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學培養(yǎng)論文

眾所周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科學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物理學中各科學理論的建立與形成的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在物理學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科學家們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們處在教育前沿的物理教師,應時刻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將社會科學中的人文精神展示給受教育者──我們的學生,使他們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美化凈化他們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現(xiàn)和方法論.

一、物理學中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科學內(nèi)容

中學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學到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受到科學作風和態(tài)度的熏陶.在物理教學中始終體現(xiàn)求實、求真、求新精神.通過學習,發(fā)展科學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掌握科學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建立健全的人格,樹立崇高的社會風尚,使學生們在未來的社會中善于并敢于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成為“健康”的社會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越來越被重視起來.通過個性化的發(fā)展,在求真求實的求知過程中豐富學生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二、讓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在物理教學中成為必然

現(xiàn)代教育論由注重知識結果正在向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轉(zhuǎn)化.物理學發(fā)展的各個歷程中好多規(guī)律的得出,都證明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物理學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深化,對改變?nèi)藗兊乃枷胗^念、文化傳統(tǒng)有很大的推進作用,從而導致人們在世界觀、方法論和認識論上都有了重大改變.如哥白尼日心說的得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問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使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相對論理論基礎上建立的宇宙大爆炸學說描繪出了宇宙演化的前景.又如按經(jīng)典物理學理論,要認識物質(zhì)必先認識物質(zhì)的分子結構,而認識分子結構又要揭開原子世界的奧秘,即任何復雜、整體的事物結構都可以還原為簡單、單一的結構系統(tǒng),可以由研究簡單結構系統(tǒng)來分析整體.這恰好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由部分到整體、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體現(xiàn).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