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6-26 09:26:55

導語: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危機管理急診護理管理當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對我院急診科中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一組60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利用危機管理,比較兩組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的病情處理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診護理管理當中利用危機管理方法,提高急診病情處理有效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危機管理;急診護理管理;應用

急診科是面向社會的第一線,所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是危急重癥,急診科屬于頻繁出現(xiàn)危機事件的科室,也同樣是醫(yī)療糾紛出現(xiàn)率較高的科室。如果不能科學管理,就非常容易產生醫(yī)患糾紛。作為現(xiàn)代化管理理念的危機管理方法,針對內外環(huán)境中產生的危機因素制定出良好的管理方案。文中將具體進行研究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當中的應用價值,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對我院急診科中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一組6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為18-75歲,平均年齡為(42.6±19.0)歲;觀察組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為19-75歲,平均年齡為(42.5±19.1)歲,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利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利用危機管理,詳細介紹如下:第一,提倡危機意識。所有的急診科醫(yī)護工作者都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危機意識,了解到處處存在危機,在工作過程中一定要綜合對多種類型的風險進行考慮,真正意識到急診工作的特殊性,做好工作應對措施,減少危機因素產生幾率。此外,醫(yī)院要加強對急診科醫(yī)護工作者危機管理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醫(yī)護工作者的危機防范水平。第二,建立預警系統(tǒng)。不論哪一種危機,產生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預警,醫(yī)護工作者需要精準的對這些信號進行掌握,良好的避開危機。急診科要從本身工作特征入手,建立起科學完善的預警體系,縝密的觀察急診科的工作流程,保持高度的敏感度,防止危機出現(xiàn)。一旦預警系統(tǒng)發(fā)出信號時,醫(yī)護工作者就需要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避免危機變大,將損失降到最低。第三,制定危機預案。出現(xiàn)危機前進行預防與控制屬于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護理人員一定要掌握好多種信息,掌握出現(xiàn)危機的潛在因素,更好的展開護理工作,補充不足之處。制定出危機預案能夠讓醫(yī)療護理工作順利展開,減少過程變化帶來的威脅。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病情處理效果與護理滿意度。1.4統(tǒng)計學方法通過使用SPSS18.0來展開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來代表,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P<0.05來表示。

2結果

2.1病情處理效果觀察組的病情處理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3討論

急診科對護理服務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急診科屬于醫(yī)院中具有疾病類型最多、患者病情最為復雜的科室。若不能良好的做好護理工作,那么會導致風險事件出現(xiàn)率增大。并且,急診科患者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突發(fā)疾病帶來焦慮抑郁的情緒,大大增加患者出現(xiàn)風險事件的可能性。急診科護理工作過程中,需要采用有效的護理管理方法,避免潛在的風險,預防風險事件再次出現(xiàn),提高服務患者的質量。

上述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的病情處理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證實了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當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綜上所述,急診護理管理當中利用危機管理方法,提高急診病情處理有效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臨床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鐘衛(wèi)紅,阿孜古麗•托力干.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策略探討[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95):237.

[2]李艷萍.危機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61):122+125.

[3]周嬋,邱祥,楊建麗.危機管理模式對急診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8,38(06):824-825.

作者:唐勝蘭 田丹丹 黃彩云 馬柳河 張?zhí)m妹 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