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轉讓合同范文
時間:2023-04-03 01:4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債權轉讓合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一本協(xié)議由下列各方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省____市簽訂:
A 有限公司(下簡稱“A 公司”),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存續(xù)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號;
B 有限公司(下簡稱“B 公司”),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存續(xù)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號;
C 廠,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存續(xù)的國有企業(yè),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號;
以上實體單稱時稱為“一方”,合稱時稱為“各方”。
序言
鑒于:A 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股份公司”)和C 廠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簽訂《債務承擔協(xié)議》,約定由C 廠承擔股份公司因回購股份而形成的對其發(fā)起人A 公司價值人民幣____萬元的負債,A 公司由此成為C 廠的債權人;
鑒于:A 公司擬轉讓其對C 廠的上述債權(下簡稱“債權”),B 公司擬受讓該等債權; 故此,各方約定如下:
第一條債權轉讓
1.1 A 公司同意按本協(xié)議的條款和條件向B 公司轉讓債權,B 公司同意按本協(xié)議的條款和條件從A 公司受讓債權。
1.2 各方同意,本協(xié)議項下的債權轉讓是無償的,A 公司不會就此向B 公司收取任何對價。
1.3 C 廠同意在債權轉讓完成后向B 公司償還債務,該等債務包括本金(人民幣____萬元)和利息。
1.4 C 廠向B 公司償債的方式和期限如下:
1.4.1 還款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1.4.2 ____年____月____日之前向B 公司償還負債本金的二分之一及利息(利息率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之前向B 公司償還負債本金的二分之一及利息(利息率____% )。
上述期限為C 廠向B 公司付款的期限。如由于不可歸責于C 廠的原因導致B 公司未能及時收到上述款項,C 廠不承擔任何責任。此外,B 公司收到C 廠的付款后,應依法向其開具發(fā)票。
第二條陳述、保證和承諾
2.1 A 公司承諾并保證:
2.1.1 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xù),有權實施本協(xié)議項下的債權轉讓并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1.2 其轉讓的債權系合法、有效的債權。
2.2 B 公司承諾并保證:
2.2.1 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xù),有權受讓本協(xié)議項下的債權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2.2 其受讓本協(xié)議項下的債權已經獲得其內部相關權力機構的授權或批準。
2.3 C 廠承諾并保證:
2.3.1 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xù);
2.3.2 其自愿并有能力按照本協(xié)議約定向B 公司清償上述債務,并愿意以其擁有的____平方米的房產所有權作為向B 公司履約的擔保,擔保協(xié)議由雙方另行簽定。
第三條違約責任
3.1 各方同意,如果一方違反其在本協(xié)議中所作的陳述、保證、承諾或任何其他義務,致使其他方遭受或發(fā)生損害、損失、索賠、處罰、訴訟仲裁、費用、義務和/ 或責任,違約方須向另一方作出全面賠償并使之免受其害。
第四條生效
4.1 本協(xié)議于各方授權代表簽署后生效。
第五條適用法律
5.1 本協(xié)議的訂立、生效與解釋均適用中國法律。
第六條其他規(guī)定
6.1 對本協(xié)議所作的任何修改及補充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并由各方合法授權代表簽署。
6.2 本協(xié)議構成各方有關本協(xié)議主題事項所達成的全部協(xié)議和諒解,并取代各方之間以前就該等事項達成的協(xié)議、諒解和/ 或安排。
6.3 在本協(xié)議履行過程中發(fā)生的糾紛,雙方應友好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4 本協(xié)議以中文書就,一式三份,A 公司、B 公司和C 廠各執(zhí)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本協(xié)議各方已促使其合法授權代表于本協(xié)議文首載明之日簽署本協(xié)議,以昭信守。
A 公司(公章) B公司(公章)
授權代表:__________授權代表:__________
C 廠(公章)
授權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二甲方(債權出讓人):
住址:
營業(yè)執(zhí)照號:
委托人:
電話: 傳真:
乙方(債權受讓人):
住址:
營業(yè)執(zhí)照號:
委托人:
電話: 傳真:
丙方(債務人):
住址:
營業(yè)執(zhí)照號:
委托人:
電話: 傳真:
鑒于:
1、乙方享有對甲方人民幣********的債權;
2、甲方享有對丙方享有*******的債權;
3、上述債權均為借款。
為妥善解決甲、乙、丙三方的債權債務問題,甲、乙雙方在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甲、乙雙方就債權轉讓事宜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債權轉讓
1、甲方同意按照本協(xié)議的約定,向乙方轉讓對丙方享有之債權。甲方轉讓的債權包括本金人民幣******,利息________。
2、乙方同意受讓前款之債權,同時取得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利息________。
3、自本協(xié)議生效之日起,甲乙雙方間債權債務關系抵銷。
4、自本協(xié)議生效之日起,乙方可隨時向丙方主張債權。
二、陳述、保證和承諾
1、甲方承諾并保證:
(1) 轉讓的債權系合法、有效的債權,其轉讓之債權已經獲得其內部相關權力機構的授權或批準;
(2) 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xù),有權實施債權轉讓并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乙方保證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xù),有權受讓甲方轉讓之債權,其受讓之債權已經獲得其內部相關權力機構的授權或批準;
三、違約責任
一方違反其在本協(xié)議中所作的陳述、保證、承諾或任何其他義務,致使另一方遭受或發(fā)生損害、損失等責任,違約方須向另一方做出全面賠償并使之免受其害。
四、全部協(xié)議及修改、變更
本協(xié)議構成各方有關本協(xié)議主題事項所達成的全部協(xié)議和諒解,并取代此前各方就相同事宜做出或訂立的任何書面或口頭陳述、協(xié)議或安排。
五、爭議與解決
凡因本協(xié)議引起的或者與本協(xié)議有關的任何爭議,任何一方均可提交**仲裁委員會,按照申請仲裁時該會現(xiàn)行有效的仲裁規(guī)則進行仲裁。仲裁裁決是終局的,對雙方均有約束力。
六、文本及生效
1、本協(xié)議經甲乙雙方簽字蓋章生效,丙方簽署本協(xié)議視為已經收到甲方轉讓債權之通知。
2、本協(xié)議一式三份,三方各執(zhí)一份。
甲方(公章)
授權代表:
年 月 日
乙方
授權代表:
年 月 日
丙方(公章)
授權代表:
年 月 日
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三甲方:趙晶玉。女,系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qū),山彎鄉(xiāng),七一組,身份證號:220402,
委托人:苑慶偉,男,現(xiàn)住遼寧省本溪市平山區(qū)三合小區(qū),身份證號:
乙方:江 女,現(xiàn)住遼寧省沈陽,身份證號:
一, 甲方是通過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依法專門收購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貸款,并依法于20xx年8月7日上午,委托公開拍賣所收購。
二, 甲方根據不良貸款資產的特點,依據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似就其收購的不良貸款債權以轉讓方式進行處置。為此,甲乙雙方經友好協(xié)商,就甲方向乙方轉讓不良貸款債權事宜,達成如 下合同(以下簡稱“本合同”)共同遵守執(zhí)行,甲乙方均具有本合同開頭部分所賦予的含義。
三, 不良貸款:在本合同中是指甲方在拍賣會直接收購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依法專門收購中國建設銀行遼寧本溪分行收購并加以管理和處置的貸款,甲方轉讓乙方的債權,乙方對債權享有并依法轉讓的權利。
四, 甲方在轉讓不良貸款債權,乙方受讓后,由于法律政策導向的不確定性,乙方對受讓的債權及其從權利,可能存在著瑕疵。但乙方不限于稅收和訴訟方面的優(yōu)惠和特殊保護。
五, 甲方在轉讓債權時金額必須是在拍賣會上收購金額相附。 六, 轉讓標的:甲方向乙方出讓對(本溪市房屋修繕公司)等三戶債權共計三筆不良貸款債權,帳面金額為人民幣(柒佰玖拾叁萬元)小寫(7.930.000.00)具體詳見本合同咐件。
七, 前款不良貸款債權帳面金額包括,不良貸款債權原合同本金,截至轉讓基準日按原合同產生的利息,罰息以及實現(xiàn)債權發(fā)生的應由債務人承擔的費用等。
八, 前款不良貸款債權帳面金額是以合同附件二所列債權證明文件并僅僅是以其為依據計算的。
九, 轉讓價格:甲方將第6條轉讓的整體作價以人民幣為20%(壹百伍拾捌萬元)(小寫1.580.000.00)轉讓給乙方。
十, 在本合同簽署之日起(1)日內,乙方應將第九條所載價款一次性全數額匯到指定的如下帳戶,甲方并同時一次性將債權證明等相關文件交付乙方。
十一, 證明文件包括:(1)最初建設銀行將債權轉讓給信達的憑證。
(2)資產信達對資產處置項目審批單。審核委員會項目表決表。
(3)《拍賣成交確認書》《拍賣決算單》
(4)擔保合同。
(5)放款憑證。
(6)催收通知書。
(7)買受人與信達簽定的轉讓合同。
十二,債權轉讓通知:
甲方或其受方的人應于本合同簽署后將債權轉讓事實通知債務人。
十三,合同生效之日起,乙方作為債權的享有者。作為轉讓標的的不良貸款債權上的風險也同時轉移給乙方。
十四,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的轉移。
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與轉讓標的有關的從權利(債權的擔保權,債權的抵押合同權利 ,質押的合同權利)等,同時由甲方轉移至乙方。甲方或其授權的人應于本合同簽署后同時通知上述擔保抵押權人。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需要辦理有關手續(xù)的,應辦理的有關手續(xù),費用由乙方承擔。
十五,甲方陳述與保證。
(1) 甲方陳述。
甲方是經信達公司通過拍賣程序合法收購的不良貸款,有管理和處置的權利,就本合同向下的債權出讓適宜取得相應權利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合同上簽字,并使甲方受本合同的約束。
(2) 甲方保證,其為簽署和履行本合同所提供的與本合同有關的任何文件或信息都是真實的,不能有故意隱瞞和欺騙的行為。
十六,乙方陳述與保證。
(1) 乙方是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的并合法存續(xù)的法人或中國自然人,已就本合同項下的債權受讓事宜取得乙方相應權力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合同上簽字,并使乙方受本合同約束。
(2) 乙方保證,其為簽署和履行本合同所提供的與本合同有關的任何文件或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真實的,不存在故意隱瞞和欺騙的情況。
十七,稅費負擔。
本次轉讓發(fā)生的稅賦依法有甲乙雙方各自承擔。
十八,違約責任
(1) 甲方違反本合同規(guī)定并給乙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乙方的實際損失,但是賠償額最高不超過甲方因本合同實際獲得的轉讓價款的10%。
(2) 乙方違反付款義務,并給甲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甲方的實際損失,但是賠償額最高不超過乙方因本合同向甲方實際支付的轉讓價款的10%。
十九,爭議的解決。
雙方應履行本合同或與本合同有關的所有糾紛,應首先以友好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如協(xié)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將該爭議訴訟到合同簽訂地和債務履行地法院裁決。
二十,本合同包括下列附件
附件一:不良貸款債權轉讓的清單。
附件二:債權證明文件清單。
本合同經雙方簽字和蓋章后生效。
本合同一式四份,雙方各執(zhí)兩份,各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蓋章)
主要負責人:
(或授權代表)
乙方:
(蓋章)
篇2
乙方:
丙方:
協(xié)議簽訂時間:_____年____月___日協(xié)議簽訂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截至_____年____月___日止,甲方欠乙方的債務總計人民幣_________萬元;丙方欠甲方的債務總計人民幣____________萬元?,F(xiàn)甲乙丙三方就各方之間的債務清償問題相互協(xié)商一致,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甲方同意將其對丙方的債權中的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以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乙方,乙方愿意受讓此項債權。
二、上述第一條中債權轉讓的價款由乙方將其對甲方的債權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予以抵償。
三、上述債權轉讓后,乙方取代甲方享有對丙方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的債權,享有規(guī)定的債權人的相關權利,丙方直接向乙方償還債務,承擔法律規(guī)定的債務人的相關義務。
四、丙方同意在本協(xié)議上簽字以確認知悉上述甲乙雙方對上述債權的轉讓事宜。
五、經上述債權轉讓和債權抵償后,甲方與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將抵銷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乙方與甲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將抵銷人民幣____ ___萬元,抵消后乙方享有對丙方人民幣__ ____萬元的債權。
六、本協(xié)議的未盡事宜,依《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規(guī)定。
七、本協(xié)議自甲、乙、丙三方當事人簽章后生效。
八、本協(xié)議一式叁份 ,甲、乙。丙三方各執(zhí)壹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篇3
一、案例:(問題導入)
20__年7月,石家莊長安通達容器設備廠和石藥集團內蒙古中潤制藥有限公司簽訂了三份加工定做合同,合同約定長安通達廠為中潤公司加工制作醫(yī)藥用蒸餾塔等罐裝設備,期限至20__年底,合同金額678萬元。貨到付40%,調試后或付50%,剩余價款保質期一年后結清。合同簽訂后,長安通達設備廠為履行合同需要鋼材(板)對河北金業(yè)不銹鋼有限公司簽訂的不銹鋼的供銷合同,由金業(yè)公司供給長安通達設備廠400萬元的鋼板,付款期至20__年底。合同簽訂后,金業(yè)公司如期將鋼材交付長安通達廠使用。長安通達廠也如期將蒸餾塔制作完畢并運到指定地點安裝調試完畢,中潤公司也已投產使用。中潤公司也相繼付給長安通達廠部分酬金,但大部分款項沒有支付,由此導致長安通達廠也不能全部支付金業(yè)公司貨款。在此期間的20__年4月1日,長安通達廠被金石容器設備有限公司收購,所有的債權債務由金石公司承繼,金石公司與長安通達容器廠也同時將此收購通知了中潤公司和金業(yè)公司。20__年8月10日由于金石公司不能償還金業(yè)公司欠款,經雙方協(xié)商。金石公司將自己擁有的對中潤公司的132萬多元債權轉讓給金業(yè)公司以抵銷金石欠金業(yè)公司的138萬元債務。雙方訂立轉讓協(xié)議后,將此債權轉讓通知了中潤公司。金業(yè)公司在通知函中明確在8月底前讓中潤公司還清欠款。期限屆滿后,中潤公司分文未還,由此金業(yè)公司在長安區(qū)法院提起了訴訟,請求依法判令中潤公司向金業(yè)公司履行與長安通達設備廠所定三份合同項下的付款義務。
二、問題。[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寫作無憂!]
本案是債權轉讓的典型案例,在訴訟中雙方爭議的焦點是,第一、債權轉讓的效力,第二、債權有無瑕疵。上述兩個問題待我們將有關債權轉讓的法律問題探討完畢后,再加以分析解決。
三、法律問題的探討。
在我國立法中,現(xiàn)行《合同法》第一次用法條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了債權轉讓。
相關的法條是:《合同法》第79條: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由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規(guī)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guī)定不得轉讓。
第80條,債權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第81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于債權人自身的除外。
第82條,債務人接到債權通知后,債權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
上述法條很明確地對債權轉讓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其中第79條明確了債權允許轉讓。第80條規(guī)定了債權轉讓的生效條件及其效力。第80條規(guī)定了債務人的抗辯權。下面結合合同法實踐,和各位同仁一塊探討債權轉讓的有關問題以及在司法實踐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債權轉讓的定義。
債權轉讓,又叫債權讓與,是指不改變債的關系的內存,債權人將其債權移轉于第三人享有的法律事實。其中債權人稱為轉讓人,或叫讓與人,第三人稱作受讓人。
(二)債權轉讓的要件。
根據債權轉讓的基本理論和合同法關于合同轉讓的有關規(guī)定,債權轉讓一般應具備以下條件:
1、須存在有效的債權。有效債權的存在是債權轉讓的根本前提。以不存在或者無效的債權讓與他人,或者以已經消滅的債權轉讓他人,都將因標的不存在或者標的不能而導致債權轉讓合同無效,且讓與人對受讓人因此而產生的損失,應負賠償責任。
2、被轉讓的債權須具有可轉讓性。由于債權轉讓本質上是一種交易行為,從鼓勵交易、增加社會財富的角度出發(fā),應當允許絕大多數債權能夠被轉讓,只要不違背法律的強行性法規(guī)和社會公共道德。一句《合同法》的79條規(guī)定,以下三類債權不得轉讓:
⑴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合同債權,包括:a、基于信任關系而發(fā)生的債權,如雇傭、委托、租賃等合同所產生的債權;b、轉為特定債權人利益而存在的債權,例如專向特定人講授外語的合同債權;c、不作為債權,例如競業(yè)禁止約定;d、屬于從權利的債權,例如保證債權不得單獨讓與。但從權利可與利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可以轉讓。例如已經產生的利息債權可以與本金債權相分離而單獨讓與。
⑵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不得轉讓的債權。當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別約定禁止相對方轉讓債權的內容。該約定同其他條款一樣,作為合同的內容,當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種債權不具有可轉讓性。
⑶依照法律規(guī)定不得轉讓的債權。合同法沒有規(guī)定何種債權禁止轉讓,所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不得轉讓的債權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關于債權禁止轉讓的規(guī)定,例如擔保法61條的最高額抵押的合同債權不得轉讓。
3、讓與人與受讓人須對債權的轉讓達成協(xié)議,并且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關于債權轉讓的意思表示應當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一致。因一方當事人欺詐、脅迫等行為致使雙方當事人陷入意思表示不自由為債權轉讓或手然行為時,債權轉讓合同效力將會受影響。債權轉讓合同為可撤銷合同,撤銷權人可行使撤銷權。轉讓合同被撤銷后,受讓人已經受領的利益,應該向讓與人返還。轉讓合同如果存在合同法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原因時,該轉讓合同當然不發(fā)生法律效力。
由于債權轉讓為處分行為,這就要求首先,讓與人與受讓人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經其法定人允許或追認,也可以訂立轉讓合同。純獲利益的受讓則無需其法定人的同意。其次,讓與人應有讓與的權限。對讓與的債權沒有處分權之人所進行的債券讓與,不發(fā)生轉讓的法律效果,受讓人即使為善意的,也不能準用關于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取得該債權,因善意取得法律規(guī)定僅適用于物權,而非債權。
當事人就債權轉讓達成合意,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這里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轉讓合同的內容不得違法,即當事人訂立轉讓合同,不得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不得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不得違反法律、
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等。第二,是指轉讓合同無需采取特別的方式。但法律對債權讓與有特別規(guī)定的,應依法律的規(guī)定或當事人的約定?!逗贤ā返?7條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債權或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手續(xù)的,依照其規(guī)定。
4、債權轉讓須通知債務人。《合同法》第80條規(guī)定很明確,債權轉讓后通知債務人是債權人的義務。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法律效力。關于通知的形式,《合同法》并未限制,口頭形式、書面形式都應當允許,但原則上書面通知更有利于發(fā)生糾紛后證據的搜集。
(三)債權讓與的效力。
債券讓與有效成立后,即在讓與人、受讓人和債務人之間發(fā)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其中債權轉讓在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的效力,被稱為債權讓與的外部效力;而債權讓與對債務人的效力,則被稱為債權讓與的外部效力。
1、債權轉讓的內部效力。
(1)法律地位的取代。債權讓與生效后,在債權全部轉讓時,該債權即由原債權人(讓與人)移轉于受讓人,讓與人脫離原合同關系,受讓人取代讓與人而成為合同關系的新債權人,但在債權部分轉讓時,讓與人與受讓人共同享有債權。
(2)從權利隨之轉移。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于債權人自身的除外。隨同債權轉移而一并移轉的從權利包括:擔保物權保證物權,定金債權,優(yōu)先權(例如職工工資的優(yōu)先受償權),形成權(如選擇權、催告權),利息債權,違約金債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
(3)讓與人應將債權證明文件全部交付受讓人,并告知受讓人行使合同權利所必須的一切情況,對此合同法雖然未作規(guī)定,但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該義務構成讓與人的從給付義務,其中有關的債權證明文件包括債務人出示的借據、票據、合同書。來往電報書信等。應告知受讓人主張債權的必要情況,一般指債務的履行期、履行地、履行方式、債務人的住所、債權的擔保方式以及債務人可能會主張的抗辯等。此外債權人占有的債權擔保物,也應全部移交受讓的占有。
(4)讓與人對其讓其的債權應負瑕疵擔保責任。由于債券讓與給一人后,又就同一債權讓與其他人,由此引起的債權讓與合同效力和債權歸屬問題。對此通說認為應按照以下規(guī)則處理:全部轉讓中的受讓人優(yōu)于部分轉讓中的受讓人取得權利;已通知債務人的債權轉讓優(yōu)先于未通知的債權轉讓。
2、債權轉讓的外部效力是指債權轉讓對債務人的效力。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債權轉讓對債務人的效力以債權轉讓通知為準,該通知不得遲于債務履行期。在債務人收到債權讓與通知之前,對讓與人(原債權人)所為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即債務人仍以讓與人為債權人履行義務的,同樣可以免除其債務,受讓人不得以債權已經轉讓為由,要求債務人繼續(xù)履行,而只能要求讓與人返還所受領的債務人的履行。但債務人在收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即應將受讓人作為債權人履行債務,其對讓與人的履行不能構成債的清償,債務不能免除,仍須向受讓人履行,而讓與人如果仍然受領債務人的清償,則屬非債清償。債務人可以以不當得利請求返還.。
(2)表見讓與的效力。當債權人將其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事項通知債務人后,即使讓與并未發(fā)生或者讓與無效,債務人基于對轉讓事實的信賴而向該第三人所為的履行仍然有效,此即為表見讓與。
(3)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債務人對受讓人的抗辯權包括:
(1)合同不成立及無效的抗辯權;(2)履行期尚未屆至的抗辯權;(3)合同已經消滅的抗辯權;(4)合同原債權人將合同上的權力單獨讓與第三人,而自己保留債務時,債務人基于讓與人不履行相應債務而產生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等。對于以上抗辯事由,不論是發(fā)生在轉讓前,或轉讓后,也不論是發(fā)生在轉讓通知前還是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均可主張。
(4)、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債務人仍然可以依法向受讓人抵消。如果對受讓也享有債權,也可以直接主張和受讓抵消。
四、司法實踐中關于債權轉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公司法律顧問業(yè)務中
作為公司的法律顧問,關于債權的轉讓或接受債權讓與是常遇到的問題。
(1)關于債權轉讓業(yè)務。應審查該被轉讓債權的有效性,可讓與行,是否需要批準、登記、然后訂立轉讓協(xié)議。尤其注意將債權轉讓事項及時以書面形式(特快專遞)通知債務人。
(2)、在接受債權讓與時,除審查上述內容外,還嚴格審查該筆債權的訴訟時效,以避免接受的債權無法到法院主張權利。
(3)、做為債務人的法律顧問,當得到債權轉讓通知后,應及時對該筆債務進行審查,注意該筆債務是否到期,具體數額,存在不存在抗辯事項,訴訟時效是否超過等。
2、債權轉讓訴訟
隨著債權轉讓越來越多,債權轉讓訴訟會在我們今后的業(yè)務中比較常見了,因此我們應對此問題予以關注,包括如下業(yè)務:
篇4
預售商品房的轉讓,是指商品房預售后,預購人將購買的未竣工的預售商品房再行轉讓的行為。這種轉讓只變更預售合同的主體,預售合同的內容不發(fā)生變化,由商品房預購人將預售合同的債權或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使第三人與預售人之間建立新的權利義務關系。
預售商品房再轉讓是否屬于房地產轉讓?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6條之規(guī)定,房地產轉讓是指房地產權利人通過買賣、贈與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將其房地產轉移給他人的行為。這個概念規(guī)定了房地產轉讓的主體是房地產權利人,包括房地產所有人、經營人和使用人等。商品房預購人是否可以成為這里的房地產所有人呢?有人認為,根據《合同法》第133條關于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規(guī)定和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如果商品房預售人按照《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第10條的規(guī)定,在簽約之日起30日內持商品房預售合同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辦理了登記備案手續(xù),預售商品房的所有權即發(fā)生轉移,這時,預購人即成為預售商品房的所有人。本文認為,預購人“在簽約之后并未得到真正的房屋所有權,其轉讓的只是將來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期待權利”。預售商品房作為一種正在建筑、尚未竣工的不動產,還未到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房產登記,預購人并沒有獲得商品房產權,即沒有取得商品房所有權,而是在商品房竣工并辦理房產登記后,根據預購合同享有要求開發(fā)商辦理產權轉移,將房產過戶到預購方的權利。因此,預購時預購方只獲得了期待將來取得產權的權利。
那么,預售商品房轉讓條件有哪些要求呢?
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45條規(guī)定“商品房預售的,商品房預購人將購買的未竣工的預售商品房再行轉讓的問題,由國務院規(guī)定?!闭f明預售合同轉讓是有條件的。預售合同轉讓的條件如下:
1、依照法律、法規(guī)等規(guī)定,允許預售的商品房轉讓的可以轉讓;不允許轉讓的不得轉讓,例如《深圳經濟特區(qū)商品住宅外銷管理辦法》第12條規(guī)定:“預售的外銷商品住宅,在未領取房地產證前不得轉讓,否則轉讓無效?!?/p>
2、轉讓人必須持有經過登記備案的商品房預售合同和轉讓合同才能成為轉讓人,未登記備案的預售商品房不得轉讓。這種規(guī)定有利于國家加強宏觀管理。因為預售商品房轉讓主體與預售主體不同,轉讓人具有雙重身份,它是前一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預購方,同時又是后一轉讓合同的轉售方,而不是未竣工商品房預售方,故轉讓人不具備預售方的主體資格,也不必具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但轉讓人必須持有經過登記備案的預售合同和轉讓合同才具有預售轉讓的主體資格。
3、預售商品房轉讓的標的物必須是尚未竣工的、正在建設中的預售商品房,如果轉讓的標的物已經竣工驗收,預購方已經實際取得預售商品房產權后,將商品房再轉讓給他人,不是預售商品房轉讓,應按商品房買賣關系處理,同時預售商品房轉讓行為必須是行為人真實意思表示,否則轉讓行為無效。由于房地產市場價格不穩(wěn)定,轉讓人將預售的商品房提前轉讓,轉移跌價風險;新預購人自愿承擔跌價風險,冒著風險提前買受,然后再次轉讓,這種轉移風險和買受風險必須是平等自愿的。當然,與之相對應也有獲得利益的機會。
4、商品房的預售合同必須合法有效,才允許預售商品房轉讓,否則預售商品房轉讓無效。最高人民法院民(1996)2號文件第28條規(guī)定:“商品房的預售合同無效的,預售商品房的轉讓合同,一般也應當認定無效?!睆纳唐贩康念A售合同內容看,分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如果商品房預售合同對轉讓有約定,當雙方約定的轉讓條件已經具備時,可以轉讓。例如分期付款中,商品房預售合同約定必須付清前二次應付款項或者付清應付款項達到2/3后方可轉讓。第二,商品房預售合同未約定轉讓條件,合同履行中,預購方提出轉讓,必須征得預售人同意,否則轉讓無效。這樣規(guī)定既可預防預購人倒賣合同,牟取非法利益。又可以保證預售商品房轉讓及預售合同的順利履行。第三,預購方已經全部履行商品房預售合同規(guī)定的全部義務,對預售商品房的再行轉讓,不必征得預售人的同意,但事后應及時通知預售人知道,使其正確履行合同。通知人是轉讓人和新預購人,轉讓人和新預購人持原經過登記備案的預售合同和新簽訂的預售轉讓合同通知預售人,并了解原預購人履行合同情況。
篇5
一、合同權利轉讓的基本理論問題。1
在研究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問題之前,本文先就合同權利轉讓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簡要地說明。
合同權利轉讓是指合同債權人通過協(xié)議將其債權全部或者部分地轉讓給第三人的行為。其特征是:第一、合同權利轉讓是不改變合同權利的內容,由債權人將權利轉讓給第三人。第二、合同權利轉讓的對象是合同債權。第三、權利的轉讓既可以是全部的轉讓,也可以是部分的轉讓。合同權利轉讓的生效有兩個條件:第一、權利轉讓合同成立。第二、債權人將權利轉讓的事實通知債務人。合同權利轉讓的法律效力分為對內效力和對外效力,對內效力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合同權利由讓與人轉讓給受讓人,如果是全部轉讓,則受讓人將作為新債權人而成為合同權利的主體,轉讓人將脫離原合同關系,由受讓人取代其地位。如果是部分權利轉讓,則受讓人將加入合同關系,與原債權人一起成為共同債權人。第二、在轉讓合同權利時從屬于主債權的從權利也將隨主權利移轉而發(fā)生移轉。第三、轉讓人應當保證其轉讓的權利是有效存在且不存在權利瑕疵的。對外效力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債務人不得再向轉讓人即原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二、受讓人不僅取得債權人轉讓的債權,而且應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第三、債務人在合同權利轉讓時就已經享有的對抗原債權人的抗辯權,并不因合同權利的轉讓而消滅。2
我國關于合同權利轉讓的立法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九十一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五章的有關規(guī)定,其中第七十九條至八十三條專門規(guī)定合同權利轉讓問題,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xù)問題。
《民法通則》第九十一條規(guī)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由國家批準的合同,需經原批準機關批準。但是,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原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該條款沒有對權利的轉讓和義務的轉移進行區(qū)分,而是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合同權利義務的轉讓含有義務轉移的因素,所以需要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但是如果轉讓人不承擔合同義務(單務合同)或者義務已經履行完畢,其轉讓合同權利是否需要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呢?僅就該條文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仍需另一方的同意。同時該條文對合同權利的轉讓還有一個限制,即轉讓人轉讓合同權利義務時不得牟利,這種規(guī)定明顯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立法模式的色彩?!逗贤ā逢P于合同權利轉讓的規(guī)定“是在對民法通則第91條進行補充的基礎上,并借鑒《涉外經濟合同法》第26條的有關規(guī)定發(fā)展而來,它彌補了合同債權債務轉讓的立法漏洞”。3 因《合同法》關于債權轉讓的規(guī)定比較明確,本文不再詳述。
《合同法》未對合同所指向的標的物作動產和不動產的劃分,應當理解為只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合同權利都可以轉讓。因此可以講《合同法》對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下面就該權利轉讓所涉及的問題進行分析論述。
二、我國關于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的有關規(guī)定。
因預售商品房以外的其他房屋買賣合同的權利轉讓問題并不復雜,本文對該問題不再贅述,下面僅就預售商品房買賣合同權利轉讓問題進行分析。
預售商品房買賣合同權利轉讓問題一般稱之為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對于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第一種是反對轉讓,主要理由是“炒樓花”具有較大的投機性,允許炒樓花可能導致房價上漲,擾亂房地產市場秩序,損害房屋實際使用者的利益,影響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贊成轉讓的認為,炒家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行風險投資,既可以為房地產開發(fā)聚集資金,又可以活躍市場,從世界各國房地產交易實踐來看,炒家參與房地產市場已經成為成熟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特點 .4本人贊同第二種觀點,商品房再轉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為了投資,也可能是因其他原因,購買的商品房對預購方已經沒有意義,例如預購方移居國外。如果一概禁止轉讓,則限制了預購方合法權益的行使。5
其實,關于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問題,我國1995年《房地產管理法》已經作出了規(guī)定,該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商品房預售的,商品房預購人將購買的未竣工的預售商品房再行轉讓的問題,由國務院規(guī)定”。因迄今為止國務院尚未作出具體規(guī)定,有些學者據此認為預購商品房不能再轉讓。本人認為該規(guī)定是一種委任性條款,即授權國務院對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制定行政法規(guī),其隱含的意思是預購商品房可以再轉讓。我們無法想象國務院會制定這樣的行政法規(guī):“根據《房地產法》第五十四條的規(guī)定,預售商品房不能再轉讓”。如果預售商品房不可以再轉讓,那么《房地產法》應當直接作出規(guī)定,沒有必要再授權國務院制定不可轉讓的行政法規(guī)。所以該條款“實際上是對商品房的預售合同轉讓的認可”。6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預購商品房再轉讓問題有詳盡的司法解釋。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1993年座談會紀要》)規(guī)定: “關于轉賣預售商品房問題。預購方在預售方實際交付房屋之前,將預售商品房轉賣給第三人的,必須符合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違反法律、政策規(guī)定,倒買倒賣預售商品房的,應當認定買賣行為無效。在預售方已實際交付房屋后,預購方將房屋賣給第三人的,可按一般房屋買賣關系處理”。 《1993年座談會紀要》大體包含這樣幾層含義:一、預購方可以轉讓商品房。二、該轉讓行為必須是在預售方實際交付房屋之前。三、該轉讓行為必須符合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四、違法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倒買倒賣預售商品房的行為無效。五、在房屋交付之后預售方轉讓房屋的,是房屋買賣關系。其中該座談會紀要未明確解釋“轉讓行為必須符合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的具體含義,但是根據該段后半部分的規(guī)定,違法“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主要是指倒買倒賣預售商品房的行為。該規(guī)定沿襲了《民法通則》的立法本意,這大體與我國當時的經濟體制有關。
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fā)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1995年司法解釋》)中,對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問題作出比較詳細的規(guī)定,為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本文全文引用該規(guī)定:“七、關于預售商品房的轉讓問題。28、商品房的預售合同無效的,預售商品房的轉讓合同,一般也應當認定無效。29、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經有關主管部門辦理了有關手續(xù)后,在預售商品房尚未實際交付前,預購方將購買的未竣工的預售商品房轉讓他人,辦理了轉讓手續(xù)的,可認定轉讓合同有效;沒有辦理轉讓手續(xù)的,在一審訴訟期間補辦了轉讓手續(xù),也可認定轉讓合同有效。30、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預購方,在實際取得預購房屋產權并持有房屋所有權證后,將房屋再轉讓給他人的,按一般房屋買賣關系處理”。
根據以上規(guī)定,可以將預售商品房的債權轉讓問題歸納為:一、預售商品房合同無效的,預售商品房的轉讓合同一般也無效。二、該轉讓行為必須是在預售方實際交付房屋之前,且商品房買賣合同和權利轉讓合同都辦理了轉讓手續(xù)。三、在實際取得房屋產權并持有房屋所有權證后,預購方將房屋再轉讓給他人的,是房屋買賣關系,而非預售商品房再轉讓關系。
與《1993年座談會紀要》相比,《1995年司法解釋》對商品房債權轉讓問題的規(guī)定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一、《1993年座談會紀要》規(guī)定在房屋交付之后預售方轉讓房屋的,是房屋買賣關系,而《1995年司法解釋》強調在實際取得房屋產權并持有房屋所有權證后,預購方將房屋再轉讓給他人的,是房屋買賣關系。《1993年座談會紀要》關于這方面的規(guī)定有悖于物權理論,因為在房屋交付后預購方并不當然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其轉讓房屋的行為也不當然都是房屋買賣關系,其中可能仍然包括預售商品房再轉讓關系?!?995年司法解釋》將房屋買賣關系限定在預購方實際取得房屋產權并持有房屋所有權證后的轉讓范圍內。預購方取得房屋所有權證書當然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即便這時房屋還未交付,其再將房屋轉讓亦當然是房屋買賣關系。二、《1993年座談會紀要》規(guī)定違反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倒買倒賣預售商品房的行為無效,而《1995年司法解釋》則強調轉讓預售商品房應當辦理轉讓手續(xù),將辦理了轉讓手續(xù)作為轉讓預售商品房合同有效的條件。但是,該“轉讓手續(xù)” 是指預購方和預售方的轉讓手續(xù)還是指預購方和受讓方的轉讓手續(xù)?該“轉讓手續(xù)”的具體含義是什么?無論該“轉讓手續(xù)”是指什么,決不可能是預購方和預售方向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房屋產權登記手續(xù),因為如果辦理了房屋產權登記手續(xù),預購方已經取得預購商品房的所有權,那么預購方和受讓人之間就不存在預售商品房合同權利轉讓關系,而只存在房屋買賣關系。根據該解釋的規(guī)定,該轉讓手續(xù)應當包括預購方和預售方、預購方和受讓方兩個轉讓手續(xù)。那么該轉讓手續(xù)是指什么呢?該解釋沒有作出進一步的規(guī)定,但是根據《房地產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商品房預售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將預售合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規(guī)定,該轉讓手續(xù)應當是指預售合同的登記備案手續(xù)。同理預購方和受讓方的轉讓手續(xù)也應當是預售商品房轉讓合同的登記備案手續(xù)。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又了《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03年司法解釋》),其中第六條涉及登記備案問題。該條規(guī)定:“當事人以商品房預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辦理登記備案手續(xù)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當事人約定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xù)為商品房預售合同生效條件的,從其約定,但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除外”。根據該條規(guī)定,預售商品房合同不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xù)為合同生效的條件,除非雙方當事人另有約定。也就是說《2003年司法解釋》對《1995年司法解釋》關于預購方轉讓預售商品房權利的條件進行了修正,即預購方和預售方合同簽訂的預售商品房買賣合同,如果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則該預售商品房買賣合同生效,而該買賣合同是否登記備案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同理,預購方和受讓方簽訂的預售商品房權利轉讓合同是否備案也不能成為影響轉讓合同效力的原因。
此外,在商品房已經交付但是尚未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時,預購方將購買交付的商品房轉讓他人的,對該轉讓的性質如何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以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預售商品房再轉讓限定在商品房尚未實際交付以前,交付以后的轉讓問題不適用該解釋。登記是房屋所有權變更的公示方式,在房屋未辦理登記時,該房屋的所有權仍然屬于開發(fā)商,那么該轉讓是否屬于無權處分呢?無權處分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出賣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未經共有人同意出租、出賣共有物,將他人之物設定抵押、質押等。7 從表面上看,該轉讓屬于無權處分,但是仔細推敲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理解存在問題:房屋未交付以前,預購方轉讓合同權利只要通知預售方,該轉讓合同即對預售方發(fā)生法律效力,但是按照無權處分處理,預購方轉讓房屋必須經過預售方追認,該轉讓合同才能生效,這種結論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按照合同權利轉讓理論,除不得轉讓的情形外,預購方可以將其對預售方享有的權利轉讓給第三人,此時預購方轉讓的是房屋買賣合同中請求預售方協(xié)助辦理產權的權利。因此,在商品房已經交付但是尚未辦理房屋權屬登記,預購方將購買交付的商品房轉讓他人,其法律性質仍然屬于合同權利轉讓問題,只是該轉讓不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司法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而應當適用《合同法》關于合同權利轉讓的一般規(guī)定。
三、房屋買賣合同債權轉讓的法律適用問題。
在理論界和實務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未取得權屬證書的房屋,無論是房屋所有權還是債權都不得轉讓,因轉讓而簽訂的合同都是無效的。其法律根據是《房地產法》第三十七條,該條規(guī)定:“下列房地產,不得轉讓:…(六)、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
這種觀點對法律的理解有失偏頗。根據有關法律規(guī)定,至少有三種“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房屋也可以轉讓:
第一是房地產開發(fā)商出賣現(xiàn)房的情況。根據2001年6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其第七條規(guī)定:“商品房現(xiàn)售,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現(xiàn)售商品房的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應當具有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和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資質證書;(二)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或者使用土地的批準文件;(三)持有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四)已通過竣工驗收;(五)拆遷安置已經落實;(六)供水、供電、供熱、燃氣、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具備交付使用條件,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具備交付使用條件或者已確定施工進度和交付日期;(七)物業(yè)管理方案已經落實”。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開發(fā)商不需要辦理產權初始登記手續(xù),可以直接將現(xiàn)房出賣給買受人。也許有人會提出,《房地產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按照出讓合同約定已經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二)按照出讓合同約定進行投資開發(fā),屬于房屋建設工程的,完成開發(fā)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屬于成片開發(fā)土地的,形成工業(yè)用地或者其他建設用地條件。轉讓房地產時房屋已經建成的,還應當持有房屋所有權證書”。那么如何解釋“轉讓房地產時房屋已經建成的,還應當持有房屋所有權證書”的規(guī)定和《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七條的規(guī)定之間的矛盾呢?實際上,二者之間不存在競合問題,理由為:《房地產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的轉讓是指轉讓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如果轉讓已經有建成房屋的土地使用權時該房屋應當具有所有權證書,一般情況下,買受人應當是具備房地產開發(fā)資格的法人。而《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七條規(guī)定的轉讓是商品房(現(xiàn)房)的轉讓問題,而非單純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對買受人的條件沒有限制。此為“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房屋也可以轉讓的情形之一。
第二是開發(fā)商預售商品房的情形。所謂預售商品房是指“房地產開發(fā)經營企業(yè)將正在建設中的房屋預先出售給承購人,由承購人支付定金或者房價款的行為”。 8因為是預售正在建設中的商品房,房屋還未建成,開發(fā)商不可能取得房屋權屬證書,但是開發(fā)商卻可以轉讓該未建成的房屋。同時,開發(fā)商在預售商品房時有一部分房屋未賣出,但是房屋已經建成,開發(fā)商同樣不需要取得房屋權屬證書,其可以憑原商品房預售證書繼續(xù)轉讓該已建成房屋。此為“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房屋也可以轉讓的情形之二。
第三是無權處分情形。無權處分是指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并且與相對人訂立財產轉讓合同。《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對該條款的效力,我國法律界的通說為“效力待定”。也就是說,即使出賣人出賣他人房屋并也不當然導致合同無效,經房屋所有人追認或者出賣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是房屋買賣為有效。此為“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房屋也可以轉讓的情形之三。
以上三種均為出賣人在未取得房屋權屬證書的情況下可以轉讓房屋的情形,只是第三種情形受到一定的限制,即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房屋,未經房屋所有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無效。至少排除這三種情形之外,其他房屋在未取得房屋權屬證書時不得轉讓,例如自然人、法人自建的房屋,在未取得房屋權屬證書時不得出賣。
按照這種邏輯思路,可以得出買受人與出賣人(可以是開發(fā)商,也可以是開發(fā)商之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在未辦理房屋權屬變更登記手續(xù)之前,買受人對出賣人享有的權利包括:接受房屋和要求出賣人協(xié)助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手續(xù);與此相對應,出賣人的義務包括:交付房屋和協(xié)助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手續(xù)。買受人可以將對出賣人的上述請求權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此時,因房屋尚未辦理過戶手續(xù),房屋所有權仍然屬于出賣人,所以買受人轉讓的只能是房屋買賣合同的權利(請求權),而不是房屋所有權。在這種情況下,該權利的轉讓問題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九十一條和《合同法》關于合同權利轉讓的規(guī)定,同時由于《合同法》對《民法通則》有關權利轉讓問題進行了修正(轉讓權利只需通知出賣人,該權利轉讓合同即對出賣人發(fā)生法律效力),根據“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原則,關于轉讓合同權利問題應當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預售商品房再轉讓問題還應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有關的司法解釋)。
四、與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有關的其他法律問題。
(一)、買受人轉讓合同權利是否還應當交納契稅和契稅的繳納對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
根據我國稅收征收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房屋買賣合同的買受人應當按照房屋買賣的成交價格交納契稅。如果在只有買賣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的情況下,契稅的納稅人只能買受人當無異議。在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中,應當由哪一方繳納契稅?未繳納契稅是否導致該權利轉讓合同無效?
對這個問題在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買受人和出賣人都應當繳納契稅,即先由買受人繳納契稅取得房屋權屬證書后,再由受讓人繳納契稅取得買受人的房屋權屬證書。如果買受人未繳納契稅,應當認定該權利轉讓合同無效。另一種觀點認為,契稅應當由受讓人交納。如果買受人和出賣人都繳納契稅,結果是人為地制造了兩次買賣、兩次稅費,無法實現(xiàn)社會效益的最大化。9
本人同意后一種觀點,除該觀點的理由之外,還有如下理由: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第一條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承受的單位和個人為契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guī)定繳納契稅”,其第四條規(guī)定:“契稅的計稅依據:(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出售、房屋買賣,為成交價格;……”,《中國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細則》第七條規(guī)定:“條例所稱房屋買賣,是指房屋所有人將其房屋出售,由承受者交付貨幣、實物、無形資產或者其他經濟利益的行為”。根據以上規(guī)定,契稅的納稅人應當是房屋買賣合同的買受人,即買受人為房屋權屬的承受人。買受人是否成為契稅的納稅人應當區(qū)別二種情形:第一是買受人將合同權利部分轉讓給受讓人,買受人不退出原房屋買賣合同,買受人和受讓人共同對出賣人享有權利,是該房屋的共有人,也是房屋權屬的共同承受人,契稅當然由二者共同繳納。第二是買受人將合同權利全部轉讓給受讓人,買受人退出原房屋買賣合同,受讓人單獨對出賣人享有權利,是房屋權屬的承受人,契稅由受讓人繳納,因買受人已退出原房屋買賣合同,其不應當再承擔契稅的繳納義務。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分析,可以將契稅的繳納看作是取得房屋權屬證書的對價,買受人沒有取得房屋權屬證書,當然不需要繳納契稅。如果買受人繳納契稅,則其取得房屋權屬證書,此時的轉讓行為是房屋買賣關系,而不是合同權利轉讓關系。
第二、如果認為因買受人未繳納契稅則權利轉讓合同無效,那么出賣人未繳納土地增值稅也同樣會導致合同無效。這就象我們去超市購買商品,因銷售者沒有交納稅款而導致買賣合同無效一樣荒謬無比。納稅與否是納稅人和稅收征收機關之間的稅收征收關系,該法律關系屬于稅法的調整范圍,而買賣合同以及權利轉讓合同是民事關系,二者之間沒有任何原因和結果關系。
第三、無論《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都承認房屋買賣合同權利可以轉讓,并且都沒有將買受人繳納契稅作為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生效的要件。其實,不交納契稅并不代表買受人可以不交納其他稅費,其還是應當按照稅收法律的規(guī)定交納所得稅等其他稅費。
因此,房屋買賣合同權利轉讓,轉讓權利的買受人不應當繳納契稅。同時,無論是買賣合同的當事人,還是權利轉讓的當事人,契稅或者其他稅費是否繳納都不是合同是否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
(二)抵債房屋的再轉讓問題。
在房地產開發(fā)活動中,以房抵債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開發(fā)商由于資金緊張或者為避免流動資金的大量占用,往往要求施工方墊資施工,待房屋建成后以房屋折價抵頂工程款。在這種情形下,實際存在兩種法律關系: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關系和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因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與本文主旨無關,故僅論述房屋買賣合同關系。
以房抵債的法律性質為房屋買賣關系,即開發(fā)商以建成房屋折價作為給付施工方的工程款,施工方以開發(fā)商欠其的工程款作為購買房屋的對價。建設部《城市房地產轉讓管理規(guī)定》第三條也對此作了明確規(guī)定:“本規(guī)定所稱房地產轉讓,是指房地產權利人通過買賣、贈與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將其房地產轉移給他人的行為。前款所稱其他合法方式,主要包括下列行為:……(四)以房地產抵債的;……”。
施工方為了使房屋變現(xiàn),就需要轉讓該房屋,這種轉讓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施工方在取得房屋權屬登記證書后再轉讓房屋,該轉讓應當為房屋買賣關系。二是施工方與第三人達成房屋買賣協(xié)議,由施工方將該抵債房屋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將房屋價款給付施工方。第一種方式需要繳納契稅和其他稅費,為減少變現(xiàn)成本,施工方大多采取第二種方式變現(xiàn)。
如何確定施工方轉讓行為的法律性質?開發(fā)商和施工方以房抵債協(xié)議為房屋買賣關系,則開發(fā)商承擔的義務為交付房屋和協(xié)助辦理房屋產權手續(xù),施工方享有的權利為接受房屋和要求開發(fā)商承擔協(xié)助辦理房屋產權手續(xù)。因施工方尚未取得房屋權屬證書,其與第三人簽訂的轉讓協(xié)議實際上轉讓的仍然是對開發(fā)商享有的權利,即該轉讓為合同權利轉讓。同時由于該房屋已經建成,所以該轉讓行為應當適用《合同法》關于權利轉讓的規(guī)定。
由于施工方不具有房地產開發(fā)資格,其與第三人達成協(xié)議后,再由開發(fā)商和第三人簽訂正式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并出具發(fā)票等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所需的手續(xù)。如果開發(fā)商和施工方以房抵債協(xié)議約定的房屋價格、施工方和第三人權利轉讓合同約定的房屋價格、第三人和開發(fā)商簽訂買賣合同的房屋價格相同,例如三個合同的房屋價格分別為100萬元,權利轉讓問題不會產生任何異議。但是施工方為盡快使房屋變現(xiàn),往往會降價銷售房屋,例如開發(fā)商和施工方以房抵債協(xié)議約定的房屋價格為100萬元,施工方和第三人權利轉讓合同約定的房屋價格80萬元,最后第三人和開發(fā)商以80萬元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此時存在一個問題:合同權利轉讓是指不改變合同權利的內容,由債權人將權利轉讓給第三人。最后一個合同改變了第一個合同的內容,這種改變是否影響權利轉讓的性質?施工方轉讓合同權利的完整流程是,開發(fā)商和施工方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工程款為房屋價款,其后施工方再和第三人簽訂權利轉讓合同,施工方收取第三人給付的對價,最后施工方通知開發(fā)商。因該流程比較煩瑣,施工方往往在和第三人或者包括第三人和開發(fā)商達成初步的房屋買賣協(xié)議后(可能是口頭的,也可能是書面的),由開發(fā)商和第三人簽訂正式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三人不需要按照合同約定向開發(fā)商交付房款,因其已經將房屋價款交付給了施工方。同時因該房屋已經由施工方交付給第三人,該第三人就享有要求開發(fā)商出具辦理房屋權屬登記各種手續(xù)的權利。從該層面上分析,最后一個合同只具有形式上的意義,或者說該價格僅為繳納契稅而確定的成交價。但是無論如何,施工方的轉讓行為仍然為權利的轉讓,我們權且稱之為“簡化的權利轉讓”。
篇6
關鍵詞:股東資格;利害關系人;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285-01
我國公司法 74 條規(guī)定:依照本法 72 條、73 條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該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fā)出資證明書,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但對于股權轉讓的具體時間點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加之,股權轉讓過程中各階段形成的法律文件均具有相應的股權轉讓證據意義,各文件形成又有時間差,導致司法實踐中很多股權轉讓糾紛。股權變動過程中,股權的內部變更登記和工商變更登記是股權變動的兩個關節(jié)點,具有不同的法律意義,是股權變動過程中各種法律關系的樞紐,糾紛的產生大多與此二登記有關。本文圍繞因沒有進行相關的登記而產生的糾紛探討利害關系人的權益保護。
一、公司沒進行股東名冊變更登記時的利害關系人權益保護
如果轉讓人已交付出資證明書,而沒有進行股東名冊變更,股權轉讓沒有最終完成,應根據不同情況追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
從實體的角度看,如果在其他前置程序合法有效的情況下,公司無辜推諉,造成股東名冊變更登記無法完成,公司的不作為行為侵害了股權受讓人的股東名冊變更請求權以及因未及時享有的股東權利,其性質屬于侵權行為,公司負有停止侵害并履行變更登記的義務,其不登記行為造成受讓人經濟損失的,公司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即使公司已向轉讓人支付了紅利。在法院生效判決確認公司的變更股權登記的期限后,公司仍然未履行登記義務的,應由股東參與的公司行為如公司未通知股權受讓人行使權利的受讓人有權以股東身份公司行為無效。因為生效判決對于股權受讓人及公司內部各方均產生了相當于股東名冊已進行了變更的效力。如果是由于受讓人的疏忽,未及時申請公司變更股東名冊,受讓人應自行承擔其所遭受的損失。
從訴訟程序的角度看,股權受讓人享有作為原告訴的利益,股權轉讓人應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實體權利決定了訴訟權利的行使。在股權轉讓合同正常履行的情況下,股權轉讓人交付股權證書,受讓人履行轉讓合同規(guī)定的合同義務后,即取得了由轉讓人轉讓的請求公司進行股權轉讓變更登記的股權權能,受讓人可以持股權轉讓合同,以及由轉讓人交付的股權證書請求公司進行股東名冊的變更登記,轉讓人有協(xié)助配合的義務,公司有變更的義務。在英美法中,股權轉讓合同履行后尚未經變更登記在股東名冊的受讓人被稱為“收益所有人”。其有權根據轉讓合同的約定請求轉讓股東交付股權證書,并可以依公司法的規(guī)定請求公司變更股東名冊。因此,受讓人在公司拒絕履行變更義務的情況下,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有權作為原告請求公司履行義務。在這里,受讓人是原告,公司是被告。由于原告請求被告變更登記的依據為原告與轉讓人的轉讓合同及其履行,糾紛的產生多與此有關,因此,要查明股權變動的事實,在訴訟中有必要將轉讓人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
篇7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
【中圖分類號】D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7-0034-1.5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可以分為內部的股權轉讓與外部轉讓,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主要在于外部股權轉讓,也就是將股權轉讓給新成員的一種方式?;谟邢挢熑喂举Y合兼人合的特征,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也具有相應的特殊性。資合性主要是可以讓股東有權自由轉讓股權,這樣有利于對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股權的自由轉讓是指公司股東自由轉讓股權,不受他人的干涉與影響。股權的自由轉讓有效地尊重了公司股東自主意識,也是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人合性主要表現(xiàn)為在有限責任公司中的股東較少、公司股份缺乏有效的流通市場、公司內存在著很多的相互信任與內部契約等信賴關系,對于外部的干預較少。在股權轉讓中資合性追求效率,人合性追求轉讓利益最大或對公司影響最小,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處理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問題所應著重解決的。
一、股權轉讓合同的成立生效主義原則及例外
股權轉讓合同同其他合同一樣,也存在著有效、無效、可變更或可撤銷、效力待定的情形。股權轉讓合同何時生效,《公司法》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四十四條關于“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xù)生效的,依照其規(guī)定”的規(guī)定,并且基于《公司法》與《合同法》在合同規(guī)制方面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因此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堅持成立生效主義為原則,批準生效主義或登記生效主義為例外的法律評價原則。故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合同訂立后,未實際支付股權轉讓款、未實際股權辦理變更手續(xù)等均不能作為否定合同效力的理由。
二、股權轉讓合同與股權變動之間的關系
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后股權的變動時間究應界定為股權轉讓合同生效之時,還是公司將買方名稱載入股東名冊之時,亦或是工商機關辦理股東變更登記之時,實踐中看法不一。
《公司法》第七十四條規(guī)定:“轉讓股權后,公司應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fā)出資證明書,并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該條規(guī)定了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后,公司應當簽發(fā)出資證明書、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的公司內部股權登記變動行為。而《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三款則規(guī)定了公司外部股權登記變動行為,即“公司應將股東的姓名或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fā)生變更的,應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結合這兩條規(guī)定的立法原意,兼顧買方的合同目的與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應對股權變動采取公司內部登記生效主義與公司外部登記對抗主義相結合的態(tài)度,即就公司內部關系而言,公司股東名冊的變更登記之時視為股權交付、股東身份(股東投資權利、義務、風險和收益)開始轉移之時。就公司外部關系而言,公司登記機關的股權變更登記行為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種解釋既有利于方便買方取得和行使股權,也有利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
三、侵害老股東同意權與優(yōu)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股東轉讓股權時未尊重老股東的同意權與優(yōu)先購買權而與第三人訂立股權轉讓合同,此種股權轉讓行為違反了公司法有關出讓股東行使處分權的法定限制條款,侵害了其他股東的法定優(yōu)先購買權,又基于其他股東是否有意、是否具有經濟能力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并不確定,因此此類股權轉讓合同應界定為可撤銷合同,享有法定優(yōu)先購買權的股東可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該合同。股權轉讓合同被撤銷后,股權歸屬將恢復原狀。方取得的股權應返還賣方。行使的期限可參照《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關撤銷權除斥期間的規(guī)定,股東行使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應為一年,自買方名稱記載于公司股東名冊之日起算。
基于原告老股東訴請撤銷的目的在于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因此原告老股東提起撤銷股權轉讓合同之訴時,可一并提出由自己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訴訟請求。除非原、被告另有相反約定,應以被撤銷的股權轉讓合同約定的價格為準。這樣既可預防出讓股東向其余股東虛報轉讓款的道德風險,也可提高股權轉讓效率。
四、股東出資瑕疵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
出資的瑕疵必然導致股東權的瑕疵,但瑕疵出資股東仍然有權轉讓其帶有瑕疵的股東資格,只是賣方股東資格由于出資存在瑕疵必然導致買方股東資格也存在瑕疵。如果賣方在簽署股權轉讓協(xié)議時已將瑕疵出資的事實如實告知買方,買方卻仍然受讓股權,則股權轉讓合同有效,買賣雙方應就瑕疵出資導致的民事責任對公司和債權人負連帶責任。如果賣方在簽約時隱瞞了出資瑕疵的事實,則買方有權以被欺詐為由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或變更股權轉讓合同。
五、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的責任承擔
篇8
摘 要:善意取得法律效力主要涉及善意取得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學界關于善意取得法律效力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轉讓合同有效為前提,滿足了形式上的合理性,卻存在著諸多可商榷之處。事實上,無權轉讓合同應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依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應認定為無效,而在轉讓合同被重新確定為無效的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自然應當重新界定:法律應認可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易關系,從而由原權利人對善意第三人承擔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
中圖分類號: D923.2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1-0127-08
Study on the Validity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Transfer Contracts Legal Effects
JIA Xian-chuan
(School of Law,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Key words: bona fide acquisition;legal effect;transfer contract;bona fide third party
Abstract: The validity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three partie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Most academic researches admit that the transfer contracts are effective, which are reasonable only in form. Actually, unauthorized transfer contract must be brought into the scope of contract law, and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invali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51 of the Contract Law. Meanwhile, the transac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possessor and the bona fide third person should be sanctified by law, and the former should bear the grantee duty for quality defects to thebona fide third party.
我國物權法確認了善意取得制度,但對于此制度下的轉讓合同效力的確定,以及受轉讓合同效力影響的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如何,卻并未提供明確的法律適用依據。由此引發(fā)了學界關于善意取得法律效力的不同解釋。所謂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是指善意取得構成要件齊備后所產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涉及原權利人、無權處分人和善意第三人這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雖然無權轉讓合同是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就物權轉讓達成的合意,但其效力卻深刻地影響著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具有獨立的探討價值。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言,在《物權法》頒行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學界對物權法的研究應集中于實然性領域而不是應然性范疇,即要研究物權法在實踐中如何運用〔1〕。本文即以善意取得中轉讓合同的效力確定為基點,探討善意取得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對于善意取得,目前尚有諸多爭議①。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是本文所欲解決的,因這些問題的結論并不會影響本文所要探討的論題。為論述方便,以下所論及之善意取得,皆取其狹義意,即占有委托的動產所有權的善意取得。
一、善意取得法律效力的研究現(xiàn)狀
目前學界關于善意取得下轉讓合同的效力界定基本達成一致意見――善意取得下的轉讓合同有效;而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不具爭論意義。
(一)轉讓合同有效
對于作為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轉讓合同的效力,學界基本達成共識:應將轉讓合同除無權處分外并無其他瑕疵作為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之一②,但構成善意取得并不要求轉讓合同的有效〔2〕,筆者對此深表贊同。然而,對于構成善意取得后轉讓合同效力的界定,學界眾說紛紜。
有學者認為,善意取得不以轉讓合同有效為前提,但構成善意取得后該轉讓合同應被視為有效〔3〕。依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善意取得情況下的轉讓合同應被視為有效,否則會產生因合同無效而帶來的返還財產問題;也是基于此,他認為《物權法》第106條相對于《合同法》第51條為特別規(guī)定,應當優(yōu)先適用〔4〕。劉家安教授認為,盡管善意取得為原始取得,但仍不能回避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將轉讓合同解釋為有效,有利于將出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關系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5〕。有學者認為,無權處分行為并不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合同應為有效而非效力待定。因此,善意取得應遵循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此時善意取得就是繼受取得。同時,僅依合同有效并不能保證善意第三人所取得物權的絕對性,仍需要借助公示公信力來實現(xiàn)善意取得物權的對世性,從而能對抗原權利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6〕。也有學者認為,善意取得不以轉讓合同有效為要件,但善意取得成立后,因公示公信原則的權利擬制,使得無權轉讓轉為有權轉讓。因此,作為各項合同請求權(主要是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以及合同價金支付請求權)基礎的轉讓合同應為有效〔7〕。還有學者認為,善意取得旨在解決物權歸屬問題,而對交易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卻無暇顧及,因此需要肯定轉讓合同的效力以調整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8〕。
歸納學界主流觀點,對于構成善意取得后的轉讓合同效力應界定為有效,主要理由有兩點:(1)轉讓合同有效的必要性。善意取得旨在解決無權處分情況下的物權歸屬問題,涉及的僅是原權利人物權的消滅和善意第三人物權的取得,并沒有對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予以有效的調整,因而需要擬制轉讓合同為有效,以調整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2)轉讓合同有效的可能性。善意取得雖不以轉讓合同有效為要件,但構成善意取得后,基于公信力所擬制的權利可以使無權轉讓轉為有權轉讓,轉讓合同可轉為有效。而認定轉讓合同有效的意義可歸納為三點:(1)有效的轉讓合同是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的依據,(2)有效的轉讓合同可以為善意第三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提供請求權基礎,(3)有效的轉讓合同也可以為無權處分人要求善意第三人履行價金支付的合同義務提供依據。
(二)轉讓合同有效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大前提下,學界對于善意取得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無甚爭議。
首先,在原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關系方面,在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情況下,原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可能發(fā)生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以及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部分或者全部競合〔9〕。此時,原權利人可以選擇一種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方式向無權處分人提出主張或訴訟,以彌補其所受之損失。其次,在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方面,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前提下,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乃是標的物的讓與關系,雙方都應履行轉讓合同所確定的權利和義務:無權處分人應協(xié)助善意第三人移轉交易財產的所有權;善意第三人對無權處分人應負擔價金支付義務或其他義務,這與非善意取得情形并無二致,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都不得拒絕履行。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受讓人與出讓人之間受債法的調整〔10〕。受讓人應依轉讓合同承擔相應的義務,不得以善意取得為由拒絕承擔,如果轉讓合同被撤銷或者宣告無效,原所有權人或讓與人有權要求受讓人返還所取得的標的物〔11〕。雖然善意取得為原始取得,但占有人與讓與人之間仍發(fā)生與繼受取得同一的效力〔12〕。最后,在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由于善意取得最直接的效力是在原權利人和善意第三人之間產生物權變動,因此,善意第三人因其善意而即時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同時,原權利人的所有權也因而喪失〔13〕。
綜上所述,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確定如下:(1)原權利人可以從違約責任、侵權責任或者不當得利返還責任中選擇一項請求權向無權處分人主張,但其不能向善意第三人主張權利;(2)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依有效的轉讓合同確定其權利義務關系,即無權處分人可依據轉讓合同向善意第三人主張價金支付請求權,而善意第三人也可基于轉讓合同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③;(3)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僅發(fā)生物權的移轉,不存在債權關系,相互之間不能主張債權權利。
二、對現(xiàn)行善意取得法律效力的商榷
現(xiàn)行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主要是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大前提下探討的。然而,轉讓合同有效的理由能否成立?有效的轉讓合同所解決的問題是否有更妥適的解決方案?實值研究。同時,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安排的合理性也值得懷疑。
(一)對轉讓合同有效的商榷
如上所述,轉讓合同有效有兩點支持理由,而有效的轉讓合同要解決三個問題,就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第一,轉讓合同有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能否成立?第二,有效的轉讓合同對其所要解決的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妥適?是否有更合理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若想質疑轉讓合同的有效,則首先必須對上述兩點理由予以回應,其次也必須為有效的轉讓合同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1.支持轉讓合同有效的理由值得商榷
第一,公信力擬制的權利不能使無權轉讓轉為有權轉讓。首先,主張基于公信力的權利擬制使得合同有效的觀點,實際上就是主張善意取得的構成產生了擬制合同有效的效果,有自相矛盾之嫌。因為物權法確定無權處分是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之一,也就是說,善意取得以轉讓合同無效為前提。前述主張以轉讓合同無效為前提,在構成善意取得后,卻又反過來主張善意取得使轉讓合同轉為有效,在邏輯上未免有自我否定之嫌。其次,是否有處分權乃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不能以擬制的權利來補足。如在不動產登記錯誤的情況下,登記權利人處分財產在法律上是有權處分。但是,從最終經過司法機關確認登記是錯誤的來看,可以認為登記權利人是無權處分,這實際上是從最終結果上來認定無權處分〔4〕。因此,無權處分是從事實上、實質上認定而非法律形式上認定的,質言之,是否有處分權是個事實判斷而非價值判斷。因此,無處分權人的無權處分行為在事實上存在的權利瑕疵,不能通過法律價值判斷所擬制的權利予以補足??傊?,公信力不能擬制權利使得無權轉讓轉變?yōu)橛袡噢D讓。
第二,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應完全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依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轉讓合同應認定為無效,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通過締約過失責任予以調整。
2.有效轉讓合同所發(fā)揮功能的替代
第一,善意取得制度本身是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的依據。善意取得作為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一旦構成要件齊備即獨立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盡管其成立依賴于無權轉讓合同,但其法律效果的發(fā)生無需再借助于轉讓合同的效力。否則,善意第三人既可主張善意取得而獲得物權,又可基于善意取得主張轉讓合同有效而依據有效的合同取得物權,由此必然否定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同時,轉讓合同的無效也不會發(fā)生一般合同無效后返還財產的法律后果。因為善意第三人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權,并非依賴于轉讓合同。而原權利人的所有權也因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而歸于消滅,從而也就無從主張返還財產,即轉讓合同的無效并不影響善意第三人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權。因此,有效轉讓合同作為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依據的功能無從發(fā)揮。
第二,價款支付問題。《物權法》第106條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要求無權處分人以合理價格轉讓所有權,同時要求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由此可知,立法旨在嚴格限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以避免善意取得制度對原權利人利益造成過度的侵犯④。由于公信原則弱化了所有權的絕對性及其追擊效力,所以在注重對善意第三人保護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所有權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衡量。即通過這種利益的衡量,來確定在何種情況下才值得犧牲所有權人的利益來保護善意第三人〔14〕。因此,“以合理價格轉讓”應當擴大解釋為價款已經實際支付,以嚴格限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4〕。理由主要有兩點:首先,如果沒有支付價款,原權利人可以以沒有完成交易為由否認善意取得成立,這就可能引發(fā)很多糾紛。并且,假如沒有實際支付這一限制,將導致很多實質上無償、形式上有償的轉讓行為為法律所保護。這就有違善意取得的宗旨,容易造成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惡意串通,最終產生損害原權利人的后果〔4〕。其次,這是所有權人與受讓人利益平衡的結果。善意取得制度犧牲原所有權人利益的原因在于:在所有權人與善意第三人在標的物上具有相等利益的情況下,第三人基于善意,代表著交易安全,更值得法律來加以保護。但在受讓人尚未實際支付的情況下,法律即使不保護第三人,其利益并不會受損害或僅受很小的損害;倘若法律不保護原所有權人,其利益則會遭受較大的損害。此時,法律不值得為善意第三人犧牲原所有權人的利益〔14〕。況且,因不構成善意取得而對受讓人所造成的損失完全可通過締約過失責任予以救濟??傊?,支付價款問題是一個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解釋問題,基于嚴格限定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考慮來解釋法律,也就無從產生價款遲延給付的問題。因此,有效轉讓合同作為請求支付價金的請求權基礎的功能也無從發(fā)揮。
第三,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承擔。筆者認為,這是是否有必要擬制轉讓合同為有效的決定性因素。換言之,倘若由無權處分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則很有必要擬制轉讓合同為有效;倘若由無權處分人之外的人(比如原權利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則轉讓合同應當被認定為無效??梢哉f,這個問題的認定對轉讓合同效力的確定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對三方當事人之間關系的商榷
在轉讓合同有效的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第一,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依有效的轉讓合同確定其權利義務對無權處分人是否公平?第二,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不存在債權請求權,是否轉嫁了本應由原權利人承擔的義務?換言之,轉讓合同有效與否對三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影響,集中體現(xiàn)在應由何人對善意第三人承擔標的物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問題上⑤。
1.無權處分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不合理性
由無處分權人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將使其遭受重大不利。首先,物原本歸原權利人所有,由所有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乃民法最基本的風險分配規(guī)則,因此原權利人相對于無處分權人更具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理由。其次,無權處分人要對原權利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倘若在其對原權利人承擔責任之后,再對善意第三人承擔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對其委實不公。因為在善意取得場合下,無處分權人不能享有任何利益,而原權利人因無處分權人對其承擔的責任也可以彌補其遭受的損失。此時,若將原本由原權利人承擔的物的質量瑕疵責任轉移給無處分權人承擔,對無處分權人而言顯然是極不公平的。除非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民事責任不應具有懲罰性。因此,無處分權人的無權處分行為在法律上雖具有可譴責性,但不能由此而使其遭受懲罰。最后,善意取得作為一種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也就不同于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表現(xiàn)之一就是不應由無處分權人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⑥。
2.原權利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正當性
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應當由原所有權人承擔。首先,善意取得制度與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應承擔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屬于不同范疇,不能因為發(fā)生善意取得就將責任風險轉移。因為某項財產依權利人的意志讓與受托人占有時,就同時引發(fā)了兩種危險:一是它營造了一個可以使第三人信賴的狀態(tài),從而對交易安全產生了危險;二是所有人失去對標的物的直接占有,就面臨標的物被他人處分的危險〔15〕。對權利人來說,不僅能夠預測到這兩種風險,而且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意志控制標的物的移轉。與善意第三人相比,原權利人更具有化解風險的能力。因此,法律應當優(yōu)先保護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這也成為原權利人承擔善意取得風險的合理且正當的理由。因為善意取得的風險是原權利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故不能替代本應由其承擔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其次,民法理論上也存在著無權處分人的轉讓價格低于或者高于正常市場價格時的返還范圍問題。一方面,在轉讓價格低于正常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基于《物權法》第106條的規(guī)定,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另一方面,在轉讓價格高于正常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可以發(fā)生善意取得,但無權處分人的返還范圍,應為其所得價金之全額。因“無權利人倘得保有此項超過的價金,與情理顯有不合,且足誘導他人為侵權行為,就利益衡量及價值判斷而言,不宜使無權利人取得此項利益”〔16〕。因此,由原權利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符合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
總之,由原權利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比較合理。那么,轉讓合同有效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安排就是不合理的。因此,擬制無權轉讓合同為有效便無正當理由。另外,主張轉讓合同有效的觀點還認為:一方面可依轉讓合同確定善意受讓人取得的權利類型,另一方面也可基于轉讓合同判定讓與人與受讓人各自應承擔的各項具體合同義務〔15〕。但筆者認為,善意受讓人取得的具體權利類型可通過對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之一的無權處分行為的解釋來具體確定。至于合同義務,在善意取得構成要件齊備的情況下,轉讓合同的主給付義務實際上已經履行完畢,無權處分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從給付義務以及附隨義務通過締約過失責任便可以解決。因此,仍沒有必要擬制轉讓合同為有效。
綜上所述,支持轉讓合同有效的兩點理由不能成立,有效的轉讓合同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完全有更合理的解決方案。因此,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需要重新確定,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需要重新調整。
三、善意取得法律效力的重構
善意取得法律效力主要涉及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三方關系又深受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因此,善意取得法律效力的重構必然離不開轉讓合同效力的重新確定。
(一)轉讓合同的無效
依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而在善意取得場合下,不可能發(fā)生原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事后取得處分權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轉讓合同應完全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依合同法確定其效力,即善意取得下的轉讓合同應認定為無效。
第一,從我國法律體系的協(xié)調出發(fā),由于我國《物權法》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將買賣合同直接視為一種處分行為,并通過《合同法》第51條賦予無權處分合同以效力待定的性質。所以,對于具備其他生效要件而欠缺處分權的合同的效力認定,應當依照《合同法》第51條之規(guī)定認定為“效力待定”,而不能直接視為“有效”合同〔14〕。并且,《物權法》關于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涉及的是物權變動問題,而《合同法》第51條調整的是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二者分屬于不同的范疇,很難說是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不能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無權處分的特殊規(guī)定,從而排除《合同法》第51條的適用。
第二,受讓人的善意僅可補足權利取得的缺陷,而不能補正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欠缺。受讓人的善意作為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之一,其存在價值在于使善意第三人權利的獲得具備正當性基礎,但此善意并不能彌補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欠缺。倘若善意第三人具備善意取得的前三項構成要件,卻未完成物權變動的公示,則仍不能發(fā)生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即僅依靠受讓人的善意并不能使效力待定的轉讓合同確定為有效。若認為受讓人善意可以彌補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欠缺,使得無權轉讓合同有效。那么,受讓人取得物權也就不需要善意取得制度的其他構成要件了,這必然使善意取得制度本身受到挑戰(zhàn)。
第三,倘若使轉讓合同轉為有效,必將架空善意取得制度。如前所述,善意取得作為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有獨立的構成要件,自然應當有相應的法律后果。只要齊備構成要件即獨立發(fā)生相應的法律后果,無須再借助于轉讓合同而發(fā)生效力。否則,善意取得制度的獨立性必然受到沖擊。
第四,倘若在構成善意取得后,再使轉讓合同轉為有效,則物權法顯然有越俎代庖之嫌。因為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并不存在物權變動,即使是在善意取得的情況下,物權變動仍然是在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發(fā)生。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僅存在締約關系,并無物權變動關系,故不應將其納入物權法的調整范圍,即物權法不能干涉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轉讓合同純粹屬于合同法調整的范圍,在此應明確區(qū)分物權變動關系與合同關系。
因此,善意第三人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權,無權轉讓合同歸于無效。在轉讓合同被認定為無效的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自然也就發(fā)生相應的變動。
(二)轉讓合同無效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轉讓合同雖然是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訂立的旨在發(fā)生物權變動的合同,不涉及原權利人,但在轉讓合同被確認無效的情況下,原權利人的權利義務卻大受影響。
1.原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關系
由于轉讓合同并不涉及原權利人,且原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并不存在物權變動關系,因此轉讓合同是否有效并不影響二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說,在轉讓合同無效的情況下,原權利人與無處分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不發(fā)生改變。
2.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關系
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只發(fā)生締約過失責任,至于締約過失責任能否為當事人提供充分的救濟,則是《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的合理性問題,不屬于本文探討范圍。
第一,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僅存在締約關系,不存在事實上的物權變動,二者的權利義務關系應完全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不能由物權法加以調整。倘若將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納入善意取得制度的范疇,由是否構成善意取得來決定無權轉讓合同是否有效,則必然得出荒謬的結論。例如,善意第三人有償與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在尚未占有標的物的情況下,善意取得制度之構成要件未得到滿足,轉讓合同依《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歸于無效,而在相反的情況下,轉讓合同轉為有效。也就是說,是否交付標的物可以決定轉讓合同的有效與否。這種荒謬的結論是將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納入善意取得制度范疇的結果,顯然是極其不合理的??傊?,善意取得下的無權轉讓合同與一般的無權處分合同并無任何不同,完全應由合同法決定其效力,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使其具有任何特殊性。
第二,締約過失責任不能為雙方當事人提供充分的救濟,因此不能作為轉讓合同有效的理由。具體來說,依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無權轉讓合同歸于無效,則雙方當事人之間僅發(fā)生締約過失責任,一旦未來我國民法典修改《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將無權處分合同直接規(guī)定為有效,那么,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則發(fā)生違約責任??傊?,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締約過失責任是否合理完全屬于《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的合理性問題,與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無關。
第三,即使依現(xiàn)行《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無權處分合同被認定為無效,筆者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也足以為雙方提供充分的救濟。一般情況下,無權轉讓合同的主合同義務主要是無權處分人履行交付標的物的義務和善意第三人履行支付合理價金的義務。善意取得制度下,基于嚴格限制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考慮,《物權法》第106條第一款第二項的“以合理的價格轉讓”應嚴格解釋為價款已實際支付〔4〕;而該條第一款第三項又規(guī)定“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也就是說,在符合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情況下,無權轉讓合同的主合同義務實際上已經履行完畢,至于從合同義務以及附隨義務則完全可以通過締約過失責任予以充分的救濟。
總之,在轉讓合同無效的前提下,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締約過失責任是否合理是《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的合理性問題,與善意取得制度無關。在嚴格限制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情況下,即使締約過失責任也足以對雙方當事人提供充分的救濟。因此,擬制轉讓合同有效以調整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論點自然不攻自破。
3.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善意取得最直接的效力是在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發(fā)生相應的物權變動,善意第三人因其善意而即時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的所有權因此而歸于消滅。標的物上的權利負擔則僅在善意第三人知道的范圍內繼續(xù)存在?;诖?,善意取得構成民法上所有權的特別取得方式,受讓人取得權利與當事人的意思無關,這來自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具有原始、終局的性質〔17〕。筆者認為,除了上述物權變動以外,法律還應擬制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易關系。
第一,基于善意第三人對原權利人的補償關系的考慮。在善意取得的情況下,第三人取得所有權是公平的,因為原權利人的損失可以通過無權處分人的賠償而得以彌補,二者的利益在不同的保護方式下可以取得平衡。如果原權利人的損失無法從無權處分人的賠償中獲得彌補,則破壞了這種平衡,明顯有失公平〔18〕?;谏埔馊〉玫姆珊蠊?,原權利人遭受的損失不能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而只能向無權處分人索賠。但是,該損害賠償請求權屬于債法上的救濟,原權利人成為無權處分人的一般債權人,其請求權能否實現(xiàn),還需賴無權處分人而定。在司法實踐中,原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索賠不成的情況大量發(fā)生,這對原權利人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為此,為了妥善地解決原權利人確實得不到賠償的情況,依照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可以要求未受損失的善意第三人向遭受損失的原權利人提供一定的補償,共擔損失。這種對實際情況的補救,其依據在于善意第三人與原所有權人在利益上和因果關系上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從公平的需要出發(fā),由善意第三人給予一定的補償是合理而且是可行的,也是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的〔18〕?;诖?,就更有必要擬制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易關系,從而使此項基于民法基本原則的請求權獲得具體的請求權基礎。
第二,擬制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強制性的交易關系也有合理的理論依據。從表面上看,善意第三人期望通過與無權處分人的交易行為,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原權利人似乎并無讓渡所有權的意思,二者之間不存在意思表示的交叉點。但此種對于意思表示的解釋,是從狹隘的表意人的角度出發(fā),忽視了受意人對表意人所表達意思的理解。因為在委托占有的情況下,原權利人的委托占有行為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意思表示,該行為雖然針對的僅僅是受托人,但因占有的公示性以及委托關系的相對性,導致該占有委托行為的意思表達的對象不僅僅是受托人,而且包括不特定的一般人。當受托人無權處分委托占有物后,受讓人從一般人之中脫穎而出,與原權利人連接為相對法律關系〔19〕。因而在對雙方關系內容的解釋上,不僅應該參照權利人的內心意思,而且應參照該表達所影響范圍內的受意人所理解的意思,既不能采取純粹的表意人角度,也不能采取完全的受意人的角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目光流轉于二者的共同視域,以最大程度的兼顧二者的意思自由〔2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存在交易的共同意思,因而也就具備了擬制二者之間強制易關系的理論依據。
第三,基于原權利人優(yōu)先受返還權的考慮。在受讓人返還其受讓的財產時,無權處分人主張其返還,原權利人同時也主張返還,為保護真正權利人的利益,應承認原權利人有優(yōu)先受返還的權利〔4〕。雖然無權轉讓合同是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訂立的旨在發(fā)生物權變動的債權合意,但事實上的物權變動卻是在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發(fā)生,因此應當認可原權利人的優(yōu)先受返還權。然而,倘若將無權轉讓合同擬制為有效,而原權利人又未占有標的物難以起到物權公示的作用,此時認可原權利人的優(yōu)先受返還權僅具有實質上的合理性而不具有形式上的正當性,因而很難為善意第三人所接受。鑒于此,就更有必要擬制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強制易關系,以使該優(yōu)先受返還權具備形式上的合理性。
第四,基于法律對事實上的物權變動關系認可的考慮,為原權利人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提供依據。善意取得作為一種原始取得,是國家立法政策為了保障交易安全而對社會財富所作的一種強制性的物權配置,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是依物權法的直接規(guī)定而取得,應具有終局性、確定性,并不得變易〔21〕。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存在事實上的物權變動關系,因此,擬制其強制性物權變動的債權關系也具有合理的事實依托。法律上也有必要對該事實上的物權變動關系加以認可,擬制其物權變動的基礎關系,從而將該物權變動后的相應法律后果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否則,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僅存在物權變動,卻不存在物權變動的債權關系,不能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不利于確定標的物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等合同責任的承擔主體,實非合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方面,與其擬制無權轉讓合同為有效,不如認可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易關系。
在無權轉讓合同被認定無效的大前提下,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確定如下:(1)原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可能發(fā)生違約責任、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部分或者全部競合,原權利人可以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一項請求權提出主張或者訴訟;(2)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應完全納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即善意取得下的無權轉讓合同應被認定為無效,通過締約過失責任為雙方當事人提供救濟;(3)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除了發(fā)生事實上的物權變動以外,法律還應擬制二者之間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易關系,從而由原權利人對善意第三人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
注釋:①
如善意取得是否僅限于取得所有權?善意取得能否適用于不動產?善意取得是否僅限于占有委托物?等等。
②要求轉讓合同無其他瑕疵,理由主要在于:首先,善意取得是一種特殊的準法律行為,要遵循準法律行為的一般規(guī)則,即必須滿足雙方主體適格,意思表示自由且真實。同時,由于善意取得制度旨在保護通過正常交易而取得物權的第三人,因此,第三人對標的物的善意取得應當以完全正常的交易為基礎,而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之間欠缺其他要件的合同很難謂一種正常的交易,因此,善意取得制度要求轉讓合同除無權處分外無其他瑕疵。
③通說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之于善意第三人而言,是法律確保其基于一個正常的交易行為,順利地取得交易之結果。盡管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無權處分人不享有處分權,但是該項處分權的欠缺,恰恰可以通過第三人的善意來彌補。因此,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應完全按照他們之間的交易關系來確定,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使之具有特殊性。
④善意取得的法理依據,不僅在于物權公示方法之公信效力,同時還在于法律對所有權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衡量。
⑤學界主流觀點之所以主張通過公信力的權利擬制使得轉讓合同轉為有效,主要是為無處分權人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尋找理由。但筆者認為,讓無處分權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僅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在事實上卻是極不公平的,因為實質上應由原權利人對善意第三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
⑥比如添附,乙未經甲同意而將甲所有之物附合于丙物之上,并且依據附合規(guī)則由丙取得該附合物的所有權,丙給付給甲一定的補償,同時,乙應對甲承擔侵權責任或者違約責任。倘若該附合物后來因甲物的質量瑕疵而遭受價值貶損,則此時顯然不能由乙而應當由甲對丙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
參考文獻:〔1〕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
〔2〕婁愛華.論善意取得制度中的轉讓合同效力問題――兼談《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關系〔J〕.法律科學,2011,(1):149-155.
〔3〕李先波,楊志仁.善意取得中轉讓合同效力問題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9-53.
〔4〕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33-437,440,446-450.
〔5〕劉家安.善意取得情形下轉讓行為的效力〔J〕.法學,2009,(5):56-61.
〔6〕彭誠信,李建華.善意取得合同效力的立法解析與邏輯證成〔J〕.中國法學,2009,(4):90-98.
〔7〕蔡立東.轉讓合同效力與善意取得構成的立法選擇――基于立法技術的考量〔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9-66.
〔8〕吳國.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及其補正――無權處分人與善意受讓人間法律關系之協(xié)調〔J〕.法學研究,2005,(4):5-10.
〔9〕王利明,尹 飛,程 嘯.中國物權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51-152.
〔10〕申衛(wèi)星.物權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52.
〔11〕江 平.物權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47.
〔12〕孫 鵬.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9-385.
〔13〕朱 巖,高圣平,陳 鑫.中國物權法評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35.
〔14〕韓 松,姜戰(zhàn)軍,張 翔.物權法所有權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65,375,371.
〔15〕王 軼.物權變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83,311.
〔16〕王澤鑒.民法物權(用益物權?占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74.
〔17〕肖厚國.物權變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94.
〔18〕江 平,李國光.物權法疑難問題精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291,291.
〔19〕王 .權利表見責任研究――以物權法善意取得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07,(3):85-86.
篇9
關鍵詞 出資不實 法律責任 股權轉讓
中圖分類號:DF411 文獻標識碼:A
由于《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的規(guī)定放寬了股東出資方式,股東可以以實物、知識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等作價出資,但實踐操作中會出現(xiàn)其評估價值明顯高于出資財產的實際價值,則構成股東出資不實的問題,從而引發(fā)一系列責任歸屬問題。
一、出資不實股東的責任
首先,為完善公司資本充實制度,針對實物出資的形式,必須有嚴格的資產評估制度和出資不實股東的責任制度。適用該責任的條件之一是“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規(guī)定的價額”,僅僅一般的低于則不適用該規(guī)定的責任。其中“顯著低于”的標準如何,并未明確規(guī)定。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根據出資不足的比例來確定。例如,法律可以規(guī)定當股東出資達不到應該出資額的三分之二的時候,才可以認為是顯著不足;(2)根據公司業(yè)務要求的最低注冊資金限額來確定。即股東的出資雖然比例達到三分之二以上,但是根據公司的性質如果出資不足達到無法開展經營的程度,也可以認定其出資顯著不足。
其次,該責任內容亦未規(guī)定倘若因股東出資不實而造成公司損失以及實物財產與實際價額差的利息是否在出資不實股東承擔責任的范圍之內。筆者認為,這是《公司法》所欠缺考慮的地方,立法上應該加強對受害公司的保護與救濟。
二、足額出資股東的連帶責任
對于未適當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是理所當然的。而要求公司其他已適當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承擔責任,多數學者認為該責任是基于《公司法》上的“資本充實責任”。 這種“資本充實責任”實際上是一種無過錯連帶責任。為了維持公司資本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公司法》規(guī)定這樣的連帶責任以使公司的實收資本和注冊資本相一致的規(guī)定是合理的。
但是,從已適當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角度出發(fā),對于讓他們承擔這種無過錯的連帶責任是欠缺公平的。因此,筆者認為,基于公平、效率等多方面考慮,應該區(qū)分出資不實股東責任和已適當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責任,對已適當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過錯責任。
三、出資不實股權轉讓下的補繳責任歸屬
(一)有效轉讓合同中的責任歸屬。
筆者認為有效的轉讓合同中,應由受讓股東承擔對公司的補繳責任。從公司股東權利義務相對性角度出發(fā),出資不實股權轉讓后,受讓人取得并持有公司的股權,因而具有了股東的資格,繼受了出資不實股權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公司法》第三十一條亦規(guī)定了出資不實股東應當承擔的補繳責任。
(二)、可撤銷的轉讓合同中的責任歸屬。
可撤銷的轉讓合同中對公司的補繳責任應區(qū)別受讓股東是否行使撤銷權而有不同:一方面,受讓股東主張撤銷,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轉讓合同歸于無效的,責任歸屬應同于無效轉讓合同,即受讓人不必承擔補繳責任。此時雖然受讓股東已為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東名冊記載為公司股東,但因受讓股東的股權缺乏有效的受讓合同這一實質要件,故不應認為其有向公司的補繳責任。另一方面,受讓股東不主張撤銷的,轉讓合同有效,補繳責任則應由受讓股東承擔。
(三)、無效的轉讓合同中的責任歸屬。
無效的轉讓合同中對公司的補繳責任原則上應由出讓股東承擔,因為既然轉讓合同無效,股權并未發(fā)生轉讓,則法律應保護的是合同前的法律秩序,即繼續(xù)由原股東承擔對公司的補繳責任,對此基本無爭議。
四、結語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公司發(fā)現(xiàn)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該差額的利息以及受到的其它損失;公司債權人由此而受到損失的,可以直接要求該出資股東承擔賠償責任;出資時的其他股東和董事承擔連帶責任,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除外。
出資不實的股東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是確定出資不實股東責任歸屬的基礎:合同有效,由受讓人承擔對公司的補繳責任和對公司債權人的賠償責任;合同無效,對公司的補繳責任除惡意串通情形下由合同雙方當事人承擔外,一般應由出讓股東承擔。
(作者: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注釋:
姜曉福.我國公司法中股東出資不實的責任.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趙旭東.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頁.
李慧.公司瑕疵股權轉讓法律問題探析.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28期.
參考文獻:
[1]趙旭東.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劉俊海.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權轉讓若干問題研究.奚曉明主編.中國民商審判.(總第3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施天濤.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中譯本).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篇10
公司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股權轉讓制度是公司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司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股權自由轉讓制度,是現(xiàn)代公司制度最為成功的表現(xiàn)之一。股權轉讓以自由為原則,以限制為例外,這是世界范圍內公司法律有關股權轉讓的總體規(guī)則。本文以有限責任公司形態(tài)下的股權轉讓為例,從股權轉讓、轉讓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法律風險及風險規(guī)避等問題進行淺薄的探討。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 股權 股權轉讓 法律風險及規(guī)避
引言
我國《公司法》對股權轉讓的程序、步驟及效力,并無明確的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因股權轉讓發(fā)生的糾紛屢見不鮮。在法律規(guī)定不夠明確的的情況下,如何規(guī)避股權轉讓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法律風險,更需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本文首先從股權轉讓的性質、理論基礎談起,逐一論述風險存在及規(guī)避。
一、股權及股權轉讓概述
(一)股權及股權轉讓的含義、本質
股權是股東基于其出資行為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和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各項權利的總稱。股權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獨立的民事權利,股權是一種與物權、債權并列的獨立權利類型。股權的本質是股東對公司及其事務的控制權或者支配權。
股權轉讓是指股東依照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將自己的股權讓與受讓人,使受讓人繼受取得股權成為公司股東的民事法律行為。股權轉讓的本質是資本的交易,屬于權利的買賣。完整而有效的股權轉讓應包括股權權能轉移和股權權屬變更,二者共同構成股權轉讓法律構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二)股權轉讓的理論基礎
現(xiàn)代市場經濟,投資總是與風險并存,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應為投資者提供合理的風險規(guī)避途徑或者方法。公司法為投資者設立了兩種實現(xiàn)上述權能的通道,即公司減資和股權轉讓。公司減資可能使股東先于債權人取得公司財產,公司資產的減少危及債權人利益的實現(xiàn)。為了維護市場交易安全,公司法確立了資本不變原則和資本維持原則。資本不變原則是指公司注冊資本一經確定,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增減。公司資本的任意減少,削弱公司的償債能力和股東對公司的責任。因此,公司資本的增減須依法定程序進行。資本維持原則,是指公司成立后,必須保有與其注冊資本相當的資本,以保證公司的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維護交易安全和債權人利益。資本維持原則要求公司存續(xù)期間,股東不得通過從公司抽回股本的方式變現(xiàn)其投資,只能通過轉讓出資退出公司,非經法定情形,公司不得認購自己的股票等。
由于上述原因,股權轉讓成為一種普遍采用的方式。股權轉讓意味著受讓人與公司之間的財產或者控制關系,從而使公司內部的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進而可能改變公司的管理運行模式。股權轉讓是股東行使股權的普遍方式,通過股權轉讓,實現(xiàn)股東之間利益、風險、責任的轉移,從而實現(xiàn)其投資目的。
二、股權轉讓中的風險及規(guī)避
(一)股權轉讓主體需符合法律規(guī)定
1、轉讓人具有公司股東資格
股權轉讓方必須是公司的股東,否則,其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實踐中,不具有股東資格的主要情形是轉讓人沒有依法取得公司股東的資格,或者轉讓人的公司股東資格因故喪失的,其轉讓行為無效。
因此,受讓方在簽訂股權轉讓合同前,可要求轉讓方提供公司的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公司股東名冊、股東出資證明書等書面材料,認真審核轉讓方的主體資格,確認轉讓方是否具有轉讓目標公司股東權的主體資格。首先,應確認目標公司已經經工商機關登記注冊,并取得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其次,應確認轉讓方已依法取得目標公司的股東資格。轉讓方應已登記在公司股東名冊上,擁有公司簽發(fā)的出資證明書,并已在工商機關進行登記。
2、受讓人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資格
受讓股權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是一項重要的商事活動,各種投資主體應當具備商事主體的基本條件,我國法律對于債權投資法律并無特殊的主體資格限制,只要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即可。而對于股權投資,原則上只要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主體,均可成為公司的股東;但對于不同的法人主體,股權投資的資格或者投資范圍完全不同。
實務中應注意:機關法人、社會團體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各級國家機關的領導,公務員、事業(yè)單位人員是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不得從事營利性活動的主體,不得受讓公司股權成為公司股東;《商業(yè)銀行法》禁止商業(yè)銀行在中國國境內以受讓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yè)的股權的形式向外投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不能作為公司股東。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股權轉讓合同,應當認定無效。
(二)股權轉讓標的需符合法律規(guī)定
作為股權轉讓標的的股權,是指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
享有的從公司獲取財產和參與公司經管管理的權利。股權轉讓的標的必須是依法可以轉讓的,如果轉讓的標的是法律禁止轉讓的,該股權轉讓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我國法律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禁止或限制性轉讓的股權 主要有以下幾種:1、職工股。只能在公司內部職工之間轉讓,禁止向職工以外的人轉讓。2、公司股。公司原則上不得收購本公司股份。實踐中應當禁止或者限制子公司取得母公司的股份。因為子公司取得母公司股份的后果與公司收購本公司股份相同。3、法人股。法人股原則上只能在法人之間轉讓,不能轉讓給自然人和其他經濟組織。4、國有股。轉讓國有股時,轉讓人未對股權進行評估即進行轉讓,或者出資轉讓的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格,損害國家利益,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股權轉讓合同無效。
(三)股權轉讓前的資信調查
轉讓方轉讓股權的原因不同,可能是資金需求、引進新的管理體制和新的產業(yè)方向、股東個人的投資決定等等。如果是資金原因,而受讓方又能一次性付款,然后辦理相關手續(xù),對于雙方當然沒有任何風險。而如果是要引進新管理體制或新的產業(yè)方向,那么對目標公司就應該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其主營產業(yè)、市場前景、管理體制、管理人員素質及信譽等均應在考察之列。
另外,轉讓方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提供虛假的資料和信息,以及虛報公司資產,從而提高股權轉讓價款、隱瞞隱性債務等,建議聘請專業(yè)機構及人員調查審計公司財務賬。這樣既可以查清公司真正的財務狀況,從而確定公平合理的轉讓價款;也可以通過調查公司的隱性債務,進而要求轉讓方做出隱性債務保證。
(四)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轉讓條件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股權時,股權轉讓合同的訂立應符合《公司法》規(guī)定的程序要求?!豆痉ā菲呤l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的股東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該轉讓的股權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yōu)先購買權。因此,轉讓方在向受讓方轉讓股權時,應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且其他股東同意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若未經上述程序,雙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將會因違反《公司法》中關于股權轉讓程序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被認定為無效或可撤銷。因此,受讓方在簽訂股權轉讓合同前,應當要求轉讓方提供公司同意其轉讓股權的股東會決議和其他股東放棄優(yōu)先購買的書面材料。
(五)股權轉讓合同不得違反法律、法規(guī)、及章程的規(guī)定
根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是無效的。因此,股權轉讓合同中不得有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另外,根據《公司法》第七十二條四款的規(guī)定,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因此,公司章程約定的事項,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都應當認定為有效。公司章程對有限責任公司向外轉讓股權所設定的限制,股東原則上應當遵守,人民法院一般也認可其效力。除非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對股權轉讓的限制在事實上造成了股權轉讓的禁止,無法實現(xiàn)股權轉讓。因此,實踐中應該注意審查公司章程中關于股權轉讓的規(guī)定,以保障股權轉讓的順利進行。
(六)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的問題
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即虛假出資、出資不足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與他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出資不足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與他人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效力,實際上是合同主體資格的問題。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了確認股東資格的標準,即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實踐中,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引發(fā)的糾紛,主要是股東之間的股權糾紛,公司的債權人要求轉讓人、受讓人在注冊資本不足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甚至無限連帶責任的糾紛。
實務中,我們應重于股東個人的資信調查。轉讓股東提供公司的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股東名冊、股東出資證明書等書面材料,認真審核轉讓方的主體資格,確認轉讓方出資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等。
(七)股權轉讓合同生效與股權轉讓生效
股權轉讓人與股權受讓人就股權的轉讓意思表示一致,股權轉讓合同即生效。股權受讓方在股權轉讓過程中的主要義務是支付股權轉讓價款,對于轉讓方而言,應注意防范受讓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支付價款的風險,可以在股權轉讓合同中明確約定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受讓方支付定金或者提供擔保等方式,來防范因此可能產生的風險。
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后,公司還需依法辦理工商變更登記,股權轉讓才具有法律效力。未辦理變更登記,不影響合同效力及轉讓主體的股權資格,但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因此,為防止因股權轉讓未辦理工商變更登記而產生的爭議,受讓方應在股權合同生效后,應要求公司履行變更登記義務,并及時修改公司章程、股東名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八)股權轉讓中的稅務風險
股權轉讓現(xiàn)象在企業(yè)之間已非常普遍。按照企業(yè)所業(yè)所得稅法及相關政策的規(guī)定,履行股權轉讓協(xié)議后,納稅人應該就股權轉讓所得申報繳納所得稅。而一些關聯(lián)企業(yè)或集團公司內部股東為了減輕稅負,往往采取平價甚至低價的方式轉讓股權。隨著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健全及稅務部門反避稅水平的提高,股權轉讓方選擇背離股權實際價值以逃避稅收義務的做法,將存在稅務風險。
實務中,我們需有將稅務成本考慮進股權轉讓成本的意識。按公允價格確定股權轉讓價格,提前把交易的稅務成本考慮進去。另外,為避免稅務風險,了解相關政策規(guī)定,企業(yè)在進行股權交易時要及時咨詢稅務機關,以詳細了解相關稅收優(yōu)惠政策、納稅義務及實現(xiàn)的時間,從而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