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范文

時間:2023-03-21 16:5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名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世界名人

篇1

很多人可能認為我這個神經(jīng)病根本就在胡說八道,可事實勝于雄辯。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是程個序員,懶得讀書就退學了,他又懶得記復雜的命令就編了個圖形界面程序,于是全世界電腦都長著同樣的臉。

世上最值錢的品牌,可口可樂,它的老板更懶,盡管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巴西咖啡香味濃郁,但他實在懶得每次把這兩樣美味拌在一起喝,就弄點糖精加上涼水,裝瓶賣,于是全球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種味道有些怪的液體。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運動員,羅納爾多,在場上動都懶得動,就在對方門口站著,等球一砸到腳,踢一腳,就成了全世界身價最高的運動員。有人說他帶球速度驚人,不驚人才怪,人家一場跑90分鐘,他才跑15秒,當然快了。

除此之外,還有更聰明的懶人。

因為懶得爬樓,他們發(fā)明了電梯

因為懶得跑路,他們發(fā)明了汽車、飛機、輪船

因為懶得每次都去計算,他們發(fā)明了數(shù)學公式

因為懶得去聽音樂會,他們發(fā)明了CD、MP3、MP4

因為懶得做更難的計算,他們把第一個發(fā)明無理數(shù)的人扔進了地中海

。。。。。。。

樣的例子太多,我實在懶得再說了。

噢,還有一句房房廢話有必要再提一—生命在于運動可你見過哪個運動員長壽的?那些胡子到了腳尖的還不是那些連肉都懶得吃的和尚

如果世上沒這些懶,如今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我都懶得想。

人是這樣,動物亦如此。最長壽的烏龜,他的一生幾乎不怎么動,結(jié)果活了幾十年,它懶得走,和勤勞好動的兔子賽跑,誰贏了?牛最勤勞,人們給它吃草,卻還擠它的奶。熊貓傻了吧嘰的,抱根竹子就能啃一天,結(jié)果全球人都喜`歡它。

去哪個大公司看看,那些如我的筆尖一般忙個不停的人,工資幾百,如清潔工,那些、把腚部往皮圈椅里一塞,閉著眼睛哼著小曲的人,每天只需說行或不行,年薪就是幾十萬。

篇2

1、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都是: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培根,阿奎拿,伏爾泰,康德 。

2、孔子,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圣人”??鬃邮侵袊鴼v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式人物,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規(guī)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學說是古代社會長期的意識形態(tài)和官方哲學。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3

走進倫敦,走進夢想

你曾經(jīng)有過追星的夢想嗎,夢想過和自己的偶像零距離接觸嗎?如果你想夢想成真,就去英國倫敦找這位27歲的寧夏女孩孟露吧!她就能讓你和你的偶像一親芳澤,因為她的職業(yè)是英國舉世聞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名人蠟像維護師。

27歲的孟露從小最大的愛好就是繪畫,出生于寧夏的她在父母的熏陶下,自小就畫得一手好畫。此后,孟露憑著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英國著名的倫敦大學留學,在選擇專業(yè)時,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藝術和時尚設計專業(yè)。

留學期間,孟露也邂逅了她甜蜜的戀情――一個帥氣可愛的德國男孩。男友和她一樣,也是個美術愛好者,一次,孟露看到了男友制作的一些泥塑作品,非常喜歡,就纏著男友也教教她。在男友的細心教授下,孟露對泥塑人像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看著一個個逼真的泥塑人物在自己的手下活靈活現(xiàn)地變出來,她覺得很激動。就這樣,孟露和蠟像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男友告訴孟露,既然要學習人物塑像,有一個地方就不可不去,那就是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杜莎夫人蠟像館成立于1835年,因其獨特的構思和逼真的蠟像成為了全球有名的藝術殿堂。

孟露第一次進入杜莎夫人蠟像館時,整個人都呆住了,這些陳列一堂的人物蠟像,簡直就是藝術,他們是那樣栩栩如生,如果不仔細看,根本分辨不出站在那里的是真人還是蠟像。而且,和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作品不同,杜莎夫人蠟像館更像是一個平民藝術的宮殿。在這里,所有的蠟像都是為了前來參觀的大眾而設,而館里所陳設的人物也是根據(jù)參觀者的要求而制作的。

在參觀中,孟露還得知,蠟像館的創(chuàng)建人杜莎夫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她出生時的身份只是個管家的女兒,后來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被皇族選為皇室教師,因為喜歡制作塑像,慢慢成為了一個專門從事蠟像制作的事業(yè)女性。杜莎夫人坎坷而充滿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讓孟露非常敬佩,她將這個偉大的女人當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并夢想著有一天能夠進入這個藝術殿堂成就自己的夢想。

2003年,機會來了,孟露被同意進入杜莎夫人蠟像館實習。

制作蠟像,除了要求掌握藝術方面的技巧,更有些秘而不傳的蠟像制作工藝技巧,如雕塑蠟像原料的配制、顏料的增減等等,而這些高超的技巧又是制作出一個成功蠟像最重要的步驟。

孟露深知這是個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她不敢有絲毫松懈,業(yè)余時間就四處去圖書館翻查資料和上網(wǎng)尋找相關知識,工作時間則目不轉(zhuǎn)睛地跟著館里的蠟像師們學習蠟像制作,找到一切機會動手實際操作,希望能盡快掌握蠟像制作的全部方法。

事實上,蠟像的制作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用軟蠟一點點地捏出來,而是先用膠泥做出精細的塑像,然后用它翻制成凹模,再將蠟溶到凹模里翻出來后,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而且為了表現(xiàn)出每個蠟像人物不同的氣質(zhì)、風度和特征,整個制作過程都是極為精細和講究的,有時,為了一個細紋,蠟像師們甚至會揣摸上好幾天。

看著這些經(jīng)驗豐富的蠟像師們對作品的制作如此細致和認真,孟露覺得很受啟發(fā)和感動,原來,藝術除了要講求天分,更重要的是認真和勤奮的精神。因此,孟露在一旁雖說只是打打下手,卻一點兒也不敢馬虎,有時陪著蠟像師們忙到半夜,也毫無怨言。

孟露對工作和藝術表現(xiàn)出來的天分和勤奮的態(tài)度,得到了館長和蠟像師傅們的一致好評,他們都對這個二十幾歲的中國女孩很有好感,認為她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蠟像師。而在師傅們的細心教導下,孟露也漸漸掌握了制作蠟像的全部工藝和技術。

當孟露制作出了第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物蠟像作品時,看得館長也唏噓不已,沒想到這個實習的學生竟能做出這樣成熟的作品。在征求了老板的同意后,館長正式宣布,破格將孟露錄用為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正式員工!孟露,這個來自中國寧夏的女孩,就這樣成為了這個全世界富有盛名的蠟像館的蠟像維護師。

和偶像零距離接觸

進入蠟像館工作后,孟露開始正式參與人物蠟像的制作。真正參與進去,孟露才知道,這項工作遠比想象中復雜。

制作蠟像前要對這些名人的數(shù)據(jù)進行測量。而且,為了后期制作的準確性,整個測量過程要非常精細,特別是身上那些細小的部位,更要注意,如眼睛之間和距離,鼻子和嘴巴的距離等。如果有些人物有極具個人特色的細節(jié),就更要測量到位了,像羅納爾多的兔牙,這可是他的一大特色,因此,他的兔牙一定要做得非常逼真才行。為了制作得和他本人的兔牙一模一樣,他們不僅僅測量了實際的數(shù)據(jù),還找到羅納爾多的牙醫(yī)去打聽他有無齒模,想根據(jù)齒模來做,力求做出以假亂真的效果。

而在給這些名人測量數(shù)據(jù)時,孟露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小的問題,如果蠟像人物的形態(tài)很正常,測量工作也會相對簡單??扇绻谱鞒龅南炏袷且蕴囟ǖ膭幼鞣从吵鲞@個人物的身份,那可就麻煩了。名人們要將這個動作保持兩個多小時不動,讓孟露他們來測量。試想讓一個名人保持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姿勢長達兩個多小時,就可想而知從事測量的蠟像師們心里會有多么緊張了。

就比如那次制作姚明的人物蠟像吧,為了表現(xiàn)出姚明投籃的精彩表現(xiàn),要他一直保持投籃的姿勢長達兩個多小時,讓蠟像師們測量身體數(shù)據(jù),可真難為了這個籃球王子。還有一次,是制作跳水皇后郭晶晶的蠟像,要她做的是一個金雞伏立狀的跳水姿勢,為了完成測量,郭晶晶只好硬著頭皮立起來,后面孟露和同事一直扶著她,既使是這樣,也要每隔幾分鐘就下來休息一下。最后,數(shù)據(jù)量完了,郭晶晶累得都站不起來了,孟露他們也是直喘氣。

當然,也有測量時間很短的時候,名人們一個個都事務繁忙,常常會約不到測量的時間。一次,蠟像館決定為荷蘭女王做一尊蠟像。好不容易約定了測量的時間,到達時卻發(fā)現(xiàn)女王還另有安排,只給了他們半個小時的測量時間,更讓測量人員為難的是,因為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慶典,女王已經(jīng)打扮完好,根本無法進行近距離測量。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好在一些方便測量的部分進行了測量,隨后,對女王進行了360度全方位的拍攝。

最讓孟露記憶猶新的還是為香港著名女星張柏芝測量和制作蠟像的過程。和大多數(shù)同齡女孩一樣,年輕的孟露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追星族,而漂亮的張柏芝正是她最喜歡的名星之一。得知要為張柏芝制作蠟像,孟露別提有多開心了。在整個測量過程中,孟露不僅有了機會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真正的零距離接觸,而且還為她拍下了近300張的照片。拍完照片后,孟露還向張柏芝索要了頭發(fā)樣品、內(nèi)衣牌子及尺寸,以及使用的化妝品品牌等。半年后,當張柏芝的蠟像做出來后,看著一身低胸晚禮服,側(cè)頭微笑的張柏芝,簡直和真人沒有區(qū)別,大家都開心地鼓起了掌。

事實上,每個蠟像的制作都是非常復雜的,一般來說,制作過程要長達6-8個月,同時,為了保證蠟像的質(zhì)量,每個蠟像的制作成本大概在25萬美金左右。由此也不難想象,這些蠟像為何能如此逼真了。

羨慕吧,我看管著全世界的名人

除了蠟像的制作過程費時費力費錢,對于蠟像的后期維護也是一項不容小看的工作。因此,常常有人把孟露叫成名人的“美容師”。

每天早上,孟露要做的事情就是為這些蠟像們整理好衣物和妝容。因為蠟像放得時間久了,常常會出現(xiàn)褪色之類的問題,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并補色,就成了孟露這些“美容師”平時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這些補妝并非簡單地用畫筆涂抹,而是一個肌膚再造的過程,人的皮膚是有肌理的,所以在補完色后,還要根據(jù)不同部位的不同皮膚肌理,用硬毛筆刷出來。

除了補色,最重要的還是定期為蠟像進行全身美容,如換洗衣服、更換首飾和洗頭等。

為了充分表現(xiàn)出每個蠟像所代表的名人特點,這些蠟像的服飾就必須按照每個名人的衣飾習慣來穿著打扮。如果這些人愿意捐出自己的衣服來當然是更好,如果沒有,那么服裝制作師就得按照他們最有特色的衣服,一模一樣地制造出來,而且還得做上幾套不同的,以備換洗。否則,長期只穿一套,對觀眾來說沒有新意,如果積滿灰塵也會影響這些名人和蠟像館的形象。

而首飾的佩帶也要根據(jù)每個名人的特點不同進行區(qū)分,比如那些演藝明星,平日里總免不了要長期戴些耀眼的珠寶,而那些體育明星,在參賽時是要求不能佩服飾品的,所以只能樸素上陣了,至于那些政治家,哪些戴結(jié)婚戒指,哪些嚴肅得什么也不戴,都要分得很清楚。

除了衣飾的及時更換,最讓孟露頭痛的還是為這些蠟像洗發(fā)。為了逼真,這些蠟像的頭發(fā)都是根據(jù)名人本人的發(fā)質(zhì)用真人的頭發(fā)一根根植在蠟像上的,因此,洗起來相當麻煩,既怕水弄壞了蠟像,又得真的用水和洗發(fā)水清洗。所以整個過程真的要非常小心,也非常辛苦。

篇4

文藝女生,當上蠟像師

今年25歲的達芬,出生在湖北武漢市一個藝術之家,家庭氛圍的熏陶讓她深深地愛上了美術。幼時她就非常喜歡畫各種人物和小動物。

在大學時,達芬學的是藝術設計專業(yè)。老師教她制作人像、360度影像、雕塑……這些技藝使達芬很快便能把一塊塑泥變成藝術品。

2013年畢業(yè)時,恰逢即將開館的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招聘蠟像師,達芬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接著開始接受英方人員的系統(tǒng)培訓。蠟像的制作是一門高超技藝,其中有一些秘訣只被少數(shù)人掌握。達芬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女孩,通過留心觀察蠟像師們的工作流程,她發(fā)現(xiàn)制作蠟像首先是用膠泥做出精細的塑像,然后用它翻制成凹模,經(jīng)凹模再翻出來,之后經(jīng)過進一步修飾加工,就成為完美的蠟像了。

當她在蠟像工藝上越來越有心得時,老板宣布,她被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錄用。就這樣,達芬成了該館第一位蠟像維護師。

2013年年初,亞洲網(wǎng)壇一姐李娜載譽返鄉(xiāng),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專門為其量身制作蠟像。工作人員在李娜的身體上標識了兩百多個點,例如眼睛到眼睛、眼睛到耳朵、耳朵到嘴巴、耳朵到耳朵等這些距離都是重要的數(shù)據(jù),用以輔助手工精密測量。為了抓住其最真實的面部表情,光是拍攝的臉部特寫照片就超過了三百多張,以求蠟像成品惟妙惟肖。

達芬說:“真正的蠟像是連一小塊傷疤、身上的胎記、紋身等微小的細節(jié)都要準確復制的?!笔聦嵣?,一尊蠟像的誕生,需要包括雕塑家、模具師、裁縫、化妝師、假發(fā)制造商,加上燈光、布景設計師,音響工程師以及發(fā)型師在內(nèi)的十幾位藝術家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就這樣,李娜有幸成為該館首位體壇明星。

“打理”世界名人,穿衣描眉都要管

達芬是蠟像館的職業(yè)維護師,除和團隊一起測量有關數(shù)據(jù)外,平時她主要負責名人蠟像的維護工作,大家都叫她“美容師”。

除此之外,還要為那些“名人”整理衣服、鞋襪、發(fā)飾、妝容等,待把世界各地名人的外形整理完畢,再為它們精心化妝。偶爾發(fā)現(xiàn)某尊蠟像有些部位失色了,她便提起畫筆,用油彩為蠟像補妝,然后以硬毛筆仿造出皮膚的紋理。以保證10點鐘開館后,所有“名人”都能神采奕奕地迎接觀眾。

最麻煩的當屬給這些“名人”洗頭了。達芬為它們準備了專用的香波洗發(fā)水和護發(fā)素,“那些東西比我們自己用的價格昂貴多了?!痹谙搭^的過程中,她首先會用一塊白布將蠟像的頭部發(fā)際線以下的部位全部蓋住,“然后洗發(fā)、上護發(fā)素、吹干等等,各種程序和我們自己洗頭完全一樣?!?/p>

頭發(fā)洗干凈以后,達芬還要再根據(jù)參考圖片給蠟像們做回發(fā)型。郭晶晶的蠟像姿勢是她起跳前的那個瞬間,為求細節(jié)真實,每次給它洗完頭,都要在它頭發(fā)上抹上足夠的摩絲讓其看上去有剛剛從水里出來的濕漉漉的感覺。而向來引領體育界時尚潮流的貝克漢姆也不讓維護師省心,達芬說,要是哪天貝克漢姆心血來潮給自己換了發(fā)型,她也要讓小貝蠟像的發(fā)型第一時間跟上變化?!白盥闊┑氖菉W黛麗?赫本,一頭光潔優(yōu)雅的盤發(fā)是她的經(jīng)典造型之一,所以每次給奧黛麗?赫本的蠟像洗完頭,我們都要花更長的時間幫她把頭發(fā)重新盤起來?!?/p>

每天為“美國總統(tǒng)”打領帶;給“貝克漢姆”梳頭;替“范冰冰”修睫毛,在粉絲們看來,這或許是最讓人羨慕的職業(yè),而這一切對達芬來說,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次,幾位爭相拍照的游客不慎將一尊蠟像推倒,導致其損毀嚴重。達芬和同事連續(xù)加了5天班,對蠟像鼻子進行塑形、修補裂痕、重新上色,直到它被重新放在原位展出,她懸著的心才平靜下來。

與主持人撒貝寧成好友

入駐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明星不僅是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更是大眾的選擇。蠟像館致力于記錄下當代優(yōu)質(zhì)、高人氣偶像明星的經(jīng)典瞬間,讓粉絲們能夠一睹偶像風采。達芬是劉詩詩的FANS,沒想到,后來竟能和這位心目中的“女神”朝夕相處。

眾所周知,劉詩詩因出演《射雕英雄傳》、《仙劍奇?zhèn)b傳三》開始受到觀眾關注。2011年,因飾演《步步驚心》中的若曦一角使她收獲了超高人氣,憑借在該片中的表現(xiàn),獲得2012華鼎獎“最受媒體歡迎女演員”獎。此后,劉詩詩將重心轉(zhuǎn)向大銀幕,參演了《不二神探》、《飛魚服繡春刀》、《深夜前的五分鐘》等多部優(yōu)秀作品,并獲得2014第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亞洲明星大獎”。成為一位熒屏當紅花旦。她自然也被請進了“名人堂”。

2015年12月10日下午,在達芬的引導下,劉詩詩與杜莎夫人蠟像館總經(jīng)理楊勝軍一起揭幕自己的蠟像。面對自己的蠟像,這位影星也感覺很奇妙。尤其蠟像臉上的皮膚真是好極了,細膩紅潤,不見半個毛孔。劉詩詩連擺了好幾個姿勢讓粉絲們拍照,還特別調(diào)皮地“調(diào)戲”了另一個自己。詩詩還對達芬說,蠟像師真是太厲害了,能把她的姿勢、服飾、面部表情甚至性格,都刻畫得如此逼真。

期間,有記者問劉詩詩看到自己的蠟像時是不是很驚訝,她莞爾一笑說:“其實昨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偷偷來看過了,當時蠟像師覺得臉部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馬上就把頭部扭下來了,著實嚇了我一跳……”站在一旁的達芬,被她的幽默逗得忍俊不禁。更有趣的是,當主持人問及最希望自己的蠟像放在誰的旁邊時,劉詩詩遲疑了一下,害羞地說:“希望放在家人的旁邊”。現(xiàn)場馬上就有粉絲指出“四爺”吳奇隆的蠟像就在不遠處,詩詩說:“進來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

當蠟像師雖然平時很忙,但卻能經(jīng)常和明星大腕親密接觸。達芬印象最深的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寧,2016年1月22日,小撒為自己的蠟像揭幕,幕簾拉開那一刻,他都不敢直視另外一個“自己”。樂得像孩子似的,趕忙與自己的蠟像合影。他還向達芬請教了一些技術問題,問她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竟把自己的臉部做得如此惟妙惟肖?

達芬向撒貝寧解釋說:“您的頭部原型制作完成后,便進入復雜的加工工序。眼睛、毛發(fā)及皮膚的著色都是極為細致的工作。眼珠用一種玻璃狀塑料(丙烯酸類樹脂)代替,這會使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瞳孔內(nèi)的放射狀線條都是以水彩手繪而成,甚至細微到連眼白內(nèi)的微絲血管都要用紅色的幼絲線做出來。牙齒的制作更高級,取模、染色,簡直就好比為本人做了一副假牙。而頭發(fā)則是按度身時取得的樣本,找尋類似發(fā)質(zhì)的真人頭發(fā),再經(jīng)由手工一根一根地植入蠟像內(nèi),然后經(jīng)過清洗、裁剪,最后梳理發(fā)型,工程可謂十分浩大。”小撒聽到這些,才恍然大悟,不由對達芬豎起大拇指。末了還不忘叮囑女孩,平時要把他“收拾得精神點?!?/p>

達芬還告訴小撒,蠟像不同于其他雕塑品,一座蠟像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著它永遠都將是這個樣子,蠟像師還要憑著敏銳的嗅覺,讓蠟像不斷向公眾展示明星本人最新的形象。比如,有一次被稱為“萬人迷”的貝克漢姆眼眉受了傷,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后,達芬立即在蠟像貝克漢姆的眉梢處貼上膠布。第二天游人來參觀時,看到這小小的膠布都贊嘆不已。撒貝寧被女孩的創(chuàng)意逗得哈哈大笑。

達芬很喜歡自己的職業(yè),在她眼中,蠟像不是一件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自己的朋友。其實,能成為一名蠟像師非常不易,除了過硬的專業(yè)背景外還要有極高的藝術領悟能力。如今,杜莎夫人蠟像館在世界各地的蠟像師,全部加起來也僅有一百多名。

篇5

相對于他的悲慘命運,貝多芬傳奇的一生更是值得人驚嘆!他在三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1778年3月26日,貝多芬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音樂會,那時,他還不滿8歲!而他不滿15歲時,就已經(jīng)可以指揮一個樂隊了。18歲,貝多芬就成為了一個知名的作曲家!在他以后的歲月里他的音樂天賦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先后創(chuàng)作了《降B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鳴奏曲》、《英雄交響曲》、《莊嚴彌撒》和我們都熟悉的《月光鳴奏曲》(又名《月光曲》)等世界千古絕唱。

讀了《世界名人傳記——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樂。我不僅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讓我了解了貝多芬。還讓我從中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矢志不俞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動力。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貝多芬的一生是從磨難中走過的,人生的荊棘一再狠狠地刺他,而貝多芬,卻始終沒有放棄他的理想,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地爬起來,不斷地向人生輝煌的頂點邁進!

——天賦+努力,是人生駛向理想彼岸的雙槳。貝多芬,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很小就顯現(xiàn)出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他8歲就開辦音樂會,15歲就能指揮一個樂隊,18歲就成了知名的音樂家。相對于他10分的天賦,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歲就經(jīng)常練琴到午夜,他平時練琴都練得手發(fā)燙!正是因為貝多芬不僅有超人的音樂天賦,而且有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最終成就了這位杰出的音樂家。

——不斷地磨練是嚴寒的人生路上抵御嚴寒的棉衣。貝多芬一生中不管在愛情還是在事業(yè)上,都遇到了許多挫折,然而,這些挫折并沒使他灰心,反而更加激發(fā)了他,《月光曲》就是他在經(jīng)歷了愛情的失敗后的佳作。

這些道理不是隨便說說,他們還幫過我的大忙呢!

有一次,石老師布置了一道非常難的題。只告訴我甲乙兩車兩次相遇的地點距離分別是28千米和60千米,還告訴我兩車相向而行,到站后立即返回,求兩站的距離。麻煩哪,這里面有太多的未知條件了,如:甲乙兩車的速度,相遇時間等等!我左思右想,可還是沒有辦法,怎么辦呢?明天就要交作業(yè)呀!

我望著窗外的傾盆大雨,正準備放棄之時,心里靈機一動: 抄答案??伞鳛橐粋€好學生,抄答案,好象有點不道德吧!但,我這個題實在想不出來呀!不抄吧……明天可能會罰站;抄吧……自己的良心又過不去。就在我內(nèi)心交錯矛盾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貝多芬!貝多芬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依然是那樣的努力,那樣的矢志不俞,那樣的經(jīng)得起挫折!可我呢,遇到一點困難就低下了頭,貝多芬對我的教育難道是白教育的嗎?不,絕對不是,我一定要把這道題解出來!

想到這里,我心中好象燃起了火一般的斗志——一定要解出這道題。我努力回想老師以前教給我的方法,有啦!我連忙畫出一個線段圖,按照題目的要求一步一步來。沒過一會兒,題目做出來啦!我真高興??!我真快樂??!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到萬分快樂,因為它告訴了我一些會令我受益終身的道理!

指導老師:李建國

篇6

1、一個人在學校里表面上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你對于你所學的是否心里真正覺得很喜歡,是否真有濃厚的興趣……--鄒韜奮

2、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佚名

3、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愛因斯坦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diào)單純智育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愛因斯坦

6、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7、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

8、教師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對待學生。--昆體良

9、機會對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風只對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動力。--西蒙

10、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11、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盧梭

12、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13、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佚名

14、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魯納

15、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斯大林

16、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17、假定美德既知識,那么無可懷疑美德是由教育而來的。--蘇格拉底

18、好花盛開,就該盡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莎士比亞

19、養(yǎng)體開智以外,又以德育為重。--康有為

20、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

21、誰若是有一剎那的膽怯,也許就放走了幸運在這一剎那間對他伸出來的香餌。--大仲馬

22、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23、故欲改革國家,必先改革個人;如何改革個人?唯一方法,厥為教育。--張伯苓

24、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

25、愚蠢的行動,能使人陷于貧困;投合時機的行動,卻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26、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羅素

27、不愿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陶行知

篇7

周迅

說起周迅真是有點替她感到惋惜。當時的靖哥哥李亞鵬和周迅這一對很被大家看好,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李亞鵬糊里糊涂地就娶了王菲,而周迅則被推到了剩女的邊緣;之后傳出的緋聞也不少,但是最后都草草了事。如今又攤上一個小男人王朔,本來希望周迅這次能實實在在地結(jié)次婚,可是現(xiàn)在兩人已經(jīng)分道揚鑣。

章子怡

說起這一行,章姐當一姐真是當之無愧。章子怡這么多年仿佛就是看這個過來的。每一次只要是有關于她的報道就一定少不了桃花信息。前幾天傳出章姐終于要和外籍男友結(jié)婚了,全世界的粉絲都松了一口氣,這一路走來終于該結(jié)束單身了??墒沁@話剛剛說完,立刻傳出兩人取消了婚約??磥磉@一次又是她玩的一場把戲。所有的人都被她騙了。

蔡依林

前兩天看了一集對蔡依林的專訪節(jié)目,主持人問蔡依林有沒有要找男友結(jié)婚的打算?蔡依林當時一口否決了,她說自己現(xiàn)在還小沒有想過要結(jié)婚。說這句話時不知道有多少男人被氣蒙了。先來看看因你蔡依林而惹火上身的男人吧,彭于晏、周杰倫、羅志祥、黃立行、王力宏、陳冠希、李易等等?,F(xiàn)在的蔡依林還沒有要結(jié)婚的想法,不知道娛樂圈還有多少男人能上蔡依林的道?人家就是不結(jié)婚呀。

莫文蔚

任賢齊、言承旭、周星馳、馮德倫,說起這些男人大家就一定知道我要說的人是誰了。不錯,我要說的就是莫文蔚。莫文蔚每每以性感的造型和男藝人接觸都會造出緋聞來,但是至今為止,一個男人都沒有被莫文蔚留下享用,連她自己都說自己是“剩下的果實”。莫文蔚什么時候能找一個男友結(jié)婚呀?

范冰冰

不管說起什么話題都少不了范冰冰這個娛樂圈的活寶。也許因為自己是話題女王的原因,不管走到哪范冰冰總能制造出新聞來。而她最拿手的莫過于和男人擦出火花來,這一方面小范功夫是爐火純青。在網(wǎng)上總會不時的看到范冰冰和某某男人曖昧的消息,現(xiàn)在在這方面都不敢相信她了。但是說歸說,我范冰冰就是不結(jié)婚。

林志玲

臺灣第一美女林志玲讓男人看一眼就能渾身麻三天,長相標致身材苗條加上一口嗲聲,誰看到不想垂憐一下?林志玲一路走來傳出的緋聞男友也不少。F4的言承旭、施勝霖、丘士楷、郭臺銘等等都是她的政績。每一個緋聞男友都讓林志玲邁上一個臺階,但是,一直到現(xiàn)在,年過30的林志玲也沒有要結(jié)婚的意思。

舒淇

現(xiàn)在已經(jīng)老大不小的舒淇也是“玩過”很多男人的女明星之一。舒淇的功力那叫深厚,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她每一次都能將戲演得讓人不得不相信。舒淇從出道以來被傳有過很多緋聞男友,但是到現(xiàn)在舒淇也沒有結(jié)上婚。

篇8

京東賬戶一旦實名認證,個人是無法操作解綁的,但可以聯(lián)系京東客服按客服人員的指示操作解除。

京東中國自營式電商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劉強東擔任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旗下設有京東商城、京東金融、拍拍網(wǎng)、京東智能、O2O及海外事業(yè)部等。2013年正式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2014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2016年6月與沃爾瑪達成深度戰(zhàn)略合作,1號店并入京東。2014年5月,京東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2015年7月,京東憑借高成長性入選納斯達克100指數(shù)和納斯達克100平均加權指數(shù)。2017年1月4日,中國銀聯(lián)宣布京東金融旗下支付公司正式成為銀聯(lián)收單成員機構。

2018年3月15日,京東內(nèi)部公告成立客戶卓越體驗部,該部門將整體負責京東集團層面客戶體驗項目的推進。京東集團副總裁余睿出任該部門負責人。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81名。2018年7月24日,京東增資安聯(lián)財險中國的方案獲得了銀保監(jiān)會的批準。9月4日,京東集團與如意控股集團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9

“認識你自己吧”,這是寫在德爾斐的智慧神廟上的箴言,表達了精神本性的絕對命令。所有的唯心主義者都這樣說。

人類怎樣能在自身中“認識自己”呢?唯物主義大聲疾呼:觀察自然吧,這才是認識的真正源泉。然而,人類又怎樣能離開自己去觀察自然,而獲得真正的知識呢?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不難看出,既然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一開始就截然的背離,那么哲學家們似乎注定要經(jīng)受一個二難推論的折磨。當貝克萊把“認識自己”推之極端,宣稱“存在就是被感知”時,不難想象整個世界為之瞠目愕然的情景,當然多數(shù)人決不會像可憐的海拉斯那樣誠心悅服,如墮五里云煙,弄不清世界是否“真實”的存在著。

也許既無心探索哲學的玄妙,又無意與主教大人相識的巴黎貴婦會憤然責問:那個叫貝克萊的英國佬竟否認我們的存在么?而唯物主義則以貫常的輕蔑態(tài)度不屑一顧,世界在震驚之余也許都會同意,這位主教大人有病了(注1)。直到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還有人把貝克萊視為胡言亂語的瘋子。

然而公證的說,作為一個天生傾向?qū)嶋H的約翰牛(英國人)的貝克萊主教頭腦十分清醒,此刻他也許像往常一樣正在就餐,他既不會認為這頓豐美的佳肴,只是他的感覺,而不是實際發(fā)生著,也不會認為為他備餐的女仆比如一個叫“露易絲”的女人不是像他那樣活生生的存在著,而只是他的感覺的產(chǎn)物而已。

如果我們沒有理由判定這位主教是在有意的撒謊,那么他為什么說出如此荒誕離奇的怪論呢?或者說他那不同凡響的“唯心主義”為什么能引起人們?nèi)绱斯终Q的“聯(lián)想”呢?

撇開動機而論,我們不能不認為,貝克萊在思維中陷入幻覺,以至“妖言”惑眾,或者說使用了有岐義的語言進行詭辯。

通常我們的語言可分為兩類:(1)生活用語;(2)科學語言概念。但是這兩類語言并沒有絕對的界線,甚至很多語言概念直接來自生活用語。生活用語并不需要嚴格的進行定義,而是“大致如此”。一切科學的語言概念則須嚴格定義,而無岐義。但哲學家們使用的語言并非全部被嚴格定義,而無岐義的。加上兩類語言混用,就可能把人們的思維引入迷宮。比如“存在”,“感覺”等概念就是從日常語言引來的,從未被嚴格的確定過。當貝克萊(包括從前的哲學家)用這類沒有定義過的語言概念進行思維,或者表達一個認識對象,認識的岐義性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

就拿“感覺”和“存在”這兩個概念來說吧,在日常生活用語范圍內(nèi),感覺總是指感覺者主觀心理感覺,不提對象的感覺似乎也說得通,如:我在感覺,他在感覺等等。

存在——則是“有”的意思,當人們說某物存在,就是說有某物。又如房間里有一張桌子,窗外有棵樹,就是房間里的桌子,窗外的樹存在。如果按照存在就是有的意思,“存在就是被感知”不是否認了沒有被感知的東西存在(有)么?我們的教科書也常常這樣解釋,愚蠢而又荒唐的唯心主義者甚至否認了窗外的樹的存在(有),只要他沒有看見這棵樹,如此等等。

難道唯心主義者竟愚蠢和荒唐到這步田地?貝克萊之類未必會如此吧。實際上,沒有一個哲學家會否認日常生活用語中的“存在”——“有”,如果有這樣的哲人的話,皆可進瘋?cè)嗽毫恕?/p>

但是哲學家們堅持說,日常用語中的“存在”—“有”是不精確的,需要證明。比如說某種物存在,又何以證明?當然還會提出存在狀態(tài),為什么有存在這類問題,就柏拉圖的“洞穴人影”的比喻后,哲學家們就為什么“存在”呀,“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呀爭論不休。(注2)

把“感覺”這個概念引進哲學倒沒有太多的爭論,既然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在感覺也是不成問題的。這就默認了感覺可以無對象這個日常用法。這種不加思考的沿用必然帶來思維的混亂。

人們發(fā)現(xiàn),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竟有不同的感覺。反過來說,既然感覺不過是人的感覺,那么可感覺到的東西“存在”也就因人而異了。比方說,我們眼前這棵綠色的樹,若閉上雙眼,樹就消失了,再假定我們的眼睛如換成另一種視覺器官,這棵樹不一定是綠色,很可能是其他顏色,如此等等。于是唯心主義者就把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歸結(jié)為人的心理主觀感覺的產(chǎn)物?!按嬖诰褪潜桓兄钡念愃普f法就應運而生了。但這和人們生活的常識用語相矛盾的,因為生活常識告訴人們,存在就是“有”,不論是否被感知,基于生活常識基礎上的舊唯物主義本能的發(fā)現(xiàn);感覺必須有被感覺的物才能發(fā)生,沒有可感覺的物存在,任何感覺都不可能產(chǎn)生。比方說,有了樹的存在,我們才產(chǎn)生樹的感覺,如果把這棵樹砍掉,樹的感覺也就消失了,于是唯物主義認定感覺是由客體引起的,沒有物質(zhì)客體,也就不會有感覺,當然,唯心主義仍可說,沒有感覺主體,又那來樹的感覺呢?又怎么能知道樹的“存在”呢?(注3)

這顯然是一個二律背反。一個沒有結(jié)果的爭論。如果不是的延生,像這樣的爭論說不定會爭到“世界的末日”呢。馬克思幾句話就把問題弄清楚了。至于馬克思是如何談的,人們盡可參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一段話:“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jié)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但是只是抽象的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不知道真正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注4)

馬克思這段話不僅切中了舊哲學的弊病,而且告訴人們,人的認識是一種活動,比如:“感覺”也是人的感性活動。當作感性活動(其他活動都是如此)都是主體和客體相互結(jié)合、相互作用的活動,如果僅僅是從客體方面去理解“事物”頂多是一種感性的直觀,如果單純的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事物”,雖然能夠抽象的發(fā)展人的能動作用,但也并不知道“真正的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結(jié)論必然是:應該從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去理解“事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

u 認識始于主客體相結(jié)合的“作用”中

當馬克思責備舊唯物主義的缺陷的時候,一個新的思想——既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延生了;存在——不是孤立的“有”,也不是黑格爾的“無”,而是一種實在的相互作用關系,比如人的存在,人的世界的存在,就是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對象客體(人的生存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實踐和認識正是從行動和思維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了這種關系。(注5)

從這個觀點出發(fā),人和人的世界作為“存在”決非孤立的存在。一方面,人以自然界及其自身為其對象,與自然對立(把自己當做主體,把自然當作客體),另一方面,人作為人化的自然,自然則作為人化的物質(zhì)(通過實踐的改造),當作人的世界。人與自己的對象世界始終處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中。

如果說,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于人說來也是無。(注6)《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131頁,那么,與人分離的對象客體對于人的認識來說則是毫無意義的。因而,無主體的,或無對象的認識是一個非認識,因為“一個無對象的本質(zhì)是不現(xiàn)實的無感性的,只不過是設想出來的即想象出來的本質(zhì)?!保ㄗ?)

由此可見,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和沒有對象客體的認識都是不可思議的,只有主體和客體相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認識。

如果說從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片面的理解了事物,那么他們同樣片面的理解了“認識”。唯心主義否認認識對象的客觀性,把對象客體歸結(jié)為觀念的產(chǎn)物;唯物主義則否認了認識主體的能動性,把認識等同于對象客體。

把認識歸結(jié)為主客體相結(jié)合的關系顯然排斥了認識的形而上學,比如認識既不是從主觀到客觀,也不是從客觀到主觀,而是主客觀的結(jié)合,所謂從主觀到客觀和從客觀到主觀的說法顯然是不符合語言邏輯的,在認識中,客觀是作為認識對象出現(xiàn)的,主觀則是認識的主體,不可能有什么從對象到主體和從主體到對象的順序,當主體把對象客體納入“認識”中的時候,認識就開始了,在此之前不存在“認識”。 主體既不能在無對象的“自我”中認識,客體也不能離開主體“反射”出知識。

人們之所以堅持“從客觀到主觀”的說法,無異是強調(diào)認識產(chǎn)生(來源)于客體,與主體無關,這就和舊唯物主義一樣,把認識和對象客體等同起來了。如果認識來源于客體與主體無關,那么主體就是多余的了,也就把認識神秘化了。因為我們根本不能知道離開主體的認識究竟是什么。宣稱和主體無關的認識實際上就是神的意志,不論這個神是叫什么名稱。

認識只能來源于認識主體和對象客體的結(jié)合。認識的每一瞬間都是如此,當人們說,我在思維,我在感覺,就是把我(主體)和思維(感覺)對象客體結(jié)合起來了。

又如,人們常常喜歡談論知識的起源問題,追尋知識的起源本身就是形而上學,在哲學史上,哲學家們?yōu)橹R起源于經(jīng)驗或是先驗而爭論不休。把知識說成是先驗或起源于先驗顯然是荒謬的,因為任何知識都是來源于認識,作為認識的結(jié)果。洛克雖然反駁了“先天觀念”,但都陷入了經(jīng)驗論。經(jīng)驗論必然假定人們在認識之前是什么也不知的,這就是心靈白板說。也說是說,認識是從無開紿的。但是這種假定是無法證明的。一方面不可能考察一個什么也沒有的純心靈,另一方面沒有生命的認識則是無,有了生命,就有了認識,也就不可能從無開始,而是從認識的認識開始。事實上,生活在對象化的世界里的人的心靈也必然對象化,心靈的對象化也就是認識。人到世間來,并非帶著一個無意識的心靈,而是作為賦有自然力,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秉賦和能力,作為在他身上存在著。(注9)這些天賦人身的“力”必然和外界發(fā)生關系。比如一個剛出世的嬰兒即使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欲求觀念,則也能用啼哭表明了他對需求對象的欲念,雖然這個需求對象物的欲念并不就是科學的認識,但也不能否認這是有生命的認識的最初開端,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對象都在不斷的改變,從而知識也在增長。我們無法知道孩子的知識究竟是來源于自己的經(jīng)驗還是來自他人(包括書本)的傳授。寧可說這是兩者在心靈中的組合。而每一次組合的知識都是新的認識的發(fā)端。也就是說在生命的每一階段上的認識發(fā)生之前,他的心靈都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寫著過去全部認識的印跡,他和他所有的同類一樣,都是帶著一個不太潔白,打著印跡的心靈來看世界的。當這個對象世界和他那印跡重重的心靈相互作用時,一個新的認識又產(chǎn)生了。

人類遠比動物幸運得多,當他們認識世界時彼此是相通的,通過語言信息的交流,每一個主體都能互相傳播知識。而且能夠繼承先輩的知識。因此每一個主體既可把經(jīng)驗感性客體作為對象,也可以把思維客體作為對象,他在接收別人的知識信息時,也就和自己原來的知識溶為一體了。并形成一個較恒定的認識觀——即認識的規(guī)范概念集。這個認識的規(guī)范是否他創(chuàng)造,是無關緊要的。只要他接受了這個認識的規(guī)范概念集,他就可能把自己束縛在這個認識觀中,而排斥其他的認識觀,人就會有意無意的使用這個認識規(guī)范的概念語言去思維,去揭示每一個需要澄清和認識的對象。比如一個接受控制論思想的人,他就會用控制論的語言去認識和處理他的對象。

可見,既不能把人的心靈看成一張白紙,也不能把認識簡單的說成是源于經(jīng)驗(客體),寧可說,認識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化合過程,當認識主體以自己全部知識為基礎,利用一種思維方式把握對象客體時,認識也就產(chǎn)生了。

然而,按照蘇聯(lián)傳統(tǒng)進行思維的人至今不敢正視認識主體的不可缺少性,雖然他們正確的指出了認識對象客體的客觀性,但卻沒有看到認識主體的存在也是客觀的。沒有被反映的物質(zhì)客體,也就沒有反映,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沒有反映者(主體),是否有反映呢?對于這樣一個一目了然的問題,多數(shù)人寧肯緘默而不置可否。

必須指出,對于認識主體來說,認識的對象客體并不限于物質(zhì)的東西,思維作為對象化的客體顯然也是認識對象,同樣是客觀的。對此很多人也令人費解的持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也許人們擔心承認意識客體就會出現(xiàn)意識反映意識這樣別扭的說法,從而違背意識反映物質(zhì)的公式,其實這完全是由于沒有區(qū)分本體論范疇和認識論范疇造成的。

從認識的角度看,凡是納入認識范圍的東西,不論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都是對象客體,比如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在認別一棵樹,我在探索認識論,等等,這里的問題、樹、認識論都是相對我的認識的對象客體。相反地,沒有納入認識范圍的東西即使是物質(zhì),相對于這個認識的主體來說,也不屬于客體對象這個范疇,當然這個主體不一定是個別,而是整個人類。

從本體論看,物質(zhì)、意識則是本體范疇。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揭示了世界的起源,既意識是人的產(chǎn)物,歸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產(chǎn)物。(注10)而整個自然界又由物質(zhì)構成??梢?,認識論和本體論研究的范圍,性質(zhì)是不同的,認識論研究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本體論研究物質(zhì)的起源及與精神的起源的關系。但是,人們卻把主體與精神、客體與物質(zhì),混同起來,這不能不帶來認識論的混亂。

如果說當年恩格斯和列寧從辯證唯物論的本體論的角度,反擊唯心主義,闡明了認識論的辨證唯物主義基礎是完全必要的,那么在今天僅從本體論角度研究認識論是不夠的了,應該更多的是從認識論的角度研究認識。

因此,以意識反映物質(zhì)的本體論公式,套用主體反映客體顯然是不妥的。人決不是一架反映的復制機,而是一個行動(實踐)的認識者。正如人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消化結(jié)果并不等同于原來的食物一樣,人在認識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知識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原來的對象客體。以至馬克思說,觀念是變了形的物質(zhì)的東西,與其說人類的認識是在反映世界,不如說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握世界。(注11)

也許人們不愿承認認識始于主客體結(jié)合的相互作用中,是擔心陷入二元論。其實恰恰相反,二元論主張主客體的分離。歷史上的舊哲學——二元論的認識論和舊唯物論,唯心論的認識論倒是頗為一致的;他們都是把主客體剖裂開的抽象的認識論。只不過是割裂的方式有所區(qū)別罷了。主張主客體相結(jié)合的認識論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因此它也就區(qū)別于任何舊哲學,正如馬克思指出,辯證唯物論既有別于唯心主義,又有別于唯物主義,同時是把它們二者統(tǒng)一起來的真理。(注12)如果我們把被舊哲學割裂的主體和對象客體統(tǒng)一起來,真理的認識不正是由此產(chǎn)生的么?

u 知識的客觀性假設

如果認識是主客體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那么我們怎么能認為知識具有客觀真理性呢?

傳統(tǒng)的認識觀認為;真理是不依主體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它是獨立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說,一個認識之所以具有客觀真理性,是因為這個認識反映了不依賴于主體的客觀存在的內(nèi)容。

多少個世紀以來,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個沒有主觀因素擾亂的物自身(對象)的知識。人們假定,真理不應是主觀的,而應是物自身的陳述。科學不過是(對象)物自身的如實陳述。這種假定在牛頓時代得到巨大鼓舞,人們發(fā)現(xiàn),物理實在客體的運動和觀察者毫無關系??梢圆蛔鋈魏渭僭O而得到有關物體運動的純客觀的知識。但牛頓時代的人們忘記了科學是由人建立的,科學的方法是相對的。比如牛頓的方法只能對宏觀客體進行描述,因而牛頓定律也只是在這個領域基本有效,一旦進入微觀客體,牛頓的定律就不靈了,人們也就不得不反思,如果牛頓定律是純客觀的,就不應和很多試驗相矛盾,當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與觀察者(或任何坐標系)無關的“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假設時,牛頓定律就不再是和人無關的純自然規(guī)律了,而是由人的“方式”建立起來的自然規(guī)律就不言自明了。

當人們深入到物質(zhì)內(nèi)部——原子結(jié)構時發(fā)現(xiàn),觀察的對象—量子客體的運動和主體有關,觀察本身就是相互作用。人們只能觀察到被主體作用了的量子,而不能觀察到和觀察者無關的量子。于是物自身的說法也就失掉了原來的意義,而變得相對的了。難怪波恩說,客觀和主觀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了。(注13)也就是說,認識主體和對象客體并不是絕對分離的,而是處于相互作用的關系中。這樣一來,在最客觀的科學領域里,物自身的真理假說也成問題??茖W不再被認為是物自身的陳述,而是對主體作用下的客體的陳述。用海森伯的話來說:自然科學不單是描述和解釋自然,它也是自然和我們自身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部份,它描述那個為我們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注14)

但是,這決不是說知識的客觀真理性消失了,科學和迷信可混為一談了。恰恰相反,知識的客觀真理性的假說仍然存在,只不過是提法上換了一個方式。因為既然我們不可能獲得完全的物自身的知識,那么任何知識都是有條件的和相對的,既然我們只能認識由我們的方式所揭示的客體,那么我們的知識就是有關這個方法所揭示的客體的知識。不言而諭,這個知識具有人們通常說的客觀真理性,因為很明顯,它決不是瞎說,而是科學認識的結(jié)果。比如我們共相的視覺方式揭示的對象的顏色仍然是公共的,恒定的。我們關于這個對象物的顏色的陳述顯然也是客觀的,又比如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愛因斯坦關于時間的陳述不是客觀的,如此等等。

但是,我們應該記住,人是用人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對象客體),而且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因而我們的知識(理論和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彼岸性。(注15)

u 認識結(jié)構的革命

二十世紀的科學革命不僅改變了人的世界,而且改變了人的認識結(jié)構。“認識即構造”的觀點愈來愈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在一個世紀以前,這種觀點幾乎是難以想象的。在那個時候,經(jīng)驗論統(tǒng)治著人們的頭腦。牛頓相信他的體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夠從經(jīng)驗中直接推導出來,即在試驗的基礎上,通過歸納和邏輯的抽象,從個別推導到一般,再由一般演繹到個別而建立起來。幾乎大多數(shù)自然科學家都是這樣想的。牛頓就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以為他的物理學中沒有一個假設不是實驗數(shù)據(jù)所必然要求的。當他提出他不作假說,就給人以這種印象。如果牛頓的理論完全是物理實在(通過試驗)的歸納,那么他的理論就永遠正確了。然而邁克耳孫和莫雷的以太漂流實驗卻否證了牛頓的以太假說,爾后的關于黑體輻射的實驗迫使人們對他的研究的思想方式作了根本性改造。這就意味著現(xiàn)代的科學理論既不是實驗事實的描述,也不是可以從這樣一種描述推論出來的某種東西;不是從經(jīng)驗推演到理論假設,而是從假設的理論推演到事實和實驗數(shù)據(jù)。因此,人們必須思辯地提出理論,并且用演繹法推導出這些理論的許多結(jié)果,以便使這些理論能夠得到實驗的檢驗。于是,適用于科學的幼年時代的經(jīng)驗的歸納方法就讓位于“構造”的演繹法。

關于構造論的認識方法,愛因斯坦曾作了如下說明:實在決不是直接給予我們的,給予我們的只不過是我們的知覺材料,而其中只有那些容許無歧義的語言來表達的材料才構成科學的原料,從知覺材料到達“實在”,到達理智,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有意識的理智構造的途徑,它完全是自由和任意地進行。(注16)這就是說實在給予我們的是一個渾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注17)通過歸納也不過是一些經(jīng)驗材料,光憑這些經(jīng)驗材料是不能“復合”實在的。必須思辯的提出假設,自由的處理這些經(jīng)驗材料,通過數(shù)學的形式,構造公理體系。對于物理學來說,至于“選擇哪些元素來構成物理實在,那是自由的,我們的選擇是否妥當,完全取決于結(jié)果是否成功”。(注18)這就意味著“自由構造”的理論如果不成功的話,那和胡思亂想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孟牒涂茖W只差一步。如果是成功的話,那就比經(jīng)驗更接近實在。顯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作為思維的自由構造的最令人驚嘆的杰作比牛頓的時空理論更能解釋實在。如果沒有科學的自由構造,相對論,特別是廣義相對論是永遠不可能從經(jīng)驗中推導出來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構造可以脫離感性對象材料和已被證實的試驗事實。恰恰相反,它必須以試驗事實作為基礎,比如廣義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首先是由于物體的慣性質(zhì)量同引力質(zhì)量在數(shù)值上相等這個經(jīng)驗事實,對于這個基本事實,古典力學是無法解釋的,把相對性原理擴充到彼此相對加速的坐標系,就得到這樣的解釋,但這卻是以引力場代替引力的假說為依據(jù)的。因此,自由構造的理論建立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經(jīng)驗和假說(公理)之間有邏輯聯(lián)系。寧可說是由于直覺和想象,正由于想象,構造才是自由的。也許想象比經(jīng)驗更重要。因為已知的經(jīng)驗并不能給我們未知對象的知識,要探索新的實在對象,只有通過想象或思辯的假設建立的公理體系來進行。雖然看起來,假說變得愈來愈抽象,離經(jīng)驗愈來愈遠,同時從公理引向經(jīng)驗事實或者可證實的結(jié)論的思路愈來愈長,愈來愈微妙,愈來愈聽從純粹數(shù)學形式的考慮,但是通過嚴密的數(shù)學形式構造起來的理論推導出的結(jié)果畢竟可以得到實驗的檢驗。如果一個理論不可能接受實驗的檢驗,那么這絕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形而上學??茖W的理論是可以驗證的。但是,由于思辯的構造的理論并不是從經(jīng)驗中推導出來,而是通過數(shù)學的形式,邏輯的建立的,因此只能檢驗它的結(jié)論,而不能直接的檢驗這個理論的假設本身。然而,通過驗證它給出的結(jié)果也就間接的檢驗了這個理論的實在性。

由此可見,科學的構造論使人類的認識結(jié)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如果說從前的認識與認識對象是如此緊密的聯(lián)系,以至把認識直接等同于經(jīng)驗對象、或視為經(jīng)驗對象的純粹的描述,那么今天的認識則是對認識對象進行思辯的構造,認識也就產(chǎn)生于這種構造,而不是經(jīng)驗。從方法上說,可以認為是經(jīng)驗的方法和數(shù)學的方法的有機結(jié)合,但這種結(jié)合是通過假設作為媒介的,而假設卻是任意自由的,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來,這就是所謂“構造的自由”。通過思維的構造理論的指引,人們也許能發(fā)現(xiàn)人所無法直感的世界,人類正是通過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我們這個廣漠無比而又深不可測的世界的。然而公證的說,構造論并不始于今天,遠在古代就已經(jīng)有了。愛因斯坦認為,歐幾里得幾何是構造這個不太清楚的世界第一個邏輯形式。可見只不過在今天構造的說法特別強烈罷了。

我們認為,通過科學的構造方式揭示這個繁紛復雜的世界是符合辯證法的。馬克思早就說過:“研究必須祥細的占有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發(fā)展形態(tài),并探尋出各種形態(tài)的內(nèi)部聯(lián)系……這一層一經(jīng)做到,材料的生命一經(jīng)觀念地反映出來,看起來我們就好像是在處理一個先驗的結(jié)構”。(注20)馬克思不正是運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方法構造了《資本論》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實在的模式么?

然而,科學革命帶來的認識結(jié)構的變化并不限于認識方式的變化,在認識的對象上的變化也是巨大的。正如海森伯說:“人類對自然的態(tài)度從瞑想轉(zhuǎn)變?yōu)閷嵱?,人們不太關心自然是怎樣的了,更愿意問人們能夠利用自然做些什么,自然科學轉(zhuǎn)向了技術科學,知識的每一步進展都和它能引導出什么實際應用的問題相聯(lián)系”。(注21)這在社會科學領域更為明顯,除了少數(shù)學科外,多數(shù)的學科以人、人的社會、人的生存環(huán)境等等問題給出較合理的答案。也就是說,認識不限于人是什么、社會是什么、人在干什么的純粹描述,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人(社會)能夠做什么?該干什么?怎樣干?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認識(研究)的對象的重心已不再是實在的原來“模樣”,而是事件、問題的處理。為此人們通過數(shù)學或邏輯的方式構造模型,至于這個模型和實在是否一致,人們并不在意,人們關心的是這個模型給出的結(jié)論,通過這些結(jié)論的預示而采取合理的行動。在這樣的時代,人們更加深刻的銘記馬克思的教誨:“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注22) 注釋:

(1)貝克萊的《人類認識原理》《海拉斯和費羅諾斯的對話》都是在年輕的時候?qū)懙模?8歲以前)當主教是后來(20年后)的事,為了形象的比喻,我們把時間提前了。此外,開首“認識自己吧……表達了精神本性的絕對命令?!边@句話引自黑格爾?!坝^察自然……”則出自費爾巴哈。

(2)我們簡化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爭論,實際上要復雜得多。如果要祥細介紹,不是這篇小文所及。在此我們僅用“感覺”比喻“認識”,讀者當然知道,唯心主義在人的認識和思維上下了功夫,而唯物主義卻強調(diào)了認識對象的客觀和對認識者的作用,“能動的方面”則讓對方發(fā)展了。

(3)“存在”是一個使很多哲學家苦惱的概念,人們似乎很難給定一個清楚的定義,對它的哲學思考常令人困惑而又沮喪。自柏拉圖以后,人們也就這樣無休止的爭論了幾千年。

(4)《馬恩選集》第1卷16頁 人民出版社72年版

(5)實踐和認識這兩個概念非常密切,實踐 ……當作有意識、有目的活動,本身包含著意識——凝結(jié)了的認識,而認識又把實踐當作認識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實踐作為行為的概念,認識作為理論思維的概念,它們才是嚴格區(qū)分的。

(6)《馬克思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131頁

(7)《馬恩列斯論德國古典哲學》124頁(引自馬克思)

(8)同上

(9)《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120頁

(10)《馬恩全集》第20卷38---39頁 恩格斯《反杜林論》

(11)《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的跋 XX11頁 《馬恩選集》第2卷104頁 馬克思的原話是: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

(12)《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120頁

(13)《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4頁

(14)海森伯《物理學和哲學》42頁1981年版 商務印書館 但是海森伯并不認為我們所描述的對象就是整個宇宙實在。他說:“人們可以說,人類的理解力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是無限制的,但是,現(xiàn)有的科學概念總是只能涉及實在的有限部份,而其余尚沒有理解的部分卻是無限的?!保ㄍ?34頁)。 在這一點,海森伯和愛因斯坦是相近的。他們都承認有認識論意義上的“自在之物”—即有待認識的對象物,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個“自在之物”通過人的認識轉(zhuǎn)化為“為我之物”,愛因斯坦形象的比喻這個說法;他說,設想一只可憐的被完全壓扁了的二維臭蟲吧,假如這只臭蟲也有思維,它的直覺不能感覺到三維,但它卻能在數(shù)學的思維中“想象”三維,人就像這只可憐的二維思維動物一樣,他的有限的感覺力無法直覺到四維,對于他來說,第四維只在數(shù)學上存在著。(見《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土重來286頁

(15)《馬恩選集》第1卷16頁

(16)《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512頁

(17)《馬恩選集》第2卷103頁

(18)《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513頁

(19)同上頁

(20)《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的跋XX11頁

篇10

1、《以家人之名》是原創(chuàng)劇本,因為還沒有更新完,所以還不知道結(jié)局是什么。

2、《以家人之名》是由丁梓光執(zhí)導,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涂松巖、孫銥、何瑞賢、安戈等主演,張晞臨、楊童舒友情出演的青春成長治愈劇。

3、該劇講述了3個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系的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愈了內(nèi)心的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成為了更好的人。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