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技術范文
時間:2024-05-20 17:4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物保護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紡織品文物;材料屬性;保護修復技術
[中圖分類號]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4-0116-03
我國早在公元前3世紀便以絲綢古國聞名于世,但是我國對紡織品文物的考古及保護修復工作卻是由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開啟的。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的紡織考古收藏、科研、保護修復等工作都已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1991年以來,平均每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中都有一項以上為紡織品的出土,我國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紡織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護修復為目的的專門機構──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之后又有很多從事紡織品文物的科研及保護修復實驗室成立,如2001年,隨著法門寺地宮出土紡織品的保護工作的開展,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一起成立了紡織品保護實驗室。
歐洲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強國包括英國、瑞士、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美洲主要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少數南美國家。國外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特點主要是重視預防性保護、謹慎科學地對待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的制定和保護修復方法的選擇,并且也會對與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研究相關的社會、文化、宗教、種族等因素進行探討,充分利用積極因素,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促進工作探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印染、刺繡的國家,絲綢更是我國古老文化的象征。但是這些文物由于材料屬性使其保存困難且易受損壞,加之氣候、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許多出土的珍貴織物由于無法保護和保護不當而毀損。因此研究保護修、復紡織品文物的方法對妥善保護我國豐富的紡織品文物資源、更好地研究我國的紡織和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 紡織品文物的材料屬性
紡織品文物主要有絲織品、毛織品、棉制品和麻織品。在距今500年前后的史前時代出現(xiàn)的絲綢曙光,發(fā)達于商周時代。西漢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可以說,絲綢之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創(chuàng)造人類新文明,均做出了重大貢獻,而絲織品則是當時開啟通往世界大門的鑰匙。絲織品由蠶絲加工而成,蠶絲是一種天然蛋白質纖維,是由蠶體內絹絲腺分泌出的絲液凝固而成,主要含有絲素、絲膠及少量其他物質。絲素、絲膠蛋白質中的主要氨基酸為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和酪氨酸等。因此,絲織品易損、易氧化、易在水解作用下發(fā)生變質,這對絲織品的保存時間及質量有嚴重影響。在現(xiàn)存文物中,發(fā)現(xiàn)最多的紡織品文物就是絲織品,并且有很多文字、圖像等均記載于絲帛之上,所以對絲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技術進行研究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為科技考古所用。
古代毛織品的原料主要有羊毛、兔毛、牦牛毛、駱駝毛,毛纖維的主要成分是天然蛋白質。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毛織品文物是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古代絲綢之路的羅布淖爾孔雀河古遺址發(fā)現(xiàn)的粗毛織品。1978年秋,在新疆哈密地區(qū)五堡遺址有精美的毛織品出土。這說明當時哈密地區(qū)的毛紡織染技術已有很高水平。
最早傳入我國的棉花是原產非洲的草棉和印度木棉。非洲草棉產量低,纖維品質較差,種植面不廣,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僅限于新疆。印度木棉傳入我國的時間要晚一些,它結核多,產量高,棉花的纖維一般長1寸左右。中國發(fā)現(xiàn)的棉制品文物有:1959年在新疆民豐東漢遺址出土的棉織品有藍白印花棉布、白布褲和手帕等殘片,1964年吐魯番晉墓出土的一個布俑以及1959年在巴楚脫庫孜沙來晚唐遺址出土細密的棉布等。
我國古代人民最早使用的紡織品就是麻繩與麻布。新石器時代遺址、 商墓、西周墓、戰(zhàn)國楚墓等都出土有麻布,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苘麻的雙股麻線和三股草繩、河北省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兩塊大麻布殘片、陜西寶雞西周墓里出土有平紋麻布等。這些文物說明當時已經有繞線框、斜織機等較先進的織具。
無論是植物纖維還是動物纖維的紡織品都有一定的吸濕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蛋白含量,所以非常適宜微生物的生長,也就很容易導致紡織品發(fā)霉腐爛,但是每種紡織品材料上生長繁殖的微生物又不盡相同。因此,紡織品文物的材質屬性的判斷對保護和修復非常重要。
二、 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國外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上有著豐富的沉淀,雖然受體制、人力、資金的限制,但是得益于他們對保護修復實用技術的開發(fā)、交流和推廣的重視,不時有大的文物保護技術突破或科技創(chuàng)新。而國內現(xiàn)在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國外同領域相比,由于發(fā)展歷史較短,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主要體現(xiàn)在:專職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專業(yè)人員數量有限;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專業(yè)教育培訓體系落后;絕大多數紡織品文物保存環(huán)境差,保存設備和材料落后;專業(yè)保護修復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數量少等。因此,總體來說,國外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水平要高于國內。
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針對具體文物進行具體處理的技術,另一類是可以標準化的規(guī)范性技術。前者主要包括考古處理、清洗、加固各環(huán)節(jié)中的技術,而后者主要是在文物進入博物館后的修復、保存等技術。
(一)揭取技術
紡織品通常由植物纖維(棉制品和麻織品)或動物纖維(絲綢和毛織品)組成,植物纖維中的纖維素易發(fā)生水解,動物纖維中的蛋白質易發(fā)生酶解和降解。當其從埋藏環(huán)境中發(fā)掘時會加快氧化反應,使有機纖維炭化;紫外線會使紡織品中的絲纖維氧化降解,使之斷裂、褪色;高溫則會使織物發(fā)生霉變。而且地下的環(huán)境通常濕度大、缺氧,可能會使紡織品水解,不堪提取。因此,當出土文物中有紡織品文物時,最好先整體移到避光的室內,再進行揭取等操作。
李玲、張曉梅等人對古代絲綢的老化和保護做了研究,劉秋香、吳順清等人應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熱分析、紅外光譜分析、X射線衍射等現(xiàn)代儀器分析方法對古代絲織品的降解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分析表明,絲織品經過長時間的地下環(huán)境的影響,其質地不再致密均勻,絲蛋白的構象發(fā)生了變化,鈦鍵、碳鍵斷裂,結晶度變小,熱穩(wěn)定性變差等,使古代絲織品失去了原有的強度和手感。因此紡織品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時的干濕程度。如果含水率過高,織物會呈爛泥狀;如果紡織品濕度過低,纖維無彈性,不耐折、壓。這時揭取,也會造成織物斷裂,甚至成粉末狀。在揭取出土織物時一定要掌握好干濕度,將織物用卷曲的方法,進行揭取。其總的原則就是通過溫濕度的改變逐步使織物之間的粘連強度改變,進而進行揭取。
(二)回潮技術
回潮法對于撫平褶皺、展開折疊、剝離粘連、去除印痕及校正扭曲變形等操作有很好的輔助效果?;爻狈ㄖ竿ㄟ^間接或直接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以可覺察的濕氣而非潮濕或飽和濕氣為物態(tài)來增加紡織品纖維的含水量的技術操作。在回潮操作之前,應考慮紡織品的濕度敏感性、回潮中的發(fā)霉及外觀變化等問題;在選擇回潮方法時需考慮文物大小、結構、纖維強度及回潮時間等因素。
回潮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密閉式和敞開式兩種模式,簡易帳篷式回潮法是最簡便的密閉式回潮方法,主要的加濕手段有容器水揮發(fā)法、飽和鹽溶液法、硅膠法、水含體釋放法和超聲波加濕器法。密閉式回潮還有濕度自動控制回潮箱回潮、低壓吸力操作臺回潮和半透膜回潮。開放式回潮方法主要有房間環(huán)境控制法、冷膏狀含水體法、蒸汽法、加濕器法和化學試劑法等。
(二)加固技術
加固是近年來紡織品文物保護研究取得成果的一個方面,主要用于粘附在器物之上的紡織品。首先要去掉織物表面的泥土和雜質,用絲網貼在采樣的織物上以防止散落。起初是利用稀疏的錦綸絲網,下面填以棉花或絲棉。例如,在保護修復一件1821年產的彩繪鍍金旗子時,將絲綢縐紗染成旗子顏色,在縐紗表面涂上粘合劑,并加熱粘合在旗子上,使脆弱且已斷裂成許多塊的旗子平展完整地展示出來,效果良好。后來由湖北省的文物保護人員改進為用微生物法來加固脆弱絲織品,主要原理是利用乳桿菌分解絲綢角質化的物質為糖類和有機酸,并將這些代謝物用醋酸桿菌轉化為纖維素,從而達到加固無強度絲綢的目的。稍后,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浙江理工大學開始嘗試用絲蛋白來加固脆弱絲織品。
(四)清洗技術
國外有的專家就紡織品文物表面的有些污漬該不該洗掉以及洗掉的利弊進行了討論,有的對紡織品文物該不該用不可逆的濕洗操作發(fā)出了質疑。但是,不清洗就可能使該文物繼續(xù)遭受泥土等所帶來的病害隱患,對文物的長期保存不利,因此清洗處理過程是保存文物原真信息或者保護文物本體材質的選擇過程。一般情況下本著布蘭迪的最小干預性修復原則進行判斷,對文物施加的技術手段越少,干預越少,文物保留的信息越多,為后人留的空間就越大。
在紡織品文物保護初期,由于條件所限和認知不足,對清洗文物的水質因素沒有進行考慮。隨著文物保護技術的發(fā)展,多種經過不同處理的水曾被用于紡織品文物的保護,用水的質量和要求逐步提高。路智勇等人對這些用水的水質進行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普通自來水含有雜質和重金屬鹽,若用于紡織品文物的濕洗或回潮操作,不但會影響表面活性劑的清洗效果,還會帶入新的污染,并可能對紡織品纖維的水解、織物染色的穩(wěn)定性和老化產生影響;軟化水的水質并不高,并且其中存在大量鈉離子,對某些染色紡織品文物是非常有害的;純凈水較高的電導率標準、含有機物及偏酸性,礦泉水含有多種金屬陽離子的特點決定了它們不宜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應用;純度較高的蒸餾水基本適宜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應用,但它的溶解力很強,使用時需要進行判斷;使用去離子水時也需要考慮紡織品文物及其附屬材質的老化程度和保存狀況。
(五)針線法技術
對紡織品文物進行修復常用針線法技術,縫線的材質、染色、強度和粗細,縫針的材質、粗細、彎曲形狀,縫線在文物殘破區(qū)的應用針法、分布區(qū)域和密度選擇,以及對不同類型織物服飾所應采取的針線處理方法都是針線法技術的考慮范圍。簡言之,針線法修復就要對其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進行選擇??偟膩碚f,修復材料及修復工藝的選擇應與紡織品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藝盡可能的相同或相似,但修復后效果也應有所區(qū)別,以體現(xiàn)布蘭迪修復理論中的可辨識性修復原則。
(六)染色技術
染色技術是紡織品保護修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將優(yōu)質的絲綢、棉、麻等紡織材料或縫線經過恰當的預處理及染色后,用于文物背襯托護、表面覆護,或用作展覽背景及包裝材料等操作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常用的方法。國外對紡織品文物的染色非常重視。美國紡織化學與色彩學研究組織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紡織品實驗室分析方法進行了總結。1994年,瑞典學者對古代織物上使用的紅色染料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和研究。2004年,瑞士阿貝格基金會博物館發(fā)表了關于古代織物染料的科學分析方法、染料化學組成、來源與分類的研究結果。國內由于缺乏對紡織品保護修復過程中染色技術的認知和重視,沒有相關的修復染色實驗室,也缺少對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在染料選擇、織物材料選擇及預處理方面的認知,在文物染色上的使用成果不是很讓人滿意。
紡織品文物保護實驗室染色過程通常包括對紡織品的預處理、具體的染色過程、染后清洗和整理。染色技術在染料、添加劑及染色工藝的選擇都應該以不會對文物帶入新的有害物質,有好的色牢度及耐老化性為前提。紡織品的染色預處理是用來降低現(xiàn)代紡織工業(yè)使用的添加劑對織物的老化速度的。我國古代紡織品的著色劑分為植物染料和礦物顏料兩大類,而相應的染料施色方法稱為“草染”和“石染”,“草染”是利用染料分子與織物纖維之間通過化學鍵結合而染色,而“石染”則要借助粘合劑使顏料與織物結合。染色的方法主要包括:染液煮染法、染液浸染法和染液蒸染法,其中煮染法的操作最為簡單。
(七)除霉技術
紡織品的纖維原料主要成分纖維素和蛋白質,它們是微生物的理想營養(yǎng)源,因此防腐防霉是保護文物的重要方面。要控制紡織品文物保管庫的濕度、溫度,以防止織物腐爛與霉變。對出現(xiàn)腐爛霉變的紡織品文物,應該根據紡織品文物性質及害蟲的生命特征進行處理。紡織品文物常用的防腐殺菌方法主要有物理及化學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冷凍法、去氧充氮法、微波法,化學方法主要有熏蒸發(fā)。
三、 結語
加強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工作是當前紡織品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應加強紡織品保護修復技術的研究、交流、總結,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這樣,我國的紡織品保護修復研究工作才能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路智勇. 國外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現(xiàn)狀[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3).
[2]劉秋香,吳順清,趙宇等. 古代(戰(zhàn)國)絲織品的降解特征初探[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
[3]路智勇,惠任. 紡織品文物回潮方法[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
[4]戚軍超,胡繼芳等. 意大利文物保護修復方法在承德皇家絲織品文物中的應用[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9,(3).
篇2
關鍵詞:三維技術;文物保護;再現(xiàn)
中圖分類號:K8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6-0274-01
隨著三維表現(xiàn)手段應運而生,從眾所周知的三維動畫、三維特效影視大片到世博園中國館中的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利用三維技術進行角色設計、創(chuàng)作與制作,不僅能在影視動畫中產生真實的場景與動畫,還能賦予中國古代文物全新的展現(xiàn)形式,從視覺上的美感、真實感上大大增加了觀者的審美情趣。中國古代文物的三維形式展現(xiàn),能讓人們領略一種全新的視覺享受,既能感受到原作的古典藝術氣息,又能感受到多重視角帶來的強烈震撼。
三維制作技術對中國古代文物的展現(xiàn)上有著多次的成功嘗試。
2005年,電視專題片《故宮》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館中最讓人震撼的參展作品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讓文物以其三維視角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使觀者對中國古代文物的認識有著全新的意義。三維制作技術的不斷推進給這些入木三分的三維文物的展現(xiàn)以強有力的支持。
一、三維制作技術增強觀者對文物的了解
三維展現(xiàn)手法不僅能讓觀者感受到視覺的震撼,還能增強觀者對文物的了解。
作為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故宮,人們在旅游中所看到的可以說只是其龐大規(guī)模的極少一部分,加之很多大殿如中軸線上的太和殿內部更是甚少開放,也不允許拍攝,因此實際上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近距離體驗故宮的魅力所在。《故宮》一片從三維角度全方位展現(xiàn)了各時期、各角度的故宮,仿佛讓人置身于古代的紫禁城中,體驗到好似作為一名外國使節(jié)首次來到中國,進入紫禁城時的那種興奮與激動。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普通百姓,對《清明上河圖》的了解并不多,對于原版的印象也許僅僅停留在“名家作品”、“具有收藏價值”這樣的概念上。大眾有這樣的一種好奇心,當你無法正面感知一種藝術作品時,往往希望能夠看到更直觀的影像,三維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不僅再現(xiàn)了原版的情景,更能從全新的視覺角度去觀察,讓觀者有了新的認識,對畫面人物細節(jié)、景色細節(jié)等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這同樣激發(fā)了觀者對原作的興趣,使得觀者更愿意去了解這幅精品。
數字媒體時代,傳統(tǒng)文化如果一直以其本來的形態(tài)存在,那么漸漸只會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對象而已,傳統(tǒng)文化、古代文物會越來越脫離大眾的視野。從數字媒體的角度,用新穎的形式首先去吸引大眾的眼球,才能讓大眾易于接受,讓各個時代的藝術品都以嶄新的形式重新被人們所接受和認識。
二、增強對文物的保護作用
除了增強觀者對文物的了解,三維技術對文物的還原,也能夠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敦煌莫高窟壁畫精美絕倫,但由于各種人為和自然的損壞,畫面已出現(xiàn)嚴重的褪色和剝落。出于對敦煌壁畫的保護,2009年我國家開始從被動性保護逐步過渡到主動性保護,建立起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了“數字敦煌”。通過制作三維動態(tài)石窟壁畫影像,能夠讓人們足不出戶感受古代壁畫藝術,重塑輝煌時期的敦煌壁畫,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物保護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再例如,IDMT環(huán)球數碼公司創(chuàng)作的三維動畫作品《飛天》是對敦煌莫高窟第320窟阿彌陀經變中四飛天形象的三維再現(xiàn),飛天婀娜的姿態(tài)被三維造型詮釋得恰到好處。動畫對該壁畫的再現(xiàn),已經從整體到局部一一做了充分的展示和詮釋,可以以此減少游人在洞窟的駐足,從而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光線的照射,起到對壁畫的保護作用。
三、三維制作技術的發(fā)展保證了對文物的還原程度
三維制作技術的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視覺上產生的新沖擊,都與三維技術的提高、三維特效的采用密切相關。因此,三維影像在成長發(fā)展的階段,其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運用尤為重要。經過不斷的升級與革新,三維軟件強大的功能和易用性已經得到專業(yè)人士的認可,其各個系統(tǒng)已經接近成熟,可以完美的展現(xiàn)出中國各時期各階段,各種形式的古代文物。尤其是已經被破壞被損毀,或者是平面形式的文物,以其三維視角全新的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能夠使觀者對中國古代文物有全新的認識。
篇3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 博物館 文物保護 發(fā)展 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計算機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壯大,網絡已經深入到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方方面面,同時,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信息化技術也在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給人類生產、企業(yè)經營與管理帶來了集約化發(fā)展的思路,拓寬了人們的信息空間,能夠確保信息高效、快捷的傳輸與共享。而且數字化的應用,更讓博物館文物保護迸發(fā)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博物館文物保護的信息化技術應用也成為其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不僅是文物研究的重要舉措,更加是文物在未來社會中獲得更好發(fā)展的途徑。因此,筆者認為,十分有必要對現(xiàn)階段我國博物館文物保護的信息化技術發(fā)展及其應用進行分析,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
一、博物館文物保護信息化發(fā)展
一提到博物館,人們腦海中往往會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物,博物館作為一個珍貴歷史、珍貴文化的儲藏中心,具有極強的社會性、歷史性與人文性。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博物館管理及文物保護也迎來了新的變革。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西方的發(fā)達國家就已經開始了虛擬化博物館的探索。比如1994年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就建立了多媒體的館藏數據庫,并不斷探索和完善多媒體的藏品查閱系統(tǒng)軟件,對千余件藏品資料進行開放共享,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說明、圖片或者動態(tài)展示,讓社會大眾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就可以便捷的進入到博物館官方網站,對所需藏品進行查找、信息搜集和關注。
我國臺灣習慣性的稱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為“數位典藏”,而且在已有較為成熟的數位博物館的基礎上,應用元數據對現(xiàn)有藏品進行構架和資料整理,并能夠快捷的檢索信息,對館藏品位置的描述、對館藏品類管理及藏品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而在我國內地,故宮博物館創(chuàng)新的對館藏品的信息化進行了探索,并于上世紀90年代初對文物照片進行整理,構建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統(tǒng),隨后陸續(xù)開設了攝影資料數據中心,實現(xiàn)了藏品影像信息的信息化處理和數字加工。21世紀以后,我國的博物館開始全面進入信息化時期,國內各大博物館利用信息技術及Server等模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官網及藏品數據庫,但是由于信息數據龐雜,網站訪問用戶超過一定限額時,極易造成網站及客戶端運行卡頓,或可能出現(xiàn)系統(tǒng)崩潰,不利于網站后期升級與維護,不能滿足廣大用戶的藏品信息檢索需求。近幾年,博物館文物保護信息數據庫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很多博物館開始利用Browser/Server模式部署軟件,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網站運行效率,提高了信息瀏覽速度,該技術也被逐步應用到其他行業(yè)中。由于各個圖書館網站構架及信息存儲的差異性,博物館之間的信息共享出現(xiàn)了局限,針對該問題,泰國相關研究人對網站進行了合理的改革,通過本體映射技術為用戶嘗試探索博物館藏品信息檢索的個性化和智能化,但還沒有真正應用到實際的博物館文物檢索及保護中。
二、信息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1.博物館的虛擬化文物保護措施
博物館的虛擬化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虛擬實景,即讓參觀者結合互聯(lián)網及3D技術對實體博物院進行在線游覽,能夠較為全面和真實的展現(xiàn)博物館的實境情況;另外一個是虛擬的虛境,比如利用計算機復原軟件及系統(tǒng)合成的阿旁宮建筑,是對歷史場景及情景的生動再現(xiàn)。例如,我國故宮與他國一同研發(fā)的數字故宮就是利用了三維激光掃描手段,全面的將故宮的整體風貌、建筑結構及內部的館藏文物的各個細節(jié)信息進行了綜合、全面、系統(tǒng)、精準的搜集并處理,并形成了一整套的集古建筑與古文化于一體的數字化模型及配套的數據庫,逼真的再現(xiàn)了故宮的宏偉龐大及藝術文化感,觀眾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了當時的輝煌與榮耀。博物館還可以通過虛擬化對文物的發(fā)展進行演繹,讓人們了解到其發(fā)展的歷程,從思想上讓人們形成對其保護的意識,從而讓人們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予以重視。從思想上讓人們對文物予以重視,是對其進行保護的做好方法,更是對文物進行保護的根本方法。
2.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構件藏品的信息化管理能夠對于文物的統(tǒng)一管理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而這其中必然要對藏品管理信息系統(tǒng)進行應用,其主要是講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錄入,通過對其進行數據庫的構建。該系統(tǒng)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可以衍生研究、文物保護,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展覽輔助。將此系統(tǒng)納入到文物保護中一方面能夠對其進行更好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其保護予以統(tǒng)一化管理。運用該系統(tǒng)可以通過B/S方式對藏品進行部署,通過系統(tǒng)自身的管理模塊、檢索模塊、影像管理模塊、智能監(jiān)控模塊等等內容形成系統(tǒng)化的管理。同時,運用該系統(tǒng)還能夠為不同部門人員設置相應的權限,比如普通館員、保管員等層次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設計。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對于管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求管理人員盡職盡責進行相應的監(jiān)管,更加需要管理人員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操作技能,能夠通過系統(tǒng)對文物進行及時、有效的監(jiān)控,對其管理形成體系化建設。
3.應用導航講解技術促進文物保護
為了更好的向游客介紹圖書館內各文物的情況,特別是在旅游旺季博物館工作人員不可能為每一位游客開展人工講解,此時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導航講解技術,提高服務的個性化。在博物館的入口處設置多語言的語音導航器,游客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選擇合適的語言,利用數字導航技術,在不同展廳進行游覽時,就能夠根據游客的位置,進行相應的導航解說,大大降低了人工講解成本及壓力,有效促進了博物館文物工作的信息化。其既能夠為人們的瀏覽提供方便,更加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時展在博物館中留下的痕跡,能夠讓人們對于博物館的發(fā)展產生一個新的認識。同時,在導航講解設備上進行監(jiān)控安裝,還能夠對人們的行為予以監(jiān)控,能夠有效防范文物的丟失或者損壞,對于文物的保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運用導航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可以說是一種跨時代的文物保護措施,其將人們的游玩需求和文物保護融為一體,并做到了簡潔明快、高速快效,真正做到了多功能式的文物保護措施。
結語:
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讓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得到了來自信息技術的支持,讓博物館能夠在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的保護下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只有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信息化技術有效結合,才能夠讓我國的歷史得到流傳,才能夠讓自身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才能夠讓博物館的發(fā)展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宇軒. 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 黑龍江史志,2015,11:300-301.
[2]宋才發(fā). 民族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及規(guī)范探討[J]. 貴州民族研究,2012,02:34-41.
[3]汪曦曦. 數字化博物館的數據庫運用及發(fā)展――以山東博物館文物數據庫為例[J]. 青年記者,2012,32:87-88
[4]李忻悅. 信息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發(fā)展與應用[J].江蘇科技信息,2015,04:77-78
[5]謝沫華,陳大元. 民族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現(xiàn)狀、需求及對策研究[J]. 文化遺產,2015,02:22-29
篇4
[關鍵詞]傳統(tǒng)文物 修復技術 保護 傳承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084-01
劉梅梅(1971-),公主嶺人,任職于吉林省公主嶺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簡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國度或者一個民族世世代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制作工藝,與該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的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就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形成和沿襲下來的一種手工工藝,從傳統(tǒng)文物的制作到相關的修復技術,以及后人對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見的有對于一些書畫的裝裱技術,對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復以及一些傳統(tǒng)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復,無論哪一工藝過程都包含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歷史上國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及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的文物修復技術呈現(xiàn)流失或者瀕危的狀態(tài),對其保護和傳承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需求。對該種技術的保護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等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對文物的保護及歷史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我國的傳統(tǒng)文物修復和文物的制作、復制工藝是我國所獨有的,是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再現(xiàn),是中國歷史信息和文化的載體,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種類是多樣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圍也是極為廣泛的,因此,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和傳承對我國文化及歷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該種工藝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將文化以物質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還要與國際相接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實現(xiàn)中西技術的完美結合,使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二、中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與傳承
我國的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是對有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館事業(yè)上所必須的。從我國文物修復技術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對于文物的修復和復制有著長遠的發(fā)展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便有了對一些青銅器的修復和復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每一時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復和復制工藝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們?yōu)槲覈奈镄迯凸に嚨陌l(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國有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初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但是由于技術上的封閉性等使得該種工藝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國之后,博物館的建立及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等,使得文物修復技術成為博物館的一種必然需求,為我國博物館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復等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持。
但是,從文物修復技術發(fā)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況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種附屬技術,并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一些難度較高的文物修復技術仍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使我國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對傳統(tǒng)的文物修復技術進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成為必然的要求。對于該種技術的保護,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給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專項資金和專門人員的投入來完成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這一工作的開展很多時候需要深入民間,挖掘民間流傳的傳統(tǒng)修復工藝,在挖掘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使其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在此基礎上,將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并且整編成冊,進行必要的辨別,從而形成完整的技術資料體系。從行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應制定相應的文物修復技術行業(yè)標準并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和資格認證制度,為技術的傳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術保護的同時,結合當前技術發(fā)展特點和方向,將文物修復技術與現(xiàn)代科技相融合,推進技術的健康發(fā)展,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為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的國際化
我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為我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傳播到了海外,對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文物修復技術也產生了影響。但是由于我國文物修復技術更多的是以一種民間工藝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內部傳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關的資料相對欠缺,從而使在國際上影響不如日本等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應該滿足本國文物保護及歷史研究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更好地走出國門,爭取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地位。為實現(xiàn)其該種國際化,便要求我們對傳統(tǒng)的文物修復技術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匯編,注重國際化的宣傳,并且注重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推動文物修復技術的繼承和發(fā)展,不斷推進其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賈文忠.無形文化遺產:中國傳統(tǒng)文物修復技術[J].中國博物館,2002(4).
[2]程娟,錢晉,錢鈳.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與逆向修復技術數字化探析[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2(3).
篇5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一)概念的溯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主要源自日本于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提出的“無形文化財”的概念,首次將‘有形文化財’區(qū)分出來”。但1972年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保護的文化遺產也只局限于物質類,而未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199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決議。此后,在2003年10月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并設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取代了之前的“口頭與非物質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在《公約》第二條得到清楚的規(guī)定:“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xiàn)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容易使人誤認為不需以物質為載體,但根據《公約》第三十九條又規(guī)定中文文本是有效文本,因此該詞一直使用至今。
我國曾使用不同的術語,如民間文學藝術、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知識。直到200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包括六大方面:(1)口頭傳統(tǒng),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傳統(tǒng)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6)與上述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比較《公約》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定義的區(qū)別,《公約》對定義更加詳細。在分類中,《辦法》更強調傳統(tǒng)性,還特意增加兜底條款“與上述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二)與幾個概念的區(qū)別
“學界在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時,往往提到地域性、民族性、傳統(tǒng)性等”,但這并非一定是“非遺”所固有的,其他類型的遺產也可能具有,如泰山。”“作為自然和文化遺產,位于黃河流域,五岳之東,一直作為中國古時的帝王敬天的場所,同時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區(qū)別。非物質性是“非遺”與“世界文化遺產”的根本區(qū)別?!侗Wo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1條規(guī)定:“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lián)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lián)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另外,在保護方法上,兩者也有重大的區(qū)別,“世界文化遺產”主要運用物理、環(huán)境的方法;而“非遺”則主要通過遺產擁有者傳承的方法。“如入選‘非遺’西藏《格薩爾》史詩是靠后人的口口相傳。”
與“傳統(tǒng)知識”的區(qū)別。出于保護角度的區(qū)別,“非遺”是從民俗傳統(tǒng)保護的角度出發(fā),而“傳統(tǒng)知識”是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出發(fā)。wipo對傳統(tǒng)知識的定義為:“傳統(tǒng)知識……是指基于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fā)明;科學發(fā)現(xiàn);設計;標志、名稱和符號;未公開信息;以及其他一切來源于工業(yè)、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智力活動,基于傳統(tǒng)的革新和創(chuàng)造成果。”并不包括“非遺”的“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
與“民間文藝表達”(又稱傳統(tǒng)文化表達)的區(qū)別。根據wipo和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民間文藝表達免受違法利用和其他損害示范法》,僅限于藝術遺產,排出了科學知識在外,而“非遺”則包括兩者。
二、保護制度
“《公約》自2006年4月20日生效,規(guī)定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祝賀道,這一新文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恰當的保護手段,從而填補了一個重大的司法空白。”“截至2010年6月10,共有134批準了該公約。”
(一)名錄制度
1999年,教科文組織通過了設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口頭遺產”)的決議,后自《公約》生效后,“口頭遺產”就納入到“非遺”名錄(第三十一條)。至2001年,每兩年一次。
根據《執(zhí)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yè)務指南》(2010年6月修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符合以下所有標準:(1)該遺產屬于《公約》第2條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將該遺產列入名錄,有助于確保擴大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促進對話,從而體現(xiàn)全世界的文化多樣性,并有助于見證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3)制訂的保護措施對該遺產可起到保護和宣傳作用。(4)在社區(qū)、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盡可能最廣泛的參與下,在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該遺產得以申報。(5)該遺產已按《公約》第11條和第12條的規(guī)定,列入申報締約國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至今,教科文組織應經宣布五批代表作,全世界共213個“非遺”入選該名錄,中國占其中的共28個。
根據“執(zhí)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yè)務指南”(2010年6月修正),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符合以下所有標準:(1)該遺產屬于《公約》第2條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盡管社區(qū)、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和締約國做出了努力,但該遺產的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因此該遺產急需保護;或者,該遺產面臨嚴重威脅,若不立即保護,將難以為繼,因此,該遺產特別急需保護。(3)制訂保護措施,使社區(qū)、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能夠繼續(xù)演繹和傳承該遺產。(4)在社區(qū)、群體,或適當時有關個人盡可能最廣泛的參與下,在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下,該遺產得以申報。(5)該遺產已按《公約》第11條和第12條的規(guī)定,列入申報締約國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6)在極為緊急的情況下,經與有關締約國正式協(xié)商,根據《公約》第17.3條,將該遺產列入名錄。至此,“全球共有16項代表作被納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中國遺產6項。”
轉貼于
(二)國際合作與援助制
“盡管《公約》沒明確像《月球協(xié)定》、《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一樣,將‘非遺’明確為‘人類共同遺產’”,但還是明確的指出:“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關心的事項,……國際社會應當本著互相合作的精神與本公約締約國一起為保護此類遺產做出貢獻。”因此,在第一條總則第1.4條關于本公約的宗旨便指出:“開展國際合作及提供國際援助。”
在第20至24條中,詳細規(guī)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援助的目的、形式、條件、申請、以及受援助締約國的任務。國際援助可采取的形式如下:“(1)對保護這種遺產的各方面進行研究;(2)提供專家和專業(yè)人員;(3)培訓各類所需人員;(4)制訂準則性措施或其他措施;(5)基礎設施的建立和營運;(6)提供設備和技能;(7)其他財政和技術援助形式,包括在必要時提供低息貸款和捐助”這些援助涵蓋了人才、制度、技術、資金等必要的層面。
(三)基金制度
為了實施國際合作和援助,《公約》規(guī)定了要建立一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下稱“基金”),根據第25.3條,資金的來源包括:(1)締約國的納款;(2)教科文組織大會為此所撥的資金;(3)以下各方可能提供的捐款、贈款或遺贈:第一,其他國家;第二,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各組織的和各署以及其他國家組織;第三,公營或私營和個人;(4)基金的資金所得的利息;(5)為本基金募集的資金和開展活動之所得;(6)委員會制定的基金條例所許可的所有其他資金。
另外,防止基金用于政治目的,第25.6條還進一步規(guī)定:“對基金的捐款不得附帶任何與本公約所追求之目標不相符的政治、經濟或其他條件。”
(四)報告制度
《公約》在第29、30條分別規(guī)定了締約國的報告制度和委員會的報告制度。締約國應當按照委員會確定的方式和周期向其報告它們?yōu)閷嵤┍竟s而通過的法律、規(guī)章條例或采取的其他措施的情況。委員會應在其開展的活動和締約國報告的基礎上,向每屆大會提交報告,該報告應提交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報告報告,委員會得以監(jiān)督締約國立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等保護措施,有效地使《公約》得到實施。
篇6
近日一則消息稱,秦陵博物院里近90個兵馬俑被“植入”了智能芯片,這些兵馬俑不僅能“開口”向游客“說出”自己的“身世”,還可隨時將溫度、濕度、是否被觸摸等信息“告知”研究人員。但隨后有報道稱此消息子虛烏有,掛在一些兵馬俑手腕或腳踝上的金屬片,僅僅是為了做標記。
在文物身上加裝金屬片,是否會對文物本身產生損害呢?
“兵馬俑是陶制文物,如果把芯片嵌入其中,會對文物產生破壞;如果通過‘傳導’或是事先在文物下面鋪墊好相關的材料,將芯片放在上面,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張新斌研究員說,“文物保護中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科技手段,但前提是不能對文物本身造成破壞。”
他告訴記者,在對一些絲織品的保護中,曾采用化學材料進行涂抹;盡管文物得到了保存,但產生了變形,與原先柔軟的絲綢完全不同。運用科技手段保護文物雖是大趨勢,但要有選擇性;很多保護方法也需實踐驗證,尤其是一些并非針對文物保護所進行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要十分慎重。 文/記者 楊懿萱
兒童失明:
新的基因“殺手”現(xiàn)身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種導致兒童失明的遺傳新基因,這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遺傳性失明患者的發(fā)病機理,盡快探索出治愈方法。
這一團隊由浙江大學醫(yī)學院教授祁鳴聯(lián)絡、組織,相關成果發(fā)表在《自然-遺傳學》上。研究人員通過人體基因圖譜,找到了一種名叫“NMNAT1”的基因,發(fā)現(xiàn)它的突變是導致兒童患“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癥”的元兇之一。該病是一種較罕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視網膜病變,常在人的幼年期發(fā)病,最終導致失明。此前,科學家已找到了17種會導致該病的基因,但只能解釋70%左右罹患黑蒙癥的遺傳病因。 文/源自 科學網
香煙價格漲1元 可救300萬條命
“如果中國的香煙價格提升1元,可挽救300萬人的生命。”8月1日,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公室副主任姜垣在全國醫(yī)學院??責熌芰ㄔO項目研討會上,呼吁提高中國煙草制品的稅率。她認為,中國煙草制品價格十分低,平均為5.5元一包,70%的煙民都在抽7元以下的香煙。在澳大利亞,一支煙的價格相當于中國的一包煙。
目前在中國,除了城市的控煙效果差之外,大學內的控煙效果也不盡如人意。2011年,相關部門曾對中國800所大學進行暗訪,控煙及格率僅為2%,只有16所及格。 文/源自 中新網
“雪龍”號完成北極東北航道首航
北京時間8月3日3時,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穿越巴倫支海后抵達北冰洋-大西洋扇區(qū)的第一個海洋調查站點,這標志著由中國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的北極東北航道首航任務已順利完成。
此次“雪龍”船成功首航北極東北航道,不僅為中國海洋科考打通了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極通道,也為中國船舶利用北極通道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雪龍”船先后穿越了5個北冰洋邊緣海,目前,累計航程達7482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航行681小時,其中在北極東北航道的總航程為2894海里、航行276小時。中國科考隊已擬定下一階段在挪威海、格陵蘭海實施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計劃,其中包括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區(qū)布放中國首個極地海氣耦合觀測浮標。
文/源自 新華社
葉詩文速度超男子
具有科學可能性
正在進行的倫敦奧運會上,年僅16歲的中國女孩葉詩文成為雙冠王。在400米混合泳比賽中,她最后50米所花的時間比男子世界冠軍美國選手羅切特還快了0.17秒,被媒體稱為“難以置信”。
對此,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運動生理學家米奇·洛馬克斯說,“一般來說我不會指望一位女子游泳選手在奧運會上的速度會快過男子選手,除非男子選手出現(xiàn)某些問題”,“但我不是說這在生理學上不可能發(fā)生。”
“在耐力運動中,男子和女子的主要生理學差異之一是女子的心臟通常較小?!庇?巳卮髮W生理學家安德魯·瓊斯說,男性在頂尖狀態(tài)下,身體會產生更多的性激素睪酮,它好像天然興奮劑,能促進血紅蛋白活性,使血液攜帶更多氧。而女性肌肉中能達到的平均最大儲氧量小于男性;意味著擁有的能量也少。 文/摘自 環(huán)球科學網
北京市疾控中心 提示汛期健康
北京市疾控中心近日了“汛期8個健康提示”,提醒大家千萬不能忽略暴雨后易引發(fā)的次生水污染、食物中毒和傳染病暴發(fā)等問題。
例如,被雨水浸泡過的食物盡量不要吃;暴雨過后,被打濕或浸泡的蔬菜、水果等更容易腐爛變質。自來水可能受到污染,也不要直接飲用;因為被暴雨沖走的動物尸體、廁所糞便、生活垃圾等都可能污染自來水的水源,因此,汛期內一定要喝徹底煮沸的水,必要時購買瓶裝純凈水。皮膚接觸了雨水之后,一定要及時清洗;如果皮膚存在傷口,接觸雨水很容易誘發(fā)感染。對于積水、垃圾,要及時清理,以減少蚊蟲滋生,預防瘧疾、乙腦等病媒類傳染病。對廁所、糞便等,應該嚴格管理,尤其是在受災嚴重的地區(qū),應采取必要的衛(wèi)生干預措施。
此外,洗手要用流動的水;還應避免過度勞累,這對預防感冒非常重要。市民應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一旦出現(xiàn)不適,及時到附近的醫(yī)療機構就診。發(fā)現(xiàn)飲用水出現(xiàn)異常,也要及時報告當地衛(wèi)生部門。 文/摘自《生命時報》
史上最嚴“限抗令”實施
從8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限抗令’”——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按規(guī)定,醫(yī)生必須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及血液等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才能用抗菌藥物。而缺乏細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證據,以及病毒性感染者,都不能應用抗菌藥物。金霉素、氯霉素等10余種含有抗生素的眼藥水也從8月1日起要憑醫(yī)生處方才能購買。
《辦法》將抗菌藥物分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3個等級。對醫(yī)師的處方權,也采取分級對待。對于未按照規(guī)定開具抗菌藥物處方的醫(yī)生,將被限制、取消處方權,甚至被暫停執(zhí)業(yè)活動。 文/摘自《南方日報》
“北斗”導航將有檢測認證體系
篇7
〔關鍵詞〕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分類號〕G250
Measures for Cultural Organizations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ng Yunq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Abstract〕Facing the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needs to be pressing protected, cultural establishments organizations such as libraryie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tect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are much work which the people can do, such as building files for special heritage, insuring related files integrated, supporting and confirming the files, taking part in research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ducting propaganda and so on.
〔Keywords〕librar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measures
作為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稱,被看作是“中華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們今天與過去的溝通渠道”。正如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覽開幕式上所說的:“當歷史的塵埃落定,一切歸于沉寂之時,唯有文化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態(tài)留存下來,它不僅是一個民族自己認定的歷史憑證,也是這個民族得以延續(xù),并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與力量之源?!?/p>
本文將首先討論文化事業(yè)機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然后就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力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機構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特征的解讀
人類的文化遺產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類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199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中就提出了“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但由于此概念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缺陷,2003年10月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決定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來替代它,并在《公約》中作了具體表述,即: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可為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卑瓷鲜龆x,“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5個方面:①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表演藝術;③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④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⑤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
我國國務院辦公廳2005年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進行了表述,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p>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目前學術界存在多種觀點,側重各不相同。筆者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眾多特征中,對于文化事業(yè)機構工作影響最顯著對于文化事業(yè)機構工作影響最顯著的特征有三點:
其一,非物質性或無形性。這一基本特征對于文化事業(yè)機構的工作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單位必須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物質化”,通過收集其所依附的載體或其成品等來完成保存,而不是以看不見摸不著的信息為對象。
其二,活態(tài)性或動態(tài)性。首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載體的人是活的,具有能動性;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可變性,它會隨著其所依附的時空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
其三,傳承性或延續(xù)性。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傳承價值、審美藝術價值、科學認識價值、社會和諧價值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因此各級文化事業(yè)機構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為重要事項來落實。
2文化事業(yè)機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20世紀中葉以后,由于科學技術與全球經濟的巨大發(fā)展,社會生活現(xiàn)代化大潮的強烈沖擊,人類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屢屢遭遇嚴重的危機,有的甚至瀕臨消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在文化遺產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由于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民族或區(qū)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100多年來,中國民間文化流失情況也非常嚴重。正如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泵鎸@樣的形勢,以現(xiàn)代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為主的文化事業(yè)機構當然不能漠不關心,應當積極地結合本機構的職能和特色,采取適當的方式措施發(fā)揮其作用,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1]。
按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系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這其中多數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當地或更高級別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單位的協(xié)助和配合,積極發(fā)揮文化機構的重要作用。例如確認的過程需要參考一些圖書館保存的有關方面的資料和信息,以確保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傳承悠久;立檔的過程是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保存是利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等多媒體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tǒng)地記錄,并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的過程,與當地檔案館密切相關,同時需要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的配合;保護環(huán)節(jié)是指用各種具體的辦法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fā)展等等,離不開各文化事業(yè)機構的技術和場所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更是需要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通過對相關的民間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加工和開發(fā),開放實物展覽,使之更大范圍地向社會各界傳播,提高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保護意識。
由此可以看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離不開各文化事業(yè)機構的支持和配合,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圖書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滅絕或瀕于滅絕,如何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當務之急。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社會記憶,它是人類知識的一種類型及組成部分,作為保存人類記憶的圖書館也應有文化自覺意識,積極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傳播。
3圖書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
目前,各文化事業(yè)機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嘗試和舉措,但仍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與研究,力求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性和無形性等特點,將各文化事業(yè)機構的保護職責規(guī)范化。筆者以圖書館為主進行探討,初步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3.1為專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資料以便建檔保存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2006年5月25日的新聞會上指出:文化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管理辦法,這個辦法包括制定保護規(guī)劃,建立保護檔案,采取多種形式把這些檔案建立起來,用文字、圖像、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完成這個檔案。同時要收集實物進行保存和展示,鼓勵各地建設民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博物館和資料文獻的收集中心。
圖書館只有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獻資料,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服務。近些年來,我國各地文化部門與部分圖書館、檔案館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或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傳統(tǒng)工藝進行保護性記錄,建立聲像檔案;或上門收集口述史,建立口述資料;或向社會和到國外收集散失的歷史文獻;或在老城區(qū)改造過程中,對老城區(qū)進行拍照,為城市留下記憶等等。江蘇省作為文化大省,已率先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建立并公布“遺產檔案”,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分級保護制度。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建筑物、場所、遺跡及附屬物,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做出標志說明,建立專門檔案,并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和建設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眻D書館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料保存與服務機構,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將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憑據。因此圖書館應當為專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資料,將相關的材料集中起來,并制定適宜的保存策略,以便管理和更好地為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2]。
3.2確保有關檔案和文獻的完整與安全并促進利用
按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要求,為確保各締約國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弘揚和展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機構并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對它的利用”是應采取的多種措施之一[3]。利用的前提是確保檔案的完整與安全,各地各級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有義務開展保管和提供利用等業(yè)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保存體系,將完整安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文獻適當地提供利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口口相傳、記載不多或不適宜推廣的民間技藝,要對癥下藥,用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將珍貴遺產記錄下來,保存好實物,保留歷史的原貌,讓這筆文化財富沉淀下來,避免“人在藝在,藝隨人走,人亡藝絕”的類似情況發(fā)生,可以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開放方案,通過多種途徑、最大限度地主動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展示與利用的服務,實現(xiàn)保存的目的――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者和傳播者能夠使用資料,也讓后人了解其祖先的生活狀態(tài)。
3.3提供館藏檔案、資料和實物為申遺和遺產鑒定工作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體現(xiàn)著我國幾千年來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蘊,保護這些珍貴的遺產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財富,也正因為這一特點,它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所指的對象是具體、靜止的,檔案資料也相對完整和有針對性。因此,圖書館、檔案館應當從多角度查找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材料用以佐證,例如從民間生活的相關記錄中查找對某一項民俗的側面記載,從圖書文獻的成果中挖掘民間文化的影子,用豐富的館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鑒定工作提供服務。
3.4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檔案
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曾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和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的,是靠人傳承下來的,如果民間藝術和技藝的藝人日益減少,遺產就要斷絕了。譬如被稱為“東方的荷馬史詩”的藏族史詩《格薩爾王》,隨著一批藝人的相繼辭世,已經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文化部也曾明確要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各級政府也要制定保護辦法,使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工藝美術大師很好地傳承他的技藝,以便后繼有人。
在這個方面,圖書館可以為某一專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傳承檔案資料。以民間故事的傳承為例,其傳承檔案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點:①傳承人信息: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單位、職務、身份證號碼、使用方言、講述地點、講述環(huán)境;②搜集者信息: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單位、職務、身份證號碼;③作品信息:體裁、內容提要、主人公姓名、故事類型、故事流傳地、搜集時間、與作品有關的人文知識、自然知識等背景資料;④傳承計劃:在未來的十年中,將采取何種方式確保對上述作品進行有效的活態(tài)傳承等等。這些檔案資料的建立和保存將為未來的研究和決策提供極大方便。
也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檔案。如同日本的“人間國寶”,經過專家嚴格的評議與審批,對列入傳承人名錄者建立個人檔案,以文字、圖片和音像方式存錄其全部資料。傳承人名錄可采用我國文物法中“多級保護”的制度,除國家一級的杰出傳承人,還要確定有省級、市級、縣級的傳承人,調動各級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以全面和整體地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生態(tài)[4]。
3.5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調查工作
研究與調查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立檔以及進一步的傳承與振興等許多方面。盡管圖書館不屬于專業(y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但這并不意味著就不可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圖書館從事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系統(tǒng)地了解遺產項目[5]。在一些縣市級文化機構中,往往有一些對本地區(qū)民間文化比較熟悉的館員,完全可以組織他們與其它有關機構進行合作研究或者協(xié)助有關部門對本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確認、立檔、記錄、整理,等等。這樣做既可以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力量,還可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學術研究能力。
3.6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普查工作,摸清“家底”
大普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由之路。圖書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人員可以利用自身優(yōu)勢參與其中,或給予資料、文獻支持,可以利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能夠長期保存的媒介和數字化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收集、記錄和分類、編目,建立全面系統(tǒng)的資料。通過普查不僅能確定一個地區(qū)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別和形態(tài)、蘊藏情況、傳承脈絡等,還能發(fā)現(xiàn)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較多而又獨具天才的講述者、傳承者、表演者,記錄或錄制流傳了千百年、影響著民眾生活和群體社會的民俗事項。在普查過程中可以建立博物館、展示中心等公益性機構,或者在現(xiàn)有的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中設立專門的部門,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資料和實物進行收藏、保管、維護、展示,并開展向社會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信息等服務[6]。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摸底的工作2005年已經開始,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遺產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記錄,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從而加強對其進行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形成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
3.7弘揚、宣傳與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書館等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機構作為社會的信息中心,積極開展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對提高社會公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關注程度和保護意識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充分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yōu)秀的、體現(xiàn)民族精神和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和支持各類宣傳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普及保護知識,培養(yǎng)保護意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除了向公眾提供基礎的信息服務以外,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舉辦展覽、參觀、培訓,廣泛為各種社會文化活動提供場所、設施或組織的服務。這種服務形式不僅可以借助文化機構的公眾影響力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與傳播,而且反過來也可以為圖書館或博物館文化意蘊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近國家已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主要安排給文化部門的群藝館(文化館)去承擔,但我們認為這并不是最佳選擇。過去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往往是“文藝”行為,由各級群藝館(文化館)唱主角,他們在調查中用文字、錄音、錄像等手段搶救出大量民間文藝作品,但這種文藝搶救屬于“臨時作戰(zhàn)”、“階段性工程”,加之后續(xù)保存管理跟不上,缺乏專門維護,已使文獻化了的檔案資料面臨老化快、損壞速度難以控制的局面[7]。如用鋼絲錄音機錄制的阿炳原作《二泉映月》,由于缺乏回放設備現(xiàn)在已經無法進行整理。中國藝術研究院一位專家談到本院的藏品時說:“如果不盡快對2萬小時音響音像檔案進行數字化搶救保護,我們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就只是一堆無用的碎片,全國各省市的許多珍貴音響資料也只是形同垃圾![8]”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現(xiàn)代圖書館應當積極地參與其中,發(fā)揮圖書館的優(yōu)勢力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貢獻。圖書館應與博物館、檔案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協(xié)調合作,通過網絡、數字化等新技術,共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并把它納入公共文化信息資源以實現(xiàn)最大范圍的資源共享[9]。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僅僅依靠一兩個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
各地在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劃,成立保護領導組織機構時,應當把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機構考慮進去。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應當積極地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將其納入到自己的社會職能中來,本著“關照歷史,著眼未來”的原則,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力量,從以上幾個方面或以其他方式積極參與其中。在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具體保護措施的同時,也要抓緊收集、搶救和研究整理正在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0):13-15.
[2]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241-242.
[3]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07-05-20]. 省略/culture/ich/index.php?pg=00006.
[4]于海廣.傳統(tǒng)的回歸與守護:無形文化遺產研究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3-5.
[5]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0-106.
[6]康延興.論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能.圖書館建設,2005(6):25-27.
[7]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78-79.
篇8
摘 要 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傳承發(fā)展在路徑選擇上不僅需要提升傳承主體的意識、內外兼修,更需要突破傳承理念,注重異質文化吸收。在未來武術文化保護發(fā)展上,不僅需要建立自身民族武術文化體系,更需要在全民整體意識加強和提升武術文化的自覺意識。
關鍵詞 武術文化 傳承路徑 保護發(fā)展
自古以來,中國武術就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武術有的健身、自衛(wèi)、養(yǎng)生等功能一直以來蘊育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文哲學特色,武術中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也一貫秉承著我國傳統(tǒng)道家中的“天人合一”哲學本體論思想。武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融和和汲收民族幾千年來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武術為載體的、其內容具有哲理性和藝術性,具有獨立完整的文化體系。我國傳統(tǒng)武術之所以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數千年,不僅因為自身的風格獨特,流派眾多,更重要的是我國武術文化中所獨具的文化思想和深層的文化底蘊是千百年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傳承下來的思想智慧結晶。
一、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傳承路徑選擇
我國武術文化得以源遠流長,其主要的發(fā)展基礎來源于武術文化精神的綿延相傳?;陂_放性的國際環(huán)境和現(xiàn)代生活轉變的強烈沖擊,我國武術的傳承方式和路徑選擇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關注?;趥鹘y(tǒng)的武術習得,大多來源于血脈以及門派相傳,也更加注重保護本土武術文化精神。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語境下,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生成空間不再是單一的面臨門派、家族之間的傳承,而是在更廣的領域內發(fā)揮其文化軟實力的優(yōu)勢,讓其文化傳播范圍不再單一局限于國內范圍的傳承,而是讓世界人們能夠更多的接觸和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精神。
(一)秉承內外兼修,提升傳承主體意識
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傳統(tǒng)武術文化精神,這不僅來源于對武術文化本身的情感依賴,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武術文化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張力。我國傳統(tǒng)武術傳承方式更注重的是地緣、血緣、業(yè)緣、師緣傳承演變方式,這種特定、嚴格的師承方式所形成的內部組織,在一定程度囿于了我國武術文化拓展。因而,在當前多元一體文化的格局下,不但要加強自身武術文化實力,還要調動更多的積極力量去關注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承。這不再是單一的武術傳承人自身責任,而是在更廣泛的力量內集結所有能夠為我國武術文化傳承做出力量的團體或者個人。在這個力量中,不但有武術傳承人主體的自主意識提升,更應該有政府層面對武術傳承的法律決策,同時,大眾的媒體宣傳更是當下我國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傳播力量。
(二)突破傳承理念,注重異質文化吸收
武術文化已不再是過去的單純技術較量,而是作為文化發(fā)展中一個整體力量進行衡量和比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國的武術文化面臨著跆拳道、泰拳、空手道等眾多武術項目的沖擊和壓力,這些外在文化力量讓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承選擇上不得不做出保護好自身武術文化的行動,還要堅持以平等、自信交往心態(tài)去學習和了解其他國家的武術文化。在這種復雜的環(huán)境下,我國武術文化精神的傳承靠的不僅僅是傳承者信念與意志的同行,更來自于廣大社會和民間力量的整理和挖掘。
二、我國武術文化如何在傳承中保護發(fā)展
時至今日,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武術文化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因而,在內外文化壓力下,努力建構我們自身武術文化體系在當務之急顯得尤為重要?;赝麣v史,我國武術文化中倡導的傳統(tǒng)“天人合一”觀念在產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利益驅使下受到侵蝕,武術文化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發(fā)展下的新式武術文化沖擊,因而,建立我國自上而下的武術文化學習體系就顯得尤為關鍵。一項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需要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因而,在現(xiàn)有的層面上,國家應該努力構建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保護,并在物質層面給予必要的經濟扶持。其次,青年時代教育是支撐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重要支撐力量,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發(fā)展可以通過教育渠道將其納入到教學體系中,青少年發(fā)展不僅需要健康的體魄,更需要培養(yǎng)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武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作用。
我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每一個國人身上都肩負著弘揚傳統(tǒng)武術文化精神的重任。在未來的武術文化發(fā)展保護中,不僅需要我們自身保持和秉承傳統(tǒng)武術文化固有的文化內涵,更需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站在全球化發(fā)展的視角下,不斷審視自身武術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次,整體上不斷提升國民對武術文化的高度認知,能夠更好的把握傳統(tǒng)武術文化傳承文化精髓,更需要在現(xiàn)代生活中與傳統(tǒng)武術文化精神相得益彰。最后,在全民整體意識上要不斷加強武術文化傳承的文化自覺性,需要的是能夠站在更高層次上不斷反思自身武術文化傳承的不足,更需要切合實際的展望我國未來武術文化發(fā)展前景。傳統(tǒng)武術文化傳承在保護和發(fā)展更應堅持全方位相結合得方式,注重營造傳統(tǒng)武術文化生態(tài)的氛圍,在創(chuàng)新中秉承科學傳承方式,使其在全世界武術文化體系內形成特色化、國際化的發(fā)展模式,從而能夠為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科學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研究價值
【中圖分類號】G263【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歷史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文物的保護工作并不是新型的行業(yè),但在現(xiàn)階段的文物保護中,仍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對文物的保護范圍不明確、文物保護的方法不科學、文物運輸及儲存方式不合理等等。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進行討論和研究,旨在明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含義,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具體內容進行梳理,對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原則進行明確,促進文物保護工作能夠更好地進行發(fā)展。
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概述
(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具體含義
文物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的歷史遺留物,由于文物的數量有限且年代久遠,現(xiàn)代技術無法給予復制,因而文物是具有唯一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文物進行科學保護研究,是一項具有十分現(xiàn)實意義的工作。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是對文物保護的技術方法進行研究的專門學科,涉及的科學范圍廣泛,在進行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時,需要明確研究的幾個條件。明確什么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對象是什么,文物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社會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以及自然界的珍稀遺留。文物的范圍應當給予明確的界定,這樣在進行文物保護時能夠明確文物保護工作的對象是什么,防止范圍不明確而造成部分文物無法得到良好的保護而損壞或者在非文物上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對文物保護學也要進行研究,文物保護學涉及歷史、材料、化學、力學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手段,同時也是多領域融合的專門學科,文物保護需要根據文物種類、年限、材質等情況的不同來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對珍稀文物的保護應當制定專門的保護方案,提高文物的保護力度。對文物保護學進行研究是提高文物保護技術手段的重要措施,也是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對文物保護學進行探索和研究的同時,也要明確文物保護學的實際研究目的,文物經歷了長時間的保留而傳承至今,文物保護的目的也是為了其能夠長久的保存下去,保護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狀態(tài),同時盡可能滿足讓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的需求,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文物的價值。
(二)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探討的意義
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并且艱巨的任務,文物是承載著國家厚重歷史的文化遺留物,對于歷史學家對國家歷史進行研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文物屬于不可再生的物品,無法通過現(xiàn)有技術手段進行完全的復制,因此,對文物進行科學的保護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進行討論和研究,是對現(xiàn)階段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次梳理,并且重新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思考,從文物保護的目的出發(fā),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進行更為明確的界定,明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具體內容,對現(xiàn)有工作的不足進行反思,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研究力度,對全面提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進行探討,是針對我國對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進行申明,根據相關的文物保護原則對相應范圍內的文物采取科學的文物保護方法進行保護,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規(guī)范性和合理性。
二、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
(一)對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研究
對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研究,是對文物完整性及其原始狀態(tài)的保護。文物保護的科學方法涉及文物的出土、運輸、建檔研究、儲存等多個方面。文物的出土是文物保護的最初環(huán)節(jié),文物的出土應當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措施來執(zhí)行,工具的使用以及操作流程應當嚴格規(guī)范,在特殊情況下應當以保護文物為原則進行相關的處理,防止對文物造成較大的損害。文物的運輸需要對文物進行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盡力減小因人為因素而對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破壞,破壞文物價值。在對文物進行建檔研究時,應當以保障文物安全為前提,文物在出土階段就需要對其做好相關的圖片及文字記錄,在建檔研究階段,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文物的建檔工作,并且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對文物進行研究。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對文物具有深遠影響,應當根據文物的材質、年代等自身情況來對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進行選擇,深入分析可能對文物造成影響的環(huán)境因素,盡可能的選擇最適宜的環(huán)境來保存文物,將環(huán)境對文物影響降低到最小,提高文物的存儲質量和壽命。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文物保存質量和壽命的關鍵,在相關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應當加強對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現(xiàn)代化技術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實際效果。
(二)對文物修復技術科學的研究
在我國文物歷史發(fā)展至今,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文物中,能夠完好保存的文物在文物總量中占有的比例是極少數,文物修復技術科學是對出現(xiàn)不同程度損壞的文物的修整和復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保存時間,防止文物因破敗不堪而面臨被毀滅的風險。文物的修復主要包括對文物的材料以及對文物工藝技術的修復,其中需要對文物進行清洗、除銹、殺蟲、干燥等多種操作。文物的材料修復需要根據文物的原始材料情況來進行修復材料的選擇,在進行材料修復時,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文物的天然性,不破壞文物的原有價值,同時提高文物的抗老化能力,延緩老化速度,提高文物對保存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以及保存壽命。文物修復技術的研究需要對文物修復材料進行深入的研究,可研究新型的文物修復材料,提高文物原貌的修復呈現(xiàn)效果。文物的修復工藝具有較強實際操作性,關系著文物修復的成敗,嚴重情況下甚至會造成文物的毀滅,因此,在對文物進行修復工作之前,要仔細分析文物的原始狀況以及預期修復成果,從而制定出較為完善的文物修復方案,真正達到文物修復的目的,避免對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壞。
(三)對文物材料的科學研究
對文物材料的科學研究是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內容的重要方面。文物的各項保護措施的研究是對文物造成影響的外因進行的研究,而對文物材料的研究則是對影響文物保護的內因的研究,因此文物的材料狀況是在文物的保護工作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影響因素。常見的金屬類文物是金、銀、銅、鐵四類金屬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金屬活動性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儲存中金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強,經歷較長的歷史仍能夠保持原始的狀態(tài)而不被環(huán)境改變,而鐵器則由于其易氧化,加之古代的制鐵工藝有限,因而保存至今的鐵器大多銹跡斑斑,甚至難以見到歷史久遠的鐵器能夠保存至今。在對文物的材料進行科學研究時,要分別對文物組成材料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生物性質進行研究,并且對組成材料在不同環(huán)境因素下的老化過程以及老化機制進行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水平。
三、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
(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文物保護活動是指為了保護歷史遺留物及其歷史環(huán)境而進行的全部活動,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文物原貌不受改變,保護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以及歷史價值能夠完整地保存并延續(xù)。因此,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改變文物的原始狀態(tài)。在文物保護領域普遍認同的原則是對文物所有的保護和修復措施,都應當有足夠的研究資料作為證明,并且避免對文物的結構上和裝飾上進行任何改變,確保文物在此類人為活動中能夠保持原貌,尊重歷史的賦予。即便是相關的研究人員無法揭示的文物信息,也不能對其進行任何改動及有破壞性的研究,應當將其完整的保存下去,以便后人對其繼續(xù)研究。
(二)關于文物及其現(xiàn)場保護的科學研究原則
出土文物經過長時間的埋葬,在土地中與周圍物質存在一定的作用而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狀態(tài),因此在對文物進行出土作業(yè)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方法來進行操作,遵守保護考古現(xiàn)場的原則,防止文物由于考古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在文物出土時造成文物的損壞甚至毀滅。在文物出土后,需要對文物進行現(xiàn)場的臨時保護,保護材料需要根據文物狀況進行選擇,臨時保護的目的是在文物出土后到文物運送到實驗室之前,防止文物因光照、運輸顛簸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損壞,在文物到達實驗室進行專業(yè)研究后,需對文物更換更為專業(yè)的保護。
(三)文物保護中對材料的選擇原則
在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技術中,需要用到許多保護材料,隨著我國材料學研究的發(fā)展,各種新型材料逐漸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推廣并應用,在文物保護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金屬材料、木質材料以及使用頻率日益提高的高分子材料等等,在材料中應當選擇文物保護屬性的材料,提高保護的安全系數。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常用到清洗劑、黏合劑、除銹劑等修復材料,應當避免多次修復,重復使用修復材料對文物造成損傷。在選擇文物保護中所用到的材料時,要根據文物的特點選擇具有相應功能的材料來對文物進行保護。
四、結語
我國的發(fā)展歷史較為悠久,因而新舊出土的文物數量及其種類繁多,在文物的收集、運輸、儲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人為的行動均會對文物構成潛在的危害,因此,對文物進行必要的保護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物的修復技術也是挽回文物破壞損失的重要舉措。在文物研究過程中,如何充分發(fā)揮文物材料的作用同樣是文物保護研究的重要措施。以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為指導,明確文物保護研究的內容及范圍,盡力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文物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坤.論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J].價值工程,2013(18).
[2]王小玲.試析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內容及基本原則[J].科技致富向導,2013(8).
篇10
[關鍵詞]民族院校;文物保護;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109-0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除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由于受到當地的地理、氣候、交通、人口等因素的限制,當代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但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都創(chuàng)造過燦爛的文化,并留存了豐富的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作為歷史和文明的載體,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1],是探索和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也是進行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珍貴教材。[2]針對這一情況,不少民族院校相繼增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分別開設文物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學、科技考古學等方面的課程,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博人才,以提升民族文物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各少數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民族文物包含著特定時期存留下來的豐富信息,反映了當時古代社會的真實面貌。受文物本身的材料組成、結構、性能等客觀因素以及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雙重影響,文物隨著歲月的流逝會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的變化,這些改變了文物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掩蓋了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3]可見,民族文物迫切需要科技保護。
文物保護工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基本指導方針,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來分析文物的材料、組成成分、結構與性質、制造工藝、文物產地以及各種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老化、變質、銹蝕毀壞的影響及劣化機理,并制定文物科學保護的方法與具體實施的技術,以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的壽命。[3]它大量借鑒了物理、化學、生物、微生物、地質學、建筑學等自然與工程學科方面的相關理論與相關技術,使文物分析更科學化、綜合化、定量化,為文物保護方案、方法、材料、工藝的選擇提供翔實、可靠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民族文物亟待科技保護,全國不少民族院校也都相繼開設文物保護課程,以求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及應用型的文物保護人才,滿足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考古、文博單位的科研與工作需要。本文依據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教學現(xiàn)狀,對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一、民族院校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偏重課堂理論知識講授,實驗教學明顯不足
文物保護學不僅涉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的基本理論及其保護材料的合成技術和操作技能,還在保護修復過程中與制陶、造紙、紡織、彩繪、土木建筑、生物醫(yī)學等技術學科緊密相連,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綜合性邊緣學科。[3]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材質文物保護的研究內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然而,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較為單調枯燥,也很難將文物保護中的某一問題剖析透徹,這急需加強學生的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目前,國內已有個別高校組建了較高水平的文物保護實驗室,有力提升了本校文博專業(yè)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水平。然而,囿于國內文物保護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很多民族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而授課教師往往又偏重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方式單一,這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文物保護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性。另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若長期得不到實踐,勢必會造成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荒疏,甚至對一些基本的文物保護專用設備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長此以往,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二)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難以全面支撐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需求
文物保護研究按其材料分類,包括陶瓷磚瓦類文物保護、石質文物保護、金屬類文物保護、彩繪壁畫類文物保護、紙質文物保護、紡織品文物保護、漆木竹器類文物保護、皮革類文物保護以及骨角質類文物保護等,其探究的分析方法、腐蝕機理、保護措施以及保護材料都各不相同,又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礦物學、土木工程等自然與工程學科。[3]要想教授文物保護學的所有分支內容,需要教師具備不同材質文物的保護理念與技術。目前,民族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文物保護課程一般僅有一名專業(yè)教師擔任,而教師的研究方向又較為專一,對于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也只能泛泛而授,難以深入。因此,僅憑教師的個人力量很難滿足不同材質文物的文物保護教學需求。
(三)學生的教育背景相對薄弱,且學科背景又以文科為主,缺乏對文物保護基礎理論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物保護學是一門人文與自然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對學生的教育背景要求較高,學科背景也需要文理兼?zhèn)淝乙岳砜茷橹鳌H欢?,民族院校的文博專業(yè)主要以招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文科生源為主,這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文物保護課程的時候,感覺較為吃力,對文物保護中的腐蝕機理、儀器分析以及保護措施等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對這門課缺乏學習興趣。
(四)與周邊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的交流與合作不足
中南民族大學有自己的民族學博物館,這對于開設文物保護課程以及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的民族文物保護人才十分有利。遺憾的是,很多民族高校仍然沒有自己的民族學博物館,或者是有自己的民族學博物館,但文物保護專業(yè)與其以及周邊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之間的交往還不夠緊密,亟待加強單位以及師生的交流與合作。
二、民族院校文物保護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一)組建文物保護實驗室,加強實驗教學
鑒于文物保護的課程特點及其學科的發(fā)展需求,民族院校的文博專業(yè)應以文物學與博物館學為核心,以民族學博物館為平臺,以優(yōu)質的文博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完備的實驗條件為保障,組建文物保護教學實驗室,建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文博人才教學實驗體系。[4]文物保護實驗室的建設,將會直接改變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形式。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輔以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室對各種文物保護所需的設備、技術以及操作流程等有個感性而直觀的認識,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真正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相關文博單位輸送優(yōu)秀的文物保護人才。
(二)聘請國內外各類材質的文物保護專家,開設系列文物保護專題課堂
由于文物保護涉及的文物范圍比較廣,涉及的學科門類比較多,使用的保護材料又比較豐富,單一教師授課很難將不同材質的文物保護機理都講解透徹。中南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設立文博專題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視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文物保護課程,民族院校文博專業(yè)還是要加強聘請國內外各類材質的文物保護專家前來授課或開展專題講座,滿足學生對不同材質的文物保護方法與技術的全面認識與理解。
(三)加強文物保護實驗教學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實踐教學水平
民族院校的文博專業(yè)在提升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應加強與周邊其他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其聯(lián)合開設文物保護課程、開展文物保護課題研究以及建立文物保護的實踐教學基地,增進雙方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雙方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優(yōu)勢互補,讓學生親身接觸文物保護的第一線,真正了解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方法、理念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全面提升文物保護課程的實踐教學水平。
(四)同時招收文科與理科背景的學生,并適當設置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
文物保護學涉及大量物理、化學、生物學、材料學、地質學、建筑學、工程力學等自然與工程學科方面的知識。然而,受到文理分科的影響以及文博專業(yè)的招生慣例,民族院校的很多文博專業(yè)仍只招收文科背景的學生,這已經很難滿足目前文博專業(yè)的發(fā)展需求。因此,現(xiàn)亟待同時招收具有文科與理科背景的學生,以滿足文物保護課程教學與實踐工作的需要。同時,在文物保護課程授課之前,仍需對學生開設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增加學生的理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這樣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文物保護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為少數民族地區(qū)輸送綜合型文物保護人才。
(五)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文物保護課程的趣味性
文物保護講授的內容較為繁雜,而文博專業(yè)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相對較差,在講授文物保護課程時,教師應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文物保護教學中的應用。[4]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盡量采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的語言,消除學生對文物保護課程的畏難情緒。如筆者常將文物保護專家比作“醫(yī)生”,把文物當成“病人”,而文物保護專家在修復、保護文物的時候與醫(yī)生給病人看病的情況相一致,這樣就給學生一種直觀而熟悉的情景,便于學生記憶與理解。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教學方式變化可以將文物保護課程講述得易于理解,也能增強學生對文物保護課程的學習興趣。
三、結論
本文依據民族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開設的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文物保護課程教學應亟待增加實驗教學、開設文物保護專題課堂、加強與周邊院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的交流與合作、改進招收學生的學科背景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來完善教學環(huán)境,以求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及應用型的文物保護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各少數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曉東.文物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2] 們發(fā)延.民族文物保護現(xiàn)狀及其對策[J].中國博物館,2006(2).
[3] 王惠貞.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