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箏教學審美教育理念分析
時間:2022-10-07 10:58:04
導語:高校古箏教學審美教育理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古箏是我國民族樂器中具有獨特音樂魅力的樂器,傳統(tǒng)審美價值較高,能夠帶給人美的音樂享受。伴隨物質生產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精神享受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古箏藝術就對人的精神陶冶有很好的效果?,F階段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因而在高校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明確要求。文章介紹了古箏藝術的美學特征,闡述了在高校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對具體實施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古箏教學;美學特征;審美教育
近年來,伴隨各國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我國古箏藝術逐漸走向世界,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古箏具有音域寬廣、音色優(yōu)美、表現力豐富等特點,給人一種純正典雅的氣質。古箏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在我國,發(fā)展至今天,其風格流派、結構樣式、演奏技巧等都歷經了無數次的變革,經過歷史打磨和檢驗的古箏藝術,至今已經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審美教育是當代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古箏教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高校古箏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有助于學生理解古箏彈奏技巧,同時也能帶給學生美好的精神享受[1]。
一、古箏藝術的美學特征
(一)鮮明的地域特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箏廣泛流傳于秦地,并大受歡迎,后逐漸向山東、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發(fā)展。在不同的地域風格、政治背景、語言等的影響下,古箏在各地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魅力。例如,山東古箏風格典雅古樸,搖指明快干凈,聲音清脆響亮,大拇指勾弦力道剛勁,聲音好似珠玉在盤,常與山東琴書結合表演;河南古箏活潑明快,聲音粗獷高亢,喜用強弱鮮明的搖指風格,拖音連綿,與民間說唱或是戲曲搭配為最多;浙江古箏風格秀美,旋律幽柔婉轉,右手彈奏比較輕柔,節(jié)奏明快且音色清雅;潮州古箏獨奏較多,右手勾搭或連勾技法下音色柔美,旋律華麗奔放、清新靈動;客家古箏可以獨奏,但也經常和三弦、洞簫、琵琶等組成合奏,滑音較多,意趣豐富高雅,韻味悠長[2]。(二)悠長的意蘊表達。古箏藝術講究意蘊美,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樂曲《高山流水》既描繪了壯麗氣勢下的巍峨高山,又給人一種流水潺潺、清風拂面的清新柔美之感。描寫高山時,低音區(qū)拍弦和雙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的結合,表現了雄偉高山直入天際、奇山異石連綿起伏的壯麗景色,同時也伴有爛漫山花和蒼翠古木,氣勢雄偉。而流水部分通過刮奏和同度按弦、拍打顫弦并著力等技法,展現飛流直下的瀑布和潺潺流水。旋律的起始部分優(yōu)雅緩慢,仿佛聲音是從深山中而來,將人帶入高山之巔;繼而再用泛音烘托氣氛,將思緒引到千年以前,在巍峨高山與輕盈流水交織中感受音樂情緒的起伏。一曲完畢,各情景之間完美融合下的,箏曲的優(yōu)美韻律讓人回味無窮。(三)題材豐富多樣。我國各地古箏藝術的題材豐富多樣,有的展現文化風俗,如《鬧元宵》《慶豐年》等;有的取材大自然,創(chuàng)作者借景抒情,如《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有的歌頌英雄豪杰,如《霸王卸甲》等;有的表達思念之情,如《秋夜思》《夜深沉》等。豐富多樣的題材為古箏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不同地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音樂風格又反作用于自然風貌、民族特色、風俗文化等,以古箏為載體,將其中的內涵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四)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古箏作為我國傳統(tǒng)樂器,很少運用直白的表現方式,或是寄情山水,或是借物言志,喜歡從側面展現真情實感。例如,樂曲《漢宮秋月》的開頭部分聲調由高到低,宛如深宮女子悠長的一聲哀嘆,描繪出一幅伊人幽影孤獨徘徊于深宮中的景象;緊接著時而出現短暫休止,好似女子愁上眉頭,讓聽眾也有一種凄涼憂郁之感。再如《梅花三弄》,全曲借助梅花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對比鮮明的形象,展現了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質,實際上也就是借助梅花歌頌潔身自好、品節(jié)高尚的人。(五)審美發(fā)展與時俱進。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古箏藝術發(fā)展也跟隨時代腳步不斷吸收新鮮元素。如在傳統(tǒng)古箏音樂中可以融入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流行原素,以此創(chuàng)造符合人們喜好和需求的現代箏曲;也可以將古箏與西洋樂器融合,混搭出不一樣的音樂風格,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音樂美感。
二、高校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理解古箏作品。古箏藝術是各種音樂理論知識與古箏彈奏技巧緊密結合的一門藝術,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特有的美學特征和感情。在演奏時,需要學生運用敏銳的感知力,對作品感情產生同理心,進而深刻詮釋作品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學習《昭君怨》時,起始時節(jié)奏緩慢,凸顯哀婉的情緒,給人一種左右徘徊、纏綿悱惻之感;后半部分速度突然加快,仿佛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要控訴自己的滿腔積怨。高校在平時的古箏課堂上就要促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在欣賞不同類型古箏曲的同時感受情緒的變化與發(fā)展,并在實踐中掌握不同情緒表達所需要使用的技巧,以此提升學生對各類型作品的理解和認知。(二)審美教育促使素質教育更加完善。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還能引導學生建立更加多樣化的審美體系,樹立更加遠大的學習目標,深化自身對古箏美學的認知[3]。(三)審美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和熱情。高校古箏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內心感受古箏藝術的魅力,以此激發(fā)學生對古箏主動探索學習的欲望,進而真正提升對古箏技巧和相關文化的理解。古箏學習與審美教育是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古箏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內心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而學生審美能力提升了,學生在古箏演奏中也能更加自然地表現作品的內涵與意境。將這兩者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的過程中才能更加積極地去探索美、創(chuàng)造美。有了自主學習的勁頭,學生在古箏學習時才能精益求精,不僅表達出作品所要求的情感和內涵,還能根據作品的特色風格進行個性化的處理,融入更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高校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理念的應用策略
(一)教師予以對比性的示范。音樂藝術是一種比較抽象的藝術,尤其是情感表達方面,很多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高校古箏教學課堂中,演奏者通過勾弦、撥弦、按弦等技巧,表達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強弱,這些演奏時的外化表現與審美教育融合在一起,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演奏姿態(tài),坐姿應該端莊優(yōu)美,手臂要自然放松,腕關節(jié)要靈活。古箏彈奏中,大多都是以腕關節(jié)帶動手指尖發(fā)聲,作品情緒不同,彈奏的技巧和姿勢也不相同。例如,振奮人心的曲子指尖力道要強一些;情緒層層遞進到高潮的曲子,要使用振幅大、頻率高的顫音;抒情的曲子常用振幅小且均勻的顫音;又如,大指和食指搖指時,常根據曲子情緒的需要或快或慢、或強或弱。教師將審美教育融入古箏教學時,一定要給學生正確的示范,或是將一首曲子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彈奏,在對比性的示范中帶領學生認識、感受的音樂效果,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審美體驗,以此豐富學生的音樂思維和想象力[4]。(二)豐富古箏藝術實踐。審美能力必須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得到較大的提升,以往高校教師常常采取“回課”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練習效果和彈奏水平。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出現怯場、緊張、慌亂等現象,以至于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實際水平。鑒于此,除了課堂上的演奏練習、檢查之外,教師還需為學生尋找更多的機會進行藝術實踐,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鍛煉演奏能力,提升審美表現能力?;蚴抢们榫辰虒W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將學生帶入作品的意境中,感受古箏藝術帶給人心靈上的啟發(fā)和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利用休息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古箏現場演奏會,近距離感受優(yōu)秀演奏家的美學表現和彈奏技巧,在鑒賞中審視自身,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引導其認真思考、積極改正。(三)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古箏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在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力量在推動古箏不斷發(fā)展。因此,教師需要深度解析古箏文化,對于古箏的起源、發(fā)展歷程、風格流派、知名古箏演奏家、經典曲目等,都要進行詳細介紹,以此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古箏的內涵,感悟作品的情感,進而提升整體的表現力。此外,因美學涵蓋范圍甚廣,古箏藝術往往與文學、詩歌、美術、舞蹈等方面具有關聯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引入其他門類的知識,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校古箏教學不應該只是重視技巧的提升,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悟美、表現美的能力。古箏是一門表現情感的藝術,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情感表達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學理念,能夠教會學生感悟更加深刻的音樂之美,兩者之間彼此促進,學生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技巧與情感?,F如今,我國正大力提倡審美教育,教師的教學理念應當及時跟上時代步伐,帶領學生以一種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審美教育,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進而更好地將其運用于古箏作品的表達中。
參考文獻:
[1]閻小琦.高校古箏教學創(chuàng)新及有效性提高策略[J].北方音樂,2018(24).
[2]張心心.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北方音樂,2018(21).
[3]丁晨,王志軍.古箏藝術的傳播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導向作用[J].黃河之聲,2018(14).
[4]劉溪.高校古箏小組課授課教學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17(9).
作者:周倚帆 單位:湖南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