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字典范文

時間:2023-03-31 13:33:58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語大字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xiàn),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漢語大字典

篇1

一、 “敘”為序次之“序”的本字

“敘”本義為序次。《說文?攴部》:“(敘),次弟(第)也。從攴,余聲?!倍斡癫米ⅲ骸熬挑碇冊唬骸鞌⒂械??!夺屧b》曰:‘舒、業(yè)、順、敘,緒也?!呕蚣佟颉癁橹??!薄渡袝?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孔穎達(dá)疏:“于是皆得次序,無廢事也……于是得其次敘,皆無廢事業(yè)。”《周禮?地官?鄉(xiāng)師》:“凡邦事,令作秩敘?!编嵭ⅲ骸爸龋R?。⒂檀我病J掠諧4危則不控選!薄豆語?楚語下》“重、黎氏世敘天地”“能道訓(xùn)典,以敘百物”,韋昭皆注曰:“敘,次也。”可見“敘”是次序之“序”的本字。

“敘”的次序義見于許多復(fù)音詞中,如“次敘、敘次、秩敘、時敘、倫敘、九敘、代敘、敘齒”;由次序義又引申指按等級次第拔擢人才,相關(guān)復(fù)音詞如“敘才、敘階、敘擢、敘爵、銓敘”。因上述二義后多作“序”,故上述諸詞又作“次序”“秩序”等,茲不贅列。《爾雅?釋詁》:“舒、業(yè)、順,敘也。”郭璞注:“皆謂次敘?!薄稌?皋陶謨上》:“敘九族,庶明勵翼?!睂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注:“史遷……‘?dāng)ⅰ鳌颉?,‘庶’作‘眾’,‘勵’作‘厲’。鄭康成曰:‘,厚也。庶,眾也。勵,作也。敘,序也。次序九族而親之,以眾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遠(yuǎn)也?!庇帧稌?皋陶謨上》“天敘有典”,孫疏將郭注“次敘”引作“次序”?!稘h書?王莽傳中》“《書》不云乎?‘序九族’”亦將“敘”引作“序”。凡此均可證明,次序之意本作“敘”,后作“序”。

序,本義為東西墻。《爾雅?釋宮》:“東西墻謂之序?!薄墩f文?廣部》:“序,東西墻也。從廣,予聲?!倍巫ⅲ骸半恫吭唬?次弟謂之。經(jīng)傳多假序為?!吨芏Y》《儀禮》‘序’字注多釋為次弟是也?!苯褚浴靶颉睘榇涡蜃?,“敘”之本義次序反而不為人所知了。

二、 “庀”是“匕”“比”的同源分化字

匕,《說文?匕部》:“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倍巫:“比者,密也。敘者,次弟也。以妣籀作、或作、秕或作等求之,則比亦可作匕也。此制字之本義。今則取飯器之義行而本義廢矣。”《說文解字句讀》:“此言‘匕’與‘比’通。比敘者,比校而次敘之也?!笨梢姟柏啊绷x有二: 一為比并、次第之意;二為“取飯器”,近似湯匙。前者同“比”;后者亦作“a”“枇”,又稱“啤薄

比,本義為“密也”(《說文?比部》),引申指“比次”“校也,并也”(分別見《廣韻》質(zhì)韻和旨韻)。《說文通訓(xùn)定聲》謂“比”字“從二匕,會意,匕亦聲……兩兩相并,故為合并、敘次之誼”。

庀,此字不見于《說文》?!?a href="http://www.eimio.cn/haowen/68646.html" target="_blank">漢語大字典》所錄《集韻》“庀,治也”、《玉篇》“庀,具也”,所釋當(dāng)非本義,本義應(yīng)為《六書故》所釋之“比敘也”,亦即《正字通》所謂“敘也”?!皵ⅰ奔础氨葦ⅰ薄皵⒋巍保础氨刃6螖ⅲㄐ颍┲敝狻!段倪x?張衡〈南都賦〉》:“周召之儔,據(jù)鼎足焉,以庀王職?!崩钌谱ⅲ骸百Z逵《國語注》曰:‘庀,由理也?!盵1]“敘”“理”“治”“具”之所以能夠共同訓(xùn)釋“庀”字,蓋因四者語義相通,各自的意義及相互聯(lián)系大致是: 次序―按次序整理―整治而使之有條理―按一定條理備置。

從語音方面來看,匕、比、庀三字準(zhǔn)雙聲、疊韻,古音皆屬脂部,聲紐分屬幫紐、K紐和滂紐。從形體上看,“匕”為初文,后二者為孳乳分化之字。從意義上看,均有比并敘次之意。據(jù)此可知三者為同源詞。劉鈞杰(1999: 125)以“匕、比”為同源詞,說“匕是比的古文”,惜乎未能涉及“庀”字。

“匕”“比”“庀”諸詞同源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它們相互同訓(xùn)的情況予以證明。如“匕”“比”“庀”同訓(xùn)“(相與)比敘也”,分別見于《說文?匕部》、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和《六書故?廣部》;“比”“庀”同訓(xùn)“治也,具也”,分別見于《類篇》和《集韻?紙韻》。[2]

另外,從異文角度也可窺知其同源關(guān)系。如上所述,段玉裁認(rèn)為《說文》“匕”條中的“用比取飯”之“比”可作“匕”。此外,《周禮?夏官?大司馬》:“及致,建大常,比軍眾,誅后至者?!编嵭ⅲ骸氨然蜃麾?。鄭司農(nóng)云:‘致,謂聚眾也。庀,具也?!^致,鄉(xiāng)師致民于司馬。比,校次之也?!薄肚f子?徐無鬼》:“農(nóng)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諸子平議?莊子三》認(rèn)為“比,通作庀”。

三、 “比敘”連文可證“庀”“敘”同義

“比”與“敘”為同義詞?!墩f文?攴部》:“敘,次弟也?!薄肚f子?徐無鬼》:“此皆順比于歲?!背尚⑹瑁骸氨?,次第也。”二者同訓(xùn),其義自然相同。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五“桓”字條:“東京賦云:‘迄于上林,結(jié)徒為營,敘和樹表,司鐸授鉦。’敘,比也。軍之正門為和,樹表設(shè)牙形以表之?!边@里釋“敘”為“比”更足證明二者同義。正因為如此,古書中多有“比敘”連文之例。除上引《說文?匕部》“匕,相與比敘也”及《六書故?廣部》“庀,比敘也”等例之外,再如《周禮注疏?遂師》“軍旅、田獵,平野民,掌其禁令,比敘其事而賞罰”,《文獻(xiàn)通考?韓柳文章譜》“取韓愈、柳宗元文章為三譜?!湟唬と∑湓娢谋葦⒅钡?,其中的“比敘”均為依次排比之意?!稘h語大詞典》失收“比敘”一詞,建議今后予以增補。

既然“比”“敘”同義,而“庀”又通“比”,“敘”實即“序”,那么“庀,(比)敘也”之訓(xùn)也便怡然理順了。

四、 《正字通》“庀”字釋義億

《漢語大字典》“庀”下關(guān)于“敘”的義項源自《正字通》,那么我們有必要對《正字通》中的釋義做一番檢視和疏解。該書“廣部”“庀”字釋義為:“敘也,治也。《周禮》:‘庀其委積?!蹲髠鳌罚骸幽臼光腺x。’又,具也?!蹲髠鳌罚骸兮掀渌?。’又‘季文子卒,宰庀家器為葬備?!?、比義通?!吨芏Y?大胥》:‘比樂名?!嵥巨r(nóng)讀‘比’為‘庀’,謂錄具樂官?!边@一釋義,實分三層意思:

(一) 庀,敘也,治也

該義項中,“敘”“治”同義。究其原因,乃因“敘”與“序”同,亦即按次校比,故與“治”字義近?!墩滞ā吩谶@一義項下所舉書證,一是《周禮?遂師》“庀其委積”,全句為:“凡國祭祀,審其誓戒,共其野牲,入野職、野賦于玉府。賓客,則巡其道修,庀其委積?!编嵭ⅲ骸把财涞佬?,行治道路也。故書‘庀’為‘比’。鄭司農(nóng)云:‘比讀為庀。庀,具也。’”原句是在講“遂師”(周代官職,地官之屬,佐遂人掌管政令戒禁)的職責(zé)。委積,指儲備的糧草。庀,有依序列置之意,故與“治”相近,這里可釋為備辦、料理。

第二個書證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木使庀賦”,全句為:“楚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shù)甲兵?!倍臕注:“庀,治?!笨追f達(dá)疏:“庀訓(xùn)為具,而言治者,以下說治賦之事,治之使具,故以庀為治也。”“庀賦”即治理賦稅之事。孔穎達(dá)疏以“治之使具”解釋了“庀”為何既訓(xùn)“具”又釋為“治”的原因。由此可見“庀”的“治”“具”之意歸根到底來自于“敘”。“敘”指比敘、列置,是具體做法,“治”是抽象目的,“具”是最終結(jié)果,實質(zhì)都是按一定的要求和次序整理備辦的意思,用語雖殊,其實則一?!禸梁傳?哀公元年》:“系而待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狈秾幾ⅲ骸扳希咭病!睏钍縿资瑁骸扳?,具,猶簡擇?!薄队衿獨埦怼芬齽⒄自唬骸扳希喓艘病!薄昂啌瘛奔啊昂喓恕本鶠樾1却胫弥狻?/p>

“庀,治也”或亦訓(xùn)為“理也”?!秶Z?魯語下》:“夫外朝,子將業(yè)君之官職焉;內(nèi)朝,子將庀季氏之政焉?!表f昭注:“庀,治也。”《玉篇殘卷》引賈逵注:“庀,猶理也。”[3]《篆隸萬象名義》也解釋“庀”為“具,理”。“理”“治”同義,皆得與“具”比并為訓(xùn)。

(二) 庀,具也

“具”本指備辦、供置之意。《說文?廾部》:“具,共置也。從廾,從貝省。古以貝為貨?!倍巫ⅲ骸肮病⒐┕沤褡?,當(dāng)從人部作供。”《廣韻?遇韻》:“具,備也,辦也?!眰滢k之中自有治擇之意,因此《類篇》《集韻》俱釋“庀”為“治也,具也”。

《正字通》“庀,具也”義項下的書證為《左傳》“官庀其司”及“季文子卒,宰庀家器為葬備”。此二例分別出自《左傳》襄公九年和襄公五年,杜預(yù)均注為“具也”。“官庀其司”意為“督促其官屬,各盡其責(zé)”;“宰庀家器為葬備”是說季文子的家臣收集整理家里的器物作為安葬的準(zhǔn)備??梢姟熬摺薄爸巍敝馊匀怀鲎员硎颈炔⒘兄玫摹皵⒁病?。

(三) “庀”“比”義通

關(guān)于這一點,《正字通》所引書證出自《周禮?大胥》:“秋頒學(xué),合聲,以六樂之會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樂官,展樂器。”“比樂官”,《正字通》誤引為“比樂名”。關(guān)于此“比”字,鄭玄注:“比,猶校也。杜子春云:‘次比樂官也?!嵈蠓蜃x‘比’為‘庀’,庀,具也,錄具樂官。展謂陳數(shù)之?!辟Z公彥疏:“杜子春云‘次比樂官也’,與后鄭同。鄭大夫以‘比’為‘庀’,錄具樂官者,雖與后鄭不同,得為一義,故引之在下也?!币陨现T家訓(xùn)釋中,鄭玄及杜子春釋為比校、次比;鄭眾讀“比”為“庀”,釋為錄具;賈公彥則認(rèn)為二者相通。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周官?九比》引江慎修《周禮疑義舉要》:“比者,簡閱校計之意?!贬屃x更為具體。

通過對《正字通》諸義項及其書證的解疏,可知“庀”的“敘”“治”“具”諸義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發(fā)明的。《漢語大字典》將“治”“具”二義項分別詮釋為“治理;辦理”和“準(zhǔn)備;聚集”,這無疑是準(zhǔn)確的;但把“敘也”照錄為“敘”,未加解釋,很可能是因為未能弄清“敘”的真實含義。從方便讀者、避免誤解的角度考慮,建議將來修訂時做相應(yīng)改訂。現(xiàn)試將這一義項改訂為:“通‘比’。依序列置?!读鶗?廣部》:‘庀,比敘也?!墩滞?廣部》:‘庀,敘也?!亷煿拧犊镏囌住罚骸?dāng)?,比也?!矗骸當(dāng)ⅰ癁轫樞蛑颉谋咀?。《說文?攴部》:‘(敘),次弟也?!?/p>

附注

[1]李善所引賈逵《國語注》“庀,由理也”,“由”通“猶”。《玉篇殘卷》引賈逵注作“庀,猶理也”,可以證之。詳參下文。

[2]另請詳參《故訓(xùn)匯纂》“匕”“比”“庀”及“庇”字條。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xùn)匯纂》,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03。

[3]《國語?魯語下》“將庀季氏之政”,《玉篇殘卷》誤引作“將庀季氏元政”。

參考文獻(xiàn)

1. 班固(漢).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戴侗(宋)撰.黨懷興,劉斌點校.六書故.北京: 中華書局,2012.

3. 顧野王(梁).原本玉篇殘卷.北京: 中華書局,1985.

4. 郭慶藩(清)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 中華書局,1985.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崇文書局,2010.

6.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99.

7. 司馬光(宋).類篇.北京: 中華書局,1984.

8. 孫星衍(清)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 中華書局,1986.

9. 王引之(清).經(jīng)義述聞.∥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王筠(清).說文解字句讀.北京: 中華書局,1998.

11. 蕭統(tǒng)(梁)編,李善(唐)注.文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徐時儀.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02.

14. 許慎(漢).說文解字.北京: 中華書局,2013.

15.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 顏師古(唐).匡謬正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臺北: 商務(wù)印書館,1986.

1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 中華書局,1990.

18. 俞樾(清).諸子平議.北京: 中華書局,1954.

19. 張自烈(明).正字通.∥李學(xué)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3冊).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0. 趙振鐸校.集韻校本.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1. 朱駿聲(清).說文通訓(xùn)定聲.武漢: 武漢古籍出版社,1983.

篇2

關(guān)鍵詞: 《漢語大字典》; 義項; 概括性; 疏失

中圖分類號: H16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04(2012)02-0056-06

概括性是語文辭典建立義項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其釋義質(zhì)量、編纂水平的重要標(biāo)尺?!稘h語大字典》在義項的概括性方面取得了超過前人的成績,值得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不少錯誤疏失。對此,學(xué)者們多有批評討論。從1999年起,出版社組織力量對《漢語大字典》進(jìn)行修訂。2010年4月,第二版修訂本面世。由于此次修訂選擇的是中修方案,在對“硬傷性、體例性”錯誤的糾正以及編排檢索方面成效較大,而在“提高性修改”即提升質(zhì)量內(nèi)涵方面則相對不足。就義項的概括性來說,首版中出現(xiàn)過的一些較突出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進(jìn),學(xué)術(shù)界新的研究成果未予很好地采擷吸納。為此,本文從《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一卷中選取在義項的概括性方面存在若干疏失的條目進(jìn)行討論,試陳一得之見,供編者讀者參考。本文主要討論常用字、常用義問題。內(nèi)容大體分為根據(jù)孤例立項,取用古注失察,獨立性把握失度,從而導(dǎo)致義項概括不當(dāng)三個部分。三部分的內(nèi)容未予嚴(yán)格劃分,難免有交叉之處。為討論的方便,一般將所議條目的材料全部引出。此外,對字和詞不作嚴(yán)格區(qū)分(本文所引材料均出自《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所引材料只標(biāo)明頁碼)。

一、 根據(jù)孤例立項,義項概括不當(dāng)

字典義項的概括,需要在詞的眾多相近用法的基礎(chǔ)上才能得到實現(xiàn)。從理論上說,用孤例來設(shè)置義項,無以進(jìn)行歸納、整理、提煉,難有概括性可言。不過,對于歷時性大型語文字典來說,一概否定孤例立項的做法不免有點過于苛求、不切實際。因為至少有兩種情況需要變通處理:一是在古代文獻(xiàn)中,確有個別字冷僻、古奧的用法例證極少,而作為大型語文字典,承擔(dān)著存古備查的任務(wù),還得為其設(shè)目立項;二是由于現(xiàn)時據(jù)有的資料有限,有的字義只偶爾出現(xiàn)在孤例中,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很難將其歸并到別的義項中,只能暫時為其立項,留待以后有了新材料再作補苴[1]60-63,[2]119-120。除這兩類情況外,對于字在孤例中出現(xiàn)的其他現(xiàn)象不作深入細(xì)致的考察便率爾立項,無疑是字典編纂的缺陷乃至硬傷。茲舉《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據(jù)孤例立項而有失妥當(dāng)?shù)娜舾蓷l目如下:

上 高位。漢蔡邕《獨斷》卷上:“上者,尊位所在也?!碧屏谠斗饨ㄕ摗罚骸笆官t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6頁)

按,此條僅憑蔡邕對“上”的解釋和一條例證來設(shè)立義項,顯然依據(jù)不足。例句中所謂“居上”,就是居于上面或高處;這個“上”指很高的地位,尊貴的位置?!吧稀钡某Ax即義項為“高處”,其下引例中的“上”字所指,均為空間距離大的位置。人在社會所居位置之高與物體所處位置之高,當(dāng)屬于同一層級系列,區(qū)別只在抽象與具體方面,沒有必要在義項上分列。因此,若將此條與義項合并,再把釋文調(diào)整為“高處,高位”,便可兼顧到“上”的這兩類用法,且更具概括性。

主 主婚?!豆攘簜?#8226;莊公元年》:“主王姬者,必自公門出?!保?1頁)

按,義項是從孤例中推測出來的,似難成立?;墨I(xiàn),此章記載的是周天子將女兒王姬嫁給齊侯之事。因例句的前文有“使之主婚姻,與齊為禮”之言,故句中“主”之后承前省略了“婚姻”二字。由于動詞“主”的對象是舉行婚禮的王姬,將其釋為“主婚”,只是其常義“主持”在特定語境中才有的意義。若隨文作注,當(dāng)然可用“這里指主婚”說解;但將其立為義項就不可取了。此項并入“主”的義項“掌管;主持”之下即可。

厚 財富?!俄n非子•有度》:“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83頁)

按,“厚”本是形容詞,因在句中用作偏正短語的中心詞,充當(dāng)賓語,則有了名詞性,指富厚的財產(chǎn)。用一“厚”字,旨在強調(diào)國家財產(chǎn)之多。這種用法,修辭上謂之“以偏代正”??梢?,以“財富”解釋例中的“厚”字,還不夠準(zhǔn)確。更主要的是,孤例中的修辭義,不能滿足設(shè)立義項的條件。這個“厚”,應(yīng)視為義項“豐厚;富厚”的臨時性用法。可以按編纂條例在義項下設(shè)置又項:指富厚的財產(chǎn)。

佐 治理;管理?!洞蟠鞫Y記•衛(wèi)將軍文子》:“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保?64頁)

按,一條材料不足以支撐起獨立的義項。此外,單就例句本身而言,把“佐”釋為“治理;管理”,并無窒礙。然而,由于這條引例截取后文字偏短,因而自足性不夠,結(jié)合前后文意看,如是為釋還存在一定偏差。這段話是子貢評價魯國大夫澹臺滅明的民本思想的:“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鼻迦送跗刚浣庠b:“茍,誠也;廉,猶儉也;佐,助也。以佐其下者,損上益下也。”相對而言,王聘珍的解釋更為清楚、合理,惜編者未予參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澹臺滅明儉于事奉國君,以便幫助更多的下層百姓?!白羝湎隆?,當(dāng)指幫助他治下的百姓。因此,此條應(yīng)并入“佐”的義項“輔助”中。

作 發(fā)生,表現(xiàn)出。元蕭德祥《殺狗勸夫》:“教那廝越模,越作勢。”(168頁)

按,“作”是一個義域較寬、適用面廣的動詞?!稘h語大字典》為“作”列了二十五個義項,顯得零散瑣碎。原因在于對臨時義、隨文釋義未予以很好的概括,輕易設(shè)立義項。此條即其例。從疏通句意角度看,例中的“作”釋為“發(fā)生,表現(xiàn)出”十分妥貼;但作為使用頻率甚高的常用字,一條例句還遠(yuǎn)不夠設(shè)立義項的條件。這個“作”可看作是義項“產(chǎn)生;興起”的臨時變體,應(yīng)將其涵括其中?!白鲃荨币嗉醋鞒瞿撤N樣子的意思。

侍 隨從?!稄V韻•志韻》:“侍,從也。”宋玉《風(fēng)賦》:“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保?77頁)

按,因《廣韻》中“侍”有“從”的解釋,便盡量為其找出例子來湊成義項,這可能是編者設(shè)立此項的考慮。這樣處理,義項顯得單薄,且失之牽強。此例的“侍”完全可以納入義項“在尊者旁邊陪著”之中。因為宋玉、景差之“侍”,不就是跟隨陪伴在尊者楚襄王的左右么?此義既無別的例句佐證,又與義項的意義交叉重合,沒有必要設(shè)立。

弄 動用。《漢書•龔遂傳》:“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橫池中耳?!保?58頁)

按,在沒有提供別的材料參照的情況下,將例中的“弄”釋為“動用”,只能視為據(jù)上下文推測出來的臨時用法??贾湟猓氨I弄”之“弄”無疑含有貶斥色彩,指非正常地隨意調(diào)用、動用??梢姡@一用法與其常義“玩弄”聯(lián)系緊密。此條不當(dāng)立,應(yīng)合并到義項“戲耍;玩弄”之中。

弊 討厭;厭惡。晉王羲之《等帖》:“等不佳,令人弊見此輩。吾衰老,不復(fù)堪此。”(561頁)

按,例中的“弊”釋為“討厭;厭惡”十分合理,但這只能算句中的臨時義,為其設(shè)立義項則依據(jù)不足?!氨住钡拇肆x,當(dāng)為其常義“困乏,疲困”的活用,屬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可按“以……為弊”理解;“弊見此輩”即對于見到這幫人感到疲乏勞累。下文“吾衰老,不復(fù)堪此”之言,正是此解很好的注腳。明乎此,應(yīng)將這一義項并入義項“疲困”中?!稘h語大詞典》也專為“弊”的此例設(shè)立了“厭惡,討厭”義項,同樣未達(dá)一間。

二、 取用古注失察立項,義項概括不當(dāng)

浩瀚紛繁的古籍注疏是研究古代字(詞)義極具價值的寶藏和富礦,也是編纂大型字典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和十分重要的立項依據(jù)。但是,字典釋義與古籍注疏畢竟屬于兩類性質(zhì)各別的工作,兩者在任務(wù)、目的、要求等諸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編者必須按照義項設(shè)置的原則對這些蕪雜、零散的材料認(rèn)真進(jìn)行爬梳整理,方能形成科學(xué)合理的字典義項[3]88-94。這是一項十分艱巨復(fù)雜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會出現(xiàn)失誤。對此,筆者曾撰過初步探討[4-5]。這部分單就《漢語大字典》因取用古籍注疏失察,造成義項概括失當(dāng)?shù)膯栴}提出討論,內(nèi)容仍主要限于據(jù)孤例立項的條目上。例如:

上 初。《淮南子•覽冥》:“引類于太極之上?!备哒T注:“上,猶初也?!保?頁)

按,這條孤例引用的文字短少,無以知其前后文意,因而很難確定高注選取多義多用的“初”字究竟指什么。茲將其前后相關(guān)內(nèi)容引述如下:“夫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于月。天地之間,巧歷不能舉其數(shù)。手征忽,不能覽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類于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备哒T注的全文是:“太極,天地始形之時也。上,猶初也。”這段文字講的是天地萬物之間相感而產(chǎn)生變化的問題。據(jù)高注,“太極”指天地始形之時,是太初、太始之義。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分析,“太極之上”與“掌握之中”對舉,“上”應(yīng)是體詞性的,高誘釋為“初”,蓋指古初之時;所謂“太極之上”,即天地開始形成的古初時期?!耙悺?,意為借引同類事物之力。如是,例中“上”的“初”義,應(yīng)視為義項“古;久遠(yuǎn)”的臨時用法,不宜為之單設(shè)義項。

承 阻止,抵御?!对娊?jīng)•魯頌•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毛傳:“承,止也?!编嵭{:“僖公與齊桓舉義兵,北當(dāng)戎與狄,南艾荊及群舒,天下無敢御者?!保?3頁)

按,引例是一首歌頌魯僖公輝煌戰(zhàn)功的詩。編者據(jù)毛傳及鄭箋,將句中的“承”釋為“阻止,抵御”并無不可。如是,幾句詩是言魯僖公北邊打擊戎狄,南面懲戒荊舒,威勢強大,天下無人敢抵御。這樣解釋,意思很順。問題在于,此義系據(jù)孤例中的隨文訓(xùn)釋而得,談不上歸納概括;且如此為釋,與“承”的其他意義之間還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孔穎達(dá)疏值得我們注意。疏曰:“君之所征往無不克,則無有于我僖公敢御止之?!笨资枵J(rèn)同毛、鄭的解釋,其后又進(jìn)一步補充說:“承者,當(dāng)待之義,不敢當(dāng)待,即是不敢御止,故以‘承’為‘止’也”。也就是說,“承”義本為當(dāng)待;所謂當(dāng)待,就是承當(dāng)、承受。沒有誰敢承當(dāng)魯國的強大威勢,也就意味著沒人敢于阻止、抵御它,故“承”在該句中可用“止”釋之。孔疏對毛傳訓(xùn)“承”為“止”的原因分析得很有道理。綜上,這一義項不當(dāng)設(shè)置。此義應(yīng)視為義項“承擔(dān);擔(dān)當(dāng)”的臨時性用法,例句可置于其下。又,鄭箋的末句本作“天下無敢御也”,大字典誤“也”為“者”,亦當(dāng)正之。

亂 戰(zhàn)爭;武力?!稄V韻•換韻》:“亂,兵寇也?!薄蹲髠?#8226;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倍蓬A(yù)注:“亂謂阻兵而安忍?!保?6頁)

按,這條義項設(shè)置依據(jù)不足。從《廣韻》的釋義看,所謂“兵寇”,就是亂兵賊寇?!逗鬂h書•郭傳》:“更始新立,三輔連被兵寇,百姓震駭?!薄氨堋睉{借武力為非作歹是造成戰(zhàn)爭和社會混亂的重要因素;但徑將“兵寇”轉(zhuǎn)換為“戰(zhàn)爭,武力”之義,則比較牽強。再看例證,結(jié)合例句后面的內(nèi)容考察,杜預(yù)所理解的句中之“亂”,當(dāng)指下文所說的“夫州吁,阻兵而安忍”,是對州吁這個人所做的“亂”事的具體說明,而非對“亂”的詞義作釋?!白璞奔凑淌阎婈?、武力;“安忍”即安于殘忍??梢?,州吁的“阻兵而安忍”與“戰(zhàn)爭,武力”義之間還有較大距離。例中“以亂(和民)”是與“以德和民”對應(yīng)的,“亂”應(yīng)是禍亂、戰(zhàn)亂的意思??傊?,此條不當(dāng)立,宜并入義項“動蕩;不安定”中;同時,再將其調(diào)整為“動蕩;動亂”。

匱 (二)kuì 虛假?!秶Z•晉語五》:“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表f昭注:“言不副貌為匱?!保?03頁)

按,此條為孤例立項,蓋由于編者對韋昭注及例句理解的偏誤所致。這段話是甯嬴氏對晉國太傅陽處父的評論之辭。韋昭對這段文字的注釋全文是:“濟,成也。言不副貌為匱。匱,乏也?!睋?jù)韋注,“貌濟”,是言陽處父外貌老成穩(wěn)重;“言匱”,則指其言語不能與其好的外貌匹配。不能相副的具體表征就是言辭匱乏,拙于表達(dá),所以注文在后面又用“乏也”對“匱”字做了補充說明。由此可知,韋昭所謂“言不副貌”,只是對陽子的言語表達(dá)水平及效果作出的評價,而后面的“匱,乏也”才是對“匱”字詞義的訓(xùn)釋。因此,據(jù)此例及韋注,不能得出“匱”有“虛假”之義,更不能據(jù)此為其單立義項。此條無疑應(yīng)歸并到義項“竭盡,匱乏”之中。

休 懈怠?!蹲髠?#8226;昭公五年》:“茲敝邑休殆,而忘其死,亡無日矣?!倍蓬A(yù)注:“休,解(懈)也?!保?50頁)

按,例中這段話是吳王之弟被楚國抓捕后,對楚王使者所言。原文是:“君若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殆,而忘其死,亡無日矣。”引例中的“茲”當(dāng)為“滋”,“滋”是“滋長,增長”的意思;字典引用有誤,當(dāng)正之。杜預(yù)釋“休”為“解”,即懈怠,就該句而言,可謂愜當(dāng)?!按笔堑《璧囊馑?,“休殆”同義連文,共表松懈怠惰之義。所謂“茲敝邑休殆”,就是滋長我們國家的松懈怠惰之心。應(yīng)當(dāng)看到,“休”的此義只是其常義“休息;休歇”的臨時用法。因為思想上的休歇,常會使人松懈而不警懼??梢?,根據(jù)孤例中的古注來設(shè)置義項應(yīng)當(dāng)十分慎重。此條應(yīng)歸并到義項“休息”之中。

伏 車軾,即車前橫木。《史記•酷吏列傳》:“同車未嘗敢均茵伏?!迸峒庖鞆V曰:“伏者,軾。”(150頁)

按,“伏”指“車軾”當(dāng)屬臨時性用法,不宜設(shè)為義項。引例是講酷吏周陽由十分“暴酷驕恣”的事情,言汲黯和司馬安雖位高權(quán)重,但同車時都不敢與周陽由平起平坐。司馬貞索隱:“均,等也。茵,車蓐也。伏,車軾也。言二人與由同載一車,尚不敢與之均茵軾也,謂下之也。《漢書》‘伏’作‘憑’也?!逼湔f與徐廣相同。“伏”之可以解作車軾,是因為古時的車乘上,能夠供人伏靠之處只有車軾,在這特定的場所里,“伏”臨時用來指稱“車軾”是很自然的。我們認(rèn)為,徐廣注“伏者,軾”,司馬貞注“伏,車軾也”,均旨在提示句中的“伏”指車上俯身倚靠之處,而不是俯伏這個動作行為本身?!稘h書•酷吏傳》作“同車未嘗敢均茵憑”。顏師古注:“茵,車中蓐也。憑,車中所憑者也。言此二人皆下讓由,故同車之時自處其偏側(cè),不均敵也。”據(jù)這條異文可知,言“伏”或“憑”,當(dāng)是動詞臨時用作名詞。因此,不可據(jù)孤例以及古注的隨文說解擅立義項。從釋義及查檢的方便考慮,可將此條作為“又項”置于義項“身體前傾靠在物體上”中。因為該義項中引用了《莊子•漁父》“孔子伏軾而嘆”之例,正與此例的“伏”臨時指“車軾”直接相關(guān)。

佚 揚。《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魂佚而不返兮,形枯槁而獨居?!崩钌谱⒁渡n頡篇》:“佚,揚也?!保?67頁)

按,例中的“”即“遠(yuǎn)”。《廣雅•釋詁一》:“,遠(yuǎn)也。”在古人看來,人死了,靈魂是要離開身體而飄走遠(yuǎn)逝的??梢?,李善隨文釋“佚”為“揚”不謬。但是,這只能算“佚”的句中義,不宜據(jù)此為其設(shè)立義項?!皳P”與“佚”的義項“棄用;隱遁”聯(lián)系甚密,此條應(yīng)當(dāng)并入其中。靈魂遠(yuǎn)揚,不就是靈魂遠(yuǎn)遠(yuǎn)隱遁消失么?

侍 養(yǎng)?!秴问洗呵?#8226;異用》:“仁人之得飴,以養(yǎng)疾侍老也?!备哒T注:“侍,亦養(yǎng)也?!保?77頁)

按,義項照搬高注的隨文釋義而設(shè),缺乏必要的概括;且把單字用作釋文,其義也不便確定?!笆獭钡膶ο笫抢先?,“養(yǎng)”的對象是病人,兩者義有不同之處。高誘根據(jù)“養(yǎng)疾侍老”具有對文關(guān)系,以渾言的方式用“養(yǎng)”釋“侍”,無疑掩蓋了兩者存在的差別。例中的“養(yǎng)”乃用其常義“治療;調(diào)養(yǎng)”;而“侍”之義則為“侍養(yǎng),奉養(yǎng)”,因而當(dāng)為其義項“侍奉;伺候”在句中的臨時變體,不必單立。

執(zhí) 結(jié)?!秶Z•越語上》:“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讎?!表f昭注:“執(zhí),猶結(jié)也?!保?91頁)

按,韋昭用“猶結(jié)也”隨文為注,旨在說明“執(zhí)”在句定的含義,“結(jié)”不過是其臨時用法而已。細(xì)加體味,例中的“執(zhí)”,含有纏結(jié)而不松開的意味;所謂“執(zhí)讎”,就是固持仇怨而不放開。可見,此義與“執(zhí)”的義項“固執(zhí),堅持己見”的聯(lián)系緊密。此項不當(dāng)立,歸入義項中則比較合適。

三、 獨立性把握失度,義項概括不當(dāng)

一個概括性的義項,在其所屬詞的意義系統(tǒng)中,首先應(yīng)有自身的特征,形成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又應(yīng)與其他義項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這種獨立性是指各義項間有比較清楚的界限,而不是每個義項都脫離該詞義系統(tǒng)而孤立存在,彼此毫無牽連。所謂關(guān)聯(lián)性,是指義項之間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這種聯(lián)系又不能過分密切,更不能相互交叉重合、涵括包容[6]195-202。當(dāng)然,在操作中,要把握好這個尺度,誠非易事?!稘h語大字典》中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有的義項單獨來看,所引材料比較豐富,釋義與例證之間也比較協(xié)調(diào),是能夠成立的。但是,結(jié)合相關(guān)的義項比較分析,則發(fā)現(xiàn)存在種種問題:或者與左鄰右舍邊界不明、糾結(jié)絞纏;或者本當(dāng)從屬于某個義項而節(jié)外生枝、另行設(shè)立。這些問題,都影響了義項的概括性。茲舉例分析如下:

上 上首;上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xiāng)北鄉(xiāng),以西方為上?!编嵭ⅲ骸吧?,謂席端也?!薄缎滦?#8226;雜事》:“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薄剁R花緣》第七十一回:“鬮兒雖按次序,坐位仍無上下。”(6頁)

等級或質(zhì)量高的。如:上將;上策?!秾O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薄稌x書•宣帝紀(jì)》:“棄城預(yù)走,上計也?!碧脐懹稹恫杞?jīng)•一之源》:“紫者上,綠者次;者上,牙者次?!保?頁)

按,表面看來,“上”的這兩條義項釋文的界限是清楚的:義項是名詞,義項是形容詞。但是,根據(jù)兩條義項下的用例考察,不難看出這種劃分未必合理,實則存在著交叉重合之處,這樣的義項概括是欠當(dāng)?shù)摹T噷⒘x項⑦中的“以西方為上”、“請就上位”的“上”字分別與義項中的“全國為上”、“上計”的“上”字比較,看不出它們在意義、用法上有什么不同。此外,義項《鏡花緣》例中的“無上下”,意即沒有尊貴低賤之分,“上”指高貴,尊貴。概言之,兩條義項引例中的“上”,均指等級、地位、質(zhì)量方面高,屬于形容詞性的。因此,不宜分置為二,應(yīng)將兩項合并,概括、調(diào)整為“上等”義項。這樣既簡潔明了,其涵括面也比較寬廣。

上 凌駕;欺凌?!蹲髠?#8226;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國語•周語中》:“《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韋昭注:“上,陵也?!保?頁)

按,給“上”設(shè)“凌駕;欺凌”義項,能否成立值得考慮。因為“上”的常用名詞義指“上面,高處”,而例證中的兩個“上”字,都應(yīng)當(dāng)視為方位名詞活用作動詞,是“處其上、居其上”的意思。《左傳》例中的“多上人”即多居他人之上;在這特定的語境里,“居他人之上”也就意味著凌駕于他人之上?!秶Z》例中的“不可上”即不可高居民之上;韋昭釋“上”為“陵”,就是根據(jù)上下文對“上”的臨時用法做出調(diào)整后的解釋,因而不宜直接作為義項設(shè)置的依據(jù)。總之,此項缺乏獨立性,至多只能作為“又項”,置于義項“高處;高位”之下。

下 指地?!稌?#8226;堯典》:“格于上下。”孔傳:“至于天地。”《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王逸注:“言天地未分,溷沌無垠,誰考定而知之也?!保?頁)

指地表之下?!抖Y記•檀弓下》:“夫子疾,莫養(yǎng)于下,請以殉葬?!编嵭ⅲ骸跋拢叵??!薄犊簜}子•農(nóng)道》:“畎欲深以端,畝欲沃以平,下得陰,上得陽,然后盛生?!保?頁)

按,這兩條義項的內(nèi)容有范圍大小之別,存在著涵括包容的關(guān)系,不符合分設(shè)義項的條件。“下”本為與“上”相對的反義詞,不管指地面上,還是地底下,都是指相對天空而言處于其下的位置。從義項的釋文看,“地”即大地,地面,其所指范圍相當(dāng)廣泛,地上地下,都能涵蓋,很難也不必與“地表之下”截然分開。再看義項所舉例證。例一,鄭玄注“下”為“地下”,是因為例中的“下”是特指陰間、九泉之下;“莫養(yǎng)于下”,是說齊國大夫陳子車死了,在九泉之下無人奉養(yǎng)照料。例二的“畎”指田間小溝,而其所處之“下”,只是略低于田畝而已,歸入地表的范圍又何妨?處理的辦法是采取折中方式,將這兩條義項合并為“大地;地下”。

任 使用;利用?!稄V雅•釋詁一》:“任,使也?!薄吨芏Y•地官•牛人》:“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以載公任器?!编嵭ⅲ骸叭?,猶用也?!薄稇?zhàn)國策•秦策一》:“齊桓任戰(zhàn)而伯天下。”唐皮日休《原弈》:“如生者必能用手足,任耳目者矣?!保?56頁)

憑借?!妒酚?#8226;平津侯主父列傳》:“昔秦皇帝任戰(zhàn)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zhàn)國,海內(nèi)為一,功齊三代。”唐杜甫《奉贈嚴(yán)八閣老》:“新詩句句好,應(yīng)任老夫傳?!背鹫做椬ⅲ骸叭?,也?!保?56頁)

按,從兩條義項的釋文看,“利用”和“憑借”都含有依靠或采用某種手段、條件為自己服務(wù),以達(dá)到某種目的的意思,因而兩者存在著交叉重合之處。分置為兩項,區(qū)別性特征欠明,各自的獨立性就成問題了。再結(jié)合例證分析。義項中例二的“任戰(zhàn)”可以釋為憑借戰(zhàn)爭,例三的“任耳目”也就是憑借著耳目;義項中的“任戰(zhàn)勝之威”也就是利用戰(zhàn)勝之威,將“應(yīng)任老夫傳”釋為“應(yīng)當(dāng)利用老夫來傳播”,同樣可行。至于義項的釋文“使用”一詞,確與“利用”或“憑借”之義有一定的距離:“使用”側(cè)重于行為主體(主事者)對于行為對象的致使、支配作用,而“利用,憑借”則比較強調(diào)對行為對象的依靠作用。其下引《周禮》之例的“任器”,就是供人使用的器物;“任”是“使用”之義。為此,可作如下處理:將兩項合并為“利用,憑借”;再將義項中《廣雅》和《戰(zhàn)國策》的材料移至義項“委任;任用”下,義項則可調(diào)整為“使用;任用”。

便 更換?!稇?zhàn)國策•魏策三》:“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后,必且便事?!薄端鍟?#8226;食貨志》:“人有人力無牛,或有牛無力者,須令相便,皆得納種,使地?zé)o遺利,人無游手焉?!保?92頁)

按,拿此條所引兩個例句驗之,“便”釋為“更換”,是比較順暢的。問題在于,“便”的此義與其他義項缺乏聯(lián)系,置于此中,孤立突兀,殊為不協(xié)。例中的兩個“便”,均當(dāng)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例一的“便”用在連用的副詞“必且”之后,當(dāng)為其常義“有利,適宜”臨時用作動詞,是“朝有利方面施行”的意思,“便事”猶言秦國將乘便行事,見機行事。這段話是魏國朱已(無忌)勸諫魏王之言。朱已力陳利害關(guān)系,勸魏王不要聯(lián)秦攻韓,弄不好會引火燒身。在這段引文的后面,朱已分析說:“便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矣。”所謂“就易與利”,意指秦國將利用與魏國土相連的便利先伐魏(而不伐楚與趙),這正是對“便事”即乘便行事的很好解讀。例二的“便”用在副詞“相”之后,可視為其常義“便利,方便”活用作動詞,是“提供方便”的意思;所謂“相便”,是指“有人力無?!闭吲c“有牛無力者”互相提供方便,以保證土地的耕種。綜上,此條不能成立,應(yīng)將兩個例句分置于相應(yīng)的義項中。

做 成;成為?!肚迤缴教迷挶?#8226;羊角哀死戰(zhàn)荊軻》:“廟中忽然起火,燒做平地?!薄端疂G傳八十四回》:“四對兒在陣前廝殺,絞做一團,打做一塊?!保?24頁)

結(jié)成(某種關(guān)系)。如:做親家;做死對頭?!毒┍就ㄋ仔≌f•馮玉梅團圓》:“又過數(shù)日,婦人腳不痛了,徐信和她做了一對夫妻上路?!保?24頁)

按,這兩條義項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甚至可以互為交叉涵括。因為“成為”與“結(jié)成”都具有產(chǎn)生了某種結(jié)果,或者原來的事情或人物發(fā)生了某種變化這一核心共同點,只不過由于行為動作的主體及對象有別,致使前一行為相對具體,后一行為比較抽象而已。其實,“做親家”也可釋為雙方成為親家,“做了一對夫妻”亦即兩人成了一對夫妻。從義項的概括性考慮,兩項的獨立性都不充足,應(yīng)將其合并為“成為;結(jié)成”。

參考文獻(xiàn):

[1] 李爾鋼.詞義與辭典釋義[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2] 蘇寶榮.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3] 趙振鐸.字典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4] 朱 城.大型字典單字釋義問題再議[J].語言研究,2006(1):90-93.

[5] 朱 城.古籍注疏與大型語文字典釋義的失誤――以《漢語大字典》為例[J].語文研究,2011(4):8-13.

[6] 鄒 .辭書學(xué)叢稿[M].武漢:崇文書局,2004.

On the Generalization of Senses in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2nd Ed.)

Zhu Cheng

(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Generalization is the benchmark of a dictionary as well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 in dictionary definition. The newly published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2nd Ed.) is still inadequate in generalization of senses, which will be list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some items in the first volume for compilers and readers to consider.

Key words: Grand Chinese Dictionary; sense; generalization; miss and loss

收稿日期: 2011-12-28

篇3

先來看“b”字的幾個文獻(xiàn)用例:

(1)《太宗文皇帝御制孔廟碑》:“鼓b皇皇,G婊鰨八音相宣,圣情怡懌?!保麝慛《(嘉靖)山東通志》卷三十七,明嘉靖刻本)

(2)《六朝?鮑昭》:“鮑參軍作《數(shù)目詩》云:七盤起長,庭下列歌b。八珍盈雕,奇肴紛錯重?!保魇Y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十三,明刻本)

(3)《服飾門?裳》:“(T)《說文》云:亦曰x,音b。字亦作惚。”(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三十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九四一,636頁)

(4)《康熙字典?人部》:側(cè),又同仄?!妒酚?平準(zhǔn)書》:“公卿鑄b官赤側(cè)?!弊ⅲ骸俺鄠?cè),錢名。”(清同文書局刻本,子集中,21頁)

(5)《寄蘇眉源郡伯》:“羅山人b精于素脈,委蛇多暇,或有意乎此也。幸進(jìn)而御之?!保鳒@祖《玉茗堂全集》尺牘卷三,明天啟刻本)

(6)伏見天皇:秋八月癸酉立女御藤原b子為中宮,冬十二月丁卯號所生準(zhǔn)三宮藤原腫釉恍輝門院。(清王先謙《日本源流考》卷十二,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

以上,前四例“b”字當(dāng)皆為“(R)”字。例(1)為“b”在明清刻本中早見者,其中“鼓b”并用,典籍“鼓(R)”經(jīng)見,“b”用作“(R)”不待言。例(2)引鮑照《數(shù)目詩》,其中“歌b”字,《四部叢刊初編》本《鮑氏集》卷五《數(shù)詩》作“歌R”;《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藝文類聚》卷五十六《雜文部二》引《數(shù)名詩》亦作“歌R”;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數(shù)目字入詩?鮑明遠(yuǎn)詩》作“歌”。例(3)引《說文》“x,音b”,檢《說文》無此語,《廣韻》:“x,職容切,平章?!眲t“x”實音“”。例(4)引《史記?平準(zhǔn)書》,其中“b官”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史記》卷三十《平準(zhǔn)書》作“官”?!端牟繀部m(xù)編》本《平齋文集》卷三十《饒州堂試?九》:“公卿請鑄R官赤側(cè),以一當(dāng)五。其后二歲,赤側(cè)以賤,而廢三官?!薄癛官”是漢代主管鑄錢之官,本與樂府鑄D之“官”相區(qū)別,王國維《觀堂集林?齊魯封泥集存序》:“官,此樂府鑄D之官,非水衡掌鑄錢之R官也?!钡啊迸c“R”往往通用不別,如《正字通?金部》:“R,《漢志》‘黃’,《周禮》作‘R’;《詩》‘R鼓’亦作‘’,古二字通用?!币虼耍八睦械摹癰”字,均為“(R)”字。

后兩例“b”字皆用于人名,當(dāng)與“章”同。增加形、聲偏旁,是漢字分化和俗字產(chǎn)生的重要方式?!罢隆钡脑雠运鬃趾芏啵纭洱堼愂昼R?心部》:“P,音章,懼也?!庇炙浚骸罢?,音章,水名?!庇竹R部:“,音章,馬名?!钡冉允??!癰”字類此,可訓(xùn)“音章”,例(6)“藤原b子”一本作“璋”“彰”是其證,然是否為金名,并沒有文獻(xiàn)用例可以證明。但在用法上,正字或與其增旁俗字相同,如《字匯補?立部》:“章,又與樟同……又與獐同。”《康熙字典》同部:“章,又之亮切,同障。”與此相類,用于人名的“b”字當(dāng)亦同“章”。

由此可知,明清刻本中“b”字實兼有二職:一是用作“(R)”字,二是用于人名。以例(1)早見推之,“b”之為字,用作“(R)”乃其初衷。然則以音、形考之,“b”是否可為“(R)”之異體呢?先說字形,篆、隸“章”字末筆一豎皆上出作“”,與“童(重)”形體非常相近,如《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1985:174)引《相馬經(jīng)》作“”,又引《尚方鏡》作“”。后世寫本刻本亦然,如《敦煌俗字典》(2005:542)作“”。因此,加金旁的“b”與“(R)”往往形近易混,如上例(2)中“歌b”字,“b”刻作“”,若不是“章”字末筆一豎直長可見區(qū)別,就容易誤認(rèn)作“(R)”字。再說字音,“章”字《說文》:“從音十?!庇⒉豐.388號《正名要錄》“右各依腳注”:“章,從音。”本是個會意字,《廣韻》有“諸良”“之亮”二切。然考“章”與“(R)”音亦可通,如《釋名?釋親屬》:“俗或謂舅曰章,又曰。”“章”“”一聲之轉(zhuǎn),“”正與“”同音?!稘h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二十三》“背尊章,以忽”師古注曰:“尊章猶言舅姑也。今關(guān)中俗婦呼舅(姑)為R。R者章聲之轉(zhuǎn)也?!薄秴矔沙蹙帯繁尽俄嵮a》卷二下平聲“R”引作:“章者,R之轉(zhuǎn)也?!薄墩f文解字注》“材”字條下按云:“漢人曰章,唐人曰H,音?!薄蹲謪R補?立部》:“章,又之風(fēng)切,音中?!苯浴罢隆迸c“(R)”音同之例(按,《漢語大字典》《中華字?!贰稘h語大詞典》“章”字皆失收此音義項)。今“b”字“從金從章”而作,與“(R)”形相近、音可通,其異體關(guān)系似可溝通。

但是,以“b”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始見于明清刻本,使用時間未久;明清以來的漢語字書不收,在所收“(R)”等相關(guān)字條下也未提及;文獻(xiàn)用例太少,不能與“(R)”同用,反映增旁俗字“b”與“(R)”的字際關(guān)系還沒有得到社會和文字學(xué)家的認(rèn)可。張涌泉先生(2010:48)《漢語俗字研究》指出:“合理的增旁俗字產(chǎn)生后,往往迅速為社會所承認(rèn),成為‘正字’而進(jìn)入流通領(lǐng)域……成為正字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相反……‘無理’的增旁俗字則很難為社會所承認(rèn),而往往只是曇花一現(xiàn),便銷聲匿跡了。”“b”即后者也??肌肮谜隆弊纸雠宰鳌版选保瑸榍罢摺肮谩睆呐惢?。《正字通?女部》:“嫜,杜甫詩‘何以拜姑嫜’,通作章。”《康熙字典》同部:“嫜,《廣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并音章?!比弧版选睂嵟c“(R)”音亦通,《大正藏》第五十四冊《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四“q姑”條:“又作,同之容反?!夺屆吩疲核字^舅嫜名?!薄版选迸c“q”“”一聲之轉(zhuǎn),皆與“(R)”同音?!癰”與“嫜”蓋相類也,但相比而言,“b”的地位卻大不如后者。

最后再看“b”的貯存情況,《中華字海》、印刷本《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大詞典》失收“b”字當(dāng)補;《漢語大詞典》(光盤2.0版)音“zhān饋輩晃??稍鲅a“人名”為義項;《漢語大字典》第二版謂“同‘\’”,“b”與“\”形音皆疏,不知何據(jù)?另,“b”與“(R)”音同形近,又有文獻(xiàn)用例,為其或體可也,今之大型語文辭書不妨增之。

附 注

[1]為便于字形比較,本文“\”“(R)”等相關(guān)字形采用繁體。

參考文獻(xiàn)

1.班固(東漢).漢書(顏師古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影印經(jīng)韻樓藏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4.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

5.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劉熙(東漢).釋名(《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89冊畢沅疏證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釋行均(遼).龍龕手鏡(影印高麗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8.釋慧琳(唐).一切經(jīng)音義(影印《大正藏》本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9.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吳任臣(清).字匯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33冊影印清康熙五年匯賢齋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12.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13.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14.張玉書(清)等.康熙字典(影印清同文書局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58.

15.張自烈(明).正字通(影印清康熙九年弘文書院刻本).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篇4

關(guān)鍵詞:蒲松齡;聊齋俚曲集;俗字

中圖分類號:I207.37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聊齋俚曲集》(以下簡稱《俚曲》)是蒲松齡晚年創(chuàng)作的通俗文學(xué)作品。其中有大量俗字,或不見于字書,或雖見于字書但其音義卻與蒲氏所用不合。有的被現(xiàn)代大型字典收錄,但其音義或有可商之處。從俗字研究和字典編纂的角度看,聊齋俚曲的研究價值尚待進(jìn)一步挖掘。

本文列舉分析聊齋俚曲中的俗字25 個。所據(jù)版本有二:一是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齡集》 [1],二是蒲先明整理、鄒宗良校注的《聊齋俚曲集》 [2]。二者文字殊異之處酌予說明。

一、不見于字書的俗字

以下諸字不見于《說文》、《字匯》、《正字通》、《康熙字典》及《漢語大字典》,應(yīng)屬地方俗字,或系蒲氏臨時自造。

衡 摔,用力砸。例:合他大家過不成,大石頭往他那鍋里~。(《墻頭記》第二回)當(dāng)初辭別親娘去,恨不將心巴出來,死了~了荒郊外!(《姑婦曲》第二段)惡虎為護那耳朵,常帶著七八個家丁,怕人再使磚頭~。(《寒森曲》第三回)鄒宗良注:“~:山東方言,扔,放?!?[2] (P26)蒲松齡氏《日用俗字?鐵匠章》:“生鐵子如升大,夾來紅鐵大錘拒。”并在“拒”下以小字“亨”標(biāo)注其讀音。[1] (P754)《墻頭記》第三回:“到底是你的兄,怎使的按倒使捶拒?”鄒注說“拒”音hēng,意為“捶打”。[2] (P35)《集韻?庚韻》披庚切(今音pēng):“拒,打也?!?[3] (P67)可見“衡”、“拒”為同詞之異寫。pēng、hēng疊韻,應(yīng)屬不同方言中的聲轉(zhuǎn)現(xiàn)象。今甘肅山丹稱用力砸為“夯”(hāng),與之音近義同。拒,《俚曲》中或亦作“拒”,如《寒森曲》第二回:“趙舉人這就發(fā)了怒,掀下驢來只顧拒?!泵蠎c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拒:用拳頭、鐵錘、石頭等打”;“衡:扔,放?!鼻罢咦x平聲,后者讀去聲(據(jù)該方言志,當(dāng)?shù)赜衅?、上、去三個聲調(diào))。[4] (P144,147)

噪 山東方言,“一~子”即“一會兒”。例:到了門外,于氏不曾起來,等~子,二成才開了門。(《姑婦曲》第一段)鄒注:“噪(音zào)子:山東方言,一會兒?!?[2] (P64)(該本作“噪”,與路大荒整理本不同)那一日,大成生了~子氣,直掙子一身汗,他病到好了。(同上)看起來,留你~子也不中用!(《翻魘殃》第三回)又《富貴神仙》第十三回:“一鬧一個三更盡,才歇下還骨輪噪子,才打了一個盹?!编u注:“骨噪子:骨輪,山東方言,形容翻來覆去的樣子。噪,‘噪’的訛字。噪子,一陣子,一會兒?!?[2] (P695)按:鄒注以“噪”為正字,似不妥?!霸搿笔瞧咽纤茫ɑ蚱渥栽欤┑姆窖运鬃?,“日”為表意偏旁,表示其意義與時間有關(guān),如“昏”、“曉”、“晡”、“晌”、“昨”等均如此。

匯 ①用松軟干燥的東西擦拭或按壓,以除去灰塵或液體。如~布,即抹布。例:佛動心取汗巾,拿出來~灰塵。(《增補幸云曲》第十六回)二姐只羞的面紅過耳,叫丫頭拿~布來。(同上)鄒注:“~(音zhǎn)布:抹布,擦拭器物用的布塊?!?[2] (P962)此義今作“搌”?!都?線韻》:“搌,拭也?!?[3] (P163)今甘肅河西喪俗,送葬前夜入殮時,親屬逐一以棉團輕拭逝者面部,稱為“搌灰”。②沾污。為“沾”的俗寫。萬歲爺會撒顛,小二姐家不嚴(yán),這把杓子是中看?;瘟锏膹潖澃?,到給丫頭拿著玩,~了怎么去成飯?(同上第十五回)俺那里茶壺放在桌子上,使布蒙著還怕~了。(同上)鄒注:“~:同‘沾’。山東方言,污,弄臟?!?[2] (P970)

拒 扔,丟棄。例:我的嬌,我的嬌,你的賢惠我盡知道。你怎么不怕死,就把殘生~?(《姑婦曲》第一段)況且你心不大好,安心一味胡~打,看情苗叫人心害怕。(《翻魘殃》第三回)除罪只把項來搖,把狀只望當(dāng)堂~。(《磨難曲》第十四回)《聊齋俚曲集》附路大荒《土語注解》(以下簡稱路注):“~,擲棄?!?[1] (P1694)鄒注:“胡~(方言音liāo)打:山東方言,這里是將家產(chǎn)亂丟的意思。~打,扔,拋撒。” [2] (P186)此字又作“撩”,如《慈悲曲》第四段:“李氏翻磚揭瓦的,找出他自己穿的個紅襖來,撩過去著他穿?!编u注:“撩:扔。” [2] (P142)按,“拒”、“撩”均同“撂”?!傲獭弊忠酁楹笃鹚鬃郑灰娪凇蹲謪R》、《正字通》等?!稘h語大字典》中所收最早書證為《紅樓夢》第十六回:“我的東西還沒處撂呢,希罕你們鬼鬼祟祟的?!苯窀拭C山丹方言亦有此詞,不過讀陰平聲,正與鄒注山東方言音相合。

割 用刀割。例:張訥叫了一聲皇天,把頭幾乎~下來!眾人吃了一大驚,看了看,那嗓根頭子,割斷了半邊,那血直淌。(《慈悲曲》第四段)你殺了我那兒,難道~一刀子就罷?。ā洞缺返谖宥危┼u注疑為“”(mó)的俗寫 [2] (P145),《淄川方言志》中也作“”。[4] (P150)按:應(yīng)即“抹”(mǒ)的方俗字?!赌ルy曲》第十七回:“又橫三豎四,把個頭砍的稀爛,才踏著肩膀,抹下頭來了?!痹稜巿蠖鳌返谌郏骸澳愕都鈨耗ǖ乃つw破?!薄都t樓夢》第九十二回:“把帶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今甘肅河西方言仍說“上吊抹脖子”等。又,此字《俚曲》中也作“磨”,如《寒森曲》第六回:“我安心瞧個空,把他一刀子殺死,便自家磨了頭?!编u注:“‘抹’的借字,用刀割?!?[2] (P324)是。

鶻 同“鴰”。老~即老鴰(gu?。?,亦即烏鴉。例:尋思起剁了他乜賊頭!把賊頭掛出去,叫那老~野鵲吃他那肉!(《翻魘殃》第三回)蒲氏《日用俗字?禽鳥章》:“燕兒入戶無愁事,老~群巢更吉昌?!?[1] (P765)今甘肅河西方言中稱烏鴉為“老哇”。

拒 同“嘬”(zuō),指翹起嘴唇。例:那金墩上去樓臺,把嘴兒~了又~,施展著上前說話。(《增補幸云曲》第十二回)今甘肅河西方言多說“噘”(也作“撅”,當(dāng)?shù)匾鬸uè)。

哐 馬叫的聲音。例:那馬常和張永作伴,見了張永,~~的大叫,點頭磕腦,只是不會說話。(《增補幸云曲》第二十七回)鄒注:“~~,同‘咴咴’。象聲詞,馬叫的聲音?!?[2] (P1035)

粑 “糊~”亦即“糊突”,指用雜糧面做成的粥。例:就是那紅糊~也管你個彀(《翻魘殃》第七回:彀,用同“夠”)?!顿登分幸沧鳌昂弧?。如《墻頭記》第一回:“那糊突只怕忒也涼,你給他煨煨?!薄巴弧彪S“糊”加“米”旁,乃其俗寫。今通作“糊涂”。《漢語大詞典》“糊涂”條第4 個義項為:“方言。指糊狀的食品??聨r《奇異的書簡?追趕太陽的人四》:‘河南農(nóng)村有個習(xí)慣,一到飯時就好拿著饃,端著“糊涂”到飯場圪蹴著,三個一群,兩個一伙,連說話帶喝湯?!吨袊柚{資料?山東臨沐民歌?要吃元亨飯》:‘煎餅粗,糊涂薄,肚子吃不飽,怎么能干活!’” [5] (第九卷P233)今甘肅河西方言多稱頭腦不清、不明事理為“糊涂”(hùdu);也說“把飯熱成糊涂了”(但沒有一種飯叫“糊涂”,也許很早的時候曾經(jīng)有過)。

療 即“疙”?!皛疸”即“疙瘩”。例:俗語說:便宜了一個大~疸。(《磨難曲》第二十三回)《日用俗字?疾病章》:“罡出膿來癤子好,熱疙瘩須燙幾番。” [1] (P757)“疙瘩”二字異寫甚多,《墻頭記》第一回中即作“疙疸”。其他再如:紇絀、圪、圪塔、圪瘩等。于肉體多作“疙瘩”,于繩索、衣扣等多作“紇絀”,于土塊則多作“圪”等,皆因“材質(zhì)”不同而形旁各異。

哐 嘆詞,猶“”。例:趙大姑~了一聲,說:“罷,哩?!保ā洞缺返谌危┶w大姑~了一聲,說:“罷呀!你既等不的,我也不敢留你了?!保ㄍ希┼u注謂同“嗯”。[2] (P128)這兩例中都活用作動詞。按:此字不見于字書,但見于GB18030-2005《信息技術(shù)中文編碼字符集》。

二、見于字書但音義與《俚曲》未合的俗字

哐 《俚曲》中只有一例:使的我喘吁吁的,他倒~嗤起來。啕殺我了!(《墻頭記》第二回)根據(jù)文意,“~嗤”指張老因心虛膽顫而發(fā)出的抽噎聲。鄒注:“哐(音xiù,方言音qū)嗤:山東方言,形容小聲抽泣的樣子。” [2] (P25)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哀哀怨怨不敢放聲哭,只管哐哐哐哐地?!标戝0病稇蚯~語匯釋》解釋為“抽抽咽咽”, [6] (P257)可參。但據(jù)《漢語大字典》,此字同“(嗅)”?!洱堼愂骤b?口部》:“哐、嗅,正作?!?[7] (P723)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此字凡244 見,均為“”之異體。如《普濟方》卷四十五:“含水滿口,哐藥鼻中即不痛。右痛右哐,左痛左哐,兩邊痛,左右俱哐,立止?!?[8]

哐 《俚曲》中用例較多。根據(jù)文意,大體有三種含義。①丑,難堪。例:~殺我了!吊臉打胯的,就給老的們穿么。(《墻頭記》第三回)路注:“~殺:厭惡的意思?!?[1] (P1689)近是。鄒注:“~殺我:山東方言,寒傖得使人難受、惡心,等于說寒傖死我?!?[2] (P34)甚是。②厲害,難纏。例:終朝每日數(shù)他~,又遇著~的比他狠,這一個~的~的緊,那一個~的可才窘;上一個不~你到允,只怕因著你~他不肯。(《姑婦曲》第二段)當(dāng)年不遇后娘~,后世那知兄弟賢。(《慈悲曲》第一段)鄒注認(rèn)為這里是“嗔”的借字。嗔,指因不滿意而生氣,板起臉孔吵鬧的樣子。[2] (P80)可參。③蠢。~丁頭,~丁頭,婆婆像是有冤仇,一聲聲罵出來,全不把眉兒皺。(同上)據(jù)《漢語大字典》,此字原為“岌”的訛字。《集韻?侵韻》:“哐,哐哐,險也?!狈匠煽颊骸啊А姟队衿贰4俗鳌选?,非。注當(dāng)從宋本及《類篇》作‘岌,險也’” [7] (P680)據(jù)許寶華、宮田一郎等《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山東等地稱丑陋、難為情、凄慘、蠢等為“磣”(chěn),或作“”。清乾隆十五年《大名縣志》:“丑曰磣?!痹Z仲名《蕭淑蘭》第三折:“想起他這狠切的毒心,好看我半晌沉吟,倒替他?!?[9] (P6454,5434)

哐 同“吆”。例:新媳婦好處多,又洗碗又刷鍋,趕著驢兒去推磨。病人歇在床頭上,不用指點并~喝,婆婆看著心里樂。(《翻魘殃》第二回)兩個走到西院,大姐~喝說:“您大妗子,有客來拜你哩?!保ㄍ系谑兀┞纷ⅲ骸皛喝:喊叫?!?[1] (P1685)鄒注:“~,用為‘吆’的借字?!?[2] (P249)據(jù)歷代字書,此字原無此意?!队衿?口部》:“哐,聲。” [10] (P26)《廣韻?肴韻》於交切(今音āo):“哐咋,多聲?!?[11] (P156)又用作嘆詞,音ào。清盧《童子軍?旅宿》:“哐,原來是一班童子戲耍哩!”

山東方言。關(guān)于其音義,或說音pīn,借為“拼”字,義為憨傻,其右之“品”表音 [12] (P76-82);或說音kǎn,同“侃”,意為憨直,不知道動動心思的意思 [2] (P193);又說用為“砍”的借字 [2] (P528)。第一種說法似較可取。例:宗大官,實是~,一個差,凈了身,算來真是活倒運。(《俊夜叉》)就相好,也只一霎,全然一點不中用,真正是個~忘八。(《禳妒咒》第十六回)路注:“~:吃虧。” [1] (P1690)似不妥。此字見于《玉篇》,為“侃”的異體。[10] (P15)

同“哆嗦”。例:老蠢才,真是呆,自家~著沒自在。(《姑婦曲》第二段)眾醫(yī)生瞧了瞧,只嚇的~戰(zhàn)!(《富貴神仙》第四回)“、”二字均見于《漢語大字典》,但其音義均不與此相合,茲不贅引。此外,《俚曲》中“”字還被借作拾掇之“掇”,“”被借作摸索之“索”。如:回來上外邊屋里掃了掃,拾了一個鋪。(《慈悲曲》第四段)渾身上下摸遍,頸血長流不住停。(同上第五段)

肥 “脅肥”即肋間。腋下至肋骨盡處為“脅”,脅與臂之間可視為“岔”,“肥”應(yīng)是“岔”的分化字。例:別人都打了,惟有趙鬼子那脅~里中了一槍,還血淋淋的,就沒打他。(《富貴神仙》第九回)鄒注本“脅”作“肋”,并注曰:“肋肥(方言音cha):山東方言,肋間?!?[2] (P671)據(jù)《淄川方言志》,當(dāng)?shù)匕岩赶碌娇韫侵g的地方稱為肋肥,音luìcha。[4] (P81)但據(jù)筆者調(diào)查,山東青州等地有“脅肥”的說法,因此《俚曲》作“脅”不誤?!胺省弊蛛m見于字書,但音義俱不合?!队衿?肉部》:“肥,脯臘也?!?[10] (P37)《廣韻?麻韻》初牙切:“肥,脯也?!?[11] (P169)《集韻?戈韻》才何切:“肥,腹鳴也。” [3] (P58)

啕 同淘氣之“淘”。例:你不孝,著咱娘生氣,我也沒有那些氣合你~,不如休你去罷。(《姑婦曲》第一段)若一分辨,不知~多少氣哩。(同上第三回)在圣上面前,合毛義~了多少氣,叫他自己領(lǐng)兵去了。(《磨難曲》第三十回)《漢語大字典》收錄此字,但釋義為:“同‘誆’。往來言?!都?彖韻》:‘誆,《說文》:“往來言也?!被蜃鬟!?[7] (P695)今甘肅張掖方言除說“淘氣”外,也單說“淘”、“淘神”,指在家中故意鬧矛盾。如:張家那個媳婦子想分家呢,淘了一個月了。你不上學(xué)去,一天價蹲到家里和人淘神的呢。

同“擔(dān)”。例:騎著騾子牽著馬,驢駝?chuàng)鷡一大些。(《禳妒咒》第一回)鄒注:“~,‘擔(dān)’的借字,挑。”按:路大荒整理本作“”,鄒注本作“驢駝?chuàng)?。今疑后二字?dāng)為“擔(dān)()”之誤。前字從木旦(dàn)聲,當(dāng)為名詞,系蒲氏所用(造)俗字;后字從扌(手)詹(zhān)聲,當(dāng)為動詞,取其習(xí)見音義。“驢駝(dàn)擔(dān)(dān)”即以驢馱、以擔(dān)子挑。“”字雖見于字書,但意義與此無關(guān)?!都?緩韻》蕩旱切:“,木器,如榧無足。” [3] (P107)因此《漢語大字典》解釋為“一種像幾而無腳的木器”。[7] (P1265)

三、見于《漢語大字典》而書證即為《俚曲》的俗字

宣 吃飯,填飽肚子(含貶義)。例:若是您達(dá)從來沒見東西,不知待~多少哩。(《墻頭記》第一回)你看那秫糊突,他還~五碗有零。(同上)狗脂,冷不冷的他~下去了。(同上)你就趁間趕下餅,休要管他~不~。(《翻魘殃》第三回)路注:“~,食?!?[1] (P1699)《漢語大字典》:“宣:xuān 方言,吃。”書證亦同上。 [7] (P4757)按:如上釋義不夠確當(dāng)。鄒注:“宣(音xuán):大口吞食。含貶義?!?[2] (P13)近是。今甘肅河西方言亦有此語,但讀去聲,指撐飽肚子,含有明顯的貶義,可與鄒注互證。另,此字與“楦”(xuàn)同源,均為填塞、撐大之意?;蛞嘧鳌稗铩?。清徐《小腆紀(jì)年附考》卷十八:“(李如月)又極口罵,乃剝其皮,斷其首及手足,揎草于皮,紉而懸之市?!薄逗返谄呋匾嘤芯洌骸皺?quán)印官狠似狼,該剝皮揎麥穰,叫獄神盡把冤魂放?!薄鹅手洹返诙幕兀骸昂么踝ゴ蛏蟽扇P,那管他揎與不揎?!编u注:“揎,山東方言,往嘴里塞,吃的貶語。” [2] (P561)釋義確當(dāng)。

巴刂 挖,掏。今作“扒”。例:就該拿住趙惡虎,割了腦袋~了心,方才解解心頭恨!(《寒森曲》第二回)割去了老賊頭,~出心,狗也羞,聞一聞一片腥臊臭。(同上第四回)狠~了你那心,恐怕不窮,恐怕不窮。(《翻魘殃》第三回)《漢語大字典》釋義及例句均據(jù)《俚曲》。此語亦見于西北方言,俗語說“心~給人吃了,人還嫌腥氣呢”,意思是好心不得好報。

哐 嘔吐。例:兩個解子放倒頭就似泥塊一樣,臭殺人那一個~了一床。(《富貴神仙》第六回)路注:“~,吐。” [1] (P1696)《漢語大字典》釋義及例句均據(jù)此。按:此即“噦”字之異寫?!顿登分幸嘤凶鳌皣偂闭摺H纾捍f是個夢,怎么還噦了一大堆?(《磨難曲》第十八回)〔干噦道〕臭死了,臭死了!(同上第十八回)《正字通?口部》:“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睋?jù)此則干嘔曰噦,又引申泛指嘔吐?!段饔斡洝返谄呤寤兀骸澳銈兛烊}白湯,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噦出來,慢慢的煎了吃酒?!蔽鞅狈窖灾徽f“嘔、吐”不說“噦”,但有時貶稱別人說話為yuē,意同“(吣)”,指信口胡謅,疑即此字。如:我看你給我~個啥呢?

距 與“闖”、“撞”義近。例:上山爬嶺濟著你~,之乎丟去,者也全忘。(《磨難曲》第十六回)鄒注:“~(方言音chuàng):同‘闖’。游蕩?!?[2] (P485)只要用心做文章,莫在那里瞎胡~……他年時進(jìn)了學(xué),就著他去瞎胡~。(同上第十九回)路注:“瞎胡~,做事無一定主張。” [1] (P1696)《漢語大字典》收錄此字,但注釋說“音義未詳”。該字典還收錄了一個“拒”字,釋義為:“同‘撞’。明馮惟敏《〔雙調(diào)〕新水令?十美人被杖》:‘〔雁兒落〕一個顫巍巍玉著棍兒湯(蕩),一個嬌滴滴紅莫著捧(棒)兒拒。’” [7] (P3954,1996)故疑“距、拒”異體,均與“撞”同,并有胡打亂闖之意。

眶 瞟。例:那人年少會裝俏,時興的衣服穿一套,來往不住往里~,我也偷眼往外。(《琴瑟樂》)曹操坐下一~,哈哈大笑。(《快曲》第二聯(lián))《漢語大字典》:“眶:以目示意。《戲曲詞語匯釋》第十七畫:‘眶:用目示意?!黢T惟敏《勉》:‘長安走馬人如畫,金貂客手插,玉樓人眼眶?!迤阉升g《增補幸云曲》第五回:‘(周元)那眼不住的眶那路徑,若有動靜,好跑他娘的?!?[7] (P2690)陸澹安《戲曲詞語匯釋》:“眶,用目示意。字書無‘眶’字,疑即‘眨’?!纠浚ā渡峁卜浮芬弧灿秃J〕曲)一個手兒招,一個眼兒眶?!?[6] (P338)按:據(jù)《俚曲》用例及陸書所引,“眶”當(dāng)為“瞟”、“瞥”之意,并非“以目示意”,亦非“?!薄j懻f“用目示意”是對“玉樓人眼眶”的隨文釋義,并不可取。上引《錦瑟樂》例,鄒注本作“撒”,注曰:“撒(音s?。骸簟慕枳?,張望,尋視?!?[2] (P357)釋義確當(dāng)。上引《快曲》例,鄒注:“一~:山東方言,抬眼一望?!?[2] (P441)也較可取。今甘肅河西方言亦有此詞,指快速掃視,如:我沒細(xì)看,就眶了一眼。有時含輕蔑意,如:他那個東西做得再好,我眶都不眶;我都干了好幾年了,老板就是眶不上?,F(xiàn)代淄川方言有復(fù)音詞“眶么”,意為東張西望、尋視。如:滿屋子撒么了一遍,也沒找著我那書包。[4] (P140)

通過上述諸例,可以看出聊齋俚曲俗字使用的幾個特點:

一是多為形聲字。本文所舉25 例全為形聲字且造字方法多數(shù)采用簡單的音義相合的方法,只有少數(shù)采用了“省聲”的方法,即將某字省去一部分作聲旁,與表意的形旁組合成字,如:衡,從扌(手),衡省聲;噪,從日,噪省聲;,從扌(手),梭省聲;眶,從目,撒省聲。換個角度說,這種方法就是將一個現(xiàn)成的同音字(形聲字)改換表意偏旁從而形成新字。

二是這些俗字有良好的表音表意效果,有些字字形本身透露出一定的語源信息。方言俗字大多是因為通語習(xí)用字不能恰當(dāng)?shù)乇硎痉窖栽~語的音義而產(chǎn)生的,因此造字時往往能夠較為準(zhǔn)確地反映詞語音義,甚或有意無意地顯示出一定的詞族關(guān)系。比如“眶”字音同“撒”,本亦作“撒”,《俚曲》中有時就作“撒”。如“進(jìn)房門四下里撒,揭開珠簾看見他。”(《禳妒咒》第十八回)鄒注:“撒:‘眶’的借字。觀望。” [2] (P536)其實嚴(yán)格說來,“撒”應(yīng)是正字,“眶”是方言俗字?!翱簟钡囊馑紤?yīng)當(dāng)來源于“撒”――目光的輪射正如拋撒東西時被撒物體(如谷物籽粒等)的飛散。再如“宣”字,其實也就是“楦、揎”,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語源就是“宣”?!墩f文解字?宀部》:“宣,天子宣室?!倍斡癫米ⅲ骸吧w謂大室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宣,與寬略同?!闭驗槿绱?,蒲氏在其書中,在表示猛吃、撐飽肚皮的意思時有時作俗字“宣”,有時也作通用字“揎”。

三是所用俗字中表示動詞意義的明顯居多。上述俗字多是為地方口語中常用的動詞所造的,從其形旁即可窺知其意義范疇。如從“口”者與言語、聲音有關(guān),從“扌、距”者與手腳動作有關(guān),從“饣()、米”者與飯食有關(guān)。當(dāng)然也有少數(shù)表示名物的如“粑”,表示性狀的如“”等。

四是書寫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僅以整理本而論,就有許多文字異寫,如:衡―拒,糊粑―糊突,―多,哐―噦等。這說明作者在使用俗字時也有一定的隨意性,或者說并無一定的取舍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有些異寫也許是因為寫作時代不同,或者是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形成的。

參考文獻(xiàn):

[1](清)蒲松齡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清)蒲松齡著,蒲先明整理,鄒宗良校注.聊齋俚曲集[M].北京:國際文化

出版公司,1999.

[3](宋)丁度.宋刻集韻[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5]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s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1994.

[6]陸澹安.戲曲詞語匯釋[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7]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Z],武漢:崇文書

局.

[8]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2]董紹克,趙春陽.談聊齋俚曲的俗字[J].蒲松齡研究,2007,(4).

篇5

【關(guān)鍵詞】“者”;性質(zhì);代詞

“者”在古漢語中很復(fù)雜,《漢語大字典》① “者”字列出8個義項,為使討論集中,我們也把“者”分為兩類,一種是“者”附著在動詞或形容詞后,形成一個表示“××的人”的結(jié)構(gòu),如智者、相馬者、竊人財物者等等。下文中的“者”專指“者”的這個義項。對“者”的語法性質(zhì),學(xué)者們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代詞、助詞、小品詞、詞尾、名詞化標(biāo)記。這5種說法可以分為三類:代詞、助詞和詞尾。

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者”在古代漢語中是代詞。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者’字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它通常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詞組的后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 公冶長》)。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孟子 ?公孫丑上》)”② 。

《漢語大詞典》:“者,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用以指代人、事、物。(a)指代人?!独献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雹?/p>

我們認(rèn)為把“者”確定為代詞,是不妥當(dāng)?shù)?。因為它不具備其他代詞所具備的性質(zhì)和功能,具體理由如下:

一 代詞,“凡是詞能替代實詞者叫做代詞”④。那么代詞作為一個類,其立類之本就在于能夠“替代”。我們先來看看古漢語中被公認(rèn)為是代詞的例子:

其妻獻(xiàn)疑。(《列子?湯問》)――“其”替代“愚公”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此”替代“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之”代替“子女玉帛”

從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所謂“代詞”都是有所“替代”的。它所替代的對象,都出現(xiàn)于上下文,如果沒有“先詞”,則當(dāng)有“后詞”。如果既無先詞又無后詞,就不會出現(xiàn)代詞“其”、“此”、“之”等,出現(xiàn)了就會意義不明。我們再來看“者”的情況: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 公冶長》)――(由于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為“老人”,所以我們就認(rèn)為“者”替代“人” 其實并無所代)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孟子 ? 公孫丑上》)――(由于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為“饑餓的人”,所以我們就認(rèn)為“者”替代“人” 其實并無所代)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 微子》)――(由于翻譯成“過去的事情或人”,所以我們就認(rèn)為“者”替代“事情或人”其實并無所代)如果說“者”表示替代,那就應(yīng)該有“先詞”,或者有“后詞”⑤,否則意義不明。但是,“者”結(jié)構(gòu)都既無先詞也無后詞,意義卻非常明確,所以它的作用不是表示替代。認(rèn)為它有所替代,是由于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所帶來的誤解,或者說,現(xiàn)代人按現(xiàn)在的語法觀念去理解古代漢語的時候形成的一種錯覺。

二 古漢語中其他代詞,如“之”、“茲”等,由于其所替代的內(nèi)容的實在性,都可以在句子中充當(dāng)句法成分,最為常見的就是賓語。

逮我們皇帝定鼎於茲,始足以當(dāng)之。(宋濂:《閱江樓記》)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 公冶長》)

也有作主語的情況: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大學(xué)》)

但是,“者”卻不能,我們不曾見過“者”單獨可以作語法成分的例子??梢?代詞在句中的位置是獨立而靈活的,而“者”必須附著在別的詞后面。

總之,我們認(rèn)為“者”不是代詞。

【參考文獻(xiàn)】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2]王力《古代漢語北京》,(M)中華書局,2002,第363-365頁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版,第643頁

[4]季羨林、郭錫良《二十世紀(jì)現(xiàn)代漢語語法“家”》之《王力選集》(M),第258頁。

作者簡介:

王茂春(1979--),女,四川省巴中市人,畢業(yè)于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四川城市職業(yè)學(xué)院專職教師,助教

A discussion into the character of “者”in the phrases as “盜竊者”in ancient chinese

Wang maochun

篇6

關(guān)鍵詞: 俗字 《事林廣記》 類型

《辭源》解釋“俗字”說:“在民間流行的異體字,別于正體字而言?!薄吨袊蟀倏迫珪?語言文字卷》“俗體” (未收“俗字”)說:“俗體(vulgar form)指民間手寫的跟字書寫法不合的漢字字體。例如,M作盡,渥p、答作E,作覓。”俗字研究,是目前h語史研究的熱點之一,同時也是未盡成熟的一個研究領(lǐng)域。已有的俗字成果多集中于唐五代時期的敦煌俗字,對于元明時期的俗字關(guān)注甚少,本文以《事林廣記》為研究載體,以此為切入點研究元明時期的用字狀況。

《事林廣記》是南宋末年福建陳元n編撰的一部日用百科全書式的中國古代民間類書,元明時期不斷刊補,廣為流傳。書中收錄了許多與當(dāng)時民間生活有關(guān)的資料,涵蓋天文地理、官制法律、禮儀風(fēng)俗、教育科舉、、農(nóng)業(yè)、飲食、娛樂、醫(yī)療、化妝等方方面面,其中包含大量俗字?!妒铝謴V記》的宋代刻本早已亡佚,現(xiàn)存中國元、明兩代及日本刻本、抄本多部。本文選用其中兩種代表性的版本:和刻本與至順本。和刻本即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日本元祿十二年(1699)京都今井七郎兵衛(wèi)、中野五郎左衛(wèi)門等人翻刻的元泰定二年(1325)本。至順本即元至順年間(1330―1333)建安椿莊書院刊本。研究這樣一部古籍中的俗字,對于考訂、??痹淖郑_認(rèn)識漢字簡化規(guī)律,整理規(guī)范漢字有著重要意義。并且,目前關(guān)于此書用字狀況及相關(guān)成果甚少。本文采用張涌泉先生《漢語俗字研究》一書中對俗字的分類,對《事林廣記》中有代表性的俗字進(jìn)行分類及考釋,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變換意符

1.、鼓

和刻本《事林廣記》巳集卷之一“黃庭要旨”門,“修養(yǎng)心法”條,“鳴天”。

《唐碑俗字錄?皮部》引《魏倫墓I》:“鹿城人也?!薄啊奔础肮摹敝讓?。鼓是古時的打擊樂器,遠(yuǎn)古時以陶為框,后世以木為框,多為圓筒形或扁圓形,中空,蒙以獸皮或蟒皮,也有用銅鑄造的?!肮摹?,音符為裕音zhù,俗寫為“”,意符換做“皮”,可能與鼓的材質(zhì)有關(guān)。

2.、紙

和刻本《事林廣記》戊集“藝圃知”,“o中校書式”條,“仍於本行上下空標(biāo)寫”。

《廣韻?紙韻》載:“‘’,同‘紙’?!碧?徐堅《初學(xué)記》卷二十一載:“魏人河間張輯上《古今字b》,其‘巾部’云:‘紙’,今‘’,則其字從巾之謂也。”宋?王觀國《學(xué)林》卷四載:“古未有紙,故簡牘以竹或木為之……至后世則或以縑帛書寫,故紙字從糸,字從巾,皆以縑帛為之?!笨芍?,“紙”字無論是從糸,還是從巾,均與其質(zhì)地有關(guān)。

二、偏旁改寫

1.“骸彼仔次“R”

至順本《事林廣記》前集卷之五“方國類”,“大食弼琶搿碧?!半人好猎C咳找怀霁C,以藥箭射取物”。和刻本《事林廣記》辛集卷之二“藥食備用上”,“中風(fēng)證候”條,“中風(fēng)手足掉,腰腳緩弱”。

“F”,《宋元以來俗字譜》:《列女傳》、《取經(jīng)詩話》、《太平樂府》作“”。

“稹保《宋元以來俗字譜》:《通俗小說》、《古今雜劇》、《太平樂府》作“單”。

2.“廿”俗寫為“”

和刻本《事林廣記》巳集卷之六“圣真降會”,“正月圣降日”,“真人於會稽”,“”即“勒”?!扮婋x真人降廬山呂真人成仙日”,“”即“度”。

按:《宋元以來俗字譜》中“勒”、“度”在宋元均未收錄此俗寫,且“勒”僅《嬌紅記》(明)做“”,《東〖恰罰明)作“”?!岸取保端卧詠硭鬃肿V》:《通俗小說》、《古今雜劇》、《三國志平話》作“”,明清未收錄俗寫。“”、“”填補《宋元以來俗字譜》中關(guān)于“勒”“度”的俗寫體。

三、采用古體

1.、Q

和刻本《事林廣記》癸集卷十一“花果品題”,“芍藥”條,“金髻子”。

《說文?糸部》:“線,縷也。線,古文Q?!薄稘h語大字典?糸部》:“,同線?!?/p>

2.m、贊

和刻本《事林廣記》丙集卷一“素王事實”,“先圣遺像”條,“御制贊文”。

《五經(jīng)文字?貝部》:“贊、m,上《說文》下經(jīng)典相承,隸省。凡纘之類皆從m?!碧拼稄堅颇怪尽罚骸肮鈓六條?!薄都?換韻》:“贊,隸作m。”《洪武正韻》卷十二:“贊,則諫切……篆文作贊,今俗作m?!?/p>

四、簡省

1.局部簡省

(1) 、圖

和刻本《事林廣記》戊集卷之七“器用原始”,“斧斤”條,“皇 要紀(jì)曰神農(nóng)作斧斤”?!?”省略了“口”,將“口”寫為“厶”。

(2)^、L

至順本《事林廣記》別集卷之七“茶果類”,“茶h后序”條,“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

《集韻?陽韻》載:“L……或作^?!薄癪”與“L”相比,字的下半部分由“旨”變?yōu)椤案省?,其實是“旨”字簡省了上半部分“匕”,留下“甘”?!墩f文?旨部》載:“旨,美也。從甘,匕聲?!币馑际怯脺祝ㄘ埃┮ㄆ鹛鹈赖氖澄锼偷阶炖铮鎰e滋味?!癪”字與“L”相比去掉了湯匙,為直接吃美味食物。

2.省略點劃

(1)x、裹

至順本《事林廣記》別集卷五“g法類”,“斤秤數(shù)輕重之法謂之衡”條,“二斤二兩為一x”。

《龍手鑒?衣部》:“x,俗裹字?!薄稘h語大字典?丨部》:“x,同裹?!?/p>

(2)j、拗

和刻本《事林廣記》戊集卷之二“文藝類”,“越恁好”條,“你與我我與你,場場有踢。沒些j背兩個對壘,天生不枉作一對”。

《漢語大字典?手部》載:“j,同拗?!薄斗馍裱萘x》第四十七回載:“扭天j地心難正,徒費工夫落暫淵?!?/p>

五、增繁

1.、兇

和刻本《事林廣記》庚集卷五“治家規(guī)訓(xùn)”類,“用度各宜量節(jié)”條,“吉”?!段褰?jīng)集韻》卷一:“兇,兇禍也。,同上,俗用,以其今時通用,故新增之?!笨芍啊睘椤皟础敝鬃?,增加了“亠”。而“兇”之俗寫亦有“礎(chǔ)?!陡傻撟謺罚骸暗A(chǔ)⑿祝上通下正,亦懼也,許勇反。”

2.、羌

和刻本《事林廣記》癸集卷之十一“花果品題”,“李”條,“李”。

《篇海類編?獸類?羊部》:“羌,俗作?!薄稐罹淤e客墓志》載:“黨狂?!?。

上述概括了《事林V記》具有代表性俗字的五種類型,即變換意符、偏旁改寫、采用古體、簡省和增繁,其中簡省所形成的俗字最多,其他變換意符、偏旁改寫、采用古體所形成的俗字也顯現(xiàn)出漢字簡化的傾向。這種狀況一方面體現(xiàn)了簡化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必然的趨勢,為正確認(rèn)識漢字簡化規(guī)律、整理規(guī)范漢字提供了借鑒材料。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元代相對寬松的漢字管理環(huán)境。元代有自己的國字――八思巴文,朝廷議事主要采用蒙語,因而對漢字管理比較寬松?!妒铝謴V記》是元代廣為流傳的民間類書,在刻書時就采用了大量的不規(guī)范的俗字,或簡省筆畫,或偏旁改寫,而有些俗寫字形在元代其他古籍中亦出現(xiàn),表明了該俗寫體在當(dāng)時廣泛流傳趨勢,某些俗寫字形未見于元代其他古籍,起到增補字形的作用。這些俗字對考訂、校勘元代文字有重要的意義。對漢字的發(fā)展、改革及規(guī)范化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xiàn):

[1][日]長澤規(guī)矩也.和刻本叢書集成之事林廣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四十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5.

[4]吳鋼,輯.吳大敏,編.唐碑俗字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八卷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6][宋]陳鵬年.廣韻[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十二年.

[7][唐]徐堅,著.初學(xué)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宋]王觀國.學(xué)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8.

[9]劉復(fù),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

[10][唐]張參.五經(jīng)文字[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宋]丁度.集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9.

[12][遼]釋行均.龍龕手鑒[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涵芬樓影印宋刊本.

[13][梁]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國書店,1983.

篇7

關(guān)鍵詞:桃花源記;落英;訓(xùn)詁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9-0089-01

《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解釋歷來就存在著爭議,重點就在“落英”一詞上。其中“英”字的解釋毫無異義,指的是“花”,但是“落”字就眾說紛紜了。《漢語大字典》中“落”字的義項有27個,將有關(guān)的義項與之聯(lián)系起來,能得出的也不止一種解釋。我們所熟悉的中學(xué)教科書將“落英”解釋為“墜落的花瓣”,這是我們通常認(rèn)同的一種解釋。然而,此外也有不少人將“落英”的“落”看作“開始”義,解釋為“始開的花”,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認(rèn)為“落”作“始”講,是詞義中的互為反訓(xùn)現(xiàn)象。其二是通過文中具體語境認(rèn)為“墜落、飄落的花瓣”應(yīng)該是暮春時節(jié)的景象,與文中“芳草鮮美”這樣春意盎然的氛圍搭配起來并不和諧,所以應(yīng)釋為“初開的花”。

通過對資料的搜集,對比及思考,我仍認(rèn)為該文中“落英”應(yīng)解釋為“墜落的花瓣”較為合理,以下我將從三個方面分別加以分析。

一、“落”之本義

《說文?H部》:“落,凡H曰零,木曰落。從H,洛聲”,即草木凋衰之意。《漢語大字典》對“落”字給予的第一個義項便是“樹葉脫落”,當(dāng)然不乏其例。《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薄抖Y記?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碧评畎住豆棚L(fēng)五十九首》之十四:“木落秋葉黃,登高望戎虜?!庇种嘎淙~。《史記?汲鄭列傳》:“至于說丞相弘,如發(fā)蒙振落耳。”晉張華《勵志詩》:“涼風(fēng)振落,熠d宵征?!彼未K軾《北歸次韻》:“秋風(fēng)卷黃落,朝雨洗綠凈。”此外,《漢語大字典》對“落”字還有一個相關(guān)義項是“稀少;衰謝;零落”?!豆茏?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薄妒酚?汲鄭列傳》:“家貧,賓客益落?!北敝茆仔拧肚锶铡罚骸吧n茫望落景,羈旅對窮秋?!薄端疂G全傳》第六十三回:“趕的李成軍馬四分五落?!庇纱丝梢?,“落”字自古以來都是有“墜落”、“零落”、“脫落”等含義的。

至于不少人所提到的“落”字的“初始”義,見于《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m。落。權(quán)。輿。始也。”《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經(jīng)考證,其成書年代的下限不會晚于西漢初年,《說文》是東漢時期成書,而《桃花源記》是東晉時人陶淵明所作,與先秦時隔已久,語言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隨著變化,“落”字并不一定是“初始”之義,并且在陶淵明在其他作品中,也未見到作“初始”義的“落”字。

二、“落英”見之于他作

“落英”一詞絕不僅僅出現(xiàn)在這一文之中,有很多文章都出現(xiàn)“落英”這一意象,表示“零落的花”。例如屈原《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的“落”字我將其釋為“零落”?!俺嬆咎m之墜露”與“夕餐秋菊之落英”是一個對仗工整的句子,于是“落”與“墜”相對應(yīng),應(yīng)表達(dá)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不僅如此,在《離騷》中除了出現(xiàn)有“落英”,還有“落蕊”,“攬木根以結(jié)兮,貫薜荔之落蕊”,同樣出自屈原的作品,其構(gòu)詞方式相同,若“落英”之“落”釋為“開始”義,那么“落蕊”之“落”亦應(yīng)如此,但此處不成立,故此處“落英”仍應(yīng)釋為“零落的花”。在此之后,“落英”作“零落的花”更是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意象了?!度圃姟酚小昂xB銜初實,吳姬掃落英”,“落英千尺墮,游絲百丈飄”,“斜日漸移影,落英紛委塵”等等; 《宋書?白舞》有“百草凋索花落英”;《蘇軾集》中更不乏這樣的例子,如“落英不滿掬,何以慰朝饑”,“獨依古寺種秋菊,要伴騷人餐落英”,“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等等,都表示的是“墜落的花瓣”或“零落的花”;《紅樓夢》中有“落英布地,步移何藉金蓮;細(xì)草成茵,手掇奚勝翠羽”,既然“布地”,就一定不是“初放的花”了;《隋唐演義》有“有如落英,復(fù)綴枝頭”,后文一個“復(fù)”字表明這花一定是凋落了的無疑,定不能解釋為“初開的花”。

三、基于文意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為《桃花源記》中的原句,基于原文來講,實應(yīng)是表現(xiàn)的一個美好的意境。若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繽紛”一詞上面,可以查到大致也有兩種解釋,一種為“凌亂紛繁的樣子”,另一義為“繁盛”。若此處將“落英”解釋作“初開的花”,后面用“凌亂紛繁”來形容花,很明顯與前文“芳草鮮美”的寧靜意境有很大反差;但若用“繁盛”來形容“初開的花”又未免不太妥當(dāng)。所以此處的“落英”如果釋作“初開的花”,那么“繽紛”一詞無論采何解釋都與文意不太相符。再者,零落下來的桃花瓣并不是凋敗的意象,反之,通常我們在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去賞花時,會發(fā)現(xiàn)地上也是落滿了花瓣,時不時也能看見桃花從樹上落下的場景,但是看上去實在是雅致、美好。若再與“芳草鮮美”結(jié)合起來,確是一番好景致?;谖囊猓艺J(rèn)為將此處的“落花”講成是墜落的花瓣也絲毫不影響文意的表達(dá),是行得通的。

綜上,對于《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落英”一詞,本人認(rèn)為將其訓(xùn)為“墜落的花瓣”更符合字詞源流的發(fā)展和文中意境的表達(dá)。

參考文獻(xiàn):

[1]郭茂倩.樂府詩集?桃花源記[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徐中舒.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篇8

一、向使 

《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句,教材注釋將“向使”解釋為“以前假使”。此說值得商榷。 

“向使”的“向”并不是“以前”的意思,它和“使”一樣,都是“假使”義。例如: 

(1)《論語》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向非婦人,待嫁奚為?”(《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二引唐高彥休《唐闕史·俳優(yōu)人》) 

(2)誠臣計劃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史記·陳丞相世家》) 

上面兩個例子中的“向”和“使”都是“假使”義,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 

因此,“向使”是由“向”和“使”同義復(fù)合構(gòu)成的詞。例如: 

(3)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史記·李斯列傳》) 

(4)向使司氏決快所欲,未必能復(fù)田。(《南村輟耕錄》) 

“令”和“若”也有“假如”義,同樣可以和“向”同義連用。因此,“向令”和“向若”也有“假如”義。例如: 

(5)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ā妒酚?middot;伍子胥列傳》) 

(6)向若家居時,安枕熟。(唐皇甫曾《遇風(fēng)雨作》) 

二、摽掠 

《阿房宮賦》:“摽掠其人,倚疊如山。”課本對“摽掠其人”的注釋為:“攻擊掠奪他們的人民。摽,擊。”并將“摽”注音為piāo。這里對“摽”的釋義和注音均不夠妥當(dāng)。 

先看釋義。 

“摽掠”的“摽”通“剽”,“摽掠”為“搶劫、擄掠”義。例如: 

(7)充下諸將潰去,多行摽掠。獨飛屯宜興,不擾居民。(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一) 

(8)萱縱兵摽掠公私財物,入處王宮。(《三國遺事》卷二) 

(9)操曰:“糧草在后,多被摽掠,吾故令在前也。”(《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10)邊報紛紛,言吐蕃率眾三十余萬,號五十萬,侵犯邊疆,摽掠婦女,擄劫民財,勢如山崩潮涌。(《東游記》第十一回) 

例(7)的“多行摽掠”就是“做了很多搶劫、擄掠百姓的事情”,與下文的“不擾居民”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把“摽掠”理解為“攻擊掠奪”,反而給人以畫蛇添足之感。例(8)和例(9)中“摽掠”的對象分別是“公私財物”和“糧草”,都與“打擊”義無關(guān)。例(10)中“摽掠婦女”是“擄掠婦女”,與下文的“擄劫民財”形成對應(yīng),也不宜理解為“攻擊掠奪婦女”。 

再來看“摽”的讀音。 

《漢語大詞典》列出了“摽”的五個讀音,并分別對應(yīng)于不同的意義,現(xiàn)分列如下: 

(一)biào 

1.捶胸;擊。2.落下。3.用胳膊緊緊鉤住。引申為連結(jié)。4.指勾結(jié)。5.對比,較量。 

(二)biāo 

1.揮之使去,驅(qū)逐。2.通“鏢”。3.通“標(biāo)”。標(biāo)榜。4.指標(biāo)志,標(biāo)示。 

(三)piāo 

1.高舉貌。2.通“漂”。漂浮。 

(四)pāo 

拋棄。 

(五)piào 

1.通“僄”。輕。2.通“剽1”。搶劫;竊取。 

根據(jù)所舉例子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上述諸多意義和讀音中,只有“搶劫;竊取”義及其對應(yīng)的“piào”音才是符合“摽掠”要求的。 

三、翼蔽 

《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教材注釋“翼蔽”:“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掩護。” 

按教材是將“翼蔽”中的“翼”當(dāng)作名詞作狀語了,不妥。“翼蔽”是由“翼”和“蔽”同義復(fù)合構(gòu)成的詞語,當(dāng)釋為“遮擋”。另外,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本第一冊也收了《鴻門宴》一文,對此句中“翼”的釋義是“像翅膀一樣”,同樣不夠準(zhǔn)確。此句《漢書·樊噲傳》作“項伯常屏蔽之”,王念孫《讀書雜志》指出:“彼言‘翼蔽’,猶此言‘屏蔽’也。”即認(rèn)為“翼蔽”和“屏蔽”同義。“屏蔽”和“翼蔽”一樣有“遮擋”義。例如: 

(11)故曰:聾瞽之君,非無耳目也,蓋左右前后者屏蔽之,不使視聽爾。(元稹《獻(xiàn)事表》) 

(12)崔遵度清節(jié)純德,泊于榮利,事太宗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側(cè)身軒楹以自屏蔽,不欲當(dāng)上顧盼。(《澠水燕談錄》卷二) 

“翼”有“遮擋”義。例如: 

(13)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詩·大雅·生民》) 

(14)丁乃以身翼翁而進(jìn)。(《聊齋志異·夢狼》) 

例(13)和(14)中的“翼”都可以帶賓語,可見是作動詞,而不是名詞作狀語。 

一些研究者已經(jīng)撰寫了文章,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翼蔽”為同義復(fù)合詞,“翼”并非名詞作狀語,此結(jié)論比較可靠,教材編寫者對此不可不察。 

四、淖 

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二《田單列傳》(節(jié)選):“淖齒既殺湣王于莒,因堅守,距燕軍,數(shù)年不下。”課本對“淖”的注音為nào,對“淖齒”的解釋為“戰(zhàn)國時期楚人,仕齊為相,后來殺了湣王。”這里對“淖齒”的情況介紹非常精煉,但注音不夠貼切。 

“淖”的讀音并非“nào”,而是“zhuō”?!稘h語大詞典》“淖”條在“zhuō”音后的釋義為:“姓。戰(zhàn)國楚有淖齒。見《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這里的注音和釋義都是非常準(zhǔn)確的。 

漢語中有一些字在做姓氏時,不同于其常見的讀音,例如“蓋”讀“gě”、“過”讀“guō”、“華”讀“huà”、“區(qū)”讀“ōu”、“樸”讀“piáo”、“仇”讀“qiú”、“任”讀“rén”、“解”讀“xiè”、“曾”讀“zēng”、“查”讀“zhā”等。“淖”做姓時,讀音為“zhuō”,而不是更為常見的“nào”,也屬于這種情況。 

除《漢語大詞典》外,《漢語大字典》和《辭?!返葯?quán)威性辭書在“淖”表示姓時,均標(biāo)為“zhuō”音,很能說明問題。 

那么,如何盡量避免教材注釋出現(xiàn)錯誤呢?我們提出如下兩點建議: 

(一)重視辭書,嚴(yán)把教材質(zhì)量關(guān) 

當(dāng)今時代,我們的辭書業(yè)達(dá)到了一個高峰,《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辭海》《辭源》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辭書各有所長,給人們的研究和教學(xué)等方面帶來了不少便捷。這些辭書往往吸收了前代辭書的優(yōu)點,結(jié)論一般比較可靠。作為教材的編寫者,在進(jìn)行注釋之前,一定要充分重視和借鑒這些辭書,尤其是對于多音字等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更應(yīng)當(dāng)如此。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錯誤,有的是由于沒有充分重視辭書中的成果,有的則是與對辭書的成果取舍不當(dāng)有關(guān)。 

(二)及時更新,不斷吸收新成果 

高中語文教材應(yīng)當(dāng)在內(nèi)容上具有典范性、在質(zhì)量上具有可靠性、在體例上具有嚴(yán)謹(jǐn)性,而且應(yīng)當(dāng)與時俱進(jìn)。因此,要在保證內(nèi)容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對不完善之處進(jìn)行調(diào)整,無論是在教材主題、內(nèi)容的選擇還是注釋方面,最好及時吸取包括研究成果在內(nèi)的新信息。教材編寫者不但需要文言文的鑒賞能力,還要具備掌握文言文語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教材的編撰者還應(yīng)當(dāng)關(guān)注教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及時吸納那些合理的建議、意見。目前在教材注釋方面已經(jīng)有了不少成果,但就我們所觀察到的情況而言,不少版本的教材在研究成果的吸納工作方面做得還不夠,從而影響了教材質(zhì)量的進(jìn)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xiàn) 

①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②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篇9

關(guān)鍵詞:音學(xué)五書 說文解字注 漢語大字典 不丕否 形音義

一、引言

據(jù)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可知,“不”和“否”同屬于“不”部,“丕”是從“不”得聲的,因此三字在字形上是有聯(lián)系的,而意義是依附于文字形體的,并且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即“之”部。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三個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來探尋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二、“不、丕、否”字形分析

“不”的甲骨文、金文形體是,上面像花蒂的子房,下面似花蕊下垂形。高鴻縉《中國字例》:“羅振玉曰:‘象花不形,花不為不之本義。’……不,原意為鄂足,象形字?!倍S慎《說文解字》是依據(jù)“不”的小篆字體來釋義的:“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從不。”段玉裁為此作注:“謂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p>

從文字多源性理論來看,這兩種對“不”本義的理解都是有道理的,因為文字在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存在一種原始性異源現(xiàn)象,即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在構(gòu)形表義方式上一開始就沒有聯(lián)系,但是這兩種不同構(gòu)形所作的解釋似乎都講得通?!安弧本蛯儆谶@種情況。又比如“”,甲骨文作,當(dāng)是古橐字,盛物之囊也?!墩f文》依小篆分析,“從日在木中”,本義為“東方”。兩說似均可通,而構(gòu)形各異,本義也不同。

許慎對“否”的解釋為“不也。從口不,不亦聲。”,徐鍇曰:“不可之意見於言,故從口?!倍斡癫脼榇俗髯⒄f:“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倍墩f文》中“不”部字只有兩個,即“不”和“否”,而“否”之義與“不”小篆之造義并無關(guān)系,而是與其假借義相關(guān),因此許慎說“凡不之屬皆從不”則顯得有些牽強。

對于“丕”字字形的分析則更加有意思。許慎《說文》:“丕,大也。從一不聲?!备鶕?jù)其小篆字形得之“一”在“不”字之下也,按:金文丕、不從一,不丕原為一字,后分化。而《漢石經(jīng)?尚書》《山陽太守祝睦碑》《涼州刺史魏元丕碑》《梁相費碑》及《趙相劉衡碑》中,“丕”字皆作,蓋“一”在“不”字之中間也。

顧炎武也認(rèn)為字在“三傳”中皆從十?!度龂尽罚骸拔何牡鄞鷿h大帝,問群臣曰:‘丕以盛年即位,恐孤不能及之’,群臣未對。闞澤曰:‘不及十年,不其沒矣’。帝問:‘何以知之?’澤曰:‘以字言之,不十為丕?!Ч吣曜??!睍x衰帝亦名丕。顧炎武認(rèn)為:《說文》云“從一者”,即從十之異辭也。段玉裁為“丕”作注也提到:“丕,隸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漢石經(jīng)》作,可證。非與丕殊字也。”

從字形來看,“不、丕、否”三字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不”是“丕”和“否”兩字構(gòu)形的基礎(chǔ),古人造字是通過字形來反映字義的,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意音文字,而漢字的音符基本上借自意符,因此語音和意義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下文將對此進(jìn)行詳細(xì)闡述。

三、“不、丕、否”音義分析

“不”在《唐韻》中分屬兩卷,即下平聲卷(十八尤),“不”音“甫鳩切”和上聲卷(四十四有),“否”在《唐韻》中也在上聲卷(四十四有),“否”音“方久切”。

1.顧炎武認(rèn)為“不”為古“丕”字。他首先用韻文材料來證明:《詩?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 毛亨曰:“不顯,顯也。不時,時也?!逼浯斡谩都配洝分械牟牧蟻碜C明:《齊侯鐘銘》“不顯穆公之孫,不顯皇祖”。再次根據(jù)古文獻(xiàn)中的地名、山名來說明:《春秋》之“不羹”,《史》之“不周”“不美”“不耐”等等。最后根據(jù)碑文及異文材料來說明,梁陶弘景許長史書館碑“下邳太守”作“下”?!蹲髠?襄十年》“生秦丕茲”,一本作“不茲”。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不,假借為丕”,因此“不”讀為“丕”意思是“大也”。

又按古人發(fā)聲之字多作“不”?!稜栄?釋魚》“左倪不類,右倪不若?!?疏:“不,發(fā)聲也”。而“丕”亦有此用法?!稌?酒誥》:“丕惟曰:‘爾克永省,作稽中德?!睂O星衍疏:“丕,辭也?!庇帧墩僬a》:“其丕能于小民?!睂O星衍疏:“丕,語辭也?!币簿褪钦f,“不”和“丕”都有當(dāng)虛詞的用法。

“不”和“丕”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可以作為“姓氏”?!稌x書?束傳》:“汲郡人不準(zhǔn)盜發(fā)魏襄王墓”,何超音義:“不,甫鳩反,姓也。”《通志?氏族略一》:“氏,亦作丕,晉大夫丕鄭之后也?!?/p>

2.顧炎武認(rèn)為“不”另讀“趺”音?!对?小雅?常棣》:“鄂不”,箋云:“不當(dāng)作拊。拊,鄂足也。”古聲不拊同是也。漢《陌上?!罚骸笆咕x羅敷,寧可共載不?”“不”是趺音。焦曰:“濟南之‘華不注山’,吳興之‘余不溪’,皆作趺音讀?!?/p>

3.顧炎武認(rèn)為到晉以下“不”則轉(zhuǎn)而為府鳩反,又轉(zhuǎn)而為方久反。晉?陶潛《酬劉柴桑詩》:“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詩中“不”讀為府鳩反。段玉裁為“否”作注認(rèn)為“否”為“方久切”,且顧炎武認(rèn)為:其未然之詞皆曰“不”,轉(zhuǎn)而上聲則曰“否”,“不”和“否”音義相通,古通用。《正字通?一部》:“不,與可否之否通。”《戰(zhàn)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huán)不?”則“不”同“否”。

許慎《說文》:“否,不也?!倍斡癫米ⅲ骸安徽?,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比纭睹献印啡f章曰:然則舜偽喜者與?孟子曰:否。注:孟子言舜不詐喜也。萬章又問:百里奚自鬻于養(yǎng)牲者?孟子曰:否然。注:皆曰,否,不也,不如是也。注:以“不如是”釋“否然”,則“不”和“否”在表示否定副詞意義上也是相通的。

顧炎武認(rèn)為“否”古音方彼反?!夺屆罚骸胺?,鄙也。鄙劣不能有所堪成也?!薄蹲髠鳌罚骸皫煶龇耜啊币嗳缰懙旅饕簟氨伞?。顧炎武在分析四十四有韻中的“不”時認(rèn)為“不”古音同上,即同“否”,音方彼反。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不,假借又為鄙?!薄俄嵮a?紙韻》:“不,陋也?!?/p>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否”字引申義訓(xùn)為“不通”。如《易》之“泰否”,《堯典》之“否德”,《小雅》之“否難知也”,皆殊其音讀符鄙切。由此,“否”在訓(xùn)“不通”時音符鄙切?!稄V雅?釋詁》:“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而由“不通”之義引申表示“困窮、不順”之義。如,否極泰來。《左傳?宣公十二年》:“執(zhí)事順成為臧,逆為否?!?/p>

綜上所述,三字在上古同屬于古韻之部字。“不”有“丕”“趺”“鄙”三個音,到晉以下轉(zhuǎn)為“府鳩反”,又轉(zhuǎn)而為“方久反”?!胺瘛惫乓魹椤胺奖朔础?,后有“方久反”和“符鄙反”。在意義上,“不”和“丕”均當(dāng)“大”“虛詞”“姓氏”講;“不”和“否”均有“否定副詞”“鄙陋、鄙劣”之義。

四、結(jié)語

本文著眼點主要是“不、丕、否”三字在字形、字音、字義上的聯(lián)系,因此在意義上并未窮盡地將每個字的義項羅列出來,而是將那些與它們語音歷史演變相關(guān)的意義及彼此相通的意義進(jìn)行了分析歸納。

參考文獻(xiàn):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

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5]蘇寶榮,吳建宇.訓(xùn)詁學(xué)[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篇10

“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的“微”釋為“沒有”。據(jù)《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微”⑦如果不是,如果沒有?!墩撜Z·憲問》:“~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薄从帧捣??!对娊?jīng)·邶風(fēng)·柏舟》:“~我無酒,以敖以游。”〈又〉無。蕭統(tǒng)《文選序》:“積水曾~增冰之凜?!笨梢姡皼]有”和“假如沒有”(或“如果沒有”)當(dāng)屬不同義項,據(jù)文意此處應(yīng)釋為“假如沒有”。正如教材所翻譯的“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p>

《鴻門宴》中“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句的“翼蔽”釋為“掩護。翼,像翅膀一樣?!憋@然,翻譯時忽略了名詞作狀語的“翼”,不利于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直譯能力,畢竟高考翻譯占10分呢!莫如保留原教材的說法“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掩護”。

“必修二”《荷塘月色》中“妖童媛女”句“媛”的注音yuán。此句出自南朝梁元帝的《采蓮賦》。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yuán①[嬋媛]見37頁“嬋”字②yuàn(院)。美女?!对娊?jīng)·鄘風(fēng)·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也?!薄掇o源》、《古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quán)威辭書也均明確:yuàn[媛女]美女。后兩者更是直接舉《采蓮賦》中“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例為書證??梢姡颂帯版隆睉?yīng)注音為yuàn。

《氓》中“匪來貿(mào)絲”句“匪,通‘非’,不是。”據(jù)《古漢語常用字字典》:fěi①非,不是?!对娊?jīng)·邶風(fēng)·柏舟》:“我心~石,不可轉(zhuǎn)也?!盵匪人]不是自己親近的人。《周易·比》:“比之~~,不亦傷乎?”實際上,“匪”當(dāng)“非,不是”講,就應(yīng)讀成第三聲,成語“獲益匪淺”“匪夷所思”可為佐證?!氨匦奕薄妒竦离y》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句的“匪”的解釋與此同理。

《短歌行》中“契闊談讌”句“契”的注音qiè?!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中“契”有兩個讀音。(1)qì①用刀刻。②券,符券,契約。[契闊]1.離合?!对娊?jīng)·邶風(fēng)·擊鼓》:“死生~~?!?.久別。曹操《短歌行》:“~~談宴。”3.辛苦。《后漢書·傅毅傳》::“~~夙夜,庶不懈忒。”(夙夜:早晚。庶:表示期望。忒:差錯。)(2)xiè。人名,傳說中商的始祖。《現(xiàn)代漢語詞典》也只收qì和xiè兩個讀音。以上兩本辭書是中學(xué)語文教師最常用的,加上以前版本標(biāo)注的就是qì,所以許多教師就斷定“契闊”之“契”當(dāng)讀qì。但《辭源》《辭?!贰犊滴踝值洹贰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皆據(jù)《廣韻》注音qiè。由于長期而復(fù)雜的演變,有些語音未必是非此即彼的,此處的“契闊”能否兩音并存呢?

“必修四”《蘇武傳》中“雖蒙斧鉞湯鑊”句譯成“即使被殺”。注釋的解釋是“斧鉞,古代軍法用以殺人的斧子。斧鉞、湯鑊,這里泛指刑戮。”顯然這里沒有直譯,莫如譯成“即使遭受斧鉞湯鑊之類的酷刑”。

“必修五”中《逍遙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句譯成“哪用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其實,上文“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句注釋翻譯為“乘著旋風(fēng)環(huán)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并且解釋到“九,表虛數(shù),不是實指”。難道此九萬里非彼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