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變革理論及實踐

時間:2022-08-25 03:06:07

導語:農村金融變革理論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變革理論及實踐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以及城市金融和農村金融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差異,即土地抵押權限的不同,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為確保農村土地發(fā)揮社會保障功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在允許城市土地和房產進行抵押流轉的同時,大都限制農村土地和房屋的抵押流轉。在我國,雖然經過一系列法律的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一種用益物權的權能,已經可以在市場上作為特殊商品進行流轉,但流轉的形式主要是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多部法律仍明令禁止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這導致農村缺乏有效抵押擔保物,只能開展小額信貸業(yè)務,而小額信貸業(yè)務貸款額度小、利率高、期限短,無法滿足種養(yǎng)大戶和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的有效金融需求。因此,需要逐步修改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逐步放寬農村土地產權,逐步允許農村土地產權抵押,從而加快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fā)展。本文從理論分析、法律演變、存在問題三個角度分析農村金融與農村土地產權改革之間的互動關系,首先對農村金融、農村和農村經濟發(fā)展三者關系進行理論分析,其次回顧我國的演變和存在的法律障礙,然后剖析我國農村金融和農村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通過土地產權抵押改革拓寬農村貸款抵質押物范圍,從而促進農村經濟金融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議。

一、農村金融、農村與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理論關系

正如阿馬蒂亞•森的研究結論所強調的,權利剝奪、能力缺失是導致發(fā)展中國家貧富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1998)。發(fā)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資本尤其是貨幣資本相對缺乏,加上農業(yè)比較收益率相對較低,因此農村發(fā)展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資金、勞動力外流嚴重,金融抑制和資金缺乏問題已經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一大瓶頸,從而使農村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①。如何不斷增加農村生產的貨幣資本,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是重要因素。農村金融體系承擔著為農村生產融通資金、盤活農村生產經營的輸血功能,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也是制約發(fā)展中國家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農村土地產權改革通過增加土地產權的完整性和流轉程度,能夠提高農村經濟單位的有效需求,從而激活農村金融的作用。由于農業(yè)生產風險較大、農村中小企業(yè)、微型企業(yè)和種植大戶等缺乏啟動資金和抵押擔保物,最大的存量資產就是耕地、宅基地和住房,由于無法抵押,這些資產就只能是死的資產,無法變現,因此農村的有效金融需求也相對缺乏。而通過增加土地產權的完整性和流轉程度,則能夠將農村土地資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領域,從而獲得三種收益:一是提高土地的規(guī)模經營,減少因城鎮(zhèn)化、農業(yè)比較收益低、權利不明確不穩(wěn)定而帶來的拋荒、短期行為等問題;二是通過流轉(轉讓、出租、承包、入股、抵押)等能夠盤活農民的存量資產,使他們獲得產權轉讓的額外收入;三是通過擴大農村土地作為抵押擔保物的功能,能夠增強農民通過正規(guī)渠道獲得貸款的能力,從而豐富農村金融信貸模式,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農村經濟建設。我國正在進行的農村不斷拓展農村土地產權的邊界,既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也吸引了更多貨幣資本投入農村,從而帶動了農村經濟發(fā)展。由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Ⅰ:農村金融抑制是制約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提高農村金融效率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假設Ⅱ:農村有利于提高農村金融效率,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我們通過構建一個包含金融部門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采用加入公共資本存量影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證明農村金融、農村對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假設農村經濟實體有兩個部門,實物生產部門和金融部門,在金融部門中,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金融體系: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和商業(yè)金融體系,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是普惠型金融的重要部分,以政策性金融為主,商業(yè)金融體系以商業(yè)性金融為主。農村產出由消費C和儲蓄S決定,而農村總產出由資本存量、勞動力和社會公共資本共同決定:Y=C+S=AKαLβPξ(1)商業(yè)金融部門的作用在于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假定其轉化比率為θ,我們假設這一轉化比率的提高有賴于金融部門的工作效率λ。而政策性金融作用于特定的領域,即為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如對農林漁牧等基礎產業(yè)和農戶、婦女、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提供的信貸支持。具體而言,通過政策性金融所形成的資本水平可以采用社會公共資本來表示,這與商業(yè)銀行通過有效儲蓄所形成資本積累是不同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提升公共資本的能力來源在所有儲蓄中所占有的份額γ和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μ,由于政策性金融具有提供一定的福利性質,因此我們假設其工作效率是相對固定的。土地產權改革通過對農村商業(yè)性金融部門和政策性金融部門的疊加影響而作用于農村經濟發(fā)展。一是土地產權的逐步放寬和完善,能夠增加農村經濟單位(農戶、專業(yè)合作社、涉農企業(yè))的有效金融需求,并提高農村商業(yè)金融體系的轉化比率θ,從而提高私人資本積累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二是能夠提高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工作效率,從而增加社會公共資本的供給。農村社會公共資本對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體現在提供私人資本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上,如農村教育投資、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縮小城鄉(xiāng)地區(qū)差距等。產權制度是農村經濟中的基礎制度,清晰的產權界定有利于提高政策性金融的激勵效果,從而改進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工作效率,通過政策性金融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社會公共資本投資于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這印證了我們的假設Ⅱ,即農村產權改革能夠改進農村金融效率,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

二、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演變和法律障礙

居民資產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財產權(物權)有助于保障居民資產,提高社會的經濟福利和效率,對財產權的法律保護創(chuàng)造了有效益地利用各種資源的激勵(理查德•A•波斯納,1997)。波斯納認為個體具有自由處置財產并享有財產處置收益的權利,從而使得財產能夠在市場自由轉讓,發(fā)揮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把資源和財產從較低價值的用途配置到最高價值的用途,使財產增值,增加社會財富。同時,伴隨財產的自由轉讓,同類財產會向利用效益高的使用者集中,從而產生積聚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既實現了經濟效率,也使產權所有者能夠分享產權轉讓帶來的收益。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財產權和物權的范疇,發(fā)達國家對物權的界定大都兼顧了權利的全面性、排他性和可轉讓性。我國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也對物權(財產權)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guī)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蓖恋厥褂脵嗟盅簷嗑哂形餀嘈再|,屬于擔保物權的一種類型,指抵押權人不依賴土地使用權人的意志而實現的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處分,通過折價、變賣、拍賣、抵押等方式而使自己獲得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杜滿秀,2002)。

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我國農村土地權利的核心,是農民最重要的財產權,通過農村產權改革逐步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能夠提高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效益最大化,增加居民收入。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抵押等是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應有之義。我國1953年完成的,打破了封建租佃制土地制度,使得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七億多畝土地(冀縣卿、錢忠好,2010),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目標,初步實現了土地資源配置的公平性。1953年起進入農業(yè)合作社階段,合作社重新收回農民的土地,1956年開始,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由初級社大批轉向高級社(),建立起集體土地所有制。高級社的產權模糊,產權的激勵功能消失,集體化沒有達到想要的加快農業(yè)發(fā)展的效果(費正清,1990)。土地產權的排他性受到嚴重限制(冀縣卿、錢忠好,2010),生產隊沒有土地的交易權、土地使用權受到限制、土地收益權被分割、激勵機制缺失(陳劍波,1994),土地產權的可轉讓性嚴重缺失。長期的產權缺失和制度低效使得“包產到戶”應時而起。農民自發(fā)進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風靡全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清晰界定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權利,增加了農戶對農地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取得了突出成效。中國農村由生產隊體制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變遷,使1978~1984年間的中國農業(yè)產出增長約46.9%(林毅夫,1994)。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逐步完善,農民獲得的農地使用權、收益權逐步擴大,各種權利內涵不斷增加。使用權年限逐步延長,農民土地也逐漸產生規(guī)模經營。但是農村土地產權可轉讓性的獲得則更加求穩(wěn),經歷了一個從嚴格限制交易到逐步鼓勵交易的松動過程,且交易僅限于農業(yè)用途(冀縣卿、錢忠好,2010)。1982年《憲法》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1986年《民法通則》規(guī)定:“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988憲法修正案提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由此,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才逐步得到法律認可,并逐漸為中央政策所鼓勵。2007年以來,國家層面不斷延長農村土地產權的時間,明確界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歸屬,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fā)[2010]1號)明確提出:“抓緊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彪m然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一種用益物權的權能,經過一系列法律的完善,已經可以在市場上作為特殊商品進行流轉,但流轉的形式主要是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多部法律仍明令禁止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37條和《物權法》第184條均明確規(guī)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5條明確:“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土地管理法》雖然沒有明確宅基地不能用于抵押,但第62條的規(guī)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边@也是間接斷了抵押者的后路。但是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并不完全是鐵板一塊,其中也透露出對于土地流轉和經營權抵押的改革意圖。如為促進土地的適度規(guī)模經營和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發(fā)展,2002年出臺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0條、32條和49條的規(guī)定明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流轉,如果是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xié)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還可以采取抵押方式流轉?!段餀喾ā返?84條在規(guī)定耕地、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不能抵押的同時又規(guī)定“但法律規(guī)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三、我國農村金融和農村中存在的問題

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典型調查發(fā)現,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既能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業(yè)務,培育涉農金融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使得更多的金融機構關注農村;也能夠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農業(yè)各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提高農業(yè)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改善農業(yè)經濟結構,實現土地的適度規(guī)模經營。從而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擺脫農村貧困陷阱。但是,目前我國仍然面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與農村金融制度互相割裂、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問題。一是現有土地產權制度制約了農村的有效金融需求。我國農村中小企業(yè)、微型企業(yè)和種植大戶等多年面臨貸款難問題,他們缺乏啟動資金和抵押擔保物,最大的存量資產就是耕地、宅基地和住房,由于無法抵押,這些資產就只能是死的資產,無法變現。而抵押則能盤活農民的存量資產,使他們能夠通過正規(guī)渠道獲得貸款,從而豐富農村金融信貸模式,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農村經濟建設?!段餀喾ā?、《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等法律文件的規(guī)定,限制了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有效性,導致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合同在法律上屬于無效合同,金融機構就抵押物優(yōu)先受償的訴求無法獲得人民法院支持,法律上的不許可成為推行這一信貸創(chuàng)新品種的最大障礙。二是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仍然明顯不足。金融供給受到商業(yè)化趨利性的制約,中小商業(yè)銀行做大、農村資金外流現象普遍,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專門服務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yè)的中小金融機構數量過少,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另外,土地流轉后,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和規(guī)模經營戶對信貸需求旺盛,而當前受經營管理體制、資金實力等因素影響,加上貸款期限短、投向分散、規(guī)模小,農村金融資金供給能力很難滿足規(guī)模土地流轉的信貸資金需求。三是相關機制措施不夠完善,影響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推廣進程。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發(fā)放不及時、記載欠規(guī)范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導致土地的范圍不能準確界定,容易導致在行使抵押權時產生糾紛;獨立的土地價值評估機構和科學的土地價值評估標準的缺乏,使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商品性不能完全通過市場表現出來,影響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正常流轉和實現抵押權時的再流轉。四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使農民仍然視土地為最后的生存保障,對金融機構行使抵押權時,農民將會產生失去土地和未來社會保障的擔憂,從而對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獲取貸款有所顧忌,影響該項業(yè)務的開展。

四、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拓寬農村貸款抵(質)押范圍,促進農村經濟金融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國多年來的農村土地產權改革通過賦予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更多的權利內涵,從而進一步激發(fā)農村發(fā)展活力,調動金融資金加大農村投放。本文基于對農村金融、農村與農村經濟發(fā)展關系的理論分析,以及對我國農村實踐經驗的總結,發(fā)現各地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實踐取得了突出成效,對于激發(fā)農村金融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由于法律障礙及相關配套機制的不健全,土地產權除集體林權、荒地、水域、灘涂使用權等與農民關系相對較少的產權能夠抵押外,耕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均不能抵押,抵押權改革面臨一系列困難。需要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加強農村與農村金融發(fā)展。

(一)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逐步修改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使農地抵押貸款更具現實意義,建議有關部門盡快修訂完善《土地管理法》、《擔保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guī),使農村享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處理四種權益,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用作抵押進行融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完整且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保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為農地金融制度奠定法律保障。

(二)改進農村產權界定的體制機制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評估。認真做好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根據具體情況把土地所有權明確到戶,奠定農村金融制度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產權基礎。完善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制度,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評估、處置市場建設。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住房流轉服務中心,建立流轉交易信息網絡。積極培育專業(yè)的產權評估機構和產權價值評估的專業(yè)人才,探索建立客觀、公正、具有競爭性的農村產權評估市場。

(三)在平衡地方財政力量和風險激勵效果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土地產權抵押貸款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建立專門的貸款損失保障或補償機制,在貸款發(fā)生違約或金融機構處置抵(質)押權出現困難時,實施抵(質)押物收購或進行貸款風險補償。

(四)完善城鄉(xiāng)統(tǒng)籌、全面覆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要盡快減少耕地所過度承載的社會保障功能,完善落實農村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實現城鄉(xiāng)統(tǒng)籌、全面覆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關鍵是必須盡快建立健全能夠覆蓋純農戶、兼業(yè)農戶和失地農戶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農民群體,并且能適應他們較強流動性的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五)借鑒各國發(fā)展小額信貸的經驗,通過允許農村土地產權抵押,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村小額信貸組織體系。通過農村土地產權抵押,激活農民手中最大的存量資產,降低小額信貸的風險,擴大小額信貸規(guī)模,從而為農村金融的商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要適度放寬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非正規(guī)金融的準入限制,允許和規(guī)范非正規(guī)金融體系,促進民間融資健康有序發(fā)展,加快發(fā)展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