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俗習慣的變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關節(jié)炎;類風濕;Vaspin;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 R5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6(c)-030-03
Change of serum Vaspin level and related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HU Wei
Department of Joint Surgery, Chinese Traumatology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serum Vaspi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erum Vaspin level to related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o clarify the probable mechanism of Vaspi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Serum Vaspin level in 60 patients with RA were measured by an ELISA,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erum Vaspin level with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α1-acid Glycoprotein (AAG), C-reactive protein (CRP), rheumatoid factor (RF)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Fasting serum Vaspin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A group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58±0.20) μg/L vs (0.71±0.09) μg/L](P
[Key words] Arthritis; Rheumatoi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Vaspin); Inflammatory factors
內臟脂肪組織來源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是一種新發(fā)現的脂肪細胞因子,它屬于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Serpin家族[1]。先前的研究表明Vaspin與胰島素抵抗(IR)、肥胖以及2型糖尿?。═2DM)的發(fā)病密切相關[2-4]。近年來Seeger等研究發(fā)現長期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與血清Vaspin水平呈獨立負相關,而且是血清Vaspin濃度的獨立預測因子[5]。Ladislav Senolt等研究也發(fā)現RA患者滑膜液Vaspin水平明顯高于骨關節(jié)炎患者[6]。提示血清Vaspin可能與炎癥反應有關,在RA的發(fā)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Vaspin在RA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的作用機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jié)為主的多系統(tǒng)炎癥性的自身免疫病,病因不明。其特征為多個對稱性周圍關節(jié)的慢性炎癥病變,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jié), 可引起全身的關節(jié)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病變呈持續(xù)、反復發(fā)作的過程。本實驗中, 觀察RA患者與正常人血清中Vaspin及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濃度的差別, 分析RA與相關炎性細胞因子的關系, 從而探討Vaspin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生過程中可能的作用機制,進一步闡明Vaspin的生理功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9月~2010年12月我院門診或住院的RA患者60例作為RA組,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RA)1987年修訂的RA診斷標準。RA患者按病情活動分為RA活動亞組(32例)和非活動亞組(28例)?;顒覴A患者活動性指標包括:晨僵>30 min;3個以上關節(jié)腫脹;5個或5個以上關節(jié)壓痛;血沉>30 mm/h。RA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50.4±9.0)歲;BMI 18.2~29.0 kg/m2,平均(20.5±2.3) kg/m2。正常對照組28例,為健康體檢或自愿者,年齡20~70歲,平均(49.8±8.5)歲,BMI 17.9~30.0 kg/m2,平均(21.0±2.3) kg/m2。兩組的年齡、性別及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對照組均無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妊娠、內分泌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病。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2 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
受試者隔夜14 h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其中1 ml用15%EDTA-K2。抗凝后在ALIFAXS.P.A公司的TEST-I型全自動血沉儀上測定血沉(ESR),其余4 ml離心后分離血清,置-70℃冰箱保存用于其他項目檢測。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和C-反應蛋白(CRP)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在IMMAGE儀器上檢測,試劑由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提供。類風濕因子(RF) 測定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上海申能公司)。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測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崭寡錠aspin濃度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北京愛迪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藥盒)。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6.0軟件完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數據均經過自然對數轉換。組內自身對比與兩組間對比用t檢驗,指標間的關系判定采用直線相關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RA組與對照組生化指標比較
RA組ESR、AAG、CRP、RF、TNF-α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血清Vaspin水平比較
2.2.1 RA組與對照組血清Vaspin水平比較 RA組血清Vaspin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1.58±0.20) μg/L vs(0.71±0.09) μg/L](P
2.2.2 RA患者活動亞組與非活動亞組血清Vaspin水平比較 RA患者活動亞組血清Vaspin水平明顯高于非活動亞組[(1.98±0.15 ) μg/L vs(1.32±0.12) μg/L](P
2.2.3 不同性別血清Vaspin水平比較 RA組和對照組中所有女性患者血清Vaspin高于男性患者,其中,RA組、對照組中女性患者血清Vaspin分別低于男性患者,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血清Vaspin水平與其他指標相關性分析
RA組血清Vaspin與TNF-α及CRP呈正相關 (r=0.64, P
3 討論
近年來研究表明脂肪因子如leptin、adiponectin、resistin、visfatin不僅參與糖脂代謝的調節(jié),而且在調節(jié)免疫反應及炎癥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與RA發(fā)病及RA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7-12]。Vaspin是由內臟脂肪組織分泌的一種屬于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的細胞因子,與肥胖和胰島素敏感性有關。Ladislav Senolt等研究發(fā)現RA患者滑膜液Vaspin水平明顯高于骨關節(jié)炎患者,滑膜液Vaspin水平與DAS28有相關的趨勢[6]。提示血清Vaspin可能在RA患者炎癥反應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此,本研究測定了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并與正常人群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RA患者活動亞組血清Vaspin水平明顯高于非活動亞組。這進一步提示Vaspin參與了RA的發(fā)病,在RA的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是一種以關節(jié)組織慢性炎癥性病變?yōu)橹饕憩F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關節(jié)壓痛、腫脹都與炎癥存在一定關系,許多細胞因子參與了其病理過程,其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 )被認為在RA 的細胞因子網絡中起中心作用,通過多種途徑參與關節(jié)的炎癥反應,促進滑膜細胞增殖和介導關節(jié)軟骨及骨質損害;α1-酸性糖蛋白(AAG)和CRP一樣,都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可反映RA病情的活動性,可作為判斷RA疾病活動性的指標之一;CRP、血沉(ESR)、類風濕因子(RF)均已被認為與本病活動性有一定關系。目前證據表明上述細胞因子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中均有異常升高。
本研究實驗結果表明RA患者ESR、AAG、CRP、RF、TNF-α 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這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類似。相關分析發(fā)現血清Vaspin水平與TNF-α、CRP成明顯正相關,而與AAG、ESR、RF無相關性。多元回歸分析表明血清TNF-α是影響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的獨立相關因素。這些結果進一步提示Vaspin與 RA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可能具有重要的關系。但是促進炎癥發(fā)生還是對炎癥具有抑制作用現在也沒有明確的定論。本研究通過查閱文獻及歸納分析,推測Vaspin可能在RA患者炎癥反應中對機體發(fā)揮一定的保護作用,其升高可能提示了其在炎癥狀態(tài)下的一種代償機制,這與2型糖尿病患者及肥胖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升高是IR的一種代償性機制相類似,但其作用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及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實驗中筆者還發(fā)現女性血清Vaspin水平較男性有升高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直線相關分析也提示了血清Vaspin水平與性別不相關。這在文獻中也有報道,但原因還未明了,可能是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對脂肪細胞分泌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明顯升高,與炎癥反應指標TNF-α、CRP成明顯正相關。因此,筆者推測Vaspin可能是一種在RA患者炎癥反應中對機體發(fā)揮保護作用的脂肪細胞因子,而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Hida K, Wada J, Eguchi J, et a1. 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a unique insulin-sensitizing adipocytokine in obesity [J]. Proc Natl Acad Sci,2005,102(30):10610-10615.
[2] Zvonic S, Lefevre M, Kilroy G, et al. Secretome of primary cultures of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modulation of serpins by adipogenesis [J]. Mol Cell Proteomics,2007,6(1):18-28.
[3] Kloting N, Berndt J, Kralisch S, et al. Vaspi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adipose tissue: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m,2006,339(1):430-436.
[4] Youn BS, Kloting N, Kratzsch J, et al. Serum vaspin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2008,57(2):372-377.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 Seeger J, Ziegelmeier M, Bachmann A, et a1. Serum levels of the adipokine vaspin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and renal parameters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93(1):247-251.
[6] Senolt L, Polanska M, Filkova M, et a1. Vaspin and omentin: new adipokines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at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nn Rheum Dis,2010,69(7):1410-1411.
[7] Lago F, Dieguez C, Gomez Reino J, et al. Adipokines as emerging mediators of immune response and inflammation [J]. Nat Clin Pract Rheumatol,2007, 3(12):716-724.
[8] Tilg H, Moschen AR. Adipocytokines: mediators linking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J]. Nat Rev Immunol,2006,6(10):772-783.
[9] Bokarewa M, Bokarew D, Hultgren O, et al. Leptin consumption in the inflamed joint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nn Rheum Dis,2003,62(10):952-956.
[10] Schaffler A, Ehling A, Neumann E, et al. Adipocytokines in synovial fluid [J]. JAMA,2003,290(13):1709-1710.
[11] Senolt L, Housa D, Vernerova Z, et al. Resistin is abundantly pres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tissue, synovial fluid, and elevated serum resistin reflects disease activit [J]. Ann Rheum Dis,2007,66(4):458-463.
[12] Brentano F, Schorr O, Ospelt C, et al. Pre-B 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visfatin, a new marker of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proinflammatory and matrix-degrading activities [J]. Arthritis Rheum,2007,56(9):2829-2839.
(收稿日期:2011-05-03)
篇2
【關鍵詞】民俗風俗;現代建筑藝術設計;穩(wěn)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華建筑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點,建筑是表現人們精神文化的主要產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建筑藝術表現的風格也不斷的發(fā)展,建筑藝術可以體現出某個時期一個國家、地區(qū)、民族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建筑藝術也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寫真照,建筑能綜合的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藝術特色、設計水平以及技術的發(fā)展情況[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發(fā)展都為中國文化填充了別樣的色彩,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有壯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圖騰文化、四川的山區(qū)文化等,每個地區(qū)的文化都能體現出我國各民族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屬于自己地區(qū)的文化特質。
2 民族的民俗風俗習慣的表現形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區(qū)之間的民族風俗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在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各民族之間的民族特點有著鮮明的對比,但是,眾多不同的民族特點又有著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風俗的穩(wěn)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會性、群眾性、文化性、歷史性等[2]。
2.1 穩(wěn)定性
民俗風俗是一個民族的習慣,同時也是民族歷史留下來的文化產物,很難改變這種習慣,而且民俗風俗具有一定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很難被磨滅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風俗習慣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繼續(xù)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習慣也會在這個社會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風俗形成,就會跟隨著歷史的根源繼續(xù)流行下去,民俗風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礎上,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遷,但是,人們的這種民俗風俗的習慣卻是一成不變的,已經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眾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風俗的形式,是對該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的一種刻畫形式,同時也體現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眾心理素質、感情境界,是民族發(fā)展歷史以及文化的一種傳統(tǒng)理念,充分體現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質[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習慣的表現方式也各有差別,有的表現在生活上,有的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現在社會上等,民俗風俗習慣的表現方式也是一個民族較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學會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的習慣。
2.4 地域性
我國地域遼闊,地域之間的地理變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同時,我國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這個地理變化較大的自然環(huán)境下,各民族間居住地區(qū)的氣候、地理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經濟情況都是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也有很多民族雖然同屬于一個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其民俗風俗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比如我國最大的民族“漢族”,漢族生活的地區(qū)較多,而且每個地區(qū)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狀況也各有差別。因此,民族的民俗風俗根據地域性形成的差別主要分為不同民族之間的民俗風俗差異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民族風俗差異。
2.5 社會性和群眾性
民族的民俗風俗是民族群眾的共同感情,同時也是代代相傳的一種習慣,已經深入到民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個行業(yè)的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已經滲入民族群眾的心理。因此,民俗風俗具有共同的社會性和群眾性。
2.6 文化性
民俗風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出民族文化的道德價值觀,并且是經過該民族很長時間積累下的精神財富,民俗風俗深入到民族的各個行業(yè),如餐飲、教學、建筑、婚禮、節(jié)日、服裝等,尤其是建筑藝術設計上表現的更為突出。
2.7 歷史性
民俗風俗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表現,從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觀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節(jié)日是古代傳承下來的。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彝族的火把節(jié)、回族的開齋節(jié)、苗族的龍船節(jié)等。
3 民俗風俗與建筑藝術設計的結合
各民族的民俗風俗不是不勞而獲的,是經過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勞動獲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風俗在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義,因此,民族的民俗風俗的傳承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要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優(yōu)秀的民俗風俗,將它們繼續(xù)傳承下去。各個民族乃至各個地區(qū)之間的民俗風俗習慣是反映出各個人群的生活、愛好、飲食等習慣。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設計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設計和相關的歷史文化都反映出當地民族的風土人情,同時還對創(chuàng)造適用地區(qū)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策略以及維持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民俗風俗對民族的凝聚力和社會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和諧發(fā)展,這是民族的一種習慣,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
民族風俗不僅是一種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發(fā)展的表現,還能將這種民俗風俗應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充分體現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品味,而且通過實用功能還能將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傳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藝術設計上表現的更為突出。將民俗風俗與建筑藝術設計有機的結合,可以在建筑藝術設計中充分體現出民族風俗的特點,充分反映出當地民族文化的特點,雖然我國經濟在不斷的發(fā)展,建筑藝術設計也不斷在提高,但是,不管社會如何的發(fā)展,建筑設計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區(qū)的建筑設計都要體現出當地文化,要求建筑藝術設計必須本土化的特征,這是當今社會建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民俗風俗傳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風俗造就了中華民族文化,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對于現代的建筑藝術設計者來說,既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藝術設計將民俗風俗文化繼續(xù)傳承下去,并且要不斷的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俗風俗,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將具有民俗風俗內涵的建筑藝術作品呈現出來,有助于建筑設計工作的良好進行和建筑設計行業(yè)的良好發(fā)展。
4 民俗風俗與現代建筑藝術設計結合的意義
作為世界三大建筑藝術體系之一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為中華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優(yōu)秀的具有民俗風俗文化內涵的建筑。建筑不僅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從生活上講建筑是生活實用的一種物質價值,是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用它藝術造型、藝術裝飾以及獨特的建筑結構體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風俗搭建而成,而將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結合到建筑藝術設計中,實現民族風俗的傳承之外,還對現代建筑藝術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
結論:
建筑設計實際上是一門藝術工程,除了需要在設計中滿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還需要滿足建筑的藝術要求。而在建筑設計中,通過將民俗風俗與建筑設計進行良好的結合,使建筑設計能夠融入到當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實現建筑與當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得亞,方擁班,張一兵.東西民俗文化差異對建筑的影響[J]. 中外建筑. 2009(05).
篇3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世界大門向我們打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國際間的交流日益普及,英語的世界語言的地位日漸加深。英語水平的高低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而中學英語教學無疑是英語學習一個非常重要地位。但是目前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內容:追求考試成績,重視語法訓練,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技能以追求高分為主要目的。忽視了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美國語言學家 H. J. Weatherford 明確指出:“語言作為交際工具,而不是分析對象,與文化不可分割?!敝袊膶W生大多受到漢語思維,漢語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泉州地區(qū)的學生,又受到本地一些語言的發(fā)音,風俗習慣的影響,可能對于英美文化了解較少,而對于文化文方面教育滲透又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筆者認為,以語言為文化載體,文字當中所包含的獨特的文化符號,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理解掌握,這對于中學英語教學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1、課堂滲透
小課堂可以看到諸多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字的發(fā)展變化是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同步的。語言中的詞匯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是對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變化最為敏感的部分。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都會反映到文化中來。在談到 dragon(龍)時,龍在我國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它卻是邪惡的象征,是不幸與厄運的預兆。再如,教到 green、blue,black 等有關顏色的詞時,我向學生拓展一些與顏色有關的英語習語。例如,black tea(紅茶)學生對英語詞匯有了正確認識,才能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才能避免“中文思維。詞匯教學時,tea這個單詞實際上還和閩南語有很大的關聯。當時大量茶葉從福建泉州港運往世界各地,tea的發(fā)音就是根據閩南語中茶的發(fā)音來的,當然現在只有愛爾蘭保留了古英語中tea的發(fā)音,和閩南話是十分貼近的。介紹詞匯的來源也可以讓學生更有學習的興致。
2、情景創(chuàng)設
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在兩種文化中找到差異,排除學習過程中的文化障礙,獲得言語交際的文化敏感度。中國與英美國家在地理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多方面都存在著鮮明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一定的差異性,比如不同民族在對待同一種動物的態(tài)度是各不一致的。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還有 you are a lucky dog.而在漢語中狗卻有一些含有貶義的意思,比如癩皮狗,落水狗,狗腿子之類的話。北師大版必修一Unit3 Lesson1 Festival,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到搜集各種節(jié)日的內容,甚至課外舉行有關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的慶?;顒?,并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做比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進對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
3、多媒體網絡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借助多媒體,借助網絡技術,盡可能多的接觸和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這個部分很大程度是對學生加以引導,課后完成。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給英美國家的人士發(fā)電子郵件,語音聊天等形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北師大版的教材高一英語必修二Unit4 Auckland,除了課本的內容外,上課前,我還到網上搜集了大量的奧克蘭的圖片,視頻以及文字資料,讓學生充分領略了新西蘭的風情。得到了很好的關于奧克蘭的信息
4、課外閱讀
這是一個更能原汁原味近距離接觸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課外閱讀的內容包括報刊選讀和經典英文原版書籍閱讀。報刊選讀可以了解到現代英美國家社會中的點點滴滴,以及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和人們對它的看法。而經典英文小說的閱讀,則更多的是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等深層次方面的內容。
總之,英語的學習,絕對不是單純的語音,語法。而應該是以語言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靈魂的一種綜合性的學習,中學英語老師應該多方位的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全方位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彩禮糾紛;法律適用;贈與
一、彩禮現象的由來
(一)彩禮的現狀當下,彩禮一般是約定雙方將來結婚的訂婚禮,其目的在于男方報答對方家庭養(yǎng)育女兒的付出。
(二)彩禮帶來的社會問題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訂婚的彩禮也是水漲船高。由此帶來一系列難以預見的問題。
(三)彩禮糾紛產生的原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人的思想認識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男方和女方訂婚后又悔婚的現象并不少見。原來的風俗習慣不能適用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他們只好將此類糾紛訴諸法律。
二、彩禮的特征和性質
(一)彩禮的特征
彩禮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演變而來的。筆者認為彩禮具有以下特征:
1.彩禮是按照當地風俗習慣給付的
彩禮的種類、數額、彩禮交付的時間、交付彩禮的方式都是按照當事人當地的風俗習慣的規(guī)定來辦的。如果不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給付的,一般按照一般贈予行為來處理。
2.彩禮是通過給付特定的財物表現出來的,財物價值可大可小
彩禮不單指一定數額的金錢,也包括特定的物。在交付彩禮的時候,不僅僅要按照當地的習慣給付一定的現金,還需按照當地風俗習慣給予對方一定的禮品。
3.彩禮的給付方式多樣
彩禮的給付可以是單方給與,也可以是雙方互給;可能是男方給與女方,也可能是女方給與男方;還可以是一方給與他方父母,或一方父母給與他方。
(二)彩禮的性質
關于彩禮的性質,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實踐中有的認為彩禮是一般的贈與行為;有的認為彩禮就是借婚姻索取財物。事實上,彩禮與一般的贈與行為、借婚姻索取財物是有區(qū)別的。
1.彩禮與男女之間的一般自愿贈與是不同的
彩禮往往不是當事人自愿給付的,并將以后與之結婚作為附加條件。而男女之間的自愿饋贈是男女一方或者其父母對另一方出于自愿的一種贈送行為,沒有附加條件的。
2.彩禮與借婚姻索取財物是不同的
借婚姻索取財物,是指婚姻當事人即婚姻關系中的男方或者女方,利用訂婚或者結婚的機會,向對方索要一定的財物作為訂婚或者結婚的條件。在現實中,一般都是女方向男方索要一定數額的財物。借婚姻索取財物,是被法律所禁止的;而彩禮,我國法律未加禁止。
三、彩禮糾紛的解決方式
(一)彩禮的范圍處理彩禮糾紛時,應當分清彩禮的范圍:
1.完全出于自愿給付且無任何附加條件的,不屬于“彩禮”,比如男女之間的定情物。
2.平時逢年過節(jié)贈送的金錢財物,屬于正常的交際往來,不屬于彩禮的范疇。
3.實踐中爭議最大的是未來公婆給未來兒媳的見面禮。這種情況應按照當地的風俗進行具體判斷,如果當地有女方在父母和媒人陪同下到男方見未來公婆,未來公婆給未來兒媳的見面禮的習俗,那么,這種見面禮應該屬于彩禮的范圍。相反,如果在當地沒有這個風俗,應該按一般贈與行為處理。
(二)彩禮糾紛一般解決方式
1.對于單純收受彩禮情形下要求返還的
在司法實踐中借婚姻索要財物與男女之間的自愿饋贈這兩者是很難區(qū)分的。為此,《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十九條“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對取得財物的性質是索取還是贈與難以認定的,可以按照贈與處理”。
2.對于借婚約關系索取財物的
借婚姻關系索取財務時,給付財物的一方并非出于內心自愿,屬于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為,如辦理結婚登記后,彩禮接收方在短時期內又提出解除婚姻關系的,過錯方即索取彩禮的一方應返還對方所給付的彩禮及其因此而受的損失。
3.對于包辦婚姻借訂婚為名索取彩禮的
包辦買賣婚姻而發(fā)生的彩禮給付,因其性質違法,屬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應認定為無效民事行為,“彩禮”應予以收繳。
四、解決彩禮糾紛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一)我國彩禮糾紛制度的缺陷
《婚姻法解釋(二)》中第十條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1)對于第一項規(guī)定,在有些特殊情況下適用該規(guī)定就不太合理了。比如,時下很多男女訂婚后就在一起同居生活,并且同居時間較長。此時男方向法院提出要求女方返還彩禮,在這種情況下判決女方返還彩禮,明顯有失公平。
(2)對于第二項規(guī)定,在實踐中,對共同生活的認定是十分復雜的。
(3)對于第三項規(guī)定,即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在司法實踐中“給付人”的認定范圍也是很復雜的。
(二)彩禮糾紛制度立法完善
針對彩禮返還制度的立法缺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1.給付彩禮后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而要求返還彩禮的,應區(qū)別對待
給付彩禮后雙方未在一起同居,則給付彩禮的一方可以要求返還彩禮,法院應當支持。給付彩禮后雖未登記但男女雙方即開始同居,應當在返還彩禮時將此部分扣除。
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確未共同生活的,應當按照過錯原則進行返還
接受彩禮的一方有過錯,應當返還全部彩禮,給予方自愿贈予的除外。給付彩禮的一方有過錯則應當少還或者不予返還。雙方均有過錯或均無過錯,則應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進行返還。
3.對于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應當擴大給付人的范圍,在現實生活中訂婚所有彩禮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來自于男方父母。為了給付彩禮而導致其生活困難的,法律也應該把他們納入“給付人”的范圍,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彰顯法律的公正,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大文.親屬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史尚寬.親屬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謝慧.婚約財產流轉之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2006.(3)
篇5
各地少數民族中秋節(jié)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中秋習俗:云南傣族盛行“拜月”風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少數民族中秋習俗:鄂倫春人“打月亮”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少數民族中秋習俗:廣西西部壯族請月神代言人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少數民族中秋習俗: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世界各地不同的中秋習俗日本人中秋節(jié)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于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后,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于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jié),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顒?。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jié)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jié)兒之玩具大戰(zhàn)
隨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zhàn)”、“玩具大戰(zhàn)”使越南各地的節(jié)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jié)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jié)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tài)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jié)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jié)日渴望。中秋節(jié),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jié)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jié),并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yōu)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jié)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jié)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里,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嘻鬧。
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jié)日里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游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jié)除了傳統(tǒng)的合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節(jié)之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jié)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yè)伙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借此表示問候與祝愿。
新加坡是一個旅游國家,中秋佳節(jié)無疑是一個吸引游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jié)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今年中秋節(jié),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fā)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tǒng)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guī)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里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中秋節(jié)習俗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篇6
關鍵詞:諺語;翻譯因素;翻譯方法
一、引言
英國作家和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經說過:“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諺語是一個民族天賦、智慧和精神的體現。諺語是語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種手段的集中體現,是語言中的某些部分經過長期反復使用后自然沉積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簡潔明快,寓意深刻的語言精品。諺語是人類語言文化大樹上碩果累累的一枝,是語言白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何為諺語呢?《諺語·歇后語概論》給諺語下了如此定義:“諺語是人民群眾生活斗爭的經驗總結,具有傳授經驗和教訓勸戒功能,流傳于人民群眾口頭的話語”。英語一則諺語告訴我們:“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保ㄖV語是日常生活的產物)英國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對諺語作過描述:“眾多的事理經過煎熬,凝練成寥寥數詞,這便是諺語?!庇紫郕ohnRussel認為諺語是:“眾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語?!?/p>
以上觀點雖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諺語的特點:1、智慧的閃光2、經驗的結晶3、精美的語言4、人生的啟迪5、無翼的飛翔6、真實的寫照。一般我們對諺語的含義理解為諺語是意義相對完整的句子,是語言中一種重要的熟語。大部分諺語是人民生活經驗的結晶。人類智慧的閃光,它啟迪人生,指導人們的行為。
學習英語語言不可能不學習英語諺語,但是英語諺語是幾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別是英美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加了我們學習和理解的難度,尤其是諺語的翻譯對于我們正確理解諺語本身的含義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人試圖從影響英語諺語翻譯的因素和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兩個方面對英語諺語的翻譯策略做一些淺層次的探索。
二、影響英語諺語翻譯的因素
諺語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是人類文明的積淀。諺語的翻譯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為了能夠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從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寓言神話等方面全方位考慮影響其含義的因素,正確理解和翻譯諺語自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歷史背景
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舊的語言逐漸衰亡,新的語言不斷產生。在歷史的進程中,諺語好比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其歷史的變遷。因此我們在翻譯諺語時需要考慮其歷史背景,才能正確理解諺語的含義。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統(tǒng)帥愷撒征服不列顛島,而英國歷史上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開始的。從此羅馬人占領不列顛400年之久。羅馬人的文化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留在島上,在今天的英語諺語中仍然可以找到歷史的痕跡。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羅馬就要過羅馬人的生活。(喻:入鄉(xiāng)隨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偉業(yè)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喻:殊途同歸。)
這三條諺語足以反映出“羅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對英語諺語的影響,足以反映出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
地理環(huán)境
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生活和勞動的地理環(huán)境習習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位于歐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顛諸島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峽(theEnglishChannel),多拂爾海峽(thestraitsofDover),東面隔北海(theNorthSea)。這里的海上運輸業(yè)和漁業(yè)特別發(fā)達,因此留下了不少與航海業(yè)和漁業(yè)有關的諺語。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進到網里的都是魚。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任何有用的東西或有好處的東西都來者不拒”,含有貶義。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魚兒游泳。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不要在行人面前賣弄自己”。相當于漢語諺語“不要班們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魚就不能怕弄濕衣。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與漢語諺語“要吃龍肉,就得親自下?!钡谋扔饕饬x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魚吃小魚。
這條諺語形象的描繪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激烈斗爭,相互傾軋的狀況。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誰在航行時不冒險,他就永遠不要來到大海上。
這條諺語比喻“不付出就沒有收獲”,相當于漢語諺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顛島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風大霧多,降雨量特別大。因此產生了一條諺語: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則己,一雨傾盆)。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倒霉的事情總是一起發(fā)生的”,相當于漢語成語“禍不單行”的意思。
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qū)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東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個地域。它既受到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等方面的影響,又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風俗習慣,諺語更是與風俗習慣緊密相關,英語諺語的翻譯離不開對英美風俗習慣的了解。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中國人一般都鄙視狗,常用狗來比喻壞人壞事。但英美國家大都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在英美文化中,“狗”經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時光。)
這條諺語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亂吠。)
這條諺語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經驗。”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這條諺語比喻“一個人不應該攻擊或傷害同伙,或賺他的錢?!迸c這條英語習語相近的漢語有:“同室不操戈,同類不相殘?!?/p>
Loveme,lovemydog.(喜歡我,也要喜歡我的狗。)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與我保持友誼的人,都必須接受和容忍所有屬于我的東西。我的個人愛好和我的觀點意見。同這條諺語相近的漢語習語有“愛屋及烏?!?/p>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與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近似與漢語諺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p>
貓也是英美文化的寵物,多用來比喻女人,貓和狗一樣,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諺語。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貓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這條諺語比喻“人在未成名時,很難看出有什么區(qū)別”。
Acathasninelives.(貓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習俗中,傳說貓?zhí)熨Y聰明,動作靈敏,在很多其他動物會被傷害的情況下,貓都能逃脫劫難。這條諺語比喻“生命力極強”。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貓捉不到老鼠。)
這條諺語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來”。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諺語與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對諺語的影響。英美國家,基督教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諺語源自《圣經》,或與基督教有關。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對翻譯相關諺語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經·箴言》
一顆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個人必須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這條諺語來自《圣經》,cross(十字架)是耶穌走向死亡之地所帶的十字架,釘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詞就有了“苦難”的轉義。這條諺語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難,承擔自己的生活負擔。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語也出自《圣經》,并為眾人所周知。在《創(chuàng)世紀》中,亞當在伊甸園所吃的蘋果是禁果,這個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語獲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東西”的轉義。從而產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這句諺語表示“不讓得到的東西格外有誘惑力”。
在英語諺語翻譯的過程中,除了以上四個主要的因素需要認真考慮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寓言神話、文學藝術和體育美術等因素還會影響到我們對英語諺語的翻譯和理解。
三、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盧梭說過:“諺語是一個人的機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諺語反映的內容是經驗的結晶,智慧的閃光,歷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諺語的翻譯也是必然要反映諺語的本質,揭示諺語的內涵。著名美國翻譯家奈達(Nid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心接受者的反應;因此,翻譯的最終目,從它對觀眾產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最基本的因素?!彼晕覀儜沁\用多種翻譯方法,再現英語諺語的內涵和本質,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針對不同的諺語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直譯法
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譯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語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讀者能對譯后的諺語寓意一目了然,我們首先用直譯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沒有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識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時間就是金錢。)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歲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可見,直譯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達手法,保存著原作的豐姿。
意譯法
所謂意譯是指用譯語常用的語言和熟悉的形象來翻譯英語諺語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達方式和漢語有著某些差異。當原文的意思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譯法處理,或用直譯法處理會給讀者帶來歧義時,就應采用意譯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兩雄相遇,必有一爭。)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處。)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譯兼意譯
有時在翻譯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或意譯都不能確切有效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在直譯后再加上諺語的真實含義,“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保ㄔ粤?,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馬也有瞌睡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兒比母親更漂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意法
釋意法就是指在對一個諺語翻譯的同時,其后再附上注釋或解釋,以便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該諺語的內在含義。在英語諺語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歷史典故等,給我們的理解和翻譯帶來一定的困難。在直譯和意譯都不能完全達到翻譯準確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翻譯時需要用一定手段來補償,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意譯加注釋或直譯意譯加注釋的方法,達到對諺語原文化內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來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豈人憂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沒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音樂、天文等的女神。文學藝術家生前大都窮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視,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結語
英語諺語是英美文化寶庫中的一筆可貴的財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經過歷史的演變把豐富多彩的內容濃縮在精煉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全面考慮到其歷史演變、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語言神話等因素,靈活地運用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兼意譯法、釋意法等方法,力求準確表達原文的意義,全面正確理解諺語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楊素英,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Z].北京:外語教育與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語諺語概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7]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8]田靜.試析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北京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5(1).
[9]彭光謙.《英語諺語》[M].北京:對外貿易出版社.
篇7
關鍵詞: 語境 言語語境 情景語境 文化語境 詞義
一、引言
語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來的。他認為語言和環(huán)境是密切相關的,語言環(huán)境對理解詞義是必不可少的,并將語境分為話語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英國語言學家費斯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觀點,認為句子的意義只能在語境中確定。費斯的學生、功能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韓禮德,把語境看做是語篇之外的情景因素,認為所有語言都是在情景中應用的語言,同時還強調社會文化語境對于語言的作用和影響。在我國,胡壯麟教授將語境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李運興教授在其《英漢語篇翻譯》一書中也將語境分為三類,即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在馮廣藝教授所著的《語境適應論》中,從范圍上將語境分為廣義語境和狹義語境兩大類(這里的廣義語境不包括上下文)。本文主要從狹義的語境和廣義的語境來闡述語境對詞義的影響。
二、狹義語境下的詞義變化
狹義的語境,亦稱上下文語境,或稱語言語境,就是一個多義詞周圍的詞項。不管是原語言還是譯語言,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和歧義句。譯者必須既能準確傳達出原語言作者的意圖,同時譯文表達又必須以譯語言習慣為參照。只有這樣譯文才能既忠實于原文,又易于被譯語讀者所接受。英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異義詞和多義詞,所以人們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詞語,才可能消除潛在的詞語歧義。
首先,通過例子分析原語言語境對詞義的影響。如:High vaulted rooms with cool uncarpeted floors,great dogs upon the hearths for the burning of wood in winter time,and all luxuries befitting the state of a marquis in a luxurious age and country.(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原譯文是“高拱頂的房間內,沒鋪地毯的地板顯得涼爽,幾條大狗趴在冬天燒木材的幾個壁爐臺上,陳設著一個奢靡的時代和國家里適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豪奢用品。”原文要表達的是房屋內的陳設,“幾條大狗”的出現顯得匪夷所思,“幾條大狗趴在壁爐臺上”也不合情理。通過查詞典知道,dog一詞還有“(壁爐內支柴等用的)鐵架”的含義。上面譯文可以修改為“高拱頂的房間內,沒鋪地毯的地板顯得涼爽,幾個大鐵架架在幾個壁爐臺上,是在冬天燒木柴用的,房間里陳設著一個奢靡的時代和國家里適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豪奢用品?!?/p>
又如:“Ellen,shut the window.I’m starving!”and her teeth chattered as she shrunk closer to the a1most extinguished embers.(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原譯文是“‘愛倫,把窗子關上。我快餓死了!’她的牙齒在打戰(zhàn),一面蜷縮著身子,向快要熄滅的火爐靠攏?!睆脑牡摹瓣P窗”、“牙齒在打顫”、“蜷縮身子”、“向火爐旁靠攏”等詞語看出,描述的是一幅寒冷的場景,而譯文卻將“I’m starving”譯為“我快餓死了”,顯然和語境不符。將其譯為“我快凍死了”,更能確切表現當時的語義情景。
其次,譯語言語境對詞義的制約。根據譯語言內語境,譯文表達必須以譯語習慣為參照并受其限制。如果超出譯語讀者理解力的文字,就讓人難以理解。如:We see that the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tiny hills and valleys。原譯文是“我們看到,該表面凹凸不平?!薄皌iny hills and valleys”在原文中讀來生動形象,屬于比喻用法,按字面意思譯成“小山和山谷”,則不符合漢語表述習慣。在漢語中是以“凹凸”來表示坑洼起伏的。所以譯為“表面凹凸不平”就好得多,也易于理解。
三、廣義語境下的詞義變化
廣義語境是指言語表達時的具體環(huán)境,包括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交際場合及場合中的各種因素,社會文化語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等。
(一)情景語境中詞義表達的差異
情景語境是指說話、語言、言語事件的時間地點。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把情景語境解釋為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言語活動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參與者雙方、場合(時間、地點)、說話的正式程度、交際媒介、話題或語域。一個詞的詞義和話語意義不僅由其語言因素決定,而且往往由詞匯和話語所出現的情景來確定。
例1: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
句中“spring”是一個多義詞。在翻譯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情景確定相應的含義。在修表時,指的就是“發(fā)條”;在安裝彈簧床時,指的就是“彈簧”;如果旅行者在沙漠中走了幾天后,終于找到水源后說的這句話,那么spring指的就是“泉水”。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一詞多義造成的。另外,在不同的情境中,還需要根據詞匯的引申義、參入者的情感色彩和場合的正式程度等選擇恰當的語義。
例2:My daughter is studying sociology at Stella Marls,she is just you,an innocent baby.
原譯文是“我女兒在斯德拉·馬里斯攻讀社會學,跟你一樣,是個天真的孩子?!睂ⅰ癰aby”翻譯成“孩子”不能說錯,但從原文中可以看到這位母親沒有用“girl”或者“child”,而是用“baby”,充分表達了這位母親對女兒的疼愛之情,翻譯時也應將這層感彩表達出來,將“baby”翻譯成“小娃娃”更合適。
例3:Don’t take it seriously.I am just making a joke.
如果當時說話者是想努力消除誤解,渴望得到對方原諒,可以譯為:“不要認真嘛,我不過開開玩笑罷了?!比绻捳咭驅Ψ降男☆}大做而有了嗔怪的情緒,那么在譯語中應少用或者不用緩解語氣的語助詞,可以譯為:“何必認真呢,我只是開了個玩笑?!?/p>
(二)社會文化語境中詞義表達的差異
黃國文教授曾給文化語境下了這樣的定義:“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蔽幕Z境對詞匯的含義有重要的作用。當處于某一特定文化語境中的人們概括自己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把吉兇、善惡、美丑等蘊意強加給詞匯時,便產生文化內涵。下面重點分析社會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對詞義的影響。
首先,社會歷史文化對詞義的影響。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每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各不相同,因而都有特定人物和事件的詞語,來體現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色彩。翻譯時務必先弄清原文本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與譯語文本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異同之處。這樣既能使原語言與譯語言之間保持主旨或喻義上的一致,又能使譯語言讀者更容易接受。
例如:英語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是指1815年6月18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這次戰(zhàn)役結束了拿破侖帝國,后世形容遭遇了慘敗。而在中文譯本中,我們通常用“敗走麥城”來替代它。“敗走麥城”是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詞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選擇不同的語詞更有助于譯語言讀者接受。
其次,社會風俗習慣對詞義的影響。每個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等都屬于社會文化的范疇。在翻譯中,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會給譯者帶來諸多困難。譯者如果不注意社會風俗習慣的差異,只進行字面翻譯,很容易使譯語言的讀者困惑不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如: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Whenever he barks,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按照原文直譯為:“他這樣的老狗是從來不亂叫的。一叫,他總有高見值得一聽。” 原文作者本來是以贊賞的口吻談“他”的老成持重,而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老狗”卻是個貶義詞,很難讓漢語讀者感覺到是溢美之詞。所以,可以將原文翻譯為:“像他這樣的行家里手是不會隨便發(fā)表意見的。一旦發(fā)表,總有高見值得一聽?!边@樣會讓漢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接受。
又如:“Dutch”在英語中有很多貶義的用法,“Dutch act(自殺)”、“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am Dutched (我上當受騙了)”等。甚至在賭咒時說“I’m a Dutch man if…(如果……我不是人)”。究其原因,在17世紀下半期,英國同荷蘭進行了三次爭奪海上霸權的戰(zhàn)爭,英國人當時相當憎恨荷蘭人。如果譯者把“I’m a Dutchman if…”譯成“如果…,我是荷蘭人”,就會使?jié)h語讀者感到困惑。英國人雖尊重荷蘭人,但并不喜歡他們,英國人不愿被人認為像荷蘭人,因此這個用語便成了發(fā)誓時的習慣用法。該習語用于日常會話時,并不帶有很強的感彩,因此在翻譯這樣的語句時,應特別注意它的使用方法。如:“Then we’ve won?”said Flear.“Unless I’m a Dutchman.”answered Soames.可以翻譯為:“‘那么我們是打贏?’芙雷說?!冶WC沒錯?!髅姿够卮??!痹谶@里,譯者注意到原語言的社會風俗習慣方面的因素,恰當地傳達了原文“Unless I’m a Dutchman”的主旨。
四、結語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Peter Newmark)曾指出:“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guī)、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痹~義與語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詞義對語境有很強的依賴性,而且語言表達的多種方式和手段的形成也要依賴于言語環(huán)境。因此,語境對英語翻譯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高峰.語境因素對翻譯的影響[J].上海翻譯,2011,(2).
[2]馮廣藝.語境適應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4-16.
[3]夏秀芳.翻譯與情景語境[J].山東外語教學,2002.(2).
[4]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24.
篇8
一、創(chuàng)設新穎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風,東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jié)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巧用古詩文。把古詩中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講“中東”一節(jié)時,講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的白色長袍。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氣候炎熱干燥,白色對強烈陽光有反射作用,這樣吸熱就少,人們穿著、風俗習慣等要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也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又如在學習我國的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學生圍繞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上課時,有一位男同學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的“幾”字形拉直,從甘肅蘭州到河南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了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治理辦法??梢妼W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課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xù)發(fā)言。在表揚有大膽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q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由此,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
三、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yè)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yè)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那么學生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于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
四、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tǒng)聯系框圖、統(tǒng)計圖表等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次一級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對學生作業(yè)進行評價
篇9
【關鍵詞】 抵抗式翻譯; 吶喊; 文化負載詞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對翻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到底怎樣翻,才可以體現作品的原汁原味?什么樣的譯本才能夠真正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本文試圖從文化和方言翻譯的角度出發(fā),對楊憲益譯本中出現的文化負載詞和方言詞匯的翻譯進行分析,并且評析了譯者的抵抗式翻譯策略的作用和影響。筆者研究認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譯介中國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盡量采用抵抗式異化策略,讓西方聽到我們的聲音。
一、抵抗式翻譯的含義及目的
抵抗式翻譯(resistant translation) 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1992年在他主編的《反思翻譯》(Rethinking Translation)一書的前言中提出來的。所謂“抵抗”,它一方面使“譯文讀者從通常支配著他們的閱讀與寫作的文化限制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通過運用英語文化作為在該文化中占次要地位并為該文化所排斥的各種思想觀念和推理技巧的載體,對英語文化的主導……地位”提出質疑(韋努蒂,2004:305)。在實際中,抵抗包括在譯文中使用不符合語言習慣的表達形式以及其他在語言與文化上的外來特征,以此形成一種異族印象。韋努蒂把翻譯看作是通過“不斷遭遇相異點”這個行為去“尋找語言、文化之間相似點的過程”(同上:306)他號召大家應該抵制這種文化霸權行徑,而由他提出的抵抗策略就是以異化為特征的抵抗式翻譯。
二、譯本中文化負載詞抵抗式翻譯策略
魯迅的小說翻譯無論是從文化負載詞、美學表現、語言風格等哪個角度入手,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作品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被稱為中國現代鄉(xiāng)土文學奠基之作。在魯迅小說中出現的大部分紹興方言和紹興文化專有詞匯,都是該地區(qū)所特有的。在研究語言和文化時,其中詞匯無疑是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語言要素。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這些詞語和文習俗,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情和鄉(xiāng)土氣息。譯者如何使譯文通順流暢使目標語讀者接受又最大層度把原語言文化傳遞給讀者,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采用抵抗式來翻譯方言和文化負載詞是保留中國文化的最佳方法。
在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過程中,詞匯是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一個語言要素。魯迅的作品中,紹興方言占很大比重。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動詞所表達的意思略有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查字典其實是遠遠不夠的。例如,
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斷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辮子…(《吶喊·阿Q正傳》)
He was greatly tempted to seize him then and there, break his bamboo chopsticks,let down his queue…(楊 1981 :103)
(小栓)十分小心地拗開了(饅頭)。(《吶喊·藥》)
Presently he split it carefully open. (楊 1951:22)
我不信你這么大的力氣,真會拗他不過。(《仿徨·祝福》)
Idon't believe he was so strong that you with your strength couldn't have kept him off(楊1981:168)
在紹興方言中,“拗”是頻率出現很高的一個動詞,其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使彎曲,
使斷,折:把竹竿拗斷了?!边@個解釋基本不錯,基本解釋出來其基本含義如第一個例句就是折斷的意思,所以譯本也恰到好處選用了break。但是第二個例句中的“拗開”與詞典的意思就稍有出入了,與竹筷或竹竿相比,饅頭是不同的,就算是放入灶內烤過的饅頭也不能與“斷裂”之類的動詞搭配。因為語境發(fā)生變化,搭配的對象不一樣,同一動詞也就有了不同的意義。這里“拗開”應是指把一個饅頭用手一分為二的意思,因此楊憲益用了split這個詞并且準確形象表達了整句話。如果只一味參照了詞典的解釋,盡量把“饅頭”和“彎曲、折斷”聯系起來,反而會誤解這個動詞的真正含義。根據語境第三個例句中的“拗不過”是“翠不過”的意思,與前兩句完全不同的意義。
風俗習慣不僅是文化的中介,而且是文化的思想來源之一。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思想文化,就必須了解其風俗習慣,否則是不全面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對其風俗的翻譯也至關重要。
這是未莊賽神的晚上。(《吶喊·阿Q正傳》)
This was the evening of the Festival of the gods in Weizhuang.(楊1981:74)
“賽神”也就是“賽會”,又稱為“迎神賽會”,是把神像抬出廟外去巡行,迎神賽會在不少地方有春、秋兩次。除了宗教意義,迎神賽會從最初的祈禱豐收逐漸演變成為夏季農忙結束后一項放松、娛樂的活動。每當那個時候,當地的村莊還要演社戲,宰豬殺羊,供奉圣神,其場面是非常熱鬧。
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者對富有文化內涵的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考慮文化的獨特性。韋努蒂提出 ,翻譯讀起來就應該像翻譯,而不是本土的原創(chuàng)。 (Venuti 2004: 17) 楊憲益的the festival of Gods雖然譯得穩(wěn),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錯誤,而且festival也能傳達出一點賽會時的熱鬧氣氛。但是就“賽神”一個詞而言,其中的含義又有多少中國讀者理解呢?更何況譯者用短短幾個英文單詞,怎么能夠把文化信息量如此大的詞完全傳遞給譯語文化讀者呢?
篇10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5)01-003-02
一、 什么是習慣法
(一)何為習慣法
習慣法產生久遠,習慣法是法律產生的基礎,沒有習慣法就沒有法律,并且習慣法歷來成為諸多法學學者研究的重要對象。但是對于習慣法的含義究竟應該怎么樣界定,法學界并沒有給出定論,有關習慣法的概念應以眾說紛紜,如薩維尼認為習慣法來自于習慣,而法又產生于習慣法,曾經有人說,國家本沒有法律,法律來自生活,來自生活中大量的風俗習慣,這就說明法律的重要淵源之一就是習慣,而習慣是來自生活,法律只不過是將生活中習慣、風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一個特定社會從其初生時代和在其原始狀態(tài)就已經采用的一些慣例,一般是一些在大體上最能適合于促進其物質和道德福利的慣例:如果它們能保持其完 整性,以至新的社會需要培養(yǎng)出新的慣行,則這個社會幾乎可以肯定是向上發(fā)展的”美國有一位學者曾經將法律按照變化趨勢分為:習慣法、官僚法與法律秩序,這位學者名叫昂格爾,在他看來,法律是可以反復適用,并且這種反復性還表現在它可以在不同群體,不同個體之間無差別地適用,可以說法律就是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并且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法律總是能夠滿足不同訴求,人們也總是按照這樣的模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對于他人,每個人都也期待別人也能夠和自己堅持同樣的調準與模式。
(二) 少數民族習慣法
習慣法的種類諸多,舉不勝舉,但是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則以少數民族習慣法為主,也即少數民族習慣法占據了習慣法的半壁江山。少數民族的習慣法是某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立法機關,從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本土文化出發(fā),在堅持法制統(tǒng)一性的前提下,制定的適合本民族的條例,它的存在就是為了有效地調整民族地區(qū)復雜的社會關系,具有和一般法律相同的效力,但是這并不影響民族習慣法作為一種獨立的制定法的性質。少數民族習慣法作為一部獨立的法律,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來自民族學的概念,主要是西方的民族學傳入中國,而法律社會學學派的代表人埃利希隨之提出了“活的法(Living Law )”的概念,他認為法應該是活生生的生活的反應,而不是寫在紙上,刻在石頭上的,法律不是神秘的,必須是公開的,需要社會群體知曉,同時,生活中的法不全都是可以被放在法律條文中的。這樣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法的范圍。法律是針對社會絕大多數群體反復適用的規(guī)則,這是國家法的特點,而民族習慣法是針對個體的多元化而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法律社會學由于法律多元主義的關系。
二、民族習慣法和國家法的緊張關系
( 一)緊張關系的性質
我們日常所說的沖突是指兩個事物之間相互對立,互相排斥的關系與矛盾。比如說,在很多少數民族的婚姻習慣中,大量的習俗與我們目前的婚姻法存在諸多沖突,表面看來是法律與習慣的差異,實則是民族的宗教信仰等因素導致的差異性。換言之,不同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法文化,各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全國具有普適性的婚姻法并不能完完全全地適用我們那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比如說維吾爾族地區(qū)。
(二)發(fā)生緊張關系的原因
中華法律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分別創(chuàng)造和不斷發(fā)展而形成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法律文化。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少數民族的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而少數民族的法律文化更是中華法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維吾爾族的婚姻習慣中看到。因此,法律與習慣的沖突,歸根結底是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之間的差異性所導致的。也就是說,法的不同源于生活的不同,也即,法律是生活的調節(jié)器。
(三)緊張關系的表現
1.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事情的一些約定成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習俗被傳承下來,直到根深蒂固與每個人心中,成為一種民族信仰與精神。一旦形成民族信仰,就會產生民族習慣,反應這個民族自身的利益,目的在于保護該民族的利益,維護本民族的秩序,保障民族內部井然有序。而國家法是能夠適用全國的法律,在適用過程中不會存在差異性,絕對無條件適用,而民族習慣法只是針對某一民族的特定區(qū)域適用,并不能適用該民族以外的區(qū)域。這就是少數民族習慣法的特殊性與國家法的普遍性之前的關系。
2.產生方面的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所謂國家法,是指制定主體是國家,并且該制定活動必須體現國家的意志,不同的統(tǒng)治階級會存在不同的國家制定法,只有維護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法律才能長久地存在,也就是說,法律是國家統(tǒng)治的工具,既然是國家統(tǒng)治的工具,那制定者只能是統(tǒng)治者先制定好,之后再適用于社會群體,也即法律的制定與實施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活動。相比較而言,民俗鄉(xiāng)規(guī)則不同,一個地區(qū)的民俗總是來自于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只有老百姓在實踐中反復適用、不斷深化,這個民俗鄉(xiāng)規(guī)才會被上升為法,也即少數民族習慣法的產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活動。這是國家制定法與民族習慣法又一重要的區(qū)別。
三、加強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互動
習慣法源于生活,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長期形成的一種規(guī)范,它具有很濃的傳統(tǒng)氣息,也具有極強的觀念性;這一點不同與國家制定法,法律的組成不僅包括習慣法,還包括國家的政策,法律總是隨著日益增加的社會問題產生的,他不是人們觀念中長期形成的,它是需要立法者將某些規(guī)則通過立法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樣的差異性導致了,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在價值追求方面截然不同,尤其是當代法治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們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就必須把國家制定法放在一個最重要的地位,維護制定法的尊嚴與權威;所有的地方法規(guī)都不得與憲法、基本法律相沖突,否則為無效。
(一)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和諧互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習慣法從來不否認它是社會力量的產物,而立法卻是所有法律淵源中率先聲稱自己可以獨立變化 ,并足以推動社會與政治的變革。”其實,許多習慣法秩序中也包含了自覺能動的成份,例如成文化的習慣法就是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民族共同體自覺促動的產物。“一個從長期來看是基于歷史演進自發(fā)而成的秩序,在形成當初的短期內實際上都打有人的印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理性設計而成在中國,真正管用的是國家制定法之外存在的“另一種法”,國家制定法之外的活生生的秩序似乎更能牢牢地扎根于民眾,更能有效地作用著這個社會,這種傳統(tǒng)基礎是決定著所謂“習慣法”一而再、再而三引起學者關注的原因,也就是說揮不去的傳統(tǒng)回歸,使對習慣法的推崇有向傳統(tǒng)回歸和回復的因素。
(二)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良性互動的途徑
1.加強國家制定法對少數民族習慣法的指導。法律總是產生于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國家在制定法律時總是根據社會的需要,決定將某種行為進行規(guī)制,從而確立一種行為規(guī)范。國家法最本質的特點是具有國家的強制執(zhí)行力,以這種強制執(zhí)行力來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公平、正義、自由三大價值。但是,國家在制定法律的時候,總是會不小心影響少數民族的一些習慣法,比如,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習慣法如果符合國家法的要求與價值,那么這個習慣法就很可能會被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法律,從而在全國普遍適用。而這種無意間的影響就是國家在引導少數民族的人們如何行為及這樣行為的后果有哪些,這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習慣成新的民俗鄉(xiāng)規(gu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重視少數民族習慣法對國家制定法的補充。當代社會,法律雖然成為解決社會糾紛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律總是滯后與社會生活,并且法律資源的稀缺性,這導致了法律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法律難以解決的糾紛,還有法律不足難以面對的難題。這樣的窘境擺在每個法律人面前,我們該如何?有人會說增加立法,可是筆者認為,盲目第增加國家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不可能用新法去解決每一個新產生的社會問題,那這時,我們就要考慮地區(qū)的差異性與法律的多元化。而作為法律產生的重要淵源,習慣便成為一個好辦法,尤其是少數民族中的習慣法更是彌補法律空白的有效途徑,比如關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糾紛,這類糾紛我們無法通過法律途徑化干戈為玉帛,但是如果我們遵從民族之間的信仰、習俗,恐怕就成為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國家法的制定是面向絕大多數的社會群體,不可能考慮到每一個個體的特點,因此我國存在的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qū),在適用國家法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個認同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普適性與個別性之間需找一個平衡器,而鄉(xiāng)規(guī)、民間習俗便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高其才.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
[2]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
[3]宋洋. 習慣何以成為法律淵源.人民檢察.20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