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感恩教育及問題分析

時間:2022-08-09 11:32:11

導語:高校學生感恩教育及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感恩教育及問題分析

摘要:感恩是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他人給自己的方便與恩惠發(fā)自內心地認可,并意愿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但是,感恩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知恩、記恩、報恩乃至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作為高校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健康心理,而且能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心、生命意識,還有利于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他們與社會和諧相處。

關鍵詞:高校學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所有其他美德之源”(西塞羅)。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特別注重知恩圖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羊跪乳,鴉反哺”等佳句流傳千古。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特別是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就是對國感恩,“敬業(yè)”是對社會的感恩,“誠信”“友善”是對周圍人的感恩。由此可見感恩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培育的過程中有著重要意義。對大學生實行感恩教育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助于他們人格進一步完善。

一、感恩相關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一)感恩恩,惠也。恩者,仁也。因為有心,所以感恩。恩具多種詞性。名詞,指恩惠;形容詞,指恩愛;動詞,指恩惠,加恩。感恩是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情感。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關于感恩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廖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在中國的儒家經典著作中關于感恩的準則比比皆是:從所謂的“三年之喪”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謂的“人禽之別”;從孟子的“明人倫”到張居的“感恩圖報,當有激于衷矣”等等,儒家文化把感恩思想作為人們根本的道德準則?!掇o海》認為,感恩是“人得到幫助之后對他人產生的一種感激和愛戴之情?!苯F代,我國教育界對于“感恩”的解釋也不盡相同,但是陶志瓊教授定義的“感恩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盵1]得到了大多數的認可。(二)感恩教育。本文認為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充分利用一些既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對受教育者進行知恩、記恩、報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首先應該是“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還是一種深化的“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應該是一種“以靈魂喚醒靈魂”的人性教育,最終實現“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對于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個體的自身發(fā)展、增強社會的信譽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感恩的對象

關于感恩的對象的概括和總結中,張桂全教授根據對自身發(fā)展有利因素把感恩的對象概括成兩大類,如圖1。由此可見,感恩的對象很多。在主體性存在中,我們往往只對父母、老師、親戚朋友的恩惠表示感謝并回報,對于團體或者群體的幫助或者恩情卻容易忽略,這體現到現實就是人們普遍缺乏集體觀念,集體榮譽感薄弱,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除了主體性存在之外,我們應該圖1感恩對象的構成感恩的對象還包括非主體性存在,比如我們的地球、空氣、水、陽光等等,沒有這些自然資源我們的生命都不復存在,還有人類發(fā)明的交通工具、信息工具等等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多姿多彩。

三、學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而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有力的“切入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受到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施教者自身的感恩素質、課程設計的合理性等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一)感恩教育目標模糊。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教育目標為指向的,所選擇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也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服務的,感恩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很多高校對于感恩教育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導向,也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這就導致了學校的教育者在開展感恩教育時沒有科學的規(guī)劃、合理的時間安排,也沒有動態(tài)的調試,使得感恩教育變成一塊“雞肋”。(二)學校感恩教育內容存在問題。1.感恩教育內容泛化近幾年,“感恩”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任何事情只要跟感恩沾上邊,都會變得“高大上”了,實施感恩的對象也會受到大家的追捧、尊敬、愛戴,甚至會得到實質性的回報。學校教育在實施感恩教育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并沒有根據學生的發(fā)展要求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挑選,把感恩當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裝,不分性質,不分對象,不分場景,把一切救助行為都納入感恩教育的教育內容中,把一些作為普通學生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也納入到感恩范圍內,造成了感恩和感恩教育的泛化和擴大化,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2.感恩教育內容空洞很多高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感恩課程,只是在思政教育課時安排中抽出幾個課時對學生集中進行感恩教育或者在日常的思政課堂中穿插實施感恩教育。教育的內容大多數是目前具體的社會熱點感恩事件、歷史記載的感恩典故來激發(fā)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現實性、親切感、沖擊力不強,脫離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道德需要,不能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難以在大學生心中產生共鳴。(三)感恩教育方式存在問題。1.感恩教育方式簡單化、形式化。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感恩教育方式還是以課堂單向傳授和主題班會為主,形式單一、內容枯燥、說教色彩濃重,缺少實質性的引導。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交流互動的機會和時間較少。這種單方面的灌輸和講解忽視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心理,學生的代入感較差,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近幾年的感恩教育中也開展了一些課堂以外的各類感恩活動,比如觀看視頻、分組討論交流、組織義工和志愿者等等,但是組織者和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機械地等同于各式的學生活動,缺乏實效性和長期性,只注重形式卻忽略了精神內涵,學生往往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完成這些事情,活動后他們的思想并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轉化,后續(xù)動力明顯不足。2.感恩教育方式“悲情化”傾向。教育者在實施感恩教育時,往往把感恩教育變成煽情的感恩表演,教育者通過煽情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動不以。但是,感動不等于感恩,一時的感動也無法轉化為穩(wěn)定的感恩品質。感恩作為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愉快的心理體驗,不是一定要通過催人淚下的悲情渲染才能感染人,它是一種自然感情的流露,是真情實感的迸發(fā),不是靠煽情就能達成的。(四)感恩教育效果反饋不佳。由于感恩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問題,這就導致學校感恩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感恩認知、感恩行為、感恩反思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問題和思維的誤區(q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感恩認知不高。(1)對父母不懂孝道。古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的影響甚至比學校的影響更持久更深遠。目前,高職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一出生開始,身邊就圍繞著各種關心愛護他們的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把他們視為掌上明珠,有求必應。從入學開始,父母大包小包把他們送到學校,找到寢室,鋪好床鋪,安排妥當才依依不舍離去,周末有時間還不辭辛苦跑到學校探望。但是這些嬌生慣養(yǎng)的學生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關心愛護當作理所當然,更不懂得何為孝敬和回報。(2)對學校牢騷滿腹?!耙蝗諡閹?,終身為父”,尊師重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學校是教育學生成才成人的重要基地,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是學生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和榜樣。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學校在校園環(huán)境和師資建設上投入不少,老師們更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上學受教育歸為“商品交易”,認為老師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是他們的工作職責,不遵守校紀校規(guī)和課堂紀律,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果實,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反而對老師的耐心教導表現出反感、厭煩;上課遲到早退、曠課,課堂上玩手機、吃東西、睡覺,無視老師的存在;甚至有學生把自己學業(yè)的成功歸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把缺點不足退給學校和老師,對學校和老師牢騷滿腹,不僅損害了教師的社會形象,也對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造成了極壞的影響。(3)對社會人情冷淡。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誘惑頗多,使得一些高職學生心靈空虛,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冷漠、自私、責任感缺失,回報意識差。部分貧困生在校期間享受過國家助學金或是社會各界的資助,但是卻很少有人想到要對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真誠的說聲謝謝,更有少數人錯誤的認為自己貧困,就理所應當得到資助。還有些學生在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yè)后,畢業(yè)后卻為了面子羞于提及,甚至故意拖欠助學貸款。2.感恩行為失當。學生在擁有感恩意識后,想要把它轉化成感恩行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如何正確、合理地感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部分學生為了報恩,盲目做出一些感恩行為,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感恩效果,反而會給自己或者施恩者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有些貧困生在接受了資助之后,不是認真刻苦學習用好的成績來回報資助人,而是對資助人痛哭流涕甚至下跪;學生畢業(yè)為感謝老師,跟風跪謝師恩或送禮金以及舉辦謝師宴,以至于很多高檔禮品店和餐飲酒店,每到學生畢業(yè)前夕,就大搞活動,這種感恩方式既不符合老師的為人師表,更是丑化了老師形象污染了社會風氣。3.感恩反思局限經過學?;蛘呱鐣?、家庭的共同努力,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感恩方面的缺失,也在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但是由于對感恩的理解過于片面或者是學校在實施感恩教育時存在不足,導致他們的感恩反思具有一定局限,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感恩對象局限。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在這里所講的恩情也并不是單指某一個具體事件所產生的施恩者與感恩者之間的情感,而是“聯結大到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良好紐帶”。現在的很多學生在這一方面認識存在局限,他們片面地認為只需要對自己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家人感恩,或者只需要對那些給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實質性幫助的具體對象感恩,而忽略了大自然對于我們的饋贈之恩、國家和社會對我們培養(yǎng)之恩、別人對于我們生活給予方便之恩等等。(2)感恩行為局限。一則很有名的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感動了無數人,在感恩風氣日益強盛的環(huán)境下,學生們各種感恩活動也層出不窮。他們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同學和朋友,但是由于對于感恩的理解過于簡單,他們的感恩行為多多少少也存在著一些局限:他們認為給父母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或者做一次家務、打一個電話就是報答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貧困學生在接受了國家或者社會力量的資助之后說一聲“謝謝”或者寫一封感謝信就是對他們的感恩。感恩并不是庸俗的私情義氣,也不是市場的等價交換。

四、做好感恩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明確感恩教育目標。要想提高感恩教育質量,教師就要明確感恩教育目標,讓學生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承擔社會責任,為其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明確感恩教育目標,首先要做好感恩教育引導,讓學生學會感恩,在生活中將心比心,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感受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給予他們的關愛,并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回報他們,最后達到感恩教育要求。其次要擴大感恩教育范圍,傳統感恩教育范圍較為狹窄,僅局限于周圍的人,這樣無法達到感恩教育目標,不能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利于他們思想道德的升華。通過教育范圍的擴大,學生對感恩有更好的認識,能夠積極回報他人、回報社會,為和諧人際關系建設提供有利條件。(二)豐富感恩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水平,教師要不斷豐富感恩教育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他們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豐富感恩教育內容,首先要細化感恩教育,讓學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如何去感恩,防止教育內容泛化,以確保教育質量,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提供幫助。其次要增加感恩教育的趣味性,在以往的感恩教育中,由于教育內容空洞,教育形式單一,導致感恩教育效果不佳。提升感恩教育的趣味性,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感恩的力量,從感恩中獲得更多滿足感,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三)優(yōu)化感恩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就要優(yōu)化感恩教育方式,具體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要拓展感恩教育形式,可以脫離理論教育課堂,讓學生到社會實踐中感受感恩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感恩意識,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另一方面高校要豐富感恩教育的精神內涵,不能將其“悲情化”,避免負面情緒,要讓學生感受到感恩活動的積極力量,努力參與感恩實踐,以達到感恩教育目的。(四)做好感恩教育反饋。感恩教育反饋結果非常重要,在開展感恩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反饋信息,調整好教育內容,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提升學生對感恩的認知,深入了解感恩內涵,用自身行動感染他人,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基礎。教師要轉變學生的感恩思想,拉進他們與學校的距離,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校,為學校增添榮譽,以達到感恩教育要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2]蔣學平.感恩教育三維模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10,12.

作者:孫小麗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