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權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01:25: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事權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物權民事權利效力確認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由來;物權優(yōu)先效力的基本依據;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在物權法中的地位;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亦稱物權的優(yōu)先權、一物之上不容有同一內容的物權同時成立、物權相互間的優(yōu)先效力、物權相互間的優(yōu)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后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兩個排他性極強的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于同一標的物上、物權對債權的優(yōu)先效力、所有權的優(yōu)先性、用益物權的優(yōu)先性、擔保物權的優(yōu)先性、物權法是財產法的兩大骨干之一、我國制定物權法應當堅持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公示和公信、效率原則、對一些特殊的物權沖突,法律上設定了解決物權沖突的規(guī)則、物權優(yōu)先效力應在物權法里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提要:本文從物權本質出發(fā)探討其相互關系,司法實務中民事權利之間的沖突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在物權和其它民事權利之中如何確認其權利的效力,直接決定著權利主體的利益。
一、問題的由來
甲公司在某市以房地產公司的名義,開發(fā)建設了一幢商住樓,地下室和地上一樓為商業(yè)用房,第二層至第六層為住宅。地下室在設計時有兩個安全出口(樓梯),分別設在東、西兩頭各一個出口,出口在一樓的商用房內,該出口在設計時與一樓的商用房沒有進行隔離,是相通的。甲公司將整個地下室和一樓東側的一半房屋賣給了乙某,并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證書;甲公司將一樓靠西側的一半房屋賣給了丙公司,并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證書。丙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而破產,破產時丁公司購買了一樓靠西側一半的房屋,丁公司沒有辦理房屋所有權證書。丁公司要求將該地下室的安全出口(樓梯)封堵,其目的是為了增加使用面積。產生的問題:
(一)丁公司有沒有權利封堵安全出口?
(二)丁公司請求權基礎是什么?是債權?還是物權?
胎兒民事權利能力分析論文
一、我國民法關于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
(一)我國現(xiàn)行民法中對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認為胎兒是沒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我國《繼承法》第28條規(guī)定:“遺產分割時,應保留胎兒的應繼承的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依照這一規(guī)定,遺產分割時,胎兒的繼承份額應當予以“保留”,即遺產之權利并非由胎兒即時取得。很顯然,我國《繼承法》雖然規(guī)定了胎兒的特留份,但胎兒享有遺產權利卻必須從出生開始,特留份“留而不給”,故我國現(xiàn)行民法是根本不承認胎兒的民事主體資格的。
(二)出生的判斷
出生是民事權利能力的始期。出生須具備“出”與“生”兩個要件?!俺觥笔侵柑号c母體分離而成為獨立體,至于出的原因(分娩或是流產等)、方式(自然產或是人工產)均在所不問;“生”是指胎兒與母體分離后須保持生命,但時間長短在所不問。如果未脫離母體則未出生,如離開母體前或離開時未存活則為死胎,這兩種情況均不享有民事權利能力;而只要其離開母體存活,則不問時間長短均為“出生”,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簡言之,胎兒完全脫離母體,獨立存在且能獨立呼吸就算出生。
(三)我國法律中關于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與實踐的矛盾
胎兒民事權利能力分析論文
一、我國民法關于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
(一)我國現(xiàn)行民法中對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認為胎兒是沒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我國《繼承法》第28條規(guī)定:“遺產分割時,應保留胎兒的應繼承的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币勒者@一規(guī)定,遺產分割時,胎兒的繼承份額應當予以“保留”,即遺產之權利并非由胎兒即時取得。很顯然,我國《繼承法》雖然規(guī)定了胎兒的特留份,但胎兒享有遺產權利卻必須從出生開始,特留份“留而不給”,故我國現(xiàn)行民法是根本不承認胎兒的民事主體資格的。
(二)出生的判斷
出生是民事權利能力的始期。出生須具備“出”與“生”兩個要件。“出”是指胎兒與母體分離而成為獨立體,至于出的原因(分娩或是流產等)、方式(自然產或是人工產)均在所不問;“生”是指胎兒與母體分離后須保持生命,但時間長短在所不問。如果未脫離母體則未出生,如離開母體前或離開時未存活則為死胎,這兩種情況均不享有民事權利能力;而只要其離開母體存活,則不問時間長短均為“出生”,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簡言之,胎兒完全脫離母體,獨立存在且能獨立呼吸就算出生。
(三)我國法律中關于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與實踐的矛盾
民事權利與憲政的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正確理解憲法與民法的關系對形成法治精神和健全法治秩序乃至憲政非常重要,并將對我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產生深遠影響,但目前我國民法學界與憲法學界對此認識不一,代表性的觀點有母子關系論、民法至上論、平起平坐論。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學者將民法和憲法的關系跟民事權利和憲政完全等同。通過從歷史實證角度、公法私法區(qū)分角度、法律規(guī)范角度以及法制統(tǒng)一的角度考察后證明,民法至上論、平起平坐論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實踐中將有害于法治和憲政建設,應堅持憲法至上論。
「關鍵詞」民法與憲法的關系;民事權利與憲政的關系;憲法至上論;民法至上論;平起平坐論
自2001齊玉苓案件,民法與憲法的關系遂引起我國學界關注。而2005年底以來《物權法(草案)》合憲性之爭更是降之推上高潮。僅僅在2006年,就有幾本有影響的法學雜志先后刊登了4篇這方面的文章,[i]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5月25日共同舉辦了“民法學與憲法學對話”研討會。著實筆者無意趕這潮,更無此資格。但正確理解憲法與民法的關系對形成法治精神和健全法治秩序乃至憲政非常重要,并將對我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產生深遠影響,鑒于此,作為一位民法工作者,筆者又認為有責任說幾句。本文擬對民法與憲法以及民事權利與憲政之間的關系進行冷靜的審視,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以期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以及社會主義憲政建設能有所裨益。
一、研究民法與憲法關系的意義
(一)研究民法與憲法關系是形成法治精神和憲政秩序的必然要求
對民法和憲法關系、地位的認識不同,直接影響到民法和憲法的適用問題,進而影響法治精神和憲政秩序。比如是民法優(yōu)于憲法,還是憲法優(yōu)于民法,以及兩者相矛盾時的處理等,再如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針對齊玉苓案件所做的“8?13”批復中“侵犯姓名權的方式侵犯了憲法所保護的受教育權,應承擔民事責任”,其中所侵犯的究竟是民事權利還是憲法權利,抑或都是,承擔的是民事責任還是憲法責任等,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對民法與憲法關系的正確理解。
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論文
摘要:胎兒民事權益的保護是我國法律所面臨的一個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我國現(xiàn)行民法不承認胎兒的民事主體地位,從而導致了胎兒的很多利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不利于胎兒出生后的健康成長。本文結合理論與實踐來論述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建議未來民法典在某些方面賦予胎兒特殊民事權利能力,并明確胎兒民事權益的保護范圍。
關鍵詞:胎兒民事權利能力
一、我國民法關于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
(一)我國現(xiàn)行民法中對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認為胎兒是沒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我國《繼承法》第28條規(guī)定:“遺產分割時,應保留胎兒的應繼承的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币勒者@一規(guī)定,遺產分割時,胎兒的繼承份額應當予以“保留”,即遺產之權利并非由胎兒即時取得。很顯然,我國《繼承法》雖然規(guī)定了胎兒的特留份,但胎兒享有遺產權利卻必須從出生開始,特留份“留而不給”,故我國現(xiàn)行民法是根本不承認胎兒的民事主體資格的。
(二)出生的判斷
民事權利憲法學思維論文
內容提要:
論文以人格權為例,以一般人格權的創(chuàng)制為線索,集中探討了基本權利(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二者間的關系,并對當下關于人格權特別是一般人格權性質的爭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作者認為基本權利具有雙重性質,這與憲法自身的特性緊密相關;就作為基本權利的人格權而言,其同樣具有主觀權利和客觀秩序的雙重屬性。民法上人格權具有其獨立意義;而民法對基本價值的維護則主要依靠一般人格權制度。因此,一般人格權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價值在民法上的映射,是憲法價值民法化的民法工具。
憲法與民法的關系可能是上世紀以來法學上最具爭議和魅惑的話題之一,參與討論者涵括公法私法各科學者,發(fā)展出了極其繁復的理論和學說。近些年來,我國法學界也逐步開始涉足,切入點大多集中在憲法的私法效力、民法的合憲性控制、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等方面,而較早前沸沸揚揚的“物權法(草案)違憲”之爭,更使原本法學內部“科際整合”的范疇擴大化為公眾話題。本文欲以當然,這樣的探討注定離不開憲法與民法關系的大背景;而筆者憑民法學的專業(yè)背景不揣冒昧地以憲法理論作業(yè),亦不免平添“禪外說禪”的惶惑。
一、“下凡”與“求仙”
回溯由來,一般人格權乃是由德國聯(lián)邦法院為滿足人格權保護需要,通過一系列判例而創(chuàng)制。其動因在于德國民法典對自然人的規(guī)范過于簡單,在人格權部分,除了姓名權等零星的幾個具體人格權外,并無對其他人格利益提供一種總括性保護的制度,一如梅迪庫斯所言,“民法典的人法部分僅僅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①此種狀況當然難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人格利益保護的需要,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遂在一些重大的,具有真正法律史意義的裁判(如1954年BGHZ13,334,337f案件、1958年“騎士案”以及1961年“人參案”等)中,以人的尊嚴和自由發(fā)展其人格的基本權利為依據(《基本法》第1條第1款,第2條第1款②),通過極具意義的和典范的方式發(fā)展了這一一切法律的基本思想,承認一般人格權為《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意義上的其他權利。③在德國,相當一段時間里,人們幾乎都是從憲法(基本法第1條第1款),而不是從民法(第823條第1款,第847條第1款)中推導出一般人格權,盡管基本法不能對司法產生直接的影響。④
作為以基本法為依據分析民法問題之典范的“呂特案”,其在裁判中所展示的路徑和方法,最具典型。該案判決中闡明的核心要旨如下:(1)基本權利主要是人民對抗國家的防衛(wèi)權;但在基本法的各個基本權利規(guī)定里也體現(xiàn)一種客觀的價值秩序(Wertordnung),被視為是憲法上的基本決定,有效適用于各法律領域。(2)基本權利間接透過私法上的規(guī)定在民事法中擴展其法律內涵。此一內涵主要是指具有強制性格的規(guī)定,它對法官而言,透過概括條款特別容易實踐。(3)民事法上的規(guī)定也是基本法第五條第二項所稱的“一般法律”,因而得限制意見表達自由的基本權利。(4)一個含有呼吁杯葛的意見表達未必違反民法第826條所稱的善良風俗;在權衡個案的所有情況下,也有可能經由表達自由在憲法上找到阻卻違法的理由。⑤“呂特案”中,法官以作出判決的方式肯認了“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其采納的學理,乃第三人效力學說中的間接效力說。即認可憲法對于私法的規(guī)范意義,但認為私人在其相互關系中對基本權利的尊重并非直接的,基本權利應該是在運用和解釋民法規(guī)范時必須加以考慮的價值選擇,尤其體現(xiàn)在對一般條款的應用,即透過民法的概括條款,或不確定法律概念而實踐之。⑥透過類似判例不難發(fā)現(xiàn),憲法已不再滿足于形式上的高高在上以及“根本大法”的頭銜,經由諸如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理論之運用,其屢屢將觸角伸至以民法為代表的部門法中,借此增顯在現(xiàn)實法律世界中的影響力,內中尤以一般人格權的創(chuàng)制為其著例。
人基因民事權利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基因;基因人格權;基因信息隱私權;基因財產權
[論文摘要]基因科技的研究發(fā)展有很多法律問題有待厘清,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范、保護自然人個人對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尤為必要。首先,人對其基因享有人格權,包括對尚在人體內的基因的身體權、對與人體脫離的基因的自己決定權及對基因信息的隱私權。其次,人對其基因享有財產權,包括對其基因物質的所有權及決定對基因的研究與商業(yè)化運用并獲得財產利益的權利。相應的立法還沒出臺,建議早日制定相關法律,清晰、合理、嚴謹地規(guī)范人對于其基因的民事權利。
21世紀是基因技術世紀,基因技術已成為高新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chuàng)新是基因技術世紀的核心,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即將完成。基因科技的研究發(fā)展其實有不少的法律問題有待厘清克服,諸如基本權利的保障問題、風險問題、倫理問題等。由于基因所具有的“一身專屬性”這種人格法益特點(除了同卵雙生以及尚未出現(xiàn)的復制人之外,每個人的基因組成都是獨一無二的),使得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范、保護自然人個人對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尤為必要。人身權與財產權構成民法中的兩類基本權利,其他一切民事權利或者包含在這兩類權利之中,或者是由這兩類權利結合的產物(如知識產權、繼承權等)。而人對其基因究竟享有人格權還是財產權,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場合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基因人格權
人格權是民法中的基本權利,指民事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人身權利。人格權可分為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一般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基于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全部內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權利。具體人格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及其他具體人格權。根據權利客體不同,人格權還可分為物質性人格權和精神性人格權。物質性人格權包括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精神性人格權包括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及其他人格權。
具體到人的基因,就其物質層面而言,基因是由DNA等遺傳物質所組成,而組成我們的物質軀體的細胞就帶有這些基因,可以說基因是“身體的一部分”,而身體是人格權中“身體權”這種具體人格權、物質性人格權的客體。因此,尚未與身體分離的基因,當然可以直接適用身體的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體是人格權的客體,因此基因也是人格權的客體。
人對其基因民事權利論文
[論文關鍵詞]基因;基因人格權;基因信息隱私權;基因財產權
[論文摘要]基因科技的研究發(fā)展有很多法律問題有待厘清,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范、保護自然人個人對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尤為必要。首先,人對其基因享有人格權,包括對尚在人體內的基因的身體權、對與人體脫離的基因的自己決定權及對基因信息的隱私權。其次,人對其基因享有財產權,包括對其基因物質的所有權及決定對基因的研究與商業(yè)化運用并獲得財產利益的權利。相應的立法還沒出臺,建議早日制定相關法律,清晰、合理、嚴謹地規(guī)范人對于其基因的民事權利。
21世紀是基因技術世紀,基因技術已成為高新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chuàng)新是基因技術世紀的核心,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即將完成?;蚩萍嫉难芯堪l(fā)展其實有不少的法律問題有待厘清克服,諸如基本權利的保障問題、風險問題、倫理問題等。由于基因所具有的“一身專屬性”這種人格法益特點(除了同卵雙生以及尚未出現(xiàn)的復制人之外,每個人的基因組成都是獨一無二的),使得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范、保護自然人個人對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尤為必要。人身權與財產權構成民法中的兩類基本權利,其他一切民事權利或者包含在這兩類權利之中,或者是由這兩類權利結合的產物(如知識產權、繼承權等)。而人對其基因究竟享有人格權還是財產權,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場合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基因人格權
人格權是民法中的基本權利,指民事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人身權利。人格權可分為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一般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基于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全部內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權利。具體人格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及其他具體人格權。根據權利客體不同,人格權還可分為物質性人格權和精神性人格權。物質性人格權包括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精神性人格權包括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及其他人格權。
具體到人的基因,就其物質層面而言,基因是由DNA等遺傳物質所組成,而組成我們的物質軀體的細胞就帶有這些基因,可以說基因是“身體的一部分”,而身體是人格權中“身體權”這種具體人格權、物質性人格權的客體。因此,尚未與身體分離的基因,當然可以直接適用身體的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體是人格權的客體,因此基因也是人格權的客體。
行政程序尊重民事權利論文
民事訴訟中經常遇到如何對待具體行政行為的問題,對此,目前的態(tài)度比較統(tǒng)一,即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具體表現(xiàn)在: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對具體行政行為提出異議的,民事審判不能否定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可告知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如民事審判必須以行政訴訟的結果為依據的,中止民事訴訟,待行政訴訟的裁判生效后,以此為依據作出民事判決。如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堅持不提起行政訴訟的,采納具體行政行為作為定案依據。這充分體現(xiàn)了行政行為的公信力、公定力、確定力和拘束力的法律效果,體現(xiàn)了對行政職能的尊重。那么,反過來考慮一下,行政程序中,是否也應該體現(xiàn)對民事行為、民事權利的尊重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如何在實踐中予以體現(xiàn)和保障?民事行為雖沒有行政行為的上述法律效果,但在當事人間具有相對的拘束關系,反映了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行政的目的,一方面是保障和維護公權力的運行,另一方面,也承擔著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當然涵蓋了對社會成員合法權益的保護。保護公民合法的民事權利與依法行政并不沖突,相反是依法行政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行政程序中也應體現(xiàn)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一、行政程序中對民事行為、事實的審查與認定
行政執(zhí)法中涉及事實認定部分,大多牽涉對民事行為的審查、認定,如房地產、車輛、投資款物因民事交易、合同行為而發(fā)生的權屬變更登記行政行為及行政裁決中,就涉及對民事交易行為、民事合同等的審查、認定問題。行政程序中對民事行為、事實的認定至少產生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由于對該事實予以認定,確認了該行為、事實的真實性、關聯(lián)性,這涉及到對相關證據的采納和認定標準問題;其二,在認定該行為、事實基礎上或以該事實為依據、前提作出決定、判斷,又肯定了該行為、事實的合法性,對該行為、事實的相關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會產生一定影響。
我國行政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全面審查,包括對法律適用的審查和事實認定的審查。法院對于事實的審查范圍和認定標準影響決定著行政程序對事實的審查范圍和認定標準。從國外法院的審查來看,在英美法系中,英國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對行政程序中的事實認定實行全面審查,即審查其合法性、合理性、正確性;美國法院雖根據事實涉及的權利不同性質有六種從強到弱的審查標準,但最普遍的是實質性審查標準。大陸法系的德國也實行全面審查標準,同時認為事實的判斷是認知問題而非意志問題,認知的問題應只有一個確定的正確答案存在,事實的發(fā)現(xiàn)與認定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客觀存在的真正事實,行政機關沒有判斷的意志作用,法院有權以職權探知、調查證據。另外,WTO對行政行為的要求是客觀、公正和合理的實質性要求,倡導的是實質意義的公正。從總體的發(fā)展趨勢看,法院對行政行為中的事實認定是逐漸加大審查的力度。
目前,行政訴訟中對兩方面的討論較多,一個是關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可以看作是橫向方面,另一個是審查深度、標準方面,可以看作是縱向方面。這些都是從整體范圍來考察的。事實上,對某個具體的行政行為,也存在著橫向與縱向審查的問題。根據前述分析的行政程序對民事行為的影響及法院審查范圍、標準的趨勢,筆者認為,行政程序中對民事行為、事實的審查與認定也應考慮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所謂橫向,是指行政程序中應當考慮哪些事實,是否考慮了不該考慮的事實或者遺漏了應當考慮的事實,應有一定的范圍限制;所謂縱向,是指對事實的認定應采用何種審查標準,是嚴格的實質審查標準,還是一般的形式審查標準。行政程序最常關注的是前提性事實,如過戶登記中的買賣行為,但卻對有些雖然可能與行政程序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卻影響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的關聯(lián)事實未給予充分、必要的重視。試舉例說明:
案例一:甲系某出租車的所有人,在車輛管理部門進行了登記。后甲將該車的一半所有權轉讓給乙,雙方簽訂了轉讓合同。乙付清了價款,但未到車輛管理部門進行相關登記。不久,甲欲將該車轉讓過戶給丙(丙知道有一半所有權是乙的),并同丙一起到車輛管理部門申請過戶登記。在車輛管理部門審查過程中,乙向車輛管理部門提出了書面異議,但車輛管理部門認為甲乙之間的糾紛屬民事糾紛,行政程序中不予理涉,仍將該車過戶至丙的名下。乙雖可向甲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卻無法依民事優(yōu)先權而取得車輛所有權。根據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車輛在車輛管理部門登記僅是行政管理的需要,并非確定車輛所有權的惟一根據,法律并未禁止車輛的自由轉讓,登記也并非所有權轉移的必要條件。甲乙之間的轉讓行為合法有效,但因車輛管理部門的行為,導致乙因共有而享有的優(yōu)先權受侵害,這種損害并非是權利人的意志或過錯造成,而是行政主體不當處理所致,且這種損害并非不能克服、不能避免。這是行政程序中對與前提性事實有關的關聯(lián)事實排除考慮而造成民事權利救濟受到不當限制的情況。
行政程序對民事權利尊重論文
民事訴訟中經常遇到如何對待具體行政行為的問題,對此,目前的態(tài)度比較統(tǒng)一,即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具體表現(xiàn)在: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對具體行政行為提出異議的,民事審判不能否定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可告知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如民事審判必須以行政訴訟的結果為依據的,中止民事訴訟,待行政訴訟的裁判生效后,以此為依據作出民事判決。如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堅持不提起行政訴訟的,采納具體行政行為作為定案依據。這充分體現(xiàn)了行政行為的公信力、公定力、確定力和拘束力的法律效果,體現(xiàn)了對行政職能的尊重。那么,反過來考慮一下,行政程序中,是否也應該體現(xiàn)對民事行為、民事權利的尊重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如何在實踐中予以體現(xiàn)和保障?民事行為雖沒有行政行為的上述法律效果,但在當事人間具有相對的拘束關系,反映了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行政的目的,一方面是保障和維護公權力的運行,另一方面,也承擔著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當然涵蓋了對社會成員合法權益的保護。保護公民合法的民事權利與依法行政并不沖突,相反是依法行政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行政程序中也應體現(xiàn)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一、行政程序中對民事行為、事實的審查與認定
行政執(zhí)法中涉及事實認定部分,大多牽涉對民事行為的審查、認定,如房地產、車輛、投資款物因民事交易、合同行為而發(fā)生的權屬變更登記行政行為及行政裁決中,就涉及對民事交易行為、民事合同等的審查、認定問題。行政程序中對民事行為、事實的認定至少產生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由于對該事實予以認定,確認了該行為、事實的真實性、關聯(lián)性,這涉及到對相關證據的采納和認定標準問題;其二,在認定該行為、事實基礎上或以該事實為依據、前提作出決定、判斷,又肯定了該行為、事實的合法性,對該行為、事實的相關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會產生一定影響。
我國行政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全面審查,包括對法律適用的審查和事實認定的審查。法院對于事實的審查范圍和認定標準影響決定著行政程序對事實的審查范圍和認定標準。從國外法院的審查來看,在英美法系中,英國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對行政程序中的事實認定實行全面審查,即審查其合法性、合理性、正確性;美國法院雖根據事實涉及的權利不同性質有六種從強到弱的審查標準,但最普遍的是實質性審查標準。大陸法系的德國也實行全面審查標準,同時認為事實的判斷是認知問題而非意志問題,認知的問題應只有一個確定的正確答案存在,事實的發(fā)現(xiàn)與認定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客觀存在的真正事實,行政機關沒有判斷的意志作用,法院有權以職權探知、調查證據。另外,WTO對行政行為的要求是客觀、公正和合理的實質性要求,倡導的是實質意義的公正。從總體的發(fā)展趨勢看,法院對行政行為中的事實認定是逐漸加大審查的力度。
目前,行政訴訟中對兩方面的討論較多,一個是關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可以看作是橫向方面,另一個是審查深度、標準方面,可以看作是縱向方面。這些都是從整體范圍來考察的。事實上,對某個具體的行政行為,也存在著橫向與縱向審查的問題。根據前述分析的行政程序對民事行為的影響及法院審查范圍、標準的趨勢,筆者認為,行政程序中對民事行為、事實的審查與認定也應考慮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所謂橫向,是指行政程序中應當考慮哪些事實,是否考慮了不該考慮的事實或者遺漏了應當考慮的事實,應有一定的范圍限制;所謂縱向,是指對事實的認定應采用何種審查標準,是嚴格的實質審查標準,還是一般的形式審查標準。行政程序最常關注的是前提性事實,如過戶登記中的買賣行為,但卻對有些雖然可能與行政程序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卻影響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的關聯(lián)事實未給予充分、必要的重視。試舉例說明:
案例一:甲系某出租車的所有人,在車輛管理部門進行了登記。后甲將該車的一半所有權轉讓給乙,雙方簽訂了轉讓合同。乙付清了價款,但未到車輛管理部門進行相關登記。不久,甲欲將該車轉讓過戶給丙(丙知道有一半所有權是乙的),并同丙一起到車輛管理部門申請過戶登記。在車輛管理部門審查過程中,乙向車輛管理部門提出了書面異議,但車輛管理部門認為甲乙之間的糾紛屬民事糾紛,行政程序中不予理涉,仍將該車過戶至丙的名下。乙雖可向甲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卻無法依民事優(yōu)先權而取得車輛所有權。根據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車輛在車輛管理部門登記僅是行政管理的需要,并非確定車輛所有權的惟一根據,法律并未禁止車輛的自由轉讓,登記也并非所有權轉移的必要條件。甲乙之間的轉讓行為合法有效,但因車輛管理部門的行為,導致乙因共有而享有的優(yōu)先權受侵害,這種損害并非是權利人的意志或過錯造成,而是行政主體不當處理所致,且這種損害并非不能克服、不能避免。這是行政程序中對與前提性事實有關的關聯(lián)事實排除考慮而造成民事權利救濟受到不當限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