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中信息污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2:38:00

導語:大眾傳播中信息污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眾傳播中信息污染分析論文

一、信息污染的表現(xiàn)

信息污染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社會公害。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類信息:

1.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從大眾傳播的內(nèi)容上來考察,色情和暴力屬于有害有毒類信息,也是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這類信息力求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和“庸俗心理”,極力兜售強奸、、、淫亂、暴力等內(nèi)容,污染社會環(huán)境和受眾視聽,違反倫理綱常。

在新聞傳播中,“黃色新聞之父”是1833年創(chuàng)辦《紐約太陽報》的本杰明·H·戴伊和1835年創(chuàng)辦《紐約先驅極》的詹姆斯·G·貝內(nèi)特。在他們看來,一切違背《圣經(jīng)》中“摩西十戒”的都是新聞,“其中背了第五(‘汝勿殺人’)第六(‘汝勿奸淫’)兩項的,是最好的新聞?!比缃?,黃色新聞已遍布全球的各種傳播媒介。在中國報紙的“周末版”、“星期版”和一些娛樂性的小報中,黃色新聞和暴力內(nèi)容也是屢見不鮮的,什么打工妹失身、女秘書插足、明星婚變、大款納妻、小尼偷情、深夜情殺……等等,“黃貨”一直屢禁不止。

在電影、電視、網(wǎng)絡和錄像帶、VCD中,有害有毒信息更是波濤澎湃。據(jù)統(tǒng)計,好萊塢電影中有23%屬于“兒童不宜”;法國錄像帶出租店有30%屬于“黃色窩點”;一般電視劇中平均每集有接吻、上床、性搔擾、語言挑逗等色情鏡頭約5.4個。美國《電視導報》曾調(diào)查了特定一天首都華盛頓10個頻道計180個小時的電視節(jié)目,結果共有1846個暴力鏡頭,其中動槍的有362個。盡管在1993年美國出臺了《電視暴力管理法》,但三大電視網(wǎng)仍保持著每小時18個暴力鏡頭。面對法律,美國廣播公司一位女發(fā)言人甚至在1994年1月還公然聲稱:“我們應做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為了避免法律干預,我們的節(jié)目安排得很合理,我們不會再做什么大的變動了?!泵鎸εu,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集團主席沃德·斯金格辯解:“我們并不孤獨,電視暴力是5O0個頻道共有的問題。”在網(wǎng)絡電子公告欄儲存的數(shù)字化圖像中有83.5%含有猥褻內(nèi)容,甚至還有性變態(tài)的畫面。

2.虛假性和偽劣性信息。大眾傳播中的虛假、偽劣信息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是影響最壞的、受眾意見最大的信息污染。虛假、偽劣信息是蒙著真實的面紗,以真實的面目呈現(xiàn),使受眾信以為真,判斷失誤,進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在美國新聞史上,大眾傳播媒介搞信息傳播壟斷,故意制造煽動性的虛假新聞,竟然引發(fā)了一場“美西戰(zhàn)爭”;后來的“美朝戰(zhàn)爭”和“美越戰(zhàn)爭”,美國的新聞媒介也同樣扮演了不很光彩的角色,傳播了許多虛假新聞。即使在和平時期,美國新聞媒介也存在選擇性失實和偏向性失實,有時甚至有目的地傳播“反間信息”和“假事件”或傳謠、造謠,公開干涉別國內(nèi)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大眾傳播媒介的經(jīng)營與管理也有點趨向功利化和商業(yè)化,炒新聞、買新聞、策劃新聞、變相制造新聞已成了提高發(fā)行量和收視率的慣用絕招,賣版面、賣時段、搞廣告新聞和有償新聞也是時下提高經(jīng)濟效益的通常做法,而這些正是產(chǎn)生虛假、偽劣信息的直接原因。

在商業(yè)經(jīng)營和廣告?zhèn)鞑ブ校碳覟檫_到贏利的目的,利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和一些消費者不易確證的有利條件,偽造商品屬性,夸大商品功能,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以各種夸張語言向消費者強力推銷,誤導和蒙騙消費者。

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由于每個人所持立場和所持觀點不同,對人或事物的描述和評價中往往也滲透著大量的虛假、偽劣信息。時過境遷,這些留存的虛假、偽劣信息便給后人理解和認識當時的歷史造成欺騙和誤導,成為信息污染。比如,對人物進行評價時,信口開河、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扣帽子、打棍子、肆意人身攻擊;對重大事件進行報道時,不客觀公正,報喜不報憂,只講一面之辭,甚至利用大眾媒介為惡勢力公開辯護。這不僅在當時會對受眾造成欺騙和誤導,許多年后,當人們再看這些人或事件時,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重復性和圖像性信息。現(xiàn)在有許多讀者抱怨:“報紙內(nèi)容都差不多,看一份就夠了”。因為,打開同城的幾家甚至十幾家報紙,人們看到,同城媒介對同一件事的報道都是同一個聲音,不僅報紙上的新聞和信息內(nèi)容交叉重復,甚至連敘述口氣、報道角度、價值判斷、編排手法、版面風格和讀者定位都大同小異。其實,廣播電視節(jié)目也是這樣。新聞和信息內(nèi)容的交叉、重復、同質,導致同城媒介沒有特色或特色不明顯,降低傳播質量,媒體之間的替代性十分明顯,競爭底線相當脆弱,最后受害的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受眾。因此,對信息交叉化、重復化和同質化的現(xiàn)象,媒介應該引起警惕,否則,它將帶來災難性后果!

不僅交叉性、重復性信息是一種信息污染,圖像性、視像性信息也會轉化為信息污染。當代社會信息通過電視來傳播的比重越來越大,日后用電腦傳播圖像化信息的比重也會上升。面對這一趨勢,施拉姆清醒地看到:“人類如何運用電視,正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因為,圖像性、視像性信息,會使觀眾的邏輯思維的能力下降,導致思維的跳躍、散亂和不規(guī)則、不縝密;同時,思維上的圖像化、視像化,又會使觀眾的語言(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下降,使語言傳播趨向大眾化和流行化,而缺乏個性和特色。對此,西方甚至有人將圖像化信息稱之為:“電插頭”,以警示受眾嚴加防范。英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紐森(1995)認為,經(jīng)常讓孩子看暴力錄像,就等于虐待兒童,社會必須保護兒童不受這種形式的虐待。

二、信息污染的治理

對于信息污染的問題,學術界從來就沒有形成過統(tǒng)一看法。傳統(tǒng)派學者認為:大眾傳媒作為“社會公器”,它的內(nèi)容必須有益于社會健康和社會進步,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自由派學者認為:大眾傳媒乃“自由的衛(wèi)士”,它有權自由地傳播受眾需要的各種信息,受眾也有權自由地收看他們想看的任何信息。兩派學者提出的科學研究結論也都為他們的觀點提供了證據(jù)。這既涉及價值觀的沖突,也涉及方法論的碰撞,爭論本身已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在世界范圍內(nèi),針對暴力內(nèi)容特別是暴力鏡頭日益泛濫,導致現(xiàn)實社會中的暴力和犯罪的不斷上升的狀況,許多國家已經(jīng)深感憂慮和不安,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新加坡就設立了調(diào)查電視過激暴力場面的委員會。馬來西亞新聞部則要求禁播有暴力的節(jié)目。加拿大廣播電視和通信委員會(CRTC)在1993年10月通過了“反暴力法”。1988的5月英國設立廣播標準委員會(BSC),負責監(jiān)督媒介中的暴力描寫、性表現(xiàn)及品位等問題。1996年8月巴西司法部和巴西電視臺成立了專門機構審查電視節(jié)目,以減少熒屏上的暴力和色情鏡頭。澳大利亞已經(jīng)開始采取對策限制電視、視屏游戲中的暴力描寫和性描寫。就連美國這樣的音像制品的輸出大國也制定了相關法律,開始對暴力鏡頭進行削減??傊?,世界各國都已認識到解決暴力描寫和暴力鏡頭的迫切性。

信息污染的問題不僅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一些民間組織熱烈討論和高度關注。最近,一些先知先覺者提出并大力倡導“信息環(huán)保主義”,這一運動正在美國發(fā)展壯大。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戴維·利維(DavidLevy,2004)說:“我們樂于把這視為新一類的信息環(huán)保主義,樂于討論我們的經(jīng)歷和注意力遭受的污染?!泵绹男畔h(huán)保主義者認為,信息時代的首要污染物,已不是向空氣中排放毒素的化學品制造商,也不是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集團,更不是把濕地開發(fā)成購物廣場的地產(chǎn)商,而是來自媒介、客戶、同事和廣告商的大量無用信息。它們?yōu)榱双@得你的注意力展開無情爭奪。信息環(huán)保主義者高喊,既然狂熱的女權主義者可以把自己的乳罩付之一炬,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酝瑯拥臒崆榘炎约旱碾娔X和電視拋在一邊!

媒介生態(tài)學理論和信息環(huán)保主義運動為解決信息污染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從中得到五點啟示:

(1)堅持“綠色”原則,即堅守公共精神、恪守社會公器,盡可能地減少信息污染、信息傷害,避免色情、暴力、犯罪等活動的過度報道和傳播器具、形式、技巧的過分運用對人類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生態(tài)的影響破壞。

(2)堅持多樣原則,即允許多種信息并存,對人類來說,信息多樣化就像生物多樣化一樣重要。物種多樣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全、完善的重要特征。同樣,知識多元化、信息多樣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則是現(xiàn)代科學傳播體系的關鍵標志,也是科學進步、知識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和必然趨勢。

(3)堅持平衡原則,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載,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饑渴。同時,要確立科學的平等傳播思想,反對媒介的等級觀念和制度,信息來源沒有高低貴踐之分,所有媒介和信息都有其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價值和權利。

(4)堅持循環(huán)原則,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環(huán),加強文化活力。[1]堅持循環(huán)原則,就是要用媒介生態(tài)理論指導和規(guī)范傳播活動,正確處理媒介與人、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堅持不浪費資源、不污染身心、不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三不”發(fā)展模式。事實上,人類的傳播體系也從來就是一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循環(huán)往復的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

(5)堅持“扎根”原則,即在“扎根”中國文化土壤的基礎上,弘揚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和世界文化。需要強調(diào)的是,我們堅守文化傳統(tǒng),不是搞封閉,也要注意在傳統(tǒng)文化中加進時代氣息和現(xiàn)代元素,以燃起當代受眾的接受激情;我們堅持中國特色,也要具有亞洲眼光和全球視野,以走出國門在更大范圍內(nèi)傳播中國文化。

當然,從宏觀層面上說,此事應該由國家加強管理,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從中宏層面上講,應該由媒介加強自律,制定出一些防范信息污染的公約和守則;從微觀角度來說,則需要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傳播文本的質量加強審查,對不同信息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和者的聲譽、能力等因素加強鑒別,要求傳播者弘揚公共精神,承擔社會責任。

關鍵詞:信息污染媒介治理媒介生態(tài)信息環(huán)保主義運動

[摘要]:

當代大眾媒介中混入了不少有害性、有毒性、欺騙性、誤導性信息,這些信息已經(jīng)超過傳播標準或道德底線并形成污染,對傳播生態(tài)、信息資源以及人類身心健康造成破壞、損害和其他不良影響,對此,除了國家、媒介、個人提出解決的措施之外,信息環(huán)保主義運動和媒介生態(tài)學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傳播中要做到五個堅持:堅持“綠色”原則,堅持多樣原則,堅持平衡原則,堅持循環(huán)原則,堅持“扎根”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