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1)

時間:2022-04-21 08:51:00

導語: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1)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1)

于丹論語心得

大家讀《論語》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jié)在一起,會發(fā)現(xiàn),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nèi)心。他的內(nèi)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yǎng),而后表現(xiàn)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jīng)問過孔夫子,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p>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zhuǎn)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jīng)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nèi)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nèi)心安靜、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qū)區(qū)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里。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nèi)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nèi)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nèi)心。

一個人內(nèi)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shè)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

一個人內(nèi)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于人、取悅于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而且內(nèi)心忠誠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yè),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jīng)直截了當?shù)馗膶W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要想著提高修養(yǎng),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nèi)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在一條小街上,三個裁縫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想招攬最多的客人。

第一個裁縫掛出一塊大牌子,上寫: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

第二個裁縫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啊,于是做了一塊更大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

第三個裁縫想了想,難道我還能寫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掛出去,結(jié)果這條街上的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

第三個裁縫的牌子寫的是什么?上面寫道: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

也就是說,他把視線收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于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呢?還不是。

做一個內(nèi)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fā)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