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DP的公共財政收入困境透析
時間:2022-05-15 03:33:00
導語:基于GDP的公共財政收入困境透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的基本內容是“以政控財,以財行政”,通過財力分配中的收支與政策,以行使公共權力的形式履行政府的職能!’。公共財政通過對財政資源優(yōu)化配置,構建與國民生存與發(fā)展息息相關的財政體系。
在實踐中,公共財政表現(xiàn)為一種收支關系。人們對于財政支出過于關注而忽視財政收人,因此,對財政收人的深入研究,不僅對建構公共財政收支體系起到鞏固作用,也對推動解決財政收人困境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財政收入與gdp、CPI相關分析
GDP與CPI兩項指標歷年變動情況無疑對財政收人產生巨大影響。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經濟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進入跨時代的新階段。本文采用1992一2009年數(shù)據(jù)對財政收人與GDP、CPI進行相關分析。
(一)財政收入與GDP增速分析
發(fā)展中國家財政的目標或目的就是整個經濟政策的目標,即經濟增長、對內與對外穩(wěn)定,以及實現(xiàn)收入和財富的適當分配121。財政收人的高低受同一時期國民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財政政策等影響。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又稱為國民經濟的財政負擔率,它綜合反映出政府與微觀經濟主體之間占有和支配界。
圖11992一2009年財政收入與GDP增長率比較圖資料來源: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家統(tǒng)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年度數(shù)據(jù),GDP增長率按可比價格計算,筆者據(jù)之計算得到比例的社會資源的關系l3]。過高則會加重國民和社會的負擔,影響國民收人初次分配,挫傷國民生產、消費的積極性,抑制經濟的良性運行;反之,不利于實現(xiàn)政府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發(fā)展和“再分配更加公平”的需要;因此,財政收人與GDP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從圖l可以看出,一是在1992一2009年間,GDP總體增長保持在適度范圍。全國GDP增長率平均速度為9.81%(可比價格計算),其中,最高GDP年增長率為1992年的14.2%,最低為1999年的7.1%;二是財政收入逐年快速增長。2009年財政收人是1992年的19.66倍,年平均增長銘.76%,特別是1993年以來增速加快且均高于GDP平均增速水平,兩者差距最大的是在2007年21個百分點;三是財政收人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長趨勢。從1992年的13.ro%提高到2009年的20.42%,特別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國家財政收人占GDP比重逐年增長,國民財富加速向政府集中;四是從1995一2001年間,財政收人占GDP比重越大,GDP增長率越低。1995年財政收人占GDP比重10.7%,此后逐年增長,2001年達到16.8%,但GDP增長率卻由1995年的10.2%下降到2001年的7.3%。
在此期間,GDP增長率最高值為1995年的10.2%,最低值為1999年的7.1%。
中國與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的GDP增長緩慢、公共財政“高收入、高福利”、國民個人收入逐年增長相比,呈GDP高速增長、公共財政“高收人、低福利”、國民個人收人增長緩慢。因此,需要降低財政收人(主要是減稅),發(fā)揮稅收乘數(shù)效應,即增加政府稅收可以壓縮總需求,減少國民收人,相反,減少政府稅收可以擴大總需求,增加國民收人141。在現(xiàn)實中的反映為降低1元財政收人,則增加5元國民收人;反之,增加1元財政收人,則減少5元的國民收人。
(二)財政收入與CPI增速分析
一般來說,CPI是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它體現(xiàn)消費價格走勢,最終反映國民對經濟發(fā)展的預期。它受市場價格、貨幣政策與國際傳導等因素的影響。通貨膨脹率攀升,則次年財政收入則相應提升,結果是國家受益,個人受損。具體表現(xiàn)如圖2所不。
從圖2可以看出,從1998年起,中國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各年度波動較小,呈逐年下降的總趨勢。一是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CPI指數(shù)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最高為1994年的24.1,最低為1999年的一1.4;二是財政收人增速過快對通貨膨脹率上漲起到間接推動。從CPI超過3%(為通貨膨脹,大于5%則為嚴重通貨膨脹)的年份為1992一1996、2004、2007和2008來看,這往往也是財政收人增長較快的年份,特別是2007年達到了32.4%(其中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收人1749億元,增收731.83億元,同比增長38.4%);三是財政收人增長對CPI上漲的滯后性。財政收入增長率過快,則次年CPI則會相應上漲,如1993年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24.8%,1994年CPI上漲為24.1,同比增長9.4%。再如2007年財政收人比上年增長32.4%,2008年CPI上漲為5.9,同比增長1.1%。簡言之,我國財政收入中稅收收人到達90%以上,由于資本利得中因通貨膨脹而帶來的部分要納稅,所以,實際稅收負擔取決于通貨膨脹率閻。因此必須對由通貨膨脹率所造成的稅負進行減稅。
二、財政收入困境分析
2009年我國國家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三位,如今,超越日本經濟發(fā)展指日可待。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09年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8%,繼續(xù)位居世界第一。財政收入由于分稅制、企業(yè)利潤、對外貿易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與土地價值提高等因素逐年增長l6],帶來了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現(xiàn)為:
(一)價值取向困境:“國富民富”與“民富國富”國家財政收人增速高于GDP增速逐年增長,由1992年3483.4億元增長到2009年68477億元。我國經濟發(fā)展歷年強調GDP指標,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國家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人民共同富裕。這自然以“國富民富”為價值取向。然而,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表明,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人在世界納人排名的209個國家中排名132位,屬于中等偏下水平,而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居于第四位次。概而言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中國的GDP維持在9%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08年數(shù)據(jù)顯示,國企員工僅占全國就業(yè)人口的8%,但他們拿走了全國工資福利的50%。國家財政收人過高和國企人員收人過高導致“國富民未富”。
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看來:國家手中的財力是必要的,但國家不能把老百姓應得的財富集聚到自己手中陰。因此,樹立“民富國富”的價值取向,即只有民富優(yōu)先,國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以民為本”的經濟發(fā)展標準,以有利于公共利益、長遠利益為價值導向。最終在“民富”的前提上加快國家經濟建設,實現(xiàn)國家富強。
(二)現(xiàn)實選擇困境:“增加財政收入”與“貧富差距擴大”
一般而言,許多財政政策在現(xiàn)實轉化為增加稅收,稅收的繳納時為非自愿的,稅收和政府服務之間也沒有一般的交換關系l8]。雖然穩(wěn)健的財政收人增加保障了公共需要,滿足了國民基本需求和利益。但財政收入“蛋糕越做越大”而主要職能卻未能實現(xiàn),即貧富差距卻相對沒有減小。本文主要從財政收人“源頭”分析其困境,用財政收人增長速度(△F)與GDP增長速度(△GDP)之比等于財政收人彈性系數(shù)來分析其內在關系。其中,彈性系數(shù)大于1,表示有利財政收人增長速度快;反之相反;等于1,則表示同步增長的均衡狀態(tài)。
從圖3可以看出,在1992一2009年間,中國財政收入整體發(fā)展不平衡,總體大致呈“上升一下降一再上升”趨勢。在此18年間,最高財政收入彈性系數(shù)為1999年的3.35,最低為1992年的0.45。從1996年后,財政收人年增長率高于GDP的增長率(當年價格),總體呈平緩上升趨勢。由于經濟增長和國家財政調控增強等原因,從1996年起,除2004、2008年之外,其余年份財政收人彈性系數(shù)均大于1,即全國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大于GDP的增長速度,這表明財政政策利于財政收人的增長。2009年財政收入是1992年的19.66倍,所以財政收人從2001年后有下降趨勢,并逐步縮小財政收人增速與GDP增速的差距,但前者增速適度高于后者則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財政收人增速過高,它加劇了國家財富的聚集。
在國民財富既定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個人財富相對減少,同時貧富差距過大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具體表現(xiàn)為:首先,群體收人差距,2010年據(jù)九三學社中央統(tǒng)計,我國收人最低群體與收人最高群體收入差距從1988年的7.3倍擴大到2007年的23倍;其次,城鄉(xiāng)收人差距,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為18858元,是1992年2026.6元的9.3倍;2009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人為5153元,是1992年784元的6.58倍。城鄉(xiāng)居民可支配收人增長緩慢,而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之間本身的差距也在拉大。據(jù)農業(yè)部的數(shù)據(jù)表明,2009年城鄉(xiāng)居民收人比由2008年的3.31:1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擴大到12022元。中國社科院4月的一份報告中預測,2010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率將進一步擴大至3.35:1。農村內部收人差距也在不斷擴大,目前仍有4007萬農村人口尚未脫貧,這還不包括城鎮(zhèn)之間,鄉(xiāng)村之間本身的巨大差距;再次,區(qū)域收人差異,2009年《中國經濟周刊》計算得出了全國各省區(qū)市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上海排名第一,內蒙古最后。排名靠前的多為東部省份,排名最后的多為中西部省份。這一困境直接導致“公平、正義”目標難以實現(xiàn),造成低收人者社會意識上的“仇富現(xiàn)象”。這必然降低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形成收人分配格局的“斷層”結構。
總之,隨著財政支出逐年不斷提高,其在穩(wěn)定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財政支出過大導致長期赤字,最終仍要通過稅收等方式來償還[9I。所以,財政支出攀升客觀要求更大的財政收入,并陷入“膨脹—膨脹—再膨脹”的怪圈,這一膨脹的趨勢不容忽視??梢灶A見的是,財政收人的上升趨勢,將會涉及到一系列諸如財政收入納人公共預算將受到更加嚴格的審查、更為廣泛的公開與接受公民監(jiān)督等問題。與此同時,對財政收人的額度標準、規(guī)模大小、收人方式與財政支出的均衡關系(既不是收人過于大于支出,也不是支出過于大于收人,而是“以支定收”)提出根本性的解決性方案,從而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將是解決當代財政收人困境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l]賈康、劉微.注重民生、優(yōu)化結構、創(chuàng)新制度、促進發(fā)展—中國公共財政的轉型之路[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0):7.
[2]彼得·M.杰克遜.公共部門經濟學前沿問題〔MI.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221.
[3]劉俊珍.財政收人與GDP關系的統(tǒng)計研究[J].北方經濟,2(X)8,(2):72.
[4]陳建先.政府經濟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59.
[5][美]哈維·5.羅森.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87.
[6]曾五一、劉小二.中國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9,(7):38一39.
[7]梁輝.讓利于民不僅僅是句口號!N].文摘周報,2010一3-26(23)·
[8][美」約翰·L.斯蒂格利茨.公共財政管理:分析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25.
[9]昊凱.淺論瓦格納法則在中國的適用性IJ].財經論叢,2(X)6,(5):41.
- 上一篇:漫談財政項目投資的控管
- 下一篇:漫談政府預算利益相關者協(xié)同治理