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問題研究
時間:2022-02-18 10:36:31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相關的文獻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師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面臨很多壓力。改善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不僅要創(chuàng)造關愛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更要從收入分配、學術評價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拓寬青年教師的成長空間,幫助他們從容面對生活。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研究綜述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高校教師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青年教師逐漸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據有關方面統(tǒng)計,我國現有青年教師90萬人左右,占全國高校教師總比例60%以上[1]。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知名媒體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了充分的調查性報道,學界采取多種抽樣調查方法,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了研究探討。本文綜合媒體的調查性報道和學界的研究現狀,分析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問題。
一、經濟收入相對較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把經濟收入作為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高低與生存狀態(tài)好壞的重要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師的收入在逐步增長的同時,出現明顯的分化現象。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占到總人數的85.9%。這份調查涉及全國84所高校教師,超過13萬個樣本。相對于這樣一個知識密集型和人力資本高投入型群體,高校教師現有收入非常缺乏競爭力。多數高校青年教師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結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前幾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由于生活壓力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師不得不從事各種兼職,以代課、培訓、承攬項目等方式貼補家用,甚至有14.2%受訪者以兼職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有研究表明,對生活的滿意度方面,青年教師在收入水平方面認為比較滿意的為11.11%,認為非常滿意的為0,認為不太滿意的和非常不滿意的共有48.89%[2]。不僅如此,高校青年教師還存在收入分化現象,學術地位高職稱高的青年教師與低職稱的青年教師之間差距在不斷拉大;不同學科專業(yè)背景的青年教師的收入也存在差距,自然科學學科專業(yè)背景的青年教師的收入一般比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教師收入高。其原因在于:各高校相繼實施崗位津貼制度,教師的收入與職稱、工齡、教學科研工作量等指標掛鉤。獲取同級別項目課題,自然科學研究經費及其學校獎勵配套遠大于人文社會科學等。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課題組在對北京市高校引進人才“就職原因”的調查發(fā)現,引進人才選擇高校工作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別是“研究條件”“教師地位”“發(fā)展空間”,而在十幾個選項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工資收入”,由此可見教師群體最不看重的是經濟收入。但耐人尋味的是,在對“離職原因”的調查中,“收入太低”又成為高校教師離職的第一原因??梢缘贸鲞@樣一個矛盾的結論,高校教師最不滿意的是收入,但最不看重的也是收入。有學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師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青年教師疲于奔命,從而大大降低了生活滿意感,必然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準,最終也會妨礙到學生的成長發(fā)展[3]。
二、住房困難
住有所居,安居樂業(yè),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千多年前詩圣杜甫的希冀,今天仍在攪動著人們的生活。青年教師存在“受教育年限長、無積蓄、收入低、處于婚育期”等特點,造成一方面急需購房安家,一方面卻無力購買商品房的尷尬局面。而高校實行十多年的住房改革后,也已沒有福利房源可供給青年教師。為穩(wěn)定教師隊伍、方便教師生活工作,大多高校提供了單身宿舍或臨時周轉房。然而由于沒有后續(xù)解決辦法,臨時周轉房難以流轉,出現了青年教師想改善居住條件無法改善,學校想騰空周轉房難以騰空流轉的局面[4]。商品房價過高、周轉房“租”而不轉。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高校青年教師不具備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購買和租住條件,而昂貴的商品房又無力購買,高校青年教師成為真正處在社會的“夾心層”[5]。這一現象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和省會中心城市尤為突出。有學者對北京市18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顯示,32%的教師煩惱的是住房條件差,更有48.8%的教師認為自己最煩惱的事情就是買不起房子[6]!2014年前后,共青團北京市委課題組,對在京普通高等學校中35周歲以下的26781名專任教師、行政以及教輔人員(不包括后勤和校辦產業(yè)等機構中的工勤人員和其他人員)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住房困難是青年教師們面臨的最主要困難,60.0%的受訪者表示房租和房貸是最大的開支項目[7]。以河南省會鄭州為例,當地高校很多普通青年教師住筒子樓(大部分是學生宿舍改造的)。不少青年教師一家三口擠在一間房子里,加上父母來照顧年幼的子女,連個備課的地方都找不到[5]。為每天的柴米油鹽奔波的青年教師,面對飛升的房價只能“望房興嘆”。有的青年教師因為住房困難產生自卑心理,嚴重者乃至影響到個人身心健康,這一現象還不少。
三、工作壓力較大,人際交往失諧
青年教師在高校中處于弱勢地位,事業(yè)剛剛起步,工作一項都不能落伍,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吨袊咝G嗄杲處熣{查報告》顯示,作為近九成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知群體,高校青年教師是高壓人群。72.3%的受訪者直言“壓力大”,其中36.3%的人認為“壓力非常大”。壓力源主要包括職稱評定難度大、經濟收入相對偏低、住房問題和沒有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并且在低職稱教師身上反映更加明顯[8]。職稱評定難度大是造成青年教師工作壓力山大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數高校把專業(yè)技術職稱晉升與申請課題的數量、檔次、出版的專著等“量化指標”進行直接掛鉤。眾所周知,青年教師沒有什么話語權,承擔高校大部分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疲于應付學校各部門的任務和各種考核指標,自己用于獨立科研的時間根本就“不夠用”。即便有一些時間,盡管曾經受過良好的科研訓練,在工作、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科研經驗,但是普通青年教師要獨立爭取到高級別科研項目十分困難。高校學術資源分配的行政化、官僚化,使擁有關系資本、權力資本、學術資本的教授很容易拿到高級別的課題項目。同時,依托于掌握豐富資源的“學術權威”有社會關系的,或者與權力者走得很近的青年教師很容易獲得科研項目和發(fā)展機遇,進而獲得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和提升平臺,優(yōu)勢資源向這些“優(yōu)勢”青年教師累積,使其變得“越來越好”,而那些只甘于科研或教學、不擅長搞關系、缺乏相關資源的普通青年教師,則很難獲得機會和空間,只能在資源獲取的鏈條之中“窮者愈窮”,只能在各種競爭激烈的項目課題中力爭上游。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內科研資源配置強者越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7]。在人際交往方面,高校青年教師也面臨頭痛的問題:人際關系失諧。高校青年教師人際交往對象最多的是學生。平時的教學任務較重,遇上雙休日、節(jié)假日,除了騰出時間陪伴家人外,基本上都耗在寫論文或者做課題上,參加社交活動很少,參加各類學術會議的機會也不多。在社交朋友圈上,基本上是以同學和同事為主,這兩個群體維系著青年教師的關系紐帶。此外,部分青年教師或因為個性突出,自尊心較強,不愿依附和屈從人;或因為情商不佳,接人待物較為刻板,不善應酬等因素,這些是造成青年教師人際關系失諧的重要原因。
四、職業(yè)認同狀況
高校教師群體有獨特的精神追求和社會責任,他們的職業(yè)認同對于高等教育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有研究顯示,高校青年教師很關心自己的勞動和尊嚴能否獲得社會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在職業(yè)滿意度上,對高校教師這一職業(yè)本身的社會聲望的主觀評價是正面的。但是,有很多青年教師在歸屬感和自身價值實現的問題上,對自己的工作歸屬感不夠強,對學校的管理認同度不高[9]。其原因與教師這一職業(yè)本身沒有關涉。有研究表明,專業(yè)興趣與發(fā)展、職業(yè)愛好、經濟收入、社會認同等,是影響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專業(yè)發(fā)展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工作壓力越小,青年教師工作滿意度就越高;個體對壓力的承受力越強,工作的滿意度越高;學習交流、深造的機會越多,工作滿意度越高;讀書學習時間越長,工作滿意度越高;職稱晉升越快,工作滿意度越高。至于社會普遍比較關注的住房問題如租房或購房,住房的面積等,對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影響并不顯著,但青年教師對住房的滿意度則與工作滿意度明顯相關[10]。從總體上來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認同度和幸福指數隨職稱和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其中,助教幸福感最低,他們最滿意的是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最不滿意的是個人價值實現程度,這反映出他們目前所處的狀況與奮斗目標的差距。講師最不滿意的是物質生活條件,其滿意度是各類人群中最低的。研究表明,對物質生活條件最為關注的是31-40歲的高校青年教師群體,這說明31-40歲青年教師面臨的生活壓力最大。高校青年教師對職業(yè)本身的社會聲望的認可度較高,反映他們不滿足自己工作生活現狀,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當個人價值與期望目標相沖突時,有的教師的價值天平開始發(fā)生傾斜,乃至產生職業(yè)倦怠感。有研究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師心理資本整體水平較高,但是職業(yè)倦怠處于中等嚴重程度。年齡越大,職稱越高,承擔的工作量越大,感受的工作壓力就更大,更容易疲憊,在工作中也可能采取消極、冷漠的態(tài)度[11]。
五、結語
從上面綜述的情況可知,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屬于高等學校的弱勢人群,面臨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壓力。青年教師因入職時薪酬低、職稱低,為減輕生活壓力而千方百計在本職工作之外尋求生財之道,無疑影響高校青年教師未來的成長潛力和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者認為,應該正視青年教師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訴求,關心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國家和地方政府、高校、社會等方面要多措并舉,不僅要創(chuàng)造關愛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更要從收入分配、學術評價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拓寬青年教師的成長空間,幫助他們從容面對生活。對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問題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省會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師研究較多,對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師研究較少;對重點大學青年教師關注得多,對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師關注得少;缺乏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層次高校不同群體的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問題的比較研究和綜合分析等。這些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探索。
作者:王丹慧 單位:南華大學
參考文獻:
[1]牛角.中國有90萬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三低[N].新文化報,2016-01-11(3).
[2]楊萍.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調查與研究[J].三峽論壇,2014(2):134.
[3]李軍松.高校青年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調查與分析———以天津地區(qū)高校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4):131.
[4]王洪龍.高校青年教師住房安置問題探析———以煙臺等中等城市高校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3):58.
[5]周錦安.高校青年教師住房問題的探討[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5):185-186.
[6]彭曉月.北京地區(qū)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與激勵效果調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8):5.
[7]諸葛亞寒.高校“青椒”坐冷板凳擔大事業(yè)[N].中國青年報,2015-05-11(5).
[8]程接力.高校青年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的校本研究———基于北京某“985工程”大學社科院系的調查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2013(3):75.
[9]徐曉明,劉靜,邊超.高校青年教師生活狀態(tài)、發(fā)展狀況及利益訴求調查與對策研究[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4):59-60.
[10]高鸞.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94所高校青年教師的抽樣調查[J].復旦教育論壇,2015(5):77-78.
[11]汪明.高校青年教師心理資本、職業(yè)倦怠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5(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