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主體地位反思
時間:2022-04-04 11:49:00
導語:國際法主體地位反思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關于個人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其一認為國家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個人不是國際法主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國際法的客體。其二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因為國際權利義務歸根結底都要由個人來享受或承擔。最后一種觀點認為,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個人在某種限度內(nèi)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第二種觀點過于絕對和激進,筆者主要討論第一種觀點和第三種觀點。
二
在具體討論個人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之前,回顧一下國際法主體的涵義是很有必要的。韓成棟、潘抱存主編的《國際法教程》中是這樣規(guī)定的,“所謂國際法主體,就是指那些能夠直接承受國際權利與義務的國際法律關系參加者”。在具體說明這個定義的涵義時,該教程指出,國際法主體必須構成國際社會中地位平等的實體,自然人和依據(jù)國內(nèi)法所設立的法人在國際關系平面上不具有與國家相等的地位,所以不是國際法主體。該定義雖使用了“國際法律關系參加者”字眼,但實際上它仍然沒有脫離要求國際法主體是國際關系特別是國際政治關系參加者的傳統(tǒng)觀念。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中法律地位平等的實體只能是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是不相同的,更不用說視國家與正在爭取獨立的民族和交戰(zhàn)團體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不合理性,后者不過是一種過渡形態(tài)的暫時的有限的國際法主體。當然,它們在國際立法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參加權,都是立法性國際法主體,它們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范圍大小是各不相同的。
最近王鐵涯先生主編的《國際法》對國際法主體是這樣定義的:“國際法主體是指獨立參加國際關系并直接在國際法上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并具有獨立進行國際求償能力者”。(注:王鐵崖主編:《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頁。)這一定義預先排除了那些不能獨立參加國際關系但能直接在國際法上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且有獨立國際求償能力者成為國際法主體的可能性。這種國際法主體概念與否認個人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義務從而成為國際法主體的理論以及認為國際法上的客體為國內(nèi)法上的法律關系的理論相聯(lián)系。他們認為“個人作為國際罪犯受到國際法懲處這一事實也只能說明他們是國際法懲處的對象,并恰恰說明他們是國際法的客體”。
我們不妨類比一下,個人作為國內(nèi)罪犯受到國內(nèi)刑法懲處這一事實,也只能說明這些人是國內(nèi)刑法懲處的對象,并恰恰說明他們是國內(nèi)刑法的客體。上述的結論是值得商榷的。趙廷光教授指出,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確定的,一方只能是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人,另一方只能是國家。(注:趙廷光主編:《中國刑法原理》(總論卷),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頁。)國家作為處罰者,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但它并不能將犯罪人降格為客體。
再回到他們的觀點上來,假如國家觸犯嚴重的國際罪行如反人道罪反和平罪而被國際法懲處這一事實是否能如他們推理那樣,“恰恰說明國家是國際法的客體呢?”這種國際法客體國內(nèi)法主體的理論不符合國際法作為法律在法律關系主體上應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與統(tǒng)一性,與一般人的理念相去甚遠,難以令人接受。其實,不是個人是國際法的客體,而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國際刑事法律關系構成國際立法法律關系的客體。個人在具體的國際刑事法律關系中構成與國家不相對稱的法律關系主體。
持該國際法主體觀點的人也否認個人能直接取得國際法上的權利,他們認為個人依條約取得國際法上的權利不過是國家間的權利義務。實質(zhì)上,他們混淆了國家與國家之間以權利義務關系為特征的國際立法過程與個人依所立法律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從事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而成為該國際法律關系主體這一事實。個人可以援引條約中“明確的無條件的不需國內(nèi)或其它補充立法”的規(guī)范作為權利主張的依據(jù),而在個人引用經(jīng)轉(zhuǎn)化的國內(nèi)法規(guī)范主張權利時,它的源頭仍在國際條約。況且,這一定義并不足以排除個人成為國際法主體的可能性。根據(jù)已生效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國于1996年5月批準)第153條規(guī)定,在國際海底區(qū)域?qū)嵭小捌叫虚_發(fā)制度”,為此公約第187條和附件六第38條還作了相應規(guī)定,允許個人和國家一道參加國際海底區(qū)域的勘探和開發(fā)活動,允許他們進入國際海洋法庭海底(爭端)分庭成為訴訟當事方。顯然,個人和國家嚴格遵照《海洋法公約》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進行開發(fā)活動,不能認為國家參加該開發(fā)活動是參加國際關系,而個人(法人)在相同情況下參加開發(fā)活動就不是參加國際關系,個人(法人)獲準成為國際訴訟當事方,他們就有主動開啟訴訟程序,實現(xiàn)國際法賦予他們的權利和承擔國際法可能加之的義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完全的國際訴訟能力,當然包括獨立國際求償能力。按照前述定義,此種情況下個人的國際法主體地位不應被否認。
有的學者從國際法律關系角度來定義國際法主體。葉叔良先生認為“國際法主體就是國際法律關系主體,也就是在國際法上享有權利(包括訴訟之權)和負擔義務和責任者?!保ㄗⅲ豪詈婆啵骸秶H法的概念和淵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頁。)李浩培先生則指出,“國際法主體是其行動直接由國際法加以規(guī)定因而其權利義務從國際法發(fā)生的那些實體”。(注:黃炳坤主編:《當代國際法》,廣角鏡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33頁。)這一概念非常靈活,它繞開了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參加者的定勢要求,直接以國際法的有關規(guī)定判斷何為國際法主體。這一概念即包括了傳統(tǒng)的國際法主體如主權國家又能容納二戰(zhàn)后逐步確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地位,同時也不排除直接由國際法所調(diào)整的某些特別關于個人的法律關系中個人成為國際法主體的可能性。例如,國際組織與其雇員關于勞動合同的糾紛都是由相應的行政法庭來解決的,法庭在判決中只能依據(jù)國際法包括國際組織的內(nèi)部“行政”管理法來處理案件。雇員與國際組織的勞動合同關系已經(jīng)脫離了所有國家的管轄權,直接成為國際法調(diào)整的內(nèi)容,雖然這種關系類似國內(nèi)法上的勞動法律關系,但事實上它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國際法律關系,而雇員作為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無庸質(zhì)疑的。
三
從國際法律關系角度看,個人作為國際法主體必須能夠直接承受國際權利義務。個人能夠直接承受國際法上的義務在紐倫堡軍事法庭審判中明白無誤地確立起來。該法庭指出,“……國際法對于個人和對于國家一樣,使其負擔義務和責任,這點久已為人們所承認,……另一方面,《憲章》的精神是,個人負有其在本國所加服從之上的那種國際責任,違反戰(zhàn)爭法規(guī)的人,在其依照國家授權行動的時候,如果國家授權越出國際法所定的權限者,不得享受豁免”。聯(lián)合國大會于1946年12月11日通過第95(1)號決議,肯定了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其判決體現(xiàn)的原則。二戰(zhàn)以后,聯(lián)合國參予制定了關于國際犯罪的公約,并積極編纂《危害人類和平與安全罪法典》。最近建立的專門性國際刑事法庭正審理波黑戰(zhàn)爭中違反國際法應負國際刑事責任的個人,判決了一批戰(zhàn)爭罪犯,重申個人可對國際法直接承擔義務的立場。
- 上一篇:國際私法得利研究論文
- 下一篇:信訪局年終工作總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