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私法得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4 11:48:00
導語:國際私法得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許多學者認為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隨意性,威脅了法律適用的確定性、穩(wěn)定性、可預見性和一致性。據(jù)此,筆者確定了在不當?shù)美蛇m用選擇過程中應以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為基礎,并通過列舉限定的幾種連接因素,及制定依法選擇的順序規(guī)則的方式加以限制,再輔之以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關鍵詞]不當?shù)美蠲芮新?lián)系原則,國際私法
解放以后,新中國的國際私法走上了一條坎坷不平的發(fā)展道路。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國內(nèi)經(jīng)濟與國際經(jīng)濟的銜接及國內(nèi)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也必將加快,從而必然會加強我國國際私法與國際社會的普遍實踐同步發(fā)展的態(tài)勢[①].借鑒國外相關法令,國際慣例,并結合我國國情,在立法上創(chuàng)設一些國際私法的條文,進行從無到有的研究,是提升我國國際私法水平的捷徑。在此,本文參考國外相關立法和學理研究,嘗試探討在國內(nèi)尚屬空白的國際私法上的不當得利問題。希望拋磚引玉。
一。不當?shù)美耪?/p>
不當?shù)美醋粤_馬法,雖然羅馬法上并沒有概括的不當?shù)美拍睢!妒矸ā返?條規(guī)定,果實落在鄰人的土地上,果樹的所有人有權將其取回[②].后來,大法官創(chuàng)立了“請求返還之訴”,以此來保護丟失東西而要求取回丟失物的權利人的利益,后世法學著作概括羅馬法這一精神,稱其為不當?shù)美鸞③].
在我國,不當?shù)美蔀橐豁棯毩⒌膫ㄖ贫龋怯伞睹穹ㄍ▌t》確立的?!睹穹ㄍ▌t》第92條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睋?jù)此,不當?shù)美侵笩o法律上的原因而受益,致使他人受到損失的事實[④].
不當?shù)美臉嫵梢兴膫€,首先是取得利益,即當事人一方獲得利益。此利益以能用金錢價值衡量者為限[⑤].表現(xiàn)形式通常有財產(chǎn)利益的積極增加和消極增加兩種。其次是致人受損,指因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到財產(chǎn)損失,既包括積極的損失也包括消極的損失。第三個要件是因果關系,即取得利益與受到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理論上有直接因果關系和非直接因果關系之爭。我國《民法通則》所采意見應為非直接因果關系[⑥].最后一個為無法律上的原因,既缺乏取得利益的法律上的原因,但非指權利或財產(chǎn)的取得沒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⑦].
大陸法系對不當?shù)美膭澐质加趭W地利人WILBURG.他將不當?shù)美麆澐譃榻o付的不當?shù)美头墙o付的不當?shù)美G罢甙ńo付原因自始缺乏,給付目的未能達到和給付目的消滅等情況;非給付的不當?shù)美ɑ谑芤嬲叩男袨椋ò聦嵭袨?,法律行為,?zhí)行行為)的不當?shù)美诘谌诵袨榈牟划數(shù)美?,基于受損失者行為的不當?shù)美?,基于事件的不當?shù)美突诜梢?guī)定的不當?shù)美鸞⑧].
二。不當?shù)美蓻_突的表現(xiàn)及國際私法上的識別
各國對不當?shù)美牡匚缓托再|(zhì)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對不當?shù)美姆梢?guī)定也就不盡相同。有些國家(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在民法中以專門章節(jié)規(guī)定不當?shù)美怪蔀橐豁棯毩⒌拿穹ㄖ贫?;另外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將不當?shù)美?guī)定在“準契約”中,將其與其他請求權并列;英美法系國家雖然沒有專門的不當?shù)美贫龋樟恕皳p人而利己乃違反衡平”原則,對不當?shù)美枰跃葷鶾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國際私法上不當?shù)美姆蓻_突,主要包括:[⑩]
㈠原因關系上的沖突。
羅馬法創(chuàng)制不當?shù)美V訟,完全基于物權行為獨立性的理論。德國繼承了羅馬法,創(chuàng)立了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并以此為不當?shù)美l(fā)生的原因。而英美法系不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他們認為不當?shù)美l(fā)生的基礎是契約,將其視為契約的補救措施之一。
㈡應用范圍上的沖突。
法國人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認為物之所有權轉移取決于當事人之間契約的效力,當契約不成立或無效時,受益人之已受利益其所有權仍在給付人一方,此所謂所有權的復歸。這里不需要不當?shù)美贫鹊拇嬖?,即給付人可以直接憑所有權請求返還原物。而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德國,則允許給付人以不當?shù)美麨榛A請求保護。
㈢成立要件上的沖突。
不當?shù)美某闪⒁匀〉美鏋橐?。英國法上的“受益”一般僅限于財產(chǎn)金錢或勞務,而德國則主張包括知識產(chǎn)權和期待權。
對于因果關系要件,德國民法傳統(tǒng)理論主張限于直接因果關系,使受到損失的人不能向取得利益的第三人請求返還其所得利益[11].我國臺灣地區(qū)也是如此。而我國大陸則采納非直接因果關系。
㈣受益人返還利益的范圍上的沖突。
大陸法系區(qū)分受益人的善意和惡意,受益人不知沒有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他人利益致他人受損的,為善意,其返還范圍為原物以及由原物取得之其他利益,所受利益不存在的,免負返還義務,即只返還現(xiàn)存利益。反之,明知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利益的受益人為惡意受益人,其取得利益,不論是否存在,應當全部返還。而英美法則沒有這種區(qū)分,如在確定受益人的獲益時,他們采取的是復雜的主觀方法和客觀方法,其中主觀方法占重要地位,即認為此返還物品的價值要根據(jù)具體特定的情況而分別確定。
要解決不當?shù)美姆蛇m用沖突問題,勢必還要先解決另一個國際私法上的問題-識別。
識別是指在適用沖突規(guī)范時,依據(jù)一定的法律觀念,對有關事實構成作“定性”或“分類”,將其歸入一定的法律范疇,并對有關的沖突規(guī)范進行解釋,從而確定應適用哪一沖突規(guī)范的過程[12].同理,對不當?shù)美M行識別,也就是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或觀念,對不當?shù)美氖聦嵾M行法律上的分類以及賦予法律特征,同時對有關不當?shù)美臎_突規(guī)范進行解釋,比如,將不當?shù)美R別為專門的不當?shù)美贫?,或是識別為準契約,準qq,或非法律行為而生之債等等。
對于識別的依據(jù),有法院地法說,準據(jù)法說,分析法學與比較法說,個案識別說,兩級識別說,功能定性說,折中說[13]等,其中法院地法為通說。有學者提出了“自體識別說”[14],筆者深以為是,就此以“自體識別說”對不當?shù)美M行識別,表述如下:
對不當?shù)美姆诸?,依法院地法;對管轄權?guī)則的識別依法院地法;對與不當?shù)美嘘P的沖突規(guī)范的識別依沖突規(guī)范所屬的法律體系;如果依上述標準不能恰當?shù)亟鉀Q識別問題(比如依法院地法識別而法院地法中無不當?shù)美@一法律概念),則依與案件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法律制度來識別。
三。不當?shù)美姆蛇m用的現(xiàn)狀
如前述,正是由于世界各國對不當?shù)美牡匚缓托再|(zhì)的認識不同,導致對不當?shù)美姆梢?guī)定也不盡相同,國際私法上不當?shù)美姆蛇m用沖突也就不可避免。
- 上一篇:國際法發(fā)展新趨勢論文
- 下一篇:國際法主體地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