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范文

時間:2023-03-21 11:58: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詩歌鑒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代詩歌鑒賞

篇1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么是詩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構成。人物形象包括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詩人自己。有別于小說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詩,詩人往往通過寫景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借助客觀事物(山川草木等)來書寫自己的心跡、志向或節(jié)操,使客觀事物具有一定的含義,這就是“意象”。

其次,我們來看一看鑒賞詩歌形象的方法,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人物形象鑒賞的方法。1、明確詩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義是什么(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例如鑒賞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中的人物形象。我們就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來做,首先看詩中的形象是什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詩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最后看形象的意義是什么,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這樣的三個步驟就保證了人物形象鑒賞的全面性,確保在考試中拿高分。

二、寫景詩歌鑒賞的方法。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給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我們在回答這一類問題時,可以分為三個步驟:①描述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我們來看一看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我們就應該這樣回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描述畫面)。展現了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概括氛圍)。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分析情感)。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鑒賞的方法。我們先看一首詩清朝黎簡的《小園》(水影動深樹,山光窺短墻。秋村黃葉滿,一半入斜陽。幽竹如人靜,寒花為我芳。小園宜小立,新月似新霜。)這首詩的后兩句由物及人,請簡要分析詩中“人”的形象特點。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詩中有哪些物象,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是孤傲堅貞的象征,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潔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顯示出詩人的風骨和節(jié)操。從而我們可以這樣回答:詩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其高尚的節(jié)操澄明的心靈與周圍景物融為一體,一個孤傲高潔的形象躍然紙上。通過這個題目我們可以總結出做這類題目的方法:1、先找出詩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點。3、將物象的特點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篇2

關鍵詞:古詩;鑒賞;四關注

根據考綱要求,高考詩歌命題主要考查高中生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歌的能力。但是古代詩歌鑒賞歷來是考生感覺難度較大的題型,總體得分情況亦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對古代詩歌鑒賞不得法,不知從何下手去理解把握詩歌的主旨。讀懂古詩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要想古代詩歌鑒賞有所突破,考生在鑒賞時就要注意“四關注”。

一、關注詩題

題目,往往是詩歌的眼睛,概括整首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推敲詩歌的意旨。它富含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以及詩歌的類型等??忌阼b賞詩歌時應注意從題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幫助我們解讀詩詞,而且有不少詩歌與考題的設置和題目有關,研讀詩歌的題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詩歌鑒賞考查的是辛棄疾的《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從題目我們可知詩歌類型是送別詞,“廓之”顯示作者送別的人為廓之,“秋試”表明廓之要去參加秋試。結合詞中“桃花浪”“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青云”等高大美好的意象就可大致揣摩出詩人的情感,此詞雖是送別詞,但因為是送人參加科考,自然沒有一般送別詩那樣的離情別緒,而是側重于對應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愿。再如,2013年福建高考詩歌鑒賞的詩題是“送何遁山人歸蜀”,從題目可知這也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何遁山人,詩題直白些說就是“送別何遁山人回四川”,其中“山人”二字又有深意,即“隱居山中之人”,那么大致可推測詩歌主旨與悠閑自在、超脫世俗的情感多少有些聯系。

二、關注作者

鑒賞詩歌最好要“知人論詩”,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體驗,有不同的志趣與追求,而詩歌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詩人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表現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調,如果我們把握了詩人的風格,熟悉詩人的人生感悟,解讀他的詩歌就不是很難了。

如,2013年北京高考李白《古風》(其十)一詩的鑒賞,考生在解答第二小題“前人評此詩:‘此托魯連起興以自比?!Y合詩句,談談李白借魯仲連表達了自己怎樣的人生理想”時,如果注意聯想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很多詩中都表達了自己欲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功成身退的決心,在本詩中李白直接把魯仲連引為“同調”,自認為和魯仲連都是“澹蕩人”“倜儻生”,再根據“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這兩點李白所推崇的魯仲連的主要事跡,解答此題應該不難。再如,201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是王維的《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從王維所屬的“山水田園詩派”,到他安貧樂道、縱情山水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體會到他對隱居生活的自得。

三、關注注解

有些詩歌在詩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對詩中的有關意象作了解釋,或是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或是對詩中關鍵處的注釋,對此我們要緊扣有關信息去解讀,決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視無睹,特別是介紹背景的注解,我們一定要把詩歌放到相應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詩人在此背景下會是怎樣的情感,在詩中可能會流露出怎樣的思想。

如,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的《秦中吟?歌舞》后面的注解是:“閿鄉(xiāng):舊縣名。白居易有《奏閿鄉(xiāng)縣禁囚狀》,詳述了無辜婦孺被關進閿鄉(xiāng)獄并遭受迫害的慘狀?!标P注這一信息就能快速準確地把握詩歌通過朝廷貴官的糜爛生活與獄中的“凍死囚”的鮮明對比,無情鞭撻醉生夢死的統治階級,深切同情被迫淪為“囚犯”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內容。而2013年高考福建卷梅堯臣《送何遁山人歸蜀》詩后的注解是“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笨忌P注這一注釋,對理解把握作者對超脫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對考生來說最難的就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

四、關注考題

其實,在許多高考試題中,題干本身就為學生鑒賞詩歌提供了許多顯性或隱性的信息,對此考生應注意挖掘把握,從具體考題的題干中挖掘信息幫助解讀詩歌,讓它為我所用。

如,2013年課標全國卷II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第8題的題干是這樣設計的:“這首詠梅詩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鳖}干已經提到這是一首詠梅的詩,那么考生就要在詩歌中找出寫梅花的句子,但除了首句提到“幾樹梅”外,再沒有直接地寫到梅,從而可以看出是側面描寫。而2013年福建高考《送何遁山人歸蜀》詩后第二小題:“三、四兩聯是怎樣借助想象之景來抒感的?請簡要賞析?!鳖}目其實已經透入詩歌的內容思想,考生根據題干就可明確三、四兩聯是想象之景,再結合作者想象友人第三聯歸家時“逢社燕”“浣征衣”的細節(jié)和第四聯歸家后“自臨水”“已息機”的生活,應該能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即希望友人在歸家時能輕松愉悅,歸家后能過上悠閑自在的生活,同時也暗含了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篇3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能閱讀淺顯的古代詩文,其中要求考生能鑒賞評價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D級。這里就包括要求考生鑒賞詩歌的意象。所謂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就古代詩歌而言,作者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考生對詩歌進行鑒賞就是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詩歌鑒賞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種。

【原題回放】

(2011年高考語文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渡 江

[明]張弼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鄉(xiāng)國夢,敞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指出“吟對沙鷗一愴神”中“沙鷗”意象的作用。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分析意象的能力。沙鷗,是詩人們常常用來抒發(fā)內心因漂泊無依而傷感的意象。如杜甫的《旅夜書懷》,本詩也是如此。作者及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如沙鷗,轉徙于江湖。

參考答案:以到處飛翔的沙鷗襯托作者的孤單漂泊。

【解題技巧】

一、借助聯想和想象體味意象

鑒賞詩歌,考生要借助聯想和想象來豐富和再現詩歌形象,體驗作者的感受,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豐富、補充詩歌的內容,進入詩歌的藝術境界。如王維的《鹿柴》,詩中出現的景物只有空山、人語、返影、深林、青苔等,但運用聯想和想象,通觀全詩,我們會隨著作者創(chuàng)作的畫面進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區(qū)分詩中所寫的形象

1.如果是人物形象,要注意塑造人物形象時的描法(如語言、動作、肖像、神態(tài),特別要注意細節(jié)描寫和正側面描寫)對塑造人物的意義;對抒情主人公的分析要注意人物處境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如分析《登高》中杜甫的形象,考生如不知道當時發(fā)生的安史之亂,杜甫漂泊異鄉(xiāng)疾病纏身的處境,其好友李白、高適等人的相繼辭世,就很難理解他當時的愁緒及憂國傷時的思想感情。

2.如果是景物形象,要根據詩句或體現景物特點的詞語概括意象特點,進而分析其使用這一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如王安石的《梅花》既寫出了梅花的暗香遠飄,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3.如果是事物形象,作者往往借助這一形象曲折含蓄地表現某種品德情操或思想感情,常常使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如《離騷》中屈原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三、掌握常見意象

1.送別類常見意象。(1)楊柳。源于《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傲迸c“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2)長亭、短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伴L亭”“短亭”成為蘊涵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歌中經常出現。(3)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歌。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有“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4)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本圃谂沤獬罹w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如王維的《渭城曲》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親懷鄉(xiāng)類常見意象。(1)月亮。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保?)鴻雁。鴻雁是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有“雁字回時,月滿西樓”。(3)莼羹鱸膾。傳說晉朝的張翰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xiāng)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xiāng),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成語。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xiāng)之情。另外,鯉魚代指書信,搗衣表達對親人的牽掛,白云表達對友人的思念等。

3.詠物抒懷類常見意象。(1),氣質清高。如陶淵明以素雅、淡泊的形象喻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2)梅花。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如陸游的《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松柏。松柏耐寒,象征堅貞不屈的品格。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白居易《養(yǎng)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p>

另外,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冰雪常以其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草木常以其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荷花素以純潔清高見稱。

4.愁苦類常見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芭蕉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流水常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猿猴的啼聲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杜鵑是凄涼、哀傷的象征,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黃葉含有凋零或美人遲暮之意,落花使人想到人生無常、生命短暫,沙鷗多用以抒發(fā)漂泊無依的傷感等。

5.其他。愛情類常見意象有紅豆、蓮、比翼鳥等;戰(zhàn)爭類常見意象有投筆、樓蘭、柳營、請纓、羌笛等;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有五柳、東籬、三徑等。

篇4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歌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歌,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特點和情調的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務必具體化。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感傷”。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 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注]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闋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上闋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達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提問方式一: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考生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詩歌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常用來作答的詞語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潔洗練、明快淺顯、詞藻華麗、沉郁頓挫等。

答題步驟 ①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例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 此詩的語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示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問方式二:這首詩歌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品味這些久經錘煉的字的妙處??忌痤}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應該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例3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同意?!翱础?,在詩中指回望。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頭,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回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表達技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和表現手法。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以樂寫哀、烘托渲染、欲揚先抑、巧用典故、對比襯托等。

答題步驟 ①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運用這種手法。③說明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4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

參考答案 頷聯用典,使用了反襯手法?!暗阎新務哿保牭接腥舜灯鹫蹢盍那?,自然引人想起家鄉(xiāng)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仍然積極參戰(zhàn),英勇殺敵。頸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zhàn)士的忠勇品質,起到有力的襯托作用。

古代詩歌或描寫自然風光,表達恬淡安閑的心境,或歌頌壯麗河山,表現對祖國的摯愛,或描繪花鳥魚蟲,表達生活的高雅情趣,或敘寫親情友情,抒發(fā)人類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賢,抒發(fā)建功立業(yè)之志,或描寫民間疾苦,客觀上為民請命,或抒發(f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表達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題時常用的術語有:憂國傷時、懷古傷今、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思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等。

答題步驟 ①了解作者及有關背景資料。②認真揣摩詩歌的意象和語言風格。③結合以上信息準確分析出整首詩歌的情感。

例5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參考答案 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人世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另外,在古代詩歌鑒賞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命題形式——比較閱讀。這種題型所選詩歌的內容和手法大同小異,命題意圖主要是綜合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把握詩歌的能力,考查的范圍涉及思想內容、藝術手法等各個方面。考生只要熟練運用上述幾種解題方法,就可以準確解答試題。

篇5

高考語文《高考大綱》對本考點的考查要求是: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不同題材的詩歌所寫的內容、所用的意象和表現手法不甚相同,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答題。從宏觀層面來說,要求考生掌握詩歌的主旨、意象、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等。

【原題回放】

(2011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

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M紆:旋繞曲折。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思想感情。這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懷古詩,或借古諷今,或吊古傷今,表達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釋可知,作者周樸身處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遙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國之強盛,不禁悲從中來,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之情。

參考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題技巧】

一、送別詩

內容:送別詩一般通過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或直接抒寫離情別緒,或借以一吐胸中積憤、表明心志,或重在寫離愁別恨,或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或以上幾個方面兼而有之。送別詩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見的意象:長亭、短亭、勞勞亭、謝亭、灞陵、南浦、楊柳、夕陽、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現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聯想,或通過場景、景物、神態(tài)、動作等的描寫來傳達離情別意,具體的如襯托、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雙關、用典等。

鑒賞方法:抓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語言特色。

二、山水田園詩

內容:1.表達對寧靜、平和、歸隱生活的向往,抒發(fā)閑適自得的心情。2.描寫農村勤勞、淳樸、安樂的生活情景,表現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3.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4.反映農村凋零殘破的情景及人民貧困的生活。5.表現自己遺世獨立、甘于淡泊、守拙歸真、遠離塵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的高尚情懷,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見意象:山水、草木、花鳥、蟲魚、林木、莊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現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擬人、夸張、白描、渲染、烘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結合、視聽結合等。

鑒賞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繪圖畫,品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領會景物傳達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詩歌語言表現技巧。

三、邊塞詩

內容:1.描摹邊塞奇麗壯闊的風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2.抒發(fā)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3.贊頌邊疆戰(zhàn)士不畏艱苦、保衛(wèi)邊疆的戰(zhàn)斗奉獻精神。4.描寫將士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5.控訴戰(zhàn)爭的殘酷,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常見意象:烽火、狼煙、鼓角、征馬、孤城、羌笛、雁、鷹、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正側描寫、虛實描寫、動靜結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興、對比襯托、樂景哀情等。

鑒賞方法:1.知人論世,把握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2.分析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豪放曠達、雄壯悲慨、委婉清麗,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邊塞詩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羈旅詩

內容:這類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達思親懷鄉(xiāng)之情或抒發(fā)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或表現人生感嘆、漂泊愁苦。簡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傷,思念親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愛友誼。

常見意象:月亮、孤雁、寒蟬、猿猴、落花、沙鷗、黃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擬鋪墊、虛實相生、對比抑揚等。

鑒賞方法:1.鑒賞時要明確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發(fā)怎樣的“心中情”?2.鑒賞時要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展開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勾勒詩歌意境。3.掌握詩歌使用的表現手法。

五、詠史懷古詩

內容:此類詩作者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常見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名城、歷史遺跡等。

常用表現手法:運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對比、借古諷今、用典、襯托(正襯、反襯)、寓情于景、欲揚先抑等。

鑒賞方法:1.弄清觸感的媒體,包括古跡、典故、歷史人物等。2.弄清史實,對作品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體會寫作意圖,所寫古跡或人物的遭遇與作者的經歷有哪些相似或相關之處。4.體會感情,作者想借助這些史實或人物表達怎樣的感情。

六、詠物詩

內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萬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筆下,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草一木皆關情。

常見意象及表現的情感:月,思鄉(xiāng);蓮,高潔;柳,送別;松,堅忍;梅,孤高;菊,堅強、清高;梧桐,凄涼悲傷;芳草,離恨;杜鵑,哀怨、思歸等。

篇6

不注意審題

有些考生不管題目問的是什么問題。都把詩歌內容翻譯一遍,然后把自己理解的詩歌手法全寫上去。寫了很多,卻不是出題人所要的答案,當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數。犯這種錯誤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審題,不去揣摩出題人的意圖。

例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題江湖偉觀

劉黻

柳殘荷老客凄涼,獨對西風立上方。

萬井人煙環(huán)魏闕,千年王氣到錢塘。

湖澄古塔明寒嶼,江遠歸舟動夕陽。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鬢毛霜!

[注]劉黻,南宋愛國詩人,屢遭貶斥。國都陷落,他毅然奔赴國難,為國獻身。

第二聯和第三聯是怎樣表現“偉觀”的?任選一聯簡要分析。

很多考生一看這兩聯詩。認為是寫景的。想當然地就寫上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類的話語。這兩句是寫景。但題目問的是“怎樣表現‘偉觀”’。即這兩聯是怎樣寫出景物“宏偉壯美”這一特點的,其實考的是寫景的手法。

參考答案第二聯:上句抓住“萬井人煙”,從空間上實寫都城繁華熱鬧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氣”,從時間上虛寫歷史的深遠。時空交錯,虛實結合。

第三聯:上句選取西湖、古塔、寒嶼等意象,描繪了一派靜謐的闊大之景;下句借遠江、歸舟、夕陽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歸舟過處江水蕩漾的動態(tài)秋江圖。動靜結合,畫面開闊遼遠。

是個情感把握不準確

中國古代詩人往往以詩寄情。因此,中國古代詩歌絕大多數以抒情為目的。這樣,把握古代詩歌的情感就成了鑒賞古代詩歌的第一步。古代詩歌鑒賞題的第一題也往往圍繞這一點來出。

但是,很多考生在鑒賞古代詩歌時。往往不是立足文本。根據試題所給信息進行具體分析。而是主觀臆斷:看見詩歌色調明麗。就認為表達的情感是寧靜閑適:看見描寫白發(fā),就認為表達的情感是抑郁不得志。看見作者是杜甫,就認為表達的情感是愁苦;看見作者是辛棄疾。就認為表達的情感是愛國……其實。詩歌色調明麗也可能是以樂景寫哀情。杜甫、辛棄疾也可以寫充滿閑適生活情調的詩歌。

情感可以說是古代詩歌的靈魂??忌绻麑糯姼璧那楦邪盐斟e誤。就有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例2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颮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颼颮:形容風聲。

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請結合“動”“開”二字分析這首詩的頸聯,說說詩人在詩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

很多考生從“秋風”這個意象。以及“五夜颼颼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想當然地認為此詩抒發(fā)的是年華已逝、壯志難酬之情。其實,詩人想要抒發(fā)的情感并不是這樣。

參考答案

頸聯描寫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云。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一展驥足、奔馳疆場和鷙雕展翅藍天、搏擊長空的形象,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從側面顯示出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生氣。抒發(fā)了詩人不服老,還想為國立功的昂揚斗志和積極進取的豪情。

答題不規(guī)范

很多考生沒有掌握好古代詩歌鑒賞題的答題模式,以致雖然理解了內容,掌握了表達技巧,但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數。

例3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注]此詩當作于詩人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期。

試賞析尾聯中“又”字的妙處。

這是一道煉字題。一些考生沒有掌握煉字題的答題模式。只答出“又”字傳達了作者無奈悲傷的感情。其實,煉字題的答題模式應該是這樣的: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又”為副詞,表示重復或繼續(xù);用在這里加重了語氣,表達的是詩人年年歲歲不變的際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透露出人生遲暮、前景渺茫的無奈悲涼心境。

現將古代詩歌鑒賞常見試題的答題模式分類歸納如下。

分析意境型: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忌鷳プ≡娭械闹饕拔?,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能蜃既返靨逑志拔鍰氐愫頹櫚韉牧礁鏊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而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篇7

三、描法

描法主要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兩大類。

正面描寫

1.空間視角。同一景物,由于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呈現出來的視覺形象就會不同。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全方位的感受。答題時常用到的術語有“由遠及近”“由高到低”“俯仰結合”等等。

2.動靜關系。詩歌常常通過意象的動靜結合,采用相互映襯的手法來開拓詩境,傳達情感。它包括“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和“以靜襯動”。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

3.多種感覺相結合。人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高明的詩人不僅善于觀察,而且還善于調動多種感覺器官來表達對外界的感受。

4.渲染。即對環(huán)境、景物或人的作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修飾,以突出形象、表現中心。很多時候渲染和烘托結合作答,但渲染屬于正面描寫,而烘托屬于側面描寫,一般表述為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5.聯想想象。聯想、想象是兩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藝術手法。聯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屬于“記憶”的范疇。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形象。

6.虛實結合。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詩歌中的虛寫包括以下四類:(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遙想公瑾當年”“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3)設想的未來之境。所寫之境是還沒有發(fā)生的,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例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里設想別后的場景。(4)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7.白描。即用最樸素、最簡練的筆墨,不事雕飾,不加烘托,如實地勾勒人物、事件與景物的情態(tài)畫面??捎糜趯懢?,如《天凈沙秋思》;用于寫入,如《賣炭翁》;用于敘事,如《尋隱者不遇》。

8.細節(jié)描寫。是指對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的描寫。如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還有生活環(huán)境等。如張籍《秋思》中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側面描寫

1.對比、襯托。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對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形成強烈反差,從而突出主題或思想的一種表達技巧。襯托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種或另一些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來陪襯的一種表達技巧。襯托分正襯和反襯?!耙r托”和“對比”的區(qū)別還在于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而對比雙方不分主次。

2.烘托。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達技巧。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奇妙動人。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耙r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3.對面落筆。是指思鄉(xiāng)、懷人、送別等類型詩歌中,作者往往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著力描繪對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種手法。這樣,更顯示出親友之間思念之情的濃烈,更能給讀者強烈的感染力。典型的如杜甫的《月夜》、高適的《除夕夜》。

對面落筆是一種間接描寫.也是一種藝術構思技巧,同時也夾雜著聯想想象,屬于虛寫。具體答題時,只要答出一點即可。

四、結構技巧

詩歌創(chuàng)作中行文結構的技巧,主要包括先景后情、以景結情、卒章顯志.開門見山、重章疊句、伏筆照應、過渡、鋪墊等。

1.以景結情。詩歌中的景情順序,可以分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結情。其中以景結情是考查的重點。以景結情即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結束全詩,引起讀者聯想,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結尾一句,便是典型的以景結情。

2.卒章顯志。詩言志,卒章顯志作為一種言志的結構方式,是指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恰當運用這種結構方式可以增加詩歌的深刻性、感染力,體現詩歌的結構美,收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抒情角度看它是直接抒情,從結構方式上看,它是卒章顯志。

3.重章疊句。是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結構方式。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p>

詩歌的結構技巧還有很多,如開門見山、伏筆照應、鋪墊、過渡等,但大多與現代文手法有共通之處,詩歌鑒賞考查也鮮有涉及,在此不一一贅述。

解答表達技巧題時,一定要注意審題,具體包括:(1)審題型??词敲骺夹?,還是暗考型;是從大角度籠統地考表達技巧,還是詳細地考“修辭手法~抒情手法”等。尤其要識別出“如何寫”“怎樣寫”“如何表現”“賞析”等,都是在暗考表達技巧。(2)審考查區(qū)間。弄清是考某句、某聯的局部型還是考全詩型。(3)審數量。即要分清楚題干中“哪種”“哪些”“主要”。這樣才能確保答案更規(guī)范準確。(4)審分值。分值少時,答案字數可少些,抓住要點即可;反之要進行詳細闡述。準確判斷表達技巧時,要注意先整體后局部:涉及的表達技巧較多時,應優(yōu)先考慮最主要和特征最明顯的技巧。

【同步突擊】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聽蜀僧F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全詩在描寫音樂時運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一首元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試分析上面這首詩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按要求回答問題。

蝶戀花 別范南伯

楊炎正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劃地①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注]①劃(chǎn)地:依舊,還是。②南徐:今江蘇鎮(zhèn)江

(1)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簡要分析詞的上片是如何抒寫離別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句寫友人“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請結合本句的表現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

一、總評類

總評類題目是指要求考生全面評價一首詩一類的題目。

答題要領:1.這首詩采用了某種技巧(語言表達、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2.寫出了某個意象(某種意境)的某種特點;3.表現出了某種思想、情感。

例如: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問題:請你評析這首詩。

“答案要領”引領下得答案:這首詩采用通俗的語言,塑造了一個丈夫在外打仗,自己在家獨守空房的封建女子形象,刻畫了她迫切去遼西探望丈夫的心情,從而揭示出了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給家庭和婦女帶來的痛苦。

二、形象類

形象類題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詩(詞)中形象的一類題目。

答案要領:1.總括這一形象(語言范式: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外在特點)的形象);2.分析這一形象的特點(內在性格);3.分析這一形象的意義。

例如: 一 鷺 圖

劉 羽

芳草垂柳蔭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嘆白頭。

“答案要領”引領下的答案: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夕陽下獨立于水中小洲上的白鷺形象,它獨立、清高、孤傲、自賞,作者借它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老之將至、壯志難酬的感嘆。

三、揭旨類

揭旨類題目是要求考生揭示詩(詞)中表現出的某種思想或抒發(fā)出的某種情感一類的題目。

答案要領:1.運用了什么手法;2.使用了什么材料(詩的主要內容);3.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或表現出了什么思想。

例如: 畫 眉 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問題:從詩中能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領”引領下的答案:這首詩通過借物詠懷的手法,描寫了畫眉鳥在山林間和金籠中不同的生活情形,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贊美及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行為的否定。

四、析巧類

析巧題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詩中某種表達技巧一類的題目。

答案要領:1.直陳詩(詞)中所使用的表達技巧;2.舉例這種技巧在詩中的具體表現。3.這種手法的效果。

例如: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問題: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評析這首詞。

“答案要領”引領下的答案:這首詞使用了反襯的藝術手法,作者要重點要突出的是“多少恨”(即夢醒時的凄涼和孤傷),但詞中所寫則是對往昔繁華生活的回憶,用往昔之繁華襯托夢醒之悲涼,悲涼愈顯悲涼。

五、關系類

關系類題目是指要求考生闡述詩(詞)中“情景”“動靜”“虛實”“抑揚”等兩者之間關系的一類題目。

答案要領:1.指出其中的一種在詩中的具體表現(如寫了什么景);2.再指出另一種在詩中的具體表現(如寫了什么情);3.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等)及其作用。

例如: 雨 后 池 上

劉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問題:試從“動”與“靜”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案要領”引領下的答案:作者用“水面平”“明鏡”等意象描寫了靜景,又用“垂柳舞”“萬點聲”等意象描寫了動景,在這里作者使用了動景結合(以動襯靜)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雨后池塘一片寧靜的景象。

六、對比類

對比類題目是指要求考生進行對比分析一類的題目。

答題要領:1.指出對比的對象(誰和誰相比);2.兩相比較,比出了什么。

例如: 昭君怨·梅花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梅,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問題:詞的下片運用了對比,請賞析。

“答題要領”引領下的答案:該詞的下片把野外之梅與玉堂之梅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比較出了野外之梅的獨立、純潔、傲岸的品質。

七、賞句類

賞句類題目是指要求考生對詩(詞)中的某一句進行賞析一類的題目。

“答案要領”:1.概括出這首詩的大意;2.翻譯該句;指出該句在全詩中的作用;4.具體分析該句的含義及其作用。

例如: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問題: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要領”引領下的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喪而產生的憂愁和苦痛?!白羁酂o山遮望眼”的意思是讓作者感到最苦痛的莫過于沒有高山遮住遠望的視線。它集中表現了作者憂愁痛苦的心情,作者不愿看到淪喪的國土,但“無山遮望”,又不得不看,用這種矛盾揭示出的苦痛讓人感到更加的苦痛。

八、煉字(詞)類

煉字(詞)類題目是指要求考生對詩(詞)中的某個字(詞)進行賞析一類的題目。

答題要領:1.解釋字(詞)的意思;2.指出它的作用(結構、情感、抒發(fā)等);3.具體解析這種作用。

例如: 訴衷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問題:詞中“塵暗舊貂裘”中的“暗”有何表達效果?

篇9

從肖像切入

對于人物肖像描寫方面突出的詩歌,考生可由肖像描寫切入解題。解題時,考生應該結合人物狀貌、神情態(tài)度,并聯系人物的身份、遭遇、動作等,分析其個性特征、心理特點。

例1 (2013年高考重慶卷第12題第一問)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酬孝峙① [清]錢繼章

發(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②。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詞字字冰。

[作者簡介]錢繼章,字爾斐,號菊農,浙江嘉善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農詞》。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學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③熏風:東南風。

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么手法?

答題步驟 第一問,側重于概括人物的形象特點。第一步,找到原詩中肖像描寫句“發(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從而概括詩人的個性。“發(fā)短髯長”,這在清廷倡留辮子的背景下,就顯得“容貌怪異”,也正是這個“怪異”表現了詩人面對滿清統治的凜然正氣。第二步,找到原詩中的描寫句“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詩人把自己比喻為“藤”,嚴霜侵襲、暴雨打擊都能等閑視之,可見其堅韌不拔之志。第二問,側重于寫人手法的概括??忌梢猿浞掷玫谝粏柕乃伎汲晒?,扣住肖像描寫、比喻修辭兩個方面作答。

參考答案 容貌病態(tài)怪異,性格堅韌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從環(huán)境切入

人物居所周圍的環(huán)境描寫或人物眼中的景物描寫等,對人物性格、心態(tài)有一定的象征或暗示作用??忌梢詮姆治霏h(huán)境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例2 (2013年高考遼寧卷第9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竹軒詩興 張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注]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篆:盤香。因盤香曲繞如篆文,故稱。

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

答題步驟 第一步,找到詩人描寫環(huán)境的關鍵詞“竹軒”“柴門”“狹徑”,從中體味環(huán)境“幽雅”的特點及其表現的人物閑適的情懷。第二步,找到詩人描寫的“倦臥”“吟雪”兩個生活細節(jié),從中可以體味到詩人自然、灑脫的情趣美。第三步,從“竹”“雪”“梅”這些傳統意象的情、韻、意來看,它們共同映襯出詩人的高雅之趣。

參考答案 塑造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倦臥”“閑吟”等反映詩人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現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從細節(jié)切入

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情感往往隱含在細節(jié)描寫之中??忌痤}要根據細節(jié)描寫的具體內容,分析概括形象的個性特點。

例3 (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4題第一問)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鄒明府游靈武[注] 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答題步驟 第一步,概括。這首詩對人物活動及相關細節(jié)的描寫比較突出,考生可以據此進行分析。比如,“馬不肥”“官滿載書歸”“風透臥衣”等,一個縣令貧寒到這等地步,不難讓人想見其為官的清正廉潔。第二步,分析。考生可以將這些細節(jié),放在鄒明府任官期滿這個特定的時間――風雪嚴寒的天氣里,對其“清廉”的品行進行“印證”。

參考答案 詩中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游朔方,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風?正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展現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從心理切入

考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切入,分析人物形象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心境、情感,進而把握人物個性。

例4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8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二絕句》中的一首。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

答題步驟 第一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詩歌心理描寫突出,直接描寫心理的如因“逐勝”而“忘寒”,突出詩人因欣賞美景而不顧天氣寒冷,表現出對自然景觀的熱愛,特別是“最愛”直接抒寫喜愛的心情?!败浖t光里涌銀山”的美麗景象,則讓人體味到詩人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心態(tài)。第二步,在分析的基礎上概括,充分利用分析的成果,如“熱愛自然”“陶醉美景”“悠閑自得”等。

篇10

竟有無宗教?在今天,這類疑問多已經不成為問題,應當弄清的只是

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下面就根據現有資料和研究,對明清時期的行會稍加介紹。

大體上說,會館乃是建立在異地的同鄉(xiāng)組織,其主要功能是聯絡鄉(xiāng)情,兼營善舉。會館亦稱公所,皆有自己的館所以為居住、集會和日常各種活動之用。會館的類型依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同鄉(xiāng)士紳官宦提供往來便利的行館、試館,系由公眾籌捐,各省公立;另一種則是商人或商幫組織的會館,即所謂貨行會館,系由私人合資。不過,這類會館不單是同鄉(xiāng)商人間的組織,也有些是同業(yè)組織,或者二者兼有。行館、試館類型的會館明代即已出現,至清代數量大增,多集中于京師,亦分布于省城。貨行會館則遍布全國大小商埠,其數量更遠過于前者。[21] 二者之中,行館、試館功能比較單一,盡管如此,它們都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財產,有管理甚至經營的需要,有為滿足這些需要和維持其團體而制訂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以及對犯規(guī)者的處罰辦法。至于貨行會館,它們更主要的功能是管理和調節(jié)行內生產或經營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生產組織的形式和規(guī)模、原料的獲得和分配、產品的數量和品質、業(yè)務的承接、銷售的范圍、度量衡的標準、貨物的價格、結帳的日期,以及同行之人的行為、福利和相互關系,等等。由于工商活動中關系的復雜性和利益的多樣性,也由于相近行業(yè)之間的競爭,各工商行會的行規(guī)自然也都細致、具體和相對完備,其對違反行規(guī)者的處罰,從罰錢、罰戲、罰酒席,直到逐出本行。[22] 需要說明的是,也像宗族法一樣,行會法同樣是一種習慣法,只考察行規(guī)并不能使人們了解行會法的全部,因此,廣泛利用其他文獻資料和碑銘器物等也是必要的。[23]

上面講明清會館組織時提到商幫,實際上,“幫”也是行會上通用的一種名稱,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幫”被用來指無須某種專門訓練,單純從事體力勞動的職業(yè)組織,如挑夫、河工、碼頭工中的組織。換言之,“幫”往往與社會下層組織有關,也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幫”轉義而指以社會下層人士為主要分子的秘密組織,因有“幫會”一詞。最典型的例子是

和組織,小如各種詩文社、怡老會、學會、書院,大到團練、義社、善會、鄉(xiāng)約,都是民間社會秩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會社,雖然其名稱、性質、功能、規(guī)模等各不相同,但通常都有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名之為會約、約法、盟詞、課程、規(guī)條、章程、科條、條例等,以規(guī)范其組織,約束其成員,明確其界線。對違反社規(guī)會約者的處罰通常包括規(guī)勸、訓誡、記過、罰酒、罰錢,而止于開除。[31] 這里可以順便指出,表面上看,許多會社組織尤其是文人會社的內部規(guī)范遠不如家族或者幫會的規(guī)約來得嚴厲和細密,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缺乏足夠的凝聚力。由于我們所討論的這類組織的自愿性質,也由于這些組織置身其中的社會的性質,它們那些看似溫和的規(guī)約所具有的約束力量當遠超出現代人慣常想象的范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