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完善論文

時間:2022-09-15 06:44:00

導語:物權法完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權法完善論文

[論文關健詞]物權法,第三方,物權

[論文摘要]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擊,如何構造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確保財產(chǎn)流轉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便成為擺在物權法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本文就物權法物權變動中第三方地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供參考。|

物權是指人對物進行管領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權法即調整人對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chǎn)生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一般認為,物權法屬于強行法的范疇。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雙方往往并不知道對方財產(chǎn)的來源是否合法以及對方是否對財產(chǎn)具有合法的處分權。為了確保交易的安全,倘若要求受讓人必須對對方財產(chǎn)的合法性以及出賣的處分權利逐一調查,這無疑會大大地增加大市場交易的成本,影響交易的快捷。商品交換關系內在地包含著民法物權的變動過程。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如何構造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確保財產(chǎn)流轉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便成為擺在物權法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我國就物權變動中第三方地保護問題,理論界在善意取得制度、物權行為無因性、公示公信原則等制度的優(yōu)劣選擇上可謂大相徑庭:

1以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主張該理論的學者認為,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重要功能在于保護交易安全。在德國普通法時代,因不承認善意取得制度,此項理論是有必要的,但《德國民法典》對于善意取得設有明文,足以維護交易安全,就此點而言,物權行為無因性之理論,可謂已失其存在之依據(jù)。

2公示公信原則代替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主張該理論的學者認為,抽象物權行為理論是以區(qū)分物權變動當事人內部的物權與債權關系,進而排除債權關系對物權關系的影響來保護第三方,而公示公信原則卻從物權變動當事人內部法律關系入手,直接保護第三方對公示的信賴利益,并不改變物權變動當事人內部法律關系的性質,因而,更具有合理性。因此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應以公示公信原則為基本原則構建物權變動理論。揚棄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原則。

3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為物權理論的核心內容。第三方作為物權的取得人,其取得的物權不受其前手交易的瑕疵的影響,直接受法律保護。無因性原則根據(jù)物權公示原則首先建立第三方保護的客觀標準,以此為基礎建立符合公示原則的權力正確性推定規(guī)則,然后根據(jù)這一規(guī)則來確定第三方的善意與否,并通過對第三方的保護。

一、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探討

當前,民法是“將經(jīng)濟關系直接翻譯為法律規(guī)則”,因而民法也勢必要圍繞著市場交易的安全、公平和效率價值目標來構建,善意取得制度孕育而生?!吧埔馊〉谩崩碚摰谋举|是依法賦予第三方一個針對原物權出讓人的抗辯權,使其在自己負有舉證責任的情況下保護自己的物權取得。該理論的積極作用在于它把第三方的主觀心態(tài)當作其權利的取得是否受保護的標準,從第三方的主觀方面解決了交易公正的問題。盡管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實際作用卻被不適當?shù)目浯罅恕I埔馊〉弥贫纫灾饔^善意為條件。決定對第三方的利益是否應予以保護,這符合人們的法律情感,同時這也正是這一制度的致命缺陷。

首先,判斷第三方主觀上是否是善意的客觀標準難以確立。善意取得制度以第三方的主觀善意為標準決定是否對其保護,在理論上似乎對保護第三方利益可謂入情入理,但在實務操作中,這些模糊的善意標準使負有舉證責任的第三方往往難以舉證。

其次,不動產(chǎn)物權變動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動產(chǎn)物權的領域內。因為建立了不動產(chǎn)登記制度,不動產(chǎn)登記薄具有對一切人公開的性質,第三方已經(jīng)無法在不動產(chǎn)物權領域內提出自己不知或不應知交易瑕疵的善意抗辯。再次,善意取得制度本身不周密。善意取得理論不能把依據(jù)法律行為發(fā)生的物權變動與事實行為發(fā)生的物權變動最終區(qū)分開來。善意取得的支持者常常設計的保護第三方的情形是:甲將一物出賣給乙,而乙又將其出賣給第三方丙。均已經(jīng)交付;在甲與乙之間的舍同有瑕疵,而甲提出撤銷合同并主張返還原物的情況下,第三方丙依善意取得所取得的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受到保護,而不受甲的追奪。善意取得對丙的保護的缺陷恰恰就發(fā)生在其保護的理論基礎上:丙此時取得物權的法律基礎是事實行為而不是法律行為。

如依此說,丙與乙之間的法律關系自然中斷。這樣就在法律上剝奪了丙在其與乙之間的法律關系有瑕疵的撤銷請求權。并且。由于乙不是物的真正所有人。其不會承擔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因為,丙此時的權利取得是事實行為取得而不是法律行為取得,而事實行為是不能撤銷的。

二、對公示公信原則的分析

(一)關于物權變動的公示

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包括物權的產(chǎn)生、變更、消滅應當或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不動產(chǎn)物權以登記為公示。動產(chǎn)物權以交付為公示。盡管從表面上看,公示是約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從最終意義上說,公示手段主要是為了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方的利益。如果僅僅是為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法律根本沒必要設立登記或交付制度,因為雙方當事人之問的約定足以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不經(jīng)登記或交付只是依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就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反而更有利于交易的便捷。由于各國法律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公示要求與公示效力結合方式上的不同。

(二)公示的公信力問題

物權變動必需公示,堅持形式主義立法模式的國家無不認為公示是物權變動的必要條件。但當公示權利狀態(tài)與真實的權利狀態(tài)不一致時,如何平衡真正權利人和依賴公示的第三方之間的利益同樣是物權變動中的又一敏感話題。公示的公信力是指對于信賴虛假公示而為物權變動的主體,將公示的權利關系按形式權利關系處理,使形式與真實的權利關系相分離,并發(fā)生獨立的法律效力。公示的公信力是以權利的正確性推定為前提的。對于不動產(chǎn),只要有登記存在,那么法律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狀態(tài)存在;對于動產(chǎn),只要行使權利的人為該物的占有者,就推定該占有者行使權利為合法。公示的公信力重在保護第三方,真正的權利人即使能夠舉出證據(jù)證明公示瑕疵確實存在,而且自己對于公示的瑕疵并無過錯,對公示的公信力仍不產(chǎn)生影響,第三方仍可藉公示的正確性推定和自己對于公示的瑕疵不知情而獲得保護。

三、物權無因性的理論分析

我們討論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有個研究角度界定的問題,僅有買方、賣方的單手交易不應考慮“無因性”問題。與善意取得制度一樣,“無因性”問題是針對交易中有“第三方”情況的應從“第三方”的角度探討“無因性”問題。所謂無因性原則,即第三方作為物權取得人,其所取得的物權不受其前手交易瑕疵的影響,直接受法律保護的原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為物權與債權的最終區(qū)分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最終解釋了不動產(chǎn)物權公示的“公信力”。使得第三方得以放心地對公示物權進行交易。通過比較無因性為前提和有因性為前提下各方當事人的利益狀態(tài),證明“無因性”更為科學、更有利于物的流轉、更符合交易各方的意思。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使買賣雙方的利益均衡,體現(xiàn)了民事主體“平等”的原則;維護了物權的公示公信力。保護了第三方的利益,促進了物的流轉和利用。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是科學的、合理的維護了公平和發(fā)展。

四、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和物權無因性的關系

我們從物權變動保護第三方利益的角度出發(fā),重點分析比較了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原則和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都注意加強對第三方的保護,所以。筆者認為,公示公信原則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lián)系。公示公信原則并不是對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拋棄,而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結果。公示公信原則認為物權變動非經(jīng)公示不生效力,實質上已經(jīng)認可了物權與債權的本質區(qū)別,這與物權行為理論中原因行為(債權行為)與結果行為(物權行為)的區(qū)分原則相一致。公示公信原則認為物權變動經(jīng)公示即發(fā)生物權變動,從而使形式的權利關系與真實的權利關系相互分離并發(fā)生獨立的法律效力,這與物權行為理論中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原則相一致。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為公示公信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它解釋了物權變動為何必須公示以及物權的公示為何可以取得公信力的問題。簡言之,物權的公示效力來源于物權行為的區(qū)分原則,物權的公信效力來源于物權行為的抽象性原則(即無因性原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是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運用于實際生活的必然結果。所以筆者認為,在物權變動的過程中第三方的保護應在三種情況下實現(xiàn):(1)只能適用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不具備判斷第三方善意與否的客觀條件的特定情況;(2)只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非基于所有權的無權處分情況;(3)當具備判斷第三方善意與否的客觀條件時,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情況,這種適用的理論基礎仍然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