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3-0046-01
有資料表明,大約有71%的中風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以及語言障礙[1],如果比較嚴重就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選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風后出現吞咽語言障礙的患者,對其中的部分患者進行電針和康復訓練的聯合治療方法,患者的臨床效果顯示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風后出現吞咽語言障礙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43歲;將所有病例隨機分成觀察組35例,對照組34例。并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病例數和性別比例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給予對照組34患者進行單純性康復訓練治療,給予觀察組35例患者進行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同時進行治療。
1.2.1 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發(fā)生語言吞咽障礙的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康復訓練,例如:口腔肌肉鍛煉,通過練習拼音字母鍛煉口腔肌肉,指導患者使用鏡子練習發(fā)音,糾正不正確的發(fā)音[2];吞咽鍛煉,促進恢復吞咽反射;攝食練習,逐漸恢復患者自我攝食的能力;使用冰凍的棉棒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刺激等康復訓練[3]。
1.2.2 電針治療。使用低頻電刺激電針治療儀,設定為連續(xù)疏波,根據患者實際耐受性選取強度,取內關、合谷、豐隆、通里、足三里以及照海等穴位電刺激治療。每天一次,每次半個小時。
1.3 統(tǒng)計學方法。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當P
1.4 療效評定標準[4]。
顯效:吞咽和言語障礙得到明顯改善,按照神經康復學VFFS評分提高6到8分。
有效:吞咽和語言障礙有所提高,按照神經康復學VFFS評分提高3到5分。
無效:吞咽和語言障礙沒有提高,未達到顯效和有效的標準。
有效率:(顯效患者例數+有效患者例數)/總患者例數×100%。
2 結果
在治療一個月后,觀察組顯效10例,有效23例,無效2例,有效率94.29%。對照組顯效4例,有效15例,無效15例,有效率55.88%;兩組在有效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35.77,P
3 討論
電針是現代醫(yī)學工作者對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針灸療法的繼承,通過現代的治療方法,發(fā)揮中醫(yī)針灸的臨床治療作用,本文對于中風后吞咽語言障礙的患者進行電針配合康復訓練的方法,就很好的利用了電針療法,達到了疏通經絡,醒神開竅,益氣活血的目的,通過穴位的電針治療對主管吞咽言語功能的神經產生了刺激作用,激發(fā)了受損殘余神經細胞的代償功能,并且可以誘導患者咽部、口腔肌肉進行局部的肌肉收縮或者產生模仿吞咽、語言部位肌肉的自主運動,更好的配合了康復訓練的治療,使患者更好的改善了吞咽以及語言功能,在相同的治療時間內本組觀察組的有效率達到94.29%,遠遠高于對照組的55.88%。由此可以,在治療中風后患者出現的吞咽語言障礙,一定要進行多種治療方法的配合治療,在治療中各種治療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互補所短,更好的促進患者語言和吞咽能力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丁德權,譚峰,張明霞,李廣興,陳景梅,林東雄,黎力生,電刺激加電針對急性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3):60—61
[2] 吳振梅,潘秀蓮,腦卒中語言障礙56例語言訓練的體會[J],中國臨床康復,2002,6(9):1364—1365
篇2
1 一般資料
9例患者其中3例為門診,6例為住院患者,男5例,女4例;年齡41—6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4周。臨床表現為腦卒中后出現吞咽發(fā)音困難,咽反射存在,下頜反射亢進者。
2 治療方法
取穴:天突。伴有半身不遂者,均加刺臂臑,曲池、手三里、 外關、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三陰交、太沖等穴,常規(guī)針刺治療。
操作方法:采用0.30㎜×40㎜毫針,天突穴針刺時令患者無枕平躺于床上,沿胸骨柄后方貼骨面刺入2-2.5寸,行呼吸補瀉法之瀉法1min后出針,余穴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次一個療程。
3 治療效果
經過2個療程治療:痊愈(吞咽障礙完全消失)6例;有效(吞咽障礙消失,偶有嗆咳)2例;無效(吞咽障礙癥狀存在,胃管不能拔除)1例??傆行蕿?0%。
4 典型病例
患者文某,男,56歲,工人,于2011年8月9日腦卒中住院。主癥:吞咽時有梗阻感覺,間隙性的口及咽部疼痛,飲水嗆咳,鼻飼營養(yǎng)。病史:7天前因腦干受損到急診科醫(yī)治,病情平穩(wěn)后轉到針灸科施治?,F半身不遂,吞咽障礙,按上述方法每天針1次,針2次后感覺癥狀好轉,仍有嗆噎感,針5次后即可進食黏稠食物,針10次后能自行進食,遂解除胃管。
篇3
【關鍵詞】 鼻咽癌; 吞咽困難; 系統(tǒng)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39.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5-0042-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21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原發(fā)于鼻咽部的惡性腫瘤,多見于我國南方地區(qū),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放射性治療,此法雖有一定治療效果但臨床實踐證明NPC患者經放射治療易引起放射后并發(fā)癥,例如張口困難、吞咽困難、頸部僵硬以及聽力與味覺下降等。由于惡性腫瘤浸潤蝕加之治療的放射作用,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NPC患者病患部位與吞咽咀嚼功能有關的肌群逐漸發(fā)生失用性退化,自主進食功能退化消失,并由吞咽困難進一步造成營養(yǎng)不良,由進食嗆咳造成肺內感染的發(fā)生,很大程度上影響NPC患者的生存質量[1]。及早采取措施恢復NPC患者病患部位相關肌群運動功能,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吞咽功能,可以預防營養(yǎng)不良和肺部感染的發(fā)生,延緩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生存質量[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200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放射性治療,且放療后均有疑似或輕微吞咽困難表現。吞咽困難的判斷:(1)NPC患者形體消瘦,主訴漸進性吞咽困難進食嗆咳;(2)顳頜關節(jié)僵硬,舌頭運動不靈或實體萎縮;(3)張口受限、口腔鱗片狀白膜,舌面及軟硬腭有黏稠痰液殘存;(4)頸項僵硬,進食固體偶有梗阻留滯感[3]。將選取的
20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齡(52.3±11.6)歲,
平均病程(21.3±10.5)個月;對照組100例,男48例,
女52例,平均年齡(53.7±12.8)歲,平均病程(22.2±11.3)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NPC放射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直線加速器6MV照射X線治療,避開腦干脊髓,面頸聯合野中心水平野分割照射常規(guī)36~40 Gy后縮野,鼻咽部追加劑量70~76 Gy,預防性照射頸部劑量50 Gy,頸部預防劑量66~70 Gy。照射頻次5次/周,患者放療1~4年[4]。
1.2.2 處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給予藥物處理和一般護理,若有黏液殘留不能自主咳出,可給予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為期四周的系統(tǒng)康復吞咽訓練指導,(1)功能恢復性訓練:針對進食吞咽相關的功能器官做間接性訓練,改善吞咽相關肌群運動協(xié)調性,防止廢用性吞咽功能障礙。(2)頭頸肌肉康復訓練:為患者制定訓練計劃,著重訓練低頭后仰以及左旋右旋、左屈右屈等重復運動,放緩單個動作速度,20次/d。(3)進食訓練:保持病室衛(wèi)生清潔,營造安靜舒適、和諧整潔的進食環(huán)境,使患者保持最佳吞咽;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選擇食物軟硬質地和適宜吞咽的口量。(4)下頜關節(jié)、舌功能訓練:訓練患者張口閉口,下頜關節(jié)盡量打開后,上下牙關閉合,如此多次節(jié)奏性叩擊刺激唾液分泌;指導患者微張口,下頜分別向前后左右運動,至關節(jié)解剖極限,短暫停留再緩慢復至原位;將患者的舌體以紗布或吸舌器包裹住向外側與左右方向緩慢牽拉,以舌刮劃動舌面刺激并按摩舌體,2次/d,20 min/次;指導患者舌尖伸出門齒以壓舌板壓舌面以適當力度壓住令患者用全力抵抗,3組/d,5次/組,15 s/次[5-6]。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患者對康復訓練的滿意度,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康復訓練4周后調查患者滿意度,分值范圍是1~10分,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觀察比較患者的吞咽功能檢查,以標準吞咽功能評分(the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和電視透視下吞咽功能檢查(the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進行評價;生存質量以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進行評價。SSA評分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意識、頭及軀干的控制、唇的閉合、咽反射、軟腭運動及自主咳嗽等的臨床檢查,觀察患者在吞咽水的過程中重復吞咽、喘鳴、無喉運動及吞咽后運動的情況,分值為16~45分,分值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而VFSS是加入不同量米粉調成糊狀的60%硫酸鋇溶液,在治療醫(yī)師的指導下觀察患者在正位、側位下的進食情況。SWAL-QOL是由44個條目構成,從患者的食欲、進食時間、食物選擇、心理負擔等維度考察吞咽困難患者的生存質量,每個條目均為1~5分,總分越高生存質量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訓練前后各時點吞咽功能比較
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前以及康復訓練1、2周后,SSA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3、4周后,觀察組SSA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VFSS、SWAL-QOL、MBI比較
兩組進行康復訓練后VFSS、SWAL-QOL、MBI與訓練前比較均有提高(P
3 討論
目前放射性治療是NPC的首選治療方法,對抑制癌變擴張,延緩病情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治療作用。但經過放射治療后癌變組織生長受到抑制的同時,正常肌肉組織的運動功能也受到破壞。同時細胞外基質沉積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殖,使放射治療部位肌群纖維化,患者吞咽功能減退,造成患者進食困難和營養(yǎng)不良,可使癌癥進一步惡化,若盲目經口進食,可能因舌咽運動功能低下或口腔咽喉部有殘存痰液唾液而發(fā)生嗆咳或誤吸導致肺部感染,造成放療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
本研究在NPC患者放射治療后對其進行系統(tǒng)性康復訓練,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功能性恢復訓練、頭頸肌肉康復訓練、進食訓練、下頜關節(jié)、舌功能訓練等。功能性恢復訓練可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頸部肌肉康復訓練可抑制放射所致的頸部組織纖維化,進食訓練可使患者形成更優(yōu)的進食習慣選擇更適合的進食量,下頜關節(jié)、舌功能訓練利于參與咀嚼肌群的功能恢復。通過以上訓練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鼻咽癌患者口咽部肌肉運動功能,提高了患者的吞咽能力,增大了患者張口幅度。結果顯示,康復訓練3、4周后,觀察組SSA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盡早開始系統(tǒng)性康復訓練,有助于幫助患者恢復病變部位相關的關節(jié)、肌肉的運動功能,減輕功能障礙的程度,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8]。
系統(tǒng)性康復訓練有利于預防因放療引起的吞咽障礙,抑制頸部組織纖維化,改善患者進食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改善患者病患部位運動功能,提高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馬駿.鼻咽癌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0,31(2):179-185.
[2]鄧卓霞,唐小嵐,周富玲,等.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患者生活質量及放療后遺癥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9):778-780.
[3]劉清濤,江曉聰,潘秀花,等.早期個體化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對鼻咽癌放療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J].現代醫(yī)院,2013,13(8):94-96.
[4]謝光輝.鼻咽癌放療后CT與MRI影像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2010.
[5]邱慧玉,唐蘭,陳小莉,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康復的影響[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5,32(2):135-136.
[6]劉永娟,廖燕桃,劉云娟,等.頸靜脈孔區(qū)神經鞘瘤術后患者吞咽功能障礙評估與康復護理[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33(9):155-157.
[7]秦雷,楊林.鼻咽癌放射治療的進展[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7(6):720-724.
篇4
關鍵詞:低頻穴位電刺激;童吞咽功能障礙;康復
對于正常孩子而言,每天吃東西、喝水是非常平常的事,只關心食物是否美味。嘴饞被認為是他們良好的食物認知或健康的吞咽功能的一個側面反映。但有些兒童卻因為神經肌肉功能或口腔結構的問題而導致食物經口進入胃的過程發(fā)生困難[1],嚴重影響其生長發(fā)育,所以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攝食一吞咽障礙的兒童患者非常重要。本臨床觀察加用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吞咽功能障礙患兒23例,旨在探索有效改善兒童吞咽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在本院治療吞咽障礙的兒童,多為腦癱、精神運動發(fā)育遲緩。排除癲癇、血液病、治療部位皮膚病。按年齡、性別、障礙類型、程度配對;再按隨機原則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實驗組加用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采用Vitastim吞咽治療儀低頻電刺激兩側人迎、廉泉穴位[2,3],療程2個月。治療前后用飲水試驗、才藤氏吞咽障礙7級評價法作康復評價。最后把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2.1間接基礎訓練是針對攝食-吞咽感覺運動器官的功能訓練,能改善這些器官的運動和協(xié)調性,可為直接攝食吞咽訓練做準備,因不進食,故誤咽、窒息的危險性小,適用范圍廣。常用方法如下。
1.2.1.1頭頸部活動 因頭頸部活動障礙,會妨礙口腔周圍肌肉運動,降低吞咽及咳嗽控制能力,故此為一個必要的基礎訓練。方法:指導患者做頸部前屈,后伸.左右轉頭、側頭訓練。速度宜稍慢,身體條件允許可加上坐姿訓練。
1.2.1.2寒冷刺激訓練 冰棒刺激外部臉頰、唇部,再到內部的頰粘膜、唇齒溝、舌體、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每處刺激時間稍短,避免患者因不能表達而凍傷。每次刺激的強度以出現較理想的空吞咽動作為宜。
1.2.1.3 呼吸訓練 以腹式呼吸為主,從平靜呼吸到深呼吸;口鼻分離程度好的可深吸氣后訓練吹氣。
1.2.1.4吞咽構音器官運動 下頜張開閉合、咀嚼;唇部可作噘嘴、咂唇、咧嘴;頰部可作鼓腮、、吸吮;舌部可做前伸、后縮、左右及上下擺動、輪轉等。每次訓練次數3~6次為宜,避免過度疲勞;根據患兒能力,運動充分到位即可。進一步可行肌力抗阻及協(xié)調性訓練。模仿打哈欠、漱口、咳嗽也是非常好的練習項目。
1.2.1.5發(fā)音練習 常使用音a-i 、ba-pa、da-ka,其他音可參考選用。此練習利用發(fā)音帶動吞咽器官充分運動并協(xié)調了與呼吸的關系。
1.2.1.6吞咽手法 包括聲門上吞咽(supraglottic swallow)、超聲門上吞咽(super-supraglottic swallow)、用力吞咽法(effortful swallow)、門德爾松手法(Mendelsohn maneuver)等。僅適合認識、體力尚可的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暫時使用。
1.2.2直接攝食訓練 是以安全管理和口腔衛(wèi)生為基礎一種綜合性訓練。清醒狀態(tài)下進食;進食前后清潔口腔,結合患兒情況選取食物,食物不宜太硬太干;進食避免頭部過度前傾后仰;可使用適當食具和代償措施幫助進食;進食后避免立刻平臥。我們康復訓練最終目標改善吞咽動作后能經口進食,以滿足機體營養(yǎng)需求。
2 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吞咽障礙改善情況詳見表1。表中數據顯示,治療前2組患兒評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2個月后,實驗組在兩種評分中較治療前對照組顯著改善(P
兩種評價方法均有: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兒童患兒如發(fā)育遲緩及腦癱中有吞咽障礙的人數眾多。良好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達到攝入營養(yǎng)的生理需求,還能夠獲得進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更有助于患兒不斷參與社會活動。吞咽障礙治療的延誤會剝奪患兒的進食樂趣,加重其心理壓力,使患兒沒有機會發(fā)育進入較為成熟的吞咽功能,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發(fā)育遲緩,因此盡量促進患兒經口進食功能的發(fā)育,是治療的目標。本文實驗組低頻穴位電刺激配合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患兒的吞咽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純涸谌粘_M食速度加快、誤咽減少。今后需進一步深入探討兒童吞咽障礙發(fā)病、治療機制,制定出規(guī)范的綜合治療方案(高效、低副作用、可操作性強、依從性好)。
參考文獻:
[1]竇祖林.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8
腦損傷后吞咽障礙在臨床國較為常見[1],吞咽功能障礙可造成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脫水及心理障礙等各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的評估并予積極的干預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X線下吞咽功能造影的普及環(huán)咽肌失弛緩癥才逐步被認識。球囊導管擴張術可降低環(huán)咽肌的肌張力,使環(huán)咽肌逐漸擴張,改善環(huán)咽肌痙攣的癥狀[2]。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腦外傷、腦腫瘤、腦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128例,對其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
腦損傷后吞咽障礙在臨床國較為常見[1],吞咽功能障礙可造成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脫水及心理障礙等各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的評估并予積極的干預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X線下吞咽功能造影的普及環(huán)咽肌失弛緩癥才逐步被認識。球囊導管擴張術可降低環(huán)咽肌的肌張力,使環(huán)咽肌逐漸擴張,改善環(huán)咽肌痙攣的癥狀[2]。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腦外傷、腦腫瘤、腦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128例,對其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
資料與方法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腦外傷、腦腫瘤、腦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128例,均經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經視頻吞咽造影檢查證實為環(huán)咽肌失遲緩癥,其中男102例,女26例,年齡17~75歲,平均56.12±3.26歲?;颊唠S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對照組6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腦外傷、腦腫瘤、腦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128例,均經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經視頻吞咽造影檢查證實為環(huán)咽肌失遲緩癥,其中男102例,女26例,年齡17~75歲,平均56.12±3.26歲。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對照組6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導尿管球囊擴張術及常規(guī)吞咽康復治療、藥物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常規(guī)吞咽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治療終點為恢復經口進食或治療已滿2周(每周治療6次)。⑴導尿管球囊擴張術:按插鼻飼管操作常規(guī),將12~14號乳膠導尿管經鼻孔插入食道中,確定進入食道并完全穿過環(huán)咽肌后(長度28~30cm),將生理鹽水的注射器與導尿管相連接,向導尿管球囊內注生理鹽水6~8ml,使球囊擴張,拔出注射器;將導尿管緩慢向外拉出,直到有阻力或拉不動時,提示失弛緩的環(huán)咽肌下緣所處位置即在此處,用記號筆在鼻孔處作出標記,以作為下次擴張時的參考點;抽出約3~5ml生理鹽水,向外拉出1~2cm根據患者環(huán)咽肌緊張程度,再注入約1~3ml生理鹽水,球囊恰好不能拉出,且有輕微阻力為適度,保持5~10秒;迅速抽出球囊中的生理鹽水,避免窒息感,保證安全;休息30秒,再次注入等量生理鹽水,重復上述操作8~10遍,自下而上的緩慢移動球囊,通過狹窄的環(huán)咽肌,充分擴張環(huán)咽肌,降低肌張力。治療頻度:l次/日,每周6次,每次操作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球囊內生理鹽水每天增加0.5~1ml,最大不超過8ml。⑵常規(guī)吞咽康復治療:①吞咽基礎訓練:采用口面肌群的訓練、吸吮和喉頭上抬訓練、咽部冰刺激與空吞咽訓練和促進吞咽反射手法。1次/日,每次20分鐘。②攝食訓練:根據患者病前飲食習慣,在營養(yǎng)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食物的質地、味道、溫度、顏色、氣味來設計治療性飲食,采用最容易吞咽的食物,包括米糊、菜泥、蛋羹等,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選擇90°坐位,身體稍前傾20°,頸稍前屈,進食一口量為原則,攝食訓練具體安排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③電針治療:在吞咽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的基礎上加用電針治療,選取相關穴位,連接電針刺治療儀,應用脈沖電流,連續(xù)疏密波,刺激量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分鐘,1次/日。④電刺激治療:Vitalstmi神經肌肉低頻電刺激。⑤吞咽行為治療:口顏面功能訓練、咽部冷刺激、門德爾松吞咽法:該法可以增加環(huán)咽肌開放的時間與寬度,改善整體吞咽的協(xié)調性。四?、蛋庚x鸞ス傻焦燙迨澄鎩Q0°坐位,身體稍前傾20°,頸稍前屈,進食一口量為原則,攝食訓練具體安排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③電針治療:在吞咽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的基礎上加用電針治療,選取相關穴位,連接電針刺治療儀,應用脈沖電流,連續(xù)疏密波,刺激量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分鐘,1次/日。④電刺激治療:Vitalstmi神經肌肉低頻電刺激。⑤吞咽行為治療:口顏面功能訓練、咽部冷刺激、門德爾松吞咽法:該法可以增加環(huán)咽肌開放的時間與寬度,改善整體吞咽的協(xié)調性。
評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進行評定。主要采用吞咽功能評價和視頻吞咽造影檢查。①吞咽功能評價:治療后用4種性狀食物:水、濃流質、糊狀食物及固體食物讓患者經口進食,觀察其進食功能,記錄可進食每種性狀食物的患者數。②視頻吞咽造影檢查(VFSS):應用多功能數字胃腸機進行吞咽造影檢查,將造影劑76%的泛影葡胺溶液15~20ml,在X線透視下,坐位下觀察患者吞咽的動態(tài)過程,觀察造影劑經過口腔至食管過程中咽部順應性及協(xié)調性,會厭谷和梨狀窩有無滯留、殘留、反流、誤吸,環(huán)咽肌開放等情況?;颊咭坏┌l(fā)生誤吸即終止造影。
評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進行評定。主要采用吞咽功能評價和視頻吞咽造影檢查。①吞咽功能評價:治療后用4種性狀食物:水、濃流質、糊狀食物及固體食物讓患者經口進食,觀察其進食功能,記錄可進食每種性狀食物的患者數。②視頻吞咽造影檢查(VFSS):應用多功能數字胃腸機進行吞咽造影檢查,將造影劑76%的泛影葡胺溶液15~20ml,在X線透視下,坐位下觀察患者吞咽的動態(tài)過程,觀察造影劑經過口腔至食管過程中咽部順應性及協(xié)調性,會厭谷和梨狀窩有無滯留、殘留、反流、誤吸,環(huán)咽肌開放等情況?;颊咭坏┌l(fā)生誤吸即終止造影。
結 果
結 果
兩組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價結果:治療組患者經球囊擴張術治療后,65例患者中有26例恢復經口進食普通飲食,包括水和固體食物,31例可進食糊狀食物,57例可經口進食;對照組中有6例患者恢復進食普通食物,36例進食糊狀食物,共42例可經口進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價結果:治療組患者經球囊擴張術治療后,65例患者中有26例恢復經口進食普通飲食,包括水和固體食物,31例可進食糊狀食物,57例可經口進食;對照組中有6例患者恢復進食普通食物,36例進食糊狀食物,共42例可經口進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前后VFS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提高(P<0.01)。治療后兩組VFSS評分比較,治療組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P<0.05)。
兩組治療前后VFS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提高(P<0.01)。治療后兩組VFSS評分比較,治療組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P<0.05)。
討 論
討 論
環(huán)咽肌失遲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功能性疾?。?],在正常人群中的出現率可達5%左右,吞咽障礙人群中出現率6%~61%。其病因尚不明確,通常包括環(huán)咽肌松弛/開放不能、環(huán)咽肌松弛/開放不完全或松弛/開放時間不當,通過電視熒光放射吞咽功能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環(huán)咽肌失遲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功能性疾?。?],在正常人群中的出現率可達5%左右,吞咽障礙人群中出現率6%~61%。其病因尚不明確,通常包括環(huán)咽肌松弛/開放不能、環(huán)咽肌松弛/開放不完全或松弛/開放時間不當,通過電視熒光放射吞咽功能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本研究采用導尿管球囊擴張術結合常規(guī)吞咽訓練,并輔以電針、電刺激治療,觀察和分析球囊擴張術對由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環(huán)咽肌失弛緩癥患者的療效,治療過程中,患者沒有不良反應。
本研究采用導尿管球囊擴張術結合常規(guī)吞咽訓練,并輔以電針、電刺激治療,觀察和分析球囊擴張術對由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環(huán)咽肌失弛緩癥患者的療效,治療過程中,患者沒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導尿管球囊擴張術對由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環(huán)咽肌失弛緩癥所致吞咽障礙療效顯著,該治療方法方便、無創(chuàng)、易操作、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導尿管球囊擴張術對由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環(huán)咽肌失弛緩癥所致吞咽障礙療效顯著,該治療方法方便、無創(chuàng)、易操作、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9):548-550.
1 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9):548-550.
2 竇祖林.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2 竇祖林.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3 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530.
篇6
【關鍵詞】腦卒中 針刺 康復訓練 吞咽功能障礙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具有高發(fā)性、高病死率、高殘障性的特點,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的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臨床表現為食物從口、咽、食管至胃的過程中出現異常,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營養(yǎng)攝取、疾病康復及生存質量?;颊叱R蛘`吸而致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或因進食不足出現營養(yǎng)不良、脫水等各種并發(fā)癥,進而導致患者病死率明顯升高和生活質量下降,直接影響患者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腦卒中的康復。筆者采取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康復科治療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120例。隨機將以上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56~72歲,平均61.5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50~75歲,平均63.8歲。
1.2 納入標準:①腦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經頭顱MRI/CT檢查確診;③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④全部病例診斷明確,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wěn);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礙診斷明確。
1.3 排除標準:①昏迷;②嚴重認知及視聽功能障礙者; ③不能配合檢查和治療者;④并發(fā)心肌梗塞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⑤對針刺有嚴重暈針者。
1.4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項針結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對照組則給予單純吞咽功能訓練治療。
1.4.1 項針療法:取穴:選取風府、風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坐位,選用40mm×50mm毫針,以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后,取項部雙側風池、翳明,刺入約1~1.5寸,針尖稍向內下方,施以100轉/分鐘捻轉手法各約15s,留針30min,期間行針3次后出針;再取頸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長針向舌根方向刺入約1.5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轉行針15s后出針,出針后壓迫針孔。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兩周為1療程。
1.4.2 吞咽康復訓練方法: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與空吞咽:用手指輕按患者口唇、頰部,將壓舌板纏紗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浸泡片刻刺激咽腭弓處并做空吞咽動作,每天2次,每次約10min;②舌體操:讓患者將舌伸出,然后做左右運動擺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上下唇,最后舌向上按壓硬腭,每天2次,每次約10min;③攝食訓練:進食為30~60°仰臥位+頸前屈位,調整食物為半糊狀食糜團一口吞咽,患者神智清楚時進行訓練,每天2次,每次約10min。
1.5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飲水試驗,讓患者喝下兩三口一茶匙水,如無問題,以藥杯盛30ml溫水遞給坐著的患者,讓其像平常一樣喝下,觀察患者的飲水經過。
Ⅰ級 一次喝完,無噎嗆。
Ⅱ級 分兩次以上喝完,無噎嗆。
Ⅲ級 一次喝完,但有噎嗆。
Ⅳ級 分兩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嗆。
Ⅴ級 常常噎嗆,難以全部喝完。
Ⅰ級,5s內為正常,Ⅰ級5s以上和Ⅱ級為可疑,Ⅲ級、Ⅳ級、Ⅴ級為異常。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洼田氏飲水試驗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造成吞咽功能障礙的首要病因,腦卒中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主要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導致真性延髓麻痹和雙側大腦皮質或皮質腦干束損害導致假性延髓麻痹,臨床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為常見。針刺療法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有較好的療效,目前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針刺療法可解除腦血管痙攣,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和神經細胞活化,增強病損組織周邊細胞的代償功能,對腦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從而改善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促進神經細胞的恢復。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可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或抑制異常的反射,協(xié)調吞咽肌肉的運動功能,可防止咽下肌群發(fā)生廢用性肌肉萎縮,加強舌肌、咀嚼肌的按摩與運動,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有利于吞咽功能障礙的好轉。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其效果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康復治療。
參 考 文 獻
[1]大西幸子,孫啟良.腦卒中患者攝食-吞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7,12(3):141-142.
篇7
[關鍵詞] 吞咽障礙;腦卒中;神經肌肉電刺激;電針治療;吞咽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of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rate,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effect. Methods: 45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 C three groups, each group of cases were 15 cases; A group for deglutition training group, group B a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 group, C group,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he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herapy and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group B, group C on this foundation were given NMES and electro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for three week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he depression cropland water test and swallowing X-ray television fluoroscopy examination (VFS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 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 i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ropland water test and VFSS scor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B, C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A group (P0.05).Conclusion: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can obviously improve dysphagia in stroke patients, i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ffect without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lectroacupuncture; swallowing training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可引起營養(yǎng)不良、脫水、抵抗力下降,吞咽困難所致的誤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發(fā)生窒息而危機生命[1]。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與其吞咽相關的神經損傷有很大關系,因此,早期治療,早期鍛煉,早期康復成為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基本途徑。隨著國內外對其康復方法的不斷研究,神經肌肉電刺激與電針治療均為兩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但兩者療效對比研究較少。我科運用吞咽功能訓練分別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或電針治療45例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結果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和聯合電針治療均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在康復治療中兩者療效對比無差異,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選用?,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均來自于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腦血管病康復病區(qū)45例因腦卒中住院的患者,診斷明確且均經頭顱MRI/CT檢查確診。入選標準:①具有吞咽功能障礙,洼田飲水測試,符合吞咽功能Ⅳ級、Ⅴ級;②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者意識清晰且可配合檢查和治療、神經學體征不再進展;③首次發(fā)病且病程小于三周。剔除標準:①伴有肺、心、腎等嚴重并發(fā)癥;②并發(fā)失語或真性延髓麻痹③咽喉部有其他嚴重原發(fā)病,如食道癌等;④認知障礙。
本研究開始前病人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按入院前后隨機分為三組:吞咽訓練組(A組,n=15)、神經肌肉電刺激(neuro 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組(B組,n=15)和電針治療組(C組,n=15)。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整個研究過程采用雙盲法:三組吞咽功能訓練為同一治療師執(zhí)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為同一治療師實施,電針治療為同一醫(yī)生實施,分組及數據采集分析為同一醫(yī)生執(zhí)行。一共由四位不同的人員來完成,且各自熟練所負責的項目。
1.2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吞咽功能訓練;B組、C組在此基礎上分別給予NMES或電針治療干預,干預三周。
1.2.1吞咽功能訓練方法:①基礎訓練:口面肌群訓練,讓患者反復練習緊閉口唇,亦可囑患者口含壓舌板,治療師適當用力外拉,患者努力不被撥出。舌部運動訓練,舌體不能充分伸展時,治療師用無菌紗布輕輕包住舌尖適當用力往口外牽拉,囑患者同時縮舌對抗牽拉,使舌體在口腔內前后反復運動。當舌體可自由伸展后,囑患者行上下左右前后的舌肌訓練。反復訓練10次即可。吞咽訓練法,用冰過的棉簽對腭弓、軟腭、舌根部及咽后壁進行冷刺激,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反復訓練5次即可。②攝食訓練:患者取軀干30°仰臥位頭部前屈,由少到多的方式漸進喂食,選擇有適當黏性不宜松散食物。每次最大量不能超過20ml,咽下食物后囑患者空吞咽數次,喝一口水。攝食訓練完后行口腔護理。③其他訓練:咳嗽訓練,呼吸訓練等。吞咽功能訓練每次30min,每日2次。
1.2.2神經肌肉電刺激:應用美國產VitalStim神經肌肉低頻電刺激儀,刺激強度為:5~11mA(以病人出現麻木感和吞咽動作為度),輸出脈沖頻率為30~80Hz,輸出雙相方波。根據VFSS檢查結果評估吞咽障礙發(fā)生的部位及程度,電極貼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對舌骨及舌骨下肌肉異常者采用垂直電極排列,即第1電極沿正中線置于舌骨上方,第2電極置于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第3、4電極等距垂直排列,第4電極不要放置于環(huán)狀軟骨之下。對原發(fā)性會厭谷滯留和喉部轉移功能障礙者,第1、2電極緊位于舌骨上方水平排列,第3、4電極沿正中線排列,3電極置于甲狀上切跡的上方,4電極置于甲狀軟骨上切跡下方。有效治療刺激時患者喉部有被捏起感,治療時最好在刺激的同時讓患者進食或做吞咽動作,有效刺激維持時間不少于30min。治療時間為每次30min每天1次。
1.2.3電針治療:取廉泉、風府、風池、翳風、合谷、內關、足三里、照海等穴,得氣后連接G6805型電針治療儀,選取疏密波,刺激量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
1.3療效評定
所有患者在治療三周前后均采取洼田飲水試驗和吞咽X線電視透視檢查(VFSS)進行吞咽功能評定,均由同一醫(yī)生不知分組情況下評定。
1.3.1參照洼田氏飲水試驗評價:讓研究對象飲下2~3匙水,觀察有無問題,如無問題,繼續(xù)喝下30mL溫水,觀察飲水情況并記錄其時間和嗆咳等細節(jié)情況。評價標準:1分:能1次(5s內)飲完,無嗆咳、停頓;2分:1次飲完,但超過5s,或分2次飲完,但無嗆咳、停頓;3分:能1次飲完,但有嗆咳;4分:盡管分2次飲完,但有嗆咳;5分:有嗆咳,全部飲完有困難。判定標準:1分為正常、2分為可疑、3分以上為異常[2]。
1.3.2VFSS評定:應用珠海多功能數字胃腸機在患者正位和側位下進行透視檢查。檢查時讓患者吞咽含有76%泛影葡胺的流質、半流質食物,如米粉或酸奶。在X線透視下觀察吞咽的動態(tài)過程,保存觀察錄像,以便反復觀察,準確了解患者吞咽的情況。根據能否將食物順利送入咽喉、有無咽喉期滯留、環(huán)咽肌開放是否正常及吞咽過程有無誤咽等情況進行評定,其中口腔期及咽喉期分為4個等級,評分為0~3分,誤咽分5個等級,評分為0~4分。判定標準:總分10分為正常,9~7分為輕度,2~3分為中度,0分為重度。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集后錄入電腦,運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所用統(tǒng)計學方法為方差分析。
2 結果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洼田飲水試驗和VFSS評分療效比較分別見表2、表3
由上可知,三組之間洼田飲水試驗和VFSS評分療效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療前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三周后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表2、表3三組之間平均數兩兩比較結果如表4
3 討論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點改善目標之一,越是早期治療,其康復效果越好[3-4]。吞咽功能訓練是建立在神經促通技術和神經元再塑原理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或被動訓練口唇、面頰部、舌部的肌群,促進咽部器官的血液循環(huán),進而改善咽部肌群的靈活性,提高其相互協(xié)調性[5]。
本研究將神經肌肉電刺激、電針治療分別與吞咽功能訓練相結合,觀察其對45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影響。三組患者治療前通過洼田飲水試驗測評和VF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三周后,根據判定標準及實驗數據分析得出:三組患者與同組治療前相比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且B、C組效果比A組療效更明顯(P<0.01),B組與C組療效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提示,在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時,吞咽功能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或電針治療的療效比單純吞咽訓練要好;在臨床選擇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還是聯合電針治療其結果對療效影響不大,可根據臨床條件及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治療。
神經肌肉電刺激目前已作為治療吞咽障礙的重要手段被廣泛應用[6]。主要通過電刺激完整的外周運動神經來激活肌肉的活動,誘發(fā)肌肉運動或模擬正常的自主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咀嚼肌與舌肌的運動功能,加強與吞咽有關肌肉的協(xié)調性,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達到改善或恢復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從而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電針治療在吞咽障礙治療中應用較多,療效也得到普遍肯定[7],可直接刺激咽喉部局部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反復刺激興奮大腦的高級運動中樞,能幫助恢復和重建正常的吞咽反射弧,促進新的中樞與咽喉運動傳導通路形成,使吞咽功能恢復[8]。
綜上所述,吞咽功能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或電針治療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顯著,可以隨臨床具體情況選擇其一治療,均可得到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為近期、單中心、小樣本分析,關于兩種療法更深層的影響因素及遠期療效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玉春,庫洪安,趙玉香,等.老年人誤吸的危險因素及對誤吸認知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4,139(1):26.
[2]劉敏,等.高壓氧綜合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3)243.
[3]高曉梅.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治療[J].護理研究,2011,25(3):809-810.
[4]趙濤.早期康復治療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臨床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0,31(2):73-74.
[5]潘潔.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綜合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24):230-231.
[6] Kitayama T. Eating disorder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J]. Nihon Shinkei Yakurigaku Zassh,2009,29(5-6):165-169.
篇8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腦梗死患者60例。⑴入選標準:①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②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③臨床上均有吞咽障礙,如飲水發(fā)嗆、吞咽困難和構音障礙;④篩選符合腦卒中后吞咽困難診斷標準;⑤生命體征穩(wěn)定,病情停止進展>48小時;⑥神志清醒,可配合檢查和治療;⑦病程30天內。⑵排除標準:①合并有中重度認知和智能障礙、失語癥,不能進行吞咽評估及治療;②并發(fā)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非腦梗死如帕金森病及神經肌肉疾病等所致吞咽障礙。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8~80歲,平均68.56±11.67歲;病程3~27天,平均9.44±2.26天。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4~80歲,平均62.11±13.54歲;病程2~30天,平均7.76±2.23天。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腦梗死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根據病情給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調整血壓等治療,同時進行吞咽訓練:包括口輪匝肌、舌肌運動訓練、咀嚼、聲帶訓練。每天訓練1小時,共28天。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刺取穴:翳風(雙)、百會、印堂、風池(雙)、完骨(雙)、天柱(雙)、內關(雙)、合谷(雙)、太沖(雙),金津、玉液。針刺方法:選用直徑0.3mm毫針(翳風用3寸針),向喉結方向進針2.0~2.5寸,施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風池、百會、印堂、太沖用1寸針,施捻轉補法,點刺金津、玉液2~3次。1次/日,治療14天1個療程,共2個療程。
評定方法:用洼田氏飲水試驗測試吞咽功能評級,分為5級。1級:能順利1次5秒以內咽下,計0分;2級:能1次咽下,但超過5秒,或分2次以上能不嗆咽下,計2分;3級: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計6分:4級: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5級:屢屢嗆咳,全量咽下困難,計8分。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結果
兩組治療后洼田飲水試驗有不同程度改善(P
討論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37%~74%,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時甚至需要鼻飼維持營養(yǎng)。故解決吞咽困難是綜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理論基礎:①中樞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組能力和可塑性,通過康復治療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tǒng)建立起新的運動投射區(qū),并逐漸具備發(fā)放運動神經的功能,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未完全凋亡的腦組織重組或代償,加速吞咽相關肌力的恢復。②針灸刺激通過對喉返神經、舌下神經、舌咽神經等與吞咽功能相關的神經進行刺激,緩解神經元麻痹,促進麻痹受損的神經功能恢復,從而加強吞咽肌群的運動,緩解肌廢用性萎縮,加強其功能,改善咽喉部血流,實現吞咽反射弧的恢復與重建。
本研究表明,針灸治療聯合吞咽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療效肯定,易操作,對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較低,無明顯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神經肌肉電刺激;腦卒中;吞咽障礙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 on poststroke dysphasia.Methods Two hundred patients with disorder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ith 67 cases and study group with 133 cases.All received pharmacotherapy and swallow function training study group receive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Then their respective effects after 40 days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water tests in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Poststroke; Dysphasia
吞咽功能障礙在腦卒中患者中的發(fā)生率可高達30%~45%[1],關注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治療對于改善腦卒中患者預后,減少吸入性肺炎,改善構音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病死率,減少治療費用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科對20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NMES)配合常規(guī)吞咽功能訓練,取得良好療效,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神經內科200704~200909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20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和腦出血,經吞咽障礙評級≤5級。其中男119例,女81例;年齡43~82歲,平均63.3歲。腦梗死142例,腦出血58例;單側卒中129例,雙側卒中71例。吞咽障礙評級在5級以上、無訓練動機及非卒中導致吞咽障礙者排除在外。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止血降顱壓或擴血管及神經細胞活化劑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一般吞咽功能訓練,包括改善口面肌群的運動訓練、感覺刺激,促進舌的運動訓練,聲帶訓練、咀嚼訓練、治療性進食。1次/d,共20 d。每療程中間休息2 d,患者平均治療2個療程。表1 吞咽障礙患者障礙程度評級標準[2]
分級臨床表現1 級唾液誤咽唾液即可引起誤咽,應做長期營養(yǎng)管理,吞咽訓練。2 級食物誤咽有誤咽,改變食物的形態(tài)沒有效果,需積極進行吞咽訓練。3 級水的誤咽可發(fā)生水的誤咽,吞咽訓練是必需的。4 級機會誤咽一般的攝食方法可發(fā)生誤咽,需要吞咽訓練。5 級口腔問題主要是準備期和口腔期的中度或重度障礙,需要吞咽訓練。6 級輕度障礙攝食、吞咽障礙,咀嚼能力不充分,不一定發(fā)生誤咽。7 級正常范圍沒有攝食、吞咽問題,不需要康復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NMES,使用VitalStim電刺激治療儀。在刺激的同時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并根據患者表現逐步改進食物的質地和增加數量。參數為:雙向方波、波寬700 ms、1 kΩ電荷、波幅0~25 mA(±10%)、小電極、連續(xù)性收縮。治療療程同對照組。
1.3 評估方法 見表1。
1.4 統(tǒng)計方法 對入選病例的可比性采用四格表χ2檢驗;對治療結果采用兩組頻數分布的多分類情況2×C列聯表χ2檢驗。應用SPSS 13.0版本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入選病例的可比性 見表2。表2 入選病例的一般資料可比性分析χ20.005(1)=3.84,α=0.05;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療效評價 用治療后吞咽障礙改變的程度代表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提高到7級,攝食咽下沒有困難。顯效:吞咽障礙提高3~5級,但未到7級。有效:吞咽障礙提高1~2級,但未到7級。無效:吞咽障礙無變化[23]。
2.3 治療結果
2.3.1 2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的比較:對2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見表3)。研究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的差異有顯著地統(tǒng)計學意義(P
2.3.2 NMES對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有效率的比較:對研究組卒中性質不同分組比較后發(fā)現:NMES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比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療效好,2組差異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
2.3.3 NMES對單側卒中和雙側卒中有效率的比較:對研究組卒中半球的側向性不同分組比較后發(fā)現:NMES治療的單側大腦半球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比雙側大腦半球卒中患者療效好,2組差異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在國外用于吞咽障礙的治療有40多年的歷史,國內近幾年也加以臨床研究和應用。但尚缺乏大樣本分析統(tǒng)計其對于卒中性吞咽障礙療效的報道。本研究對200例PSD分組治療,且創(chuàng)新性地將PSD按照卒中的類型和側向性不同進行分組比較,結果顯示:NMES治療PSD有積極顯著的效果。同時發(fā)現對于不同類型的PSD,單側大腦卒中組療效優(yōu)于雙側大腦卒中;腦梗死組療效優(yōu)于腦出血組。
NMES治療PSD比常規(guī)治療更有效(P
NMES治療腦梗死PSD效果顯著(P
同時,NMES對單側大腦卒中PSD的療效較雙側卒中療效好(P
綜上所述,NMES治療卒中性吞咽障礙,尤其是單側大腦半球缺血性腦卒中后伴發(fā)的吞咽障礙療效較好,在療程中鼓勵患者充分配合治療,給予積極人文醫(yī)學關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卒中后腦功能的恢復在前3個月,特別是最初的1個月最快[13],因此NMES作為重要的康復治療方法,宜盡早使用。本臨床試驗隨訪時間較短,對于療效持久性尚需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柴永宏,張敬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治療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6,14(4):426429.
[2] 胡瑞萍,蔡德亨,胡永善,等.吞咽困難的康復評定與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3,7 (22):31153117.
[3] 高懷民,于增志,翁長水. 改善吞咽動作的訓練方法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J]. 現代康復, 2001, 5 (11) : 3031.
[4] 張翠梅,曾進勝. 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評估與神經可塑性[J].國外醫(yī)學與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4(12):271272.
[5] Burnett TA, Mann EA, Stoklosa JB, et al. Selftriggere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uring swallowing[J]. Neurophysiol, 2005, 94:40114018.
[6] Kim EH,Kim YJ,Lee HL,et al.Regul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electroacupuncture after transientfocal cerebral ischemia[J].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2000,25(2):8190.
[7] Wei G, Huang Y,Wu G, et al.Regul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electroacupuncture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2000, 25(2):8190.
[8] 馬艷平,張俊玲,宋慧,等. 綜合性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 ,11 (6) :492.
[9] 謝靜紅. 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84 例[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 ,12 (8) :671672.
[10] 楊葉珠,顧旭東,時美芳,等.Vital Stim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2):147148.
[11] Hamdy S, Rothwell JC, Aziz Q,et al.Organ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human swalling motor cortex:implication for recovery after stroke[J]. Clin Sci (Lond),2000,99:151157.
[12] Teasell R,Foley N,Doherty T,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brain stem strokes admitted to a rehabilitation unit[J]. Arch Phvs Med Rehabil,2002,83:10131016.
篇10
【關鍵詞】吞咽障礙;康復訓練;中藥;補腎解語湯; VitalStim吞咽障礙治療儀;吞咽功能評定
作者單位:250355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在職研究生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張曉霞);山東中醫(yī)藥大學臨床學院/山東省中醫(yī)院急診科(孔立)吞咽障礙是腦卒中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1],由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或腦干部位受損所致,有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兩種表現[2]。本癥最大的危險是將應咽入食管的水、食物等誤吸入氣管,導致肺部感染甚至窒息;同時患者常因嗆咳拒服水、食物會引起嚴重營養(yǎng)不良, 影響生活質量。治療原則是解除病因、訓練吞咽和協(xié)調功能、吞咽代償。目前主要的治療是吞咽康復、吞咽治療儀、針灸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吞咽障礙的研究較少。為此,我們設計對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予以常規(guī)康復、吞咽障礙治療儀、中藥+康復及中藥+吞咽障礙治療儀等不同方案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59例患者均為2005.07.01~2010.07.01之間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并發(fā)吞咽障礙的患者, 經頭顱CT或MIR明確診斷, 均為自愿受試,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康復訓練+中藥治療組;吞咽障礙治療儀組、吞咽障礙治療儀+中藥四組,四組治療比較見表1四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無差異(P>0.05)。
1.2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并經CT或MIR證實;神志清楚,有吞咽障礙。
1.3排除標準藥物過敏者;中風后重度認知障礙者;合并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不能耐受中藥者。
1.4方法隨機分為四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康復;中藥補腎解語湯+康復;吞咽障礙治療儀;中藥補腎解語湯+吞咽障礙治療儀等治療。15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4.1基礎治療所有患者均依據病情輕重選擇基礎治療:包括①及時插管,使用鼻飼或胃造瘺術等,待意識恢復進行吞咽康復,盡快撤消鼻飼或胃造瘺。②控制感染,平衡膳食、營養(yǎng)支持;控制好血糖。③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huán),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病情穩(wěn)定,神志清楚,能理解、執(zhí)行命令即開始吞咽康復、補腎解語湯或吞咽治療儀等治療。原則早期介入,強化刺激,循序漸進。
1.4.2吞咽康復包括:①基礎訓練。②吞咽訓練。③攝食訓練。④食物的形態(tài)。⑤心理指導。具體步驟詳見(4]。
1.4.3中藥+康復在上述康復的基礎上服用補腎解語湯。
1.4.4吞咽障礙治療儀吞咽障礙治療儀(VitalStim, Chattnooga集團公司制造)為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吞咽障礙的治療儀。首先進行吞咽評估,確定治療計劃,然后告知治療的知覺、進程和預期后果;根據發(fā)生誤吸的部位,食物滯留和殘留,偏重于神經肌肉無力、同步等確定放置電極的部位;每次持續(xù)1 h,配合吞咽動作;1次/d,強度以輕度的灼熱感為度,吞咽康復按程序進行,及時食物的質和量。
1.4.5中藥+吞咽障礙治療儀吞咽障礙治療儀治療同時服補腎解語湯
1.5吞咽障礙程度及療效的評定方法使用洼田飲水試驗判斷吞咽障礙[3];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定吞咽困難[3];參照藤島一郎等所述吞咽療效評價標準評價療效[3]。
1.6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1.0 for Windows軟件處理,兩組患者吞咽障礙治療前后得分以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療效對比采用用χ2檢驗。
2結果
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的吞咽困難評定標準,治療前、后吞咽困難程度見表2:
按藤島一郎吞咽障礙療效評價標準[3],吞咽功能康復后效果見表3。
3討論
3.1中醫(yī)對吞咽障礙的認識本病中醫(yī)稱為中風舌本病、舌(蹇)謇、喑痱、喉痹。筆者認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本為腎氣不足,標為風痰阻絡,致咽喉失用,臟腑功能失調?!秲冉洝吩唬骸爸尾”厍笃浔尽?,因此在治療吞咽障礙時,首先要補腎,補先天之本,其次要兼顧化痰、祛風、行氣,這樣才能收到全面較好的療效。
3.2補腎解語湯方義分析組成:巴戟天9 g,肉蓯蓉15 g,枸杞子20 g,黃精20 g,石菖蒲24 g,南星9 g,遠志12 g,僵蠶9 g,全蝎9 g,羌活12 g,天麻15 g,川芎15 g,木香12 g。方義:君藥:巴戟天、肉蓯蓉、枸杞子、黃精,滋腎陰、補腎陽,補益先天。臣藥:石菖蒲、南星,配合遠志,開竅醒神、祛痰通絡。佐使藥:僵蠶、全蝎、羌活、天麻、川芎、木香,促使心、脾、腎之脈上絡舌本,恢復吞咽功能。諸藥合用,使中風諸虛得補,諸邪得去,補腎通絡、祛風化痰、醒神利咽,經脈通利。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主張要從腎論治,調整臟腑氣血失衡,促進吞咽功能恢復。
3.3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藥物治療很難獲得理想的效果,康復、吞咽障礙治療儀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3.4VitalStim吞咽障礙治療儀是通過刺激外周運動神經來激活肌肉的電刺激,強化無力肌肉,幫助恢復運動控制。使運動和傳感系統(tǒng)的腦細胞再生、重組,防止萎縮,防止杓狀肌關節(jié)的朔狀的纖維化,使聲音和肌肉動力領域敏感性得到保養(yǎng)和改善等[5]。同時也能改善咽喉部血流,實現吞咽反射弧的恢復與重建。
3.5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可有一定的自然恢復[4],合理治療可以顯著提到恢復進度,會縮短胃管滯留時間,明顯改善吞咽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恢復水平,減輕家庭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有作者[6]認為病后2周恢復最快,6周以后減慢。早期康復可以更多獲益。
吞咽康復訓練要求經過基礎治療,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志清楚,能理解和執(zhí)行命令才可開始進行。中藥則可以在早期即使用鼻飼口服補腎解語湯治療,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吞咽康復更早的介入,能及時調整臟腑氣血失衡,促進吞咽功能恢復。
吞咽障礙治療儀在發(fā)病早期沒有主動吞咽動作時,能進行被動刺激,讓患者在電流的刺激作用下進行空吞咽動作,配合水或食物效果更佳,能有效提高軟腭和咽部的效度,提高攝食吞咽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治療。一般治療1個療程后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早期康復打下良好基礎,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吞咽障礙理療儀治療腦卒后吞咽障礙療效顯著,無痛苦,無不良反應,患者易接受并顯著縮短住院日等[7],值得推薦。
3.6研究結果顯示四組中療效比較:中藥+吞咽障礙治療儀>吞咽障礙治療儀和中藥+吞咽康復>吞咽康復。
通過本研究可以發(fā)現中藥作用不容小噓,可以明顯提高康復的效果,與康復訓練和康復治療儀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在減少吞咽障礙的并發(fā)癥方面也顯示明顯的效果。對提高康復水平有積極的意義。
吞咽造影錄像(video fluorography,VF)被稱為吞咽評定的金標準[8]我們對臨床恢復的5例患者做過改良鋇餐檢查,3例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滲透、誤吸和食物滯留,考慮鋇劑對肺臟的影響,未再用此方法評定吞咽恢復。未使用金標準進行評估是我們研究的不足之處。但是這幾例檢查還是提示我們,盡管臨床所見吞咽恢復不錯,還存在隱性吞咽障礙,需要不斷的吞咽康復。腦卒中后3年吞咽障礙仍有部分癥狀逐漸恢復[9]。推薦出院后繼續(xù)康復以期達到持久的吞咽恢復。
參考文獻
[1]申鵬飛,石學敏.針刺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血氧飽和度水平的臨床研究.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2):266268.
[2]FraserC, PowerM, Hamdy S, et al. Driving plasticity in humanmotor cortex is associatedwith improvedmotor function afterbrain injury.Neuron, 2002, 34:831840.
[3]藤島一郎,大熊るリほか.假性球麻痹による咽下障害とリハヒリテツョソ.神經內科, 1997, 47(1):3239.
[4]大西幸子,孫啟良編著.趙峻譯.攝食、吞咽障礙康復實用技術.第1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718,43.
[5]陳少貞,黃冬風,蘭月.應用Rood技術治療神經性吞咽障礙.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3):180.
[6]Ogrezeanu V, Voinescu I, Mihailescu L, et al. Spontaneous recovery in aphasics after single ischaemic stroke.Rom J Neurol Psychiatry,1994,32(2):7790.
[7]盧展宏,柯緒林,歷三明,石顯婷.VitalStim吞咽障礙理療儀治療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40例臨床研究.吉林醫(yī)學,2009,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