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藝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花藝的意義

篇1

花藝術的起源應歸于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中國式插花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并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于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并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fā)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diào)自然的抒情,優(yōu)美樸實的表現(xiàn),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fā)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于戰(zhàn)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東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講究優(yōu)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tài).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tài),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西元六世紀時,日本天皇派特使(相當與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國做文化交流親善訪問,他回日本時帶了很多中國的字畫、雕刻、文學、戲劇還有園藝及供佛的瓶花等。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頂法寺,日本第一個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從此日本有了插花學校的興起。名稱叫做[池坊]乃源于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學校,現(xiàn)在的負責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專永先生。

西洋式插花西洋式插花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插花,早在公元2000年時尼羅河文化時期。從古希臘直到羅馬后期,經(jīng)歷了中世紀的文化停止時期,十四至十六世紀才奠定了現(xiàn)代西洋式插花的基礎。西洋插花與中國式和日式插花相比較強調(diào)實用和設計理念,一般較能融入生活之中,達到日常生活的裝飾效果。

插花類型

(一)根據(jù)用途大致可以分為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

禮儀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禮儀,喜慶婚喪等場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傳達友情,親情,愛情,可以表達歡迎,敬重,致慶,慰問,哀悼等,形勢常常較為固定和簡單.

藝術插花是指不特別的要求具備社交禮儀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來供藝術欣賞和美化裝飾環(huán)境的一類插花.

(二)根據(jù)藝術風格可分為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現(xiàn)代自由式插花中國式插花,東方式插花有中國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中國花藝從先秦、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當代。特質(zhì)自然之真:依花草樹木之自然生態(tài),掌握季節(jié)之變化。人文之善:經(jīng)濟效用、敦睦人倫、花卉德性(花文化)。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對花之崇拜。藝術之美:花材藝術、花卉藝術、整合藝術。類型園花:種在花園中,考慮植物藝術的生長姿態(tài)。盆栽:種于盆、缽中,根部尚存可與花卉搭配。秉花:把花當飾品,講究衣飾和花卉之搭配。佩花:將花插在頭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飾之關系。籃花:插置于籃中,注意花和花籃的親托效果。瓶花:折花置于水盤或花瓶中,較具時代意義,是世界花藝中主要的一類,有盤花、瓶花。果供(供花):以果實為主,極富教化和藝術。

日本式插花要旨奉獻:有如大自然界將花和樹最美的一面無私地獻給人類。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適當?shù)牡胤?,需要寧靜的心。精力:收集花材處理枝、莖、葉均需要充沛的精神。專注:要拋開繁瑣,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完美的作品,所謂精神所至,金石為開。智慧:自我訓練到花、人成為一體,達到純靜的程度,日本的花藝依不同的插花理念發(fā)展出相當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圓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擁有一片天地與西洋花藝完全不同的插花風格,可以說是花藝界里具有影響力之藝術。西洋式插花區(qū)分為兩大流派:形式插花和非形式插花,形式即為(傳統(tǒng)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線條為原則,非形式即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講形式,配合現(xiàn)代設計,強調(diào)色彩,傳統(tǒng)式適合特殊社交場合,自由式適合于日常家居擺設。

(三)根據(jù)所用花材的不同分為鮮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鮮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鮮花進行插制。它的主要特點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絢麗、花香四溢,飽含真實的生命力,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應用范圍廣泛。其缺點是水養(yǎng)不持久,費用較高,不宜在暗光下擺放。

2.干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干花或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干燥植物材料進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態(tài)美,又可隨意染色、組合,插制后可長久擺放,管理方便,不受采光的限制,尤其適合暗光擺放。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十分盛行干花作品。其缺點是怕強光長時間暴曬,也不耐潮濕的環(huán)境。

3.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材是人工仿制的各種植物材料,包括絹花、滌綸花等,有仿真性的,也有隨意設計和著色的,種類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艷麗,變化豐富,易于造型,便于清潔,可較長時間擺放。

插花基礎

(一)插花基本造型

1.水平型.設計重心強調(diào)橫向延伸的水平造型.中央稍微隆起,左右兩端則為優(yōu)雅的曲線設計.其造型最大特點是能從任何角度欣賞.多用于餐桌,茶幾,會議桌陳設.

2.三角形.花材可以插成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不等邊三角形,外形簡潔,安定,給人以均衡,穩(wěn)定,簡潔,莊重的感覺.多作典禮,開業(yè),饋贈花籃等用.若在大型文藝會演及其他隆重場合應用,亦顯豪華氣派.

3.L型.將兩面垂直組合而成,左右呈不均衡狀態(tài).宜陳設在室內(nèi)轉角靠墻處.L型對于一些穗狀花序的構成往往起重要作用,大的花果用于轉角處,小的花自己向前伸延,給人以開闊向上的感覺.

4.扇形.按基本的三角形插花造型作變化,在中心呈放射形,并構成扇面形狀.適宜于陳設在空間較大之處.

5.倒T字型.整個設計重點成倒T字型的構成.縱線及左右橫線的比例為2:1,給人以現(xiàn)代感.適合裝飾于左右有小空間的環(huán)境中.

6.垂直型.整體形態(tài)呈垂直向上的造型,給人以向上伸延的感覺.適合陳設于高而窄的空間.

7.橢圓形.優(yōu)雅豪華的造型.采用大量的花材,集團式插法,對結構,對比要求比較低,呈自然的圓潤感.以古典的花瓶作容器,宜置于教堂或典禮儀式等空間位置較大的場合.

8.傾斜型.外形是不等邊三角形.主枝的長短視情況而定,整個構圖具有左右不均衡的特點.多用于線狀花材,可有效的表達舒展,自然的美感.

(二)插花中尺寸的確定

花材與花器的比例要協(xié)調(diào).一般來說,插花的高度(即第一主枝高)不要超過插花容器高度的1.5-2倍,容器高度的計算是瓶口直徑加本身高度.在第一主枝高度確定后,第二主枝高為第一主枝高的2/3,第三主枝高為第二主枝高的1/2.在具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憑經(jīng)驗目測就可以了.第二,第三主枝起著構圖上的均衡作用,數(shù)量不限定,但大小,比例要協(xié)調(diào).自然是插花花材與花器之間的比例的配合必須恰當,做到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避免露腳,縮頭,蓬亂.規(guī)則式插花和抽象式插花最好按黃金分割比例處理,也就是說,瓶高為3,花材高為5,總高為8,比例3:5:8就可以了.花束也可按這個比例包扎.

(三)插花色彩的配置

插花的色彩配置,既是對自然的寫真,有是對自然的夸張,主色調(diào)的選擇要適合使用環(huán)境.濃重溫暖的色調(diào)(紅,橙,黃)適于喜慶集會,舞場餐廳,會場展廳;明快潔凈的中性色調(diào)適用于書房,客廳和臥室;而冷色調(diào)(淺黃,綠,藍,紫,白)常用于憑吊悼念場所.

就花材的種類而言,本木求其深重有力,草本求其鮮明可人.自然式花藝以麗不亂性,艷不眩目的色彩為主,縱使無花,亦可用蒼松翠柏作主角.而圖案式花藝則以色彩濃厚,火爆熱烈,亦可將反差強烈的顏色集于同一作品之中.

就花材與容器的色彩配合來看,素色的細花瓶與淡雅的有協(xié)調(diào)感;濃烈且具裝飾形的大麗花,配釉色烏亮的粗陶罐,可展示其粗獷的風姿;淺藍色水孟宜插以低矮密集粉紅色的雛菊或小菊;晶瑩透剔的玻璃細頸瓶宜插非洲菊加飾文主,并使其枝莖纏繞于瓶身.

就東西方花藝特點而言,西方的花藝,花枝數(shù)量多,色彩濃厚且對比強烈;而東方的花藝則花枝少,著重自然姿態(tài)美,多采用淺,淡色彩,以優(yōu)雅見長.

插花道具

(一)插花器皿

花型設計的必需品花器的種類很多。陶器、玻璃器皿、藤、竹、草編、化學樹脂等在材質(zhì)、形態(tài)上有很多種類。花器要根據(jù)設計的目的、用途、使用花材等進行合理選擇。

玻璃花器玻璃花器的魅力在于它的透明感和閃耀的光澤?;煊薪饘偎峄锏牟噬AА⒈砻胬L有圖案的器皿,能夠很好地映襯出花的美麗。

塑料花器比較經(jīng)濟的道具。價格便宜,輕便且色彩豐富,造型多樣。設計用途廣泛。

陶瓷花器花型設計中最常見的道具。中式、日式、西洋式各有千秋,且突出民族風情和各自的文化藝術。所以在使用選擇上首先應與設計的式樣一致為佳。

藤、竹、草編形式多種多樣,因為采用自然的植物素材,可以體現(xiàn)出原野風情。比較適宜無造作的自然情趣的造型。

金屬花器由銅、鐵、銀、錫等金屬材質(zhì)制成。給人以莊重肅穆、敦厚豪華的感覺,又能反映出不同歷史時代的藝術發(fā)展。在東、西方的插花藝術中,它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素燒陶器在回歸大自然的潮流中,素燒陶器有它獨特的魅力。它以自身的自然風味,使整個作品顯得樸素典雅。

(二)插花基本道具

花的造型藝術是離不開各種基本的道具的。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道具可以延長花期,同時反映出設計者的藝術修養(yǎng)和技術水平。這里介紹的是最基本的道具和資材。

粘性膠帶有紙和塑料的。一般用來包在鐵絲的外面,特別是經(jīng)過加工后的花材為了防止脫水而使用。顏色有許多,要根據(jù)花莖的顏色和設計的目的選用。

鐵絲(或銅絲)固定或保持花枝的形態(tài)、人工性地彎曲加工時需要用到鐵絲。鐵絲的種類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型號,根據(jù)粗細分為18-30號之間,根據(jù)設計意圖來選用。

花剪花刀花剪、花刀是剪切花莖、枝條最主要的工具。根據(jù)修剪的花材的不同,有選擇地使用。一般而言,修剪一些韌性的枝條時用花剪,修剪鮮花的長短時用花刀,因為花刀的切面較平緩,切口要求是斜面,以益于保鮮。

花泥花泥是用來固定花材的、吸水性很強的化學制品。保水性好,使用方法簡單?;喾譃轷r花泥和干花泥兩種。干花泥一般是茶色的,而鮮花泥是綠色的?;嘤懈魇礁鳂拥男螤?,要根據(jù)花型選定。干花泥用于干花設計,不能吸入水分。鮮花泥需要充分浸透水分才能使用,浸水時要盡量使花泥自然吸水,不要施加任何壓力,否則會造成外濕內(nèi)干的狀況,直接影響切花的吸水效力。

花材選擇

(一).哪些材料可用于插花

只要具備觀賞價值,能水養(yǎng)持久或本身較干燥,不需水養(yǎng)也能觀賞較長時間的,都可以剪切下來用于插花.當然,插花的材料不止限于活的植物材料,有時某些枯枝及干的花序,果序等也具有美麗的形態(tài)和色澤,同樣可以插花.現(xiàn)在的花卉市場上還有許多人工加工的干花,也是很好的插花材料,他們雖然沒有鮮花那樣水靈和富有生機,但卻具有獨特的自然色澤何止低,或者倍加工成獨特的色彩.另外,還有各種質(zhì)地的人造花,如絹花,塑料花,紙花,金屬花等等,用它們做成的插花作品擺放在居室,既能起到花卉的裝飾作用,又比較經(jīng)濟實惠,且易于管理.

(二).切花選購要訣

(1)花枝越長越新鮮.為保持新鮮,提高吸水性能,花店每天都要將切花枝莖的下端剪去一段.因此,莖越長的花越新鮮.

(2)觀察花材的整體形態(tài).凡是葉面稍有萎焉,發(fā)黃或浸入水中的花莖,葉片變成褐色,黑色的花枝,新鮮度差,不宜購買

(3)用手觸摸水中的花枝.用手觸摸花枝水中的枝莖部分,有滑溜溜的感覺,說明花枝已留放了5-6天,新鮮度差,不宜購買.:

(4)花朵大部分全開的不宜購買.

(5)花型過小不宜購買.花型過小的原因,有時可能是將殘缺的花瓣去除所至.

(6)花色應鮮艷.花瓣應有彈力,顏色應鮮艷.

(三).花材形態(tài)

線形花(線狀花)LineFlower整個花材呈長條狀或線狀。利用直線形或曲線形等植物的自然形態(tài),構成造型的輪廓,也就是骨架。例如:金魚草、蛇鞭菊、飛燕草、龍膽、銀芽柳、連翹等。

定形花(形式花)FormFlower花朵較大,有其特有的形態(tài),是看上去很有個性的花材。作為設計中最引人注目的花,經(jīng)常用在視覺焦點。本身形狀上的特征使它的個性更加突出,使用時要注意發(fā)揮它的特性。例如:百合花、紅掌、天堂鳥、芍藥等。

篇2

關鍵詞:立體綠化花藝;城市公園;應用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簡介:韓海湘(1961—),男,河南許昌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12502

1 引言

立體綠化花藝是相對于一般立面、平面綠化植物、花卉裝飾而言的一種園林綠化裝飾手法。通過適當?shù)妮d體,結合園林綠化色彩美學及裝飾綠化原理,經(jīng)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將綠化花卉植物的裝飾功能從平面延伸到立面空間,形成立面或三維立體的裝飾效果,在城市可綠化用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具有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意義。

國家建設部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工作,包括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垂直綠化、墻體綠化。鄂州市園林局已將立體綠化建設納入了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項目園林綠化綜合驗收當中,立體綠化逐漸成為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方向。

2 立體綠化花藝的特征

(1)見效快、效果好。立體綠化花藝能迅速成景,符合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需求和效率。它擺脫了土地的局限性,可移動,能快速組織成型,能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形成較好的植物景觀效果。

(2)占地少、立體感好。在同等的地平面上,立體裝飾要比平面綠化的綠化量大,而且還能在平面綠化無法開展或難以達到滿意效果的地方,如屋頂、陽臺、墻體、山體、護欄等處大顯身手。

(3)造型靈活方便?;ɑ芰Ⅲw裝飾點多以各種個性形式的載體構成基本骨架,然后配以各種花材而完成特定的景觀塑造,在追求個性造景的今天,備受園林藝術設計師的青睞。

3 立體綠化花藝的選材

3.1 品種要求

需要選擇強陽性、耐干旱、抗污染、抗病蟲害、適應性強的品種。立體綠化花藝中所運用的植物材料十分豐富,既有木本也有草木;既有多年生植物,又有時令花卉。觀花、觀葉、觀果各類植物廣泛應用,根據(jù)植物材料的外部生長形態(tài)一般分為垂吊式植物和直立式植物。

垂吊式植物一般栽植吊籃、花槽、花缽等容器邊緣,能很快的覆蓋容器側面,能有效地遮擋容器,更能充分地展示植物材料的整體美化效果,常用品種有:花葉常春藤、垂吊矮牽牛、垂吊鳳仙等。

直立式植物一般用于花柱、大型花缽、花槽、吊籃、壁掛籃及各種造景上的配置,成為栽植組合的中心主題和色彩焦點,常用品種有:矮牽牛、四季海棠、三色堇、萬壽菊、孔雀草等。

3.2 質(zhì)量要求

所有植物應達到生長茁壯、枝葉繁茂、株型豐滿、冠形完整、高矮一致、根系發(fā)達、適應性強,無檢疫性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無凍害等基本要求,并符合設計要求規(guī)格的容器苗。

4 立體綠化花藝施工技術要求

立體綠化花藝應用形式具有多樣性特征,因此施工方法也不盡相同,設計與應用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觀賞性、季相性、安全性等,結合現(xiàn)實環(huán)境、因地制宜。同時,還要考慮后期養(yǎng)護的便捷,施工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容器種植花卉,然后將種植器懸掛在構筑物上,例如人行天橋窗臺、墻面、燈桿等。另一類是用金屬材料、板材焊接或綁扎作為承重骨架,在骨架上栽種花卉,例如立體造型、扎景等。

5 后期養(yǎng)護管理要求

5.1 澆水

花盆的含土量較少,儲水盆容量有限,水分散失很快,為了保持花卉景觀效果,澆水是后期養(yǎng)護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澆水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采用灑水車供水、人工噴水,另一種是安裝滴灌系統(tǒng)澆水。

5.2 施肥

由于花盆里的基質(zhì)相對較少,提供植物生長的肥力有限,最好能澆水配合施肥同時進行,將可溶性肥料兌于水中,春夏季一周施溶一次,秋冬兩周一次或將適量固體肥料施于花器中自然降解。

5.3 修剪

日常應觀察延伸到路上影響游客行人的枝條、注意修剪的合理性,適當修剪可使植物枝葉繁茂、分布勻稱,有利于促進分枝和花芽形成。修剪應遵循“先上后下、先內(nèi)后外、去弱留強、去老留新”的原則,還要及時地摘除殘花敗葉,摘除感病葉片,更換感病植株。

5.4 補植苗木

城市公園人流量非常之大,花卉缺失情況時有發(fā)生。對于死亡、缺失的植株,要及時進行補植和更換,補植后應及時澆定根水并于生長穩(wěn)定后進行施肥,補植的苗木,應選擇用原來的品種、規(guī)格,若改變品種或規(guī)格應注意與原來的景觀相協(xié)調(diào)。

5.5 除草與保潔

雜草是植物的天敵,夾雜在花卉中間不僅影響植株成長,還有礙觀瞻。花盆的雜草應及時鏟除,花盆內(nèi)應保持清潔,無垃圾、雜物,澆水時應注意對植物葉片及花盆底部進行沖洗,洗去灰塵。

6 結語

立體綠化花藝在歐美一些園藝水平較為發(fā)達的國家運用已非常普遍。徜徉在城市的公園廣場里,總會看到墻面、屋頂、陽臺、建筑物、構筑物、燈桿、護欄等處的攀爬植物及吊籃、花槽、花球、花塔等,其式樣繁多、色彩斑斕。

目前,立體綠化花藝的應用也開始在我國嶄露頭角,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里,它將顯示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成為城市公園、廣場綠化的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篇3

關鍵詞:語義 文化差異 語義的非對應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從認知角度看,它是人類形成思維和表達思想的工具,是“構成思想的器官”;從社會學角度看,它又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本文中原則上使用的是最狹義的概念,即把它視為一種人類社會用以進行交際和思維的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

文化的定義也各不相同。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nèi)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曾作出過一個經(jīng)典的表述――“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學得的能力與習慣。”本文采用的是對文化廣義的理解,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為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和為滿足這些方式而共同創(chuàng)造的事物。

語言與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語言作為一套符號系統(tǒng)不可能脫離社會文化而孤立存在。首先,它是整個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民族表現(xiàn)形式,語言是文化得以保存的力量。其次,語言就像一面鏡子,直接反映一種文化的現(xiàn)實。它同時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蘊藏著該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最后,語言的變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文化上的原因。一個民族特定的文化對該民族語言的發(fā)展,在某種程度、某個側面、某個層次上起著制約的作用。

我們在下意識中受其限制而趨向于習慣的、特定的行為模式,形成了在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道德、審美、時間觀、價值觀上的一致傾向。這種經(jīng)過長期沉淀所形成的一致傾向通過世代相傳的獲得性遺傳而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意識。不同民族之間文化意識的差異則表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的語義層面上。語義往往呈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民間文學、歷史事件、社會制度、文化藝術、科學經(jīng)濟等?!?/p>

2、語義的文化意義。從結構上看,語義是語言這個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層次。其特殊之處在于:其一,“語義是思維的體現(xiàn)者,是客觀事物經(jīng)人們認知后在頭腦中的概括反映?!彼巧鐣F(xiàn)象、自然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在語言中的反映,是交際中言者或作者思想的體現(xiàn)。其二,語義是開放系統(tǒng),在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同時又常常發(fā)生變化。它不斷地受到社會狀況、、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親屬關系等眾多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三,語義與主客觀世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中各個方面。

根據(jù)奧格登(C.K.Ogden)和理查茲(I.A.Richards)的“語義三角”(Semantic Triangle)理論,人類所感知的世界并不是客觀世界而是在現(xiàn)實世界基礎上經(jīng)過認知加工之后的主觀世界。由此可見,語言的意義不在于語言本身而在于人。而人的認知在語言中的反映就是語義。語義背后所承載的文化是不容忽視的。而詞語作為語義最基本的載體,是一個相當活躍的組成單位,它敏感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和思想的變化。因此,文化差異在詞語層次上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涉及的面最為廣泛。人們在選用不同的詞語作為符號來表述客觀世界及抽象世界時,無論這些符號的選取是任意的還是有其理據(jù)的,對于選取過程而言,都無法脫離各自的文化大背景。

3、文化差異與語義的非對應。語義的非對應源自文化間的差異。一個民族的語言中的詞語常常受該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信仰、價值觀念、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影響,打上了自己本身的獨特的印記。這種烙印使得不同的語言很少有絕對對應的詞語,即表現(xiàn)出語義的非對應。這種非對應性其實就是不同文化的特性在語言層而上的投射。當然,不同民族的語言之間并非不存在詞語的對應關系,但對應不等同予對等,即使是表達相同的客觀物體的詞語往往也會因文化的差異而負載不同的文化意義。

4、語義非對應的劃分。以英語與漢語為主要對比對象,語義的非對應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4.1 在英語或漢語中缺乏指稱對象而造成語義空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注重禮教的國家,強調(diào)氏族內(nèi)部的等級劃分,講究倫理綱常、親疏遠近,因此有關家族成員稱謂的詞語十分豐富,漢語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姨兄”、“姨弟”、“姨姐”、“姨妹”這十二詞語充分表明了十二種不同的身份。而在英語中卻只有cousin一個詞來表達類似概念。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cousin意為child of one’suncle or aunt。如果要將漢語中的表妹直譯過去,就只是:a dauzhter of father’s sister or of mother’s brother or sister,who is younger than oneself,相同的表哥則是a son offather’s sister or ofmother’s brother or sister,who is older than oneself。這樣的翻譯固然是精確的,但無疑丟失了詞語中的文化語義,所以也是無法令人接受的。

4.2 在英語和漢語中存在同一指稱對象,但語義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語中的dragon與漢語中的“龍”在文化語義上截然相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龍是吉祥的象征,龍是力量的象征,龍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征。漢語中關于龍的詞語自然也特別多,例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騰虎躍、龍袍、龍顏、龍椅、龍床等等,龍也可以比喻才華優(yōu)異的人,所以中國的家長們都希望能“望子成龍”。相反的,在西方文化中,龍卻是一種令人恐懼的怪物,它的身軀龐大,渾身披著鱷魚式的鱗甲,有著猛獸般的堅牙利爪,長著一對巨大的翅膀,口中還能噴火。它兇惡而丑陋,被視為邪惡力量的象征,常常被用來比喻兇暴、嚴厲和兇狠的人。如His wife is a dragon,這句話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意為“他的妻子是個悍婦”。奈達對“龍”與“dragon”的語義非對應作出了一個精辟的描述一“附在同一物上的相沖突的價值?!?/p>

5、結束語。在當前的人文學科的研究中,語言學研究日漸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眾多的學科研究發(fā)生了或正在發(fā)生語言轉向,語言的本質(zhì)和意義成為了研究的核心。在研究中,我們應該意識到,語言不能簡單地被視為一套用于人際交流的符號系統(tǒng),它不是被動、消極地傳遞信息,它更是對世界萬物主觀、有意識地呈現(xiàn),“人是按照他語言的形式來接受世界的,這決定了他思維、感情、知覺意識和無意識的格局”。

語言是通過形式與意義的方式來表達思想,而各個民族對結合的方式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特色。我們在使用語言的同時,也必然接受它所蘊涵的文化意義。這就使得我們在對語言的研究中必須注重將語言與文化加以綜合,對語言應該在語言得以存在與表現(xiàn)的具體文化背景中去研究,從文化根源上去探索語言的意義,使得語言的研究更具科學性和解釋力。

參考文獻:

1.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65

2.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79

3.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3

篇4

1、插花的作用可以用于禮儀的表達和作為藝術的欣賞。 禮儀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禮儀,喜慶婚喪等場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傳達友情、親情、愛情,可以表達歡迎、敬重、致慶、慰問、哀悼等,形勢常常較為固定和簡單。

2、藝術插花是指不特別的要求具備社交禮儀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來供藝術欣賞和美化裝飾環(huán)境的一類插花。

3、插花是一門藝術。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于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插花藝術對中國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視為一個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為主要素材,在瓶、盤、碗、缸、筒、籃、盆等七大花器內(nèi)造化天地無窮奧妙的一種盆景類的花卉藝術,其表現(xiàn)方式頗為雅致,令人把玩,愛不釋手。 插花藝術,即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的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jīng)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xiàn)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一、繡球花在青花瓷中的題材特點

繡球花在青花瓷中的題材表現(xiàn),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其藝術表現(xiàn)手法既吸收了中國民族圖案的特點,又融進了中國陶瓷繪畫的技法。國畫藝術和陶瓷藝術是緊密結合,互為借鑒、相輔相成,特別是青花瓷裝飾藝術,體現(xiàn)了在國畫中有圖案的手法,在圖案中有國畫的筆意,形成獨特的裝飾風格,繡球花的演繹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何在青花瓷器上表現(xiàn)出繡球花這個題材,其實與國畫一樣,都是用毛筆作畫,所不同的是載體材料,顏料不一樣。青花瓷繡球花的繪畫吸收了國畫中的“暈染法”,創(chuàng)造出“分水法”和“踏染法”,青花瓷繡球花彩繪,是用特制的毛筆在生坯上勾線點畫,在生坯上踏水,料水一般分為五色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形成幾種不同深淺的色階,象墨分五色那樣。在構圖上,既突出畫面的裝飾美,又通過“踏染”的安排,使畫面疏密有致,虛實呼應,吸收國畫的“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特點。碩大的繡球花青花墨塊如平面般展開,繡球花花朵依次排開,層層疊起,筆墨清新,生動自然。

將中國畫的筆墨理念與現(xiàn)代裝飾趣味融合在一起,通過線條的粗細、疏密、剛柔、虛實、濃淡來表現(xiàn)各種藝術意境。把創(chuàng)作者對于繡球花的思想脈絡、情感起伏、個人氣質(zhì)、審美情趣都傾訴到了青花藝術創(chuàng)作中,既寫意,又裝飾,既古典,又現(xiàn)代,把傳統(tǒng)的筆墨精髓,現(xiàn)代裝飾元素融入青花瓷中,追求似與不似,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偶然有寫意的效果,但是還要一筆一筆的畫出來?!昂唵味粏我?,復雜而不雜亂,恰如其分”是繡球花在青花瓷中的極好演繹。青白之間所展現(xiàn)的無限生命力和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使它不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也包含著內(nèi)在的意蘊美?!爸资啬保策\用到了青花瓷裝飾藝術中去,是陶瓷裝飾的重要章法和布局。青花瓷繡球花既繼承了青花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具有新的時代氣息,適應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愛好,為陶瓷新產(chǎn)品的開發(fā)闖出了一條新路。比如說,在施于人、秦錫麟具有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的青花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下,寧勤征、呂金泉等景德鎮(zhèn)當代的一批青年藝術家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富有創(chuàng)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條新的具有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的藝術之路。同樣,以學院派的青年陶藝家也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感的陶瓷藝術之路,比如說黃煥義、張婧婧、詹偉、干道甫,白明等。青花瓷繡球花具有一種強烈的野性的擴張力,那種“似與不似之間”繡球花具有一種強烈的野性的擴張力的藝術形象就像中國畫所要求的筆墨當隨時代一樣,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

二、繡球花的現(xiàn)代青花陶瓷裝飾藝術

繡球花的現(xiàn)代青花陶瓷裝飾藝術運用了抽象裝飾藝術,是對事物內(nèi)部一般規(guī)律的闡釋和提煉,并非虛構,而是以生動鮮活的繡球花為藍本,進行合理化、藝術化的歸納和提純,是對于物象的更高層次的表現(xiàn)。繡球花的現(xiàn)代青花裝飾藝術是以具有獨立性質(zhì)與意義的結構線、形、色彩及筆觸等為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者真實的認識與表現(xiàn)。它是從具象的繡球花中抽離出來的精神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改變了現(xiàn)實客觀物象的直觀形象,按照人們能夠以正常視覺所能接受的物象形式,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主觀情思、文化情趣、精神理念,可以把這種青花瓷繡球花概括成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繡球花的現(xiàn)代青花陶瓷裝飾藝術體現(xiàn)了自然材質(zhì)的天然美,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美。

篇6

關鍵詞: 電影翻譯 文化意象 歸化 異化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融合多種藝術手段,能傳播信息,抒發(fā)感情,反映豐富多彩的生活,使觀眾得到藝術上的享受。電影的翻譯既是介紹異域文化的一種簡潔直觀的手段,又是傳播本國本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電影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yōu)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nèi),由于受到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鑒于此,本文擬從語言、文化的差異及觀眾效應,即觀眾的期待視野、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闡釋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歸化和異化問題。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和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物質(zhì)文化、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xiàn)實,創(chuàng)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葉塞尼亞》等優(yōu)秀譯制片中那玲瓏別致、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就會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

二、翻譯中文化意象的歸化與異化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是注定為讀者創(chuàng)作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電影是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所以電影應為觀眾而創(chuàng)作,并以觀眾的接納、欣賞和評判為生存的依據(jù)和標準。因此,電影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翻譯是目標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說,譯者在忠實表達原語言和文化信息時,更應考慮觀眾的期待視野、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依此,文化意象翻譯的標準應是信息相符、功能一致。然而,翻譯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語言、文化的差異,因此很難在語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時對等。翻譯中必然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和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又必然會引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源語(source language)文本中的特有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這時會出現(xiàn)兩種迥異的主張,即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歸化和異化,既包括語言層面,也包括文化層面。所謂歸化(adaptation),就是源語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處理以目的語(target language)為歸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最切近自然對等”概念進行翻譯,以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或功能對等。所謂異化(alienation),就是源語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處理以源語為歸宿,也就是盡量移用源語中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在譯文中突出源語的“異國情調(diào)”。具體到電影的翻譯,歸化式是指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和“傳統(tǒng)的情調(diào)”吸引譯語觀眾,其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現(xiàn)成的表達方式;而異化翻譯則不顧譯語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現(xiàn)成的表達方式,追求新穎的、具有陌生感的、乃至“反流暢的”(anti-fluent)的語言表達。觀眾的期待視野、審美取向和接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翻譯過程中的譯者所做出的各種選擇。為有效達到翻譯目的,譯者應根據(jù)電影語言不同的預期功能,抓住原片的創(chuàng)作意圖,再根據(jù)譯語觀眾的需要,決定信息的保留或根據(jù)影片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特別是對那些因文化差異而難以處理的意象,在充分把握譯語觀眾的期待視野、審美取向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慎重考慮異化和歸化策略。采用異化策略,就是讓觀眾直面異域文化的不同,從而擴展其經(jīng)驗視野;而采用歸化策略,就是要在原電影中的詞匯、語法、語義、修辭等不同層次上為顧及觀眾的認知而不拘泥于原形式,跳出“句本位”的圈子,同時把握原文文化意象與譯后的語言和文化差異,結合考慮社交語境,順從觀眾的文化習慣,選擇恰當?shù)男问綄⒂捌膭?chuàng)作意圖和主要內(nèi)容準確再現(xiàn)。

三、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歸化

在跨文化交際中,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注定了翻譯的偏差,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導致部分語義的改變和喪失。依照諾德的主張,翻譯工作者可以根據(jù)需要“依照譯語文化的準則來調(diào)整或者‘改寫’原文”。即便譯文和原文有一定的偏離,只要能夠在整體上忠實地傳達原作意圖和功能,讓觀眾理解文化意象的深層含義,就不失為成功的翻譯。比如電影“Waterloo Bridge”,這一片名原意是滑鐵盧橋。如果依據(jù)英文直譯為滑鐵盧橋,乍一看,觀眾肯定會認為這是部與拿破侖相關的戰(zhàn)爭題材片,或是介紹與該橋建筑有關的紀錄片,但實際上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一戰(zhàn)期間,瑪拉在滑鐵盧橋上遇見青年軍官羅伊,一見鐘情,結為戀人。而后,瑪拉獲悉羅伊戰(zhàn)死疆場,痛不欲生,為了生存淪為。當羅伊奇跡般出現(xiàn)時,她無法面對現(xiàn)實,再次來到與羅伊相識的地方,喪生在車輪滾滾的滑鐵盧大橋上。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有許多與之相仿的神話傳說,如鵲橋相會、藍橋相會等等,而藍橋相會的傳說與“Waterloo Bridge”故事情節(jié)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譯者將原名“滑鐵盧橋”譯為“魂斷藍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中國觀眾由于地域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藍橋”中隱含的中國文化意象使得觀眾一看到即刻領悟到這是部關于愛情的電影。美國影片“Forest Gump”是以人名為片名的。該片以一個智商不足70的“甘”的視野來看待美國20世紀50到90年代的社會變革,片中不乏幽默嘲諷之處。譯為“阿甘正傳”,既忠實傳達了影片的切入視角和真實意圖,又顧及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該片以甘為線索,講述美國三四十年的歷史變遷,中國文化習慣將之稱為“某某正傳”。漢語中“阿”字通常用在人名前,以表示親近稱呼?!鞍⒏省倍趾显谝黄?,一個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普通百姓形象一躍而映入腦海。四字聯(lián)在一起,令人想到魯迅的《阿Q正傳》。這個高度歸化的譯名,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中國觀眾一看就能猜到影片的大概。

有些意象在出發(fā)語與目標語文化中的意義相通,但因不同文化中人們的思維模式、審美情趣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為考慮譯語觀眾的語言習慣和對于文化意象的接受度,根據(jù)影片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而形成歸化翻譯。如英語電影片名多簡潔直白,而漢語電影片名多化實為虛,籠統(tǒng)概括。英漢對譯時,應根據(jù)不同文化需求進行調(diào)整。如美國影片“Face Off”就被譯為“奪面雙雄”,而中國影片“開國大典”則譯為“The Birth of New China”等。此外,翻譯應有效體現(xiàn)原文的語用功能,并能提前預測現(xiàn)實觀眾的期待視野,考慮現(xiàn)實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水平,使觀眾的期待視野與譯語達到融合。

四、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異化

由于中外觀眾知識面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電影翻譯工作者應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那些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地域文化、風俗習俗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語言現(xiàn)象。電影翻譯中如果能對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潤處理,就事論事直譯,會造成這一文化意象的缺損,文化涵義的支離破碎。為了充分體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此時翻譯中對文化因素處理宜采用異化方法。異化絕不是機械地死扣原文的字面,呆板地直譯,而是深入了解電影意象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譯者在進行語言操作的時候應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識。近年來不少影片在這一點上仍做得不盡人意。如奧斯卡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對于絕大多數(shù)沒有美國生活經(jīng)歷的中國觀眾來說,這是一部難懂的作品。其中文譯名“美國麗人”、“美國大美人”、“美麗有罪”,讓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匪夷所思。但實際上,這些譯名都沒有把電影本身更深刻的文化含義異化出來。“American Beauty”的本意是美國產(chǎn)的紅薔薇。在電影中好幾處都可以看到這種紅薔薇。比如男主人Lester的妻子Carolyn早晨在花園修剪紅薔薇,Lester在幻想的時候也有紅薔薇的出現(xiàn),甚至在影片的海報上,紅薔薇也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實際上,“American Beauty”是中產(chǎn)階級的一個物象標志,因為它既高雅又艷俗,既欣欣向榮又消極頹廢。而影片主題正在于批判沒落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描述了一群生活在薩特所描述的“地獄”中而又努力勸說自己一切都很好的人們。臺灣譯名“美國心玫瑰情”比前面三個譯名要進了一步,因為它多少觸及了影片所蘊含的文化含義。但筆者認為這個片名還是很難讓觀眾直接將“American Beauty”這個意象中所包含的文化含義與美國紅薔薇對等起來,這樣不利于這一文化含義的傳播。翻譯應盡量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的形象化語言”,盡量“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因此筆者認為,直接異化為“美國紅薔薇”較為妥當。該譯名讓觀眾浸潤在嶄新的源語文化中,讓觀眾建立源語文化的文化預設,讓觀眾了解到源語文化的本來面目,為文化交流奠定基礎,給異域文化的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異化處理體現(xiàn)了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指導思想?!癝even”是一部出色的驚險懸念影片。影片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fā)生于七天之內(nèi),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點,“Seven”無處不在,就連海報上的片名也是“Se7en”。該片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地講了一個連環(huán)謀殺故事。實際上,7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shù)字,這一點在舊約里有最充分的表現(xiàn)。上帝在第七天造亞當,取其第7根肋骨造夏娃等等。如果對圣經(jīng)不熟悉,很可能把片名直接譯為“七”。影片中的罪犯在現(xiàn)場分別留下的“貪婪,饕餮”等字樣,正是圣經(jīng)中所講的“七宗罪”。這七項原則一直貫穿了整部影片。鑒于上述有關文化,該片片名適宜于異化為“七宗罪”。事實證明,文化因素的異化處理能促進文化的交流。比如,漢語中的“龍”與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是兩個具有不同文化伴隨意義的詞?!癲ragon”在西方文化里是個貶義詞,預示著罪惡。而在中國,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是神異動物。華語片“臥虎藏龍”被譯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從促進文化交流角度看,這種異化處理有利于傳播中華“龍”文化。其實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龍的文化正逐漸被國際友人所熟悉、接受。早在影片“Dragon:the story of Bruce Lee”中就使用了這個詞。以西方人對中國功夫、對李小龍的崇拜之情來看,dragon都已成為了一個褒義詞。

五、結語

總之,電影文化意象的翻譯應該從發(fā)展的角度去考慮,結合觀眾的實際需要,把握好歸化和異化的度,既不能過于異化,讓譯語觀眾不知所云,又不能過于歸化,造成原名語言合文化特色的喪失。電影翻譯既受原名文本約束又富于創(chuàng)造性,翻譯時應充分認識語言文化差異,正確把握觀眾的接受能力,確定歸化和異化的策略。異化翻譯就是充分相信觀眾的審美、接受能力,讓觀眾直面異域文化;而歸化翻譯的要旨在于跳出語言層面的束縛,傳達出影片的內(nèi)容含義與文化精神。譯者應盡量地保持與原導演編劇同樣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并能夠結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對原片名的內(nèi)容含義與文化精神進行再創(chuàng)作,從而翻譯出既與原編劇達到心靈上的契合,又為譯語觀眾所接受的好譯文,生動再現(xiàn)豐富文化意象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Delabastita, Dirck. ‘Translation and the Mass Media’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 Edited, Pinter Publishers Limited,1990.

[2]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域 [J] 中國翻譯,2000,(1).

[3]謝天振.譯介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耿龍明.翻譯論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吳楚材等. 古文觀止[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6]韓子滿.文化的失衡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2000 ,(2).

[7]王東風. 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J].中國翻譯,2000,(4).

篇7

管寧善話的意義是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nèi)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漢管寧,字幼安。少好學,與華歆同席肄業(yè)。有乘軒過門者,歆廢書往觀,寧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弊荒鹃剑e五十五年,未嘗一箕踞,榻上當膝處皆穿,征命凡十至不起。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8

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受到文化的約束和影響。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文化詞匯在顏色、社交禮節(jié)、日常生活、稱呼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不同的文化對語言尤其是詞匯方面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深刻了解文化差異,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更有效地運用語言,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關鍵詞:

文化;語言;詞匯

社會的產(chǎn)物為語言,同時它也是承載文化的物質(zhì),是濃文化信息的濃縮,它反映著一個國家在文化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每個社會都在使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角度來進行自我觀察,這些方式必然是由語言來表達的,而詞語又是組成語句的基本單位,人們所表達的語言一般都是由不同的詞語來組成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的的表現(xiàn)形式,同樣能夠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效果,本文通過對比詞匯在中、英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顏色、社交禮節(jié)、日常生活、稱呼等方面的差異,來表現(xiàn)不同的文化對語言尤其是詞匯方面會產(chǎn)生哪些不同的影響。

1.顏色

英文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們在產(chǎn)生忌妒或羨慕等情緒時臉色真的會變成綠色嗎?又例如:英語中說paulwasinbluemood;paul(保爾)的情緒是什么?開心、興奮、憂傷、或是其他情緒?在上面兩句話中,green(綠)和blue(蘭)并不是代表顏色,而是具有其他的含義。在詞典中,green這個詞具有“(臉色)變綠”的意思,但greenwithenvy是個固定的詞組,所表示的含義為“十分妒忌”,代表妒忌的情緒達到一定程度。而blue這個詞與mood之類的詞進行搭配時用來形容某種情緒,例如“沮喪的”、“憂郁的”,第二句話的含義為保爾情緒憂郁。上述兩個例子就分別反應了詞語的字面含義及內(nèi)部含義,這也是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在西方國家中,紅色(red)主要是指鮮血(blood)的顏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人體內(nèi)奔騰的生命之液,它與生命具有極大的關聯(lián)性,一旦鮮血流盡,生命之花也就同時凋謝。因此在西方國家中,“red”很容易與“暴力”或“恐怖”等詞語聯(lián)系在一起。著名漢學家霍克斯在對"紅樓夢"這一名著進行翻譯時,提前就意識到使用red可能會使歐美閱讀者聯(lián)想到“恐怖”、“血腥”等畫面,因此還是采用原著書名《石頭記》來進行翻譯,譯為Thestoryofthestone。但是中國歷經(jīng)了數(shù)千年封建思想的洗禮及教育水平的落后,在中國文化中,每一種顏色都具有不同的神秘感,它的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2.社交禮節(jié)

中國人歷來認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基本原則。其中,“中”是儒家所向往的思想境界,我們在待人接物時必須注意言行舉止方面的溫、良、恭、儉、讓等細節(jié),對待任何事物都應表現(xiàn)出虛心與謙虛的態(tài)度。因此,中國文化的精髓之處在于不提倡個人價值超出集體價值。西方國家更傾向于個體文化,他們高度崇尚個人價值,并超出一切集體利益。對某些單詞所具備的褒義含義,中西文化就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例如ambitious一詞,本身就有褒義與貶義兩種含義。中國人取其貶義,用來表示“野心”,而歐美人則認為它是褒義詞,代表“雄心”;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常用來表示“挑釁”,而美國人則取其褒義用來形容“上進”。由此可見,文化不同會造成一詞多義,并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例如old一詞,由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倡導“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老”在中文里代表尊敬的意思,例如老專家、老前輩等?!袄蠌垺薄袄贤酢币泊碜鹁础V袊送J為越老越應被尊敬,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年齡越大就越容易得到對方的尊敬。但是在西方國家中,很少有人愿意將“old”一詞用在自己身上,在他們嚴重,“old”并不代表“資格老”,而是代表著“懦弱無能”的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

3.日常

生活中國人常常在用餐前后使用“吃了嗎”作為見面語,而美國人則習慣于使用“Hello”或“Hi”。若對此處的含義不理解,美國人會將“吃了嗎”理解為:“你如果還沒吃飯的話,就到我家去吃吧?!笨偠灾诿绹搜壑?,這種招呼語代表著邀請的含義。又如,中國人常說的“上哪去???到哪兒去???”這些中文若直接譯為英文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當美國人聽到這兩句招呼語時,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不愉悅的想法,他們的第一反應多數(shù)為:這并不管你的事。由此可見,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徑庭。

4.稱呼

英文中中“brother”這個詞匯所包含的意思十分廣泛,而對于中國人來說,“哥哥”與“弟弟”兩者之間存在根本的區(qū)別,而對于歐美國家的人來說,是否區(qū)分“哥哥”與“弟弟”并沒有實質(zhì)性意義。每個國家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的文化差異對其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有人英語學習只需要掌握聽、說、讀、寫技能及語法、詞匯的規(guī)則,便可以輕松使用英語進行日常交際,而實際上常常會出現(xiàn)由于對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產(chǎn)生的交際誤會。通過對文化差異進行比較,我們學習中真正領悟到詞的含義,并能夠正確使用英語詞匯開展日常交際,從而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關鍵詞: 歸化 異化 直譯 意譯

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積累的日益增加,翻譯已不再被看做是單純的語言轉換過程,而是更多地涉及包含在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在文化信息的傳遞手段方面,翻譯界引入了歸化和異化的概念。

1.歸化與異化的來源及其內(nèi)涵

因為翻譯涉及兩種不同語言中的兩種不同文化的轉換,就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的問題。在對待翻譯中怎樣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內(nèi)部產(chǎn)生了分歧。一般來說,可分成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所謂“異化”(alienation)與“歸化”(adaptation)。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后者則認為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

1.1異化的代表人物韋努蒂

Venuti可以說是異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種反對譯文通順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其目的不是在翻譯中消除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是在翻譯中表達這種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這也是解構主義翻譯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他認為文化是有差異的,交際因語言社團之間和語言社團之內(nèi)的文化差異而復雜化。異化就是承認并容忍差異,并且在目的語中表現(xiàn)該文化差異。

1.2歸化的代表人物奈達

Nida可以說是歸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重視讀者反應是為了讓譯語文本讀者大致和原語讀者一樣去理解和欣賞一個文本。奈達的這一功能對等理論的目的就是,譯文的表達方式應該是完全自然的,通過歸化的翻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最終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通順可以看做是歸化翻譯理想的策略。

1.3 Assimilation & Alienation和 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的關系

Assimilation & Alienation是較早提出的一組定義,assimilation的實質(zhì)是說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事物因相互接觸,相互影響,一方向另一方靠近以至逐步融合的過程。用在翻譯中,具體的指經(jīng)過翻譯,原文與譯文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原文的語言及文化特色相當一部分消失,而譯文跟目的語的語言與文化非常接近,甚至跟目的語作家的作品無法區(qū)別。而alienation則相反,在翻譯過程中,它力圖保持原文的特點,與譯入語及其文化保持距離,使譯入語讀者在閱讀時感到“陌生”,意識到在讀一部譯作。

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這對術語由美國著名翻譯家韋努蒂(L.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譯者的隱身)中提出,它們是用以表述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strategy)的。Foreignization的作用是在翻譯中保留原文語言和文化的特色,讓譯文語言的讀者感受到異域風情,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存在與獨特魅力。

Domestication的含義用到翻譯策略上,則是強勢文化為達到對弱勢文化殖民統(tǒng)治的目的與需要,重組原文的語言與文化特點,使之符合強勢語言與文化的規(guī)范,而這層意思assimilation沒有。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和Assimilation與Alienation相比較,這對術語不僅反映了語言與文化方面含義的不同,還由此看到了這種不同背景后的更深層次的含義——文化不平等關系。

2.從直譯與意譯的爭論到歸化與異化

直譯和意譯(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之爭在翻譯領域由來已久。從古到今,無論是東西方關于這兩個翻譯策略的爭執(zhí)都涌現(xiàn)了不少代表人物。在古代、現(xiàn)代和當代中國,歸化與異化作為翻譯的兩種策略,前后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論戰(zhàn)。

古代,歸化異化之爭的雛形是佛經(jīng)翻譯中的“文質(zhì)”之爭。梁啟超指出:“……直譯意譯兩派,自漢代已對峙焉可耳?!保惛?担?000:8)他所說的“直譯”和“意譯”就是佛經(jīng)翻譯中所謂的“質(zhì)”譯與“文”譯。

到了近現(xiàn)代,“質(zhì)”譯和“文”譯為“直譯”和“意譯”所取代,其第二次交鋒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魯迅為首的一批左翼學者主張直譯,而以梁實秋為首的一批右翼學者則主張意譯。

當代中國譯壇歸化異化之爭可視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場直譯意譯之爭的延伸。率先對在當代中國譯壇歸化翻譯主流提出挑戰(zhàn)的當數(shù)劉英凱的“歸化——翻譯的歧路”(1987)一文。十年之后,由許鈞在《文匯讀書報》上發(fā)起的對《紅與黑》譯本的讀者調(diào)查和討論直接引發(fā)了歸化派和異化派的交鋒,當代中國譯壇歸化與異化的對話從此進入階段。

在當代國際翻譯論壇,引起歸化和異化之爭的人應該是Nida,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描述這對翻譯策略的是以色列學者Even-Zohar,而將這一對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場的則是美籍意大利裔學者Venuti。

3.歸化與異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異化”與“歸化”這兩種究竟翻譯手究竟哪一種更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流,溝通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之間的相互理解呢?先看下面幾個文學翻譯的例子。

(1)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紅樓夢》,156)

“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Yang Xianyi:155)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231)

(2)至于才子佳人等書,……(《紅樓夢》:5)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Yang:4)

And the“boudoir romance”...(Hawkes:SO)

(3)更有一種風月筆墨,……(《紅樓夢》:5)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Yang:4)

Still worse is the“erotic novel"……(Hawkes:49)

楊用異化手段翻譯“才子佳人”(the beauty-and-talented)、“風月筆墨”(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這些在中國讀者看來心領神會的譯文,英美讀者未必就能輕易理解、接受。而霍克斯的boudoir romance,erotic novel之類地道的英語表達法,在外國讀者看來卻很可能是傳神之筆,妙不可言。楊憲益先生采用了“異化”的手段處理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留源語文化。而霍克斯則舍棄了源語諺語的形象,采用了意譯的方法,雖譯文更為自然,卻使譯語讀者失去了一個了解源語文化、欣賞其趣味的機會。

下面我們再看看在其他翻譯作品中“異化”與“歸化”的不同作用。

(4)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大路通羅馬。

(5)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6)Easy come.Easy go.

來得容易,去得快。

通過上面的幾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異化”與“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的應用??梢钥闯銮懊嫠慕M習語的翻譯都用了異化的手法,而后面的兩個句子則用了歸化的翻譯手法。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絕大多數(shù)譯者在將外語譯成本族語時,幾乎都會對譯文作歸一化處理,而將本族語譯成外語時,情況恰恰相反——異化的成分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4.結語

在文化交流中,翻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只遵循一種原則或采用一種方法。如果一味采用異化譯法,就會增強讀者對譯文的陌生感,增加讀者接受的難度,阻礙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滲透。如果過于強調(diào)歸化譯法,則是以犧牲了大量附載信息為代價的。異化與歸化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為補充的,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采用異化或歸化的原則,也可以兩者相結合應用,在不同情況下做具體靈活的處理。

參考文獻:

[1]白瑤.英漢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前沿,2002(12).

[2]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陳麗莉.翻譯的異化和歸化[J].中國科技翻譯,1999(2):43-45.

[4]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5]裘姬新.論習語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語言與翻譯,2002(2).

[6]秦洪武.翻譯中的句法異化與歸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

[7]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中國翻譯,2002(1).

篇10

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有收獲,但是,每一次收獲都必須努力,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不可逆轉的命題。

2、如果你只是等待,發(fā)生的事情只會是你變老了。

3、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而是即使不說一句話也不覺得尷尬。

4、最小的善行勝過最大的善念。

5、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6、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7、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8、愛情是燈,友情是影子,當燈滅了,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周圍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給你力量的人。

9、當你的鄰居在深夜兩點彈鋼琴是你別氣惱,你可以在四點鐘時叫醒他,并告訴他你很欣賞他的演奏。

10、運氣就是機會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11、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于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

12、愛情,要么讓人成熟,要么讓人墮落。

13、針無兩頭鋒利,人無兩副身心。

14、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jīng)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15、男人有錢就變壞。是的,很多男人是這樣,不過,有錢就變壞的男人就算沒錢,也好不到哪里去。

16、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17、時間是治療心靈創(chuàng)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18、所謂永恒的愛,就是從紅顏到白發(fā),從花開到花落。

19、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20、寧愿做過了后悔,也不要錯過了后悔。

21、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22、馬在松軟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中易摔跤。

23、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24、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