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5 05:3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宮博物院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故宮博物院教案

篇1

工作后,北京是課本里的課文,教案上的故宮博物院,找來很多幻燈片,給學生在教室里放映凝固的電影,從那些多彩的圖畫里,我分明看到了他們對故宮對北京的向往,那向往純凈的好像清澈的初戀。

戀愛了,北京是一個站臺,你跨越千里而來,我們一起在故宮里流連,在公園里繾眷,在花開花落中纏綿,在春去冬來后別離。北京是一個逗點,我從這里向北,你向南,暮靄里我深深俯首,為我珍重,盡管不能共同走過剩下的人生,但同樣感謝你曾經走進我的生命。

后來呢,北京是放飛自己的天空,厭倦了為人師表的重復,企望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展翅翱翔,義無反顧選擇了北京,因為這里有秦時城墻漢時瓦,唐時明月宋時風,厚積的從前讓他從骨子里透著兼收并蓄的大家風范。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優(yōu)質資源;白板教學;在線教育

信息時代,許多學生成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他們應用互聯(lián)網的能力,因之生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移民”往往難以理解,農村教師唯有追趕乃至超越他們,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縮小城鄉(xiāng)教育的鴻溝。

一、整合優(yōu)質資源

(一)網上尋寶。在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資源庫建設與維護始終是一項基礎工作。我與同事努力學習信息資源搜集、制作、加工整理的方法,掌握瀏覽、收藏、下載網上資料方法后,我和其他語文老師、信息技術老師一起研究課程標準、教材等方面的內容,對網上找到的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如使用photoshop軟件編輯圖片,利用iCan3、會聲會影等工具處理音視頻文件。我們分類整理出各年級單元教案、單元課件、相關背景資料、章節(jié)測試、期末試題以及名師微課視頻,我校師生均可打開校園網任意地調用這些資源。

(二)自主研發(fā)。以前我們拍攝、掃描一些圖片,保存了大量的圖片素材。還在校園網開辟“學生佳作”專欄,專門發(fā)表學生的作品,孩子們積極寫作投稿,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與發(fā)展。隨著班班通、錄播室的陸續(xù)建成,大多數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研究,曬出不少優(yōu)質課,教研組在集體備課環(huán)節(jié)討論確定上傳適合我校情況的課例。

二、巧用電子白板

電子白板形成一個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隨意書寫勾畫,對顯示內容進行拖拽、放大、擦除等等,它為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比如我在執(zhí)教《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課時,請學生到講臺前解釋“怒而觸不周之山……地維絕”中觸、絕等詞語的含義,我和其余學生在白板上修改評議,鍛煉思辨能力。翻譯句子時我運用拉幕功能,學生興趣大增,真正理解了共工的挑戰(zhàn)精神。隨后結合課后練“描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zhàn)爭場景”,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對言之有理的給予肯定、鼓勵,活躍了學生的思想。

又如《故宮博物院》一課,在研讀關于“太和殿”一段時,我將太和殿圖片放大,用探照燈照亮“正中、上面、背后”等文字,這樣突出了重點,使學生對方位、各組建筑物的特點與聯(lián)系清晰明了。在本課教學目標達成后,我播放了多媒體庫中法國凡爾賽宮、的音像資料,拓寬了學生視野。

三、擁抱在線教育

2015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通過的《青島宣言》,提出信息技術可用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的教育和培訓上。信息技術可以改善學習途徑并使之多元化,提高學習質量,并進一步觸及弱勢群體,包括農村青年、成人、婦女等。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基于學科結構和學生認知特點,投入更多精力鉆研課程,主動地去尋找、重組教育資源,主動地探索教育、學習方式,給學生集體與個別輔導,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結束語

有人認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必將以學生為核心,走向云智能。鄉(xiāng)村教師得有時代感,切實提升綜合素質,用燭光點燃學子人生的火把。

【參考文獻】

篇3

筆者和幾個初中學生交談,談及“語文書中的插圖對學習有沒有作用”,有的學生說“插圖看不看有什么關系”,有的說“老師沒讓我們看”,有的說“有幾次上課盯著插圖看,還被老師批評”。顯然,教師和學生都沒把插圖當回事。

語文課本設置了插圖,卻沒有起到該有的輔助作用,甚至形同虛設,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新課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但是對于課文插圖的使用僅是點到即止。大量的教參、教案、教學輔助用書沒有涉及教學插圖的使用,甚至語文課本也沒有設置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充分利用插圖。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插圖猶如未開墾的荒地,陷入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窘境。

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致力于光影聲色的多方展現(xiàn),認為課件中的圖片足以替代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課文中插圖的作用,由此忽略了插圖。學生忙于備戰(zhàn)大考小考:注音釋義要考,背誦默寫要考,閱讀理解要考……但是,不考插圖!而且和有聲有色的課件圖片相比,插圖顯得呆板沉悶,在急功近利而又追求新鮮多樣化的學生面前,插圖就只能被省略了。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圖片固然豐富多彩,但又何必舍近求遠將課本插圖拋棄呢?仔細研讀課文插圖,一樣能讀的風生水起。

統(tǒng)計六冊語文書(以現(xiàn)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有200來幅插圖:目錄前有彩頁插圖,平均每冊約13幅;每單元課文中有黑白插圖,平均每冊約18幅;課外古詩詞共4幅;名著導讀共10幅;甚至附錄中也有大大小小共12幅字做插圖。

這是多么巨大的一個教學資源庫,這里有作者肖像、手跡、故居、作品、生活事件;有文物古跡;有歷史遺跡……更多的插圖是和課文內容直接相關的:有的真實再現(xiàn)了所介紹事物,有的形象再現(xiàn)了課文所介紹的景物,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故事情節(jié)……這些插圖補充了文字描繪的不足,直接作用于視覺感官,能使學生的文本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插圖,是特殊的藝術語言,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弊尣鍒D在課堂上閃亮登場,利用插圖進行多樣的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工作;師生應一起讀圖、用圖,使課堂天地更加寬廣起來。

一、讀圖:觀察、理解、發(fā)現(xiàn),利用插圖完成多種教學目標

要讓學生看懂圖,先引導學生學會看圖。有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形象再現(xiàn),這樣的插圖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如《湖心亭看雪》,全圖左下角是一舟子撐篙緩行,左上角是隱約的群山寶塔下長堤一痕,右上方白雪覆蓋的湖心亭上人兩三粒而已,其他所有地方全都留給了空白: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曠、雪中景物的隱約模糊、雪中人物的孤獨無奈都在觀察理解插圖中得到了真切感受,那一片空白也成為了“留白”藝術的形象表現(xiàn)。

有的插圖內容比較龐雜,如果面面俱到地觀察,就會在細枝末節(jié)上花費大量時間,須教學生刪繁就簡。如學習《楊修之死》插圖,教師只需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楊修被押送出去時的懊喪表情,及曹操出了一口惡氣時的如釋重負的表情,對前景中刀斧手威武的裝束、猙獰的表情和背景中壯麗的廊宇、氣派的帷幕則完全不必費時去探究。

學會了讀圖,就可以利用插圖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利用插圖,認識作者,了解背景。利用照片、畫像及手跡、故居等來介紹作者,會拉近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會激發(fā)學生對作者了解的欲望,從而對課文產生閱讀期待。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先生,細看插圖,丁肇中一手撫著下巴、雙目凝望前方,正深思著……這樣的智者形象拉近了學生和他的距離,也使課文變得更有吸引力。

2.利用插圖理解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但由于學生生活經驗不豐富,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會有不少差距,這時插圖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如學習《老王》時,對于老王的“青光眼”、“滯笨”、“直僵僵”等外形和動作特點,學生難以感同身受。而插圖中老王眼白空洞、眼瞼溝壑縱橫、腰身傴僂下彎、拳頭僵硬捏緊……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空間一下子擴大,對老王因病痛折磨而變得干瘦、衰弱的外形及死前送雞蛋香油時金子般的心會有深一層的理解。

3.利用插圖快速理清課文主要內容,突出學習要點。遇到繁雜的說明文,學生容易被眾多內容牽絆得無暇抓住順序方位等重點,適時利用插圖,能使學生迅速披沙揀金。如《故宮博物院》選擇了全景俯視圖作為插圖,借助這幅插圖,學生能迅速理清說明順序和方位,抓住學習重點。

4.利用插圖培養(yǎng)美感。優(yōu)美的風景插圖,既表現(xiàn)了景物之美,也詮釋了語言文字之美。如《紫藤蘿瀑布》中描繪紫藤蘿:“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而插圖中美麗的藤蘿花串,有著大大小小的花苞,深深淺淺的紫色,像極了一個個的風帆,插圖之美印證了課文語言文字之美,共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美感。

二、用圖:想象、擴展、創(chuàng)造,利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

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插圖,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

1.給插圖取名字,給畫面加“旁注”,鍛煉概括能力、寫作能力。讓學生試著給插圖取個名字,能鍛煉學生對畫面、課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給《秋》的插圖命名,“霜晨捕魚圖”“漁民戲漁圖”“秋在漁船圖”,每一個精巧的題目都是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加旁注也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插圖運用方法,它能使課文學習輕松有趣起來。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如果能根據外貌和方位介紹給插圖中的四位大文豪注上名字,再在旁邊注上外貌、動作、語言特征,學生在提高概括能力的同時,還能快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區(qū)分人物特點,體會到課文敘事條理清楚、方位介紹的明確,從而準確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寫法。

2.利用插圖復述或補對白,鍛煉記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進行看插圖復述課文的教學活動,可鍛煉記憶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我的第一本書》中“爸爸愁苦地看著我的破爛課本,我怯怯地等著父親發(fā)落”的插圖和課文情節(jié)基本一致,看圖復述,能更加準確地記住課文,并使同學記憶深刻。

給插圖補對白比復述更加有創(chuàng)造力,也更能鍛煉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梢越o《風箏》中的“我”和“小弟弟”補上對白,表現(xiàn)“我”的專制自負、“小弟弟”的天真可愛,也可給《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補上他和孩子的對白,表現(xiàn)他的善良和迂腐。

3.給插圖接畫、添畫,鍛煉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給插圖接畫添畫,可借以概括課文情節(jié)的內容。如《狼》中的插圖是“屠夫御狼”情節(jié)的形象再現(xiàn),這個情節(jié)之前還有哪些畫面(情節(jié))呢?學生可以創(chuàng)造出“屠夫遇狼”“屠夫懼狼”“屠夫避狼”等畫面高度概括情節(jié)。

篇4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tǒng)技藝 人文危機 教育

中圖分類號:J5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09-03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工作中,由于搶救性為主導保護原則的影響,對非遺的技藝形態(tài)以及傳承狀況關注較多,而對技藝的人文因素關注相對較少。但是,這并不影響人文成為傳統(tǒng)技藝的重要文化構成,它是非遺的文化精神;是非遺“活”的價值;是傳統(tǒng)藝人倫理道德的光輝;是非遺文化性的彰顯。所以,從文化的精神價值角度而言,對傳統(tǒng)技藝中的人文因素應該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對當下存續(xù)的人文危機,應該深入地思考與研究。

一、傳統(tǒng)技藝的人文危機

(一)傳統(tǒng)技藝的“人文”形態(tài)

關于“人文”,我們首先就會想到“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核心主題是人的潛能與創(chuàng)造力。但人文主義其概念的歸屬是一種思潮,或者說是對人的存在的關注,屬于一種世界觀,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絕對的“神權”,提倡人性的可貴和重要性。它的意義與“人文”非常的相近,但“人文”的范疇卻更加的廣泛,《辭?!分惺沁@樣解釋“人文”的:

① 舊指詩書禮樂等?!兑?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② 指人事。《后漢書?公孫瓚傳論》:“舍諸天運,征乎人文”。人文,是人類社會中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的總稱,和自然物質世界相對,其中就包含了人文主義的范疇,而“詩書禮樂”恰恰是人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都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人類所獨家掌握的。人文的范疇大體包括了法律、教育、道德、倫理、哲學、美學等一切人類的文化現(xiàn)象,無論從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還是從定義范疇的邏輯角度而言,包含了人類所掌握的各種技藝為載體的人文形態(tài),那么具體來說傳統(tǒng)技藝的人文形態(tài)是什么呢?

遼寧撫順鋦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振海,經常提到他的“八字箴言”――“縫補生命,修復藝術”,以及“三句規(guī)則”――“接活兒如同父母到,做活兒如撫養(yǎng)嬰兒,出活如同兒女行”,這是“醫(yī)、美、孝、愛、誠”的大愛;“同仁堂”藥店的對聯(lián)“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百年傳承的“訓條”保證了產品品質百年不衰;“江南藥王”胡慶余堂,始終堅持“戒欺”和“真不二價”,為古往今來的消費者提供信譽上的原則保障;臺灣響仁和鼓傳承人王錫坤,堅持精益求精,細心打磨木質鼓身,即便是鼓皮遮蓋之處也絕不怠慢;故宮博物院鐘表修復技藝傳承人王津師傅,幾十年如一日面對無限重復的文物修復工作,克服內在焦慮;臺灣優(yōu)人神鼓的阿丹師傅,堅持帶領隊員每天靜坐三個小時,禪藝雙修。

以上所提到的遠遠不能涵蓋傳統(tǒng)技藝的人文因素,諸如做工原則,經營信條,傳承規(guī)則,職業(yè)道德,心理狀態(tài),文化特質,倫理規(guī)范,等等。人文的延續(xù),是非遺技藝的重要文化構成,這是傳統(tǒng)技藝的精神所在,是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匠人”精神最為質樸而現(xiàn)實的形態(tài),滲透著工匠的智慧,穩(wěn)定的職業(yè)心理,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執(zhí)拗的性格,規(guī)范的道德倫理,等等,正因為有它們的存在,非遺傳統(tǒng)技藝才會有文化的“味道”,文化的規(guī)格,文化的尊嚴。

(二)傳統(tǒng)技藝人文危機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傳統(tǒng)技藝的人文危機具有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為:文化的無知,缺乏繼承者,無視藝人的社會地位與尊嚴,倫理道德的沒落。

1.文化的無知

文化的無知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一種是傳承人對自身技藝的文化內里、精神意志領會有限,將注意力更多地關注到純技藝層面,可以說“學手藝賺錢”或是類似的功利性心理普遍存在。一種則是消費大眾對技藝的無知,這主要源于一方面是大眾對傳統(tǒng)技藝產品的消費較少,另一方面快餐化的使用功能至上的消費心理的影響,使大眾對傳統(tǒng)技藝的產品和相關文化關注較少。

2.缺乏繼承者

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必須依賴物質形態(tài)的承載,核心是人對于技藝的掌握,幾乎所有的傳統(tǒng)技藝都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現(xiàn)實,有的無人求學,有的后繼之人難擔大任,有的傳承者健康堪憂無法傳藝,有的則是人已去藝已絕,還有的技藝是獨門絕學其他人幾乎無法掌握。不管哪種情況,如果技藝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那么背后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就難以發(fā)揚光大。

3.無視藝人的社會地位與尊嚴

由于傳統(tǒng)技藝在大眾消費中的比重減少,使大眾對傳統(tǒng)技藝的生活依賴降低,從而導致對傳統(tǒng)技藝消費心理的弱化和轉移,進而對藝人的關注減少,藝人在社會生活中被邊緣化。在以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為評判成功標準的當下,部分手藝人的經濟基礎貧弱,生存狀況拮據,更加劇了手藝人社會地位堪憂的現(xiàn)狀,這種危機其內里依然反映出社會對傳統(tǒng)技藝及其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形態(tài)的忽視。

電影《剃頭匠》中就真實反映了現(xiàn)實傳統(tǒng)剃頭匠人的狀況,其中老剃頭匠到新城區(qū)老主顧兒子家里,就遭到了其兒媳的嫌棄。電影《百鳥朝鳳》中的吹打藝人在婚禮上受到雇主的輕視,雖工錢不少但輕視藝人的技藝、職業(yè)操守和人格尊嚴。山西已故世界級剪紙大師庫淑蘭,一生貧困,貧病交加,這和她色彩繽紛、充滿樂觀、洋溢童趣的剪紙作品形成了反差,也與眾多文化組織授予她的種種世界級最高榮譽不相符。

4.倫理道德的沒落

倫理道德的沒落主要表現(xiàn)為:(1)對于手藝傳承規(guī)矩的打破;(2)經濟利益與自身技藝堅守的矛盾;(3)傳統(tǒng)師徒關系的瓦解;(4)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缺失。

首先,傳統(tǒng)技藝的師承形態(tài)有多種,比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內外皆傳,等等。但總結起來基本就是技藝傳承的性別區(qū)分和是否血緣關系之間的傳承,現(xiàn)如今年輕一代觀念轉變,對傳統(tǒng)技藝的關注日減。無論哪種傳承形態(tài)都面臨少有人問津的窘境,這種代際關系的傳承對其文化的延續(xù)非常脆弱,很多技藝的傳承者大多面臨“人死藝絕”的境地。所以,目前傳承的緊迫與責任要遠大于傳承的對象選擇,很多傳承者就必須打破舊有的傳承規(guī)矩,然而對于堅守歷代師承規(guī)矩的傳統(tǒng)藝人來說,打破祖訓是對家族和祖師的背叛,他們需要承受內心巨大的譴責。

其次,在以經濟發(fā)展為先導的社會環(huán)境下,部分技藝由于是傳統(tǒng)古法或手工制作而具有耗時長、產量低、價格高的特點,而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優(yōu)勢,所換取經濟價值有限,一些技藝承載者會尋求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改變原有的技藝,使得其原有技藝形態(tài)和內在精神被改變,降低了手藝的品質,破壞了文化的原真性。但面對現(xiàn)實生活需求,藝人的生活處境也不能被忽視,兩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矛盾。

再次,傳統(tǒng)師徒之間所堅守的至高道德準則忠、孝、禮、義,在當下受到沖擊,以往“師徒如父子”的人文倫理越來越淡化,甚至在道德上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比如某位食品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身體重病之時,曾經的徒弟少有人前去探望,煢煢孑立,更妄談床前盡孝;某位傳統(tǒng)修造技藝的傳承人,在他的弟子中出現(xiàn)“欺師滅祖”的現(xiàn)象,技藝出于師門而否定師門和師徒關系,用學來的技術胡作非為,甚至還有的學藝者對師父進行誹謗和欺詐,可以說這種師徒關系的道德內里與情感內里已土崩瓦解。按照傳統(tǒng),舊時的藝人在選擇技藝繼任者的時候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對其弟子進行文化修養(yǎng)、道德品行上的考量,以確保技藝傳承無恙。而在當下,面對技藝的衰微和大多數藝人的年事已高,他們內心也希望盡快將技術傳承下去,但學藝者這種在人性和道德上的不確定性,也會增加技藝本身存續(xù)的不安全因素。

最后,有相當一部分的傳承人,雖然技藝精湛,身擔真?zhèn)鳎欢渥陨韺τ谶@門技藝的人文內涵理解有限,喪失對技藝的傳承和呈現(xiàn)過程中的道德堅守與倫理把持,意志模糊、隨波逐流,缺乏傳統(tǒng)藝人的樸實精神特質,利用自己的技藝進行虛假夸大宣傳、謀取暴利。

二、人文危機的應對

傳統(tǒng)技藝人文危機的形態(tài)具有復雜性,其表現(xiàn)也存在于各個文化層面和社會意識層面,從傳承人的思想意識上來說應當樹立“堅守”的理念。堅守什么?堅守歷代傳承的技藝文化、技藝精神、技藝傳統(tǒng)、技藝的倫理道德、技藝的規(guī)矩;從現(xiàn)實的技術層面來說,筆者認為還是要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應對危機,這就必須運用最強有力的傳播方式――教育,以教育為媒介和手段,具有穩(wěn)定性、規(guī)模性、持久性,對文化受眾具有強制性作用。

(一)堅守

解決危機的根本還是在于技藝的自強,技藝自身相對穩(wěn)定且完整的文化形態(tài)的存續(xù),成為一切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因為只有存在,才可能被認識,才可能提出相應的方法。而此時堅持技藝的原真性形態(tài)和自我內部一切文化形態(tài)尤其是規(guī)矩的堅守,成為文化上、技術上、意識上的必然要求。而這些堅守,又構成了有別于現(xiàn)代技術的突出的文化精神樣式。

堅守,是藝人執(zhí)拗的人文性格,是技藝自身的內壯之舉,這種堅守擺脫了世俗潮流的影響,克服了自身的內在焦慮和惰性心理,出離了只為利益和金錢“做活兒”的事業(yè)追求,使得藝人散發(fā)著樸實堅韌的人格魅力。鋦瓷技藝傳承人王振海常說“藝人要守住藝的傳承,守住藝的本真,守住人的德行”。那么如何堅守?根源還是在藝人的意識中。

首先,藝人應當具有“安貧樂道”的人生觀。這里不是指必須貧困才能從藝,而是指要以安貧樂道的精神來對待自己的手藝,出離物欲的束縛,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其次,藝人要明了當下自身在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和地位,進入到現(xiàn)實文化存續(xù)的角色中來,清楚自己是傳統(tǒng)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增強對自身技的文化認同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尤其是被認定為傳承人的,更要意識到自身在文化傳承上的歷史重要性。

(二)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傳播作用

這里所指的教育分為兩種,一是以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為基礎的教育模式。從政府層面而言,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實施保護的業(yè)務指南》和我國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都有相關的要求和說明,要求教育部門要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編入教材,加入學校的課程中。比如,2011年11月,香港慧因中學,就在正規(guī)的學校課程中開設了“以區(qū)為本――長洲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程”,涉及八個訓練范圍,18個學科,課程周期為三年,由老師們自編教案、教材。通過三年的熏習,使學生對非遺項目及其相關的文化有了了解,這就已經達到了文化傳播的基礎性目的,完成了認知階段的任務。這種教育形式,可能在能否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tǒng)非遺文化的興趣方面還有待商榷,但對于普及傳統(tǒng)技藝和培養(yǎng)樹立民族文化責任感十分有利。

二是以傳授技藝為主的教育方式,包括了文化普及型和專業(yè)技藝傳承型,前者比如“非遺進社區(qū)、進校園、進鄉(xiāng)鎮(zhèn)”活動,以培養(yǎng)大眾傳統(tǒng)文化接受與傳統(tǒng)文化氛圍為主;后者主要指藝人的“收徒”傳藝行為,這是培養(yǎng)技藝傳承者的教育,也是核心形態(tài)的教育,更是最難把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傳承人在選擇繼任者的時候,除了在技藝上的考量以外,還應該盡可能地對學藝者進行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道德人品上的考量,并在傳藝的過程中既要傳藝,也要將本門手藝的規(guī)矩、禮法、道德、倫理、文化、歷史等一并嚴格灌輸,務必形成穩(wěn)定可靠的文化技藝心理。尤其是在倫理道德上,既關乎傳統(tǒng)技藝自身文化形態(tài)的原真性傳承,又涉及技藝傳播過程中所影響的大眾文化認同。進一步講就是文化安全問題。文化安全問題最需要道德和倫理的保駕護航。至少要傳承者學會遵從“祖訓”,學藝、學做人。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人文層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經濟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多地顯露出問題,而堅守傳統(tǒng)和發(fā)展現(xiàn)代特色的傳承教育是解決傳統(tǒng)技藝人文性危機問題的關鍵。堅守,提供的是技藝自身內壯的道路,教育是文化向外部環(huán)境輻射傳播的渠道,為內在“堅守”注入強大的現(xiàn)實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