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學生勵志的演講稿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一學生勵志的演講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材 現代詩歌 《在山的那邊》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2007年3月第二版)整體上說是比較成功的,注意了時代性和多樣性,教師用書不再將觀念定于一尊,而是提供多種答案供師生選擇。但也不是沒有問題,問題之一就是某些選文不夠典范和權威,缺乏文體的經典型和代表性,配套的教師用書有解釋失當之處。下面以一首現代詩歌為例進行探究。
一套教材,篇首之作很引人注目,它類似于報紙的頭版頭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這套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選文,在筆者看來是值得商榷的。
在該版《語文》(2007年3月第二版)七年級上冊中,第一單元第一課是現代詩歌《在山的那邊》(作者注:在本文寫作前后,新版即2013年5月第三版教材已出,該詩不再是第一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但仍保留在第四單元第19課)。為了研討方便,我們對這篇選文僅做了格式(加上必要的標點)上的處理,就變成了如下模樣。
在山的那邊
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墒?,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媽媽,那個海呢?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在山的那邊,是海嗎?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在初次接觸、也沒有告知這是一首詩的前提下,誰還會說它是一首詩呢(散文詩除外)?
這就引發(fā)了一系列或古老或新鮮的話題:什么是詩歌?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主要文體特征是什么?詩歌與散文的文體界限在哪里?詩歌就是所謂“分行的散文”嗎?一些當代詩歌散文化和過度口語化的傾向該如何看待?語文教材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現代詩歌?
一、關于詩歌的文體特征
什么是詩歌?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文體特征是什么?這個古老的話題本不必再探討,因為歷史上雖曾有眾多不同觀點,但現今幾乎已經蓋棺定論:詩歌這種文學樣式的一個最重要的文體特點就是語言簡潔凝練(白話新詩同樣有這一要求),第二個文體特點是講究韻律、節(jié)奏(或曰音樂性,聞一多所謂“音樂美”。白話新詩也要講究這種要求:內在韻律)。韻律(或音樂美)正是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根本特征(辭賦本身就是詩的變種)。第三個特點就是靠形象或意象說話,而不是靠口號說話。從這三個標準來看,《在山的那邊》作為詩歌的不妥之處就很明顯了:一是語言拖沓,不夠凝練,從題目(“在……”一個介詞短語,顯得不流暢)開始就不像詩。二是缺乏音樂、韻律美。三是個別句子有口號化傾向。
語言的拖沓和散文化前面已經有了格式變更后的閱讀體驗,不贅述,而一些用詞也值得商榷。比如,作品描寫的媽媽對問題的判斷似乎不夠嚴謹?!吧侥沁吺鞘裁茨兀俊贝鹪弧昂!保@里,語言自身沒有問題,“山”一詞在孩子的問話、在具體的口語和語流中就是“一座山”或“這座山”的簡稱,并不是“群山”的意思,它在兒子問話這個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不是復數,詩歌中接下來的內容本身說明孩子問的是“那個山頂”,孩子以為這座山后面就是海,結果卻很失望。媽媽的理解實際上用“群山”代替了這座山,這種語義上的錯位使孩子產生了錯覺,而由這個錯覺建立起來的后面的山與海的所謂象征,一開始就陷入了含混、猜謎般的境地。教育初一學生顯然不宜采用那些表述含混、象征、猜謎等虛幻的方式,否則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而比較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另一首詩——韓東的《山民》中,語言就不是這種模糊的停留,而是表現孩子繼續(xù)反復追問:“那邊的那邊呢?”
初中語文的工具性之一就是學習詞匯的準確性而非模糊性和變異性。這讓我們想起某些住房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所謂“高尚”社區(qū),“高尚”一詞在漢語中是指人的品格和精神,一個樓房和社區(qū)有什么高尚不高尚的?聽起來很像是“高檔”或“高級”的誤用或外語翻譯成漢語的,如果非要說是“高雅時尚”的縮略語,則明顯屬于自造詞匯、廣告詞匯,但這屬于詞組特定情境下的臨時義項變異,不利于詞匯掌握。
另外,“山”在2007版配套的教師用書中解釋為“艱難險阻”似有不妥。筆者認為,“山”其實象征已知的世界和一種習慣了的生活方式,而“?!眲t象征了未知的世界和新的生活方式。反過來說,對于海邊的孩子,“山”何嘗不是象征了未知的世界呢?網絡上有網友就仿韓東的《山民》寫了海邊的孩子對大山的向往。在歷史和文化中,山的巍峨,山的雄奇,山的偉岸(廬山、黃山、泰山、嵩山、喜馬拉雅山、乞力馬扎羅山……就連文中作者王家新的家鄉(xiāng)的武當山),哪一點不令人向往呢?“山”絕不僅僅是“艱難險阻”的象征,還是奇妙世界、崇高人格和厚重精神的象征。把“山”僅僅解讀為“艱難險阻”,就會無意中強化前途的繁難和疲勞,而消弭進擊的激情、精彩的探索、發(fā)現的快樂,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勇往直前、享受激情拼搏的生活的健康心理。
2007版教師用書對“枯干”一詞的解答也不妥,枯干是比喻心靈像干旱的土地、樹或花的狀態(tài),需要泉水的滋潤??莞扇绻且Y合課文,最多是一次次見不到海的失望和灰心,而不是教師用書所解釋的“渴望”。
由于該詩在文體形式上背離了詩歌的幾種根本規(guī)定:凝練、簡潔的語言,或隱或顯的、外在內在的韻律(音樂性),意象、意境等,以其作為詩歌教材顯然不足為訓。
至于口號化傾向的代表,就是那句“信念凝成的?!?。這當然不是象征,只是觀念的直接書寫而已,它也不屬于形象化的詩的語言,跟演講稿和贊美某種精神的新聞差不多。文學要用形象說話,詩歌尤甚。所謂象征手法,不是直接把要象征的意義說出來、喊出來,而是要包蘊其中,由讀者慢慢感悟出來。在此詩中,“信念”本來是“?!毕笳鞯臇|西,現在卻直接喊出來了,那么試問信念(抽象)凝成的海是什么樣的海(具象)?怎能把需要讀者自己感悟的抽象事物而由作者直接觀念化呢?
此詩讓人想起某些當代詩歌的散文化和過于口語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比如所謂“梨花體”和“羊羔體”等)。這種傾向已經遭到眾多讀者的批評,我們堅決反對這種糟蹋詩的、不負責任的詩歌觀念,在此不多贅述。
二、關于此詩入教材
上面第一部分已經從詩歌文體特征探究了這首詩的先天弱勢,下面再對照新課標的教材編寫理念談其選入教材的不足。
新課標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項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課程目標第四學段的第二大項“閱讀”的第七小項為:“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弊鳛榱私獾牡谝豁椌褪窃姼琛P抡n標在其第三大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材編寫建議”的第五點要求是“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
這首詩雖有勵志等思想內涵的積極性,但由于形式上過于自由和散文化,很難達到提高學生詩歌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根本算不上典范的白話新詩,無法真正代表新詩這種文學樣式的思想和藝術成就,難以滿足“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的要求。以該詩作為了解現代詩歌的文學樣式選文,是不妥的。
作為一種需要被學生了解的文學樣式,現代詩歌誕生了諸如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艾青、食指、北島、舒婷等杰出人物,具有權威性和典范性的詩人詩作并不匱乏,而相較于該套或其他套教材選入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等名篇,王家新的這首《在山的那邊》外,確實沒有多少代表性,這并不是說教材只能選取名家名篇,而確實是因為這首詩本身缺少作為現代新詩典范的影響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