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8 03:2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

篇1

關鍵詞:中考;復習策略;地理學科

中考既是學業(yè)畢業(yè)考試,也與高考一樣是選拔性考試。從某種意義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為重要的考試。作為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說地理無時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資做生意等更是離不開地理。為了保證地理、生物等學科教學質量,本縣把地理、生物課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計入學生中考總分。由于課程設置原因,這兩門課程在八年級就已結業(yè),到九年級學校還須安排一定課時進行復習,大大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和學校教學任務,還影響到九年級其它學科的教學質量。因此,本縣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級結業(yè)時進行,一方面可保證這兩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減輕學生在九年級的學習負擔和學校教學壓力。這種變化需要廣大地理、生物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及時調整復習策略,面對內容多、課時緊、任務重,如何利用有限課堂教學有效進行復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復習時間

中考復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周密計劃,合理安排。為在有限時間里,把握考試要點,做到科學合理、優(yōu)質高效復習,教師應提前考慮各種因素,把時間和內容的安排精確到天,精確到每一節(jié)課。復習一般而言包括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夯實基礎

這一階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豐都縣地理學業(yè)水平標準與考試說明》以下簡稱《考試說明》。從近年學業(yè)水平考試試卷看,命題覆蓋面廣,考試范圍以湖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2012)上下冊、八年級(2013)上下冊內容為準。

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節(jié)天氣和氣候,第二節(jié)氣溫和降水,第四節(jié)世界氣候的主要類型。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亞洲及歐洲;第二章了解地區(qū);第三章第三節(jié)俄羅斯,第六節(jié)巴西,第七節(jié)澳大利亞。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四章中國的主要產業(yè)。

八年級下冊:第五章中國的區(qū)域差異;第七章聯(lián)系與差異;第八章第一節(jié)北京市的城市特征與建設成就。

試題凸現(xiàn)靈活性,與社會和時政及生活相結合。但無論試題如何靈活,呈現(xiàn)方式如何新穎,試題始終不能脫離地理課程標準要求,也不會脫離課本基本知識點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稱為我國的“動植物王國”,其原因是:

A.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B.云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C.云南省位于熱帶 D.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多

這一題涉及多個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橫斷山區(qū),各種不同氣候類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區(qū),所以該地區(qū)氣候紛繁復雜――突顯中國氣候復雜這一顯著特點,抓住這個特點,任何變化都不離主題。這一階段復習主要嚴格緊扣考試標準規(guī)定范圍,以《考試說明》中概括的知識體系為線索,記憶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階段:強化專題

這一階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識體系,講練結合。打破4冊課本之間、章與章之間、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界限,以地圖為中心,整合相關地理知識,構建知識網(wǎng)絡體系,以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提高地理思維能力。

重點落實以下專題進行復習:地球;天氣和氣候;大洲;世界地區(qū)差異;中國的疆域和人口;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主要產業(yè);中國的區(qū)域差異。

主要分各種題型的講練(讀圖、填圖、繪圖訓練,材料分析題、開放性題目訓練) 。地理學科訓練尤其強調地理圖形讀、填、繪、記,要學會把地理科學的基本現(xiàn)象、規(guī)律、原理落實到圖形上,通過經(jīng)常的圖形復習,達到地理知識的鞏固積累,完成知識的“積少成多,厚積薄發(fā)”。做練習時切忌僅滿足于知識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匯貫通。學生在頭腦中積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對問題分析深入,下筆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訴諸筆端”。通過講練結合,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地理規(guī)律性知識,教給學生解題思路及方法。

3.第三階段:精準訓練

這一階段于6月上旬至考試之前,重點從基礎考點――需要學生背誦內容、地圖專項能力、答題技巧三方面入手進行強化訓練。

教授可自己命幾套地理中考復習模擬試題進行基礎知識點實戰(zhàn)強化訓練,試題做到限時、限量、優(yōu)質,注意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指導??蓭ьI學生做讀圖專題訓練。因為近年地理考試別注重考查學生讀圖能力,重點突出世界海陸分布圖、世界氣候圖、中國山脈圖、中國地形圖、行政區(qū)劃圖、河流圖、鐵路交通圖等方面的練習??删C合練習,演練完整的中考模擬題,從學生答題技巧、心里應對入手,重點培養(yǎng)學生應試能力。

二、關注重點內容落實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識,知識容量偏大,每周2節(jié)課,時間緊,任務重,教師必須高效利用有限課堂進行復習,讓每一節(jié)地理復習課學生都學有所獲。復習過程中應對癥下藥,狠抓“講”、“練”、“評”。

1.講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變過程的本質屬性,是對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地理基礎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地理考試中,許多學生極易將相近或相鄰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與山區(qū):山地是眾多山體的統(tǒng)稱,由山嶺和山谷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qū));還有部分學生對一些概念僅僅進行想當然的直觀理解,沒有掌握概念的實質;有些學生隨意縮小概念的內涵,擴大其外延,或者反之,這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采用對比教學法,將相鄰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進行對比講解。而這些知識是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地位極其重要,須有針對性地補充這些概念,否則將會形成一系列的難點。

2.講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學生分散接受這些原理,學習效果可能較差。為此,教師有必要將這些原理整合歸納,向學生進行講解,講解過程中應想方設法加強學生“練”,并引導學生進行應用,才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地理學的一個根本性的論題是:何事發(fā)生在何地,以及為什么?即地理學的3個“W”(what,where,why)。地理學家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現(xiàn)象?!叭藗兠媾R區(qū)位選擇”是對地理學3個“W”中關于人的活動進行分析的起點。因為對某一區(qū)位的選定是以放棄在其它區(qū)位利益為代價的,所以,地理學家在對這些問題分析時,必須設置分析的背景,即人們面臨在哪些區(qū)位之間進行選擇。

設想要建設一座水庫,如果壩址已定,如三峽大壩,接下來還有很多問題:壩高是多少,不同壩高的淹沒范圍,淹沒地區(qū)的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人文地理狀況,移民數(shù)量和職業(yè)結構等;不同壩高的社會利益,包括發(fā)電、防洪和航運。這些都是水庫建設選擇的背景。以地理學家為代表的“新經(jīng)濟地理學”學派強調經(jīng)濟體是在有差異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文化空間中進行選擇,即強調經(jīng)濟體在社會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區(qū)位選擇的背景或區(qū)位選擇的情景設計,或者思考人們面臨什么情景的區(qū)位選擇,均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原理。

3.講明讀圖要領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讀圖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學科必考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專題圖形式進行學法指導。首先,仔細審題。要從試卷中呈現(xiàn)的地圖加以定位。細讀圖下說明,了解屬哪類圖,如地形圖、氣候圖、工業(yè)圖、農業(yè)圖、交通圖等。再對照教材和圖冊資料查找相應信息,再次認真讀圖。

例如,地形圖包括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前者在平時學習中常見,學生會依據(jù)顏色、高度表和圖例進行判讀。而地形剖面圖較陌生,教師則需在講清概念后,訓練學生能將這兩種地形圖有機結合分析。對于地圖,老師可以適當縮小范圍以減小他們的學習壓力。

三、強化地理復習效果

1.知識升華為規(guī)律和技巧

地理復習不要只滿足于復習知識點,而是一定要將知識點升華為規(guī)律和技巧,讓學生了解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地理要素規(guī)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辨證關系。

例如,復習整個初中地理最難的知識點經(jīng)緯網(wǎng)時,一開始復習經(jīng)緯線、經(jīng)緯度等知識,后利用幻燈片帶領學生找出度數(shù)變化規(guī)律,總結出類似“橫緯豎經(jīng)”,“向北遞增是北緯,向南遞增是南緯,向東遞增是東經(jīng),向西遞增是西經(jīng)”這樣的規(guī)律,最后通過幾個例題鞏固地理規(guī)律,學生的難題可迎刃而解。又如,復習利用等高線判斷山地不同部位時,難點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斷,除復習山脊和山谷等特點外,可帶領學生認真觀察等高線上海拔數(shù)值的遞變情況,總結出“凸高為谷,凸低為脊”的規(guī)律,并加強練習鞏固,這樣可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

2.靈活運用區(qū)域比較

地理學業(yè)水平考試中,區(qū)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區(qū)域和中國區(qū)域,區(qū)域眾多,學生很容易混淆,用區(qū)域比較法可化繁為簡。例如,復習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時,可利用區(qū)域比較復習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用圖片和表格把兩個區(qū)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現(xiàn),學生則一目了然,容易記住。還可以用區(qū)域比較復習我國四大工業(yè)基地的特點和發(fā)展條件:北方地區(qū)煤、鐵、石油資源豐富,工業(yè)歷史悠久,所以在遼中南地區(qū)適合發(fā)展重工業(yè);京津唐地區(qū)資源豐富而發(fā)展綜合性工業(yè);長三角地區(qū)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廣闊的市場則發(fā)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而南方地區(qū)交通便利,市場廣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區(qū)適合輕工業(yè)發(fā)展等。教師不僅在復習課上多用區(qū)域比較法,還應教會學生自己復習時常用。

3.掌握特殊記憶方法

篇2

[關鍵詞]概念圖 初中生物 重要概念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70097

學習初中生物是為了全面了解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和我們一樣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大小小的生物它們的生態(tài)體系。面對教學改革新形勢的發(fā)展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生物概念教學已經(jīng)成為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將概念圖運用到初中生物概念教學中,是對生物教學的一次創(chuàng)新與改革。對此,基于概念圖著重研究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學。

一、基于概念圖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是教師負責講課,學生則負責聽講,記筆記,做作業(y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感興趣就聽一下課,不感興趣就不聽,甚至在玩。這樣進行生物概念教學,長此以往,生物概念教學的質量只會每況愈下。對此,教師應基于概念圖對初中生物概念教學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1.更新教學理念

要想讓學生對概念學習產生興趣,教師首先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新教學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樂學、善學,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我要學”。其次,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選擇地自學,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學;要培養(yǎng)學生有計劃、有方向地學習的習慣。在學習前,學生能夠做好學習準備,對要學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能自我選擇、自我強化;在學習中,學生能端正學習態(tài)度,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過程進行自我審視、自我調節(jié),從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在學習后,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查、評價。

2.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概念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把生物復雜難懂的概念知識及零散的知識點以圖表形式,很好地綜合起來,讓學生輕松地記憶學習,對知識關鍵點一目了然,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中關于人的生殖與發(fā)育相關概念的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概念圖這一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把握學習中的重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如通過概念圖讓學生輕松了解到泌尿系統(tǒng)是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經(jīng)過概念圖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讓學生知道泌尿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人體內多余的水分與其他廢物。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章節(jié)里相近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并思考相關的概念關系,然后將所關聯(lián)的概念關系用概念圖展現(xiàn)出來。

如圖1繪制出概念圖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就可以對相關概念的關系進行總結歸納。通過概念圖,可先理解各個知識點中的關鍵點,再去理解它的本質和內涵,然后再把它們對比串聯(lián)起來,進行分類整理,找出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與本質區(qū)別。這樣學習,不僅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而且能使學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關鍵點。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生比較能力了培養(yǎng)和訓練,同時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學習生物時,有很多的章節(jié),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一個概念,我們只知道去記去背熟,這樣只會記了就忘,掌握不了知識。而概念圖教學法可以把這些概念轉換成概念圖,讓學生在其中找到它們之間的關系,然后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生物概念體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概念圖教學法。

二、基于概念圖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展現(xiàn)分析

概念圖教學法是利用概念圖將某些知識元素以直觀的圖解方式進行描述的一種進行教學法,它能輔助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及學生記筆記、構建知識結構、復習鞏固知識等。生物的重要概念是對概念本質的深刻認識,它是生物學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學中,當教師講課速度有些快,學生筆記跟不上時,可以讓學生在課上先簡略地記個大概,課后再繪制概念圖來整理課上沒聽懂或是遺漏的概念與知識點,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消化。對于教師而言,可用概念圖把每一個章節(jié)的概念相互聯(lián)系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知識以及運用知識。在課堂上,教

師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對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不斷完善概念圖,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對于初中生物教學,概念圖分析符合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不論是重點還是難點,都主要集中在生物概念的教學上。例如,在初中生物中,我們所學到的“光合作用”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存儲能量的有機物,然后釋放氧氣的過程。這個重要概念不僅說明了光合作用的主體是綠色植物(即只有綠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還指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光照,以及需要光合作用的載體。這個例子雖然簡單,但很好地展現(xiàn)出了重要概念,其中詳細的概念圖如圖2所示。

三、基于概念圖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傳遞優(yōu)化

對于初中生而言,生物課不僅需要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斷探究,還需要注重過程到結果的轉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既要注意把重要概念存在的信息優(yōu)化傳遞,還要幫助學生對重要概念進行分類整理和理解運用,從而促使學生對知識點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講《人體生殖系統(tǒng)》這一重要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兩性生殖細胞、受精過程這些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概念進行轉化遷移,讓學生理解:人體的生殖系統(tǒng)分為兩種,各自結構與具體的功能不同,因此受精過程會產生新的生命個體,這一過程包含了胚胎的發(fā)育和受精轉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如圖3)展示其轉化過程,讓學生立體、全面、系統(tǒng)地理清男、女性的受精過程。

四、基于概念圖的知識框架構建完善

1.構建知識框架

隨著教學不斷地改革,概念圖在課堂教學中普遍得到應用,當我們學習概念圖后會發(fā)現(xiàn)可以把概念圖作為知識框架來把握知識點,知識框架的組織及構建可使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明確,能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概念進行學習、加深記憶并建立重要概念。例如,初

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零散的知識點以及生物概念、原理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構建自己的生物知識體系,

通過概念圖組織框架,讓不同的生物學知識概念融合成一個整體的框架體系。例如,在學習《生物體結構層次》這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圖構建生物知識體系,可以“植物體”為例,讓學生繪制如圖4所示的概念圖,把“植物器官、植物細胞以及植物組織”等與人體結構具有差異性的知識點聯(lián)系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樣,通過概念圖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多細胞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其中包括生物個體以及器官組織、系統(tǒng)”等。

從結構上看,構建知識框架能讓學生更加注重學科內容及細節(jié)和整體,且讓學生更容易去理解與接受。

2.完善知識框架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善知識框架,我們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把復雜的知識加以簡化,并找出主題建立主題概念框架,然后結合主題概念圖逐步深入,這樣組織結構就可以實現(xiàn)完善知識框架的目的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應用知識框架來梳理知識脈絡,讓學生進行協(xié)作學習,共同討論問題,說出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和觀點,從而細致全面地把握重要概念。如教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應用如圖5所示的概念圖完善知識框架,通過概念圖和知識框架的結合,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逐步完善知識框架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并培養(yǎng)學生快速又準確的解決問題能力。

篇3

1培養(yǎng)學生提高初中階段地理識圖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學包括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自然地理的開端就是對地球進行學習與了解,學生在學習認識地球的過程中,通過對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水循環(huán)等知識的學習,掌握到地球中自然系統(tǒng)的運作模式,學習到地理環(huán)境諸多要素之間的運動規(guī)律以及變化規(guī)律等。對于地理學科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來說,地理圖冊是重要的使用工具。地圖承擔著記錄地理信息以及傳遞地理信息的重要功能,地理學科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學習離不開地圖的掌握與使用。學生只有了解這些內容才能明白地理學習中為什么要進行地圖的學習,從而提升自身對于識圖能力的重視,進一步保證地圖知識的學習與更好的應用。要達成自己對于地理識圖能力的提升學生要緊跟教師的引導與指導,在日常學習中學習并善于運用地理識圖技能,逐漸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通過學習掌握簡單的地圖三要素開始深入了解地理識圖方面的相關知識,同時地理識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對我們日常生活也會有一定的幫助,例如,通過識圖能力的提升學會自己看地圖,可以進行方向辨別、認識地形地貌、估算距離、識別風向、讀懂導航軟件等,在日常出行中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通過對歷年來各地區(qū)地理科目的中考試題考察以及地理學科課程標準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地理學科中許多知識點的呈現(xiàn)形式都會配有圖標,地理科目呈現(xiàn)出來的圖像數(shù)量巨大,而且地理科目圖標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地理科目試題中通過結合圖像對學生進行讀圖、圖像分析的能力考察,例如,學生從題目中給到的圖片中獲得并提取相關重點信息,結合文字材料給出的信息進行試題的解答,這就充分表現(xiàn)出識圖能力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的重要性。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培養(yǎng)對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同時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鞏固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對地理符號知識以及地理圖像資料的了解與掌握后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與地理現(xiàn)象,這對于構建屬于學生自身的地理認知結構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開發(fā)與提升,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空間感,促進學生立體空間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同時,初中階段教師在進行地理學科教學中會根據(jù)學科知識以及地圖資料引導學生學習地理基礎知識,這種文字與圖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師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鞏固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初中地理學科中通過對學生的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使學生更好的進行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識圖能力的提高對于自然地理知識的記憶會更加生動具體,促進學生對于自然地理知識認知能力的提升,易于學生在自身頭腦建立相關的自然地理模型,有助于學生對自然地理現(xiàn)象的理解與把握,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掌握程度更深,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知識的儲備量。

2初中地理學生識圖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攔路虎”

2.1學科特點及學生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主要以綜合科目學習為主,重點在培養(yǎng)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重點在于具體形象思維的發(fā)展,而抽象思維的發(fā)展速度較為緩慢。而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科知識又是建立在學生的抽象思維發(fā)展之上,因此部分學生在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的情況下就開始初中階段的學習,使相關知識學習的困難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之前也尚未對地理知識有過正式的了解,面對學科數(shù)量的增多,新科目的出現(xiàn),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畏難情緒,無法適應新知識的呈現(xiàn),從而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不知所措的局面,導致地理學科識圖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礙。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空間想象能力尚不健全,而地理學科的特點又是會大量涉及到關于空間想象能力的應用,這就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方面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學生無法做到通過簡單的文字描寫深入了解知識的深層含義,因此,地理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識圖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的影響。

2.2教師教學模式

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使教師在進行地理學科知識教學過程中對側重點把握不到,只在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達標,卻忽略學生是否得到一定能力的發(fā)展,是否促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學科思維模式的形成與建立是提升學生學科學習綜合能力的基礎,對于學生學科的深入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在地理學科方面識圖能力發(fā)展的忽略,導致學生地理學科整體思維模式的建立與形成受到影響,使學生地理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受到阻礙,對學生地理學科整體能力的發(fā)展形成不可忽視的阻力。

3提升學生識圖能力的方法策略

3.1立足教材,正確認識識圖能力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的地圖識圖等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時初中地理教材也配備相關的地理圖冊作為教材的輔助,由此可見,初中地理的識圖能力是被國家所重視的一個方面。教師教學過程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初中階段的地圖具有直觀性的特點,這也是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而進行的設計安排,地理圖冊以及地理教材中對于地理圖標以及相應的圖像資料均以生動形象的形式進行展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識圖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識圖習慣,培養(yǎng)正確的識圖意識同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地理識圖能力是為地理學科的深入學習做基礎,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識圖能力對于地理學科知識中涉及到的地形特點、中高低緯度的劃分、大洋大洲的分布,氣候變化的分布以及進行相關空間位置的推算與學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對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分析,使自身的地理學科分析能力得到培養(yǎng)與鍛煉,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提高地理學科素養(yǎng)。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地理》第三章第四節(jié)《世界的氣候》一文學習中,教材的編排與設計先是使學生了解世界的氣溫以及降水分布,進而借助氣溫與降水分布使學生了解世界的氣候分布,以及各個氣候類型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在第一章學到的地球相關知識,根據(jù)地理圖標先是進行全球各大洲與大洋分布情況的了解,進而進行各種氣候類型的學習,通過對地球地理概況的了解猜測氣候分布的特點以及成因,大膽猜測各種氣候類型條件下,各地區(qū)會有怎樣不同的特點,以及不同地區(qū)的植被類型、環(huán)境都有哪些特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進行地理圖冊的觀察,分析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情況以及各種氣候類型的產生成因。教師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觀察地圖中的經(jīng)緯度分布情況,以及各大洲的地勢地形分布情況,來進行氣候類型的分析,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氣候形成與地球緯度的關系及各種特殊氣候產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地球氣溫分布規(guī)律是從赤道最高,隨著緯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遞減。但是同一緯度內,海拔高的地方氣溫相對較低,海拔低的地方氣溫就相對來說高一些,這也就導致同一緯度內海拔高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氣候類型,而相同的氣候類型也會分布在不同的緯度范圍內。因此,學生對于地理圖冊中地理圖像的海拔高度以及緯度的判斷就要具備一定的辨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

3.2立足學生,加強識圖能力的重視程度

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被重視,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學生學會正確辨別圖標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識圖能力,從而獲得相應的地理相關知識。同時,在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抱有濃厚的興趣以及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是同樣重要的。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學習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同時還會學到許多重要的半島、島嶼海灣以及海峽,在這部分的內容學習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圖表以及圖像資料進行教學,采用將地球以平面圖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示,并對學生進行分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重點島嶼、海峽、海灣的標注比賽,學生通過對圖像的了解以及位置的確定來進行對圖像進行標注,選出標注的又快又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這樣游戲的方式既使學生的識圖能力得到鍛煉,又引起學生地理識圖的學習興趣。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是其地理學科知識掌握的基礎,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于地理圖標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地理圖標獲取相關地理信息,得到一定地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識圖能力會得到進一步加深,同時還會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地理》課本的學習中,為更好的鞏固學生本冊書的基礎知識,教師在進行每一章節(jié)講解過程中均可采取多媒體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各個不同半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之間地形的不同、地勢的不同以及氣候的不同等,通過直觀展示的手段使學生更加深刻了解各地的差異。同樣,在學期末進行課本復習的時候,教師通過應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考察,教師可以展示某地區(qū)圖標,要學生進行知識搶答,首先進行位置判斷,進而通過對其緯度以及海陸空間位置的判斷來分析氣候類型,這樣既使學生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又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鍛煉,同時進一步使學生的識圖能力得到提升。

3.3立足方法,深化提升識圖能力

通過教師一定的教學引導以及學生一定的知識掌握,學生對于地理識圖能力會有一定的提升,后續(xù)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斷深化學生原有的地理識圖能力,使學生識圖能力達到更高標準。例如,學生在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中會學習到我國不同的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氣候特征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對學生進行各地區(qū)的知識講解之外,也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總結相鄰地區(qū)之間氣候或地貌的異同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識圖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識圖技巧得到進一步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有扎實的識圖能力,具備一定的識圖方法。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學習中,學生會學習到兩個位于美洲的國家“美國”和“巴西”,在進行這兩個國家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向學生展示二者在地球的位置,讓學生根據(jù)位置來分析二者在地理概況以及氣候類型等方面的異同,美國位于北美洲,其地形主要是東山地中平原西高原,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它的主要氣候類型,也有一部分地區(qū)位于寒帶、亞寒帶以及熱帶。而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結構是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氣候類型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二者同位于美洲大陸,但是所處半球不同,所處緯度高度也不相同,國家內的地貌也不盡相同,因此氣候類型等基本地理概況也是不同的。教師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并了解到兩個國家不同的地理概況,認識到不同的地圖圖標標識方式,能夠使學生識圖辨別能力的準確性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提高。

4結束語

篇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junior high Jiangsu Science vers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friction" section layout of the logical problem of and obey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logic rules and the students' cognitive rules, to teaching process oriented, from high-end prepar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friction" section teaching design meter for the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friction; high end preparation; teaching logic; physical thought

長期以來,摩擦力作為物理學習中較難掌握的物理概念之一,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困難課題,也是初中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所在。鑒于此,本文立足高端備課的視野,探討了關于摩擦力的高端備課,以期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改進有所裨益。

1 現(xiàn)行教材的邏輯問題

摩擦力是現(xiàn)行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力”的第三節(jié)內容。本節(jié)在第一部分先給出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繼而進行活動“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第二部分探討了“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并通過活動“將滑動變?yōu)闈L動”,總結結論;接著通過“讀一讀”介紹了“靜摩擦”,最后通過“生活物理社會”介紹了減小摩擦對交通工具的影響。這種編排方式體現(xiàn)了教材突出重點、力求內容精簡的思想,但是這種編排在本節(jié)內容的邏輯上存在一些缺陷。

本節(jié)內容在開篇引出摩擦力后,沒有具體介紹摩擦力的概念,使學生不能對摩擦力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很難對生活中有關摩擦力的現(xiàn)象有更好的了解;也沒有介紹摩擦力這種性質的力的方向,這是學生應該要掌握的知識點,但整節(jié)內容中都沒有涉及;教材在第一部分只介紹了“滑動摩擦力”,而摩擦力并不僅有滑動摩擦力一種,教材忽視了在第一部分完整地介紹摩擦力的分類,完全沒有提及靜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這樣不能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很容易導致學生先入為主地認為摩擦力只有滑動摩擦力一種類型。

而教材在本節(jié)第二部分“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中,通過活動“將滑動變?yōu)闈L動”,涉及到了滾動摩擦力,但是教材中并未對此進行任何的解釋說明,僅將它作為減小滑動摩擦力的一種方法隨意提及,完全不能引起學生對滾動摩擦力的認識。

接下來,教材又在此部分之后的“讀一讀”欄目中介紹了“靜摩擦力”,這樣會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概念產生一種模糊的感覺,不能清楚地了解摩擦力究竟如何分類、分為幾類,因而會感到邏輯混亂。最后,教材安排了“生活物理社會”欄目,此部分內容屬于第二部分“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是在此之間又加入了關于“靜摩擦力”的介紹,導致邏輯問題更加嚴重。

針對以上提出的種種邏輯問題,結合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特點,從物理教學的邏輯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著手,以教學流程圖為導向,從高端備課的視角,對摩擦力一節(jié)內容進行重構。

2彰顯教學邏輯的高端備課

鑒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與思考,結合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針對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特點,首先,將摩擦力一節(jié)的主題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摩擦力概念的建立、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摩擦力的應用與防止,進而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高端備課的探索。

2.1 導入課題

導入課題時,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驅動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這就要求設計的問題情境能夠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結果是未知的、有相應的教育價值,并且在學生、學校能實施的范圍之內。就這節(jié)課而言,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拉繩比賽游戲。把一條繩子分為紅端和藍端,給紅端部分涂抹油類物質使其光滑,讓力氣較大的同學拉紅端,而力氣較小的同學則拉藍端,使同學們觀看比賽結果后,由結果生成問題:為什么力氣大的同學拉不過力氣小的同學?引導學生討論并激活學生的相關生活經(jīng)驗,同時引導學生對問題用物理語言正確表述,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

2.2 摩擦力概念的教學

2.2.1 摩擦力概念的建立

根據(jù)導入部分,可以順利地引入摩擦力這一課題,此時,通過一個小實驗幫學生們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讓學生們把手掌壓在桌面上,先用較小的力向上推但仍保持靜止,再用較大的力向上推使手滑動,讓他們感受桌面對手掌的阻礙作用,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礙相接觸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初步體會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同時,給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在詳細分析完概念后,讓學生們自己舉出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現(xiàn)象的例子,幫助他們初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方向等。

2.2.2 摩擦力的分類

通過剛才手掌在桌面的運動實驗,可以首先引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再通過將滑動變?yōu)闈L動,引出滾動摩擦力的概念。靜摩擦力是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力。關于靜摩擦力的介紹,可以直接將教材中“讀一讀”欄目的內容引入,讓學生對靜摩擦力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滑動摩擦力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會受到阻礙它運動的力。這部分可以讓學生通過在桌面上拉動筆袋、推動書本等小實驗再次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存在。那么,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也會受到阻礙它運動的力,這種摩擦力就叫做滾動摩擦力。例如足球在地上滾動時就會受到地面給它的滾動摩擦力,人穿溜冰鞋可以快速滑行,此時的摩擦力也屬于滾動摩擦,學生還能初步認識到滾動摩擦力較小。

了解完摩擦力的分類后,要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的是滑動摩擦力,本節(jié)課的一大重點就是要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3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引入這個課題后,首先請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大膽地猜想,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大小、接觸面積的大小等可能會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接下來,通過一起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具體實驗的操作問題和具體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的確定。由于二力平衡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因此,教材中給出“信息快遞”小欄目,告知學生實驗中如何測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接下來,進行分組實驗探究來收集證據(jù)。

(1)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用彈簧測力計在長木板上勻速拉動小木塊,使小木塊在木板上勻速滑動,記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后的讀數(shù);在長木板上分別平鋪固定好棉布、毛巾、玻璃板,分別按照相同的方法測定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比較小木塊在不同物體表面所受摩擦力的大小關系,得出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數(shù)據(jù)表明: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2)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大小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用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桌面上勻速拉動小木塊,使小木塊勻速滑動,記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后的讀數(shù);在小木塊上增加砝碼后,再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實驗并記錄讀數(shù)。比較木塊有無砝碼時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得出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體對接觸面壓力大小的關系,數(shù)據(jù)表明:接觸面上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接觸面積的大小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用同一長方體木塊的不同側面分別接觸同一水平桌面,并分別用彈簧測力計將其勻速拉動,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勻速滑動,分別記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后的讀數(shù),并比較木塊的不同側面在同一桌面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關系,得出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關系,數(shù)據(jù)表明:接觸面積的大小對滑動摩擦力沒有影響。這一結果與多數(shù)學生的直覺經(jīng)驗相違背,由此,可以適度地幫學生進行理論分析。實驗中,我們用同一木塊的三個大小不同的側面接觸桌面,當接觸面積大時,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壓力就比較小;當接觸面積小時,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壓力就比較大,因此,這里結合了接觸面積的大小對滑動摩擦力無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有關這兩個因素來考慮,這兩個因素一增一減,可以相互抵消,使摩擦力大小保持不變。也就是說,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是在壓力不變的條件下成立的。

可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過程,對學習內容的認識仍然是感性的,而通過理論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質后,認識才能理性并抽象。本實驗現(xiàn)象與學生的經(jīng)驗不一致,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體現(xiàn)了科學實驗在檢驗真理時的重要性,再結合理論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摩擦力的本質。

3對教學的啟示

高端備課與一般的備課不同,它是在講求教學邏輯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上,力求在學生可以理解的基礎上,對物理概念規(guī)律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通過本節(jié)的高端備課,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3.1 重視實驗出真知的原則

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再通過觀察、實驗等過程,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具體的認識,而實驗的結論并非總是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吻合,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的認知出現(xiàn)沖突時,幫助學生去了解事物的本質,本文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經(jīng)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在實驗中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又經(jīng)過理論分析,最終使學生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的理解更加透徹,充分體現(xiàn)了實驗出真知的原則。

3.2 展現(xiàn)科學的教學邏輯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物理知識、物理方法,更要向學生呈現(xiàn)物理教學的整個邏輯,讓學生對物理學習過程有個清晰的認識。本文關于“摩擦力”一節(jié)內容的高端備課主要是由摩擦力概念的建立、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摩擦力的應用與防止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構成。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內部也都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這樣才使整個高端備課的脈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而達到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